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系统建模与仿真全要点复习

系统建模与仿真全要点复习

系统建模与仿真全要点复习
系统建模与仿真全要点复习

1、系统(system):是一组对象的集合或总称;由诸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要素按照一定规律构成的集合体,它们共同组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它具有以下特点:①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组成。②构成系统的要素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并在系统内部形成特定的结构。③具有边界。④系统具有特定的功能,具有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并且系统功能受到系统结构和环境的影响。三要素:(1) 实体:组成系统的元素、对象。(2) 属性:实体的特征。(3) 活动:系统由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变化过程。理解:组成系统的实体之间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实体属性的变化,通常用状态变量来描述。研究系统主要研究系统的动态变化。除了研究系统的实体属性活动外,还需要研究影响系统活动的外部条件,这些外部条件称之为环境。系统分类:1)连续系统是指系统状态随时间发生连续性变化的系统(电力生产、供电网络、石油炼制、自来水生产、电路系统等)。2)离散事件系统是指只有当在某个时间点上有事件(event)发生时,系统状态才会发生改变的系统。系统状态的变化只发生在离散的时间点上,且状态通常会保持一段时间。此外,系统状态的变化也会引发新的事件。(毛坯到达、加工开始、加工完成、设备故障等;服务系统中的顾客到达、接受服务等)

2、计算机仿真(系统仿真)概念:针对真实系统建立模型,然后在模型上进行试验,用模型代替真实系统,从而研究系统性能的方法称为系统仿真。研究对象可以是实际的系统,也可以是设想中的系统。1)包含了系统建模、仿真建模和仿真实验三个基本活动。联系这三个活动的是系统仿真的三要素:系统、模型、计算机(硬件和软件)。2)系统、模型与仿真三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其中,系统是要研究的对象,模型是系统在某种程度和层次上的抽象,而仿真是通过对模型的试验以便分析、评价和优化系统。

3、仿真技术的主要用途:(1) 优化系统设计。(2) 系统故障再现,发现故障原因。(3) 验证系统设计的正确性。(4) 对系统或其子系统进行性能评价和分析。(5) 训练系统操作员。(6) 为管理决策和技术决策提供支持。

第二章离散事件系统仿真基础

1、离散事件系统(DES):系统的状态仅在离散的时间点上发生变化,并且这种状态变化一般是由事件引起的。事件的发生可以看作是在一个时间点上瞬间完成而没有持续性,并且这些离散时间点是不确定的。这类系统的仿真,即是离散事件系统仿真。

2、实体:系统内的对象,构成系统模型的基本要素,是系统中有意义的一个物体。有些实体在整个仿真过程中始终存在-永久实体;有些实体在一部分仿真过程中存在,有进入、退出系统的情况-临时实体。

3、属性:是指某一实体的状态和特性,是所有实体的共同特征。例如,在银行中,顾客是实体,其属性是帐户。在仿真建模中根据具体情况和研究的目的决定所需要的属性。决定原则:1)便于实体的分类;2)便于对实体行为的描述;3)便于排队规则的确定

4、状态:任一时刻,系统中所有实体的属性的集合,它包含了描述系统在任何时间所必需的所有信息。描述系统所用的变量集合。

5、事件:引起系统状态变化的行为和起因,是系统状态变化的驱动力,是使系统状态发生变化的、实体的瞬间行为。注:事件还可能触发新的事件。三个特征:1)离散事件是导致DES状态发生跃变和触发新的离散事件的唯一因素。2)事件交互影响系统状态的变化。3)事件的发生时刻是异步的和不确定的。

6、活动:指实体在两个事件之间保持某一状态的持续过程,活动的开始和结束都是由事件引起的。活动总是与一个或几个实体的状态相对应,它标志着系统状态的转移。活动持续一定时间,活动开始和结束事件将导致系统状态的变化。例如,等待活动。

7、进程:一个进程由与某类实体相关的若干有序事件及活动组成,它描述了它所包含的相关事件及活动之间的逻辑和时序关系

8、仿真时钟:用于显示仿真时间的变化,是仿真模型运行时序的控制机构。注意:仿真时钟是指所模拟的实际系统运行所需的时间而不是指计算机执行仿真程序所需的时间。

9、统计累加器::用来跟踪记录各种输出性能指标在仿真进程中的中间结果。

10、1)理发店分析:实体:顾客、服务员;状态:服务员个数、顾客数、服务员忙闲;事件:顾客到达、服务完毕;活动:顾客等待、理发员服务

2)柔性制造系统分析:实体:工件、加工中心;事件:(待加工工件)到达机床完成加工;状态:各加工中心的繁忙程度、各加工中心的等待队列;活动:工件等待、加工

11、随机离散事件:只在可数的离散时间点上发生,并具有离散性和随机性特征的事件。是导致系统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离散事件系统仿真就是通过对随机离散事件按发生时刻的先后进行排序,并根据不同事件发生时对系统状态变化的影响来模拟实际系统运行特性的。12、仿真时钟的推进方式及特点:1)面向事件的仿真时钟推进方式;用于离散事件系统仿真;优点:效率高;缺点:平稳性差。2)面向时间间隔的仿真时钟推进方式;用于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或连续系统仿真;优点:平稳性较好;缺点:效率低

13、1)未来事件表:为了在仿真执行过程中跟踪未来(仿真)时间假定发生的各种事件,我们常常需要把发生时间大于仿真时钟当前时刻TNOW的所有事件放在一个时序列表中。这种由发生时间大于当前时刻TNOW的随机离散事件所构成的时序列表,即被称为未来事件表。在未来事件表中,包含了由已发生事件所触发的所有未来事件以及它们的发生时刻。各个事件按它们所发生的时间顺序由先向后排列,最早发生的事件排在最前面。

2)在仿真执行的过程中,当t = TNOW时,系统中应包括以下内容:①被仿真系统在t时所处的状态;②系统在t时正在执行的活动;③由t时刻发生事件所产生的新的未来事件以及由它们构成的未来事件表;④系统统计数据的当前值和累计计数等。

14、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一般步骤1)阐明问题与目标设定2)仿真建模3)数据采集4)仿真模型的验证5)仿真程序的编制与校核6)仿真模型的运行7)仿真输出结果的统计分析第三章生产系统建模方法

1、实体流图法(EFC):采用与计算机程序流程图相类似的图示符号和原理,来建立表示系统中临时实体产生、在系统中流动、接受永久实体“服务”以及消失等过程的流程图。可以表示事件、状态变化以及实体间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

1)四种符号:圆端矩形框表示开始或者结束;菱形框表示判断;

矩形框 表示事件、状态、活动等中间过程;箭头线 表示逻辑关系;

2)步骤:(1)辨识系统实体(2)分析实体的状态和活动(3)分析实体状态的变化情况(4)分析引起状态变化的事件(5)分析队列实体的操作(6)画出系统实体流动图(7)确定模型参变量(8)给出排队规则

例题:简单加工系统的实体流图

2、活动循环(周期)图(ACD):是用于表示系统内各要素(实体)间逻辑关系的一种方法。ACD 认为:系统中的每个实体都按照各自的循环方式发生变化--静止状态和活动状态。这两种状态在循环交替出现。

1)基本符号:

ACD 以○表示静止状态,

以?表示活动状态,以有

向箭头→表示静止状态与

活动状态之间的转换。当系统中有多个实体时,有向弧就要使用不同的颜色或线型,以示不同实体的区别。

2)步骤:(1)辨识组成系统的实体及其属性(2)分析各类实体的活动和状态,确定实体状态的类型(激活或静寂),分析实体状态变化的顺序关系(3)根据实体的状态分别画出各实体的活动周期图(4)将实体的活动周期图连接成系统活动周期图(5)增添必要的虚拟实体

(6)标明活动发生(实体进入激活状态)的约束条件和占用资源的数量(7)给出模型参数的取值、参变量的计算方法及属性描述变量的取值方法,并给出排队规则和服务规则

模型属性变量主要有零件的到达时间、零件加工时间等,它们的值可分别按照各自所服从的概率分布函数抽样得到。 实体流图描述了系统中实体流动及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但需要说明的是,它和计算机程序框图还有所不同,与计算机编程实现的要求也有一定的距离。 图3-6 系统的活动循环

