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梦评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一年级语文《种子的梦》的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种子的梦》。
本课选自一年级语文教材,旨在通过一个小种子的故事,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与美好,并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教材分析《种子的梦》是一篇童话故事,语言生动形象,内容丰富有趣,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
故事通过描绘种子从萌芽到成长为大树的过程,展示了生命的力量与坚持不懈的精神。
本文不仅有助于学生认知自然现象,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设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如:“梦”、“种子”、“发芽”等。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复述种子的生长过程。
能力目标1.通过朗读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观察课件和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与美好。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努力追求梦想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会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和复述课文内容。
难点1.理解种子生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化及其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四、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策略1.以情境创设法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
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
3.体验法:通过种子发芽的动手实践,增强学生的实际感受。
五、教学过程导入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一些种子和小盆栽,制作与种子生长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五年级下册《种子的梦》语文公开课教案和课后反思教案《种子的梦》公开课教案1教学要求1.阅读诗歌,了解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诗的比喻、拟人的表示手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5.在学习中,大胆交流自身的感受,说出自身的梦想。
教学重点1.阅读诗歌,了解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人以种子比喻自身以和文中的拟人手法。
3.引导同学大胆交流,说说自身的梦想。
课时布置: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1.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梦想呢?2.是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小生物都有自身的梦想,哪怕它是一颗种子。
二、板题读题三、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1.生介绍资料。
2.互相补充。
(1)简介作者柯岩,当代女诗人、作家。
出版专著50余部。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柯岩”是笔名。
柯,小树;岩,石头;柯岩,长在岩石中的树,形容很坚强,她曾被定为“黑帮、___权威”,被关了起来。
有一天,她看见总理关于“王不是”的讲话稿时,勇敢地声明自身不属于“黑帮、___”之流。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柯岩就连续不时地发表长诗,曾出版诗集《中国式的回答》,其中《种子的梦》、《周总理,你在哪里》收录其中。
(2)关于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当代著名诗人柯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
当时正值“___”后期,噩梦将结束,光明即将到来,诗人用“种子的梦”为题,抒发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新生的寄托。
四、初读诗歌1.自由读,数一数共有几节诗。
2.划出生字词拼读,理解。
(1)字音。
①吮(shǔn)吸,不读“yǔn”。
②积攒(zǎn),平舌音。
还有一个音念(cu__225;n),攒钱,攒凑。
③絮(_ū)、碌(l__249;),韵母写诗相同,读法却不同。
④酿(ni__224;ng):容易读成“l__224;ng”,要反复读几遍。
(2)字形。
①褐:左边是“衣”部。
②攒:第一个“先”的最后一笔是竖提。
五年级语文下册《种子的梦》教案分析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儿童诗,一共八小节,向我们讲述了一粒种子的梦想:它想象了自己生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几个阶段的不同体验,告诉我们种子生长的艰难过程以及它为实现梦想而付出的努力。
种子如“儿童”,作者借此来告诫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有着许多的坎坷,要勇敢地面对,努力地克服,只要有梦想经过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表达了一种对梦想的追求,对美好的追求。
学情分析:儿童诗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裁。
文中,作者以人称向我们阐明,文字质朴、亲切,但含义深刻,学生领悟有一定难度。
要抓住诗中难点,借助多种渠道体味感知,进而突破。
最好能与学生自身经历相结合。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读准字音,正确书写“褐色、积攒、絮语、盟誓、酿造”等词语。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
通过理解种子的成长历程,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有梦想就会有追求、有努力,就会有希望,就会成功”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明确种子的“梦”,理解种子艰难地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把种子的生长过程与儿童的成长历程相结合,进而激发学生思想感情的升华。
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录制课文录音;任意植物的种子;种子生长过程的;音乐。
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繁衍;作者资料。
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一粒小小的种子也是有生命的,听,它在向我们诉说着自己的梦呢。
[点评: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以孩子的童音读出课文内容,拉进了距离,让孩子感受到了没有发芽的种子的一种稚嫩。
]说说看,你都听到了些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种子的梦》。
