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革命老区战略定位
- 格式:docx
- 大小:121.76 KB
- 文档页数:15
杨春长:习习清风美境怡人作者:来源:《西部大开发》2013年第07期十八大胜利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强国梦。
强国梦就是要振兴中华民族,让人民幸福,让民族兴旺。
中国梦也是强国梦,强国梦就包括我们每个省、每个区、每个市、每个县也要强。
强国强省,我认为其实就是要强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中级官员,强化他们,提高各级政府官员的执政能力和整体素质。
强国强省,要先强心、强信心,要把精神世界、思想作风,理想信念强化了。
从干部队伍来说,让广大群众肩上都有舆论责任,尤其高级官员、中级官员,责任就更大了。
今年10月15日,是革命家习仲勋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我想,习仲勋老革命家的在天之灵,也希望他战斗工作过的陕甘宁地区尽快地振兴起来,富强起来,也想让这些地方的干部群众的思想强起来,振奋起来。
所以,今天这个研讨会办得非常好、非常及时。
我给会议带了一幅字,也是为了表达纪念习仲勋老革命家的一份心意,献给我们的“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研讨会”。
我写的是“习习清风美境怡人”。
在这幅字里,“习习清风”的“习”是繁体字,在盛夏时节,希望让大家倍感习习清风之爽。
“美境”是美化环境,使我们的环境不要叫人为的因素给污染掉,特别是贪污腐败的风气是最污染环境的。
所以“习习清风”能够美化环境,“怡人”是让人们幸福快乐,心情美好。
那么,这个“清风”是什么呢?我想,就是现在中央倡导的反对“四个主义”,比如什么官僚主义、腐败风气等,反对这些“风”的清风。
然后就是,兴起党中央,包括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的为民务实清廉之风。
为民务实清风,清廉清风。
以此来怀念我们的习仲勋老革命家,以此祝福我们这个会议成功,祝福我们陕甘宁革命老区尽快振兴起来!(据中国军事科学院军建部副部长、少将、研究员杨春长,在“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研讨会”上的讲话整理)链接战略定位:五大功能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
立足能源资源优势,按照科学开发、高效循环利用的原则,突出工业强区,着力打造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重要的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基地,培育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贯彻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6.11•【字号】甘政办发[2012]152号•【施行日期】2012.06.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贯彻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12〕152号2012年6月11日)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甘肃省贯彻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贯彻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实施意见国务院批复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发改西部〔2012〕340号,以下简称《规划》),是指导“十二五”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为了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和《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就我省“十二五”时期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实施《规划》的总体要求2000年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交通、水利、生态保护、城乡基础设施等一批重点工程付诸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基地建设、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以资源利用为重点的境外投资初见成效。
总的看,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十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十年,为全省“十二五”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造“1258”老区支持政策体系推动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振兴发展作者: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6年第06期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牺牲和重要贡献。
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老区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老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但由于自然、历史等多重因素影响,目前一些老区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不高,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村贫困人口。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革命老区发展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十分关心老区开发建设与老区人民脱贫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赴河北阜平、福建龙岩、陕西延安、江西井冈山等老区考察调研,就支持老区加快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就支持老区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组织起草并推动实施了若干支持老区开发建设的规划和政策,初步形成了“1258”的老区支持政策体系(即“1个总体指导意见、2个区域性政策意见、5个重点老区振兴发展规划、8个涉及老区的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全力加快老区开发建设步伐,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一、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支持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老区脱贫攻坚任务相当艰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2014年9月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深入调查研究,多方听取意见,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于2015年12月由中办、国办以中办发〔2015〕64号文件印发实施。
《指导意见》以改变老区发展面貌为目标,以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领域为突破口,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统筹协调、生态文明、改革开放和共享发展,着力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开发优势资源、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推进民生改善、促进转移就业、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推动老区脱贫攻坚,确保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共和国的八大革命老区陕西老区:延安精神永放光芒陕西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在辛亥革命中,陕西是响应武昌起义最早的省份之一。
陕西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地方组织和开展农民运动较早的省份之一。
