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县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
- 格式:doc
- 大小:259.50 KB
- 文档页数:25
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严格质量管理保障城市建设管理系列技术导则贯彻执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7.12.23•【字号】济政办字〔2017〕183号•【施行日期】2017.12.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严格质量管理保障城市建设管理系列技术导则贯彻执行的通知济政办字〔2017〕18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济宁高新区、太白湖新区、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管委会(推进办公室),市政府有关部门、单位:近年来,为提升我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城市建设管理系列技术导则(以下简称“系列导则”)。
为进一步严格质量管理,建立管用易用实用的保障机制,切实把系列导则的要求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城乡规划部门要将系列导则纳入规划管理体系,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共同作为土地出让的设计条件,对系列导则涉及到的建设项目在申请规划条件阶段应予以明确控制要求,保障系列导则得到实施。
二、组织规划编制的主体单位应将系列导则成果用于指导各类规划编制。
各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将系列导则作为重要依据,充分贯彻落实系列导则的先进理念和各项内容,把编制成果与系列导则的结合情况作为专家评分的组成要素;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将系列导则的相关要求作为设计任务书及技术交底的重要内容提前告知设计单位,设计单位提交的成果内容应包括系列导则的具体落实方法和技术措施。
三、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严格招标文件审查把关,招标文件中应对项目遵守系列导则提出具体要求,投标文件编制应有系列导则内容专篇及施工组织方案。
对不响应招标文件的企业,取消其投标资格。
同时要把执行系列导则内容列入工程合同,明确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
对不执行系列导则的责任单位,按违约责任进行处理。
四、城乡规划和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在方案和施工图审查时除必须符合国家、省、市有关强制性标准和设计规范的规定,还应严格执行系列导则的要求和内容。
郴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编稿时间: 2013年12月24日来源:县规划局作者:【字体:大中小】CZCR-2013-01005郴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郴政办发〔2013〕5号郴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郴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部门管理机构、直属事业单位,中省驻郴各单位:《郴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郴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3年7月2日郴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保障城乡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郴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郴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在郴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编制、修改和实施城乡规划,进行城乡规划管理,必须执行本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和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或村庄建设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或村庄建设规划的,应当按照上层次城乡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四条按照《郴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控制要求,规划建设区划分成不同的功能组团,制定、修改、实施城乡规划和进行建设应当符合其所在功能组团的规划控制指标要求。
第五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根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和本规定制定城市设计导则;城乡规划设计应当符合城市设计导则的要求。
第二章城乡规划勘察测量第六条郴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采用1998年郴州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特殊地区采用其他坐标系和高程系时,应当与1998年郴州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相联系。
第七条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勘察、测绘、气象、地震、水文、环境等基础资料。
城乡规划勘察和测量应当满足城乡规划编制和实施规划管理的需要。
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使城市规划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及泸州市城市规划和有关法规、规范,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是在泸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编制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各类建设项目均按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泸县、古蔺县、叙永县、合江县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城市建设用地分类第四条: 我市建设用地按国家标准GBJ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
第五条: 部分具有兼容性的建设用地,其兼容的内容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尚未编制的区域,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本规定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规定执行。