3、活动循环图法与实体流图法各自的特点及其区别如下:

(1)实体流图是以临时实体在系统中的流动过程为主线建立的模型,在实体流图中,队列被作为一类特殊的实体来对待,各类临时和永久实体没有独立的符号表示。 而活动循环图则基于各类临时和永久实体的行为模式,它们均有其单独的图示表达,队列则被看作是实体生命周期中的一种状态。(2)实体流图是一种树形流程图。而活动循环图则是由多个环套在一起组成一种环形的循环图。(3)在实体流图中,事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活动循环图中,事件则是隐含在活动之中的。(4)在实体流图中,状态判断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活动循环图中,则是将需要判断的状态用“空闲”或“等待”等静止状态来表示,对实体是否处于该状态的判断则隐含在模型运行的规则中。(5)从人工运行规则来看,实体流图的运行规则中只有一条是通用的(体现了事件驱动的仿真策略),其它各条规则均是从具体的实体流图中抽取,普适性较差。而活动循环图则存在着与每个具体的活动循环图无关的、普适性很强的运行规则。(6)与实体流图相比较来说,活动循环图更易于用面向对象的技术来实现,软件上也更易于实现仿真程序的自动生成,而且可以更为方便、直观地对冲突和并发等现象进行表示。而实体流图可以对队列的排队规则和服务规则进行比较详细的描述,如果不考虑模型的运行问题,实体流图法具有比活动循环图法更为广泛的适用范围。

4、面向对象的概念:现实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实体(事物、对象)所组成的,每种对象都有自己的内部状态和运动规律,不同对象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系统并进而构成整个客观世界(按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系统思维方式,采用基于对象(实体)的概念建立模型,模拟客观世界分析、设计、实现软件的办法。通过面向对象的理念使计算机软件系统能与现实世界中的系统一一对应)。(对象、面向对象、消息、类、继承、多态性)

5、统一建模语言(UML ):是一种通用的可视化、规范定义、构造和文档化的建模语言。它基于用例驱动,提供了一系列的视图来对系统建模过程进行描述。

1)用例图:用例分析是基于统一建模语言(UML )的面向对象建模过程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用例图描述了用例、系统参与者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静态图:静态图主要包括类图、对象图和包图。3)行为图:行为图主要用来描述系统的动态模型和对象之间的交互关系,包括状态图和活动图。4)交互图:交互图主要用来描述对象之间的交互关系,包括顺序图和合作图。5)实现图:实现图用以描述系统源代码的结构和运行时刻的实现结构,包括构件图和部署图等。

6、Petri 网::根据Petri 网的理论,任何系统都可以认为是由两类元素构成的:一类是表示状态的元素,如机床、仓库、工人等,另一类是表示状态变化的元素,如工件的安装、切削加工、装配等。在Petri 网中,前者用库所(Place )表示,后者用变迁(Transition )来表示。变迁的作用是改变状态(如同离散事件系统中的事件),库所的作用是决定变迁能否发生

图3-4 设备的活动循环图 图3-5 操作工人的活动循环图

(如同离散事件系统中的状态/活动)。两者之间的这种依赖关系用弧线(箭头)表示出来,就是一个Petri 网。

定义:

1)定义3-1:一个三元组N = (P, T; F),其中P = {p1, p2, …, pn}为库所集,n 为库所的数量;T = {t1, t2, …, tm}为变迁集,m 为变迁数量。则它们构成一个Petri 网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1)Petri 网的非空性: ,表示网中至少有一个元素。

(2)Petri 网的二元性: ,表示库所和变迁是两类不同的元素。

(3)Petri 网中不能有孤立的元素:F 是由一个P 元素和一个T 元素组成的有序偶的集合

(称为流关系),它建立了从库所到变迁、从变迁到库所的单向联系,并且规定同类元素之

间不能直接联系,即满足:

在Petri 网的图形化表示方法中,通常采用圆圈“○”和短竖线“∣”来分别表示库存和变迁。这样,就可以将Petri 网看作是由库所和变迁这两类节点通过有向弧连接而组成的一种有向图。如图,一个包含6个库所和3个变迁的Petri 网:

2)令牌(Token ):表示库所中拥有的资源数量,并以库所中的令牌数量的改变来表示系统的不同状态。

权函数(WF ):表示每个变迁发生一次所引起的相关资源数量的变化,也称为权重。分别记由库所p 指向变迁t 或者由变迁t 指向库所p 的权重为w(p, t)或者w(t, p),则一般满足

, 。缺省时,通常表示权重为1。

容量函数:Petri 网理论认为发生变迁所需要的资源数量以及库所的容量是有限的,以表示资源有限的事实。当库所的容量不会对系统的行为构成限制时,也允许某些库所的容量为无穷大。

此外,在Petri 网中还经常将库所中拥有的资源(令牌)数量及其分布称为标识(Marking ),通常记为M ,在有向图中用库所中的黑点来表示。并将系统开始运行时的标识称为初始标识(Initial Marking ),通常记为M0。显然,标识的数量应小于相应库所的容量,即有M(p) ≤ K(p)。例题3-3:

Φ

≠?T P Φ=?T P ()()P T T P F ???

?()∞<

∞<

例3-4:某工业生产线要包含两个工业操作,用变迁t1和变迁t2表示。变迁t1将传入生产线的半成品s1和部件s2用两个螺丝钉s3固定在一起,变成半成品s4。变迁t2再将s4和部件s5用3个螺丝钉s3固定在一起,得到新的半成品S6。完成t1和t2操作时都要用到工具s7。假定由于存放空间的限制,部件S2和S5最多不能超过100件,停放在生产线上的半成品S4最多不超过5件,螺钉S3存放最多不超过1000件。建立Petri 网模型,如图3-19:

在Petri 网模型中,弧上的权值即表示了某一变迁对资源的消耗量或产品的生产量,未加标注的弧权值默认为1。K 表示某一库所的容量值,即该库所中所允许存放资源的最大数量,未加标注的库所容量默认为无穷大。

第四章 随机数与随机变量的生成

1、随机数的性质:1)生成的随机数序列要尽可能地逼近理想的均匀总体随机样本所具有的随机性、均匀性和独立性等统计性质;2)生成的随机数序列必须要有足够长的周期,以满足仿真计算的需要;3)生成随机数序列的速度必须要快,以控制整个仿真运行的总成本;4)所生成的随机数序列必须是完全可重复的。

2、随机数发生器:通常将这种用数学方法生成随机数的算法或程序称为随机数发生器。 平方取中法,递推公式为: 其中:种子值x0为2k 位的非 负整数,[x]表示取x 的整数部 分,N mod M 表示对N 进行模 为M 的求余运算,即:

3、随机数发生器的性能检验(参数检验、均匀性检验、 独立性检验)

(1)参数检验 :是检验由某个发生器生成的随机数序列{un}的一些数字特征,如均值、方差或各阶矩等与均匀分布的理论值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记由某个发生器所生成的一组随机数序列为u1, u2, …, un ,并假定{un}独立同服从均匀分布U(0, 1) ,1)则其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分别为: 2)可知 统计量: 3)渐进服从N(0, 1) 标准正态分布。给定显 著性水平α后,查标准正态分布表可得:

4)计算出v1,v2的值,若|vi | ≤ z α/2(i =1, 2),则认为该随机数序列{un}的均值和方差与均匀总体的均值和方差没有显著差异。否则,由于上述差异显著,故不能认为随机数序列{un}独立同服从U(0, 1)均匀分布。 图3-19 工业生产线的Petri 网模型 ()?????=??????=-k n n k k n n x u x x 22211010mod 10() ,2,1=n M M N N M N ???????-=m od ∑==n i i u n u 11()21211∑=--=n i i u u n s ()()??? ?

