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污染底泥修复与处理技术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9
河道污染底泥规范化处置浅析摘要:在河道疏浚过程中,由于对河道底泥进行扰动,底泥中的污染物会释放到河水中,造成二次污染,底泥输送过程中,如果不注重管理,会造成底泥流失. 重新污染水体和土壤.底泥脱水过程中,如果不对渗滤水进行处理,渗滤水会进入水体和土壤,污染自然水体和地下水。
本文以竹皮河水生态修复工程中江山大坝至夏家湾滚水坝段淤泥治理为例,与同行交流学习。
前言:由于竹皮河属季节性雨源河流,自然径流量极小。
竹皮河经多年累积效应,淤积严重,同时水体交换缓慢,河道自净能力差,河道来水量少且丰枯不均,面源污染,底泥中氮、磷含量超标,有机污染物等含量较高,底泥释放的污染物成为竹皮河水质的主要污染来源之一,使得竹皮河水质无法达标,水污染严重,水生动植物匮乏,水生态环境恶劣。
1工程布置本次竹皮河夏家湾至江山电站河道污染底泥规范化处置及河流缓冲带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段范围为夏家湾滚水坝~江山水库大坝,总长度2.4km。
主要建设内容有淤泥固化处理工程、固化土堆放场建设工程、河流缓冲带生态修复工程等。
本工程根据工程布置原则及工程实际情况对堆场进行了布置,并对堆场的容量、面积、汇水面积等特性进行了量测、估算。
选择集中堆场4处,占地约6.75hm2,堆场在施工期可兼做淤泥固化处理场地。
四个堆场布置情况如下:(1)1#堆放场位于河道K0+400南侧,现状高程约为62m左右,堆场位于河道防洪水位以上,本工程在堆放场临河侧设置挡土墙;(2)2#堆放场位于河道K0+900南侧,现状高程约为65m左右,堆放场南侧为阳光一路,堆场位于河道防洪水位以上,本工程在堆放场临河侧设置挡土墙;(3)3#堆放场位于河道K1+300西侧,堆放场西侧为207国道复线,且堆放场与207国道之间设有原207国道的挡土墙,挡墙稳定性可靠。
堆场位于河道防洪水位以上,且临河侧设置了挡土墙。
(4)4#堆放场位于河道K2+400南侧,现状高程约为57m左右,堆场位于河道防洪水位以上,本工程在堆放场临河侧设置挡土墙。
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与修复技术研究水库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储备形式,可以为农田灌溉、城市供水和发电等提供重要的支持。
然而,近年来,许多水库底泥中出现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对水库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原因以及相关的修复技术研究。
一、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原因水库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是由工业排放、农业和城市污水以及大气降尘等因素导致的。
工业生产常常伴随着废物的排放,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重金属元素。
这些重金属元素在工业废水中释放到水体中,逐渐沉积到水库底泥中。
农业和城市污水中的化学肥料和农药也含有重金属元素,这些元素通过农田灌溉和雨水冲刷进入水库。
同时,大气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也会通过降尘的方式进入水库,进一步加剧了底泥中重金属的含量。
二、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底泥中的重金属元素对水库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重金属元素可以通过水体中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进入食物链,最终积累到鱼类等高级生物体中。
这会导致食物链中的生物体数量减少,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其次,重金属元素还会对水体中的微生物和植物产生毒性影响,抑制其生长和繁殖能力。
这将导致水库水质下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破坏。
同时,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也会渗透到地下水中,进一步影响到城市的供水质量。
三、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研究为了解决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修复技术。
一种常用的修复技术是物理方法,例如抽取和转运底泥。
通过抽取底泥并将其转移到其他地方进行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底泥中的重金属含量。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着处理成本高、底泥转移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等问题。
另一种常用的修复技术是化学方法,例如添加螯合剂和沉淀剂。
螯合剂可以与底泥中的重金属元素形成络合物,使其失去毒性。
沉淀剂可以通过沉淀作用将底泥中的重金属元素固定在底泥中,防止其进入水体。
这些化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底泥中重金属的含量,但也存在着处理成本高、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河道底泥环保疏浚技术及其处理方法分析摘要: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是完善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水利工程之一,其主要是对河道中的砂石和淤泥进行有效清理,确保河道基本的抗洪、排涝能力,并保证河道航运的正常运转。
河道的清淤疏浚工程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水利建设工程,可能会对原有河道产生极大的干扰,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河道水质。
因此,要综合运用各种清淤疏浚的相关技术,把握技术应用的要点,从而实现最佳的清淤疏浚效果。
关键词:城市河道;清淤疏浚施工技术;应用引言尽管河道环保疏浚工程对于提升河道清洁度和环保性能有着重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河道环保疏浚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应按照标准化要求为河道环保疏浚工程规划合理施工技术,要求有关部门在各项技术手段支持下开展河道环保疏浚工程施工,从而避免河道环保疏浚工程施工出现问题。
同时还应保证河道环保疏浚工程施工合理性,保证各项要求与施工技术之间关联效果,继而推进河道环保疏浚工程施工良性开展。
