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周作人“人的文学

论周作人“人的文学

论周作人“人的文学”

五四时期,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1)。提出: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即为人的文学。“人的文学”的主张即体现了文学的革新,也反映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但出于当时社会斗争、国民素质、文化积定等因素,“人的文学”却只是一种空想。而在今天的社会生

活中,人的文学是值得我们去学的。

文中,周作人先是对人作了解释:我们所说的人,不是世间的所谓“天地之性最贵”或“圆颅方趾”的人。乃是说“从动物进化的人类”。其中有两个要点,〈一〉“从动物”进化的,〈二〉从动物“进化”的。接着便讲到人的生活是灵肉一致的生活。再就是说到在文学上应以“人道主义”从新发现人并指导人的思想。“人的文学”还提出“人的”和“非人的”认为“人的文学”应该排斥那些防碍人性的生长、破坏人类平和的东西。最后还涉及到人的

道德以及评论的时代主张。

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都不可能纯粹的凭空捏造。周作人“人的文学”的提出是有一定的思想之源及时代背景,十四十五世纪的欧洲社会盛行文艺复兴运动,其中就极力的倡导人权,而周作人“人的文学”最直接的是受托尔斯泰和武者小路实笃的影响。这一文学思想理论的提出与中国几千年的等级观念、礼教思想所导致的国民劣根性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也是离不开的。他所以会提出“人的文学”就是希望通过文学思想去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人”,了解怎样才是“人的生活”,从而真正的过人该过的生活。无论其造成的影响多深、成果多大,首先,他出发的动机是好的。这也体现了当时文学思想的任务及文学思想的一种方向。这些都是以周作人本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周作人和鲁迅一样到日本留学,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相信文艺具有“转移性情”、“改良社会”的作用。回国后先后在绍兴、杭州任教,1917年又被聘请到北京大学任教,从事外国文学的介绍。这一切都为他的文学理论奠定了丰厚

的思想文化基础。

“人的文学”极好的的解释了人,他说人是“从动物进化的人类”从动物来表明人的自然属性,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属性;“进化”又巧妙的指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社会属性,是人特有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和动物属性共同作用下的人的生活也就成了“人的文学”中提到的“灵肉二重的生活”。肉的一面即为“兽性的遗传”,也就是人的自然属性;灵的一面是“神性的发端”,也就是现在自然科学中所说的人的社会属性。周作人说“我们所相信的人类正当生活便是着灵肉一致的生活。人生的目的,便偏重在发展这种灵的神性。”他说“这种人的理想生活首先便是改良人类的关系。实行起来于世人无一不利。”诚然,现今的道德法律社会中关于人的生活方向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整也多少体现了“人的文学”关于“人的理想生活”的观点。从这“人”的“理想生活”“人的文学”进而提出“人道主义”。

周作人如是解释“人道主义”:“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人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人道主义”的施行有两个要点〈一〉是“人在人类中”,〈二〉是“利己而又利他,利他即是利己”。周作人用墨子对兼爱理由的说法:“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进一步诠释“人道主义”的意义。这种“人道主义”在当时的社会中不便施行,但他所倡导的人间本位的文学思想与今天的社会中所提

到的以德治国走得极近。欧洲世界的人文主义之父但丁在《神曲》中说:“人类生来不是为了你兽一样的活着,而是为了求美德和知识。”以后达分奇、博伽丘、拉博雷、乔叟等人的观点形成以“人”的发现——要求“人”从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取得人应该有的地位和权利的空想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人文主义。文艺复兴中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个性解放和追求个人爱情和幸福的权利;反对等级制度和残酷的压迫,提倡自由、平等、博爱。(2)“人的文学”中“人道主义”可以说是“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再现,其对解放人的思想,瓦解封建等级制度、礼教思想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正因为是来自资产阶级的空想而使得“人文主义”的施行在当时的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并没有显

著的成功。

周作人“人的文学”也具体的讲到在文学创作上应该排斥那些阻碍人性的生长、破坏人类和平的东西,并列举出十类人类应该排场的文艺作品〈一〉*狂的*类、〈二〉迷信的鬼神书类〈三〉神仙书类、〈四〉妖怪书类、〈五〉奴隶书类、〈六〉强盗书类、〈七〉才子佳人书类、〈八〉下等谐旄书类、〈九〉黑幕书类、〈十〉以上各种思想与合晶的旧戏。从“人道主义”讲这种排斥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事实上他把《西游记》列入迷信的鬼神书类、把《水浒》类入强盗书类、把《聊斋志异》列入妖怪书类看作“非人的文学”今天看来是不尽人意的。文学思潮不在是85年前的“反映论”“工具论”,85年后的文学思潮开始意识到个人潜意识、集体无意识、语言对于人的思维的规约功能、传媒手段的变化对于文学本质的影响等内容。作为文学思想表现形式之一的文学创作应该是多元化的,看我们今天的文艺作品,许多感性的情感的、科幻悬幻的文字占据了大多数人的阅读空间和写作空间,像张爱玲、安妮宝贝等人在今天的文学界中还是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不小的空间。用周作人的观点来评论,他们该是被排斥的,可事实证明“人的文学”里关于“非人的文学”的排斥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绩。文字作为一种反映现世生活及思想的手段,其多面性是不

