红山嘴地区中下侏罗统含煤层系沉积成因与储层表征
- 格式:doc
- 大小:13.24 KB
- 文档页数:3
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煤系沉积环境与煤沼有机相
李华明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2000(021)004
【摘要】通过对煤系地层中的孢粉组合特征、煤岩中的植物残体、木化石的结构解剖和生物遗迹化石及泥质岩中的粘土矿物组成、微量元素分布等一些特殊的地质现象研究,详尽分析了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的沉积环境,并根据沉积特征将水西沟群煤系的沉积环境进行进一步分类,划分出了煤沼有机相.研究认为,早、中侏罗世吐哈盆地的气候属亚热带的季节性明显的温暖潮湿气候;沉积环境以普遍浅水的河沼和湖沼为主体;水介质多为淡水、偏酸性;煤沼沉积环境可归纳为八种类型、四种有机相.
【总页数】3页(P301-303)
【作者】李华明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哈密,8391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11.3
【相关文献】
1.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煤系沉积环境与煤沼有机相 [J], 李华明;
2.吐哈盆地水西沟群煤系地层沉积环境与煤沼有机相 [J], 李华明;
3.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源岩和油中饱和烃的GC/MS分析 [J], 房嬛;孟仟
祥;孙敏卓;杜丽;丁万仁
4.准噶尔盆地中拐地区下侏罗统层序地层特征与聚煤控制因素分析 [J], 刘爱华;张尚锋;陈轩;刘军钊;王雅宁;贺子倩;熊冉
5.新疆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及古地理 [J], 邵龙义;高迪;罗忠;张鹏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漠河盆地中侏罗统沉积演化及含油气远景
吴河勇;辛仁臣;杨建国
【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
【年(卷),期】2003(025)002
【摘要】对漠河盆地中侏罗统绣峰组、二十二站组、额木尔河组及开库康组露头剖面详细沉积学研究,查明漠河盆地绣峰组为冲积扇、扇三角洲及湖泊沉积,二十二站组和额木尔河组为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开库康组为冲积扇、扇三角洲及湖泊沉积,湖底扇和湖泊相在各组均有发育.从绣峰组到开库康组,具有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的沉积演化规律.这一沉积演化规律决定了漠河盆地中侏罗统生油气层、储层、盖层均较发育,具有油气勘探潜力.
【总页数】6页(P116-121)
【作者】吴河勇;辛仁臣;杨建国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昌平,102200;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3
【相关文献】
1.砂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沉积物源区分析中的应用——以中国东北漠河盆地中侏罗统为例 [J], 侯伟;刘招君;何玉平;和钟铧;张子明;柏桐;董德胜
2.中亚及邻区沉积盆地形成演化与含油气远景 [J], 游国庆;王志欣;郑宁;岳来群
3.新西兰坎特伯雷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及海域含油气远景 [J], 袭著纲;骆宗强;刘铁树
4.漠河盆地中侏罗统沉积特征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J], 李健;张霞;侯伟;张雷;刘招君
5.西藏措勤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及含油气远景 [J], 王冠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石炭系火山岩裂缝储层特征
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石炭系火山岩裂缝储层特征报告
准噶尔盆地是位于中国西南部青海省和新疆的天山地区的岩溶型盆地。
红山嘴油田位于它的西部边缘,储层主要为炭系火山岩裂缝储层。
1. 火山岩岩性:红山嘴油田储层火山岩属于碱性火成岩,它们具有质地细腻、粒度变化不大、颗粒间充填物覆盖面积大、孔隙度高、渗透率高等特点。
2. 微观结构:火山岩岩石体节理和裂缝类型多样,包括曲裂缝、切裂缝、劈裂缝等,释放能量来自火成作用和断层活动,形成的倾斜破裂结构潜力发育高。
3. 储集性:火山岩岩体植被大粒度岩相组合,孔隙度高,渗透率高,补充孔隙比例大,未生物质油气储集好。