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举行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邑起义。
三十年代前期,在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下,创建了渭北游击队,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建立了渭北、陕甘边、陕北根据地。
陕甘边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从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全国革命的指挥中心。
陕甘宁边区是全国的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总后方,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胜利的摇篮。
陕西老区人民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延安和陕西的名字是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陕西省的革命根据地,分布在陕北全地区,陕南大部地区和关中少数县乡。
全省革命老区县(市)50个,占全省县(市)总数的46.7%,老区乡(镇)972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37.9%,面积达11.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55.1%。
建国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和关心陕西老区的建设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以后,国务院每年以5000万元款项支援老区,并将陕北21个老区县(市)列入国定贫困县,9个列入省级贫困县,予以支持。
陕西省成立了以省委书记为主任的“陕北老区建设委员会”,以省长为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以加强对老区建设的领导。
革命圣地延安,在党中央、毛主席进驻延安60周年前夕,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三通”目标。
现在,西部大开发和《新世纪十年扶贫纲要》为陕西老区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
江西老区:中国革命的摇篮江西省简称赣。
全省土地面积16万多平方公里,有汉、回、苗、畲、瑶等民族。
现有6个省辖市,5个地区,11个县级市,73个县,15个市辖区,1833个乡镇。
江西省革命老区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井冈山、中央、闽浙赣、湘鄂赣根据地和抗日战争时期的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现属江西行政辖区部分,全省分布有老区乡镇的县(市)共81个,所辖乡镇共1684个,其中老区乡镇为1374个,占75%。
国家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对陕西的定位》来源:秘书处日期: 2016-5-16 作者:秘书处摘要:2009年6月至2015年3月期间,国家发布了涉及陕西的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17项。
我们通过系统归纳,整理研究有关陕西发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国家规划对陕西的功能定位,明晰了十一个地市(区)的发展定位,明晰了陕西需要发展的主要产业。
为了贯彻落实好国家规划,我们就全省重点发展高端能源化工、新能源汽车、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以及文化旅游、现代农业产业及区域布局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国家规划功能定位产业建议陕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决定了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占据重要位置。
目前,国家涉及我省的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17项。
其中,整体性规划2项:《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重点经济区规划6项:《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呼包鄂榆经济区发展规划(2012-2020)》、《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2-2020)》、《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2014-2025)》、《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点生态区规划3项:《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2013—2022)》;连片特困地区规划4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吕梁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西部重点城市新区规划1项:《西咸新区总体规划》;新型城镇体系建设规划1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一、国家规划对陕西的总体定位归纳起来,国家规划对我省的总体定位是: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全国重要的科技研发和文化教育中心、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
陕甘宁边区的十大政策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解放区之一,其创新的政策与实践为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下面是陕甘宁边区的十大政策的相关参考内容:一、土地改革政策:陕甘宁边区实行土地革命,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取消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
同时,推行耕者有其田政策,确保农民土地的安全与稳定。
二、农村合作社政策:陕甘宁边区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通过集体经济的方式提高农民生产力。
合作社在农业生产、农机化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
三、教育改革政策:陕甘宁边区实行了普及教育的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边区政府鼓励农民子弟入学,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并提供免费或低费用的教育资源,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
四、卫生政策:陕甘宁边区致力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农民的卫生水平。
边区政府建立了农村诊所、卫生宣传站等医疗机构,组织医务人员向农村地区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和卫生教育。
五、妇女解放政策:陕甘宁边区非常注重妇女的地位和权益。
边区政府鼓励妇女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并推行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政策,倡导男女合作、共同参与家庭和社会事务。
六、工会运动政策:陕甘宁边区推行了工会运动,组织工人维护自身权益和提高待遇。
边区政府支持工人建立工会组织,组织劳工罢工和抗议活动,促使工人权益得到保护和改善。
七、农业合作社政策:陕甘宁边区推行农业合作社制度,鼓励农民参与农产品生产和经营合作社。
合作社通过集约化、专业化管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同时帮助农民实现产收平衡和农业现代化。
八、文化政策:陕甘宁边区重视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边区政府建立了图书馆、博物馆、剧团等文化机构,组织文化交流和演出活动,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国民精神力量。
九、党务干部改革政策:陕甘宁边区实行党务干部制度改革,建立个人排斥、机关民主、纪律严明的政治关系。
边区政府推行选贤任能的干部选拔政策,重视干部培训和教育,提高党务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国务院正式批复《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