可能改变的。

我们国民从小学就在学思想品德,直到大学也还在讲,我们民族是崇尚道德的。事实上无论是发达的还是发展的国家都是有着属于自己的道德体系。“人的文学”以人的道德为本文中周作人讲到了对于*的爱的主张〈一〉是男女两本位的平等,〈二〉是恋爱的结婚。且不说它对于我们的影响有多大,单从道德去讲,他的爱的见解是极有见地也应该推崇的。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绝对美好的爱,但这并不影响他的见解的正确性。对于印度人生的撒提,周作人是抱着极强的批评态度,对于这种因袭礼法逼成的贞顺之德,被废止的事实可见得其不合理,周作人的态度是没有错的。“人的文学”还提到了亲子之爱,他说父母子女的爱本于天性,“作为世间无知的父母,将子女当作所有品,牛马一般的养育,以为养大以后可以随便使唤他骑他,即便是退化的谬误思想。”这正如封建的那种‘君要臣四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可不亡’的思想观念,这些都是出于礼教与等级的特殊时代背景的。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进步,他的这些主张得以被证实。更多趋向理性与自由的人类生活并不是直接源于周作人的思想主张,但他这一主张的正面影响也真实的存在。

《中国现代作品选评》(3)中说:“周作人最突出的贡献是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同时还说到“中国社会向来都忽视人的个体价值的存在,向来没有发现‘人’或者只着重神性、发展神性,制造

许多清规戒律抑制人的本能,导致人性的泯灭,使‘人’成为‘非人’或者保留着低俗的善性,同样职能是还不曾‘从动物进化’的‘非人’。”显然周作人在对人的解释及对人的生活道德的主张在文学界是有着相当的影响的。但受当时国民素质和长久养成的劣根性的限制,“人的文学”却显得有些空洞无力。归结起来,周作人在当时提出“人的文学”的主张即体现了文学的革新也反映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胡适认为是“当时改革文学内容的第一篇最重要宣言”(4)。虽然在社会现实方面它只能以失败告终,但“人的文学”有关人性与道德的见解,于我们现今的人际生活中是有科学性的,是真正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更是我们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国家必不可缺少的。

注:(1)《人的文学》1918年12月于《新青年》第五卷第六号上发表。文中带引号的除特别说明外都摘自〈人的文学〉

(2)划线部分相关知识可见2002年人教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3)《中国现代作品选评》:吴秀明、李杭春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1次印刷

(4)摘自《新青年》第五卷第六期,1918年12月印刷

周作人《人的文学》

周作人《人的文学》 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地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 新旧这名称,本来很不妥当,其实“太阳底下,何尝有新的东西?”思想道理,只有是非,并无新旧。要说是新,也单是新发见的新,不是新发明的新。新大陆是在十五世纪中,被哥仑布发见,但这地面是古来早已存在。电是在十八世纪中,被弗阑克林发见,但这物事也是古来早已存在。无非以前的人,不能知道,遇见哥仑布与弗闹克林才把他看出罢了。真理的发见,也是如此。真理永远存在,并无时间的限制,只因我们自己愚昧,闻道太迟,离发见的时候尚近,所以称他新。其实他原是极古的东西,正如新大陆同电一般,早在这宇宙之内,倘若将他当作新鲜果予,时式衣裳一样看待,那便大错了。譬如现在说“人的文学”,这一句话,岂不也像时髦。却不知世上生了人,便同时生了人道。无奈世人无知,偏不肯体人类的意志。走这正路,却迷人兽道鬼道里去,彷徨了多年,才得出来。正如人在白昼时候,闭着眼乱闯,未后睁开眼睛,才晓得世上有这样好阳光,其实太阳照临,早已如此,已有了无量数年了。 欧洲关于这“人”的真理的发见,第一次是在十五世纪,于是出了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两个结果。第二次成了法国大革命,第三次大约便是欧战以后将来的未知事件了。女人与小儿的发见,却迟至十九世纪,才有萌芽。古来女人的位置,不过是男子的器具与奴隶。中古时代,教会里还曾讨论女子有无灵魂,算不算得一个人呢。小儿也只是父母的所有品,又不认他是一个未长成的人,却当他作具体而微的成人,因此又不知演了多少家庭的与教育的悲剧。自从弗罗塔尔与戈特文夫人以后,才有光明出现。到了现在,造成儿童与女子问题这两个大课题,可望得出极好的结果来。中国讲到这类问题,却须从头做起,人的问题,从来未经解决,女人小儿更不必说了。如今第一步先从人说起,生了四千余年,现在却还讲人的意义,从新要发见“人”,去“辟人荒”,也是可笑的事。但老了再学,总比不学该胜一筹罢。我们希望从文学上起首,提倡一点人道主义思想,便是这个意思。 我们要说人的文学,须得先将这个人字,略加说明。我们所说的人,不是世间所谓“天地之性最贵”,或“圆顿方趾”的人。乃是说,“从动物进化的人类”。其中有两个要点,(一)“从动物”进化的,(二)从动物“进化”的。 我们承认人是一种生物,他的生活现象,与别的动物并无不同。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凡是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应排斥改正。 但我们又承认人是一种从动物进化的生物,他的内面生活,比他动物更为复杂高深,而且逐渐向上,有能改造生活的力量。所以我们相信人类以动物的生活为生存的基础,而其内面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终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凡兽性的余留,与古代礼法可以阻碍人性向上的发展者,也都应排斥改正。 这两个要点,换一句话说,便是人的灵肉二重的生活。古人的思想,以为人性有灵肉二元,同时并存,永相冲突。肉的一面,是兽性遗传。灵的一面,是神性的发端。人生的目的,便偏重在发展这神性。其手段,便在灭了体质以救灵魂。所以古来宗教,大都厉行禁欲主义,有种种苦行,抵制人类的本能。一方面却别有不顾灵魂的快乐派,只愿“死便埋我”。其实两者都是趋于极端,不能说是人的正当生。到来了近世,才有人看出这灵肉本是一物的两面,并非对抗的二元。兽性与神性,合起来便只是人性。英国十八世纪诗人勃莱克在《天国与地狱的结婚》一篇中,说得最好。 (一)人并无与灵魂分离的身体。因这所谓身体者,原止是五官所能见的一部分的灵魂。(二)力是唯一的生命,是从身体发生的。理就是力的外面的界。