4. 水電性特征:火山岩岩体表面水解度高,酸度强,矿物质含量多,岩石有一定的抗滲性,但大量微细裂缝导致渗透率高,从而影响火山岩岩体对原油的保存能力,需注意。
综上所述,红山嘴油田储层火山岩系火山岩裂缝而成,具有质地细腻、粒度变化不大、颗粒间充填物覆盖面积大、孔隙度高、渗透率高等特点。
其中,倾斜破裂结构发育高、孔隙度高、植被大粒度岩相组合,以及补充孔隙比例大,是对原油储集有利的要素。
但是因为水解度高,矿物质含量多,酸度强等因素,
以及大量微细裂缝存在,可能会影响原油的保存能力,值得进一步细究。
哈密坳陷三叠系-下侏罗统致密储集层形成原因李森明【摘要】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上,对储集层沉积埋藏史、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成岩作用以及孔隙演化特征等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哈密坳陷三叠系至下侏罗统碎屑岩储集层成分和结构成熟度低,成岩作用属早期深埋晚期抬升型,孔隙类型组合是以残余粒间孔-少量溶蚀粒间孔-大量微孔隙-成岩缝为主的组合,孔隙结构差,成岩阶段主要处于晚成岩B亚期.较高的古地温是储集层致密关键因素之一,早成岩期快速压实和晚成岩期大量胶结成岩以及溶蚀作用普遍较弱是最终导致储集层致密的直接原因.因此,深层勘探存在较大风险.【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04(025)006【总页数】3页(P628-630)【关键词】哈密;三叠系;下侏罗统;储集层;致密;成岩作用【作者】李森明【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哈密,839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221哈密坳陷位于吐哈盆地东部,目前坳陷内已钻9口井,均未获得突破性进展。
三叠系至下侏罗统砂岩储集体分布广且厚度较大,主要储集体类型有辫状分流河道、前缘席状砂、滨湖砂砾岩及浊积砂体等。
储集层则埋藏较浅,但岩石致密,长期困扰坳陷勘探工作的开展。
本文从微观储集层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储集层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成岩作用以及沉积埋藏史等方面来探讨砂岩致密储集层的形成原因。
(1)砂岩成分成熟度低,岩石类型少且分布范围窄三叠系至下侏罗统储集层以中、细粒砂岩为主,粗粒和粉细粒砂岩次之;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为主,次为岩屑砂岩,其成分分布范围狭窄。
成分成熟度总体极低—低,砂岩中石英含量17%~43%,长石平均含量11%~28%,岩屑含量较高,变化值为41%~66%(图1)。
三叠系砂岩石英与长石和岩屑总量之比值一般小于0.3,下侏罗统砂岩则小于0.25,石英含量有所减少而岩屑含量增加[1,2]。
另外,坳陷沉积受物源控制,南物源表现出相对稍好的矿物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北物源搬运距离较近而表现相对稍低。
新疆煤田地质局综合地质勘查队姜金夺[摘要]由于准噶尔盆地四周山区的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给予盆地之沉积物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来源,沉积了三叠纪早期-上仓房沟群、晚、中三叠世-小泉沟群、侏罗纪、白垩纪-吐谷鲁群东沟群、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
沉积了侏罗系下统含煤地层。
[关键词]盆地煤层煤质一、前言新疆境内侏罗系含煤岩系沉积广泛,含煤面积达307070平方千米,占新疆总面积之 19%,而每天预测面积(2000米深)为 88545平方千米,占总面积5.4%,随着地质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将会发现新的更多的煤田,而含煤面积和预测储量将得到进一步扩大和增加。
根据预测储量来看,新疆煤田预测占全国之冠,预测资料20000米深,储量达1.6万亿吨。
其中准噶尔含煤区预测储量5412亿吨,约占全自治区预测总储量1/3以上,预测含煤面积(2000 米深)为 39801平方千米,接近准噶尔盆地总面积1/4。
建国以来,在新疆境内进行了大量煤田地质勘探工作,对于煤田地质领域增加了许多宝贵资料,丰富了煤田地质学领域,兹将准噶尔盆地侏罗纪含煤系之主要特征初步总结,以求指正。
二、侏罗纪含煤主要特征新疆主要含煤岩系为侏罗系之含煤岩系,同样也是准噶尔盆地之主要含煤岩系,共有两个含煤组分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及中侏罗统,其中为不含煤组三工河组。
现将准噶尔盆地分为准东、准西、准南三个煤田,准东煤田在盆地东北部卡拉美丽,包括老君庙、北山煤矿、帐篷沟、滴水泉一带。
准西煤田位于卡拉玛依乌尔禾一带,准南煤田包括吉木萨尔乌鲁木齐、玛纳斯、四棵树一带。