?-=-=21121u n u Var u E u v ()()??? ??-=-=12118022222s n s Var s E s v {}2:22α

αα=>z Z P z

(2)均匀性检验(频率检验):检查随机数序列u1,u2,…,un 的实际频率与理论频率的差异是否显著。K-S 检验(针对概率密度函数)和X 2 检验(针对分布函数)

(2)K-S 检验具体步骤:①将所生成序列中的随机数u1, u2, …, un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重新排序,并重新标记为u(1), u(2), …, u(n),其经验分布函数为:

②将FN(x)与U(0,1)的分布函数F(x)= x (0 ≤x ≤1)比较,计算其最大偏差: , 则统计量Dn 渐近服从K —S 分布。其中:

③对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查

K-S 分布表可得临界值:

④若Dn ≤D α(n),则可以认为该随机数序列{u n }的经验分布函数与U(0,1)均匀分布函数之()()()()()???????≥<≤<=+n i N u x u x i u n

i u x x F 10

11; i = 1, 2, …, n -1 {}-+=n n n D D D ,m ax ()()()(){}()??????-=-=≤≤≤≤+i n

i i i N n i n u n i u F u F D 11m ax m ax ()()()(){}()??????--=-=≤≤-≤≤-n i u u F u F D i n i i N i n i n 1m ax m ax 111()(){}ααα=>n D D P n D n :

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否则,有显著差异。

(3)独立性检验:检查随机数序列u1,u2,…,un 前后各项的统计相关是否显著,来判定该数列{un}是否满足独立性的要求。具体步骤如下: 1)设u1, u2, …, un 是一组待检验的随机数, 若相互独立,则必有

j Pj=0(j=1,2,…,m)。考虑样本的j 阶自相关系数:

2)

3)在实际应用中,通常m=10~20,利用统计量V j 可对随机数序列{u n }进行相关性检验。即:对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当|V j |≤Za /2时,可以认为随机数列{u n }是满足统计上的独立性要求的;反之,则相关性显著。

4、随机数生成:方法:反变换法, 组合法, 卷积法及舍选法。因素:精确性、效率、复杂性 (1)反变换法 1)均匀分布随机数生成:概率密度函数 f (x )= 1/(b-a ) a ≤x ≤b , 可得x 的分布函数: ;从而可得抽样公式:

2)服从指数分布的随机数:

例2:求服从如下分布密度函数f (x )的随机变量x

()()()

∑∑=-=+-----=n i i j

n i j i i j u u n u u u u j n 121111?ρu F x x a b a ==--()()a x b ≤≤x a b a u

=+-(

)所求的变

上式可以简

化其分布函数:其反函数F-1(x )为:

第五章仿真数据分析、

1、数据采集的方法:1)通过实际观测获得系统的输入数据;2)采用项目管理人员提供的实际系统运行数据;3)从已发表的研究成果等资料中搜集类似系统的输入数据。

2、数据采集的基本步骤及相关要求:1)确定信息/数据需求;2)研究采集方法,编制采集计划;3)设计和绘制数据采集表格;4)按照研究目的和系统不同时段的特点,选定数据采集的地点和时间;5)在采集任务必较繁重时,要按计划对数据进行分组采集;6)数据采集结束后,要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大概分析。

3、获得正确输入数据的步骤:1)检查所使用的数据是否独立;2)大致判断各类数据所服从的概率分布,分布类型的假设(识别);3)各类分布参数估计;4)进行拟合优度的检验

4、样本数据的独立性判别:1)相关图法:如果总存在一个正整数a,使得|P j|>a,则数据不独立。Pj为样本相关系数2)散点图法:如果数据是独立的,则点对(X i,X i+1)应该随机的分布在坐标平面的第一象限;如果数据正相关,则点对将散布在第一象限一条斜率为正的直线附近;如果负相关,则分布在第一象限一条斜率为负的直线附近。

5、分布形式假定和识别(连续:点统计法、直方图法、概率图法;离散:点统计、线图法)(1)点统计法:根据某些概率分布的各参数之间存在的一些特殊关系,通过他们构成的某些点统计量来判断分布的类型。

各类分布方差系数:1)指数分布:cv=1;2)伽马分布和威布尔分布:当参数a小于、等于或大于1时,cv大于、等于或小于1;3)对数正态分布:方差系数cv>0;4)U(a,b)和正态分布N:cv≠0

(2)直方图法:是将观测数据的直方图法与理论分布的密度函数进行比较。

1)用b0和bk表示样本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b0<b1<b2<···bk-1<bk

2)

5)将h(x)化成的直方图,然后观察何种分布与直方图的图形相似,就可以假定该样本数据服

从该类型分布。

6、拟合优度检验方法:针对概率密度函数的χ2检验法;针对分布函数的K—S检验法。

7、分布参数估计:极大似然法、最小二乘法、无偏估计法等

8、仿真输出分析:目的在于预测一个系统的性能,或比较两个或多个不同系统设计的性能。用适当的统计技术对仿真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对未知参数的估计。用仿真统计得到的θ作为观察值的估计量。统计得到的方差S2 就是估计量的偏差范围。或确定出达到给定精度所需的观察次数。

9、分类:1)终态仿真(瞬态仿真):是指仿真运行的某个持续的时间[0,T E]。2)稳态仿真:是指系统在持续循环运行时间内,前一时间结束的仿真结果影响到后一时间的仿真条件。

10、(1)点估计:点估计要解决的是寻找待估计参数的估计量(不含未知参数的样本函数),使得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未知参数的估计。

设n次仿真运行中某一输出随机变量X的观察值(即仿真输出的样本数据)为X1、X2、…、Xn,如果我们感兴趣的未知参数是均值E(X)和方差Var(X),那么常用的点估计有

①样本均值:

②样本方差:

(2)区间估计

点估计给出了未知参数的一个较好的推测,而区间估计可以对估计值距离参数真值的误差进行度量,并给出其置信度,以说明这个推测的误差为多大才算是合理的。经典的统计方法对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X1、X2、…、Xn给出总体均值的100(1-a)%的置信区间为:

其中,t a/2(n-1)是自由度为n-1的t分布上100a/2百分位点,称1-a为置信度,它表示从样本数据中得到的随机区间以概率1-a包含真实参数。

11、终态仿真的输出分析:设对某一系统共进行了R 次独立的重复仿真运行(R ≥2),令Xri表示第r次仿真运行中得到的第i个观测值,记:

将近似看成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的一组样本观测值,则其均

值和方差的点估计分别为:

故可得E(X)的100(1-a)%的置信区间为:

12、稳态输出分析方法:重复---删除法;批平均值法

建模与仿真

第1章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 参照P8例子,列举一个你相对熟悉的简单实际系统为例,采用非形式描述出来。 第2章建模方法论 1、什么是数学建模形式化的表示?试列举一例说明形式化表示与非形式化表示的区别。 模型的非形式描述是说明实际系统的本质,但不是详尽描述。是对模型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主要由模型的实体、包括参变量的描述变量、实体间的相互关系及有必要阐述的假设组成。模型的非形式描述主要说明实体、描述变量、实体间的相互关系及假设等。 例子:环形罗宾服务模型的非形式描述: 实体 CPU,USR1,…,USR5 描述变量 CPU:Who,Now(现在是谁)----范围{1,2,…,5}; Who.Now=i表示USRi由CPU服务。 USR:Completion.State(完成情况)----范围[0,1];它表示USR完成整个程序任务的比例。参变量 X-----范围[0,1];它表示USRi每次完成程序的比率。 i 实体相互关系 (1)CPU 以固定速度依次为用户服务,即Who.Now为1,2,3,4,5,1,2…..循环运行。 X工作。假设:CPU对USR的服务时间固定,不(2)当Who.Now=I,CPU完成USRi余下的 i X决定。 依赖于USR的程序;USRi的进程是由各自的参变量 i 2、何谓“黑盒”“白盒”“灰盒”系统? “黑盒”系统是指系统内部结构和特性不清楚的系统。对于“黑盒”系统,如果允许直接进行实验测量并通过实验对假设模型加以验证和修正。对属于黑盒但又不允许直接实验观测的系统,则采用数据收集和统计归纳的方法来假设模型。 对于内部结构和特性清楚的系统,即白盒系统,可以利用已知的一些基本定律,经过分析和演绎导出系统模型。 3、模型有效性和模型可信性相同吗?有何不同? 模型的有效性可用实际系统数据和模型产生的数据之间的符合程度来度量。它分三个不同级别的模型有效:复制有效、预测有效和结构有效。不同级别的模型有效,存在不同的行为水平、状态结构水平和分解结构水平的系统描述。 模型的可信度指模型的真实程度。一个模型的可信度可分为: 在行为水平上的可信性,即模型是否重现真实系统的行为。 在状态结构水平上可信性,即模型能否与真实系统在状态上互相对应,通过这样的模型可以对未来的行为进行唯一的预测。 在分解结构水平上的可信性,即模型能否表示出真实系统内部的工作情况,而且是惟一表示出来。 不论对于哪一个可信性水平,可信性的考虑贯穿在整个建模阶段及以后各阶段,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在演绎中的可信性。2在归纳中的可信性。3在目的方面的可信性。 4、基于计算机建模方法论与一般建模方法论有何不同?(P32) 经典的建模与仿真的主要研究思路,首先界定研究对象-实际系统的边界和建模目标,利用已有的数学建模工具和成果,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用计算装置进行仿真。这种经典的建