齐读课题。
[点评:以孩子的感兴趣的视角切入主题,用孩子富有童趣的声音作为引导,将学生带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看了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就来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打开书,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检查预习:交流作者资料。
检查生字新词。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种子的梦》评课稿1. 引言《种子的梦》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种子的成长故事,寓意着人们的成长和梦想的实现。
本评课稿将对这篇课文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从内容、结构、语言运用和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讨论。
2. 课文内容分析2.1 主题概述《种子的梦》以一颗小小的种子为主角,讲述了它在土壤、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逐渐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的故事。
通过这个主题,我们可以从一个微观的角度来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并将其延伸到人的成长和梦想的实现。
2.2 内容细节课文开头以一颗种子被播种在土壤中的情景描写开始,随后描述了种子在土壤中吸水、发芽、生长的过程。
接着,课文介绍了种子在阳光的照耀下变得更加茁壮,并通过展示其长出细细的根茎和绿绿的叶子,突出了它的成长之美。
最后,以雨露的润泽为引子,描绘了种子化作参天大树的壮美景象。
3. 结构分析3.1 故事结构《种子的梦》采用线性故事结构,以种子的成长过程为主线,围绕着种子在土壤、阳光和雨露的滋养下逐渐成长为一棵大树的故事展开。
故事开始以种子被播种在土壤中为开端,通过描述种子的吸水、发芽和生长,引发了读者对植物生长规律的思考。
然后,通过展示种子在阳光照耀下的成长情景,呈现了它的茁壮和美丽。
最后,以雨露的润泽为转折点,描写了种子变成参天大树的梦想实现。
3.2 文本结构《种子的梦》采用了描写和议论交织的文本结构。
通过描写种子种植、吸水、发芽、生长的过程,以及生长后的美丽景象,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受和形象的展示。
同时,穿插了一些小议论,如种子梦想的实现,以增加文章的情感共鸣和想象空间。
4. 语言运用分析4.1 形象描写《种子的梦》运用了大量的形象描写,使读者可以感受到种子生长的细节和美丽。
例如,在描述种子生长过程中,课文提到种子长出了细细的根茎和绿绿的叶子,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生机的勃发和生长的美丽。
4.2 比喻与夸张《种子的梦》运用了比喻和夸张手法,使文本更加生动有趣。
学校五班级下册语文种子的梦优质说课稿种子的梦是当代诗人柯岩的作品。
诗人用“种子的梦〞为题,抒发了自己对奇特生活的憧憬和对祖国新生的寄予。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学校五班级下册语文种子的梦优质说课稿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学校五班级下册语文种子的梦优质说课稿1说课流程为: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预设一、说教材这首诗是当代的女诗人柯岩二十世纪七八十年月的作品。
当时正值“_〞后期,噩梦将过,光明即来。
诗人用“种子的梦〞为题,抒发了自己对奇特生活的憧憬和对祖国新生的寄予。
在诗中运用浅显、形象、人性化的语言来向我们描述种子的梦。
诗中把种子比作“缄默的鱼〞,用拟人化的写法表现出种子的奇特幻想:在寒冷的冬季,种子悄悄地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吸取养分,积蓄力气,幻想自己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抒发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1.阅读诗歌,了解内容,体会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诗的比方、拟人的表现手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
三、说教学重点这首诗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文大意,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唤起同学制造性地想象,走进种子幸福奇特的梦境。
四、说教学难点这首诗运用比方、拟人的表现手法,语言含蓄、意味深长,有关及作品种子的梦的资料同学搜集较困难,另外同学对诗歌创作背景,深化领悟诗人身处逆境不畏困难,坚决信念、憧憬将来的生活激情与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理解也会有肯定的难度。
在教学上把阅读诗歌,了解内容,体会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列为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并引导同学大胆沟通,说说自己的幻想,并用诗歌的形式写出来。
五、说教学方法高班级阅读提倡自读自悟,留意共性化理解文本大意。
鉴于诗文语言细腻而肤浅的特点,我选择“读悟结合法〞,读中悟,悟中读,充分感悟文本,以诗文为凭借,让同学积累与运用语言,放飞思维与想象。
五年级《种子的梦》说课稿一、说教材。
《种子的梦》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的课文。
本单元是围绕“心愿”这一主题编写的。
本首诗共八小节,向我们讲述了一粒种子的梦想,告诉我们种子生长的艰难过程以及它为实现梦想而付出的努力。
作者借此来告诫我们,在成长的过程有着许多的坎坷,要勇敢地克服,只要有梦想经过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依据学段目标,我为第二课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中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
3、通过理解种子成长的过程,体会作者要表达的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艰难,梦想未来美好的生活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大胆交流,谈谈自己的梦想。
(二)、过程与方法:1、充分朗读,读中感悟,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2、引导讨论,解决课文重难点。
3、大胆交流,读后练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对明天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四)重难点:1、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把种子的生长过程与儿童的成长历程相结合,进而激发学生思想感情的升华。
二、说教法这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主,在生、本对话的过程中理解种子成长的艰难;读中感悟并体会作者要表达的不畏艰难,梦想未来美好的生活的思想感情。
主要选用了“读中感悟”和“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法、练习情感朗读法,引导学生练读、自学、合作学,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朗读能力。
三、说学法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