1对城市河道进行清淤疏浚的重要意义城市的河道可以对城市的变化、发展和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也是促进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建设规模逐步扩大。
许多不合理的建设和发展也对城市河流产生了负面影响。
河流中的各种泥沙、杂物和垃圾严重影响了河流的正常运行,不仅破坏了城市的原貌,也严重威胁了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安全。
因此,通过河道疏浚工程恢复河流的原有功能和外观尤为重要。
河道泥沙长期堆积会不断抬高河床,大大削弱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
此外,如果河流流经的区域有松散的土壤,可能会导致河流下游大量泥沙堆积,不仅会阻塞整条河流,还会导致洪水,堤防不能起到足够的保护作用,从而危及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对河道进行彻底的清淤清淤,不仅可以及时清除河道中的杂物和泥沙,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河道大坝的防洪、排涝和通航能力,稳定河势,降低防波堤的概率,从而巩固大坝,恢复景观,确保安全。
2河道环保清淤疏浚工程施工技术2.1排干清淤技术通过对河流环保清淤工程中排水清淤技术的研究分析,发现排水清淤技术可分为干式清淤和水力冲淤两种。
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特性及修复技术分析城市河道底泥是由于城市发展和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各类污染物经水流沉积在河床上形成的。
底泥中含有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物、细菌和病毒等,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对城市河道底泥进行修复和治理十分重要。
城市河道底泥的污染物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重金属污染:城市废水中含有大量重金属,如铜、镉、铅、锌等。
这些重金属在废水中被吸附于颗粒物表面,随流水沉积在河道底泥中。
重金属的积累会导致底泥中的重金属浓度超标,对环境和生物造成危害。
2. 有机物污染:城市废水中含有各种有机物,如石油和化学工业废水中的石油类物质、苯、酚等。
这些有机物对水质和生态系统造成污染,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
3. 细菌和病毒污染:城市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这些微生物会随废水排入河道,对水体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针对城市河道底泥的污染特点,可以采用以下修复技术进行治理:1.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通过物理手段将底泥中的污染物与底泥分离,并移除废泥。
通过机械挖掘、吹刷和抽吸等方式,将污染物浓集区的底泥挖掘出来,然后进行处理和处置。
2. 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利用化学试剂改变底泥中污染物的化学性质,降低其毒性或溶解性,或使其转化为无毒、稳定的物质。
常用的化学修复技术包括添加剂固化、还原剂还原和氧化剂氧化等。
3.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利用生物体对底泥中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
利用植物的吸附和吸收作用,通过植被修复将底泥中的污染物转移至植物体内,并通过植物的吸附、吸收和代谢作用将其降解或转化为无毒物质。
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特性及修复技术分析表明,底泥污染是城市水环境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采取适当的修复技术来保护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
各种修复技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并结合其他治理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还需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和非点源污染控制等工作,以减少底泥的污染。
河道底泥环保疏浚技术与处理措施摘要: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河道污染问题也变得愈发严重,特别是河道底泥沉淀物更为凸显。
在开展河道底泥治理时,多运用底泥疏浚这一技术。
随着环保呼声的日益高涨,环保疏浚开始进入人们的眼帘,其不同于传统的物理疏浚,而是在确保环境效益的基础上,将底泥污染物彻底清除,避免出现二次污染。
具体疏浚方案需要结合底泥性质,受污染程度及水文特征等共同确定。
基于此,笔者重点就河道底泥环保疏浚技术与处理措施展开分析。
关键词:河道底泥;环保疏浚;处理措施河流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和实际应用价值,是城市化建设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并排入水体,对水生态环境和周围土壤、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甚至影响到周围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沉积物作为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了大量的污染物,特别是当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时,沉积在沉积物中的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会从沉积物中再次释放到上覆水体中,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
因此,良好的底泥生态环境对控制水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1河道底泥环保疏浚技术1.1常规的疏浚方式1.1.1干法清淤干式疏浚的原理是:先设置临时围堰,然后干式疏浚后将水完全排出。
在具体的疏浚过程中,主要是借助挖掘机和水力挖掘来完成疏浚工作。
采用挖掘机干式疏浚法的优点是方便,灵活性高,技术要求低,适应性强,不会增加底泥含水率,但特别有限,主要受天气影响;水力疏浚法主要是将泥浆洗净,再用泵送的方式将泥浆输送到岸场或泥浆池。
本方法的优点在于施工成本低,施工操作简单,但也存在增加底泥含水率和底泥处理成本的局限性。
