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教学设计

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教学设计

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教学设计
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教学设计

《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本章作业》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的《本章作业》,教学内容属于“习题课”,从一些简单知识考察的习题到综合能力考察的习题,逐渐深入考察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本节课属于第八章复习课后的一节习题课,学生对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已经有所了解,通过习题课测查,学生应该具备的以下能力:能从组成上识别有机物和无机物;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知道某些物质(甲醛、黄曲霉素等)对人体健康有危害,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能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处理习题的过程中增加实验呈现,引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通过设计探究实验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从组成上识别有机物和无机物,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

(2)了解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对人体的营养作用和来源,掌握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鉴定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哪些因素会破坏水果、蔬菜中的维生素C,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培养科学的饮食习惯;初步认识化学学科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2)发展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巩固营养物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及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

2.鉴定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方法

难点: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

五.教法分析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可以将本章作业中涉及的一些实验题进行改编,如区别牛奶和米汤改为用米汤、牛奶书写密信,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区别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区别蚕丝和棉纱线都让学生进行实验来体会知识的应用。设计实验说明食醋显酸性,充分挖掘学生对酸的性质实验的掌握和应用,通过不同试验方法的呈现,提高学生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难点是结合习题“怎样烹调蔬菜才能减少其中维生素C的损失”进行生物和化学不同学科知识的横线联系,提出“探究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因素”并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的设计。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是基于“十六进制基础教育云平台”开展的课堂教学,以“一堂两测”、“再现实验”为核心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作业检测使用“教育均衡发展联盟”平台

布置线上本章作业1-5题(见附

录)

学生课前用“手

机端”完成作

业,并提交

检测学生对本

章知识的掌握

及应用情况

作业点评讲解使用“教育均衡发展联盟”平台,

根据线上作业提交和汇总情况,

针对问题较多的习题进行针对

性讲评,重点剖析易错点。

积极听课,查缺

补漏

通过对易错题

的梳理,帮助学

生查缺补漏,巩

固知识

实验再现展示用牛奶和米汤书写的密信

并提问:如何让字迹显示出来,

哪个更适合用来书写密信?

根据方案进行实验演示

出示两包白色粉末葡萄糖和可

溶性淀粉,如何鉴别呢?

(注意方案的多样性)

根据方案进行实验演示

食醋是厨房中重要的调味品,如

何设计实验证明显酸性?

仔细分析

回答问题

米汤书写书信

的显色反应,增

加趣味性,避免

习题课的枯燥。

通过对重点习

题的实验再现,

锻炼学生应用

作业检测、点评

(课前线上作业)

重点习题实验再现

(演示、分组)

发现问题、进行探究

(控制变量法)

当堂检测、点评

(及时巩固拓展)

区别牛奶和米汤、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蚕丝和棉纱线,说明食醋显酸性等再现实验。学生用“手机端”完成作业,教师通过“优师端”汇总作业,并通过“教育均衡发展联盟”平台进行课堂展示和点评。

以“怎样烹调蔬菜才能减少其中维生素C的损失”展开讨论,提出新的问题“探究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因素”,指导学生结合生物有关维生素C检验的知识并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方案,解决问题。

精选本章习题进行测验,使用“学习魔方”,进行成绩汇总,通过“教育均衡发展联盟”平台及时反馈、点评。

(提示:结合酸的通性)

指导学生优化实验方案,选择最佳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设计方案所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

力,并提高对实

验方案的优化

能力。

实验探究提出问题:怎样烹调蔬菜才能减

少其中维生素C的损失?

(提示:需要结合维生素C的性质展

开讨论)

提问:维生素C如何检验?

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影响果

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因素有哪

些?

提示:维生素C能溶于水,易被氧化

而破坏(尤其在加热或碱性环境中)。

维生素C制剂不能存放太长的时间。

指导学生结合生物学科有关维

生素C检验的知识并运用控制

变量法设计方案,解决问题。

认真思考

回答问题

回忆生物中学

习过的知识回

答:维生素C可

以使高锰酸钾

溶液褪色。

结合所学知识

进行猜想:光

照、温度、碱性

环境、储存时间

长短等会影响

维生素C含量。

结合控制变量

法设计方案。

以蔬菜的烹调

方法引出维生

素C的检验及影

响含量的探究

实验,拓展学生

利用不同学科

知识的融合解

决问题的思路,

提高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同

时熟练运用控

制变量法进行

实验的设计。

师生研讨,设计下列实验进行探究:

用量筒量取10mL0.1%高锰酸钾溶液放于小烧杯中,用滴管吸取1-6号试管内的维生素C溶液,滴入高锰酸钾溶液中,一边滴加,一边摇荡,直至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近无色)为止,记录滴数

编号处理方式(课前24小时用Vc片配制溶液)滴数

1 维生素C溶液放室内光线较暗的地方(对照)

2 维生素C溶液放在强烈阳光下照射

4 维生素C溶液煮沸10分钟后放于室内光线较暗的地方

5 维生素C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放于室内光线较暗的地方

6 维生素C溶液露置一段时间再放室内光线较暗的地方

…………

结论:光照、温度、碱性环境、露置时间长短等会影响维生素C含量。

应用:尽量吃新鲜果蔬,蔬菜烹调时间不宜过长、温度不宜过高,能生吃尽量生吃;不可加碱;先洗后切,防止菜汁流失。

课堂检测利用“学习魔方”布置课堂检测

试卷(附录2),并回收、处理试

卷,针对测试情况进行针对点

评。

认真完成检测

试卷

通过课后测查,

进一步巩固知

识,提高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基于“十六进制基础教育云平台”开展的课堂教学,以“一堂两测”、“再现实验”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课堂容量大,既有旧知复习,又有新问题的探究.