作者:
来源:《新西部》2012年第04期
3月18日,陕甘宁革命老区第四次联席会议暨《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新闻发布会在甘肃省庆阳市召开。
据出席会议的国家发改委西部司副司长李应明介绍,《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为革命老区“量身定做”的规划,涉及陕西、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三省(区)的延安、榆林、铜川、庆阳、平凉、吴忠、固原、中卫等8个地级市,以及陕西富平、旬邑,甘肃会宁,宁夏灵武等9个县(市),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人口1700多万人,规划期为2012年至2020年。
按照《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在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是“一个基地、四个区”,即: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区。
基于此,《规划》提出,到2015年,该地区国家能源基地初步建成,农产品加工业、红色文化产业、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經济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到2020年,该地区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基本完备,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宏伟目标。
关于陕甘宁边区的历史资料陕甘宁边区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地区,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红色政权区域。
下面将介绍陕甘宁边区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以及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意义。
陕甘宁边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由陕西、甘肃和宁夏组成。
20世纪30年代初,国共两党为了与国民党进行对抗,选择将中国革命的重心转移至农村和边疆地区。
1935年,中国红军长征途中到达陕北地区,由于地域偏僻,红军决定在当地建立革命根据地。
陕甘宁边区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地区,共产党员以农民为基础,积极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打破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实现了农民的解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共产党员还积极组织农民参与军事斗争,建立人民武装力量,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保卫了革命根据地的安全。
在陕甘宁边区的建设中,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政策和措施。
他们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加强了党对农民的组织和领导,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
他们还提倡婚姻平等和男女平等,推动了新婚姻法的实施,使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最早实现男女平等的地区之一。
陕甘宁边区的建设和发展为整个中国革命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共产党员在这里积累了丰富的农村革命经验,形成了乡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为后来的农村革命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陕甘宁边区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在革命斗争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发扬群众积极性,建立人民武装力量,才能取得胜利。
同时,陕甘宁边区的建设也证明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必须依靠他们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陕甘宁边区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地区,其建设经验对中国革命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陕甘宁边区的优良传统,坚定革命信念,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继续奋斗。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红军长征后革命的大本营>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西、甘肃和宁夏三省交界地区建立的抗日根据地,也称陕甘宁边区。
它的基础是原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的清涧起义、渭南起义和旬邑起义失败后,陕西省委派刘志丹和谢子长到陕北开展武装斗争,先后建立陕甘边和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同陕甘红军会师,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人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极大地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从此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同国民党谈判达成的协议,按照团结抗日的原则,对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进行更名改制。
1937年9月6日,原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府正式改称陕甘宁边区政府,首府延安,林伯渠任主席,张国焘任副主席。
国民政府划定陕甘宁边区政府管辖范围为23个县,即陕西肤施、甘泉、?~县、延川、延长、安塞、安定、保安、靖边、定边、淳化、旬邑、吴堡、清涧、绥德、米脂、葭县,甘肃的正宁、宁县、庆阳、合水、环县、镇原。
此外,宁夏的花马池,陕西的神府区、关中的部分地区,均归边区政府直接管辖。
它北起陕西北部的府谷、横山,南达陕西中部的淳化、旬邑,西至甘肃固原、宁夏的豫旺堡,东临黄河,南北长900里,东西宽800里,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0万。
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是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的战略总后方,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战略地位。
林伯渠说:因为边区跨有陕西、甘肃、宁夏三省的各一部,西接甘肃、宁夏,北接绥远,东邻山西,所以一方面成为保卫西北的北门锁钥,另一方面又成为坚持华北抗战的重要后方。
”加上陕甘宁边区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中,使党中央有条件集中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1.01.24•【文号】国发〔2021〕3号•【施行日期】2021.01.24•【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贫困地区经济开发正文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
革命老区大部分位于多省交界地区,很多仍属于欠发达地区。
