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蜡烛的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8.39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4篇)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篇一1.正确读写新单词,理解个别单词。
(关键)2、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3、设计有关基础知识的练习题。
4、初步了解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尝试)2.简单介绍一下你对伽利略的理解。
我对他的了解很有限。
哪位同学详细说说他的成绩?(1)小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检查课文的阅读。
(正确流畅)(2)小老师用卡片展示单词,并按名称朗读和解释单词。
(针对有学习困难的学生)(3)小老师听写典型的词语。
(1)课文主要内容写了什么?(2)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教师边听课边做记录,检查工作完后作补充、指导、评价)1、分组交流设计的题目。
(教师巡视指导。
)2、评选设计题目优秀的学生并给予鼓励。
(特别是学困生)3、教师用小黑板出示练习题。
(重点是学困生)4.反馈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黑板展示了课文主要内容的练习。
)教师做好记录,以待下节课解决。
板书设计: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伽利略)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篇二-->今天的语文课,杨老师给我们变了一个有趣的魔术。
瞧,只见杨老师左手缓缓拿起一本五颜六色的小本子,上面写着一大堆歪歪扭扭的字样。
他神秘地对大家说:“大家想不想看丰富多彩的漫画呀?”“想,当然想!”课堂上一阵欢呼声。
杨老师先把小本子打开,给大家展示了一下:小本子里面全是空白的。
只见杨老师弹了一个响指,又让大家倒数5个数。
“五、四、三、二、一”,到“三”的时候,杨老师对着小本子轻轻一吹气,再一翻,哇,居然是彩色的啦!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惊奇,咦?这是怎么做的呢?同学们有的吃惊地瞪大了眼睛,有的则用手挠着头,认真思考着杨老师前面的动作,想要从中发现秘密。
但是,没有一个人搞清楚其中的奥秘。
杨老师神气地说:“我不仅可以让这些漫画变成彩色,还可以把它们变没呢!”台下一片议论:“变没?不可能吧。
”看大家一脸不相信的样子,杨老师连忙举手示意,让大家安静。
他把本子高高举起,在空中晃了晃,然后又鼓起腮帮子对着本子用力吹了吹。
22.《我们奇妙的世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会写本课“蜡烛,雕塑”等词语。
认识”呈、雕“等8个生字。
指导写好“诱、幻”等生字,幻书写时注意“幺”和“纟”的区别。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世界的奇妙。
3.说出课文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世界的奇妙。
4.初步学习整合信息,学习怎样介绍奇妙的世界。
教学重点:理解、感悟世界的奇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世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悟世界的奇妙,学习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大家想看吗?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世界?()的世界。
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呀!这些词语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奇妙的世界。
我们用眼睛发现了世界的奇妙,现在让我们再跟随英国作家彼得西摩一起感受他眼中的奇妙世界!一起走进22课我们奇妙的世界。
齐读课题。
你觉得哪个词应该重读?让我们再读一遍。
奇妙的意思是?(奇特、美妙)。
二、初读课文、扫清词语1. 请同学们打开书68页,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并且思考:作者眼中的奇妙世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的?听清楚了吗?2. 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词语掌握情况。
自己读、找生读、当小老师读、去拼音同桌互相检查读、你的同桌有不会读的地方吗?老师来考考你们,师提问读、摘星星游戏、多音字 3. 汇报:作者眼中的奇妙世界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你是从哪知道的?4. 主要内容填空。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天空的珍藏。
请看自学提示:自由读2-8段,说说天空的哪些景象让我们感受到了世界的奇妙?自己在书中找一找,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汇报:预设1:第3段:太阳升起时天空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强调比喻句。
多奇妙的变化呀,谁来读?慢慢地读得要慢一些。
谁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画面。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3.你还找到了哪些奇妙的景象?哪里奇妙?云彩的形状。
你们观察过填空中云彩的形状吗?能想象云彩的形状?练习说话,天空中的云彩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这些奇妙形状的云彩聚集在一起,仿佛在述说着奇妙的故事呢!谁能读出这种奇妙?4.汇报雨点的段落。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教学预备1.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熟习文章故事情节。
2.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3.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难点: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3. 教学器具多媒体、板书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工夫磨蚀得锈迹斑斑。