通过“平台”进行课前检测并回收试卷,能快捷的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参与习题点评,能从他人的答题中发现问题并加以修正,“白纸显字”趣味实验激发了学生了学习兴趣;区别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让学生学生参与实验体会知识的应用。

本节课难点是结合习题“怎样烹调蔬菜才能减少其中维生素C的损失”进行生物和化学不同学科知识的横线联系,提出“探究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因素”并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的设计,大部分学生都能认真参与讨论和实验操作,课堂教学中个别组有较大误差的异常现象生成,我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对定量实验误差进行分析,取得了意外的收获。通过对维生素C含量影响因素的探究,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如果能将维生素C溶液变成新鲜果蔬的汁液(比如黄瓜)进行实验,更能贴近生活实际,教学效果会更好。

依托“平台”进行课后检测并回收试卷,能及时反馈学生课堂学习效果,通过本节的难点教学,近三分之一学生仍然理解的不够好,还需要在以后教学中进行指导。

总之,源于生活事实的化学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真实性,能应用于生活实际的化学才更能体现化学的学科价值。习题课的教学设计更应充分挖掘实验的创新,凸显学科特色,让学生通过习题课对化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作业检测:

1.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

A.碳酸钙

B.一氧化碳

C.碳酸

D.纤维素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蛋白质遇浓硝酸呈黄色

B.葡萄糖氧化

C.用糯米酿酒

D.将小麦加工成面粉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胃酸过多可以服用稀氢氧化钠溶液

B.少吃蔬菜,多吃含蛋白质的肉类,可以增强体质

C.食品中缺乏维生素不利于健康

D.吸烟使人精神振奋,有益健康

4.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加以改正。

(1)组成中含有碳元素的物质都是有机化合物。

(2)称为糖类的有机化合物都有甜味。

(3)人们从食物中摄入蛋白质,在体内先要转化成各种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4)工业酒精含有甲醇,不能用于勾兑饮用酒。

5.人们经常用甲醛溶液来浸制动物标本,但不能用甲醛溶液来泡制肉片、虾仁等食物,为什么?

6.怎样用简单的试验方法区别下列物质?

牛奶和米汤:

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

蚕丝和棉纱线:

7.怎样用实验证明食醋呈酸性?

课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机物分子中可以有一个或几个碳原子B.有机物只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有机物就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吧D.分子中含有碳原子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化合物2.下列关于油脂和淀粉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组成元素都是碳、氢、氧B.组成、结构与性质都一样

C.都是有机化合物D.都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3.在试管中加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1mL,然后滴入2%的硫酸铜溶液2-3滴,稍加振荡,加入某病人的尿液,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至沸腾,溶液呈砖红色。该实验现象证明了该人尿液中含有的物质是()

A.尿酸B.蛋白质C.葡萄糖D.氯化钠

4.如右图所示,在一生苹果切片上滴上1滴碘水,颜色变化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现象的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生苹果中含有淀粉B.生苹果中不含淀粉

C.生苹果中含有葡萄糖D.生苹果中不含葡萄糖

5.鱼胆弄破后会使鱼肉粘上难溶于水的胆汁酸(一种酸)而变苦,要减少这种苦味。用来洗涤的最佳物质是()

A.水 B.纯碱 C.食盐 D.食醋

6.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易溶于水,易被氧化,能与碘反应。人体缺乏维生素C可能引发多种疾病。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它研究如下:

(1)猜想:维生素C可能具有酸性?

(2)实验方案:

提供试剂:维生素C片、蒸馏水、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pH试纸。

根据以上试剂,请你帮助他们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现象: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

方案Ⅰ:将维生素C片溶于蒸馏水配成溶液,

向其中滴加石蕊试液

方案Ⅱ:

(3)结论:维生素C具有酸性。根据维生素C的性质,判断下列物质中能与维生素C反应的是__________。

A.金属镁B.食盐C.氢氧化钠D.硫酸铜

(4)某同学联想到西红柿等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放置时间长短是否对维生素C的含量产生影响。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Ⅰ.把新鲜西红柿和放置一周的西红柿分别捣碎,用纱布将汁液挤入两个烧杯中;

Ⅱ.取两支盛有2 mL蓝色碘的淀粉溶液的试管,分别滴加上述两种汁液,边加边振荡,直到蓝色刚好消失,记录滴数如下:

汁液新鲜西红柿的汁液放置一周的西红柿的汁液

滴数12 20

你认为西红柿中维生素C含量高的是__________。

最新《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教案

化学公开课教案 时间:2017622 地点:1号楼310教室教者:郑如颖

习惯命名法虽简单方便,但只能适用于碳原子比较少的烷烃, 对于碳原子比较多的烷烃,由于同分异构体数目较多,如 GH 6有 9种同分异构体,C 0H 2有75种同分异构体,用习惯命名法就显得 力不从心 了。这说明习惯命名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有机化学 中,我们普遍采用系统命名法。 2.系统命名法 总结: 选主链,称某烷 编号位,定支链 取代基,写在前,标位置,连短线 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能力考核1 ]用系统命名法给下列烷烃命名(题型I ) (检查学生解答情况,然后讲评) 1?习惯命名法 根据分子中碳原子数目称为 “某烷”, 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用甲、 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碳原子数在十以上 的,就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如 C 5H 12叫戊烷,C 17H 36叫十七烷。 若出现同分异构体,可用正、异、新来区分。如: 学生聆 听、领悟 培养学生 观察、分析 能力,口语 表述能力。 CH 扩C 旳CHj-CH-CH 2-CH 3 CH 3 正戊烷 异戊烷 CH 3-C —CH 3 新戊烷 问: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的步骤? 讨论、回 答 (以2, 6, 6 -二甲基-5 -乙基辛烷为例详细介绍系统命名法) CH 3 CH 3 CH 2 CH 3 CH 3-CH-CH 2-CH 2-CH ―C-CH 2-CH 3 CH 3 检查学生 对已有知 识的掌握 程度,锻炼 学生口语 表述能力。 学生聆 听、观察、 分析、领 悟 掌握方法 和 规律

5 请几位学 CH 3 一 1 CH 2 — CI1 — C — CII 1|_ 2 一叫—叫 ⑴ CUly Cll 3 生板演, 其他学生 II-, (:([-. C 皿 1 1 1 在学案上 ⑵ CII 3 完成 | 上 Hr C' 1 I CH 注 ⑶ ——CT II --------- O il ------------ <_? ?宀 CH 2CH 3 CH 3 CH 3 C CH 2 C CH 3 CH 3 CH 3 C 2H 5 C 2H5 CH CH 2 C CH 2 CH CH 3 CH 3 讨论、回 (6 ) (CH 3) 2 CH CH CH 答 过渡: 如何判断 ?个命名是否正确呢? 学生聆 听、观察、 以“ 2 -乙基丁烷 ”为例讲解解题方法 分析、领 悟 [能力考核2]判断命名是否正确(题型n ) 4位学生 板演,其 (1) 3 , 3 -二甲基丁烷 余在学案 上完成 (2) 2 , 3 -二甲基-2 -乙基己烷 检查学生 掌 握情况 给予学生 鼓励,激发 学生学习 积极性 检查学生 对已有知 识的掌握 程度,锻炼 学生口语 表述能力。 检查学生 对该题型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学生版

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属于蛋白质的一组是() A.淀粉淀粉酶 B.血红蛋白尿素 C.血红蛋白淀粉酶 D.葡萄糖淀粉 2.生物酶在人体中的作用是() A.吸附作用 B.还原作用 C.生物催化作用 D.载体作用 3.甲醛水溶液能使蛋白质() A.水解为氨基酸 B.结构发生变化,使之变性 C.氧化为CO2和H2O D.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 4.下列植物中主要含有蔗糖的是() A.马铃薯 B.小麦 C.大米 D.甜菜 5.患坏血病的是因为体内缺乏(),患软骨病可能是因为体内缺乏()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6.下列食物对人体无害的是() A.霉变的花生及大米 B.用双氧水或甲醛浸泡过的水产品 C.用工业用盐NaNO2腌制咸肉 D.用呈固态的猪油烹调食品 7.鉴别羊毛和合成纤维的方法是() A.用手拉,看其坚固程度 B.用火点燃闻其气味 C.燃烧冷却后用手捻 D.观察纤维的光泽 8.市售的洗衣粉有些能除去血渍、奶渍等蛋白质污物,这是因为生产洗衣粉时加入了() A.烧碱 B.食盐 C.蛋白酶 D.醋酸 9.血液中含有的一种含铜的呈蓝色的蛋白质分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51000。已知该分子中统的质量为0.34%,则平均每个含铜的蛋白质分子中的铜原子数为() A.3 B.6 C.8 D.5 10.做皮包、皮鞋的猪皮、牛皮、羊皮都是天然皮革,光滑、耐用、美观,它们的主要成分是() A.涤纶 B.蛋白质(经处理凝固变性的) C.合成纤维 D.脂肪 1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淀粉、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是食物中的主要营养 B.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无机物 C.由于淀粉在人体中会转化为氨基酸,氨基酸被人体吸收,因此每天都要摄入一定量的淀粉 D.人被烫伤,皮肤受浓硝酸腐蚀时,细胞结构将受到破坏 12.下列溶液中,能用碘水检验出来的是() A.淀粉溶液 B.麦芽糖溶液 C.蔗糖溶液 D.葡萄糖溶液 13.毒品有害人类健康,危害社会稳定。“摇头丸”是国家严令禁止的毒品之一, 其化学式为C9H13N。有关该物质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为9:13:1 B.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35 C.该物质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 D.该物质是属于有机物 14.每天补充适量的维生素C,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某维生素C泡腾片,每片含1g维生素C。 将1片该泡腾片投入适量水中,最终得到250g溶液。此溶液中的维生素C的质量分数为() A.0.4% B.4% C.2.5% D.1% 15.对某人的尿液进行了常规检验,发现尿液中含有蛋白质,则此人的哪个器官可能发生了病变() A.肝脏 B.肾脏 C.肺 D.心脏 16.下列化学物质与人的生命活动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糖类是人类食物中主要的供能物质 B.一氧化碳会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 C.夏天出汗多,要及时补充食盐和水,以调节体液平衡 D.剧烈运动时人体代谢加快,代谢产物中的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排出,使血液的pH增大