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
通过学生的读、想、议、写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四、说教学设计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以读为主线”,从文本出发,为学生创设于文本对话的空间。
五《种子的梦》教案教育孩子爱护自然环境《种子的梦》是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种子的视角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引导孩子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本教案旨在帮助孩子们深入理解这部作品,从而培养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一、教学目标:1.了解《种子的梦》的主要内容和主题,理解种子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和愿望。
2.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养成珍爱大自然的习惯。
3.通过欣赏和讨论文学作品,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故事背景和主题介绍2.课文欣赏和讨论3.环境保护意识的引导4.亲子活动设计三、教学过程设计:1.故事背景和主题介绍教师简要介绍《种子的梦》的故事背景和主题,引导孩子们了解种子的成长故事以及种子对自然环境的向往和担忧。
2.课文欣赏和讨论让孩子们欣赏《种子的梦》中的主要内容,并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种子在梦中看到了怎样美丽的景象?-种子担心自己无法实现梦想的原因是什么?-种子最终如何战胜困难,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通过讨论,引导孩子们感受种子的坚强和勇气,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珍爱和保护。
3.环境保护意识的引导通过故事中种子的感悟和行动,引导孩子们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环境。
可以设计一些小活动,如制作环保海报、植树义工活动等,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并体验环保的乐趣。
4.亲子活动设计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种子的梦》,并结合故事内容进行亲子活动,如户外拾荒、植物种植、环保手工制作等。
通过共同的参与,加深孩子们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重视。
四、教学反思与总结:通过阅读《种子的梦》,孩子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魅力,培养和加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孩子们思考和表达,让他们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并将其内化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同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与孩子们一起探讨环保话题,共同营造一个注重环保的家庭氛围。
通过《种子的梦》的教学,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他们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种子的梦》说课稿【引入】大家好!我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种子的梦》这篇课文。
我们都知道,种子是植物的萌发和生长的起点,而这篇课文通过描述种子的奋斗梦想,表达了一个人只要有了梦想,就会有无限的力量。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课文的内容。
【导入】让我们先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同学们大声读一遍课文)【核心阅读】1. 人物形象描写(段落1-2)在这篇课文中,作者通过对种子的生命诞生过程进行描写,让我们感受到种子那坚韧不拔的品质。
先是种子在离别父母之后,要逆风飞翔,然后要承受风雨的洗礼,再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安身之地。
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作者让我们认识到种子的梦想也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
2. 奋斗的过程(段落3-6)在这一部分,作者通过描写种子在努力追寻梦想的过程来展示种子的战胜困难精神。
种子经过了漫长的征途,但是它从不放弃,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壤。
通过这段描写,作者成功地传达了一个人只要有梦想,就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3. 梦想的实现(段落7-8)在这一部分,种子经过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它在新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通过这一描写,我们可以理解到梦想的实现需要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坚持。
【互动讨论】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们有什么梦想呢?你们觉得实现梦想需要什么?(等待同学们回答)是的,实现梦想需要努力和毅力。
就像这篇课文所表达的那样,种子通过不断努力、坚持不懈的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思考探究】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等待同学们回答)非常好!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就要有坚韧不拔的品质,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拓展延伸】除了这篇课文,我们还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很多例子,来说明一个人只要有梦想,就会有无限的力量。
例如,大家熟悉的李宁创办的运动品牌。
当初,李宁是中国队的奥运冠军,他在1996年奥运会上演绳之以法、滚石上山的壮举,收获了客户的赞誉。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种子的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种子的梦》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属于记叙文类。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植物种子的生长历程,以及它与大自然互动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生命力的探索。
课文通过描写细腻的语言和情感的表达,旨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命的珍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植物种子的形成和发芽过程;(2)掌握记叙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理解,能够提炼文章的主旨大意;(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知能力;(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珍视和尊重生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2)分析记叙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PPT、教辅资料、课件、种子等。
