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04]中国古代文学B(1)教学辅导
- 格式:doc
- 大小:122.00 KB
- 文档页数:35
中国古代文学B(1)课程说明
一、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B1”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专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依托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框架,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从先秦至唐五代这一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讲授这一阶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上)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应用型的语文人才,让学生通过教学,了解这一时期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以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72,共4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二、课程教材
本课程的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种:
1、《简明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韩兆琦、李道英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韩传达、韩兆琦、李道英、隋慧娟选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3、中国古代文学(上)录像教材27讲,韩兆琦、李道英主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估计2006年12月出版)
4、中国古代文学IP课程11讲,韩传达主讲(将见“电大在线”)
三、中国古代文学(上)课程的重点
本课程讲述的内容是先秦文学、汉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和隋唐五代文学。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其教学重点是:
1、《诗经》;
2、先秦诸子散文;
3、屈原与楚辞;
4、司马迁与《史记》;
5、汉代诗歌;
6、建安文学;
7、陶渊明;
8、李白;
9、杜甫;
10、白居易与新乐府;
11、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中国古代文学〔B〕〔1〕》作业1:先秦文学一、填空.1、历史散文和哲理散文2、《诗》、《诗三百》3、赋、兴4、杨柳依依、雨雪霏霏5、载驰、无衣6、雅、颂7、虞书、周书8、叙事之最、叙事散文9、巧妙的论辩艺术、宏放豪迈的文风10、内篇、内篇11、屈原、楚辞12、离骚、自传性13、诗经、铺陈其事而直言之14、风赋、登徒子好色赋15、屈原、宋玉二、默写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2、恐美人之迟暮、长太息以掩涕兮三、简答1、答:秦始皇灭六国后,开始推行“燔灭文章,以愚黔首”的文化专制政策,《诗经》同其他经典一样,遭到了毁灭.西汉初年除挟书之禁,民间流传的书籍逐渐被发现.当时流传的《诗经》共有四家,其中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叫“今文诗”,在西汉被立为学官,风行一时.另外一家《毛诗》,相传创始于鲁人毛亨,毛亨作《毛诗姑训传》30卷,授给赵人毛苌,其传本经文是用先秦古文字写成,叫“古文诗”.《毛诗》在西汉时未立于学官,但盛于东汉.后来鲁、齐、韩三家诗组建亡佚,唯有《毛诗》独传于世.2、答: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第二阶段是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第三阶段是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它们的篇幅由短而长,风格由简朴而开拓、恣肆.3、答: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有:第一、成功塑造了一个纯洁高达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第二、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抒情性;第三、浓郁的浪漫主义精神;第四、发展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第五、善于凭借“山川之助”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四、分析论述1、简述《诗经》的思想内容.一、祭祀诗:祭祀诗是歌颂祖先的祭祀的乐歌.《诗经》的祭祀诗全部收集在三“颂”里.例如“周颂”31篇,有名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是“周颂”,也是整个“颂”诗里最优秀的诗篇.二、赞颂诗:赞颂诗是指赞美祖先功德、征战胜利、品德、技艺,甚至俊男靓女的诗.大部分集中在二“雅”里.例如“大雅”里的《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等,“小雅”里的《出车》、《六月》、《采芑》等都是赞颂诗中的名篇.