1.1.2水下清淤这种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在船舶上装一台清淤机械,把船舶作为建筑平面进行表面清理,然后用水泵将海底沉积物输送到岸边的码头。
海底淤积的方法有:绞吸式挖泥船和耙吸式挖泥船。
在绞吸挖泥机作业时,首先利用绞车将淤泥排出,将淤泥变为淤泥;然后用泵抽将淤泥输送到排泥区;而在耙式挖泥机的具体作业中,则采用大型自航、装仓式挖泥机进行清理,该机型配备了犁式挖土机和液压抽油机,首先将耙吸器置于河床底部,再利用抽油器进行抽水。
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特性及修复技术分析城市河道底泥是指河道底部堆积的含有有机物、无机物及其他污染物的沉积物质。
由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原因,城市河道底泥普遍存在着严重的污染问题。
底泥中的污染物对水生生物和水环境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此,底泥污染物的特性及修复技术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1.有机物:城市河道底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如油类、溶解有机物、悬浮颗粒物等。
这些有机物来自工业排放、生活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会消耗溶解氧、影响光照透明度、对水生生物有毒作用等。
2.重金属:重金属是城市河道底泥中的另一类主要污染物。
由于工业废水排放和大气降尘等原因,底泥中常含有铅、镉、铬、汞等重金属元素。
重金属在河道环境中具有不可降解、生物蓄积等特性,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
3.其他污染物:城市河道底泥还可能含有磷、氮等营养盐、农药化学物质、有机氯化合物、多环芳烃等其他污染物。
对于城市河道底泥的修复技术,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1.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微生物和水生生物等生物体,通过吸附、降解、转化等过程,将底泥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例如,利用水生植物如藻类、浮萍等吸附重金属离子;利用微生物分解底泥中的有机物;利用底栖生物如蚯蚓等改善底泥通气条件等。
2.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通过物理手段去除底泥中的污染物。
例如,利用渣滓清除机械将底泥吸取并转运至其他地点处理;利用沉砂池将底泥沉降分离;利用超声波、高温等物理手段破坏污染物的结构。
3.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通过添加化学药剂对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转化、去除等。
例如,利用还原剂将重金属离子还原为稳定的物质并沉淀出来;利用吸附剂对底泥中的有机物进行吸附分离;利用化学氧化剂处理底泥中的有机物等。
总之,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的特性及修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底泥污染物的特性,研究和应用切实可行的修复技术,能够减少底泥对水体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
河道疏浚底泥处理与资源利用方案研究河道疏浚底泥处理与资源利用方案研究一、引言河道疏浚底泥是指河道中积聚的泥沙、悬浮物、污染物等,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逐渐积淀形成的沉积物。
底泥的积聚不仅会影响水流的通畅性,还可能威胁水环境的安全与健康,因此,河道疏浚底泥的处理和资源利用问题备受关注。
二、河道疏浚底泥的特性1. 多元复合物质:河道底泥由颗粒物、有机质、无机物等复合组成,具有复杂的物化性质。
2. 污染物含量较高:底泥中可能富含重金属、有机物、病原微生物等污染物,对环境和生物造成潜在风险。
3. 沉积结构紧密:底泥的紧密结构使得其处理难度较大,常规处理方法效果有限。
三、河道疏浚底泥的处理方法1. 物理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沉淀、沉降、过滤等。
这些方法通过改变底泥的状态,使其与水分离,从而达到处理的目的。
物理处理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无需添加化学试剂等优点,但对于底泥中的污染物去除效果较差。
2. 化学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沉淀等化学反应来处理底泥中的污染物。
化学处理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物含量,但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可能产生二次污染,且处理过程复杂、成本较高。
3. 生物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方法通过利用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将底泥中的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物质。
生物处理方法具有环境友好、能量耗费低等优点,但处理周期较长,且对处理条件有一定要求。
四、河道疏浚底泥的资源利用方案1. 土壤改良剂底泥中的有机质和无机物质可用作土壤改良剂。
通过确保其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底泥可以被混合到农用土壤中,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促进植物生长。
2. 砖石材料制备底泥中的颗粒物可以通过加工成为砖石材料,用于道路建设或建筑材料。
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对底泥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土地利用压力。
3. 生物质能源利用底泥中的有机质可以通过气化或厌氧发酵等方法,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如甲烷气体、生物质燃料等。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还可以减少有机质的排放。
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特性及修复技术分析城市河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河道底泥污染问题一直是城市环境保护领域的一大难题。