周作人关于人的文学

周作人关于“人的文学” 摘要: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提出: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即为人的文学。“人的文学”的主张即体现了文学的革新,也反映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但出于当时社会斗争、国民素质、文化积定等因素,“人的文学”却只是一种空想。而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人的文学是值得我们去学的。 关键词:周作人人的文学人道主义 五四时期,《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中国社会,向来都忽视人个体价值的存在,表现在文学上,则产生了大量的“非人的文学”。作为中国较早觉醒的周作人,,他对文学的关注,着眼点就是对“人”的关注,所以他说:“如今第一步从人说起,生了四千余年,现在却还讲人的意义,从新发现…人?,去…辟人荒?,也是可笑的事。但老了再学,总比不学该胜一筹罢。我们希望从文学上起首,提倡一点人道主义思想,便是这个意思。” 周作人认为“人”都“生了四千余年”,却没有发现“人”,表面上看只是可笑,其实质却是可悲的,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历史应该够长久了,但对于人类本身的探索往往陷入极端,最终无法确认“人”到底是什么。周作人是试图通过文学,从文学开始,来提倡他的人道主义思想,真正发现人的意义。 要真正认识人,发现人,最重要的是能够肯定人性,他是运用生物进化理论从两方面阐述人性的,第一、人和动物具有相似的本能,要肯定这种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以完全的满足,凡是违反人性的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应该排斥改正,”第二、“人是一种从动物进化的生物。他的内面生活,比别的动物更为复杂高深,而且逐渐向上,有能改造生活的力量。”于是他归结人性是“兽性与人性,合起来便只是人性。”这段话很清晰地勾勒出了周作人对人的认识,一方面能够正视人与动物相似的本能,另一方面人又要有超越动物的地方,能够有意识改造生活,更加有能动性。而中国向来没有发现人,是因为中国向来只看重神性,为了发展神性,制造了许多清规戒律,抑制人的本能。导致的结果是人性的泯灭,使人成为“非人”,使人的生活变成“非人”的生活,文学自然也就成为了“非人”的文学。 所以他说:“中国文学中,人的文学,本来就极少,从儒教道教出来的文章,几乎都不合格。。”那么,他对“人的文学”的要求,首先是反对儒教道教对人性

简析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

简析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 周作人更多地思考与探讨新文学的思想内容建设,他提出“人的文学”的主张,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文学观和他的社会理想,他想通过文学把人的发展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 1918年1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主要是社会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要以严肃的,而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为人们展示理想的生活,促进健全发展.要求文学中能够写出人性,文学内容的革新变得重要起来,毫无疑问,中国长久的礼教的束缚下,文学内容多是陈腐的,也是这些礼教的再现,缺乏人性的.因此,内容的革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新. 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其实质是人性的,为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界提供了理论基础. 周作人还明确提出思想革命的主张,他认为“中国人如不真是‘洗心革面’的改悔,将旧有的荒谬思想弃去,无论用古文或白话文,都说不出好东西来”.强调“文学革命上,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他把新文化运动高扬的思想启蒙精神灌注于文学革命,把文学革命从偏重语言文字的变革推向思想内容的革新,对新文学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一、“人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人学”是周作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思想基础,也是贯穿于他整个散文创作的思想中心。周作人这一代知识分子在刚刚开始接触社会人生,思考社会问题时,就强烈感受到了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危亡的现实威胁,并由此产生了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周作人也在积极思考着振兴民族的道路问题。同时,作为东方古老封建大国的知识分子,他又敏锐地感受到了几千年封建专制传统栽害人性、否定个体价值所造成的精神痛苦,渴求着人性的全面解放和发展。1908年前后,以《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和《哀弦篇》等文言论文的公开发表为标志,周作人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在民族复兴道路方面,他力排众议,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竞言维新”和“竟趋实质”的“重物质而轻精神”的倾向,指出作为民族构成的“二要素”,“精神”的作用要远远超过“质体”,因为“若夫精神之存,斯犹众生有魂气”,只要精神不灭,一个民族就仍有复兴的希望。而由于几千年封建帝制和儒学思想的扼制,“中国国民思想”“类皆拘囚蜷屈,莫得自展”。因此周作人大声疾呼,要振兴民族必先启发“国人之自觉”,获得思想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发展,这些主张都鲜明地体现出了周作人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特色。在日本留学时期,周作人由于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安特路朗的人类学派知识,这一“发现”对他一生的文化选择产生了决定性意义,正如周作人自己所说:“我因了安特路朗的人类学派的解说,不但懂得了神话及其同类的故事,而且也知道了文化人类学”,而“我对人类学稍有一点兴味,这原因并不是为学,大抵只是为人。”正是出于对“人”自身的浓厚兴趣,周作人广泛涉猎了道德观念起源发达史、生物学、性心理学、童话学、历史学、医学史、妖术史、民俗学等多个科学领域,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解放,这使得他对以“把人不当做人”为根本特征的中国专制主义文化传统的批判获得了极大的理论深度,取得了与20世纪“人”的觉醒与解放的世界性潮流的同步姿态。出于对“人性”全面发展的要求,周作人考察了物质与精神在人的存在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人的解放和人性的健全发展只有在物质生存欲望和精神自由发展这两方面的要求都得到充分满足后才能真正实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相当完整的“人学”理论体系,它是周作人首次超越了国家、民族的层面,以一个“世界民”的视角对“人”自身进行思考的理论成果,成为西方“人的发现”思潮在东方古老中国的最初回响,在当时思想文化界引起了强烈反应。正如周作人自

