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期第六单元难句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2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学期第六单元难句翻译

老师,确实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不管高贵依旧低贱,不分年纪大依旧年龄小,道理存在的地点,确实是老师在的地点。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不知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不能解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舍弃了,我看不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因此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明白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象如此罢了。

5、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秦国人没有空闲哀怜自己,后世人来哀怜它;后世人只是哀怜它却不以它为鉴,也让后世人又来哀怜后世人。

6、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啊,并不是秦国;使秦灭族的是秦自己啊,并不是天下的百姓。

7、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开始做得好的实在太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专门少。

8、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

慎。

怨恨不在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9、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10、为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什么缘故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管百官的职事呢?

总结文言翻译的普遍规律:

1、文言翻译的要求:信(忠实于原文)、达(语句通畅)、雅(文字优美)。

2、文言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文言翻译的方法:留、对、换、拆、删、补、调、贯。

其中“留、对、换、拆、删”是针对词汇的,“补、调、贯”是针对句式和修辞的。

1、留,确实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差不多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例如:“启听淮北取籴。”(1999年高考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永元中,举

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2、对,确实是对译。在实词的使用上,文言文多用单音节的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的词,因此翻译时应先考虑是否能够找到与之相应的、有共同构词语素的双音节词。比如“势”,在“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中,可对译的双音节词为“局势”;在“大势能够

拒操者,长江也”中,可对译为“优势”;在“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中,可对译为“趋势”。

3、换,确实是替换。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例如:盗惧(可怕)吾闻(明白)其过,是有耻恶之心。(2001年上海题)。再如:“岁征民间”中“岁”应换成“年”。“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中“而”、“翁”、“汝”应分

别换成“你”、“爹”、“你”。“公父母春秋高”中“春秋”一词古今都常用,但词义产生了变化,因此用“年纪”来替换它,“高”也相应换成“大”。此外对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固定结构等,也都要换成与现代汉语相适应的说法。

4、拆,确实是拆解。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

节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词来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词义去说明。如:“穷饿无聊,追购又急”中的“无聊”,“无”是“没有”的意思,“聊”是“依靠”的意思。而不能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词义“由于清闲而烦闷”或“(言谈、行动等)没有意义而使人厌恶”。

5、删,确实是删除。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阻碍语气,就能够删去。如: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例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之”作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也”作句中语气助词,二者均无实在意义,也应删去。

6、补,确实是增补。省略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常见的省略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等,翻译时应依照语义补出,并将其加上括号。例如:“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1999年高考题),应翻译为:(苏琼)亲自从(有粟人家)那儿借来粟给饥饿的人。

再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翻译时就要把“逝者”“盈虚者”的中心词和“斯”“彼”指代的内容补出来。此外,文言文中词语活用时,也应依照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活用后的内容。如:(1992年上海高考题)“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该句中的“是”

“非”是词类活用,属于意动用法,翻译时应增补为“以……为”(把……看作)。

7、调,确实是调整。对文言文中的那些专门词序、专门句式(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适应予以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蚓无爪牙之利”可调成“蚓无利爪牙”的

形式。“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1997年高考题),翻译为:我羞于在地下看到释之、辛毗。“于地下”是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要调到前面去。

8、贯,确实是贯穿。古人在文章中经常使用一些修辞,如比喻、借代、互文、用典等,翻译时要依照上下文灵活、贯穿地译出。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

楼记》)意思是“不因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快乐或悲伤”,那个地点的“喜”、“悲”,既指“物”,也指“己”。“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诗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翻译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如此翻译,词的意境才更显丰富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