详细版管理信息系统复习重点.doc

第一章 1.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那些方面能给管理提供支持? (1)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2)信息技术是现阶段对企业组织进行改革的有效的技术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企业组织重新设计、企业工作的重新分工和企业职权的重新划分,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正在向扁平式结构的非集中管理转变。 “扁平化”管理的实质是“信息技术进步大大降低了组织内部信息交流的成本,从而使纵向(金字塔)的官僚体制开始崩溃”,“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距离缩小和最终向合一回复”。 2.为什么说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发展与开发和使用信息系统的人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1)所谓人造系统,是指人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对一系列的要素做出有规律的安排,使之成为一个相关联的整体,例如计算机系统,生产系统和运输系统等。实际上,大多数系统属于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系统,而且许多系统有人参加,是人—机系统。 (2)信息系统看起来是一个人造系统,但是它的建立运行和发展往往不以设计者的意志为转移,而有其内在规律,特别是与开发和使用信息系统的人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了解自然系统的运行规律及人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建立和发展信息系统的关键。 第二章 1.你认为应该怎样定义管理信息系统? (1)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上组织内和多个组织间的信息流管理,实现业务的整体优化,提高企业运行控制和外部交易过程的效率。 (2)(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社会技术系统。) (3)特点:它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它是一个对组织乃至整个供需链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它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它是一个需要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信息系统; 它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 2.简述应用环境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影响。 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和条件,这里,环境是有关组织内,外部各种因素的综合。 一、生产过程的特征: 由于不同的生产特征决定着企业开发应用管理系统时应当贯彻的管理思想,因而必须在系统进行总体规划之前进行认真分析,才能保证系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二、组织规模: 组织规模是管理信息系统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他决定着系统应用的目标和规模,因而,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上,根据组织规模确定系统的规模和目标是系统分析人员的重要任务。组织规模即组织的大小。 三、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管理的规范化是管理组织、过程等的学科性与合理性的要求。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受企业规模的影响较为明显。 四、组织的系统性: 一个系统性的组织,管理过程是系统化的,可以被准确地描述和量化,能够产生与决策控制过程相关的数据。这样的系统的管理和决策能够在各管理环节的支持下准确进行。 五、信息处理与人: 在信息处理中,计算机的长处:能保存大量的历史数据,并进行筛选、分析;能够仿真应用环境和真实的管理系统;能够产生各种方案的可行解,自动淘汰非优解。 人在信息处理中的特点:能够根据经验和大量知识进行模糊推理;善于处理各种与人有关的问题。 3.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中,如何协调人与系统的关系? 在信息处理中,要充分考虑人既是系统的使用者,又是系统的组成部分的这个特点。在系统设计中,努力保持人和计算机之间的和谐,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优秀的信息系统。人际和谐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人性化界面;人与机器的合理分工;提高中端用户的计算能力。

系统建模与仿真考试题

1.信息时代认识世界(科学研究)的三种方法是:理论研究、(_实验研究_)、(__ 仿真___)。 2.根据系统状态随时间变化是连续性还是间断性的,可将系统划分为(_连续系统_)、 (__离散系统__)。 3.系统仿真中的三个基本概念是系统、(__模型_)、仿真。 4.拟对某系统进行研究,首先要对系统作出明确的描述,即确定系统各个要素:实体、 属性、活动、(__状态_)、(_事件___)。 ?阶段性知识测试 5.系统仿真有三个基本的活动,即系统建模、仿真建模和(__仿真实验__),联系这 三个活动的是系统仿真的三要素,即系统、模型和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6.系统仿真的一般步骤是:(1)调研系统,明确问题、(2)(___设立目标,收集数据 __)、(3)建立仿真模型、(4)编制程序、(5)运行模型,计算结果、(6)(_统计分析,进行决策__) ?阶段性知识测试 7.仿真软件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高级程序语言阶段;(2)仿真程序包、初级仿 真语言阶段;(3)商业化仿真语言阶段;(4) (_一体化建模与仿真环境_)阶段。 8.常用的仿真软件有Arena、Automod、MATLAB、Promodel、(__WITNESS______)、 (______FLEXSIM___)。 9.求解简单系统问题的“原始”方法是(___解析解决____),借助(___实验__)可大大 提高该方法的效率和精度。 ?阶段性知识测试 10.排队系统可简化表示为A/B/C/D/E。其中A为到达模式;B为(服务模式)、C为服 务台数量、D为系统容量;E为排队规则。 11.常见的排队规则有:先到先服务、后到后服务、优先级服务、最短处理时间优先服 务、随机服务等。请以连线方式将下列排队规则名称的中英文对照起来。 先进先出FIFO 后进先出LIFO 随机服务SIRO 最短处理时间优先SPT 优先级服务PR ?阶段性知识测试 12.模型中,习惯称实体为成分。成分可分为主动成分和被动成分。请问排队系统中的 随机到达的顾客属于(主动)成分(主动/被动)。 13.事件是改变系统状态的瞬间变化的事情。一般指活动的开始和结束。事件可分为必 然事件(主要)、条件事件(次要)、系统事件。其中(______)一般不出现在将来事件表中(FEL)。 14.活动是具有指定长度的持续时间,其开始时间是确定。排队系统主要活动有 (_______)和服务活动。 ?阶段性知识测试 15.仿真时钟表示仿真时间的变量。Witness仿真系统中仿真钟用系统变量(TIME)表 示。 仿真策略,也称仿真算法。离散事件系统适用的仿真策略有(_事件调度法_)、活动扫描法、进程交互法、三阶段法等。 16.建立输入数据模型需要4个步骤:(1)从现实系统收集数据;(2)(_确定输入数据

系统建模与仿真习题2

系统建模与仿真习题二 1. 考虑如图所示的典型反馈控制系统框图 (1)假设各个子传递函数模型为 66.031.05 .02)(232++-+=s s s s s G ,s s s G c 610)(+=,2 1)(+=s s H 分别用feedback ()函数以及G*Gc/(1+G*Gc*H)(要最小实现)方法求该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 (2) 假设系统的受控对象模型为s e s s s G 23 )1(12 )(-+=,控制器模型为 s s s G c 32)(+=,并假设系统是单位负反馈,分别用feedback ()函数以及G*Gc/(1+G*Gc*H)(要最小实现)方法能求出该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如果不能,请近似该模型。 2. 假定系统为: )(0001)(111000100001024269)(t u t x t x ????? ???????+????????????----= [])(2110)(t x t y = 请检查该系统是否为最小实现,如果不是最小实现,请从传递函数的角度解释该模型为何不是最小实现,并求其最小实现。 3. 双输入双输出系统的状态方程:

)(20201000)()(20224264)(75.025.075.125 .1125.15.025.025.025.125.425.25.025.1525.2)(t x t y t u t x t x ??????=????? ???????+????????????------------= (1)试将该模型输入到MATLAB 空间,并求出该模型相应的传递函数矩阵。 (2)将该状态空间模型转化为零极点增益模型,确定该系统是否为最小实现模型。如果不是,请将该模型的传递函数实现最小实现。 (3)若选择采样周期为s T 1.0=,求出离散后的状态方程模型和传递函数模型。 (4)对离散的状态空间模型进行连续变化,测试一下能否变回到原来的系统。 4. 假设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为: 222 )(2+++=s s s s G 系统状态的初始值为?? ????-21,假设系统的输入为t e t u 2)(-=。 (1)将该传递函数模型转化为状态空间模型。 (2)利用公式 ?--+=t t t A t t A d Bu e t x e t x 0 0)()()()(0)(τττ求解],0[t 的状态以及系统输出的解析解。 (3)根据上述的解析解作出s ]10,0[时间区间的状态以及系统输出曲线。 (4)采用lsim 函数方法直接作出s ]10,0[时间区间的状态以及系统输出曲线,并与(3)的结果作比较。 5. 已知矩阵 ???? ??????----=212332110A (1)取1:1.0:0=t ,利用expm(At)函数绘制求A 的状态转移矩阵,看运行的速度如何? (2)采用以下程序绘制A 的状态转移矩阵的曲线,看运行的速度如何? clc;clear; A=[0 1 -1;-2 -3 3;2 1 -2]; t=0:0.1:2; Nt=length(t);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 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 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的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信息系统:一个信息系统技术上可定义为相互连 接的部件的集合,它可以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储存和分发,以支持一个组织的决策和控制。除了,支持决策、协调、控制,信息系统还可以帮助经理看清复杂的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新产品。 信息系统技术不仅是技术:信息系统的企业视角:信息系统使公司能够增加收益或降低成本, 借助于信息帮助管理者作出正确的决策或 者改进企业进程,为公司创造价值。 信息系统的商业价值: 1、最明显的价值贡献在于改善现有的企业过程或创造全新的企业过程,其结果是提高公司运作的效率。 2、信息系统还可以用于改进决策、增加决策的速度和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3、信息系统也能以增长公司战略优势的方式创造价值,系统可帮助公司实现差异化和持续优势,如加强顾客和供应商的联系,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 管理:是组织中维持集体协作行为延续发展的有 意识的协调行为。 信息:信息一直已转化为对人类有意义和有用形 式的数据。 系统:为实现规定功能以达到某一目标而构成的 相互关联的一个集合体。 数据:是表达发生于组织及其环境中的事件的原 始事实符号串。 信息系统的维度:信息系统是由组织、管理和技 术3个维度组成。 1)组织维。信息系统是组织整体的一部分。 2)管理维。不同层次的管理有不同的信息和信 息系统需求。 3)技术维。信息技术是管理者应对变化的众多 工具中的一个。 第二章信息系统的类型(各类型之间的异同):1、业务处 理系统:是执行和记录企业日常业务的计算机化系统,是其他系统的数据源。2、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业务 处理系统供应的数据汇总并生成公司基本运行情况报告。3、决策支持系统:支持中层管理的非程序性决策。4、高管支持系统:帮助高管做出非程序性决策。 CIO:信息主管,是一个高级管理职位,他要负责信 息系统在企业中的长远和战略应用。 CSO:首席战略官,负责挖掘问题、协调缓解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高级管理人员,职责是挖掘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性质和可能造成的影响,搞清问题的轻重缓急,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提请总裁或董事会决策实施。 系统分析员:是对大型、复杂的信息系统建设任务中,承担分析、设计和领导实施的领军人物。要做好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客户的需求要正确的理解,要选择合适的开发技术,同时做好与客户间沟通交流,学会说服对方。 CIO:首席信息官:是企业的高管,他主管公司中信 息技术的应用,评审职能领域的信息技术投资和决策,发挥将信息技术集成进企业战略的作用。 CKO:首席知识官:负责公司的知识管理计划,帮助设计发现新知识源的程序和系统,或帮助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应用。 CSO:安全主管:负责公司的信息系统安全、也负责 加强公司的安全政策。 CPO:首席隐私保密官,负责保证现存的数据符合隐 私法律。 程序员:经过严格培训的专家,编写计算机软件。 系统分析员:有信息系统团队和组织其他人员的联络 者组成,将企业的问题和要求转换为信息要求和系统要求。 系统经理:是程序员、系统分析员、项目经理、硬件 经理、通信经理和数据库专家等组成的团队领导者,是计算机运行和数据录入人员的管理者。 第三章 组织:组织是一个正式的、稳定的社会结构,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通过生产将这些资源转化为产品和服务。 组织的类型(按组织结构分类):1、创业型组织: 处于动态变化的环境中。结构简单,一般由最高的CEO进行管理。2、机械型组织:处于稳定的环境中,生产标准化的产品,由于集中式管理团队和集中式制 企业过程:是指组织结构和人员,遵循管理原则,运定决策而占优势。3、事业部组织:一个公司分成若 用管理信息、技术和方法来实现企业目标的活动过程。干事业部,每个事业部生产不同的产品或提供不同的服务。4、专业型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组织,其产

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简介

系统建模与仿真 开课对象:工业工程开课学期:6 学分:2学分;总学时:48学时;理论课学时:40学时; 实验学时:0 学时;上机学时:8学时 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教材:系统建模与发展,齐欢,王小平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 参考书: 【1】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仿真,顾启泰,清华大学出版社 【2】现代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刘兴堂,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3】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仿真,王维平,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4】系统仿真导论,肖田元,清华大学出版社 【5】建模与仿真,王卫红,科学出版社 【6】仿真建模与分析(Simulaton Modeling and Analysis)(3rd eds.),Averill M. Law, W.David Kelton,清华大学出版社/McGraw-Hill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建模与仿真是当代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内容,其技术已渗透到各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本课程以一般系统理论为基础,让学生掌握适用于任何领域的建模与仿真的一般理论框架和基本方法。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 1.掌握建模基本理论; 2.掌握仿真的基本方法; 3.掌握一种仿真语言及仿真软件; 4.能够运用建模与仿真方法分析、解决工业工程领域的各种常见问题。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建模与仿真的作用和发展,理解组成要素。 2.掌握建模的几种基本方法,及模型简化的技术手段。 3.掌握建模的一般系统理论,认识随机数的产生的原因及统计控制方式。 4.能对离散事件进行仿真,并能分析运行结果。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3学时) 1.系统、模型、仿真的基本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薛华成)复习资料全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围 一、选择 1分*15 1、信息的等级性 执行→策略→战略:①来源:→外②要求、寿命:低→高③加工方法:固定→灵活④频率、精度:高→低 2、管理信息系统的性质 ①不一定有计算机②是个社会—技术系统③主要容为信息④管理系统队伍建 造 管理信息系统属于社会系统,也属于社会系统。 3、计算机软件分类 ①系统软件②应用软件 4、 ERP:中游企业管理系统; SCM:上游供应链系统; CRM:下游顾客关系管理系统; MIS:管理信息系统; DSS:决策支持系统; 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 5、信息的属性 ①事实性②等级性③可压缩性④扩散性⑤传输性⑥分享性⑦增值性⑧ 转换性 6、决策信息系统的分类及分别支持何种问题 ①专家系统:结构化问题 ②传统决策支持系统:半结构化问题或非结构化问题 ③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7、实体的联系 ①一对一联系(1:1): 如果对于实体集A中的每一个实体,实体集B中至多有一个(也 可以没有)实体与之联系,反之亦然,则称实体集A与实体集B 具有一对一联系,记为1:1 ②一对多联系(1:n): 如果对于实体集A中的每一个实体,实体集B中有n个实体 (n≥0)与之联系,记为1:n ③多对多联系(m:n): 如果对于实体集A中的每一个实体,实体集B中有n个实体 (n≥0)与之联系,反之,对于实体集B中的每一个实体,实 体集A中也有m个实体(m≥0)与之联系,则称实体集A与实 体B具有多对多联系,记为m:n ④单实体联系: ⑤多实体联系: 8、信息产品及性质 产品:书籍,软件,报纸,通信服务,订票服务,第三方物流 性质 df