高中化学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教案-新版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等典型的有机化合物,了解了它们的主要性质以及在人们生活、化工生产中的作用;重点学习了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反应特点;初步了解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认识了一些有机物对于人类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有机物的基本分类方法; ②能够熟练运用官能团分类以及碳骨架分类法指出有机物的所属类别; ③能够识别有机物中含有的基本官能团。 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已经具备了有机化学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小结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并认识一些重要官能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体会科学分类法在认识事物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官能团 教学难点: 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图片,阐述有机化学的发展。 【回顾】什么叫有机物?结合已有的知识,分析有机物和无机物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有机物的定义:含碳的化合物叫有机物。 碳的氧化物(CO、CO2)、碳酸、碳酸盐、碳酸氢盐、金属碳化物、氰化物、硫氰化物属于无机物。 有机物分子组成复杂,多数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熔点、沸点较低。容易燃烧,受热易分解,反应速率比较慢,副反应较多。

【说明】有机化学就是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 【即时演练】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有机物的是:(A、D ) A、氰化钠(NaCN) B、醋酸(CH3COOH) C、乙炔 D、碳化硅(SiC) 【展示】有机物的种类繁多,为了更好的研究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很有必要对有机物进行分类。 【提问】试着将甲烷、乙烷、乙烯、丙烷、苯、乙醇、乙醛、乙酸、乙酸乙酯、氯乙烷分类。 【板书】一、按组成元素分类: 二、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 1、按碳的骨架分类 2、按官能团分类 【板书】1、按碳的骨架分,有机物分为链状化合物和环状化合物。环状化合物分为脂环化合物和芳香化合物。 【即时演练】下列各物质中按碳的骨架进行分类,其中一种与其他三种属于不同类别的是( D ) A、苯 B、苯乙烯 C、甲苯 D、CH3CH2CH(CH3)2 【问题一】脂环化合物和芳香化合物的区别: 1、脂环化合物:不含苯环的化合物。 2、芳香化合物: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的化合物。 【问题二】芳香化合物、芳香烃、苯的同系物之间的关系? 1、芳香化合物: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的化合物。

第一章 认识有机化合物(全章教案)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和原则。 【过程与方法】 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和分子模型,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学习,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认识常见的官能团;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三、教学难点 认识常见的官能团,按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 【引入】师:通过高一的学习,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初有机物是指有生机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得到的,直到1828年,德国科学家维勒偶然发现由典型的无机化合物氰酸铵通过加热可以直接转变为动植物排泄物——尿素的实验事实,从而使有机物的概念受到了冲击,引出了现代有机物的概念——世界上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有机物自身有着特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导致了其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特殊性。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叫有机化学。 我们先来了解有机物的分类。 【板书】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师:有机物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 【板书】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如CH3-CH2-CH2-CH2-CH3) 有机化合物 脂环化合物(如) 环状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如) 【板书】二、按官能团分类 表1-1 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 双键 醚键 醛基 羰基 羧基 酯基 【随堂练习】按官能团的不同可以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你能指出下列有机物的类别吗?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教案

化学公开课教案 时间:2017.6.22 地点: 1号楼310教室教者:郑如颖

[板书]一、烷烃的命名 1.习惯命名法 根据分子中碳原子数目称为“某烷”,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用甲、 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碳原子数在十以上的, 就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如C5H12叫戊烷,C17H36叫十七烷。若 出现同分异构体,可用正、异、新来区分。如: 习惯命名法虽简单方便,但只能适用于碳原子比较少的烷烃, 对于碳原子比较多的烷烃,由于同分异构体数目较多,如C7H16有 9种同分异构体,C10H22有75种同分异构体,用习惯命名法就 显得力不从心了。这说明习惯命名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有机 化学中,我们普遍采用系统命名法。 2.系统命名法 问: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的步骤? (以2,6,6- 三甲基-5 -乙基辛烷为例详细介绍系统命名法) 总结: 选主链,称某烷 编号位,定支链 取代基,写在前,标位置,连短线 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能力考核1]用系统命名法给下列烷烃命名(题型Ⅰ) 学生聆 听、领悟 讨论、回 答 学生聆 听、观察、 分析、领 悟 培养学生 观察、分析 能力,口语 表述能力。 检查学生 对已有知 识的掌握 程度,锻炼 学生口语 表述能力。 掌握方法 和规律

(检查学生解答情况,然后讲评) (1) (2) (3) CH2CH3CH3 CH3 C CH2 C CH3 CH3CH3 C2H5C2H5 CH CH2CCH2 CH3 CH3 CH3 (6)(CH3)2 CH CH2 CH3 过渡:如何判断一个命名是否正确呢? 以“2-乙基丁烷”为例讲解解题方法 [能力考核2]判断命名是否正确(题型Ⅱ)(1) 3,3 - 二甲基丁烷请几位学 生板演, 其他学生 在学案上 完成 讨论、回 答 学生聆 听、观察、 分析、领 悟 4位学生 板演,其 余在学案 上完成 检查学生 掌握情况 给予学生 鼓励,激发 学生学习 积极性 检查学生 对已有知 识的掌握 程度,锻炼 学生口语 表述能力。 检查学生 对该题型 题目的掌 握情况,鼓 励学生积 极参与学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1《物质的分类(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分散系及其分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起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本节课第一课时已经以纯净物的分类为例,介绍了简单分类法,本课时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以混合物的分类为例继续深人学习分类的方法。引入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效应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胶体的性质与溶液、浊液有着本质的区别,仍然体现的是分类的思想。 本节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电泳现象以及胶体的介稳性和胶体的聚沉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并不做具体的展开。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分类的方法。 2.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本节教材第一课时的学习初步把握了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知道溶液和浊液属于混合物,但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经过第一章的学习,不仅体会到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及其分类。 2..掌握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重点掌握丁达尔效应这个性质。 3.实验能力的培养。学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并根据实验探究胶体的一些性质。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实验、观察、对比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归纳总结出新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散系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四、教学流程 由三位同学配制食盐、泥沙、植物油的溶液分析其共性从而进入今天的课题—分散系,根据分散系和分散剂的状态分为9种,列举相应实例。根据粒子大小分溶液、胶体、浊液,通过同学举例生活中的胶体,加深对胶体的认识。利用“科学探究”环节使同学更加深入体会胶体的性质与溶液、浊液有着本质的区别。探究2、3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能力。最后,总结本节所学,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五、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实验探究法、集体讨论法、讲解讲演法、演示观察法。 学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同学主动积极参与进来,课堂也为满足学生,为学生设计了很多可以参与进来的环节,但可能时间会比较紧凑。所以上课时要注意把握教学时间。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教案