三、怨刺诗:怨刺诗是揭露时弊、感叹时艰、讽刺时政的诗歌.它们多出现在二“雅”里,作者多为贵族、朝臣,“国风”中也有一些劳动者创作的民间讽刺诗.如“大雅”里的《民劳》,“小雅”的《巷伯》,“国风”中“魏风”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黄鸟》等都是名篇.四、婚恋诗:婚恋诗是婚姻、恋爱为题材的诗.这类诗的绝大部分保存在“国风”民歌中.爱情诗最著名的有“周南”的《关雎》、《汉广》,“秦风”的《蒹葭》,“陈风”《月出》,“邶风”《静女》等.描写婚姻生活的诗著名者有“周南”《桃夭》,“郑风”《女曰鸡鸣》,“卫风”《氓》,“邶风”《谷风》等.五、战争徭役诗:这类诗主要描写战争徭役给劳动者带来的深重苦难和对生产生活造成的巨大破坏.著名的有“豳风”《东山》,“小雅”《采薇》、《何草不黄》,“魏风”《伯兮》、“鄘风”《载驰》,“秦风”《无衣》等.2、论述《庄子》的艺术成就.《庄子》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哲理与诗意的交融.例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山神人”的描写,说明了“逍遥游”的哲理境界,而又诗意流淌,意境悠远.二、异材纷呈的寓言故事.《庄子》里寓言据专家统计共有180多篇,著名的有“朝三暮四”、“庖丁解牛”、“叶公好龙”、“东施效颦”、“井底之蛙”、“蛮触之争”等.三、意出尘外的想象.例如《逍遥游》中的想象.四、汪洋恣肆的文章形式.结构完整,主题突出,语言奇峭富丽.3、答:屈原是一位有卓越见识的政治家和品德高尚的笃行君子,也是一位有个性的伟大诗人;他的出现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屈原及其作品影响历代文人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哺育了各个时代的作家.例如西汉的文学家贾谊被贬后,经过汨罗江时,有感于自己和屈原相似的经历,作了一篇《吊屈原赋》,表达对屈原的景仰和无限哀思.稍晚于贾谊的司马迁受到残酷的刑罚,以屈原和《离骚》精神激励自己,完成了巨著《史记》.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四言体的格局,吸收民歌形式,特别是楚歌形式,创造出句式参差灵活、结构富于变化的“楚辞”文体,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总之,屈原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道路,其精神、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是不朽的.《中国古代文学〔B〕〔1〕》作业2:汉代文学一填空.1、哲理文、论证文2、乐府、古诗十九首3、治安策、过秦论4、骚体赋、散体大赋5、枚乘的《七发》6、子虚赋、上林赋7、两都赋、二京赋8、司马迁、班固9、归田赋、抒情小赋10、汉书、史记11、音乐机关、秦12、乐府诗集、鼓吹曲辞13、班固、赠妇诗14、叙事诗、玉台新咏15、古诗十九首、昭明文选二、默写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2、岁月忽已晚、努力加餐饭三、简答1、答:从时间顺序上来说,整个汉赋的发展大体可分成三个阶段:在西汉初期,是以骚体赋为主流,是屈原、宋玉流风的直接延续和发展.从武帝开始到东汉中后期,是散体大赋占据压倒优势.东汉顺帝以后,随着帝国政治、经济的衰落和儒家思想的崩溃,散体大赋走向衰落,而那种体制短小的抒情赋又发展起来.2、答:第一、《史记》为我们展现了一道丰富多彩的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第二、司马迁写人物运用了许多生动鲜活的艺术方法,第三、强烈的抒情色彩.3、答:第一、生动的故事性.《孔雀东南飞》的整个事故基本上是由对话组成的,逢场朱总故事的生动性和精彩场面的描写.第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孔》中,对刘兰芝的形象塑造非常成功,她完美无缺,大大引起了读者对她的热爱和同情,第三、句式自由、变化多样,《孔》文采用的是五言体,而汉代乐府的五言体为建安时期五言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第四、语言朴实凝练、善于叙事抒情.四、分析题1、答: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意切,读之使人倍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全诗感情真挚而细腻.陈绎在《诗谱》中评价本诗说:“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先写“与君生别离”,表达了天各一方的不幸;接着写“道路阻且长”,表达了难以相见的无奈;再写自己因相思而衣带渐宽,担心丈夫为浮云迷惑而不知返家;最后以期待和聊以自慰的口吻劝自己,结束了她离乱的相思.思念之情,反复叹咏,显得曲折而细致入微.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委婉含蓄的抒情.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比兴手法的运用.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以鸟兽尚且留恋故乡作为比喻和反衬,暗示游子应早日还乡;“浮云蔽白日”则在比喻手法中隐含对游子〔实也对自己命运〕的担心,但表露得更为含蓄.二是迂回诉说,耐人寻味.比如本来要说自己因思念远方亲人而腰身瘦了,却偏说衣带一天天宽松了,本要说青春无多,却偏说成“岁月忽已晚”;本来要诉说自己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却偏在结尾表示一切撇开,只希望对方多多保重……这种含蓄深沉的写法,和主人公善良的柔情互为表里,正是中国诗歌传统的温柔敦厚诗风的生动体现.