凡是《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规定范围的,应先按规定对原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执行,涉及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中的用地调整须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和规定第六条: 凡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工程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含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等)应按本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 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片区用地,必须编制详细规划,详细规划的覆盖范围由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经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 对各种类型的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必须低于《表二》中所列的指标。
第九条: 对混合类型的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筑基地按使用性质分类划定后,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筑基地和综合类基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及其相应的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
遂宁市城区房地产开发规划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规范房地产开发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遂宁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划管理规定(以下称规定)。
第二条凡在遂宁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均须按本规定要求进行规划、建设、管理。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房地产开发系指按照国家规定,在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进行的基础设施、房屋建设行为。
第四条编制房地产开发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
第五条房地产开发应当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必须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第六条房地产开发必须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开发程序和规定指标统一进行配套建设,搞好城市景观设计,提高综合开发水平。
第七条新老城区范围界定:老城区指南至开善东路,北至明月河,东至滨江路、城南东路,西至渠河范围;城市规划区内,老城区外的区域为新城区。
第二章开发用地第八条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原则上采取招拍挂方式取得。
第九条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应当根据依法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旧城改造规划等),在确定的土地使用功能区内定点选址。
第十条房地产开发用地规模(一)老城区:多层房地产开发项目最小用地面积应不小于10000川,高层项目最小用地面积应不小于3000 m2o(二)新城区:多层房地产开发项目最小用地面积应不小于35000 m,高层项目最小用地面积应不小于20000 m,多层和高层混合项目最小用地面积应不小于30000 m。
(三)因受地形条件限制,无法执行最小供地面积规定的建设项目,须提交规委会研究决定。
第十一条房地产开发必须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区内进行。
遂宁市城区房地产开发规划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增强我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行,规范房地产开刊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领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遂宁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有关法律、法例的有关规定,联合本市实质,拟订本规划管理规定(以下称规定)。
第二条凡在遂宁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均须按本规定要求进行规划、建设、管理。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房地产开发系指依据国家规定,在依法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长进行的基础设备、房子建设行为。
第四条编制房地产开发项目修筑性详尽规划应切合本规定。
第五条房地产开发应该切合国家的家产政策、公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一定严格履行城市规划,依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一致的原则,推行一致规划、合理布局、就地取材、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第六条房地产开发一定依据先地下、后地上的开发程序和规定指标一致进行配套建设,搞好城市景观设计,提升综合开发水平。
第七条新老城区范围界定:老城区指南至开善东路,北至明月河,东至滨江路、城南东路,西至渠河范围;城市规划区内,老城区外的地区为新城区。
第二章开发用地第八条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原则上采纳招拍挂方式获得。
第九条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应该依据依法赞同的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包含整体规划、分区规划、详尽规划、旧城改造规划等),在确立的土地使用功能区内定点选址。
第十条房地产开发用地规模(一)老城区:多层房地产开发项目最小用地面积应不小于10000 ㎡,高层项目最小用地面积应不小于3000 ㎡。
(二)新城区:多层房地产开发项目最小用地面积应不小于35000 ㎡,高层项目最小用地面积应不小于20000 ㎡,多层和高层混淆项目最小用地面积应不小于30000 ㎡。
(三)因受地形条件限制,没法履行最小供地面积规定的建设项目,须提交规委会研究决定。
第十一条房地产开发一定在土地利用整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域内进行。