课题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时间班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分类方法 2、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过程与方法 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 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 式和分子模型,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体会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特殊性,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 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有机物常见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学生状况与对策因材施教 教学流程新课导入 有机物种类繁多,分门别类的去研究有机物,有利于对有机物性质的 理解。 新课讲解 [讲]高一时我们学习过两种基本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 分类法,那么今天我们利用树状分类法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今天我 们利用有机物结构上的差异做分类标准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从结构 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 二是按反映有机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 [板书]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如CH3-CH2-CH2-CH2-CH3) (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 有机化合物 脂环化合物(如)不含苯环 环状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如)含苯环[讲]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链状化合物和脂环化合物统称为脂 肪族化合物。而芳香族化合物是指包含苯环的化合物,其又可根据 所含元素种类分为芳香烃和芳香烃的衍生物。而芳香烃指的是含有

苯环的烃,其中的一个特例是苯及苯的同系物,苯的同系物是指有一个苯环,环上侧链全为烷烃基的芳香烃。除此之外,我们常见的芳香烃还有一类是通过两个或多个苯环的合并而形成的芳香烃叫做稠环芳香烃。 [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可以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生成新的化合物,这种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官能团,下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主要的官能团。 [板书]二、按官能团分类 [投影]P4表1-1 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 认识常见的官能团 [讲]官能决定了有机物的类别、结构和性质。一般地,具有同种官能团的化合物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具有多种官能团的化合物应具有各个官能团的特性。我们知道,我们把这种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关一个或若干CH2原子团的有机物互称为同系物。 常见有机物的通式 烃链烃 (脂肪 烃) 烷烃(饱和烃) C n H2n+2无特征官能团,碳碳 单键结合 不饱 和烃 烯烃C n H2n 含有一个 炔烃C n H2n-2含有一个—C≡C— 二烯 烃 C n H2n-2 含有两个 饱和环 烃 环烷烃C n H2n单键成环 不饱和 环烃 环烯烃C n H2n-2成环,有一个双键 环炔烃C n H2n-4成环,有一个叁键 环二烯烃C n H2n-4 苯的同系物C n H2n-6 稠环芳香烃 [小结]本节课我们要掌握的重点就是认识常见的官能团,能按官能

有机化合物命名教学设计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教学设计 雄县中学 高二化学文娟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高二化学必修2专题2:第二单元: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是: 什么是有机物中的基团,知道常见的基团名称;习惯命名法的学习;系统命名法(IUPAC命名法)的命名步骤和基本原则。给有机化合物命名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区分有机化合物,使其名称与结构相互对应。 二、教学思路 烷烃的系统命名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这也是高中学习的唯一的有机物的命名方法,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组织学生多讨论、多练习,尤其要注意抓住学生命名时经常出现的错误,如选错主链等,可以以改错的形式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产生错误的原因。所以本节课我觉得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的培养,真正作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烃基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应用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法命名简单烷烃化合物。 3、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 四、重难点 1、教学重点:烷烃的命名

2、教学难点:烷烃的命名 五、教学过程 1、学生自学“烃基”、“烷基”的概念,思考、讨论“基”与“根”有何区别,并作回答。 补充说明 (1)烃基一般呈电中性,属于烃的一部分,不能独立存在,而“根”往往带有电荷,可以在溶液中独立存在。 (2)“基”与“根”在电子式的写法上的区别。 2、在烷烃通式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推导一价烷基的通式并写出-C3H7和-C4H9的异构种类。 A、烷烃的习惯命名法 原则:分子内碳原子数后加一个“烷”字,就是简单烷烃的名称,碳原子的表示方法: ①碳原子在1~10之间,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②10以上的则以汉字“十一、十二、十三……”表示。 CH4C2H6C5H12C9H20C12H26C20H42 甲烷乙烷戊烷壬烷十二烷二十烷 B、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主要由以下四个环节: (1)自学归纳 烷烃系统命名法命名的步骤: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篇一: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作为一堂实验课,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实验,每个结论的得出都来自学生亲手做的实验,而非课本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建构理论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学记中如此说“道而弗索,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意思是:引导学生而不给以牵掣;激励学生而不是强制使之顺从;启发学生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结论。引导而不是牵掣,就能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激励而不是强制,学生就能感到学习的快乐;启发而不是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就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之增长与重组”。胶体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类物质,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这个物质,以及把性质再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满足了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也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二教学背景分析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