惟无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和平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终身中独一珍重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位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世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2.出示学习目标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先来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先生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知识链接了解写作背景,及通讯的有关知识,扫清字词妨碍。
链接:通讯是记序文文体的又一适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款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情通讯等。
它和旧事一样,要求及时精确地报道理想生活中成心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旧事更具体更零碎。
通讯留意人和事的典型性,擅长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求,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情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怀、议论,以令人物更加鲜明,事情更加生动。
背景材料二战——苏德战事简介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单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势不可当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成功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预备的德国兵士。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胜,90000多名德国兵士成为俘虏。
蜡烛初中教案课程类型:语文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蜡烛的起源、制作过程、用途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蜡烛的制作过程的理解和描述。
2. 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高。
教学准备:1. 课文:蜡烛2.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提问:你们对蜡烛有什么了解?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课文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三、观察蜡烛(10分钟)1. 学生观察蜡烛,注意蜡烛的外观、气味、燃烧情况等。
2. 学生描述蜡烛的特点,教师指导。
四、制作蜡烛(10分钟)1. 教师演示蜡烛的制作过程,学生观看。
2. 学生动手制作蜡烛,教师指导。
五、文学创作(10分钟)1. 学生以蜡烛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如诗歌、散文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指导。
六、总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蜡烛》,让学生了解了蜡烛的起源、制作过程和用途。
在观察蜡烛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制作蜡烛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文学创作环节,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蜡烛的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火灾。
在文学创作环节,要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蜡烛教案课程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展开联想。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了解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1. 掌握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1. 课文《蜡烛》的相关材料。
2. 蜡烛实物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提问学生对蜡烛的了解和印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二、学习课文(15分钟)1. 教师朗读课文《蜡烛》,学生跟随朗读。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蜡烛的描述,如蜡烛的外观、燃烧过程等。
3.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三、观察蜡烛(10分钟)1. 学生分组观察蜡烛实物或图片,注意蜡烛的外观、燃烧过程等细节。
2. 每组学生选择一种蜡烛,进行观察和描述。
3. 各组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描述,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想象与创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一支蜡烛,会有怎样的感受和经历。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象和创作。
3. 各组学生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蜡烛的象征意义(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如光明、温暖、希望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 各组学生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蜡烛的特点和作用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情况。
3. 学生对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和思考。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重点落实“蜡烛”中“蜡”的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通过抓关键词句、边读边思考等阅读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
