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综合症
- 格式:pptx
- 大小:2.98 MB
- 文档页数:24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名词解释护理骨筋膜室综合征(Compartment Syndrome)是一种严重并且常见的外伤性急性肢体缺血病症,主要发生在四肢骨骼、血管和神经所在的骨筋膜室内。
这种综合征常常在创伤性骨折、挤压伤或外伤性肌肉损伤等情况下出现。
骨筋膜室是由骨骼和其周围结缔组织形成的一个封闭间隙。
它覆盖了正常活动中需要进行垂直和水平运动的骨骼、血管和神经。
当骨折或外伤引起骨筋膜室内血管和神经的压力增加时,会导致血液流动减慢,使细胞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骨筋膜室综合征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通常是由于外伤性原因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急剧升高,如高能量损伤、肌肉挤压伤或骨骼骨折。
而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则是由于慢性劳损或反复过度使用引起骨筋膜室内压力持续增加而导致的。
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都会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中,及时识别病情异常是至关重要的。
医护人员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局部疼痛、压痛、肿胀、活动受限、皮肤发红等。
如果存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风险,压力测定仪可以用于测量骨筋膜室内压力。
此外,医护人员还应该注意患者的血流情况,不断观察肢体的颜色、温度和脉搏。
一旦确诊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紧急的护理措施是必需的。
首先,避免使用持续性渗透压溶液,以免进一步增加骨筋膜室内的水肿。
其次,保持患者的肢体处于心脏平面以下,这有助于减少静脉回流阻力,减轻肢体充血。
再次,应该立即进行手术减压,以减轻骨筋膜室内的压力,并恢复肢体的正常血液供应。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长期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术后,患者需要接受康复护理,包括早期活动训练、物理治疗和功能锻炼等,以帮助肢体恢复正常功能。
此外,对于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术后可能需要进行血流重建手术,以恢复肢体的正常血液供应。
这些护理措施的目的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最后,教育患者和家属也是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中的重要环节。
骨筋膜室综合征观察要点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局部缺血性神经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疲劳、活动受限等症状。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因此在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观察疼痛部位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疼痛部位多为下肢,特别是腓肠肌和胫骨前肌。
在观察患者时需要注意疼痛的部位、程度和性质。
通常来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呈现钝痛或刺痛状。
2、观察肿胀情况骨筋膜室综合征还伴有局部肿胀的情况,因为慢性缺血使得局部血流减少,引起代谢物质的堆积和水分潴留,从而导致局部肿胀。
需要观察患者肿胀的部位、程度和伴随的其他症状。
3、观察运动受限情况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另一个典型症状就是运动受限,患者的疼痛和疲劳会导致其运动能力下降,特别是在下肢运动时会更加明显。
需要观察患者在运动时的表现,如步态、步频、步幅等,以及运动过程中疼痛和疲劳的情况。
4、观察神经系统表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神经性疾病的一种,因此在观察患者时需要注意神经系统的表现,如感觉障碍、肌力下降、反射减退等。
这些表现能够辅助医生诊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5、观察年龄和生活习惯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病率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中有所不同。
对于长期从事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走动的人群,如教师、服务员等,患病风险较高。
同时,与缺乏锻炼的久坐人群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因此,在观察患者时需要注意其年龄和生活习惯。
总之,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要点包括疼痛部位、肿胀情况、运动受限情况、神经系统表现以及年龄和生活习惯等方面。
对这些观察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够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骨筋膜室综合征名词解释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由肌肉、神经干病变或缺血性坏死所引起的综合征,通常伴有骨痛、局部发麻、红肿等症状。
该综合征的特点是筋膜室内压力增高,引起内容物微循环障碍。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周围神经损伤和运动障碍。
骨筋膜室综合征通常出现在四肢受到严重创伤后,发生在肢体骨头内和筋膜封闭的筋膜间室内。
由于组织压力升高,导致筋膜室内容物增多,可能出现肿胀、疼痛、局部软组织高度肿胀、触诊时有异常的紧张感,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压痛明显,皮温降低等症状。
