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二轮复习专题4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5.65 MB
- 文档页数:83
冲刺2024年高考二轮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变化导学案(原卷+答案)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
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
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 )A.板块挤压 B.火山不断喷发C.板块张裂 D.岩浆持续侵入2.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 )A.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B.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C.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D.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3.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由于随山体升高( )A.板块运动逐渐加强 B.板块运动逐渐减弱C.外力作用逐渐加强 D.外力作用逐渐减弱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
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下图)。
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
据此完成4~5题。
4.形成莲花盆需要(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5.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A.曲折的河道 B.平坦的河床C.充足的水汽 D.丰富的泥沙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外力作用,常形成不同类型的冰川地貌。
科研人员通过对典型冰川地貌的研究,可判断冰川的规模、运动方向及古气候环境。
如图中的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
据此完成6~7题。
6.依据所学地理知识,判断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7.通过对羊背石的观察,可以直接判断( )A.古冰川发育的厚度B.古冰川运动的方向C.古冰川作用的规模D.古冰川形成的时间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备战2023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专题04 陆地和海洋(专项训练)班级姓名一、选择题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几乎所有的地图在绘制时都需要对真实的地表做一定扭曲。
下图“戴马克松地图”,能有效地控制绘制时产生的扭曲。
结合下图,完成下面1-3小题。
1.关于图中大洲的说法,正确的是()A.⑥是面积最大的大洲B.④是跨纬度最广的大洲C.①是亚洲,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D.⑤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2.下列关于各大洲分界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②③两大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B.①②两大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C.①⑦两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一乌拉尔河一大高加索山脉一直布罗陀海峡D.①⑤两大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3.①大洲和⑤大洲之间的红海不断扩大,是由于()A.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拉伸B.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C.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拉伸D.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答案】1.C 2.B 3.C【解析】1.⑥是大洋洲,A错误;④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B错误;①是亚洲,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C正确;⑤是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D错误。
故选C。
2.②北美洲③南美洲两大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A错误;①亚洲和②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B 正确;①亚洲⑦欧洲两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一乌拉尔河一里海一大高加索山脉一黑海一土耳其海峡,C 错误;①亚洲⑤非洲两大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D错误。
故选B。
3.①亚洲⑤非洲之间的红海不断扩大,是因为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拉伸,C正确,排除ABD。
故选C。
读下列四大洲轮廓图,完成下面4-5小题。
4.关于四大洲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大洲都为发达国家B.②大洲经济落后主要在于其资源贫乏C.③大洲内河航运发达,主要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D.④大洲地势中部低、四周高5.四大洲中气候复杂多样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4.C 5.D【解析】4.读图可知,①是北美洲,②是非洲,③是欧洲,④是亚洲;北美洲的国家多为发达国家,其中墨西哥属于发展中国家,排除A;非洲的矿产资源丰富,有富饶大陆之称,不是经济落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排除B;欧洲内河水运发达,主要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C 正确;亚洲的地势特点是中部高,四周低,排除D;故选C。
专题4 地表形态的塑造1.练高考(2018·卷)图2为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4题。
4.图中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答案】C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试题点评】举一反三:判定岩层的新老关系的方法:(1)如果是岩浆岩地层,则应先判定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
如果是侵入岩,则其与其它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则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
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
【试题点评】思路点拨: 地质构造的判断1.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间新,两翼老。
2.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中间老,两翼新。
3.断层:岩层发生错误,从而显得不连续。
(2018·新课标Ⅰ卷)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6–8题。
6.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T0 B.T1 C.T2 D.T37.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8.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答案】6.A 7.A 8.D8.阶地的形成经历两个过程,一是河流侵蚀作用,然后在上面堆积,二是地壳抬升,使已经形成的阶地向上移动。
据图可知,四个阶地的高度位置不同,故地壳抬升是间歇性抬升。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河流的地貌形成过程和成因。
(2016•某某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据此完成19~20题。
专题十三海洋地理最新考纲切脉高考1.海洋和海岸带。
2.海洋开发。
3.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4.海洋权益。
本专题福建最近几年考查的知识点如下:2010年渔场的分布及渔业可持续发展措施;2011年海水温度;2012年海岸带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2013年海岸带变迁与空间利用。
体系构建海底地形、海岸带与海洋开发[典题例证明思路](2012·高考福建卷)“海洋资源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议题。
下图示意东亚部分区域。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示半岛南部地区的主要海岸类型,并说明该海岸发展滨海旅游的有利自然条件。
(9分)(2)简述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6分)【思路分析】获取信息要准确(1)设问信息明确思路第(1)问,要求判断海岸类型,解题关键是根据图中等深线的数值和分布特征判断。