9、U/C矩阵的正确性检验、作用 ①完备性检验②一致性检验③无冗余性检验 作用:可以指出我们前段工作的不足和疏漏,或是划分不合理的地方,及时地督促我们加以改正。 10、数据资源管理的容 文件组织、数据库及数据仓库、数据规划和数据管理。 11、信息系统的切换方式及优缺点、适用性 直接切换:简单,但风险大,万一新系统运行不起来,就会给工作造成混乱。这只在系统小,且不重要或者时间要求不高的情况下采用。 并行切换:这方法无论从工作安全上,还是从心理状态上均 o是较好的。缺点是费用大, 分段切换:又叫向导切换。是为克服第二种方式缺点的混合方式,因而在较大系统使用较适合。’ 12、虚拟组织结构 虚拟组织结构又称为动态联盟,它是由多个企业组成的临时性的组织。虚拟组织有利于很快滴重组社会的资源,快出产品,出好产品,适应市场的需要。 13、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①生命周期法②原型法③面向对象开发法 14、程序调试步骤 模块调试、分调、联调 15、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 系统调查、组织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功能/数据分析、新系统方案提出 16、数据挖掘主要方式 A分类 b聚类 c关联规则发现 d时序模式发现 17、BPR涵 根本性的、彻底的和巨大的。 18、代码类型 ①顺序码②数字码③字符码④混合码 19、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是指各部件的构成框架,由于对部件的不同理解就构成了不同的结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概念结构、功能结构、软件结构和硬件结构。 20、通信协议 ①以太网和令牌环型网② FDDI ③ 802.11无线局域网 二、填空 1分*15 1、诺伊曼思想 ①存储程序:解算一个新题目时,先确定分解的算法,编制运算过程,选取能实现其操作的适当指令,组成所谓“程序”。 ②二进制:计算机指令和数据均以二进制编码的形式存储。 2、信息系统规划发展阶段 ①孤立规划阶段②顺序规划阶段③交互规划阶段④整体规划阶段 3、管理信息系统“老三论”、“新三论” 老三论:①系统论②信息论③控制论 新三论:①耗散结构论②突变论③协同论

系统工程期末复习资料(全)

系统:由两个及以上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具有特定结构、功能和环境的整体。系统边界:从空间结构上看,把系统和环境分开的所有点的集合;从逻辑上看,边界是系统构成关系从起作用到不起作用的边界,系统质从存在到消失的边界。 系统的属性:整体性{是系统最核心的特性,是系统性最集中的体现} 关联性(由多个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具备独立要素所不具备的功能) 环境适应性(环境输入系统,系统输出环境,系统要生存,一定要适应环境) 层次性(作为总体来看,系统可以分解一系列子系统,并有一定的层次结构) 目的性(有一定目的,为达到既定目的而具备一定的功能) 集合性(把具备某种属性的一些对象看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一个集合) 系统的类型:人造系统和自然系统 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封闭系统和开发系统 系统工程的概念: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 系统工程方法论:是研究、探索系统问题的一般规律和途径 重要思想:最优思想、总体思想、组合思想、分解和协调思想、反馈思想 霍尔三维结构:知识维、时间维、逻辑维 时间维(6个阶段):规划阶段、方案阶段、研制阶段、生产阶段、运行阶段、更新阶段 逻辑维(7个步骤):明确问题、选择目标、系统综合、系统分析、方案优化、做出决策、付诸实施 特点:强调目标明确,核心是最优化,认为一切现实问题都可以规划为工程系统问题,运用定量分析法,做最优解答。该方法论在研究方法上有整体性,在技术应用上有综合性,在组织管理上有科学性,在系统工程上有问题导向性。 切克兰德方法论:主要内容:问题、根底定义、建立概念模型、比较与探索、选择、设计与实施、评估与反馈 主要步骤(略) 比较:同:同为系统工程方法论,均以问题为起点,具备相应的逻辑结构 异:前者主要研究工程系统问题,后者更适用于“软”系统问题的研究 前者以优化分析为核心,后者以比较学习为核心 前者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后者使用定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前者研究对象为良结构,后者则为不良结构 系统分析:运用建模及预测、优化、仿真、评价等技术,对系统的各方面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为选择最优或满意的方案提供决策依据的分析研究过程。 6要素:问题、目的及目标、方案、模型、评价、决策者 步骤(SA):认识问题——>探寻目标——>综合方案——>模型化——>优化或仿真分析——>系统评价——>决策 系统原则: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整体为目标,多方案模型分析与选优、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多次反复进行 创新方法:提问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情景分析法、定性研究方法、数据挖掘方法结构模型:定性表示系统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本质存在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联系情况的模型 结构模型化:建立系统结构模型的过程 结构分析:实现系统结构模型化并加以解释的过程 SD流程图:认识问题——>界定系统——>要素及因果关系分析——>建立结构模型——>建立量化分析模型——>比较与评价——>政策分析

根据AMESim的气动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

基于AMESim的气动系统 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版本A)

本文主要内容如下 (1)推导气体的流量、温度和压力方程。 (2)基于AMESim对普通气动回路进行仿真分析。并推导气动系统常用元件的 数学方程,在此基础上对气动元件及系统进行模型仿真分析。 (3)对气动比例位置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研究,在系统仿真模型基础上进行 故障仿真研究。最后探讨基于 AMESim 的气动比例位置系统实时仿真研究。

1.气动系统建模的理论基础 气动系统和元件建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充分的明确空气的物理性质和空气的热力学性质,为准确的元件建模和系统仿真奠定基础。气动元件的结构是十分复杂的,但其中的基本规律和数学描述一般还是比较清楚的。经过前人的大量研究发现,气动系统的动态特性从本质上讲可以抽象为由一些基本环节所组成,比如放气环节、惯性环节和气容充气环节等等。而它们之间又是通过压力、力、位移、容积等参数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1.1 流量方程 流量特性表示元件的空气流通能力,将直接影响气动系统的动态特性。 所有的压力降取决于下面两个基本参数: a)声速流导 C(Sonic Conductance)——[null] b)临界压力比b(Critical Pressure Ratio)[S*m4/kg] ISO6358标准孔口——

标准体积流量 设绝对温度T ,绝对压力p的工况下的体积流量为Q,基准状态和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流量可表示为: 空气压缩机的输出流量通常用换算到吸入口的大气状态下的体积流量来表示。以上公式同样适用于从吸入口的大气状态到基准或标准状态的换算。 气动孔口流量 在气动系统中,一般需要计算通过节流口的气体压力、流量、温度等参数,但是由于气体的可压缩性,气体在通过节流口时是个很复杂的过程,节流口前后的流道突然收缩或扩张,气体在孔口前后均会形成涡流,产生强烈的摩擦,因而机械能变成热能具有不可逆过程。同时,由于流体运动的极不规则,同一界面上的各点参数极不均匀。为了研究气体的流量特性,基本上可将阀中的节流口理想地等价为一个小孔或收缩喷嘴,并用小孔或者收缩喷嘴的流量特性来表示其流量特性。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要点 一、重要概念与观点 1.指挥和控制物质流动的是信息流。决定消息中含信息量大小的是消除不确定程度。信息在系 统的运动过程中可以看作是负熵,信息量愈大,则负熵愈大。信息量的单位是比特 (Bit )。投掷均匀的正六面体骰子的H(x)=2.6比特。 2.数据是记录客观事物的、可鉴别的符号;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系统是由处 于一定的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3.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它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它是一个对组织乃至整个供需 链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它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它是一个需要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信息系统;它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 4.诺兰模型把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归纳为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成熟等六个阶 段,其中数据处理发展最快的阶段是蔓延。诺兰阶段模型总结了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其基本思想对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具有指导意义。一般认为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无论在确定幵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或者在制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时候,都应首先明确组织当前处于哪一生长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特征来指导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5.管理信息系统按管理任务的层次可分为战略管理、管理控制(战术管理)、运行 控制、业务处理等四层。安东尼等人通过对欧美制造企业的长期研究,系统地描述出了企业内外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传递和接收过程,提出了反映包含 整个供应链信息管理全景的系统结构,这一结构称为安东尼金字塔模型 6.一般根据信息的产生和使用来划分子系统的,尽量把信息产生的企业过程和使