2.教学环境准备:课堂黑板、故事图片、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呈现一个图片,图片中有一个干枯的种子和一个正在生长的植物,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引导学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导入课文《种子的梦》。
(二)课文学习1.阅读课文,师生共同朗读。
然后学生自读课文并回答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2.通过PPT展示和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以及种子和大自然的互动关系。
同时讲解记叙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三)情感体验1.组织学生观察和感知一颗真实的种子,让学生触摸、嗅闻,并借此引导学生思考种子生长的奥秘和生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生命的奇迹,如春天的花朵绽放、幼苗的成长等。
(四)达标训练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阅读理解并回答相关问题。
2.组织学生编写一个以种子的成长为主题的短文。
种子的梦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讲人。
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主题为“种子的梦”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我深知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而在语文教育中,说课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通过合理地组织和展示说课稿,我相信能够为学生带来极大的启发和教育,引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来源于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题目为《种子的梦》。
本篇课文是一个想象类的故事,内容富有情感、激发想象力,并且融入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能够促进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对梦想的追求以及对希望的感知。
该课文的难度适中,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达成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中的情节,了解梦想的力量以及希望的重要性;2. 通过阅读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能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4.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并能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表达方式;2. 教学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能够自主思考,做到善于提问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安排1.导入通过一个温馨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进入课程主题。
视频中展示了一颗小小的种子如何努力成长,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同时,我将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他们对于梦想和希望的理解。
2.呈现课文根据教材的文本结构,逐段呈现课文内容。
在呈现的过程中,我将结合相关的图片或手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情节和词意。
3.讲解重点词汇和短语对于课文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短语,我将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意思,并且通过相关的例子,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4.阅读理解通过问答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通过问题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并培养他们对于问题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Life is to live beautifully and walk sonorously.(页眉可删)2021年种子的梦说课稿2021年种子的梦说课稿1一、说教材:《种子的梦》是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儿童诗。
这首诗是当代诗人柯岩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
诗人用“种子的梦”为题,抒发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新生的寄托。
作者在诗中运用浅显、形象、人性化的语言来向我们描述种子的梦。
诗中把种子比作“沉默的鱼”,用拟人化的写法表现出种子的美好梦想:在寒冷的冬季,种子默默地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吸收着养分,积蓄着力量,梦想自己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抒发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这首诗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的表现手法,语言含蓄、意味深长,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布置学生课前收集背景资料,课中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诗人身处逆境不畏艰难,憧憬未来的生活激情与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课堂中我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充分感悟文本,以诗文为凭借,放飞思维与想象,自主学习,交流碰撞,生成属于课堂的精彩。
三、学习目标:1、学生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2、朗读诗歌,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明确种子的“梦”,理解种子的成长历程。
(重点)3、通过朗读,体会诗人通过诗歌所表达的对明天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畏惧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难点)四、说教法和学法:高年级阅读倡导自读自悟,注重个性化理解文本大意。
鉴于诗文语言细腻而深沉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读悟结合法”。