从上面来看含煤情况以准南煤田较好,其次为准东,而准西最差。
现将三个煤田、两个煤组情况分别介绍如下:1、准西煤田分布于克拉玛依、乌尔禾、官子街一带。
主要利用石油勘探资料,但由于石油勘探往往无岩芯钻进,而且测井解释煤层效果较差,故含煤情况介绍较简略。
(1)八道湾组主要岩性为灰色、灰白色、灰绿色砾岩、砂岩、灰黑色泥岩夹炭质泥岩及煤层以河流相、湖相、沼泽相沉积为主,仅有一层煤厚达 0.60米,无化验资料。
准噶尔盆地红山嘴地区油层地化特征孙正龙;辛俊武;张宇轩;陈钰婷【摘要】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山嘴地区出现异常气测录井显示,通过对这些特殊井选取岩心样品和原油样品进行地化录井特征分析,得出该区油质整体偏重,热解色谱谱峰主要集中于S21、S22,异常幅度明显;热解-气相色谱谱图基线呈明显穹窿,不可见轻烃组分峰形.该研究对发现、识别油层针对性强,对红山嘴地区发现新的油气层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6(036)002【总页数】4页(P332-334,338)【关键词】特殊录井显示;油层;地化特征;红山嘴地区【作者】孙正龙;辛俊武;张宇轩;陈钰婷【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2+1在准噶尔盆地部分区块的录井过程中,存在气测组分仅出至C1或C3,试油仍可获得工业油流,给储层流体识别带来了多解、模糊及不确定性。
通过对录井异常显示油层井进行统计,发现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的这一特殊录井显示的油层分布较多。
此类特殊录井显示对发现油层具有较大的意义,但油气水解释难度较大,目前对出现此类特殊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基础研究比较欠缺。
红山嘴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紧邻克拉玛依油田,距克拉玛依市东南方向约20km(图1)。
研究工区在石炭系基底上依次沉积的地层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克拉玛依下亚组T2k1、克拉玛依上亚组T2k2)、白碱滩组(T3b);侏罗系八道湾组(J1b)、三工河组(J1s)、西山窑组(J2x)、头屯河组(J2t)、齐古组(J3q)和白垩系吐谷鲁群(K1tg)。
区域上缺失二叠系地层,其中石炭系与三叠系、三叠系与侏罗系、侏罗系与白垩系地层均为不整合接触关系[1]。
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田红004区块流体渗漏通道的刻画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是我国重要的油气产区,有着丰富的稠油资源。
红004井区位于红山嘴油田东部,经历了近十年的稠油蒸汽开采,期间出现了油水渗出地表的情况,地漏点主要有2处,分别位于研究区北部的红浅2号站地漏点和西部的红浅3号站地漏点。
发生这种地表渗漏不仅降低了产量,同时还存在人身安全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本文采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测井地质学以及地球物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了红004井区的沉积和构造等特征,识别出可以发生窜漏的“通道”,并结合电位法解释结果,找出发生窜漏的“路径”,并总结了窜漏模式。
利用三维地震和浅震资料完成研究区的构造解释。
发现工区内存在两套断裂系统,深部逆断层主要集中在工区南部,与地漏点相关性差。
浅部逆断层与西部地漏点相关性大。
工区主要为辫状河沉积相,分为河道、心滩和泛滥平原3种微相。
其中河道微相不论从物性还是岩性上对于油水的运移都比其它微相具有优势。
河道砂体可以为油水的横向运移提供通道。
通过分析红004井区两油层的砂体主要为河道砂体,其中Jib2砂体与北部地漏点相关,J1b4砂体与西部、北部两处地漏点均相关。
工区内存在侏罗系与上覆岩层的不整合面,向东南倾并贯穿整个工区,其与北部地漏点有直接的相关性,与西部地漏点有间接的相关性。
根据电位法的反演解释成果,其纵向上的电阻率分布特征是对断裂、不整合面以及渗漏通道的客观响应。
通过分析油水所指示的电阻率特征,结合地漏点附近的钻井资料以及研究区的砂体展布和断裂等地质特征,较直观地指示油水运移方向,并研究分析了渗漏通道的展布特征。
2个地漏点有不同的渗漏模式,红浅3号站地漏点距生产井较远,发生窜漏的油水等物质沿生产层经不整合面运移至白垩系厚砂层中,经浅部断裂提供的纵向通道窜至地表。