《系统建模与仿真》复习题样例 江苏大学

《系统建模与仿真》复习题样例:考试内容主要但不 限于如下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32题) 1、下列哪个图标表示输送链Conveyor元素(C)。----序号17 A、 B、 C、 D、 2、某条生产线生产产品A,生产速率为1件/3分钟,生产的产品将送入仓库Buf 存储起来,假设生产线产出的第一件A在仿真时刻3,则运行至仿真时刻60,统计进入Buf的零件A的数量可以使用下面的函数(B)。----序号507 A、NPARTS(Buf) B、NPARTS(A) C、NPARTS2(Buf,A,1) D、APARTS(Buf) 3、一次能处理多个部件,即n个部件输入n个部件输出的是:(B )。----序号218 A、单处理机 B、批处理机 C、装配机 D、生产机 4、在模型中有一属性元素process_time,表示不同的零件在某一机器上所需要的加工时间,那么,在机器详细设计中,对机器的加工时间cycle time栏中应输入()----序号144 A、process_time B、process_time() C、match D、cycle time 5、对缓冲器(buffer)中几个缓冲区用矩形框框起来的可视化设计,其所需要使用的可视化属性是(B )。----序号134 A、name B、rectangle C、patch D、part queue 6、零件(part)到达系统的时间间隔规律在零件详细设计对话框的( C)中进行设置。----序号148 A、type B、first arrival C、inter arrival D、to 7、有3个零件nut一次性进入系统缓冲区buf1中等待机器加工,机器加工该零部件的时间为3分钟,则计算Bmaxtime(buf1)的结果是()。----序号261 A、3 B、6 C、8 D、9 8、可以用于机器(machine)输入(from)规则的是( A)。----序号80 A、pull B、push C、send D、take 9、下列哪个图标表示时间序列曲线Timeseries元素(A )。----序号21 A、 B、 C、 D、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重点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1、数据的定义:数据是存储在某种媒介物上的可以鉴别的符号。 三内容:符号性、客观性和依赖于媒介物。 2、信息的定义:信息是被处理成具有对接收者有意义形式的数据,它对当前或未来的行动或决策具有实际 的或感觉到的价值。 三个层次:语法性、语义性和语用性。 3、信息与数据的关系(选择/简答) 1)数据是对客观对象的记录,而信息则是数据的意义。 2)联系。数据经过处理仍然是数据,处理数据是为了便于更好地解释。只有经过解释,数据才有意 义,才能成为信息。 3)区别:数据是纯客观的,是对某一事实不经解释的原始反映,单纯依靠数据我们无法判断它是否 与我们的活动有关。信息则是经过人们处理后的数据,能够传递某种意义,它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要求,能对人们的决策或行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4)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则是数据的意义。 信息的性质。反映性(真伪性)、可分离性(时效性)、共享性和时滞性。 4、信息的质量 1)定义:由它对人的行为的激励程度和在决策活动中的作用来决定;由它对人的行为和决策所产生 的价值来决定。信息是组织中最富价值的资源之一。 2)特征 信息的时间特征(可能为简答):及时性和新颖性。 内容特征:准确性、相关性和完整性。 形式特征:详尽性和呈现性。 5、信息的生命周期:需求、获得、服务、退出,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对应6个环节:信息的收集、传输、 加工、存储、维护、使用来加以实现。 1)信息收集。 i.根据信息来源的不同,可以把信息收集工作分为原始信息收集和二次信息收集两种。 ii.原始信息收集是指在信息发生的当时、当地,从信息所描述的实体上直接把信息取出,并用某种技术手段在某介质上记录下来。 二次信息收集则是指手机已经在某种介质上,与所描述的实体在时间与空间上已分离的信息。 iii.原始信息收集的关键问题是完整、准确、及时地把所需要的信息收集起来,记录 下来,做到不漏、不错、不延时。 二次信息收集的关键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有目的地选取或抽取所需要的信息;二是正确 地解释所得到的信息。 iv.在衡量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性能时,下列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A.它收集信息的手段是否完善; B.准确程度和及时性如何; C.具有哪些校验功能; D.对于工作人员的失误或其他各种破坏因素的预防及抵抗能力如何; E.录入手段是否方便易用; F.对于信息收集人员和录入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如何; G.整个信息收集和录入的组织管理是否严密、完善等等 2)信息传输 i.信息传输有时间传输和空间传输两种方式

物流系统建模及仿真-考前复习题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考前复习题 1、名词解释(5*4分) (1)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可以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而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在一定的阶层结构形成中分布,在给定的环境约束下,为达到整体的目的而存在的有机集合体。 (2)物流系统模型:物流系统模型是对物流系统特征要素、有关信息和变化规律的一种抽象表达,描述了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反映系统的某些本质。 (3)系统仿真:应用数学模型、相应的实用模型的装置、计算机系统、部分实物的仿真系统,对某一给定系统进行数学模拟、半实物模拟、实物模拟,以便分析、设计、研究这种给定系统;或者利用这种仿真训练给定系统的专业人员。 (4)离散事件系统:指系统状态在某些随机时间点上发生离散变化的系统。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本质上属于人造系统 (4)实体:实体是描述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实体、属性、活动)之一。在离散事件系统中的实体可分为两大类:临时实体及永久实体。在系统中只存在一段时间的实体叫临时实体。这类实体由系统外部到达系统,通过系统,最终离开系统。临时实体按一定规律不断地到达(产生),在永久实体作用下通过系统,最后离开系统,整个系统呈现出动态过程。 (5)事件:事件就是引起系统状态发生变化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类系统是由

事件来驱动的。在一个系统中,往往有许多类事件,而事件的发生一般与某一类实体相联系,某一类事件的发生还可能会引起别的事件发生,或者是另一类事件发生的条件等,为了实现对系统中的事件进行管理,仿真模型中必须建立事件表,表中记录每一发生了的或将要发生的事件类型和发生时问,以及与该事件相联的实体的有关属性等。 (6)仿真时钟:仿真钟用于表示仿真时间的变化。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状态是在离散时间点上发生变化的,并且由于引起状态变化的事件发生时间的随机性,仿真钟的推进步长是随机的。如果两个相邻发生的事件之间系统状态不发生任何变化,则仿真钟可以跨过这些“不活动”周期。从一个事件发生时刻推进到下一事件发生时刻,仿真钟的推进呈跳跃性,推进速度具有随机性。 (7)事件调度法:仿真模型中的时间控制部件用于控制仿真钟的推进。在事件调度法中,事件表按事件发生时间先后顺序安排事件。时间控制部件始终从事件表中选择具有最早发生时问的事件记录,然后将仿真钟修改到该事件发生时刻。对每一类事件,仿真模型有相应的事件子程序。每一个事件记录包含该事件的若干个属性,其中事件类型是必不可少的,要根据事件类型调用相应的事件子程序。在事件子程序中,处理该事件发生时系统状态的变化,进行用户所需要的统计计算;如果是条件事件,则应首先进行条件测试,以确定该事件是否确能发生。如果条件不满足,则推迟或取消该事件。该事件子程序处理完后返回时问控制部件。 (8)进程交互法:一个进程包含若干个有序事件及有序活动。进程交互法采用进程描述系统,它将模型中的主动成分所发生的事件及活动按时间顺序进行组合,从而形成进程表,一个成分一旦进入进程,它将完成该进程的全部活动。 (9)连接:通过对象之间的连接定义仿真模型的流程,模型中对象之间是通过端口来