论周作人“人的文学

论周作人“人的文学” 五四时期,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1)。提出: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即为人的文学。“人的文学”的主张即体现了文学的革新,也反映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但出于当时社会斗争、国民素质、文化积定等因素,“人的文学”却只是一种空想。而在今天的社会生 活中,人的文学是值得我们去学的。 文中,周作人先是对人作了解释:我们所说的人,不是世间的所谓“天地之性最贵”或“圆颅方趾”的人。乃是说“从动物进化的人类”。其中有两个要点,〈一〉“从动物”进化的,〈二〉从动物“进化”的。接着便讲到人的生活是灵肉一致的生活。再就是说到在文学上应以“人道主义”从新发现人并指导人的思想。“人的文学”还提出“人的”和“非人的”认为“人的文学”应该排斥那些防碍人性的生长、破坏人类平和的东西。最后还涉及到人的 道德以及评论的时代主张。 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都不可能纯粹的凭空捏造。周作人“人的文学”的提出是有一定的思想之源及时代背景,十四十五世纪的欧洲社会盛行文艺复兴运动,其中就极力的倡导人权,而周作人“人的文学”最直接的是受托尔斯泰和武者小路实笃的影响。这一文学思想理论的提出与中国几千年的等级观念、礼教思想所导致的国民劣根性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也是离不开的。他所以会提出“人的文学”就是希望通过文学思想去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人”,了解怎样才是“人的生活”,从而真正的过人该过的生活。无论其造成的影响多深、成果多大,首先,他出发的动机是好的。这也体现了当时文学思想的任务及文学思想的一种方向。这些都是以周作人本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周作人和鲁迅一样到日本留学,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相信文艺具有“转移性情”、“改良社会”的作用。回国后先后在绍兴、杭州任教,1917年又被聘请到北京大学任教,从事外国文学的介绍。这一切都为他的文学理论奠定了丰厚 的思想文化基础。 “人的文学”极好的的解释了人,他说人是“从动物进化的人类”从动物来表明人的自然属性,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属性;“进化”又巧妙的指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社会属性,是人特有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和动物属性共同作用下的人的生活也就成了“人的文学”中提到的“灵肉二重的生活”。肉的一面即为“兽性的遗传”,也就是人的自然属性;灵的一面是“神性的发端”,也就是现在自然科学中所说的人的社会属性。周作人说“我们所相信的人类正当生活便是着灵肉一致的生活。人生的目的,便偏重在发展这种灵的神性。”他说“这种人的理想生活首先便是改良人类的关系。实行起来于世人无一不利。”诚然,现今的道德法律社会中关于人的生活方向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整也多少体现了“人的文学”关于“人的理想生活”的观点。从这“人”的“理想生活”“人的文学”进而提出“人道主义”。 周作人如是解释“人道主义”:“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人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人道主义”的施行有两个要点〈一〉是“人在人类中”,〈二〉是“利己而又利他,利他即是利己”。周作人用墨子对兼爱理由的说法:“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进一步诠释“人道主义”的意义。这种“人道主义”在当时的社会中不便施行,但他所倡导的人间本位的文学思想与今天的社会中所提