4.理解贝多芬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及原因,继而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音乐情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原因。
教学难点: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音乐情怀。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交流导入课题1、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音乐常伴在我们身边,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你知道描写美妙音乐的词语或诗句吗,你能出几个呢?出示:天籁之音高山流水行云流水绕梁三日阳春白雪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传世名曲有关的文章。
一起读——月光曲。
(齐读课题)它又叫《月光奏鸣曲》、《月光》(齐说)2、月光曲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钢琴曲,曲作者就是赫赫有名的——(生:贝多芬)(板书:贝多芬)关于贝多芬,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呢?课前我们进行了资料的搜集,下面我们一起来聊一聊,交流一下预习单。
(指明)出示交流内容——指名回答,相互补充3、正如同学们所言贝多芬生前创作了那么多举世瞩目的作品,那他是怎样谱成月光曲的呢?又为什么叫取名为月光曲呢?就让我们在今天的学习中去寻找答案。
二、预习检测,整体感知1、课前我们进行了预习,先来检查一下字词,准备好听写,写在预习单的背面。
(学生听写,在听写的时候提醒前鼻音的两个字)2、出示:莱茵河盲姑娘蜡烛陌生人琴键霎时间记录微波粼粼——校对,同桌相互批改——全对的举手,错的同学,请问错什么字了呢?预设:“蜡烛”的“蜡”是“虫”字旁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3、那这些词语你们会读吗?出示:入场券恬静波涛汹涌(指明)理解“恬静”——一起读读这几个词语4、接下来,我们继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根据预学单,小组间同学相互说一说。
小学语文教案优秀7篇小学生课堂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复习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方法目标:以读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创设情境,换位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容忍和谅解才是的解决办法,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
教学重点、难点:本文教学的难点在于对课文内在人文因素的把握,即: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整体感知1。
复习词语,全班齐读松鼠山顶山脚幸福但是愿意取下折纸船扎风筝抓风筝受不了乐坏了漂啊漂飘啊飘二、初读了解课文1、课文写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观看课文动画三、学习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刚才我们读了课文,睡能告诉老师,小松鼠和小熊分别住在哪里?(课件展示家的位置)2、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1)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他们却成了好朋友,这是怎么回事?请大家读读第二到第五自然段,到课文中找找答案谁能告诉老师,他们两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是什么让他们成为好朋友的?(2)生自由读第2—5自然段,要求把课文读流利(3)请生个人读,检查生读书情况,再请生评价(4)重点学习第三,五自然段,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心情3、哪里写了松鼠和小熊的心情?“乐坏了”还可以怎么说?教师通过课文插图,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小熊和小松鼠的表情,语气,动作。
4、请学生上讲台表演,再要求全班学生把乐坏了表情表演出来5、用高兴的心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6、学习第六自然段(1)区别“飘”和“漂”(2)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的家门口你看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不同,这个“漂”是三点水,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另一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
7、学习小组学习第7—11自然段,体会情感(1)小熊和小松鼠吵架了,他们的心情怎么样(2)他们分别做了什么?(3)谁先提出和好的`?四、总结全文小学教学教案篇二主要内容是,观察和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了解景物的角度和透视规律,掌握取景与构图技巧,初步学校人物写生的基本方法。
小学四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备课教案《生死攸关的烛光》讲述了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备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四年级语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备课教案一教学目的:1. 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2. 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
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阅读的能力。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和勇气。
教学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70多年前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请看屏幕。
(播放二战战事录像)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感人故事----《生死攸关的烛光》。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有谁知道生死攸关是什么意思吗?二、整体感知1. 题目说烛光跟生死有关,你信吗?一支小小蜡烛发出来的光竟然能有这么大的威力,还能操纵着人的生死,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想知道这是为什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请同学们翻开课文56页,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 那关乎生死的是不是这根蜡烛呢?3. 伯瑙德夫人一家是干什么的,怎么会跟情报有关呢? 原来,伯瑙德夫人明里是旅馆的老板,暗里却是秘密情报站的工作者。