高三化学《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复习教案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复习教 案 【总体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以山东科技版的高中化学系列教材《有机化学基础》为授课用教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是教材中的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是有机化学选修模块中较为重要的一节,是为了帮学生树立一些学习有机化学必备的观念而设置的,这些观念的树立有助于学生对有机化合物进行系统而有序的认识及研究,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指导。学生在初中化学及《化学2(必修)》中学习过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但其认识的方式是一个个独立的典型代表物,主要是从应用的角度掌握这些代表物的性质,对它们结构的认识也比较浅显,还没有意识到有机化合物性质与结构的关系。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官能团的结构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特性”、“不同基团间的相互作用会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产生影响”等观念,知道官能团中键的极性、碳原子的饱和程度与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有关系。 本节教材属于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的内容,缺少直观、形象的实验,比较枯燥。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增强互动,避免枯燥的讲授;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键能、键长等数据,让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对比双键和三键的相似与区别,进而推断性质的相似与差异;组织学生回顾并讨论乙酸、乙醇的化学性质,结合球棍模型分析二者的结构,归纳官能团的结构与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关系;利用画概念图的方式启发学生讨论本节学习心得,总结认识有机化合物的方法和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的多样性,能以此解释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现象。理解单键、双键和叁键的概念,知道碳原子的饱和程度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重要影响。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知道共价键的极性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重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对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碳原子的饱和程度、共价键的类型及性质等方面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碳原子成键方式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 引导学生看投影,启发提问: 甲烷、乙烯和苯是你认识的有机化合物,你还记得它们有哪些化学性质吗?它们性质上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 怎样分析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它们的结构是如何决定性质的?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 联想质疑:观察各物质 的球棍模型,联想其化学性 质,思考怎样分析有机化合 物分子的结构,它们的结构 是怎样决定性质的。 从学生已知的几种 有机物的分子模型和主 要化学反应入手,引发学 生思考有机化合物结构 与性质的关系的问题。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参考教案

为“某烷”。碳原子数在1~10的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碳原子数在11个以上的则用中文数字表示。 [投影] 1、定主链,称“某烷” 选定分子里最长的碳链为主链,并按主 链上碳原子的数目称为“某烷”。碳原子数 在1 ~ 10的用甲、乙、丙、丁、戊、己、庚、 辛、壬、癸命名。 己烷 ——最长碳链 CH3—CH—CH2—CH—CH3 CH3CH2—CH3 [随堂练习]确定下列分子主链上的碳原子数 [板书](2)编号,最简最近定支链所在的位置。 [讲]把主链里离支链最近的一端作为起点,用1、2、3等数字给主链的各碳原子依次编号定位,以确定支链所在的位置。 [投影] CH3—CH—CH2—CH—CH3 CH3CH2—CH3 2、编序号,定支链所在的位置。 把主链里离支链最近的一端作为起点, 用1、2、3等数字给主链的各碳原子依次编 号定位,以确定支链所在的位置。 56 1234 己烷 ——最近一端 1 2 3 4 5 6 [讲]在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是,从碳链任何一端开始,第一个支链的位置都相同时,则从较简单的一端开始编号,即最简单原则; 有多种支链时,应使支链位置号数之和的数目最小,即最小原则。 [投影]

[板书]最小原则:当支链离两端的距离相同时,以取代基所在位置的数值之和最小为正确。 [投影] CH 3CH 3–C –CH 2–CH –CH 3 CH 3CH 312345戊烷甲基三2,2,4 1 23452,4,4三甲基戊烷最小原则:当支链离两端的距离相同 时,以取代基所在位置的数值之和最 小为正确。 [板书]最简原则:当有两条相同碳原子的主链时,选支链最简单的一条为主链。 [投影] 最简原则:当有两条相同碳原子的主链时,选支链最简单的一条为主链。 CH 3 CH 3–CH –CH 2–CH –CH –CH 3CH 3CH 2–CH 3 [板书](3)把支链作为取代基,从简到繁,相同合并。 [讲]把取代基的名称写在烷烃名称的前面,在取代基的前面用阿 拉伯数字注明它在烷烃主链上的位置,并在号数后连一短线,中间用“–”隔开。(烃基:烃失去一个氢原子后剩余的原子团。) [投影] 3 .把支链作为取代基。把取代基的名称写 在烷烃名称的前面,在取代基的前面用阿拉 伯数字注明它在烷烃主链上的位置,并在号数后连一短线,中间用“–”隔开。CH 3—CH —CH 2—CH —CH 3 CH 3CH 2—CH 3 己烷 甲基56 1 234 2、4 [板书](4)当有相同的取代基,则相加,然后用大写的二、三、四等数字表示写在取代基前面。 [讲]但表示相同取代基位置的阿拉伯数字要用“,”隔开;如果几个取代基不同,就把简单的写在前面,复杂的写在后面。

学案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案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种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了解胶体的介稳性和丁达尔效应。 学习重点 分散系的分类,胶体的性质 学习难点 Fe(OH)3胶体的制备,辨别分散系 知识梳理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 概念 把物质分散在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2. 组成 3. 分类 〔1〕分散质和分散剂各有固、液、气三种状态,以其状态为分类标准共分为种分散系: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思考探究] FeCl3溶液、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的差别 〔1〕三种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范围分别为多少? 〔2〕分散质粒子的结构组成分别是什么? 〔3〕三种分散系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4〕三种分散系中分散质能否透过滤纸? [认知升华] 溶液、胶体、浊液三类分散系的比较

【二】胶体的制备、性质 1. Fe(OH)3胶体的制备 〔1〕实验操作 向中逐滴加入5~6滴,继续煮沸至溶液呈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 〔2〕检验