底泥是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流中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淤积物,是生物和化学污染物的主要寄存地。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污水排放增加、生活污水排放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城市河道底泥污染严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底泥污染物的特性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类。
有机物包括石油类、苯系物、聚氯联苯、多环芳烃等,这些有机物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都有很大的危害。
无机物主要包括重金属、氮、磷等,这些物质对水体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
1. 持久性:底泥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往往具有持久性,不易分解,会长期寄存于河道中,对水体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2. 蓄积性:底泥污染物会长期寄存于河道中,叠加积累,导致底泥中的污染物浓度逐渐增加,加剧了河道的底泥污染问题。
3. 挥发性:底泥中的有机物具有一定的挥发性,会释放到水中或空气中,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4. 生物富集性:底泥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对生物有一定的亲和力,富集于生物体内,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衍。
修复技术分析针对城市河道底泥污染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修复技术,以净化水体、改善生态环境。
目前,常见的底泥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生物修复技术、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等。
下面就这几种主要的底泥修复技术进行分析。
1.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的生长和代谢作用,降解或转化底泥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这种技术可以分为生物降解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生物富集技术。
生物降解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降解底泥中的有机物,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通过添加适当的菌剂和调节氧气、温度、PH值等条件,促进微生物降解污染物。
这种技术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效果稳定等优点,但需要一定的周期。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特定的微生物去富集和稳定底泥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减少其释放和迁移。
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特性及修复技术分析城市河道是城市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河道的治理问题日益凸显。
其中,底泥污染是城市河道面临的重要环保问题之一。
本文将概述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的特性以及修复技术。
一、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的来源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大多来自市民生活、医疗废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等多种渠道。
市民生活中的废弃物是底泥中的最主要来源之一,如纸张、塑料、餐厨垃圾等生活垃圾,在底泥中堆积后会导致底泥的寿命缩短,同时使底泥中的营养质变得更加丰富。
医疗废水则含有大量的医疗药剂与化学物质,加之医疗机构的废水处理不当,使这些物质直接排放到城市河道中,导致底泥中的有害物质增多。
工业废水中的杂质、金属离子与化学药品等,同样也是底泥中的重要污染物之一。
农业污染则来自于种植业与养殖业,主要通过化肥与农药等的使用来污染底泥。
交通污染则主要是因为车辆排放的废气和车辆排放的烟尘等污染物质会随着水流和风对底泥造成污染。
底泥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包括有机物、硫化物、氯化物、氮化物等。
其中,有机物是最主要的污染物质之一,在有机物的环境下,其他的污染物质也相互作用导致污染物质的浓度不断升高。
底泥中的污染物质的疏水性与亲水性不同,导致了底泥中的污染物质的存在时间不同。
通常,较为疏水的污染物质可在底泥中保持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不动,而亲水性的污染物质则可能被水流冲洗出底泥,成为河水中的污染物质。
疏水性和亲水性污染物质的不同存在时间,使得污染物质浓度和毒性变化不同。
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的修复技术通常是建立在底泥去除技术之上的。
底泥去除技术主要包括机械化清淤、人工取泥和化学处理等。
机械化清淤:通过启用重型机械或吸泥船等设备,将浅层的底泥移除。
这种方法速度快,能使底泥的浓度下降,但清除效率较低,只能将浅层的污染物质清除部分。
人工取泥:人工取泥是将底泥从中取出后通过人工清洗回收受污染的土壤,过程中将底泥与水进行分离。
河道污染底泥修复与处理技术探讨作者:贾云辉来源:《科技资讯》2014年第04期搞要:河道底泥中积累的大量污染物质作为二次污染源严重影响了水体环境。
文章分析了底泥的主要污染物种类,系统地介绍了各种处理技术及资源化利用途径。