红浅2号站地漏点附近不发育断裂,且该处位于不整合面之上,发生窜漏的油水等物质沿生产层经不整合面运移至白垩系厚砂层中,从第四系覆盖薄弱的地方窜出地表。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nnovation |科技与创新2024年 第07期DOI :10.15913/ki.kjycx.2024.07.046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实习基地建设与教学模式探讨*冯 冲(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石油学院,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摘 要: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石油地质实习包括井井子沟剖面、红山嘴剖面、吐孜阿克内沟剖面和乌尔禾沥青矿剖面4条实习路线,满足对烃源岩、储集层、储盖组合和断层输导体4个油气成藏关键要素的野外实习教学需求。
对应实习内容设计了3类野外观测和实验分析教学环节,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关键词:石油地质学;实习基地;准噶尔盆地;野外实习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24)07-0161-03——————————————————————————*[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编号:XJGXPTJG-20229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编号:JG202200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石油地质与油气地球化学”课程群建立了“4个1”核心课程体系,即1门理论课“石油地质与油气地球化学”、1门实践课“石油地质综合课程设计”、1门实习课“石油地质实习”、1门实验课“地球化学实验分析技术”。
其中,石油地质实习是地质类野外实习课程,拟定实习期1周,设计4条实习路线。
课程服务于“石油地质与油气地球化学”理论课,旨在让学生直观认识油气成藏各要素特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1 石油地质实习路线与内容石油地质实习服务于理论课“石油地质学”,应围绕“石油地质学”的核心理论内容开展。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本科“石油地质学”课程一直沿用柳广弟教授主编的《石油地质学》教材,该教材已经更新至第5版[1]。
漠河盆地中侏罗统沉积特征研究及其地质意义李健;张霞;侯伟;张雷;刘招君【摘要】从露头、岩芯、测井、薄片鉴定等方面出发对漠河盆地中侏罗统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中侏罗世漠河盆地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湖泊相沉积,其中冲积扇相可划分为扇根、扇中、扇端3个亚相;扇三角洲相可划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3个亚相;湖泊相可划分为滨湖、浅湖、半深湖3个亚相.中侏罗世漠河盆地从南向北盆地水体加深,从绣峰组到开库康组,具有冲积扇—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滨浅湖—半深湖的变化趋势.从生储盖条件分析,漠河盆地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期刊名称】《地质学刊》【年(卷),期】2014(038)001【总页数】11页(P1-11)【关键词】沉积相;沉积特征;粒度分析;中侏罗统;漠河盆地;黑龙江【作者】李健;张霞;侯伟;张雷;刘招君【作者单位】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江苏南京210007;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2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28;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28;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0 引言漠河盆地是中国东部勘探程度较低的盆地中最具含油气远景的盆地之一(吴河勇等,2003a,2003b,2004),也是中国学者直接了解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中生代地质状况及其对中国北方中生代构造演化影响的唯一窗口(和政军等,2003)。
本次研究从野外地质调查、岩芯观察、粒度分析、测井资料解释等方面开展工作,分析了中侏罗世漠河盆地的沉积特征,这对于漠河盆地的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1 区域地质概况漠河盆地在大地构造上处于亚布洛诺夫—鄂霍次克褶皱弧与大兴安岭褶皱带交汇处,大地构造上归属于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中的额尔古纳地块,该地块是黑龙江中小地块群的一部分,其北、西与西伯利亚板块相邻,东与布列亚—佳木斯地块相接,南与兴安地块相接,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和黑龙江中小地块群碰撞缝合的部位,为一中生代构造残留盆地(大庆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1993;谢鸣谦,2000)。