4. 她把情报藏在哪里呢?伯瑙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显眼的桌子上,骗过了敌人。
妙在情报藏得隐蔽,令敌人意想不到。
教师点拨:这个绝妙的主意凝聚了伯瑙德夫人的智慧。
三、分析感悟尽管伯瑙德夫人想出了如此绝妙的方法,但危险还是降临了。
当危险一次又一次逼近时,伯瑙德夫人一家人与德军展开了紧张而巧妙的周旋。
盛新凤《半截蜡烛》课堂教学实录执教:浙江湖州吴兴区研训中心特级教师盛新凤课前了解背景观看一段有关二战历史的视频资料师:通过看这一段资料,获得了哪些信息?一、导演说戏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读一个发生在二战时的故事。
题目叫做?生:半截蜡烛。
师:这是一个剧本,课前你们读过这个故事了吧,我们先来理一理。
这个故事的前面有一个舞台说明。
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师:地点是在?师:这个故事当中有这些人物,分别是?故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开始的时候写了伯诺德夫人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里,接下来就写母子三人保护蜡烛。
你觉得这两部分,哪一部分精彩一些?生:保护蜡烛师:这节课重点来读这部分课文。
师(响起敲门声):你们听,随着一阵粗暴的敲门声,三个德国军官闯进了伯诺德夫人的家中,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打响了。
那么这母子三个是怎么想尽办法保护这半截蜡烛的呢?把书拿起来,快速默读保护蜡烛这一部分课文。
读完之后我们要补充完成一张情节图。
(PPT出示情节图)(生默读,教师巡视观察,提醒读完的同学将情节图补充完整。
)师:好,把笔停一下。
看看这位同学写的情节图。
第一处他写的是“端起”。
除了这个端起,还有不同的写法吗?生:端走。
师:可以。
后面这个括号,他填的是“夺回”。
还有不同的填法吗?生:被夺回。
师:哪一个更合适?生:夺回,因为上面一横填的都是敌人怎么做。
师:看来你不仅读懂了课文,还读懂了这张图。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做一回导演,说一说戏。
愿意吗?媒体推出“导演说戏”。
生:愿意。
师:请你看着这张情节图,向剧组人员简单地介绍一下剧情的发展。
自己看着屏幕练一练吧。
(生练说)师:导演,请问你贵姓。
生:我姓李。
师;哦,李导。
我们请李导简单向剧组人员介绍一下剧情。
生:伯诺德夫人先点燃蜡烛,后来德国佬来了,又把蜡烛给吹灭了。
但是德国佬说屋子里太黑了,又把蜡烛点燃了。
师:等等,这个蜡烛倒底是谁吹熄的?生:伯诺德夫人。
师:对,要把“谁把蜡烛怎么样了”交代清楚。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二十六课《月光曲》教学设计(人教版)《月光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幽静、蜡烛、恬静、微波粼粼、琴键、陶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背诵第九自然段。
3、能够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发的联想,体会在叙事中进行恰当联想的好处,借皮鞋匠的联想,感悟《月光曲》的意境。
教学重点: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教学难点:借皮鞋匠的联想,感悟《月光曲》的意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借助音乐,导入新课。
1、播放《月光曲》片段,导言:这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
(板书课文题目)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28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谈。
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合唱》。
3、过渡: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贝多芬谱写这首钢琴曲的故事,齐读课文题目。
二、自学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展开小组学习。
(1)自学生字,针对容易读错的字音,容易写错的字形做标记。
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提醒同学读字音、写字形时注意的事项。
1/4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3)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针对不理解的内容做标记。
然后与同学交流质疑,同学能解决的,要认真倾听同学的想法。
2、汇报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检查生字的读音。
随机正音:入场券、纯熟、微波粼粼、恬静等。
(2)你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了解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理解之处?(3)在学生汇报读书收获的过程中相机指导学生明确:贝多芬弹了几首曲子?哪首是《月光曲》?(4)梳理学生的质疑,将有价值、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打在大屏幕上。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蜡烛》教学教案内容预览:3 蜡烛西蒙诺夫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领会本文真诚感人的言语。
(二)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三)德育目标:让先生领会寻求和平的人民的深沉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具预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工夫: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记得有一篇课外浏览: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据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