目的是在实现底泥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的同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有效型、环境友好型的底泥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底泥修复资源化利用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a)-0226-02Abstract:A large number of pollutants in the river sediment,as a secondary pollutant sources seriously affect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of the major types of pollutants in the sediment,systematic introduction to the various treatment technologies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means.The purpose is to achieve sediment reduction,harmless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while exploring a cost-effective,environment-friendl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for China.Key Words:Sediment;Repair;Resource Utilizing随着社会和化工产业的发展,近二十几年来河道、湖泊等水体的污染严重,尤其是河道底泥,底泥中含有大量的污染性物质,特别是致病(癌)、破坏生态的持久性的难分解有机物、严重超标的重金属离子。
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特性及修复技术分析一、引言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排水、灌溉、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
由于城市化进程中污水排放、工业废水排放、固体废物堆积等问题,城市河道底泥受到严重污染,导致水生物栖息环境恶化、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
城市河道底泥主要受到有机物、重金属、营养物等多种污染物的影响。
对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特性及修复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特性1. 有机物污染城市河道底泥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排放物。
这些有机物多为油脂、石油类、苯系化合物等,对水生物和水环境造成明显的危害。
有机物的大量积聚导致底泥黑臭,影响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重金属污染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物被排放到城市河道中,主要包括铅、镉、汞、铬、铜等,它们对水生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严重威胁,同时还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类体内,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 营养物污染城市河道受到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使得底泥中富含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营养物的过度积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产生藻类暴发,对水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以上三种污染物是城市河道底泥的主要污染物,它们相互作用导致水生态系统生态稳定性下降、水质恶化等问题。
三、城市河道底泥修复技术1. 生物修复技术利用生物修复技术修复城市河道底泥是目前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
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湿地、生态堤坝等方式,通过这些生物修复手段可以净化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2.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沉淀、沉降、吸附等手段。
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将水体中的污染物沉降到沉积物中,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也可以利用沉淀后的底泥进行资源化利用,实现循环利用的目的。
3. 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化学沉淀、还原、氧化等方式,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将水体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与添加的化学药剂发生反应,形成沉淀或经化学反应转化为无毒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浅析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特性及修复技术陈宇航摘要: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化进程逐步提升,而在城市化发展推进经济进步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城市化发展中的污染问题。
其中城市底泥污染物的处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
本文主要阐述了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的特性,并对其修复技术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旨在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河道底泥污染物治理的水平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河道底泥;污染物;特性;修复技术河道底泥污染物的治理水平直接关系着城市的市容市貌,关系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河道底泥污染物特性及修复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分析河道底泥污染物特性的基础上,明确其污染的主要原因,进而在研究其修复技术更具有实践意义。
1.河道底泥污染物特性河道底泥污染物是自然界中人为的一种严重污染物。
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处理难度较大。