准噶尔盆地红山嘴油砂成藏控制因素及储量计算王盛鹏;张金华;钟太贤【摘要】Hongshanzui oil sands area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ern edge of Dzungarian Basin, with geological structural conditions complexity. Through analyzing Sedimentary facies. Oil source and migration pathway of this area, it shows that Oil sand bodies are mainly delta plain distributary's channel deposits, with large accumulative thickness is better spatial distribution, which is benefit for oil and gas reservoir. Objective area is adjacent to the Mahu depression that has good source rocks, larg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and high thermal maturity, and multi-episodic tectonic activities have creat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oil sands. Unconformity and fracture systems are well developed which play controlling role in oil and gas migration in this area. The geological resources amounts of oil from oil sand in the Hong-sha 6 well area were calculated by the oil content method, the amount is 0. 615 million tons in buried depth of 0 to 50 meters and recoverable reserves are 0. 43 million tons.%红山嘴油砂矿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条件复杂.通过对本区沉积相、油源和运移通道的分析研究表明,含油砂体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砂体累计厚度大,砂体空间展布较好,为有利的油气储集空间;本区邻近的玛湖凹陷烃源岩类型好、生烃潜力大、热演化程度高,多期构造活动为油砂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不整合面和断裂体系非常发育对本区油气的运移起着控制作用.通过含油率法得出红砂6井区0~50 m埋深范围内的油砂油地质储量为61.5万t,可采储量达43万t.【期刊名称】《中国矿业》【年(卷),期】2011(020)011【总页数】4页(P53-56)【关键词】油砂;控制因素;不整合面;断裂体系;资源量【作者】王盛鹏;张金华;钟太贤【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科技管理部,北京10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油砂是指含有天然沥青的砂子或其他岩石。
喀什坳陷侏罗纪沉积环境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意义曾昌民;马德民;冯晓军;敬兵;张春莲;玛丽克;李勇【摘要】喀什坳陷的下-中侏罗统分别形成于两个沉积体系,即库孜贡苏-克孜勒陶走滑拉分断陷体系和山前断陷沉积体系,二者在岩性、岩相、沉积厚度和空间分布等方面均具有不同的特征.走滑拉分断陷体系的侏罗系厚度巨大,其中的含煤岩系和深湖-半深湖相泥岩构成良好的烃源岩,其分布受到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的控制.山前断陷体系的侏罗系厚度相对较小,其中的含煤岩系在南天山山前和西昆仑山前局部构成比较好的烃源岩,源自下-中侏罗统烃源岩的油气分别在古近纪末和上新世初达到油气成藏的关键时刻.针对侏罗系含油气系统的油气勘探应致力于后期改造相对较弱的构造部位,或者致力于寻找次生油气藏.