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与弹簧测力计(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26
2024年教科版物理八下《弹力弹簧测力计》精彩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四章《力和运动》的第三节《弹力弹簧测力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了解胡克定律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弹力的定义,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运用胡克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胡克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弹力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弹性物体(如弹簧、橡皮筋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弹性物体(如橡皮筋、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弹性物体,如弹簧、橡皮筋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变和恢复原状的现象,从而引出弹力的概念。
2. 知识讲解:a. 弹力的定义: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发生形变,当外力消失时,物体能恢复原状的力。
b.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介绍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原理,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c. 胡克定律: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量成正比。
3.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弹力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弹性物体的弹力,并记录数据。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发生形变,当外力消失时,物体能恢复原状的力。
2. 弹簧测力计:结构、原理、使用方法。
3. 胡克定律: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量成正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生活中的弹力现象。
b. 测量一个弹性物体的弹力,并计算其形变量。
弹力——新授课★整体设计说明★本课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有关形变的现象入手从而引出弹性及弹力概念的教学,再根据弹力的概念引出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的教学。
表达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本节课由弹力、弹簧测力计两局部组成。
弹力是三种根本常见力之一,是物体受力分析的根底知识。
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力学知识占有重要地位。
★教法建议★本课有两个内容:知道弹力的概念,认识并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上节力的作用效果入手,结合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形变现象引出弹力的概念。
让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以及它的工作原理,设计实验让学生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这节知识内容较少,第一块知识弹力熟悉抽象,第二块知识弹簧识测力计简单枯燥,如何吸引学生是关键。
本着让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自主开展的目标,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藏,扩展学生实践研究的范围,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使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挥;给学生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克服;并从活动中中不断强化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法引导★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弹力概念的教学。
然后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设计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认识弹簧测力计。
明确弹簧测力计的作用以及它的工作原理。
这样安排学生学习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自然也就加深了理解。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3〕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并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根本方法。
第2节弹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弹力是如何产生的;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弹性、塑性的体验,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2.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根本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玩具弓〔或弹弓〕、钢尺〔或废钢锯条〕、弹簧、橡皮泥、橡皮筋、小车〔带有弹簧〕、拉力计、弹簧测力计、钩码、硬纸板等.【教学课时】1课时【稳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局部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稳固.【新课引入】教师出示弹弓,并用力拉弹弓上的橡皮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用力拉橡皮筋时,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师弹弓上橡皮筋的变化说明力可以产生什么作用效果?生:力能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师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性质.学生思考、讨论: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压缩弹簧,弹簧缩短.师日常生活中类似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很多,如弓箭、钢尺、撑竿跳高的撑竿等.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播放弹性形变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进行新课】弹性和弹力1.弹性师请同学们就刚刚看到的视频,结合观察教材P6页图7.2—1“撑竿跳高〞思考,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生:说明撑竿等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师我们把物体的这种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性质叫做弹性.板书:弹性:直尺、橡皮筋等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性质.2.弹力师请同学们自己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或弹簧)来感受下,体会有什么感觉呢?学生动手实验感受弹力〔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师刚刚大家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弹簧时,感受到钢尺、橡皮筋、弹簧对手有力的作用,即钢尺、橡皮筋、弹簧也在拉手,这说明橡皮筋、弹簧等在发生形变时产生了力,我们把这种力叫做弹力.我们用力拉弹簧、橡皮筋时,当超过了弹性范围后,弹簧被损坏〔不能恢复原状〕、橡皮筋被拉断,这时就不再是弹性形变.因此,我们把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板书:1.弹力: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2.弹性形变: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3.塑性师请大家捏、拉橡皮泥,并想一想,橡皮泥与橡皮筋有什么不同?学生动手实验,并答复:橡皮泥用力捏〔拉〕后发生变形,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形.师像橡皮泥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做塑性.塑性不同于弹性.板书:塑性:像橡皮泥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教师说明:〔1〕有些物体的形变是微小的,人眼不能观察到.任何物体在弹性限度内都能发生弹性形变,只不过有的物体形变不明显,不易直接观察到.〔2〕物体发生形变时如果超出弹性限度,将发生塑性形变.例如:人在水泥地面上行走、汽车在水泥地面上行驶,都会使路面发生弹性形变.汽车如果超载就可能使路面的形变超过弹性限度,路面会发生塑性形变即路面被破坏.4.弹力的性质师请大家再次拉橡皮筋、弹簧,并思考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学生思考、讨论: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像弹簧、橡皮筋等有弹性的物体.师请大家看下面的演示实验.演示1: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后运动起来,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演示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演示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图:师请大家思考,分析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车受到力后运动状态才会改变.和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靠在一起的小车运动状态没有改变,说明弹簧不发生形变时,对小车没有力的作用;和被压缩的弹簧靠在一起的小车在弹簧被松开后,在弹簧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受到了弹簧的弹力,说明只有弹簧发生形变,才能产生弹力.由此可见,弹力产生的条件:要相互接触同时要发生形变.同时我们还看到,小车是向右运动,说明小车受到的力〔弹力〕是向右的,而弹簧是缩短的,是在恢复原状的过程中产生的弹力,由此可见,弹力的方向与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即与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演示4:将弹簧压缩得短些、更短些,引导学生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变化,并得出结论.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弹簧压缩得更短些时,小车运动的距离远些,产生的弹力更大.由此得到结论: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师我们拉测力计时,弹簧拉得越长,我们感觉越吃力,就是这个道理.师任何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都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弹力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弹力吗?学生举例:①们用的自动铅笔和一些圆珠笔笔筒里面要利用弹簧的弹力.②跳水运动中 1m板和 3 m板的跳水都是利用了弹力.③射箭运发动利用了弓的弹力才能把箭射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