第一章 系统建模与仿真概述

第一章系统建模与仿真概述 系统: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相互区别或相互作用的单元有机的结合在起来,完成某一功能的综合体。 系统的特征:1.系统的整体性 2.系统的层次性 3.系统的相关系 4.系统的目的性 5.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系统: 模型:模型是对系统的特征要素,有关信息和变化规律的一种抽象表述、它反映 了系统某些本质属性,描述了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 作用。 模型的意义:1.客观实体系统很难做试验,或者根本不能做实验。 2.对象问题虽然可以做试验,但是利用模型更便于理解。 3.模型易于操作,利用模型的参数变化来了解现实问题的本质和规 律更加经济方便。 系统模型的种类:抽象模型和形象模型 抽象模型:数学模型图形模型计算机模型概念模型 形象模型:模拟模型实体模型 建立模型的步骤: 1.弄清问题,掌握实际情况 2.搜集资料 3.确定因素之间的关系 4.构造建模 5.求解模型 6.检验模型的正确性 系统建模预防针的一般方法和步骤(P17) 仿真的发展趋势:建模方法面对对象仿真分布交互仿真人工智能与 计算机仿真虚拟现实仿真 Internet网上仿真 第二章商贸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 商贸流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1,商贸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 2,商贸流通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3,商贸流通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支柱。 商贸活动的内容: 1,商流,对象物所有权转移的活动称为商流。 2,物流,是指事物从供给方向需求方的转移。

3,资金流,主要是指资金流的转移过程,包括付款,转账等过程,是 整个商贸活动的目的。 4,信息流,指商品信息的提供,商品促销信息,技术支持,售后服务 等内容,也包括诸如询单价,报单价,付款通知单,转账通知单等商业贸易单证以及交易 方的支付能力和支付信誉。 预测:所谓预测就是人们对某一不确定的或未知事件的表述。 预测的作用:从变化的事物中找出使事物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固有规律,寻找和研究各种变化现象的背景及其演变的逻辑关系,从而去揭示事物未来的面貌。 判断预测方法:一,部门负责人评判预测法;二,销售人员估计法;三,德尔菲法;四, 历时类比法。 德尔菲法:依靠技术专家小组背靠背景来判断,来代替面对面的会议,是不同专家将分歧的幅度和理由都能够表达出来,经过客观分析以求达到客观规律的一致意见。 时间序列预测技术:一,移动平均预测法(计算题p30例2); 二,指数平均预测法。 DRP:是分销需求计划的简称,它是MRP原理和技术在流通领域中的应用。该技术主要解决分销物资的应用和调度问题,其基本目标是合理进行分销物资和资源配置,以达到既有效 地满足市场需求优势的配置费用最省的目的。 *DRP的基本概念 1.库存:指仓库或物流中心实际存在的物资数量。 2.安全库存:为便于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防止因需求货供应的波动 引起缺货或停工待料,经常在仓库各项目保持一定数量的计划库存量, 成为安全库存。 3.期初和期末库存:指在论述的时间段开始和结束时本单位的实际库存。 4.进货提前期:指从发出订货到所定货物运回并入库所需要的时间长度。 5.送货提前期:指从接收订单到货物送到用户手中并接收入库的时间长度。 6.在途物资:指供应商已经接受订单备货,但尚未来到本单位入库的物资。 7.订货批量:指一次订货所订的物资数量。 8.时间周期:就是根据实际需要划分的时间段信息,如一日,周,月划分。 9.计划期:是指DRP尽心运算的整个时间段,可能是一个月,一个季度 或一年,他可划分为几个计划周期。 10.物流中心:从事物流活动的具有完善的信息网络的场所或组织。 BOD简介:B OD是MRP中物料清单BOM的概念和结构在分销领域的运用,它同BOM在产品结构树中连接各零件和成品一样,在供应方和各个需求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DRP在分销网络中的运作原理(p43DRP原理图)

管理信息系统总复习题及答案

《管理信息系统》总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信息系统包括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两个方面。 (2)作业信息系统由业务处理系统、过程控制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三部分构成。 (3)决策过程可分为情报活动、设计活动、选择活动和实施活动四个阶段。 (4)管理、信息和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三要素。 (5)目前常用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包括企业资源规划、准时制生产、最优化生产技术和敏捷制造等方法。 (6)基于管理任务的系统层次结构分为战略管理、管理控制(战术管理)、运行控制三个层次。 (7)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 (8)数据处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数据收集、数据转换、数据的筛选、数据的组织、数据运算、数据存储和数据输出。 (9)数据处理经历了简单应用、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三个发展阶段。 (10)数据的逻辑结构分为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两类,线性表、栈、队列及串为线性结构,而树和图为非线性结构。 (11)诺兰阶段模型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成熟六个不同阶段。 (12)企业系统规划法(BSP)和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是MIS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 (13)B SP方法将过程和数据类两者作为定义企业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基础,它利用过程/数据矩阵(也称U/C矩阵)来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 (14)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方法很多。通常将它们分为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和CASE开发方法等几大类。 (15)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开发MIS可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三个阶段。 (16)面向对象方法具有封装性、抽象性、继承性和动态链接性四个特点。 (17)可行性分析的结果包括可以立即开发、改进原系统、目前不可行,或者需推迟到某些条件具备以后再进行几种。 (18)详细调查应遵循用户参与的原则。 (19)管理业务调查包括组织结构调查、管理功能调查和管理业务流程调查等。 (20)管理业务流程调查可以用业务流程图和表格分配图来描述。 (21)数据字典的内容主要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等六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定义。

(完整版)管理信息系统黄梯云复习重点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一、基本概念 1、信息:信息是经过加工的、对人有意义和有用的数据。【信息具有:事实性、等级性、可压缩性、扩散性、分享性、增殖性、转换性。】 2、知识:包括概念,经验和洞察,可以形成一个框架用来生成、评价并使用信息。知识可以隐性的或显性的。 3、管理信息系统(MIS):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组成的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记录、保存、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信息控制企业行为,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的目标。 4、数字化企业:和顾客、供应商、雇员等所有的商业各种几乎全可以或借助数字化完成的企业。核心企业过程可以通过遍及全企业或连接多企业的数字网络实现。 5、信息系统:是相互联结的部件的集合,可以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和分发,以支持一个组织的决策制定和控制,还可以帮助进行问题分析和创造新产品。【从技术的视角看,信息系统收集、储存、分发组织的环境及内部信息以支持组织的功能、决策、通信、协调、控制、分析和设想。信息系统将原始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需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输入、处理和输出。从企业的视角来看,信息系统作为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组织和管理解决方案来应对环境赋予的挑战。信息系统是一系列增值活动的一部分,包括收集、转换、分发信息以改善管理决策,提高组织绩效,最终增加企业利润。】 6、电子商务:指的是使用互联网和Web来完成业务交易。更确切的是,电子商务是关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由数字化支持的商业交易。【根据电子商务交易参与者的性质,一般可以划分为企业对消费者(B2C)、企业对企业(B2B)、和消费者(C2C)电子商务。】 7、知识管理:指一个组织为创造、存储、转换和应用知识而开发的企业过程的集合。知识管理增加了组织向其环境学习的能力,并将知识应用于其企业过程中。 8、决策支持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和工具,应用决策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的人机交互系统,主要面向组织管理的战略计划中的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向用户提供获取数据和构造模型的便利,辅助决策者分析并做出真确正确的决策。它主要由人机接口、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及其相应的管理系统组成。 9、结构化决策是指经常发生,能够按原有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案和标准进行的决策,多属于日常活动的决策和规范化的技术决策 10、业务流程重组: BPR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地再思考和彻底性地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巨大改善。 11、企业系统ERP:把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统一起来进行管理,以求最大限度地利 用企业现有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2、生命周期法: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遵照用户至上的原则,从系统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沿着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进程,按照规定的步骤和任务要求,使用图表工具完成规定的文档,采用自顶向下整体分析和设计,自底向上逐步实现的系统开发过程。 13、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是帮助组织管理自身和客户之间的关系的系统。CRM由多个渠道收集、集成客户数据,分析数据,以提供信息识别、吸引、维护顾客,提高客户满意度。CRM系统一般包括销售力量自动化、顾客服务、市场营销等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