人的文学

《人的文学》,周作人早期提出的,倡导人性的,人道的文学主张,标示新文学的内容特质。20年代,其对于中国文学的指导意义在于,作家将目光聚焦到现实中,标榜新文学,适合五四文学个性解放的热潮,对于文学革命的推动祈祷了重大作用。此后,周作人更提出了“平民的文学”。 “人的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周作人明确指出他所说的人到主人并非世间“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注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他是站在启蒙的立场上,从内容方面着眼,提倡“普通”、“真挚”的“平民文学”,并且明确的把思想革命的要求与文学革命的要求结合了起来,对文学革命的思想基础进行了更高、更具理论概括力的理论概述,把文学现代性与“人学”现代性紧密结合起来,使新文学明确了与旧文学在基本的思想原则上的分歧。 作为一个“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周作人对我国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不仅是著名的外国文学翻译家,文艺批评家、小品文作家,而且也是杰出的民间文艺理论家。他自二十世纪初叶起,就开始了对民间文艺的注意和研究。他对我国现代民间文艺研究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周作人是我国现代民间文艺研究的最早倡导者和发起人之一。早在1906年,他就曾写过研究民间文艺的文章《三辰神话》,以后又于1914年在绍兴县教育会刊上发表了研究歌谣和文章和征集歌谣的启事,并身体力行,采“得儿歌二百章左右”。1917年9月,周作人到北大任教后,立即参加了刘半农等人发起的歌谣征集活动。次年,又与刘半农、钱玄同等在北大组织了歌谣征集处,拉开了我国现代民间文艺搜集和研究的序幕。1920年冬,北大歌谣研究会正式成立周作人任主任之一,参与主持了我国第一个民间文艺研究团体的领导工作。1922年,他又同常惠等人一起,负责编辑了第一期《歌谣》周刊。与此同时,他还十分热心《歌谣》以外的民间文艺搜集和研究,如为刘半农的《江阴船歌》作序(1919年),回答赵景深有关童话研究的问题〈1922 年)。周作人的这些活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为我国现代民间文艺研究的发轫和形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周作人在早期的民间文艺研究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见解.例如,在1920年初发表的《平民文学》一文中,他不仅系统地阐发了自己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而且还明确地把文学分为“平民的文学"和“贵族的文学",并在高度评价平民文学 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同时,指出了“平民文学决不是通俗文学",文艺家应该“研究平民生活"和“平民文学",关注“人类的命运"。他的这一主张,在当时的文化思想界产生了极大影响,以后徐嘉瑞、郑振铎等人在研究民间文艺时,都曾沿用过“平民文学”这一概念。再如,在神话研究方面,周作人针对当时一些人对神话的错误偏见,提出了“…神话?是不可以轻蔑的东西”,神话不仅向人们介绍了蛮荒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它本身又有着独立的文学价值。并且不胜感慨地指出:“中国凡事多是两极端的,一部分的人现在还抱着神话里的信仰,一部分人便以神话为不合科学的诳话,非排斥不可,我想如是把神话等提出在崇信与攻击之外,还它一个中立的位置,加以学述的考证,归入文化史里去,一方面当古代文学看,用历史批评和艺术鉴

周作人:人的文学

周作人:人的文学 ff0000;"> 周作人:人的文学 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新旧这名称,本来很不妥当,其实“太阳底下何尝有新的东西?”思想道理,只有是非,并无新旧。要说是新,也单是新发见的新,不是新发明的新。“新大陆”是在十五世纪中,被哥仑布发见,但这地面是古来早已存在。电是在十八世纪中,被弗兰克林发见,但这物事也是古来早已存在。无非以前的人,不能知道,遇见哥仑布与弗兰克林才把他看出罢了。真理的发见,也是如此。 真理永远存在,并无时间的限制,只因我们自己愚昧,闻道太迟,离发见的时候尚近,所以称他新。其实他原是极古的东西,正如新大陆同电一般,早在这宇宙之内,倘若将他当作新鲜果子、时式衣裳一样看待,那便大错了。譬如现在说“人的文学”,这一句话,岂不也像时髦。却不知世上生了人,便同时生了人道。无奈世人无知,偏不肯体人类的意志,走这正路,却迷入兽道鬼道里去,旁皇了多年,才得出来。正如人在白昼时候,闭著眼乱闯,末后睁开眼睛,才晓得世上有这样好阳光;其实太阳照临,早已如此,已有了许多年代了。欧洲关于这“人”的真理的发见,第一次是在十五世纪,于是出了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两个结果。第二次成了法国大革命,第三次大约便是欧战以后将来的未知事件了。女人与小儿的发见,却迟至十九世纪,才有萌芽。 古来女人的位置,不过是男子的器具与奴隶。中古时代,教会里还曾讨论女