这首诗在艺术上的另一个特点是用典,就是引用以前诗文的内容或词句,来说明眼前的内容.本诗开头的“与君生别离”是化用《楚辞·九歌》中“悲莫悲兮生别离”的句意;“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是借用《诗经·萧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内容;而“道路阻且长”则是直接袭用了《萧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词句;“胡马”、“越鸟”二句是引用《韩诗外传》中的‘代马依北风,越鸟翔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的典故;而诗句“‘思君令人老’其中的‘思君’一词,是《小雅》‘维忧用老’”的变体;“岁月忽已晚”则是暗用《采薇》中“岁亦莫止”的内涵……当然用典不是机械地拼凑堆砌典故,只有同作品特定的内容环境融为一体,才是恰到好处的用典.本诗在这方面是很成功的,因而不仅使诗句言简意丰,同时也是形成诗中含蓄委婉手法的原因之一.此外,这首诗虽然用了不少典故,但并不影响其语言浅近自然,风格平易淡远的艺术特色,而这正是《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的共同之处.2、答:一、开创了“纪传体”体例纪,指本纪,即皇帝的传记;传,指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 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二、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它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由于纪传体可以容纳广泛的内容,有一定的灵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级关系,因而这种撰史方法,为历代史家所采用,影响十分深远.三、《史记》是后世小说、戏曲取材创作的昆山邓林.以元人杂剧而论,内容取材于《史记》,明代杂剧、明代传奇、明代平话小说以及近代京戏、地方戏中均有选自《史记》的体裁.四、《史记》人物的精神气质影响着后世戏曲、小说艺术形象的塑造,《史记》中的故事情节和表现方法也常被后代的小说、戏曲多学习、所模拟.最明显、最突出的是《水浒传》.五、《史记》的文章结构常被后世小说奉为学习的榜样,这一点在“唐宋传奇”和《聊斋志异》等文言小说中表现得最突出.《中国古代文学〔B〕〔1〕》作业3:魏晋南北朝文学一、填空题1、燕歌行、七言诗2、骨气奇高、体被文质3、七子、蔡琰4、七哀诗、白骨蔽平原5、咏怀诗、五言古诗抒情组诗6、陆机、五言之警策7、木兰诗、孔雀东南飞8、新体诗、永明体9、谢灵运、园柳变鸣禽10、颜延之、鲍照11、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12、搜神记、世说新语13、刘义庆、一部名士的教科书14、《典论、论文》、《文心雕龙》15、文学创作实践、文学理论二、默写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2、手挥五弦.俯仰自得三、简答题1、答: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孔融的代表作有散文如《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陈琳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王粲代表作为《七哀诗》和《登楼赋》2、答:1,通过朴素自然的田园风光的描写,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不加雕饰,把生活的情景和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这就形成了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2,诗歌的语言在朴素中又体现出十分精粹的含义,这朴素中含有淡淡的韵味,这种韵味主要是讲究对形象的刻画,对词语的运用.3,陶渊明的田园诗往往造出一种特殊的艺术境界,达到了情和景的交融.陶渊明的田园诗除了一些议论的句子外,大多是客观朴实的描写,包涵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浓厚情趣,这种情趣,经过一种朴实平常的景物描写,意向描写加以表现构成了一种淳厚的意境.3、答: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分裂的时期,当时主要作者以南朝〔晋、南齐,梁、陈〕为代表.作品多为晋时的散赋和抒情小赋,南朝的骈赋,尤其在齐梁后,骈文已经成为当时的主流代表.如中国最完备的文学批判类的著作《文心雕龙》就是骈文所写.其中“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试图来证明骈文的格式.但也有很多作品是以散文形式写出〔如大多数议论文,但也尽量骈化〕.这就说明当时的情况是大的走向以骈文为主.这个走向直接影响到隋唐时期诗和文章的格式化.一直延续到了宋代.四、论述题1、答:曹操的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抒写自己的理想怀抱.《白马篇》是其前期代表作,这游侠儿的形象,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融注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在其前期诗中,也有不少描写宴饮游乐的诗歌,如《公宴》《名都篇》均为他邺下时期生活和情趣的真实反映.