为加大对革命老区支持力度,2012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了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陕甘宁、左右江、大别山、川陕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文件,部署实施了一批支持措施和重大项目,助力革命老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发挥特色优势推进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支持革命老区在新发展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让革命老区人民逐步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激发内生动力,发挥比较优势,努力走出一条新时代振兴发展新路,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革命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改善,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显著提高,红色文化影响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到2035年,革命老区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形成红色文化繁荣、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兴旺、居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新局面。
陕甘宁革命老区战略定位陕甘宁革命老区(以下简称“老区”)的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既是党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又是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
这里曾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和生活的地方,是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教育基地。
老区人民为中华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在新形势下加快老区振兴,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有关精神,编制《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
本规划以原西北革命根据地为核心,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联系和协调发展要求,规划范围(见附图)包括:西北革命根据地由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发展合并而成,本规划范围包括67个县(市/区):府谷、神木、佳县、米脂、横山、子洲、绥德、吴堡、清涧、靖边、定边、榆阳区;子长、延川、延长、安塞、志丹、吴起、甘泉、宜川、黄龙、富县、洛川、黄陵、宝塔区;宜君、耀州、王益区、新区、印台区;富平;旬邑、淳化、长武、彬县、三原、泾阳;华池、合水、环县、庆城、宁县、正宁、镇原、西峰区;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崆峒区;会宁;盐池、同心、青铜峡、红寺堡区、利通区;灵武;中宁、海原、沙坡头区;彭阳、西吉、隆德、泾源、原州区。
发展机遇(一)战略意义加快推进老区发展,有利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增强老区自我发展能力;有利于深入实施黄土高原和黄河中上游生态综合治理,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有利于加强区域经济联系,促进产业合理分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国家整体竞争优势;有利于发扬革命传统,弘扬延安精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有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推进。
国家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将为老区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撑。
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
老区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经济社会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
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投资结构调整优化,资金和其他要素投向中西部地区,加强老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人口多、市场潜力大的优势,开拓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增长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
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客观上要求老区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中央明确加大对特殊地区的扶持力度,有利于老区科学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延安精神影响深远。
老区政治地位特殊,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大力弘扬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激励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建设美好家园。
(二)规划区域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建设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
立足能源资源优势,按照科学开发、高效循环利用的原则,突出工业强区,着力打造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重要的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基地,培育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
发挥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独具魅力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延安精神教育基地建设,探索建立以红色文化为主体并充分发挥自然、历史、民俗等资源作用的文化创新改革区域,促进文化繁荣、经济发展、人民富裕。
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构建集农业新品种培育、新技术引进、产业化经营、休闲观光以及生态家园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综合示范区,探索西北地区旱作农业高效发展的新路子。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区。
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力争早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使老区广大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基本原则:解决当前问题与着眼长远发展相结合;资源开发与利民富民相结合;加快经济发展与推动社会进步相结合;发挥比较优势与促进区域合作相结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国家支持相结合。
(四)支持政策财税金融政策。
中央财政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老区转移支付力度。
通过财政贴息、费用补贴等方式,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老区重点工程和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
支持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小额贷款公司、担保机构和典当公司,农村金融机构按国家统一规定享受税费优惠。
鼓励民营金融机构发展。
稳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工作。
投资政策。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中央和地方财政性投资优先向老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倾斜。
中央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
提高中央公路建设资金对国省干线公路改造的补助标准。