评价滨海旅游的条件,解题关键从________景观、________景观、________角度分析。
第(2)问,简述海洋环境问题,解题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从捕捞、生态环境破坏、气候变暖等角度分析。
(2)图表信息抓住关键从图中海岸线分布状况可以看出,海岸线________,岛屿众多;从经纬度可以看出,位于________海域,气候宜人。
【自主解答】12[规律方法巧运用]1.世界海底地形示意图及特征海底地形水深特征陆地海平面以上地势起伏较大大陆架200m以内坡度平缓大陆坡200~4000m 坡度较陡,表面崎岖不平岛弧海平面以上地势起伏较大海沟可超过6000m 深海洼地洋盆4000~6000m 底部平坦、微有起伏洋中脊顶部在2000~3000m之间海底山系,相对高度大图示。
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必备5篇)1.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第1篇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1)条件:平原广阔,适合机械化作业;黑土和黑钙土广布,土壤肥沃;森林、草原面积大;大部分属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雨热同期;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小。
(2)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平原地区,商品粮基地,作物为小麦、玉米、水稻;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3)问题: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不当;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需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水土流失严重。
(4)措施: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因地制宜开发土地资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知道怎样计划,怎样调配,怎样守望,怎么积蓄,怎么循序渐进,是获得成功的必备因素。
每一条路径都有它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上去的前途也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
(5)方向:平原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珠三角为例)(1)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力导向型产业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发展条件:发挥政策、侨乡优势,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劳动力、地价优势。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产业升级原因:政策优势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丧失;珠三角工业实力大大增强;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
)(2)主要问题及对策问题对策资源跨区域调配(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原因)资源跨区域调配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前提下进行的,根本原因是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分析往往从资源调入区和调出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见下表:(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其建设意义的分析要分别从资源调入区和资源调出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入手。
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热门10篇)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第1篇(1)特点:①晨昏圈是一个大圆,始终平分赤道,并将地球平分成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分;②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昼半球太阳高度>0°,夜半球太阳高度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第2篇(1)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24-夜长时间=昼弧所跨经度/15°。
(2)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①对称规律:北半球某纬度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北半球某纬度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昼长之和是24小时。
②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南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极昼极夜区除外);另一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极昼极夜区除外)。
③变幅规律: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昼夜长短变化幅度为0;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最大可达24小时。
(3)极昼极夜的相关规律①极圈内极昼极夜天数比较:北极圈内的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圈内的极昼天数,极夜天数少于南极圈内的极夜天数。
这是由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引起的。
②正好出现极昼或极夜的纬度的计算:太阳直射点纬度+正好出现极昼或极夜的纬度=90°。
③正好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是太阳直射纬度的2倍。
④出现极昼时,一天内极点的太阳高度不变(等于太阳直射纬度)。
地理二轮复习地球运动相关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第3篇(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①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即近大远小(离太阳直射的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②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23°26′N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23°26′S 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正午太阳高度=90°-“两点”纬度差。
(4)冰川地貌某地理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对某地质公园(如图,虚线为考察路线)冰川地貌进行考察,在图示沟谷中甲地区的岩石上发现了“颤痕”。
为了寻找更多的冰川活动的证据,又在沟谷乙处发现了冰漂砾等冰碛物。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是同学们关于“颤痕”的讨论,你认为正确的是()①是冰川下滑过程中刨蚀基岩形成的②颤痕是弧形且弯曲方向指向沟谷下游方向③中间的突出部位裂隙较浅,两侧则变深④有些地方不明显可能是岩石风化侵蚀造成的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下列有关冰碛物的形成及特点,说法正确的是()A.冰川搬运沉积作用,组成物质杂乱,大小不一B.冰川搬运沉积作用,组成物质具有分选性C.流水搬运沉积作用,组成物质杂乱,大小不一D.流水搬运沉积作用,组成物质具有分选性下图为冰川地貌素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②表示的地貌名称是()A.角峰B.冰斗C.U形谷D.刃脊4.在沿海地区,冰川消融后,可演变为峡湾的冰川地貌是()A.①B.②C.③D.④5.最典型的峡湾地貌分布于()A.非洲海岸B.西欧海岸C.亚洲东海岸D.美洲西海岸2020年5月27日,我国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开展对珠峰高程新一轮测量。
如图示意本次珠峰高程测量拟定登顶线路,珠峰大本营位于峰顶的西北方向。
读图完成下题。
6. 图示地貌为()A. 风力地貌B. 流水地貌C. 海岸地貌D. 冰川地貌7. 由大本营到甲地的过程中,攀登队行进在()A. 河谷中B. 冰斗中C. U形谷中D. V形谷中山岳冰川常发育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带。
冻结在冰川体内的各种碎屑物随着冰川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冰川谷缓慢地向下移动。
在宽阔的冰川谷地,冰川体消融的前端常形成由众多碎屑物堆积形成的冰碛垄及发育出辫状水系。
下图是山岳冰川地貌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在任一条冰碛垄的形成过程中,冰川体消融的前端()A.向海拔低处推进B.向海拔高处后退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9.与河流三角洲相比,冰碛垄堆积物()A.颗粒较小B.粗细混杂C.大小均匀D.碎屑表面光滑10.冰川消融区的前端常发育出辫状水系的原因有()①冰川消融量较小②冰川消融具有季节性③冰川谷比较宽阔④冰川谷地势比较陡峭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冰川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