子有无灵魂,算不算得一个人呢。小儿也只是父母的所有品,又不认他是一个未长成的人,却当他作具体而微的成人,因此又不知演了多少家庭的与教育的悲剧。自从茀罗培尔(Froebel)与戈特文(Godwin)夫人以后,才有光明出现。到了现在,造成儿童学与女子问题这两大研究,可望长出极好的结果来。中国讲到这类问题,却须从头做起,人的问题,从来未经解决,女人小儿更不必说了。如今第一步先从人说起生了四千余年,现在却还讲人的意义,从新要发见“人”,去“辟人荒”,也是可笑的事。但老了再学,总比不学该胜一筹罢。我们希望从文学上起首,提倡一点人道主义思想,便是这个意思。我们要说人的文学,须得先将这个人字,略加说明。我们所说的人,不是世间所谓“天地之性最贵”,或“圆颅方趾”的人。乃是说,“从动物进化的人类”。其中有两个要点,(一)“从动物”进化的,(二)从动物“进化”的。 我们承认人是一种生物。他的生活现象,与别的动物并无不同,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凡有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应该排斥改正。但我们又承认人是一种从动物进化的生物。他的内面生活,比别的动物更为复杂高深,而且逐渐向上,有能够改造生活的力量。所以我们相信人类以动物的生活为生存的基础,而其内面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终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凡兽性的余留,与古代礼法可以阻碍人性向上的发展者,也都应该排斥改正。 这两个要点,换一句话说,便是人的灵肉二重的生活。古人的思想,以为人性有灵肉二元,同时并存,永相冲突。肉的一面,是兽性的遗传;灵的一面,是神性的发端。人生的目的,便偏重在发展这神性;其手段,便在灭了体质以救灵魂。所以古来宗教,大都厉行禁欲主义,有种种苦行,抵制人类的本能。一方面却别有不顾灵魂的快乐派,只愿“死便埋我”。其实两者都是趋于极端,不能说是人的正当生活。到了近世,才有人看出这灵肉本是一物的两面,并非对抗的二元。兽性与神性,合起来便

五四时期周作人人的文学观试析文学

五四时期周作人人的文学观试析文学 一、“人的文学”的提出ﻭ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先锋、纷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文学论》等文章向旧文学宣战,倡导新文学.新文学新在何处?在文中阐述新文动的理论之时强调:“我们的中心理论只有两个: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活的文学,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人的文学。"至此,“活的文学"成为了新文动追求的重要形式,而“人的文学”成为了其探求的重要内容. 所提出的人的文学观实质上是指在文学内容的革新上要关注真正的人,写“人的文学”。而他所推崇的周作人那篇在当时文学内容最重要的宣言——《人的文学》,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观点。而实际上,周作人在人的发现、人的价值和对人生的各种思考等“人的文学”的思考上,还创作了一系列作品。 周作人在一年发表的《人的文学》这篇文章,提出他的“人的文学”观,随后又相继发表《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文章阐释他的这一观点。另外,他还在描述新村所见的“人的生活”之时来对其进行深化。这一系列的创作足以说明:周作人对于“人的文学”的思考绝不是一时兴起或终止于某一时刻的“思想启蒙”。他从概念的提出、修正到这条道路的实施、乃至最后态度的改变,一直在为实现“人的生活”启蒙,为“人的文学"而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思想、影响他人。ﻭ 二、周作人“人的文学”观ﻭ 究竟什么是“人的文学”?周作人对这一概念的解释即可见出他的见地、识力。“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非人的文学”。周作人在他的《人的文学》一文中提出了这一重要概念,并指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的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

学.” 要理解“人的文学",周作人认为还得在这几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是人的文学中对“人”的解释。他认为这其中有两个要点:一是人具有和其他动物并无不同的生活本能,且应该得到满足。在这点上,他发见了自我国古代以来的封建中压抑人性本能的传统,并企图通过文学唤醒长久以来被压抑的国人二是人应该有内面的生活,使达到高上平和的境地。由此衍生出来的人的理想生活必须是灵肉一致的生活,即在物质和道德上都能得到满足和的生活。“人”的概念的提出与思考,周作人打破了几千年以来封建的畸形观念,使人们开始革新已有的传统认识。 其次是人道主义的提出,这主要体现在改良人类关系的问题上。周作人所追求的人道主义是一种做到利己又利他的理想生活.“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这一点他要表明的是人要在学会爱自己的基础上去爱别人。这种主张打破了“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等集体主义观念,使得人从各种中解放出来。ﻭ第三点则是“人的文学”与“非人的文学”的区别,“人的文学”是写人的生活,而非人的文学写的则是非人的生活。周作人举例提到,从儒教出来的文章,几乎都不合格。因为他们提倡的一种非人的道德,在表面上维持风教,实际上则是压抑人的生活本能。ﻭ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大的“新",在于封建制度,将人从旧的中解放出来,促进人的觉醒。周作人在对“人"的思考、“人的文学"的创作中进行了最大胆的革新。ﻭ 三、从“人的文学”到“人的生活”ﻭ 周作人所孜孜不倦地追求的“人的文学"观,是通过他的创作来实现的。仔

周作人《人的文学》

周作人《人的文学》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周作人《人的文学》)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周作人《人的文学》的全部内容。

