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

《传播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

《传播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
《传播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

《传播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

琼州学院附中黄明云

这篇读书报告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算是对《传播政治经济学》一书的评论,第二部分算是我对传播政治经济学本身的理解。

第一部分关于《传播政治经济学》

《传播政治经济学》是加拿大学者文森特?莫斯可的作品,也算这一学科的集大成者——这句话是我瞎掰的,反正我觉得这本书写了不少人,基本交待清楚了这个东西是什么。总的来说,此书回顾了从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亚当?斯密,李嘉图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主要的经济学流派思想,并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理论以及成果,同时就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三个动态过程进行了论述。

本书的第一章是导论,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和分类,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和分类。

《传播政治经济学》一书在介绍传播政治经济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主要代表人物和其思想时,莫斯可主要介绍了达拉斯?斯密塞与赫伯特?席勒两位学者。

达拉斯?斯密塞。作为这个领域的开创人,他以“受众劳动论”著名于传播学界,是他使得传播政治经济学正式走进学院体制,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在于他对于媒体消费的研究重新定义的传播政治经济学。他将媒体受众视为创造交换价值的消费行为。“他率先研究媒体中广告内容与非广告内容的联系,以及媒体这两种所谓功能的象征性关系。”

赫伯特?席勒。他是从国际经济视角研究媒体与文化的先驱,他也建立了传播、信息与政治经济的理论联系。他对美国大众文化的传播,直接引发了日后在传播学、媒体研究与文化研究中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

其他的学者,不管是欧洲抑或北美,提及人数众多,故不赘述。

书中第四、五、六章就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三个动态过程进行了论述,我基本只看了大标题。本书花费了大量的文笔,大致说明说在商品化中一方面传播过程和传播科技对经济学中的商品化的一般过程起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商品化过程其实渗透到传播过程与传播制度中,也会对传播这种社会实践产生影响——这主要包括内容的商品化、受众的商品化、传播劳动的商品化等。

在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受众商品论”,其核心论点是大众传播的商品就是受众。代表人物斯迈思从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论述-----生产创造着消费,消费生产着生产的观点出发,指出广告商对受众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是一种生产行为。这个观点我比较感兴趣,将在第二部分中主要提及。

本书的最后一章大概讨论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边界,到底属于文化研究还是政治研究。我几乎没看,实在是不感兴趣。

第二部分关于我的新闻观

接着第一部分说,我国的传媒市场化和西方的垄断资本主义性质的传媒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毋庸置疑是只要是市场化,追逐利益最大化和剩余价值就是最基本的目标——我觉得中国的今日,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受众中心”已经局部实现,这也包括新闻界。

对于新闻业,我的理解是——新闻确实就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的是这个社会的生态:注意,这个生态不是说新闻就客观中立报道社会,它反映的是社会的需求。在商品社会,任何东西都会被打上商品的属性,毕竟国家是没有出钱养新闻媒体的义务的,虽然总有一些例外。首先是消费者觉得新闻产品应该是怎样,所以新闻产品才会是怎样——不要以为所有消费者都会对血淋淋赤裸裸的真相感兴趣。我想我们一直搞错了一个顺序。不是新闻人先有新闻理想,而是市场发展之后才有了新闻人这个职业。我们在

新闻史里也学过,最开始报纸和政府公文基本是一致的:正是因为政府发布的准确性,权威性,于是在新闻业日后的发展中,出现了诸如“看门人”之类的理论,以及新闻工作者对自己的崇高定位。

我想新闻和所有东西一样,也是一种商品;不过在我们的舆论环境里,它被赋予了和文学艺术一样理想化的意义。我认为,所谓严肃新闻、深度报道、客观评论之类的划分,基本是传播研究者们自说自话——受众关心的,不是真相,而是有没有自己喜欢的新闻。我觉得现今的读者、记者、学者们,大家在天天叫嚷说新闻媒体没有公信力,没有客观公正的时候,倒不如看看自己,自己有没有公信力,讲不讲客观公正。按照我的说法,新闻媒体是人民群众的反映,媒体人也是来自人民当中——要是根都坏了,又怎么能长出健康的花呢?

说到这里必然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到底新闻的价值在哪里。我觉得新闻价值应该是由媒体自己,而不是学者来定夺的。举一个例子,我在奥运会时在新京报上看到过一条豆腐块新闻,说是距离北京不远的石家庄下了一场大雨(我不知道这些雨是不是从北京不堪炮击跑过去的)。总之,这雨可算真正的“淫雨”——石家庄城内一片汪洋,连公交车也一样被淹没在水中。而与此同时,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吸引了的全世界的媒体共襄盛举。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媒体所承担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呢?是为了承担起社会责任,还是为了追求纯粹的热点?如果说是承担责任,那么说,媒体关注一个奥运冠军,会比关注一个城市的排水系统更有价值吗?如果是关注热点,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这个世界上更大多数人就应该为媒体所忽视?而我们知道,被媒体所忽视的结果,也就是为世界上大多数人所忽视;而在这种累计效应下,是不是热点会成为更热的点,而冰点则会降至无人关注的水平?

用我刚才所说的来解释这个问题,似乎有点悲观——大多数媒体,他们会认为,只要是受众关注的,或者是潜在关注的,我们就要关注。做舆论之母是有风险的,万一自己想要引起的话题没人关注,甚或是起到反的作用,不但会影响自己的声誉,更会影响自己的效益。

但是,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受众是具有自己的辨别能力的。对于很多受众,可能仅仅是一小部分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精英的媒体,不是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是告诉他们所发生的事实,让他们自己决定怎么做——这样一来,严肃新闻,深度报道便有了市场。

总之,我还是觉得,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新闻。人可以分三六九等,新闻亦然——似乎应该用三五九类更加准确。每个食物链里面都有上级下级,人有,新闻也有——上级的意思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多才好,相反,上级多了才会坏事。具体到每个新闻工作者,我认为大家可以有高尚的理想,但同时也没必要把这个理想看得多么伟大多么高尚,或者干脆说,你没必要把新闻和真实深度等同起来。

从这个角度推而广之,既然市场反映的是人民生活的需要,那么山寨产品的出现也就自然而然了——因为好多该做的事情有人没有做。和菜头说得好:“没有人做,那么就自己做;你做不好,那就换我自己来,这就是山寨的含义。”对于山寨的批评,在他看来基本上是扯淡,山寨和创新、知识产权没有丝毫的关系——这番见解,实在意气得很。其实新闻也市场被山寨,举例言之,我们现在经常可以在网上看到诸如偷拍扒手黄牛党之类的视频——这样的视频在各大视频网站上总能赚到不少的点击。其实这些媒体记者应该做的事情,但事实上却调了个个儿——他们倒是经常去网上搜索新闻。这种视频,他有高尚的理想,却没有合格的拍摄和播出条件,于是便成了大家眼中的山寨。总之,太多人有改变生活的想法,但是缺乏基本的动手能力;而新闻媒体有能力报道却不作为,或者我更相信是没撞见,没机会——这二者之间的反差,便有了山寨存活的土壤,而山寨新闻亦然。

总之我觉得,我国新闻行业的发展目前基本还是健康的,但是有太多的人不相信或者怀疑这一点。我国为什么媒介比较缺乏活力或者看着奇怪,我觉得主要这是体制原因——我们改变不了于是也无从谈起。我想,在一个健康的体制里,舆论是用来引导的而不是控制的;那时候,或许新闻只有种类的区别

和交叉,而在价值上的区别,并不显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