这主要是由于在河道底泥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例如有害金属等,在处理的过程中很难将这些有害金属从底泥中分解出来,并且这些有害物质一旦流入江河湖泊中,就会严重的危害水中的各种生物,更为严重的是也会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目前,河道底泥污染物的种类主要分为以下三种:1.1河道底N、P特性N、P特性是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特性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性。
N、P特性的存在使得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的现象。
众所周知,水体在自身的流动过程中有一种自净的功能,这主要是由于水体中的一些植物会吸收部分物质,使得水体得以过滤。
但是即便如此,河道底泥中仍旧还会存有一些有害物质,通过水体中多种物质经过多种方式的接触又使得水体中含有这些有害物质,在破坏了水体生态的同时更使得水体呈现富营养化的现象。
1.2 河道底泥有机物特性通过调查数据可知,近年来河道变黑变臭的河段数量以及面积越来越多,而这些都与河道底泥中所含有的丰富的大量的有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是由于在通过长时间的分解发酵,有机污染物就会释放出硫化氢这一类的气味难闻的气体。
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物特性及修复技术分析城市河道底泥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重金属、有机物、营养物等。
其中,重金属是一种严重的污染物,主要包括铅、镉、铜、锌、铬等。
重金属具有毒性和稳定性,不易分解和迁移,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有机物通常包括石油类、挥发性有机物、氯化烃、多环芳烃等。
有机物对水体有毒性,会对水生生物造成伤害,并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营养物主要指氮和磷,主要来自城市排放的废水和农业排放的肥料。
营养物过量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大量繁殖,影响水体生态平衡。
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的来源:城市河道底泥污染主要来源于城市排水、工业废水排放、农业污染等。
城市排水中含有废水、雨水和污水,其中废水和污水中含有高浓度的有机物和营养物,以及重金属和其他毒性物质。
工业废水排放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其中含有各种有害化学物质和重金属。
农业污染则是由于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化学物质和营养物的过量流入河流并沉积于底泥中。
城市河道底泥污染治理与修复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采用合适的技术。
常用的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等。
物理技术主要采用物理清除和物理隔离的方法,常用的技术包括挖掘和吸取法、渗透板法和包覆法等。
物理清除和物理隔离的方法可以将底泥中的污染物彻底清除或隔离,但是这种方法通常需要大量人力和经济投入,所花费的成本比较高。
化学技术主要采用化学稳定化和化学还原的方法,常用的技术包括天然材料修复、氧化还原法和酸碱萃取法等。
化学技术可以有效地将底泥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稳定、无害的物质,并能降低底泥中的污染物浓度,但是这种方法会产生化学反应的产物,需要对其环境影响进行评估。
在城市河道底泥污染治理与修复中,应综合融合多种技术,根据污染种类和特性选择合适的技术组合。
此外,底泥治理过程中应注重污染防控,以避免底泥再度污染,从而实现底泥污染的根治。
城区河道底泥修复技术探讨1底泥的污染归根结底是对水体的污染和底栖生物的危害。
2因而,底泥污染的控制既可采用固定的方法阻止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也可采用各种处理方法降低或消除污染物的毒性,以减小其危害。
底泥生物氧化与城市黑臭河涌治理一、材料和方法1.河涌黑臭是我国城市河网的一种普遍现象,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城市形象和城市投资环境。
在我国城市河涌治理中!往往只重视清淤、驳岸、绿化和截污等面上工程! 而忽视底泥和水体的生物修复,以及河涌生态体系的建立,导致城市河涌水环境得不到改善!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涌黑臭问题。
研究表明,底泥是城市河涌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底泥生物群落、化学组成、化学状态,特别是氧化还原状态等直接影响河涌自净能力和上覆水体水质。
2.实验室底泥生物氧化方法实验室底泥生物氧化材料黑臭底泥取自广州市海珠区龙潭村河段,水体取自广州市海珠区龙潭村河段污水。
人工制做6个玻璃水箱(30cm×30cm×50cm),其中6个水槽各放置约7cm ×30cm×50cm的黑色底泥,缓慢加同样剂量(20cm×30cm×50cm)上浮水。
处理:一号缸按比例洒入除臭型生物促生剂,二号缸按比例注入芽孢于底泥,三号缸注入一定量的硝酸钙溶液到底泥中,四号缸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钙和沸石复合材料,五号缸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钙和沸石复合材料之外,并且按比例注入芽孢于底泥,六号缸作为对照。
同时向各个缸通氧(9:00—5:00)。
观察六个缸水体和底泥的外观变化情况,检测水体的透明度、DO、pH、三氮、总氮、总磷、CODcr以及底泥中多种金属的含量变化。
二、结果与分析富营养化水体底泥污染控制及生物修复技术探讨1.摘要: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与冲刷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使底泥受到严重污染。
同时,底泥表层营养物、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含量较高,使污染物有向水体释放的趋势,对水体质量及水生生态系统可造成威胁。
污染底泥修复治理技术方案污染底泥修复治理技术方案一、污染底泥修复技术筛选修复技术的筛选与污染物、场地特征情况、修复成本、修复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修复时间、技术可获得性等各种因素相关。
在修复技术的筛选方面应主要考虑以下问题:1.针对沟渠池塘内污染物特征:由于涉及沟渠中污染物种类浓度均不同,因此需要结合污染浓度选择合适的场地清理方法。
2.修复技术成熟可靠:目前,国内外针对河塘沟渠有多种疏浚清淤技术,对于污染底泥的修复技术,有些技术已经成熟,有些还在研究阶段。
为了保证该沟渠清理顺利完成,本方案设计采用成熟可靠的修复技术,避免采用不成熟的修复技术。
3.修复时间合理:为尽快完成该底泥修复工作,降低修复过程中的潜在环境风险,在选择修复技术时,同等条件下,选择场地修复时间短的技术。