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泸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通知正文:----------------------------------------------------------------------------------------------------------------------------------------------------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泸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通知泸市府办发[2015]49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为推进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加强规划管理,确保规划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技术规范,结合泸州市实际,制定《泸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5年10月8日泸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版)第一部分总则第1.0.1条为推进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加强规划管理,确保规划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技术规范,结合泸州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1.0.2条本规定分为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含二级场镇)及新村建设等几部分适用规定。
第1.0.3条本规定适用于泸州市城市规划区内的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编制,以及泸州市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的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
泸县、古蔺县、叙永县、合江县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1.0.4条为引导城市有序发展,在近期建设重点区域,应结合城市设计相关专业规划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规划控制指标。
第1.0.5条历史文化保护街区、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应当按照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尚无批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当按照已批准的保护专项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二部分中心城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章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第2.1.1条我市城市建设用地按国家标准GB20137-201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
梧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梧州市人民政府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城市用地 (3)第三章建筑密度及容积率 (6)第四章建筑间距 (8)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11)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控制 (15)第七章公共服务设施 (17)第八章城市道路交通 (20)第九章绿地 (22)第十章地质灾害易发区及山坡地带的建设工程 (24)第十一章其他规定 (25)附录一名词解释 (44)附录二一类建设控制区范围示意图 (46)附录三建筑间距图 (35)第一章总则1.1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梧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国家、自治区有关法规、技术规定,结合梧州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梧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技术规定》).1.2在梧州市进行与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和进行各项建设等有关的活动,必须按照本《技术规定》执行。
1.3我市制定的现行城市规划管理的有关规定,凡与本《技术规定》不一致时,一律以本《技术规定》为准。
本《技术规定》未包括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条例、规范和规定。
1.4本规定适用于详细规划及以下设计阶段。
各类建设工程项目,其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已经上报批准的,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执行,未经上报批准的,应执行本规定的要求。
1.5设计方案会审后,应按会审纪要修改意见要求进行调整修改,并上报调整方案.1.6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类建设工程(包括地下建筑物、构筑物)。
1.7列入我市民宅整治控制规划的33个片区(街坊)按其整治控制规划执行.1.8岑溪市、苍梧县、藤县、蒙山县、旺甫镇、夏郢镇和倒水镇的规划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1.9本《技术规定》的解释权属梧州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梧州市建设与规划委员会。
第一章遂宁概况及现状分析第一节城市概况一、地理位置遂宁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市域南北长108.9公里,东西宽90.3公里,幅员面积5300平方公里。
其东邻广安、南充,南接重庆、内江,西连资阳、德阳,北靠绵阳。
距离成都、重庆各140余公里,呈等距三角关系;与省内绵阳、内江、广安、南充等地距离均在100公里左右。
遂宁交通优势比较明显。
川鄂、绵渝公路在此交汇,达成铁路穿境而过,成南高速公路、遂渝快速铁路已建成通车,遂绵高速公路、遂渝高速公路、遂内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遂绵铁路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遂宁已成为四川第二大交通枢纽。
二、城市沿革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恒温平蜀后置遂宁郡,取息乱安宁之意,遂宁由此得名。
因其四面环山,又名“斗城”。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称:遂居蜀之腴;宋《南楼记》称其为东蜀之都会。
其历来是川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东川巨邑”、“川中重镇”之称。
东晋以来,曾为郡、州、府、县、地区和地级市治所。
建国初期,即为遂宁专署所在地,辖遂宁、蓬溪、射洪、三台、盐亭、中江、安岳、乐至和潼南九县。
1958年10月并入绵阳专区。
198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2003年撤市中区建船山区、安居区,现辖船山区、安居区、射洪县、蓬溪县、大英县两区三县。