【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07(028)003【总页数】5页(P327-331)【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喀什坳陷;侏罗系;沉积环境;油气成藏【作者】曾昌民;马德民;冯晓军;敬兵;张春莲;玛丽克;李勇【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综合物化探事业部,河北,涿州,072751;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3在塔里木盆地喀什坳陷的北缘与南缘,分别发育厚度超过3 km的湖相侏罗系含煤岩系,其上被巨厚的新生界覆盖(图1)。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巨厚的侏罗系与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在早-中侏罗世的大规模走滑活动密切相关,该断裂的右行走滑活动导致了早-中侏罗世拉分盆地的形成,巨厚的侏罗系就发育于该走滑拉分盆地之中[1-5]。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生气史李吉君;卢双舫;薛海涛;胡国艺;刘文磊【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0(031)004【摘要】利用化学动力学方法,以西山窑组煤成气为例,模拟计算了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的生气过程.结果表明,该区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主要生气期为燕山运动期,约占最终生气量的80%,并以白垩纪为主.因此,对应绝大部分天然气的生成,燕山运动形成第一排背斜圈闭对该中下侏罗统煤成气成藏意义重大.而喜马拉雅运动则最终决定该区天然气的成藏条件:一方面对第一排背斜圈闭的构造调整(包括油气在原生油气藏中的继续保存和向次生油气藏的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区天然气的资源前景;另一方面所形成的第二、第三排背斜圈闭可聚集烃源岩晚期热解及原油二次裂解所生天然气.【总页数】3页(P369-371)【作者】李吉君;卢双舫;薛海涛;胡国艺;刘文磊【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相关文献】1.阜康凹陷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J], 付欢;王振奇;王泽胜;庞秋维;况昊2.准噶尔盆地南缘郝家沟剖面下侏罗统八道湾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J], 李茂榕;周洪瑞;王训练;刘智荣3.酒东盆地营尔凹陷中下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砂岩储层的特征研究 [J], 朱毅秀4.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含煤层系层序地层及聚煤控制因素 [J], 陈彬滔;于兴河;王天奇;潘树新;杨丽莎;谭程鹏;李顺利5.准噶尔盆地南缘下一中侏罗统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 [J], 安庆;马飞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克拉玛依油田红山嘴砾岩油藏开采方式探讨李永新;李东文;李红;汪玉琴;吴月风;张庭辉【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08(029)004【摘要】红山嘴油田属克拉玛依Ⅱ类砾岩油藏,已有20多年的注水开发历史,虽然采出程度较低,但综合含水率较高,注采矛盾十分突出.针对该油田主力区红48断块克下组油藏,在室内和矿场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该油藏后期水驱、聚合物驱和深部调驱等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条件下,水驱开发油藏最终采收率可以达到标定采收率;聚合物驱能够实现稳油控水和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但措施成本高和需要改善配液水质;深部调驱技术虽然在提高采收率方面略次于聚合物驱开发,但能较好地克服聚合物驱所面临的问题.综合分析认为,深部调驱技术是目前条件下改善该油藏开发效果较好的开采方式.【总页数】3页(P507-509)【作者】李永新;李东文;李红;汪玉琴;吴月风;张庭辉【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77【相关文献】1.砾岩油藏实施换向水驱提高采收率探讨——以克拉玛依油田砾岩油藏老注水井转采实施效果为例 [J], 韩甲胜;马占山;胡晓云;冯宁2.砾岩油藏聚合物驱储集层多参数精细评价及应用——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区克拉玛依组下亚组砾岩油藏为例 [J], 徐后伟;王海明;刘荣军;许长福;王晓光;吕建荣3.