其后期诗歌更多的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备受迫害的无限压抑和悲愤.《杂诗》体现了其壮志难酬的激愤不平,诗中既有慷慨激昂之情在回荡,又有无可奈何的闲愁无法排遣.曹植的辞赋和散文也很出色.他的辞赋今存四十余篇,均为抒情小赋,《洛神赋》为其名作,它熔铸了神话的题材,描写了一个神恋爱的悲剧古诗.它不仅是曹植赋的代表作,还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最富盛名的代表作之一.曹植的各体文章今存92篇,包括颂赞、碑文、哀辞、章表、杂说等,其中以书、表最为出色.《与吴季重书》《与杨德祖书》《求自试表》等均为名作.其文多有较充实的内容和真挚的感情,重词采,重骈俪,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对后事骈文的发展颇有影响.3、答:南北朝民歌是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又一次集中出现的民间口头创作,它不但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精神风貌,而且在艺术上创造了新的形式和风格,是我国诗歌的一个新发展.南朝乐府民歌由当时的乐府机关采集而保存下来的民间诗歌创作.它主要产生于东晋和宋、齐、梁时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吴声歌曲,二是神弦曲,是民间的祭歌,三是西曲歌.南朝民歌中极少反映下层人们的悲苦之音,而使情歌成为唯一的主题,部分作品有浓厚的脂粉气以至色情成分.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南朝社会生活的现实,客观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罪恶也有一定揭露.南朝内容虽单调,但由于其多角度、多侧面反映了爱情生活,并且所写之情极其真实,多如流水,颇具感人力量.北朝乐府民歌其内容分为:第一是社会的离乱,战争的残酷,以及表现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第二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之中,使他们固有的勇敢刚毅性格和尚武精神有了充分的发展;第三是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第四是揭露了阶级社会的不合理;第五是大胆而直率的婚恋内容;第六是反映北国特有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北朝民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生动地反映了北朝二百多年间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特色.《中国古代文学〔B〕〔1〕》作业4:唐代文学一、填空1、李峤、崔融2、骨气端翔、音情顿挫3、王维、孟浩然4、王昌龄、出塞5、逢雪宿芙蓉山、风雪夜归人6、元稹、白居易7、与元九书、歌诗合为事而作8、韩愈、柳宗元9、永州八记、游黄溪记10、清丽空灵、省净纤巧11、杜牧、李商隐12、自觉的时代、文言短篇小说13、莺莺传、长恨歌传14、花间集、赵崇祚15、词为艳科、婉约词二、默写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2、春花秋月何时了、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三、简答题1、答:第一陈子昂在革除六朝余风、确立盛唐之音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明确地批判了齐梁之风,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第二是他努力时间了自己的创作理论.其作品的面貌不但和齐梁及唐初宫廷诗人迥别,而且和四杰亦不尽同.无聊的奉和酬赠、歌功颂德之作更少了,感慨社会人生、抒发个人情志之作更多了,而且绝无轻靡浮薄的气息,彻底脱去了华美的形式,代之以苍老雄健,沉着抑郁.2、答:王昌龄的七绝善于抓住典型题材和典型情景,通过高度的概括和想像,一气呵成的结构和铿锵流畅的语言,创造深沉浑茫的意境,表达明确深刻的思想,使七绝的优点发挥到极致.例如《从军行》中既歌颂将士们的报国豪情,又抒发他们的思乡边愁,在雄壮热烈之中潜含着一股激越悲凉之气,十分感人.3、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第一是杜甫善于选择典型的艺术形象,二是善于作细节描写和对比描写,三是善于寓客观于主观,四是善于运用极富个性化的人物对话和人物对白,五是在诗中发表议论,六是精美而丰富的语言,七是众体兼备、中体俱佳的特色,八是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多姿多彩.4、答:中唐的古文运动是中国散文史上第一次在明确理论指导下的散文革新运动,韩愈、柳宗元为其确定了一系列的理论主张.首先,他们总结骈体文重文轻道和前代古文家重道轻文的偏向;其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坚持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变革;再次.在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上,韩愈继承了屈原发愤抒情和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精神,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创作观点.三、论述题.1、答:新乐府运动是元稹、白居易等人在杜甫新题乐府诗的基础上,倡导而兴起的一次有明确理论指导的诗歌革新运动.