诊断骨筋膜室综合征一般需要进行拍片等检查,以确定病因,对症治疗。
在病情恢复期间,尽量不要吃辛辣食物,不利于胃肠道消化,有可能加重病情。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大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骨筋膜室综合症及其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于外伤引起四肢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导致肌肉、神经缺血、坏死,临床表现为剧烈疼痛、相应肌肉功能丧失的一种骨科严重并发症,常见于前臂和小腿。
1.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解剖基础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与肢体特定的解剖结构有直接关系。
肢体由骨干和深筋膜组成封闭的坚韧筋膜室,内有肌肉、血管和神经通过。
前臂和小腿都是由双根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组成筋膜室,结构更为坚韧,没有伸张余地,外伤造成骨筋膜室压力增加容易压迫血管,造成肌肉、神经缺血、坏死,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2.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怎样发生的如上所述,骨筋膜室是一个封闭的腔室,不能扩张。
外伤后由于骨折出血血肿形成及肌肉肿胀,腔室内压力急骤增高,压迫肌肉、神经组织的毛细血管,造成组织缺血、坏死。
肢体的主要动、静脉损伤将导致远端肌肉、神经缺血,组织渗出增多,也会造成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
肢体长时间受压同样会使肌肉缺血,肌肉肿胀,成为骨筋膜室的又一个原因。
骨筋膜室综合征一旦发生会进行性加重。
由于腔室内压力增高导致肌肉缺血、缺氧,肌肉渗出增加。
肌肉肿胀进一步加重会增加腔室内的压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这是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发展的特征。
3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发展较快,一般在受伤24小时内出现。
主要表现是:①疼痛。
这是最主要的症状。
疼痛剧烈,进行性加重。
②活动障碍。
缺血的肌肉肌力减退或瘫痪,表现为相应的手指或足趾活动受限。
③感觉障碍。
因神经缺血,相应神经分布区感觉减退或消失。
④被动牵拉痛。
缺血的肌肉受到牵拉时出现剧痛,这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⑤肢体肿胀。
受累肢体肿胀明显,张力大,皮肤发亮,有压痛。
⑥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
⑦骨筋膜室内测压压力增高。
4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要点①外伤后肢体肿胀严重,剧烈疼痛;②被动牵拉试验阳性;③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④测压时骨筋膜室内压明显升高。
以上是骨筋室综合征诊断的主要依据,其中,被动牵拉痛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应仔细检查可疑病人。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概念一、前言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主要发生在下肢的前、外、后三个骨筋膜室。
本文将从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
二、定义骨筋膜室综合征,又称为前、外或后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因为下肢前、外或后三个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这种疾病通常与运动有关,特别是长时间的跑步和步行。
三、病因1. 长时间运动:长时间进行跑步和步行等高强度运动会导致下肢肌肉过度使用,从而引起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
2. 肌肉损伤:下肢肌肉受到损伤时,会引起局部水肿和压力增高。
3. 先天性畸形:某些人天生就存在下肢骨骼结构异常或者神经系统异常,容易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4. 外伤:下肢骨折或者软组织损伤等外伤也会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四、临床表现1. 疼痛: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是下肢疼痛,通常出现在运动时,也可以在休息时出现。
疼痛的程度和位置取决于受影响的骨筋膜室。
2. 感觉异常:患者可能感觉到下肢沉重、胀痛或者刺痛等不适感觉。
3. 运动障碍:由于下肢运动时会加重骨筋膜室内压力,因此患者可能会出现运动障碍,如跑步困难、步态异常等。
五、诊断1. 体格检查:医生可以通过检查患者的下肢外观和按压受影响的骨筋膜室来判断是否存在骨筋膜室综合征。
2. 影像学检查:X线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下肢骨骼结构和软组织情况,有助于诊断骨筋膜室综合征。
3. 压力测量:通过测量受影响的骨筋膜室内的压力,可以确定是否存在骨筋膜室综合征。
六、治疗1. 休息:患者需要停止运动并休息,以缓解疼痛和减轻骨筋膜室内压力。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牵引和电疗等,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改善血液循环。
3. 药物治疗:非类固醇消炎药和止痛药可以减轻疼痛和减少局部水肿。
4.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手术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手术包括开放性或微创手术,旨在减少骨筋膜室内压力并恢复下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