三、行政区划与人口遂宁市幅员面积5325平方公里,全市共有118个镇乡(其中镇65个,乡40个)、街道办事处13个。
遂宁市2004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380.02万人,以汉族为主。
其中非农业人口770983人,农业人口3029172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07人。
远大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四、经济发展遂宁市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全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93.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4951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6.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7.1亿元。
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1.1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确保规划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等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技术规范,结合广安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适用于《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包括广安区、前锋区、广安经开区、枣山园区、协兴园区)的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活动。
各县(市)可参照本规定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定。
1.3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按经批准的上层次城乡规划、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专项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2.1建设用地性质,该地块被视为单一性质的用地。
单一性质用地的兼容,控制性详细规划已明确兼容性范围的,按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凡需改变建设用地使用性质超出建设用地兼容性范围的,应当先按照法定程序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明确兼容性范围的,根据表2-1的规定确定其兼容性范围。
,其变化应限制在相关环境标准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规划地块用地兼容相关内容可能影响相邻权利人的,或可能引起广泛关注的,且在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未明确表达的,在办理规划许可手续前应在广安市主要媒体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日。
公示过程中有重大异议的,需进行听证。
,且每类性质的计容建筑面积占总计容建筑面积的比例均超过10%(居住用地为超过20%)的用地。
混合用地的用地性质之间用“/”连接,排列顺序原则上按照建筑规模对应的用地性质从多到少排列。
混合用地中的用地比例一般按照建筑面积的比例进行拆分计算。
当涉及无建筑的用地之间混合时,按用地面积的比例进行拆分计算。
当涉及交通、市政等设施与绿地、广场等用地混合时,其中设施用地面积按设施的地上建筑物、构筑物的占地面积计算。
(1)应综合考虑土地使用性质、服务规模和等级、所在区位等因素。
蓬溪县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蓬溪县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技术规范,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县城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活动。
城市规划管理区划分为:旧城区和新区(含上游工业园、金桥工业港、火车站工业集聚区),乡镇规划区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城市规划管理应符合批准的详细规划。
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区域,重大项目应经规委会专家组咨询后报县规委会和县政府批准执行,一般项目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四条编制详细规划、规委会专家组咨询重大项目时,本规定可作为参考条件。
第五条本规定未包括的内容,按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技术规范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第六条城市用地规划管理中,对用地性质的确定应依据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未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按已批准的上一级规划执行。
第七条建设用地的划分、使用可遵循土地兼容性原则,详细规划已明确兼容性内容的,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未制定详细规划或详细规划未明确兼容性内容的,按本规定表2-1《城市建设用地兼容表》的规定执行。
城市建设用地兼容表表2-1序号兼容性质用地性质居住用地公建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其他交通设施用地绿地第一类第二、三类商贸办公教科文卫一类二、三类普通危险品R1R2、R3C1。
C2C3。
C4M1M2。
M3W1W2U G1 居住用地R √√△×××××√△√2 商业、金融业用地C2 ×√√△××√×√×√3 行政办公C1 ×√√△××××√×√4教科文卫用地C3 ××△√××××√×√5 工业用地M ××××√√√×√△√6 仓储用地W ××××√△√√√△√7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注:√兼容、×不兼容、△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根据规划管理要求具体确定;绿地、广场可兼容少量的商业服务及配套设施;工业用地、科教文卫用地、商业、金融业用地、仓储用地等,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臵适量农村居民点。
第八条为避免零星房地产项目开发,旧城区不宜零星建设的应编制小地块统一开发规划;新区开发建设的用地面积应不低于5000平方米。
建设用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一)、低层建筑为500平方米;(二)多层居住建筑、多层公共建筑为1000平方米;(三)高层居住建筑为2000平方米;(四)高层非居住建筑为3000平方米。
建筑基地未达到前款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确实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可予核准建设:(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二)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三)农村地区的村镇建设,因特殊情况,确实难以达到前款规定面积的。
