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经济学-信用资本理论 精品
- 格式:ppt
- 大小:977.01 KB
- 文档页数:58
《资本论》中的信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内容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信用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阐明了信用的内涵和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双重作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信用理论。
《资本论》中的信用理论对我们当前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本质、加强信用制度建设、规范信用行为、防范过度投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资本论》信用理论信用制度市场经济当代价值“信用”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文“crdeo”,原意为信托、信誉、相信,后来被引入英文“credit”,被赋予了信用在近现代经济学中所具有的含义。
《大英百科全书》对“Credit”的解释是:“指一方(债权人或贷款人)供应货币、商品、服务或有价证券,另一方(债务人或借款人)在承诺的将来时间里偿还的交易行为”。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把信用理解为:“提供信贷(Credit)意味着把对某物(如一笔钱)的财产权给予让渡,以交换在将来的某一特定时刻对另外的物品(如另外一部分钱)的所有权”。
《资本论》中的信用理论(一)信用的内涵在《资本论》第3卷第5篇中,马克思详细阐述了“信用”的内涵。
首先,马克思认为信用就是一种“贷和借的运动”,是一种“以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这个运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一般地说就是贷和借的运动,即货币或商品只是有条件让渡的独特形式的运动。
”可见,在马克思看来,信用首先是一种“贷和借的运动”,在这种运动中,货币或商品的所有权没有发生转移,只是使用权发生了变化。
另外,信用的存在是以偿还为前提的,对此,马克思还引用了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图克的话来进行阐述:“信用,在它最简单的表现上是一种适当的或不适当的信任,它使一个人把一定的资本额以货币形式或以估计为一定货币价值的商品形式委托给另一个人,这个资本额到期后一定要偿还。
如果资本是用货币贷放的,……那么,就会在还款额上加上百分之几,作为使用资本的报酬”。
其次,马克思认为信用是一种经济关系,他认为经济范畴的“信用”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未来社会信用的地位会如何?它会替代货币吗?据我们所知,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社会的信用危机正在不断攀升,这已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所以,要想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那么从个人、企业到政府,皆有责任遵守社会契约,不失信于人。
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信用的状况是否可以得到改善,甚至信用替代货币呢?这个问题有待思考。
就我看来,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未来社会信用的地位也许会得到改善,可是如果说替代货币的话,这是个根本还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信用不仅包括道德层面的“践约”行为,还包括经济层面的价值运动和社会层面的制度规范。
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一个由道德、经济、法律、社会等多个方面构成的制度体系。
也就是说,信用最起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道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道德以及价值判断充满了矛盾,容易对现实感到悲观。
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完成这三方面的统一是一个困难而漫长的过程。
信用的第二个层面是制度,随着经济规模和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在各种利益的诱惑和驱动下,仅强调自我约束已远远不够,必须同时加强制度的约束。
社会在高速发展,如果信用制度的发展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那信用谈何容易?信用的第三个层面是一种社会活动的高级形态,即信用社会。
社会信用发展的结果,就是要使每一个人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从追逐个人利益转向关心群体利益,这才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真正标志。
可是就目前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效率来看,这一高级的社会形态还不着边际。
由此看来,要实现信用化的最高端—信用替代货币,就必须有一个完备、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支撑。
目前,社会信用体系正随着社会的发展得到不断的完善和补充,只要我们朝着这一方向不断努力,未来社会信用的环境一定会得到改善,而未来社会信用的地位也有望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同时,我们也要接受现实的挑战:一个完备、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不是一气呵成的,还需要走多长的路?我们不知道。
所以,信用替代货币只能说是我们一个不懈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