首先,白居易认为,文艺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的产物,优秀的文艺都应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都具有十分深刻的社会认识价值.他竭力主张诗人要植根于现实,要多询时务,进行调查了解,以保证诗歌的真实性.强调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作者与现实的关系,这是白居易诗论的基础.其次、他认为诗歌应具有能动地改造社会、干预政治、直接影响人的思想意识的巨大功能,即强调诗歌的政教“讽喻”功能,这是白居易诗歌理论最深刻、最成熟之处.这固然有其片面强调现实功利的狭隘性,但重视诗歌的内容和社会功能,又正是白居易诗论之精华所在.再次,白居易还正确阐述了诗歌与形式的内容.这为诗歌语言的通俗化、表达的浅切明白,指明了努力的方向.2、答:李商隐是中晚唐之际成就最高的诗人,其诗歌的主要内容有:一是他一生关注现实,故其诗中有百首是触及社会现实的政治诗,对当时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均有反映,并大胆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他的长篇政治诗《行次西郊一百韵》描写了农村凋敝残破、民不聊生的景象,追溯了唐王朝治乱兴衰的历史变化,反映了极其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夹叙夹议,气势磅礴,兼有政论和史诗的特色.二是李商隐诗中为数最多的是抒写各种复杂思想的咏怀诗.由于政治上的失意,一生沉沦下僚,徒有壮志,怀才不遇,以及消极颓唐之情,复杂而又强烈,往往见于笔端.三是李商隐是唐代抒写爱情的能手,极富特色,其中一部分是写其妻子王氏的.四是还写了不少追求、怀恋其他女子的诗作,多以《无题》标示.其艺术特色有:一是构思缜密,情致神晕,是李商隐诗歌的主要特色之一.他的诗无论感时、抒怀,还是言情、咏物,无不透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同时又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力避平直之语.二是长于用典,精工贴切,是李商隐诗的又一重要特色.三是锤炼字词,工于造语,他的诗语言凝练而丰富.他不但注重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而且重视对成语典故、民谚方言的敷色加工,使诗歌语言造境新颖,蕴涵丰富.四是李商隐诗秾丽而时带浓郁,摇曳而不失厚重,丰富深厚的思想内容与曲折见意的表现形式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形成了“深情绵邈”、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以其意蕴的深婉、词采的精美和朦胧的美学追求,为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为古典诗歌的发展,为后世词、曲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辅导3第四章诸子散文┌─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为代表,语录体或简短论文发展三阶段├─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体或论辩文与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宏篇钜制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体制第一节《论语》和《孟子》一、《论语》1.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述孔子及其门人言谈行事的著作,儒家经典之一。
语录体。
辞约义丰,直接议论。
通行的注本为宋.朱熹《论语集注》2.《论语十二章》孔子的“仁”“义”及重视个人修养的观点。
平实简约而思想深邃的语言。
二、《孟子》1.记述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四书”,儒家经典之一。
较《论语》有发展,可说是章向篇的过渡,语录体向对话体发展。
气势雄伟,感情激烈,论辩中善施机巧,说理善假寓言、比喻。
通行的注本为宋.朱熹《孟子集注》2.《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的“王道”学说。
用生动比喻和排比、对偶等手法,来增强说服力。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几乎通篇为排句和对句。
第二节《庄子》一、概述《庄子》,庄子及其弟子、后学的著作集,道家经典之一。
脱离语录体,由对话式论辩发展为专题论文。
汪洋恣肆的行文艺术: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哲理;常以极度夸张的笔法,非常奇特的构思进行形象塑造和景物描写,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语汇丰富,造语奇特,文辞富丽。
二、汪洋辟阖仪态万方──《逍遥游》1.庄子散文的代表。
“逍遥游”,即毫无拘束地遨游,即庄子幻想中的绝对自由。
全篇阐明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节选部分指出无论高飞九万里的大鹏,还是微不足道的蜩与学鸠,都是有待(依赖于外在条件)而不自由。
2.汪洋恣肆,浩渺奇警的浪漫主义风格A、想象大胆,夸张奇特,意境开阔雄浑。
如写鲲鹏之大,冥灵、大椿之长寿,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蜩与学鸠不仅有思想,且能开口讲话,音容笑貌毕具,也见想象之新奇大胆。