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砾岩油藏沉积微相及单砂体精细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上克拉玛依组油藏T2k2^4油层组为例 [J], 颉伟;林军;袁述武;何长坡;解克萍4.克拉玛依油田低渗薄层砂砾岩油藏水平井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以五、八区克拉玛依组油藏为例 [J], 李芳; 孙志雄; 严萍; 鲁静5.砾岩油藏化学驱微观孔隙剩余油分级动用机理——以克拉玛依油田砾岩油藏K7区块为例 [J], 谭龙;聂振荣;熊志国;王晓光;程宏杰;陈丽华;朱桂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山嘴地区中下侏罗统含煤层系沉积成因与储层表征
红山嘴地区是准噶尔盆地最主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区块之一,其近5年的年均油气产量在30万吨±/年;截止2017年底,该区已探明地质储量5136.95万吨,其中的中、下侏罗统探明约311万吨,约占6.1%,现已发现3个油气田(藏),已陆续进入开发中后期,其产量逐年递减,亟待寻找新的开发区块来实现稳产之目的。
而面临这一挑战的主要科学问题是:不同时期的聚煤成因与砂体的相互关系不明,层序格架下有利储集砂体展布不清,其成因机理与控制因素存在争议,有利勘探区块亟待落实。
为此,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与勘探现状,运用岩、电、震及露头资料,对2个含煤地层组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早期连续煤层与后期断续多煤层的成因机理,采用沉积微相导向的对比方法,通过纵横交叉剖面,理清了两种沉积体系砂体的成因与叠置样式,探讨了各自的成因机制并查明了主控因素;利用岩-电-震相结合的定量方法,按基准面半旋回编制了8个时期的沉积参数图,再现了其沉积相的展布与演化;依据不同时期沉积相展布特点,厘定了有利储层评价指标,选用权衡定量技术的方法,对8个时期的有利区带进行了评价,进而在叠合与综合分析基础上,指出了CH7209井区和红68井区为有利勘探区块,指导了该区下一步的勘探方向。
其主要成果与创新如下:1)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厘定了研究区中下侏罗统的层序界面特征及其地质响应,划分出6个中期旋回;在岩心精细观察的基础上,识别出5种砾岩相、5种砂岩相、3种泥岩相及1种煤岩相,建立了能够反映成因的8种垂向沉积序列,构建了岩心-测井相-地震相一体化的沉积相标志,明确了两种沉积体系类型,八道湾组扇三角洲,西山窑组辫状河三角洲。
2)提出了半定量判识砂砾岩结构成因的四种指标(岩石学特征、沉积序列、
最大粒径/单层厚度(MPS/BTh)、粒度概率累积曲线),有效地区分了两类成因(牵引流与重力流)的砂砾岩。
3)探讨了两个时期煤的展布特点与成因,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具有稳定连续成片分布的特点,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具有非稳定断续分布不成片的特征,前者与砂顶底板接触,后者与砂间互叠置,并明确指出煤层的稳定性受控于坡度,连续与非连续受控于气候和聚煤期平衡状态。
在确保平剖一致的前提下,通过纵横交叉剖面的对比,得出了研究区的3种砂体叠置样式:切叠型、孤立型、桥接型,由此说明了砂体主要展布特征与机理。
4)采用井震结合、多元统计的定量方法,编制了8个时期的沉积参数平面分布图,应用均方根属性正态分布量化确定沉积相带的边界,再现了8个时期的沉积格局与演化;明确了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发育扇三角洲,其湖进期沉积展布具有“大平原、小前缘”与砂体“毯式分布”的特点,而湖退期具有“小平原、大前缘”与砂体“条带状分布”的特征;然则,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发育辫状三角洲体系,其沉积展布具有“水道为主,侧向迁移”与砂体“辫状分布”的特点。
5)依据代表取心井的实测资料拟合建立了孔隙度解释模型,并对全区所有井进行了孔隙度重新解释;采用灰关联分析法,以基准面半旋回为单元进行了评价,依据权衡定量评分(Q),将储层划分为5类,指出了Ⅰ类为优质储层Q介于1~0.6,位于三角洲平原与前缘内带过渡区及辫流坝,主要发育牵引流成因砾岩、分流河道砂岩及辫流坝砂岩;Ⅱ类为有利储层Q介于0.6~0.5,位于三角洲平原、前缘内带与外带交互区,发育重力流成因砾岩、河口坝砂体及辫状水道砂岩;Ⅲ类为较有利储层Q介于0.5~0.4,位于三角洲前缘外带与漫溢砂,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岩。
6)结合已知油藏分布的特点,采用“四图叠合”(孔隙度图、微相平面分布图、储层评价分布图、构造图)的方法,预测了有利的勘探区块与勘探方向,建议尽早对
CH7209井区和红68区进行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