支持老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加大中央地质勘查资金、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资金对老区的投入。
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规划布局和项目核准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支持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搬迁。
国土资源政策。
实施差别化的土地政策,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上适度向老区倾斜。
在严格保护林地的前提下,鼓励合理开发利用荒山、荒坡、沙地等未利用土地。
调整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力度。
生态环境政策。
中央财政提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系数。
研究设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加大对六盘山区生态补偿力度。
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
推行排污权市场化交易机制,推动煤炭、石油及矿业开采等企业大幅降低单位产能排放。
社会支持。
建立中央企业支持老区发展的长效机制,鼓励当地分支机构支持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事业改善。
鼓励东部地区和省(区)内发达县市开展自愿帮扶,在产业发展、人口转移、劳动力培训等方面对老区给予支持。
发挥人民军队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建立军队医院与老区医院对口援助机制,在技术支持、服务帮带、设备更新、医务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直接帮助。
完善慈善公益政策,支持老区建设发展。
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反贫困的思考(一)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概念、范围及特点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概念,是随着特困民族地区的概念提出而形成的。
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对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深入探讨的过程中,特困少数民族、特困少数民族地区等概念相继被提出。
比如,云南省把怒族、独龙族、景颇族等称为特困少数民族。
但考虑到政策实施都是按行政区划进行的,特困少数民族地区的概念在政府操作层面得到更多的认可。
目前,对于特困民族地区的范围和界定并不十分明确,但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范围基本确定,主要包括南疆三地州、四省藏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地区、滇黔桂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及哀牢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地区等地。
根据2004年国家民委初步调研确定,特困民族地区约有20个民族,390万人口,分布在77个自治县。
这些地区的突出特点,一是少数民族比例高;二是贫困人口集中连片;三是生存条件极其恶劣,是典型的“原生态贫困”;四是社会发育程度较低,脱贫成果很难巩固。
(二)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致贫的主要因素一是生存条件恶劣,因灾返贫率较高。
自然灾害导致当地居民脱贫后返贫的比例比较高,成为不少集中连片地区致贫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比如,青海藏区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因灾返贫率高达25%,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多处于省际交接地带,容易成为政策“盲点”。
就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来看,沿海、中部中心城市的发展已比较成熟,但沿边、省际交界地带常成为各种政策较难惠及的地方。
比如,武陵山区周边已形成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贵阳市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成渝城乡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四大国家级经济板块,处于四大试验区包围之中,但武陵山区仍然既无政策扶持,也享受不到周边各区的辐射。
三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贫困文化”根深蒂固。
美国学者阿瑟·刘易斯提出的“贫困文化”理念认为,社会上一些人之所以处于十分贫困的地位,是因为这些人已经习惯了贫困的生活方式,心甘情愿生活于自己的贫困圈。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对于贫困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认为关键在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说要加大教育投入。
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滞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事业基础较差;二是信息封闭、思想观念保守;三是医疗卫生水平低下。
这些社会事业发展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经济与信息的双重封闭,缺少脱贫的内在活力。
(三)加快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建议首先,积极探索“大扶贫”的框架思路,建立扶贫开发长效机制。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反贫困已经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从18个片到300多个重点贫困县,到1994年划定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到现在重新转向集中连片地区的反贫困,实际上已赋予新时期反贫困新的内涵。
如何构建涵盖基础设施、养老保险、社会保障、产业扶贫、文化扶贫在内的“大扶贫”新框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当前,按照2010年标准,中国的“贫困线”是1274元人民币,而“低保线”为1404元。
扶贫对象主要是有发展能力的人,而享受低保的主要是没有发展能力的人,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低保线”比“贫困线”高也是正常的。
随着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探索农村低保与扶贫资金的有效衔接已成为新时期扶贫的主要思路。
对于确实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应享受国家低保政策,由国家养起来;对于有劳动能力却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应积极探求其致贫因素,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扶贫攻坚;如果是因为生存环境因素影响,应实施搬迁移民;如果是因为缺少主导产业,应积极实施产业扶贫。
应积极探索扶贫开发长效机制的建立,整合多种社会资源,建立对口帮扶的联动机制,探索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工代赈、信贷扶贫、社会扶贫、科技扶贫的新思路,加快整村推进步伐,集中人财物,集中连片消除贫困。
其次,发挥民族地区传统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双赢。
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生存环境恶劣,但一般都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风景较好。
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随着交通的发展,不仅能够为当地带来可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带动相关产业和下游产业的发展,解决当地的就业和收入的提高,而且有助于环境的保护和文化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