周作人《人的文学》 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地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 非人的文学。 新旧这名称,本来很不妥当,其实“太阳底下,何尝有新的东西?"思想道理,只有是非,并无新旧。要说是新,也单是新发见的新,不是新发明的新。新大陆是在十五世纪中,被哥仑 布发见,但这地面是古来早已存在。电是在十八世纪中,被弗阑克林发见,但这物事也是古来 早已存在.无非以前的人,不能知道,遇见哥仑布与弗闹克林才把他看出罢了。真理的发见,也 是如此.真理永远存在,并无时间的限制,只因我们自己愚昧,闻道太迟,离发见的时候尚近, 所以称他新.其实他原是极古的东西,正如新大陆同电一般,早在这宇宙之内,倘若将他当作 新鲜果予,时式衣裳一样看待,那便大错了。譬如现在说“人的文学”,这一句话,岂不也 像时髦。却不知世上生了人,便同时生了人道.无奈世人无知,偏不肯体人类的意志.走这正路,却迷人兽道鬼道里去,彷徨了多年,才得出来。正如人在白昼时候,闭着眼乱闯,未后睁 开眼睛,才晓得世上有这样好阳光,其实太阳照临,早已如此,已有了无量数年了。 欧洲关于这“人"的真理的发见,第一次是在十五世纪,于是出了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两 个结果.第二次成了法国大革命,第三次大约便是欧战以后将来的未知事件了.女人与小儿的 发见,却迟至十九世纪,才有萌芽。古来女人的位置,不过是男子的器具与奴隶。中古时代, 教会里还曾讨论女子有无灵魂,算不算得一个人呢。小儿也只是父母的所有品,又不认他是 一个未长成的人,却当他作具体而微的成人,因此又不知演了多少家庭的与教育的悲剧。自 从弗罗塔尔与戈特文夫人以后,才有光明出现。到了现在,造成儿童与女子问题这两个大课题,可望得出极好的结果来。中国讲到这类问题,却须从头做起,人的问题,从来未经解决, 女人小儿更不必说了。如今第一步先从人说起,生了四千余年,现在却还讲人的意义,从新 要发见“人",去“辟人荒",也是可笑的事。但老了再学,总比不学该胜一筹罢.我们希望从 文学上起首,提倡一点人道主义思想,便是这个意思。 我们要说人的文学,须得先将这个人字,略加说明。我们所说的人,不是世间所谓“天 地之性最贵”,或“圆顿方趾”的人。乃是说,“从动物进化的人类”.其中有两个要点,(一)“从动物"进化的,(二)从动物“进化”的。 我们承认人是一种生物,他的生活现象,与别的动物并无不同。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 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凡是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应排斥改正。 但我们又承认人是一种从动物进化的生物,他的内面生活,比他动物更为复杂高深,而且 逐渐向上,有能改造生活的力量。所以我们相信人类以动物的生活为生存的基础,而其内面 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终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凡兽性的余留,与古代礼法可以阻碍人 性向上的发展者,也都应排斥改正。 这两个要点,换一句话说,便是人的灵肉二重的生活.古人的思想,以为人性有灵肉二元, 同时并存,永相冲突。肉的一面,是兽性遗传。灵的一面,是神性的发端。人生的目的,便 偏重在发展这神性.其手段,便在灭了体质以救灵魂。所以古来宗教,大都厉行禁欲主义,有 种种苦行,抵制人类的本能。一方面却别有不顾灵魂的快乐派,只愿“死便埋我"。其实两者都 是趋于极端,不能说是人的正当生.到来了近世,才有人看出这灵肉本是一物的两面,并非对 抗的二元.兽性与神性,合起来便只是人性。英国十八世纪诗人勃莱克在《天国与地狱的结婚》一篇中,说得最好。 (一)人并无与灵魂分离的身体。因这所谓身体者,原止是五官所能见的一部分的灵魂。 (二)力是唯一的生命,是从身体发生的。理就是力的外面的界. (三)力是永久的说乐。 他这话虽略含神秘的气味,但很能说出灵肉一致的要义。我们所信的人类正当生活,便 是这灵肉一致的生活。所谓从动物进化的人,也便是指这灵肉一致的人,无非用别一说法罢了.

《人的文学》读后感

《人的文学》读后感 《人的文学》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的文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人的文学》读后感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几颗星之一。很多学者在研究这段文学史时,都无法将周作人置之于这段文学史之外,再者周作人这个人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也是比较吸引人的眼球的。其一,源自于他的“汉奸”身份。其二,源自于他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其三,源自于他文学天赋的无可比拟性。受特定社会环境的制约,周作人的散文并未被大众所熟知。较之于散文,他的文学评论文更为流行。写于1918年12月7日的《人的文学》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文章开篇就指出了现代文学发展的任务,即提倡,发展新文学,也就是人的文学。相应的,也就指出了当前排斥,反对的对象,即非人的文学。在提倡,发展新文学的同时,必将受到来自非人的文学所代表的旧势力的阻挠。随后,对于新旧两个字,周先生又做了分别的阐述。他指出在太阳底下,没有什么东西是“新”的。如果我们非得说“新”,那也只是“新”发现的“新”。又例举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富兰克林发现电来说明自己对“新”与“旧”的观点。当然,周先生在这里所论述的“新”与“旧”,主要还是通过时间来作为评判依据的。按照这个逻辑,那就是所有的事物曾经也“新”过,没有什么事物永远是“新”的,也没有什么事物永远是“旧”的,“新”与“旧”也仅仅只是相对与时间而言的。或许周先生在这里只是想让人更好地接受“新旧”这个概念,为“人的文学”观念的推广减少阻力。但在哲学上,“新”与“旧”的划分却与周先生的划分有着本质的区别。哲学上对新事物的判断并不是单纯的凭时间为依据的。哲学上的新事物指的是符合事实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因此在“新”事物与“旧”事物的阐述上,