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一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二、全体感知。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誉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宗旨:一首赞誉诗。
一曲颂歌。
赞誉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役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沉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情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1)环境风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埋葬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4.那么,这里的烛光,又有甚么特殊的意味意义?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役情谊的意味。
5.最初两句话是甚么意思?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类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类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6.总结老妇人的抽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血海深仇,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兵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非常沉痛,她向烈士奉献本人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兵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临危不惧,她进入了一种无私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9篇【实用】小学语文教案模板9篇小学语文教案篇1 教学要求:1.学会生字新词,练惯用“读读、背背、写写”的方法学习这首诗。
2.学习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处理信息的才能。
3.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评:根据修订大纲精神,放低内容理解的要求,突出语文理论活动,制定实在可行的教育目的】教学过程:一、导入1.准备上课。
全班背诵古诗,老师板书课题。
2.认识课题。
拼读生字“蚕”(cán),齐读课题。
师:谁能结合课本插图说一说“蚕妇”是什么人?生:“蚕妇”指养蚕的妇女。
师:是养蚕的妇女。
准确地说是古代靠养蚕维持生活的妇女。
3.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好几首古诗了,准备怎样学习这首诗呢?生:学古诗要先背诵。
师:先要——生:读熟,还要懂得意思。
生:还要求默写。
……(老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议、背、写”)师:我们就按这顺序和方法学习。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老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理论活动中。
詹老师擅长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历,创造平等的交流时机,让学生制定学习程序与方法,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二、读诗1.试读。
师:按同学们讨论的方法步骤,先读诗。
请借助拼音读生字,并试着读整首诗。
(学生自由试读)2.学习生字。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蚕、归、泪、罗、绮、者”,学生拼读。
稳固读音。
大屏幕上飘下写有生字的汽球,学生读准字音汽球自动爆裂。
3.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评:没有理解字词句,就让学生读行吗?行!因为古诗虽然比现代文难理解,但由于篇幅短,又琅琅上口。
因此可以先让学生读通、读好,在读中自悟,余下的稍作点拨,理解内容就容易多了】4.师生共同读。
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师范读。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快乐,老师也想读,行吗?生:(齐声)好!师:(范读)老师读得好吗?生:好!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再读一遍!(再读,学生有激情地高声朗读)【评:看,平等地对待学生,真诚地征求意见,很在乎学生的鼓励,课堂充满了亲和力】三、背诵1.试背。
【导语】《红蜡烛》是⼀篇挺有意思的童话故事。
讲的是猴⼦在⼭下见到⼀个像花炮⼀样的东西,准备晚上点花炮,乌龟和黄⿏狼都不敢点,只有野猪最勇敢,把花炮点着了。
原来,它不是花炮,⽽是⼀⽀红蜡烛。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红蜡烛》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红蜡烛》原⽂ ⼀只猴⼦从⼭上跑到村边来玩⼉,捡到了⼀个红⾊的像花炮⼀样的东西。
猴⼦⼩⼼翼翼地把它带到⼭上去。
这下⼭林⾥可热闹了。
⼩⿅、野猪、兔⼦、乌龟、黄⿏狼、⼩狐狸,都跑来看。
⼤家你推我搡,⼀步⼀步向花炮围上来。
“危险!危险!不能离它太近,会炸的!”猴⼦说。
⼤伙⼉呼啦⼀下往后退去。
猴⼦说:“花炮,就是烟花。
⽤⽕⼀点,轰!哧溜⼀下飞上天,在空中散开,变成美丽的⽕花。
晚上点花炮才好看呢!” 到了晚上,猴⼦早早在那⼉等⼤伙⼉了。
谁来点花炮呢?这可是很危险的事啊。
⼤家决定抽签——抽着“去”的就去点花炮。
第⼀个抽到“去”的是乌龟。
乌龟只好⿎起勇⽓向花炮爬去。
他刚刚挨近花炮,头就缩了进去,再也不敢伸出来了。
第⼆个抽到“去”的是黄⿏狼。
他胆⼦⽐我乌龟⼤。
可他光绕着花炮转悠,就是不敢去点⽕。
轮到野猪去点⽕了。
野猪可勇敢了。
他跑上前去,把那家伙点着了。
⼤家都钻进草丛,把⽿朵紧紧捂住,眼睛也不敢睁。
嘿!那家伙没有响,它静悄悄地发出柔和的亮光。
原来,它是⼀⽀红蜡烛!【篇⼆】⼩学⼆年级语⽂《红蜡烛》教案 第⼀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激趣导⼊。
师:今天,我们学习⼀篇⾮常有趣的童话故事,请同学们读读课题———红蜡烛。
随即指导⽣字:蜡烛。
怎样记住它们?课件出⽰⽣字,指导书写。
这个童话讲的什么事呢?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请⼩朋友们借助汉语拼⾳⾃⼰读读课⽂,注意读准字⾳。
1、⾃主学习。
(1)⾃⼰读⽂,画出本课要认的!"个⽣字,标出⾃然段。
(2)借助拼⾳把课⽂读正确,遇到有⽣字的句⼦反复读⼀读。
2、⼩组学习。