从班级实际出发,贯彻“点拨法”、“自主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并适时点拨,积极引领。
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简洁明了。
种子梦说课稿(2023年)种子的梦说课稿1一、课文分析这首诗时当代使人柯岩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
诗人用“种子的梦”为题,抒发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新生的寄托。
作者在诗中运用浅显、形象、人性化的语言来向我们描述种子的梦。
诗中把种子比作“沉默的鱼”,用拟人化的写法表现出种子的美好梦想:在寒冷的冬季,种子默默地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吸收着养分,积蓄着力量,梦想自己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抒发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
二、说教学重点及确立依据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文大意,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唤起学生创造性想象,走进种子幸福美妙的梦境。
这一重点的确立依据语文课标高年段诗歌教学目标“朗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引导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另外深刻领会诗人对明天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是本讲文字背后的内涵,渗透于教学环节中,体现疑问教学的人文性。
三、说教学难点及确立依据这首诗运用比喻、拟人的表现手法,语言含蓄、意味深长,有关作者及作品《种子的梦》的资料学生搜集较困难,另外学生对诗歌创作背景,深入领悟诗人身处逆境不畏艰难,坚定信念、憧憬未来的生活激情与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方法高年级阅读倡导自读自悟,注重个性化理解文本大意。
鉴于诗文语言细腻而深沉的特点,我选择“读悟结合法”,读中悟,悟中读,充分感悟文本,以诗文为凭借,让学生积累与运用语言,放飞思维与想象。
另外从班级实际出发贯彻“点拨法”、“对语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者、组织者与参与者作用,构建民主、和谐的智力活动空间。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积累语言,理解感悟诗文大意,唤起学生无穷的想象。
3、深刻领会诗人对明天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畏惧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4、渗透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坚定信念,憧憬美好生活的品质。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歌。
2、感悟诗文大意,唤起学生创造性想象,放飞思维、积累语言。
2024《种子的梦》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种子的梦》,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种子的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基础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情感体验的重要教材。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掌握基础的语文阅读技巧。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故事的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掌握基础的语文阅读技巧。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针对《种子的梦》这个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情境导入法、合作学习法学法:批判性思维学法、体验式学习法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相关的教学辅助材料,如PPT和图片等,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屋顶上的小草和阳台上的花朵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成长过程和种子的重要性,并带入故事《种子的梦》的主题。
2、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故事《种子的梦》并回答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体验通过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种子梦想和表达对故事中小草的关心,引导学生在情感上与故事产生共鸣,并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4、综合运用通过给学生出示图片,让学生回忆并描述故事中的画面,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故事的含义和启示,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课堂总结在这个环节,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故事内容和教材知识点,强化对知识的认知并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诗歌教学,情字当先——《种子的梦》评课稿建阳市西门小学陈韵萍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
要真正让学生学懂、学好一篇文章,就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情感因素。
叶老师坚守“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教学理念,以情字当先,通过“情境创设、了解背景、品词析句、感情朗读、启发想象、延伸拓展”等形式触动学生的真情,从而体会诗人丰富深邃的情感。
一、情境创设诱情一开始,叶老师问孩子:“你们有什么梦想呢?”用谈话来引入新课,把本课的重点定格在“梦想”上,紧扣住本单元的主题“心愿”。
再加上叶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优美动听的音乐、以及种子发芽的鲜明生动的画面,诱发了孩子们想学、乐学的情感。
二、了解背景助情因为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反映了诗人柯岩在文化大革命那个黑暗的年代,在残酷的命运面前永不放弃希望,在黑暗中不断积蓄力量等待梦想实现的思想感情。
柯岩并没有把自己的这种情感直白地表达出来,而是采用拟人的手法,借种子的梦来表达。
这种写法含蓄婉转,寓意深远,孩子们不容易理解。
叶老师让孩子们交流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孩子们走进了作者,走进了那个时代,才能领悟到作者想表达的情感,这就为本课的情感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品析词句悟情作者的情感往往都渗透在文章的词句当中。
叶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品味诗中的词句,如:从“冰冷冰冷的世纪”“褐色褐色的土地”这些重复的词语当中体会出作者苦闷的心情,领悟到这样的表达使感情更细腻,更强烈。