周作人《人的文学》

周作人〈〈人的文学》 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地说一句,是入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 新旧这名称,本来很不妥当,其实太阳底下,何尝有新的东西?”思想道理,只有是非,并无新旧。要说是新,也单是新发见的新,不是新发明的新。新大陆是在十五世纪中,被哥仑布发见,但这地面是古来早已存在。电是在十八世纪中,被弗阑克林发见,但这物事也是古来早已存在。无非以前的人,不能知道,遇见哥仑布与弗闹克林才把他看出罢了。真理的发见,也是如此。真理永远存在,并无时间的限制,只因我们白己愚昧,闻道太迟,离发见的时候尚近,所以称他新。其实他原是极古的东西,正如新大陆同电一般,早在这宇宙之内,倘若将他当作新鲜果予,时式衣裳一样看待,那便大错了。譬如现在说入的文学”,这一句话,岂不也像时髦。却不知世上生了人,便同时生了人道。无奈世人无知,偏不肯体人类的意志。走这正路,却迷人兽道鬼道里去,彷徨了多年,才得出来。正如人在白昼时候,闭着眼乱闯,未后睁开眼睛,才晓得世上有这样好阳光,其实太阳照临,早已如此,已有了无量数年了。 欧洲关于这入”的真理的发见,第一次是在十五世纪,于是出了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两个结果。第二次成了法国大革命,第三次大约便是欧战以后将来的未知事件了。女人与小儿的发见,却迟至十九世纪,才有萌芽。古来女人的位置,不过是男子的器具与奴隶。中古时代,教会里还曾讨论女子有无灵魂,算不算得一个人呢。小儿也只是父母的所有品,又不认他是一个未长成的人,却当他作具体而微的成人,因此又不知演了多少家庭的与教育的悲剧。白从弗罗塔尔与戈特文夫人以后,才有光明出现。到了现在,造成儿童与女子问题这两个大课题,可望得出极好的结果来。中国讲到这类问题,却须从头做起,人的问题,从来未经解决,女人小儿更不必说了。如今第一步先从人说起,生了四千余年,现在却还讲人的意义,从新要发见入”,去辟人荒”,也是可笑的事。但老了再学,总比不学该胜一筹罢。 我们希望从文学上起首,提倡一点人道主义思想,便是这个意思。 我们要说人的文学,须得先将这个人字,略加说明。我们所说的人,不是世间所谓夭地之性最贵”,或圆顿方趾”的人。乃是说,从动物进化的人类其中有两个要点, (一)从动物”进化的,

周作人----人的文学

周作人----人的文学LT

活,却渐与动物相远,终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凡兽性的余留,与古代礼法可以阻碍人性向上的发展者,也都应该排斥改正。 这两个要点,换一句话说,便是人的灵肉二重的生活。古人的思想,以为人性有灵肉二元,同时并存,永相冲突。肉的一面,是兽性的遗传;灵的一面,是神性的发端。人生的目的,便偏重在发展这神性;其手段,便在灭了体质以救灵魂。所以古来宗教,大都厉行禁欲主义,有种种苦行,抵制人类的本能。一方面却别有不顾灵魂的快乐派,只愿“死便埋我”。其实两者都是趋于极端,不能说是人的正当生活。到了近世,才有人看出这灵肉本是一物的两面,并非对抗的二元。兽性与神性,合起来便只是人性。英国十八世纪诗人勃莱克(Blake)在《天国与地狱的结婚》一篇中,说得最好: (一)人并无与灵魂分离的身体。因这所谓身体者,原止是五官所能见的一部分的灵魂。 (二)力是唯一的生命,是从身体发生的。理就是力的外面的界。 (三)力是永久的悦乐。 他这话虽然略含神秘的气味,但很能说出灵肉一致的要义。我们所信的人类正当生活,便是这灵肉一致的生活。所谓从动物进化的人,也便是指这灵肉一致的人,无非用别一说法罢了。 这样“人”的理想生活,应该怎样呢?首先便是改良人类的关系。彼此都是人类,却又各是人类的一个。所以须营一种利己而

又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生活。第一,关于物质的生活,应该各尽人力所及,取人事所需。换一句话,便是各人以心力的劳作,换得适当的衣食住与医药,能保持健康的生存。第二,关于道德的生活,应该以爱智信勇四事为基本道德,革除一切人道以下或人力以上的因袭的礼法,使人人能享自由真实的幸福生活。这种“人的”理想生活,实行起来,实于世上的人无一不利。富贵的人虽然觉得不免失去了他的所谓尊严,但他们因此得从非人的生活里救出,成为完全的人,岂不是绝大的幸福么?这真可说是二十世纪的新福音了。只可惜知道的人还少,不能立地实行。所以我们的在文学上略略提倡,也稍尽我们家人类的意思。 但现在还须说明,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这理由是,第一,人在人类中,正如森林中的一株树木。森林盛了,各树也都茂盛。但要森林盛,去仍非靠各树各自茂盛不可。第二,个人爱人类,就只为人类中有了我,与我相关的缘故。墨子说,“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便是最透彻的话。上文所谓利己而又利他,利他即是利己,正是这个意思,所以我说的人道主义,是从个人做起。要讲人道,爱人类,便须先使自己有人的资格,占得人的位置。耶稣说,“爱邻如己”。如不先知自爱,怎能“如己”的爱别人呢?至于无我的爱,纯粹的利他,我以为是不可能的。人为了所爱的人,或所信的主义,能够有献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