用激光照射Fe(OH)3胶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可看到一条光亮的,这种现象是由于形成的。这种现象叫做。 2. 胶体的性质 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和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体系。 丁达尔效应:当平行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 ,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丁达尔效应,可用来区分胶体和溶液。 [思考探究] 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步骤Ⅰ: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 步骤Ⅱ: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即可制得Fe(OH)3胶体。 步骤Ⅲ:取另一小烧杯也加入20 mL蒸馏水,向烧杯中加入1 mL Fe Cl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 步骤Ⅳ:取乙烧杯中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逐滴滴加一定量稀盐酸,边滴边振荡。 问题思考: 〔1〕在步骤Ⅰ中能观察到怎样的实验现象?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步骤Ⅱ中继续煮沸至什么程度?能否一直加热? 〔3〕在步骤Ⅲ中哪个烧杯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根据此现象可以区分哪两种分散系? 〔4〕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5〕向Fe(OH)3胶体中加入稀盐酸,先产生红褐色沉淀,继续滴加盐酸,红褐色沉淀又溶解,为什么? [认知升华]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总结

食物中的有机物知识总结 1.有机物:人们把含碳的化合物叫做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2.但是CO、CO2、H2CO3、碳酸盐和碳酸氢盐,都是无机物。 3.所以有机物一定含碳,但是含碳的不一定是有机物。 4.有机物种类的繁多的原因是:因为碳的连接方式比较多。碳可以相互连接成链状或环状,还可以与其他原子连接起来。 5.常见的有机物 甲烷(最简单的有机物):CH4 甲醇(工业酒精中的成分,有毒):CH3OH 甲醛(新装修的房子或者新家具会散发出来的气味、水溶液是防腐剂):CH2O 甲酸:CH2O2 乙醇(酒精。):C2H6O 乙醛:C2H4O 乙酸(醋酸):C2H4O2 6.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我们把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有机物称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7.有机物的特点:大多数能燃烧,大多数不溶于水。 8.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类: 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棉花(纤维素)、羊毛(蛋白质)、蚕丝(蛋白质)、 天然橡胶、淀粉(糖类)。 人工合成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9.人体的六大营养素。 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 其中属于有机物的是: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 10.人们获取有机物的方式。 淀粉(糖类):主要存在于大米、面粉等面食中。 维生素:主要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 油脂:食用油、冰激凌、牛奶。 蛋白质:肉、蛋、奶、豆。 维生素:主要存在于青菜中,有利于胃的蠕动,防止便秘。 11.糖类人体的主要功能物质。 (1)包括葡萄糖、淀粉、纤维素。 (2)葡萄糖:C6H12O6,,白色粉末,有甜味,能溶于水。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单糖。 葡萄糖的生成(植物的光和作用,方程式): 检验方法:向新制取的氢氧化铜溶液中加入葡萄糖溶液,加

有机化合物的教学设计

有机化合物的教学设计 有机化合物的教学设计 本文由理综学习网化学网为您整体提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一、教学目标分析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围绕有机物的核心原子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展开逐层剖析,通过系统介绍同分异构现象,使学生明白有机物为什么种类繁多。本节学习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及官能团异构。从复习烷烃的碳链异构开始,延伸出烯烃的碳链异构和官能团(碳碳双键)的位置异构,并以乙醇和二甲醚为例说明官能团异构的涵义。由此揭示出:同分异构现象是由组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具有不同的结合方式产生的,这也是有机化合物数量庞大的原因之一。并为以后的学习留下思考的空间,即虽然分子式相同,但由于有机化合物中原子的连接方式不同(结构不同),导致其化学性质也是不相同的,所以这些有机物在人们平常的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也是不相同的,从而体现化学中化合物学习的基本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参考依据化学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化学2主题1:物质结构基础)1、了解有机物中碳的成键特征。2、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化学2主题3: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了解甲烷的分子结构,了解乙烯的分子结构,了解苯的分子结构(有机化学基础主题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1、知道常见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2、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必修2)1、了解有机化合物中成键特征(以甲烷、乙烯等为例,体会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之间的成键特征)2、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3、知道甲烷的分子结构,知道乙烯的分子结构,知道苯的分子结构4、知道乙醇的分子结构,知道乙酸的分子结构(选修5)1、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及特点,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主要的官能团及其结构特点2、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这是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能根据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确定其同分异构体的种类)必修与必选有机化合物知识点对比必修必选知识点对比1、了解有机化合物中成键特征(以甲烷、乙烯等为例,体会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之间的成键特征)2、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3、知道甲烷的分子结构,知道乙烯的分子结构,知道苯的分子结构4、知道乙醇的分子结构,知道乙酸的分子结构1、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及特点,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主要的官能团及其结构特点2、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这是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能根据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确定其同分异构体的种类)1、知识与技能:⑴进一步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⑵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能初步写出简单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模型制作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亲身体验并能初步体会模型方法的意义。⑵在学习同分异构现象过程中,体会物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物质性质的多样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⑵通过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有序性和严密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教案3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烃基的概念;学会用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的方法对烷烃进行命名。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掌握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烷烃的命名 1、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的步骤和原则:选主链,称某烷;编号位,定支链;取代基,写在前,标位置,连短线;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2、要注意的事项和易出错点 3、命名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二、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1、命名方法:与烷烃相似,即一长、一近、一简、一多、一小的命名原则。但不同点是主链必须含有双键或叁键。 2、命名步骤: 选主链,含双键(叁键); 定编号,近双键(叁键); 写名称,标双键(叁键)。 其它要求与烷烃相同!!! 三、苯的同系物的命名 是以苯作为母体进行命名的;对苯环的编号以较小的取代基为1号。有多个取代基时,可用邻、间、对或1、2、3、4、5等标出各取代基的位置。有时又以苯基作为取代基。 四、烃的衍生物的命名 卤代烃:以卤素原子作为取代基象烷烃一样命名。 醇:以羟基作为官能团象烯烃一样命名 酚:以酚羟基为1位官能团象苯的同系物一样命名。 醚、酮:命名时注意碳原子数的多少。 醛、羧酸:某醛、某酸。 酯:某酸某酯。 【补充练习】