第九条在满足规划和相关规定要求的前提下,尚能为社会公众提供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的公共使用空间(含广场、绿地、通道、市政设施用地等),可在原控制指标的基础上酌情增加建筑面积,并按下表的规定换算。
提供公共开放空间建筑面积补偿换算表表2-2建设项目容积率每提供1平方米有效空间面积允许增加的建筑面积(㎡)<1.2 1.5 1.2-2.5 1.82.5-3.5 2.23.5-4.5 2.64.5以上 3.0第十条居住建筑容量按表2-3控制,非居住建筑容量按表2-4控制。
居住建筑容量控制指标表表2-3分区高度(米)平地(5º以下)坡地(5º-15º)坡地(15º-25º)容积率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密度旧城区商业中心以详细规划或规委批准的方案为依据80-150(中央商务区)≤6.0 ≤18%60-80 ≤4.0 ≤20%50-60 ≤3.3 ≤20%40-50 ≤2.8≤22%30-40 ≤2.5≤24%24-30 ≤2.2≤28%24米以下≤2.0 ≤30%新区60-80 ≤3.5 ≤18% ≤3.2 ≤17% ≤2.7 ≤16% 50-60 ≤3.0≤20% ≤2.7 ≤18% ≤2.2 ≤16% 40-50 ≤2.5≤22% ≤2.2 ≤20% ≤2.0 ≤18% 30-40 ≤2.2 ≤22% ≤1.8 ≤20% ≤1.8 ≤20% 24-30 ≤2.2≤24% ≤1.6 ≤22% ≤1.6 ≤20% 24米以下≤1.8≤30% ≤1.6 ≤24% ≤1.3 ≤20% 16米以下≤1.5≤30% ≤1.2 ≤24% ≤0.6 ≤20% 11米以下≤0.5 ≤10% ≤0.3 ≤6% 注:1、居住建筑兼容商业用房增加商业建筑密度:多层5%、高层7%,居住建筑密度不变;兼容一层商业用房的容积率增加0.1,兼容二层商业用房的容积率增加0.2,兼容三层商业用房的容积率增加0.3,兼容四层商业用房的容积率增加0.4,兼容的商业用房层数不得超过四层。
2、本表指标为上限值,表中的高度上限值对应表中容量上限值,高度下限值对应表中容量下限值,中间高度对应的容量值采用内插法确定。
指标实行双控制原则,任一指标均不能超过控制值。
3、容积率、建筑密度按净用地面积计算。
非居住建筑建设容量控制指标表表2-4用地性质建筑形式建筑密度容积率公共设施用地纯商业建筑(含农贸市场)≤50% ≥1.5 综合楼、办公建筑、宾馆、酒店≤40% ——医疗卫生用地医院、疗养院按规范执行科研设计用地科研用房、办公用房及附属设施≤40% ≥1.5工业用地生产产房、配套办公用房、服务用房≥40% 重工业≥0.5 轻工业≥0.9物流用地直接满足物流功能的建筑、配套办公用房、服务用房≥30% ≥0.7第十一条在规划的公共绿地上配建公共服务设施用房时,建筑高度不大于8.0米且满足以下控制要求:(一)公共绿地用地面积小于400平方米时,不能配建任何设施。
(二)公共绿地用地面积小于600平方米时,只能配建不大于50平方米的公厕。
(三)公共绿地用地面积大于、等于600平方米且小于1200平方米时,只能配建公厕及管理用房,且建筑密度小于5%。
(四)公共绿地用地面积大于、等于1200平方米时,可配建公厕、管理用房及服务设施用房,且建筑密度小于10%。
(五)城市公园的公共绿地内设配建设施按国家设计规范确定建设密度指标。
第十二条对未列入表中的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体育场馆、影剧院、车站、博物馆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有关专业规范执行。
第三章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第十三条居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居住建筑平行相对布置时的间距应按表3-1控制。
表3-1间建距筑建筑多、低层建筑高层建筑长边(正面)短边(山墙)主要朝向(正面)次要朝向(侧面)多低层建筑长边(正面)旧城区:0.8H新区:1.1H且低层相对:≥6米多层对多层、低层:≥12米低层相对:≥6米多层相对:≥10米多层对低层:≥8米高层位于东、西、北侧:1.1H(多),且≥18米1.3H(低),且≥13米高层位于南侧:0.5H(高),且≥27米次要朝向(侧面)宽度,且≥13米短边(山墙)—≥ 4.0米(不开窗)≥ 6.0米(开窗)0.25 H(高),且≥13米≥9米高层建筑主要朝向(正面)——0.5H(高),且≥27米次要朝向(侧面)宽度,且≥18米次要朝向(侧面)———次要朝向(侧面)宽度,且≥13米注:1、H为建筑的计算高度(当两栋建筑的高度不一样时,H为两栋建筑的平均高度)。
H(高):高层建筑计算高度。
H(多):多层建筑计算高度。
H(低):低层建筑计算高度。
2、错位建筑间的建筑间距应满足消防间距要求。
3、建筑高度超过80米,按80米高度计算建筑间距。
(二)当居住建筑与南北方向呈一定角度а布置时,建筑间距按表3-2进行折减。
表3-2建筑间夹角 а≤15° 15°<а≤30 30°<а≤45° 45°<а≤60°а>60° 折减系数1.0L0.9L0.8L0.9L按表3-1正面对側面(短边)规定控制注: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2.L 为正南向两栋建筑间的间距。
第十四条 非居住建筑平行相对布置时的间距按表3-3控制表3-3注:1、H 为建筑的计算高度(当两栋建筑的高度不一样时,H 为两栋建筑的平均高度)。
H (多):多层建筑计算高度。
H (高):高层建筑计算高度。
2、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医疗卫生机构、体育场馆、工业建筑等专业建设项目的间距控制指标,还应符合相关专业规范。
3、错位建筑间的建筑间距应满足消防间距要求。
4.建筑高度超过80米,按80米高度计算建筑间距。
第十五条 居住建筑与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控制(一)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东西侧的,按居住建筑间距表3-1要求控制。
(二)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北侧的,按非居住建筑的间 朝 距 向朝 向多、低层建筑高层建筑长边(正面) 短边(山墙)主要朝向 (正面)次要朝向 (侧面) 多低层建 筑 长边(正面)旧城区:0.7H 新区:1.0H 且:≥6.0米 低层相对:≥6米多层对低层:≥8米,多层相对:≥10米, 1.0H (多)且≥13米≥13米 短边(山墙) —≥ 4.0米(不开窗)≥ 6.0米(开窗)≥9.0米≥ 9.0米高 层 建 筑 主要朝向(正面) — — 0.3H (高) 且≥21米 次要朝向(侧面)宽度,且≥13米 次要朝向(侧面) ——≥13米间距表3-3要求控制。
第十六条当两幢建筑不平行布置时,平均间距应符合表3-1、表3-3要求,且最窄处间距应满足消防安全要求。
第十七条建筑后退用地红线、河道蓝线、绿线距离按表3-4、3-5及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规定控制;当退用地红线距离小于安全、消防间距时,按安全、消防间距控制。
表3-4建筑类型建筑朝向退让地界距离最小距离(米)退让河道蓝线、公共绿地绿线新区旧城居住建筑多、低层长边(正面)旧城0.4H 4.0(低层)5.0(多层)≥0.25H且不小于5米≥5米新城0.55H多、低层山墙(側面)—— 3.0高层主要朝向(正面)0.25H 13.5≥0.2H且不小于10米,裙房按多层建筑控制≥8米高层次要朝向(側面)0.2H 9.0非居住建筑多、低层长边(正面)0.5H4.0(低层)5.0(多层)≥0.25H且不小于5米≥5米多、低层山墙(側面)—— 4.0高层主要朝向(正面)0.2H 13.0 ≥0.2H且不小于10米,裙房按多层建筑控制≥10米高层次要朝向(側面)0.15H 9.0低层辅助用房长边、山墙0.5H 2.0 5米≥5米注:1、H为建筑的计算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