四、感情朗读激情在情感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尤其是文情并茂的散文和诗歌,情感朗读可以把孩子带入文本所构建的情感天地、精神世界,触摸到作者的思想灵魂。
教学时,叶老师采用了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默读并批注、品读感悟、等多种多样的情感朗读方法,各种方法都自有其妙处,运用得很恰当。
特别是教师充满感情的范读,以教师强烈的感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情感输入,使他们很快体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歌教学,情字当先——《种子的梦》评课稿一、引言诗歌教学,是我们中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对于学生来说,诗歌教学是一次美的享受,也是一次情感的沟通。
在本次课堂中,老师选择了王维的《种子的梦》作为教学内容,从情感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概述《种子的梦》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一首诗,通篇描写了一粒种子的生命历程,以及其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轨迹,抒发出王维对生命、自然、爱情的深刻感悟。
2. 教学目标本次课堂的教学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是希望学生能够理解、领略《种子的梦》所表达的情感,感受王维对生命和自然深刻的感悟;二是通过本文的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他们对诗歌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3. 教学步骤本次课堂教学步骤如下:步骤一:课前导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内容所表达的情感,老师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们是否曾经有过将种子种在花盆里的经历?•在此过程中,你们有过哪些感悟和体会?通过讨论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种子的成长历程,从而为后续阅读课文做好铺垫。
步骤二:课文阅读在学生理解《种子的梦》的基础上,老师分别进行了以下三个阶段的阅读:•第一阶段:整体阅读。
在大致了解诗歌内容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第二阶段:逐句阅读。
老师辅导学生仔细分析每一句话表述的含义和情感。
•第三阶段:整体阅读。
学生通过重新阅读全文,进一步领略全诗的情感和内涵。
步骤三:情感体验在帮助学生理解《种子的梦》的情感和内涵后,老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和生活中寻找类比,进一步感受和领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步骤四:诗歌鉴赏最后,老师为学生演示了一些韵律和字音搭配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种子的梦》的诗歌之美。
三、课后反思本次课堂教学,采用了“情感感知+文学素养提高”的教学方式,通过情感体验和阅读语言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之美。
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语文教育中,通过情感感知和情感体验,可以更好地唤醒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年级语文下册《种子的梦》教案分析五年级语文下册《种子的梦》教案分析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儿童诗,一共八小节,向我们讲述了一粒种子的梦想:它想象了自己生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几个阶段的不同体验,告诉我们种子生长的艰难过程以及它为实现梦想而付出的努力。
种子如“儿童”,作者借此来告诫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有着许多的坎坷,要勇敢地面对,努力地克服,只要有梦想经过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表达了一种对梦想的追求,对美好的追求。
学情分析:儿童诗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裁。
文中,作者以第一人称向我们阐明,文字质朴、亲切,但含义深刻,学生领悟有一定难度。
要抓住诗中难点,借助多种渠道体味感知,进而突破。
最好能与学生自身经历相结合。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读准字音,正确书写“褐色、积攒、絮语、盟誓、酿造”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
3、通过理解种子的成长历程,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有梦想就会有追求、有努力,就会有希望,就会成功”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明确种子的“梦”,理解种子艰难地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把种子的生长过程与儿童的成长历程相结合,进而激发学生思想感情的升华。
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录制课文录音;任意植物的种子;种子生长过程的;音乐。
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繁衍;作者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看,(出示任意一粒植物种子)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同时板书:种子)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学生交流课前掌握的植物生长信息)2、一粒小小的种子也是有生命的,听,它在向我们诉说着自己的梦呢。
(板书:梦)(播放学生录制的课文录音)[点评: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以孩子的童音读出课文内容,拉进了距离,让孩子感受到了没有发芽的种子的一种稚嫩。
]3、说说看,你都听到了些什么?(学生谈)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种子的梦》。
(板书补充课题)齐读课题。
[点评:以孩子的感兴趣的视角切入主题,用孩子富有童趣的声音作为引导,将学生带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种子的梦》评课稿
时值暮春聚二小浓浓暖意,节临五一品好课备受启迪。
今天我们有幸相聚在一起参加这样的活动,收获了感动与幸福。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和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其次感谢做课的汪老师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节精彩的语文示范课。
听他的课让我们如品名茶,清香沁人心脾;如沐春风,倍觉神清气爽;如临大海,心胸豁然开朗。
在精彩纷呈的课堂上,我们师生的心灵变得更加清灵和敞亮,目光变得更为清澈和深邃,思想变得更为明敏和成熟,人生变得更加充实而多彩。
下面我代表清源二小23位语文老师评一评汪老师老师的课,评的不妥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让生命的激情在课堂上飞扬
——评汪富强老师执教的《种子的梦》
《种子的梦》这首诗是当代著名诗人柯岩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
作者在诗中运用浅显、形象、个性化的语言来向我们描述了种子的梦。