4.费用经济合理:本方案将结合污染物特性,选择几种经济可行的清理技术,既满足修复要求,又尽量控制清理费用。
5.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在修复施工过程中,控制二次污染,减少污染底泥的转移,减少废气、废水、扬尘、噪声等排放,将对周边居民、环境的影响尽量减小。
6.修复效果好:污染底泥修复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恢复沟渠池塘原有的环境,确保环境安全及周边居民健康。
技术筛选矩阵见表1-1.二、本项目修复技术方案确定根据上述修复技术比选,综合考虑本项目污染程度、修复技术的科学性等因素,推荐以下修复技术作为主要技术。
1.针对单独重金属污染底泥以及重金属与氟化物复合污染底泥,选用稳定化修复技术进行集中处置,处置合格土进行安全利用,可考虑采用异位临时储存+固化稳定化技术组合处理。
2.针对单独有机物污染底泥,化学氧化技术适用于本项目有机污染底泥的修复,且操作简便,修复时间短,原位、原地、异位均可操作,施工灵活,因此本次项目选用化学氧化修复技术作为本项目有机物污染修复的优选技术。
3.针对有机物与重金属、有机物与氟化物复合污染底泥,考虑到修复有机物加入的化学氧化药剂会对底泥中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物相互干扰,造成修复效率的降低,因此本项目考虑按化学氧化+稳定化的顺序修复复合污染底泥。
河道污染底泥修复与处理技术探讨搞要:河道底泥中积累的大量污染物质作为二次污染源严重影响了水体环境。
文章分析了底泥的主要污染物种类,系统地介绍了各种处理技术及资源化利用途径。
目的是在实现底泥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的同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有效型、环境友好型的底泥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底泥修复资源化利用随着社会和化工产业的发展,近二十几年来河道、湖泊等水体的污染严重,尤其是河道底泥,底泥中含有大量的污染性物质,特别是致病(癌)、破坏生态的持久性的难分解有机物、严重超标的重金属离子。
这些有害物质经过食物链的累积和扩大效应,将会影响人类的健康,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此外,水体富营养化的解决关键也仍与底泥密切相关。
水体底泥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环境问题,其污染加剧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与冲刷进入水体,大量难降解污染物相当一部分积累在水体底泥中并逐新富集,溶解于水中的污染物浓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底泥的影响。
污染底泥的治理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1 底泥中污染物的种类疏浚底泥具有泥量大,成分复杂,含水率较高,含有污染物,并且既含有益物质又含有害成分等特点。
其成分对处理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含有三类:一是重金属,一般指Hg、As、Zn、Cu等,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一类污染物,具有难降解性、生态毒性和可累积性等特点。
可通过生活污水及生产废水的排放、降水径流等途径进入水体,通过沉淀、吸咐、络合等作用而沉积到底泥中。
河流底泥中有重金属与不同载体相结合,以多种形态存在,大致有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和金属残片等,不同形态的重金具有不同的生物有效性[1]。
其与水相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当环境发生水力冲刷、外界扰动等变化时,可再次进入水体,成为二次污染源。
二是有机物,底泥中有毒有机物通过富集作用在生物体内达到较高的浓度,从而对生物体产生较强的毒害作用,并通过复杂的污染生态化学过程,即在气—水—生物—底泥等多介质环境体系中的迁移、转化和暴露,影响人和动物的健康,从而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构成严重威胁[2]。
三是含有N、P等营养物质,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
2 污染底泥修复与处理技术底泥处理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受污染底泥对水体的污染,使其对生态和环境无害。
污染底泥的治理,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取得一定效果。
2.1 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底泥原位生物修复是指在基本不破坏水体底泥自然环境件下,对受污染的环境对象不作搬运或运输,在原场所进行生物修复。
分为原位工程修复和原位自然修复。
原位工程修复通过加入生物生长所需营养来提高生物活性或添加实验室培养的具有特殊亲合性的微生物来加快环境修复;原位自然修复是利用底泥环境中原有微生物,在自然条件进行生物修复。
对底泥进行生物修复,促进底泥微生物繁殖,底泥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迅速分解,释放出氨氮、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使得底泥好氧层加厚,泥层减薄,加快底泥微量营养的释放。
有利于提高藻类多样性,同也可以阻隔下层黑臭底泥有毒物质的释放,加强在泥水界面间的好氧微生物对机污染物分解能力,加快水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2.2 原位掩蔽技术掩蔽是在污染底泥上放置覆盖物,使污染底泥与水体隔离,防止底泥污染物向水体迁移的物理修复技术方法。
掩蔽作为底泥的一种原位修复技术,对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污染底泥的修复效果非常明显,工程造价低,能有效防止底泥中的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污染物进入水体而造成的二次污染。
但是,掩蔽会增加底泥的量,使水体库容减小,不适于河流、湖泊、港口和水库,只适用于深海底泥修复。
目前使用较多的掩蔽材料有未污染的底泥、清洁砂子、砾石、钙质膨润土、灰渣、人工沸石、水泥和其它人工合成材料等。
这种掩蔽技术在国内鲜见应用。
2.3 污染物与疏浚物固相分离技术淋洗可以是原位修复也可以是异位修复,淋洗是将水、油或其它能够促进污染物溶出、溶解迁移的溶剂掺入或注入到污染的底泥中,主要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具体是将土壤中的固相重金属转移至液相中,再进行深度处理的过程,土壤经清水洗涤后归原位再利用。