1、下列有机物的命名正确的是( ) A、1,2─二甲基戊烷 B、2─乙基戊烷 C、3,4─二甲基戊烷 D、3─甲基己烷 2、下列有机物名称中,正确的是( ) A、3,3—二甲基戊烷 B、2,3—二甲基—2—乙基丁烷 C、3—乙基戊烷 D、2,5,5—三甲基己烷 3、下列有机物的名称中,不正确 ...的是( ) A、3,3—二甲基—1—丁烯 B、1—甲基戊烷 C、4—甲基—2—戊烯 D、2—甲基—2—丙烯 4、下列命名错误的是( ) A、4―乙基―3―戊醇 B、2―甲基―4―丁醇 C、2―甲基―1―丙醇 D、4―甲基―2―己醇 5、(CH3CH2)2CHCH3的正确命名是( ) A、2-乙基丁烷 B、3-乙基丁烷 C、2-甲基戊烷 D、3-甲基戊烷 6、有机物的正确命名是() A、3,3 -二甲基-4-乙基戊烷 B、3,3,4 -三甲基己烷 C、3,4,4 -三甲基己烷 D、2,3,3 -三甲基己烷 7、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其正确的命名为( ) A、2,3—二甲基—3—乙基丁烷 B、2,3—二甲基—2—乙基丁烷 C、2,3,3—三甲基戊烷 D、3,3,4—三甲基戊烷 8、一种新型的灭火剂叫“1211”,其分子式是CF2ClBr。命名方法是按碳、氟、氯、溴的顺序分别以阿拉伯数字表示相应元素的原子数目(末尾的“0”可略去)。按此原则,对下列几 种新型灭火剂的命名不正确 ...的是( ) A、CF3Br ── 1301 B、CF2Br2── 122 C、C2F4Cl2── 242 D、C2ClBr2── 2012

《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宜昌金东方学校·高中刘立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胶体的概念; (2)掌握胶体的主要性质以及凝聚方法; (3)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2)让学生欣赏胶体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胶体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求学作风。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及胶体的性质 【教学准备】 1、实验仪器:胶头滴管、烧杯、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激光笔 2、实验药品:蒸馏水、CuSO4溶液、淀粉溶液、泥水、FeCl3饱和溶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液 3、投影仪、多媒体动画 【教学过程】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第25页第二段并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老师提问] 1、什么是分散系?什么是分散质?什么是分散剂? 2、对分散系进行的分类是交叉分类法还是树状分类法? 3、根据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有几种组合方式? [学生回答] 1、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叫做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叫做分散剂。 2、交叉分类法。 3、有9种组合方式。 [投影板书]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的概念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其实,初中我们学过的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其中溶质属于分散质,溶剂属于分散剂。初中我们还学过悬浊液和乳浊液,它们也是分散系。例如泥水中的水是分散剂,泥土小颗粒是分散质。 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液、固)来分,有9种类型。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教案(1)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 一、教材分析 (一) 知识脉络 饮用食品不仅能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素、调节口味、满足人体营养需要,而且其中的某些成分还是具有调节人体新陈代谢、防御疾病发生、增进人体健康的作用。本节教材从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作为饮品、调味品的乙醇、乙酸这两种有机化合物入手将学生逐步带入维持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油脂、糖类和蛋白质。即由简单有机物到复杂有机化合物、由单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乙醇、乙酸、酯、油脂)到多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糖类、蛋白质)、由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乙醇、乙酸、酯、油脂、葡萄糖、蔗糖、氨基酸)到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这样编写便于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积累及迁移应用。 (二) 知识框架 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不拘泥于以往的知识体系,单一的从官能团及其衍变进行展示,而是从生活中的营养物质切入具体有机物,按“结构——性质——重要应用——回归人体中的作用”这样的明线展示,将它们之间的衍变作为暗线隐含于教材或习题之中。这样的编写,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可以使他们通过本节的学习认识了一些重要的烃的衍生物的典型代表物,而且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常识,有利于他们自觉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正确对待卫生、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烃的衍生物 单官能团 多官能团 乙醇 乙酸 酯 油脂 简单低分子 天然有机高分子 葡萄糖 氨基酸 淀粉 纤维素 蛋白质

1.使学生认识教材所涉及乙醇、乙酸、酯、油脂、糖类、蛋白质等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应用。 2.引导学生常识性地了解人类生命、营养、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联想·质疑”引导关注学生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激发他们对相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知识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通过“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设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1.乙醇、乙酸、酯、油脂、糖类、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及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对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本质的辨证认识。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使学生能从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 收集各种含有酒精的饮料和调味品(图片或实物) 2.预习 (二)教师准备 1. 教学媒体、课件;准备“活动·探究”实验用品。 2.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 五、教学方法 问题激疑、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六、课时安排 5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展示各种含有酒精的饮料和调味品(图片或实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