作者借种子的梦抒发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新生的寄托。
汪富强老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出发点,以引领者、合作者的身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之中,真正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师生在课文的重点,难点之处进行探索,交流互动,利用课文这个“例”,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的增值。
纵观整节课,亮点纷呈,精彩不断,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1.课型开放,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课中汪老师坚守语文教学的本真,围绕一条主线,即清源二小语文教学思路:读题质疑、初读感悟、整体把握、再读分析、回归整体、升华主题、拓展延伸;四个基本点即识字、朗读、表达、写作。
“课堂教学思路”解决的是教学设计的问题,“四个基本点”体现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问题。
汪老师把四个基本点与教学思路融会贯通,有机结合,合理渗透,形成了“一条主线,四个基本点”的教学体系,这样的教学体系,彰显了课堂教学的个性化,突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有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样的课型使课堂教学为之高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2.课堂节奏轻松明快,充满生气。
课伊始,汪老师出示话题,亲切问孩子:“你们有什么梦想呢?”用谈话来引入新课,把本课的重点定格在“梦想”上,紧扣本单元的主题“心愿”;课中汪老师以种子的梦是什么?种子怎样实现梦想?这两个问题来推动课堂发展;课尾汪老师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交流展示学生自己的梦想,同时出示自己的作品《我的梦,中国梦》作结,使课堂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课堂以谈梦想开始,以写梦想结束,课堂设计浑然一体。
3.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重难点,教学目标醒目。
因为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反映了诗人柯岩在文化大革命那个黑暗的年代,在残酷的命运面前永不放弃希望,在黑暗中不断积蓄力量等待梦想实现的思想感情。
柯岩并没有把自己的这种情感直白地表达出来,而是采用拟人的手法,借种子的梦来表达。
这种写
法含蓄婉转,寓意深远,孩子们不容易理解。
针对课文这样的重点和难点,汪老师在课前做足了准备工作,他充分收集和整理了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及写作背景,很有取舍的选择了三个重点方面:柯岩的简介,十年动乱的社会环境,柯岩取得的艺术成就及祖国迎来了新生。
并且把这三个方面恰如其分的贯穿于对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理解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含义。
如果把文章的重难点比作是一颗颗晶莹璀璨的珍珠,那么有效的背景资料出示就是一条金线,这条金线穿起了一粒粒珍珠映照着课堂熠熠生辉。
汪老师用“以作者写作背景出示理解文章”的方法来突破重难点,方法巧妙独特,独具匠心。
4.语文基础知识常抓不懈,把握语文学习之本。
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要“注释识字教学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对于字词的教学,汪老师出示了词语,并把此鱼放到了句子中去理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环环相扣。
认真研究它所出示的这三个词语“花瓣、躯壳、憩睡、盟誓”可以发现他从字形、字音、字义三个方面入手,教会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的好方法。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主掌握这种方法,并主动运用。
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益一辈子。
”汪老师这种识字方法的渗透对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大有好处。
5.以读促学,读中感悟,感悟中体验、品味、提升。
郭沫若把音乐性看作是诗歌的生命,只有吟咏、诵读,才能把诗
歌的音乐美充分地体现出来。
在所有的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
教学时,汪老师采用了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默读并批注、品读感悟、等多种多样的情感朗读方法,各种方法都自有其妙处,运用得很恰当。
特别是教师充满感情的范读,以教师强烈的感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情感输入,使他们很快体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育家朱永新说过:“让学生利用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最精华的作品牢牢刻在心灵深处,融化到血液里,努力让这些浓缩了中华名族优秀品格和精神的作品,构成孩子一生发展的文化根基。
我们相信:伴着岁月的流逝和孩子的日益长大,会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清流,滋养他们的思想,升华他们的人生。
”
6.读写结合,解放心灵,激发创造。
新课标中写作教学的序列是第一学段写话,第二三学段习作,第四学段写作,其重要意义在于一学段放低门槛,重在兴趣,二三学段放缓坡度,夯实基础。
本节课中汪老师在拓展延伸环节布置了把自己的梦想写成诗的小练笔,有种子的梦延伸到自己梦想,使孩子们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实现了由读到写的迁移,读写训练结合,实现了语文课堂的返璞归真。
7.教师专业知识全面、厚实,学科视野宽,教学功底深。
在不断地学习探索与教学实践中,汪老师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听他的课是一种愉悦和享受。
他的教学语言规范、简洁、流畅,具有亲活力和感染力。
课堂上能做到关注学情,适时调控,引
领和评价能力强,教学智慧丰富。
本课中汪老师的板书富有艺术性,他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板书,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又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提几点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堂显得过满,指导学生“静心会文”略显不足。
2.教学时间应紧缩一些,这节课超时多了点。
总之,汪老师老师捧着“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以情字当先,拓展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在这堂课中,我们看到了种子的萌发,听到了坚强的声音;看到了生命的跃动,听到了不灭的梦想;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激动的脸庞,听到了思维的撞击……汪老师用炽热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成功地开启了学生的心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