《蜡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蜡烛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蜡烛的文化价值。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蜡烛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蜡烛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蜡烛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蜡烛的文化价值。
(2)如何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蜡烛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蜡烛的优美意境。
(2)介绍蜡烛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使学生对蜡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1)讲解蜡烛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蜡烛的文化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3. 教学活动:(1)讲解:教师讲解蜡烛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蜡烛的文化价值。
(2)讨论:分组讨论蜡烛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以及学生对蜡烛的理解和感受。
(3)欣赏:播放蜡烛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散文的韵律美。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蜡烛的制作过程和文化价值。
(2)分享学生创作的散文,点评学生的创作成果。
5. 课后作业:(1)背诵《蜡烛》。
(2)完成散文创作作业,提交给老师批改。
小学语文课文蜡烛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思路,能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超越国界,情同母子的感情。
3、激发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文中的感人的地方。
【教学难点】
蜡烛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课前准备】
1、资料收集。
2、预习课文。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情怀。
表现在对苏联红军的行为上。
这节课力求以蜡烛为主线,设计教学环节。
通过对文章的内容和语言的品味,把握母亲的情怀。
设计教学时考虑文章的长度和要求,适当进行一些挑选,使课堂更加紧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蜡烛是我们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东西,人们对它可能不太会有太多的关注,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那两枝点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的蜡烛至今仍然闪耀着微弱的光芒,它照亮了所有憎恶战争,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心。
今天,让我们重温60多年前的那感人的一幕,去体会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一种不分国界,情同母子的感情。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二、背景和常识介绍
同学们,我给大家布置了几个预习任务,其中就有一个是要大家收集一些关于西蒙诺夫的资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找到?
教师安排两个学生回答,然后加以指点。
预习过本文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本文发生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不知道同学们对二战有多少了解?
教师安排两个同学回答,然后加以指点,归纳。
三、蜡烛啊蜡烛,你是如何被点亮
大家都知道,这篇课文以《蜡烛》为题,全文中多次出现蜡烛,今天我们这节课便以蜡烛为主线,讲解分析课文。
老师一共为大家安排了向蜡烛提出4个问题,首先我们先问问蜡烛:
蜡烛啊蜡烛,你是如何被点亮?
教师解释一下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
安排快速阅读课
文。
要求是抓住主要情节,内容准确。
一位苏联红军为了解放南斯拉夫,不幸牺牲,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他安葬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并且为他的坟头上点燃了两支她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用以表达对烈士的哀思和敬意。
四、蜡烛啊蜡烛,你为何如此令人潸然泪下
同学们,你们读了这篇课文,可能会有很多种感情,但有一种感情大家肯定都有。
那就是感动。
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问:蜡烛啊蜡烛,你为何如此令人潸然泪下?
教师组织学生探讨文章的感人之处。
侧重于段落,句子和环境,人物。
具体表现在:
1、炮火连天
2、老人衰弱
3、安葬行为
4、点亮蜡烛
5、烛光闪烁
教师引导学生从句子理解,语言运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等方面加以分析。
五、蜡烛啊蜡烛,你到底代表了什么
同学们,分析了如此令人感动的蜡烛,我们又有了新的想法,文中的蜡烛仅仅只是蜡烛吗?于是,我们又向蜡烛发出了第三个问题,蜡烛啊蜡烛,你到底代表了什么?
参考:是母亲对儿子的爱
是一种对烈士的哀思
是一种对和平的渴望
是一种战斗的情谊等等
六、蜡烛啊蜡烛,我想对你说
1、今天我们学习了本文,也了解了蜡烛的含义,如此令人感动的蜡烛啊,我们有很多话要对你讲。
蜡烛啊,蜡烛,我们想对你说。
每个人阐发自己的心声,说1~2句话。
2、本文表现的超越国界的情同母子的深情的确让人感动,让我们在残酷的战争中感受到了温暖。
其实,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表现了这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不知道你们收集到了什么资料或者平时了解到有关的什么故事等,能否和他人分享?
七、总结
本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超越了国界,令人敬佩,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八、布置作业
1、针对自己学习本文的感受写一篇文章,可以侧重谈谈自己的理解和鉴赏等方面的内容。
2、课后寻找类似的文章,收集到以后整理好张贴在教师的文学天地中,其他同学可以在课后阅读,增长见闻。
以上两个作业每位同学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