底泥淋洗技术推广应用和修复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高效淋洗剂的筛选和研制,既能提取重金属,又不破坏土壤的结构,不能造成二次污染。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疏浚底泥淋洗剂主要有酸、碱、表面活性剂、植物油和EDTA络合剂等。
淋洗在美国、日本和德国等一些国家已经得到应用,其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应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费用太高,经济上难以承受。
2.4 清淤疏浚后卫生填埋底泥疏浚,以改善水体环境质量为目的,用机械手段清除水体底床上层一定范围内富含有机质、氮、磷和重金属的污染底泥并妥当处置,一定程度上去除污染内源, 为水体水质的好转和稳定创造条件。
为防止造成二次污染、破坏水体正常生态层, 因此要着重考虑疏挖及输送方式的选择,一般采用水采水运方式,即用绞吸式挖泥船进行水下疏挖,用加压管道将泥浆送至堆场。
卫生填埋对于水体底泥处置而言,其优点是投资较少、容量大、见效快,且能够通过产生填埋气获取新能源。
但填埋不当也会造成新的污染,主要是有害物质溶出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带来的污染,所以要借鉴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经验建设,这种废物填埋场底部铺有衬层,可防止溶出液体渗透入土壤并污染地下水,溶出液体经管道收集后,送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2.5 干式热处理底泥的干式热处理包括污泥干化、焚烧、熔融三种方式。
底泥的干化处理,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加热方式,进行低温处理,使污泥脱水、减容,同时使泥性趋于稳定化,它是多种处理工艺中重要的第一步,包括机械脱水、土工管袋脱水及自然干化脱水等。
焚烧是目前最终处置含有毒物质的有机底泥最有效的方法,适用于土地资源紧张的大中城市采用。
将底泥作为固体燃料投入焚化炉中,使其与氧发生反应,转化成高温的燃烧气和少量性质稳定的固定残渣。
目前应用最广的焚烧设备是流化床焚烧炉,一般有机污泥应保证燃烧温度在815℃左右,焚烧过程中所有的病原体、病菌均被杀灭,有毒有害的有机残余物被氧化分解,但会产生二恶英等空气污染物。
熔融燃烧温度与产生底灰与焚烧不一样,熔融的燃烧温度高达摄氏1800℃至2400℃,焚化炉的温度即便在二次燃烧室也仅有摄氏1600℃~2400℃;而熔融燃烧后的灰渣可回收制造路基,焚化炉底灰利用则相对较为困难[3],其发展趋势将会取代焚化炉。
干式热处理成本都较高,都有可能产生二次污染,并且处理产物焚烧灰虽可减容90%以上,还需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进行最终处置。
3 底泥资源化技术3.1 土地利用此技术操作简单能耗低,较适合作为低污染底泥的处理方式,疏浚的底泥需经测定达到《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IM284-84)及《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规定的标准。
主要有农业园林利用、湿地及栖息地建设、修复受扰动的土地区三种方式。
底泥的土地利用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安全积极的底泥处置方式,此方法需底泥有机质的含量要比较多,需去除有害的病菌、病原体、重金属、难分解的持久性有害有机物等物质,避免长期使用对人体及土地的毒副作用。
底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以及植物生长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钙、镁、铁等施用于农田能够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但是底泥中也含大量病原菌、寄生虫,以及铜、铝、锌、铬、汞等重金属和多氯联苯、二恶英、放射性元素等难降解的有毒有害物[3]。
所以,底泥要作土地处置必须经无毒无害处理,否则底泥中的有毒有害物会导致水体或土壤二次污染。
3.2 建筑材料底泥中除了有机物和重金属外,还含有20%左右的矿物无素,如硅、铁、铝、钙等,其组成与粘土基本相似。
以往技术都是以污泥焚烧灰作为原料生产建材,现在可直接利用污泥来原料来生产建材,这样可充分利用污泥自身的热值,节省能耗,节约投资,目前相关方面的技术已开发成功。
污泥制水泥的原料有三种形式:脱水污泥、干燥污泥、污泥焚烧灰。
现已确认以污泥为原料生产水泥时,水泥窑排出的气体中NOx含量减少40%,这是因为污泥中氮在高温下挥发,与气体中的NOx反应,使之分解,从而起到脱硝剂的作用[4]。
另外还有污泥制轻质陶瓷、污泥制微晶玻璃、污泥制生化纤维板。
选取适当的利用途径,可能实现清淤底泥不脱水直接利用,成功在把污泥处理费用转移到有用的产品生产上来,因此,污染底泥用于建筑材料有着显著的节能效果,但其适用于性质稳定、有机质的含量比较低、粘土成份的含量高,无毒害且不含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的污染底泥。
3.3 填方材料疏浚底泥可以通过脱水、固化和热处理等预处理方法使其满足作为填方材料的要求,固化土有透水性小、强度高、不易固结沉降的特点,一般应用道路路基、低洼地区的回填、筑堤材料。
3.4 污水处理材料疏浚底泥能制备污水处理填料与其自身性质有关,含有大量的腐殖质,对金属离子有吸附交换和络合的作用,并且其吸附能力与底泥表面积有关,表面积越大,吸附能力越强,所以粉状底泥较颗粒状底泥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和富集能力。
此技术制备的产品应用于污水处理,具有良好的环保效益[5]。
4 结语由于河流河段不同,污染源差异较大,因此底泥的污染程度和成分也有一定的区别。
所以应加强底泥性质及处理技术优缺点的相关性研究,以确保取得最佳的处理方式。
就是要结合我国国情,实现底泥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降低或者减少底泥对环境和对人体的危害,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有效型、环境友好型的底泥可持续发展道路[6]。
参考文献[1]程晓东,郭明新.河流底泥重金属不同形态的生物有效性[J].农业环境保护科学,2001,20(1):19-22.[2]钟萍,李丽,李静媚,等.河流污染底泥的生态修复[J].生态科学,2007,26(2):181-185.[3]景长勇,霍保全.河道底泥的处理处置途径分析[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8,34(10):8-10.[4]薛丹.污泥的处理与处置技术探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32(5):58-61.[5]陶君.河道疏浚底泥与资源化利用方案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0.[6]薄录吉,王德建,颜晓.底泥环保资源化利用及其风险评价[J].土壤通报,2013,44(4):1017-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