中国古代文学(B)(1)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授课老师:彭志刚先秦文学一、填空题1、秦2、诗经西周春秋3、诗诗三百4、齐诗毛诗5、比兴6、尚书国语7、左传战国策8、孟子庄子9、离骚九歌10、庄子二、单项选择题1、C2、A3、A4、C5、D6、D7、D8、A9、B 10、A 11、B 12、D 13、D 14、C 15、B 16、C17、B 18、B 19、D 20、D三、默写和填句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2、终刚强兮不可凌魂魄毅兮为鬼雄四、简答题1、答:采诗说:古有采诗之官,他们到全国各地搜集歌谣送上朝廷,是为了“观风俗,知得失”。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朝廷为了观察民风,派老者去民间搜集歌谣。
这就是采诗说。
《诗经》中风诗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因此说风诗这部分主要是采集来的。
2、先秦历史散文P .24.代表作:《尚书》和《春秋》先秦诸子散文P .43.-.45.代表作:《论语》和《庄子》3、P .69.-.70.五、分析论述题1、P .20.2、(参考)答:《橘颂》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
《九章》共九篇,本是散篇,后人编辑《楚辞》,辑成组诗。
《九章》与《九歌》的祭祀神灵不同,多带有记叙诗人生平的性质。
《橘颂》当作于诗人青少年时期,是少年言志之作。
诗咏物寄志,颂橘即是颂人。
诗分两部分,前一段是写橘树的品格与素质;后一段是说人的品格应该像橘树一样。
什么是橘树的品格?首先,它习惯于南国的土地,不能随便迁徙,所谓“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实际上是肯定它的专一不变,为下段诗人要以橘树为榜样预埋伏笔。
其次,橘树“绿叶素荣”,“曾枝剡棘”;果实则“青黄杂糅,文章烂兮”,且“精色内白”,“纷缊宜修”,赞扬它可以赋予重任,打扮得体,美而不丑。
这里既对橘的形象进行描绘,而且对其品格进行人格化,启下文对它的进一步赞美。
第一段在咏物,第二段在写人寄志。
第二段以第一段为基础,表示要向橘学习,以其为榜样,要学习其独立的性格,专一的志向,秉德无私的品性和美丽而不淫,刚强而守礼的操守。
《中国古代文学B(1)》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英雄,异人异物2.公羊高,谷梁赤,谷梁传3.刘向,楚辞章句,王逸4.骚体,(散体)大赋,小赋5.咏史,古诗十九首6.文选,昭明太子7.沈约,四声八病,永明体8.文心雕龙,诗品说明: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D 2.A 3.A 4.D 5.D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参考答案: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方式。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是对事物作直接的陈述或描写。
(2分)比,“矣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打比方。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用别的事物发端,引出所要歌咏的事物。
赋、比、兴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基本表现方法。
(3分)2.参考答案:志怪小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一种小说。
它主要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其中颇多宗教迷信思想,但也有一些进步意义的思想内容。
(3分)虽然它在艺术上还比较粗糙,但已具备了小说的雏形,对后世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分)说明:(1)要点有重要遗漏或明显错误,须根据评分标准酌情扣分。
(2)错别字每两个扣1分。
两小题错别字扣分共计不超过2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参考答案:(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制度的一个重大转变时期,也就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奴隶主贵族的没落、奴隶制社会消亡的时期。
奴隶制的生产关系逐渐变成封建性的生产关系,奴隶社会逐渐封建化,为封建社会所替代。
(5分)(二)伴随着政治变革而来的是旧制度、旧思想、旧传统、旧文化的解体、各类社会思潮的高涨和文化学术的空前繁荣。
私学代替了官学,文化教育相对得到普及。
“士”的阶层越来越庞大。
学派林立,互为立说,争鸣不断。
(5分)(三)旧思想被瓦解,政治斗争纷纭,因而思想禁锢较少,各派各家敢于冲破旧传统、旧思想的牢笼,对各种事物进行新的探索,发表新的见解,著书立说,形成学术文化的空前繁荣,表现的文学上就是散文的勃兴。
《中国古代文学B(1)》单元辅导(2)(转引自中央电大网韩传达老师研讨稿)相关教学重点及辅导:1、《史记》的主要思想内容:《史记》广泛地记载了数千年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生活,具有无比丰富的思想内容。
(1)对于经济问题的卓绝认识:《史记》一方面强调了发展经济的重要性,指出了经济繁荣是人民生活安定、国家强盛的基本条件。
另一方面这里又提出了工、农、商、虞并行发展,四者缺一不可的主张,从而与传统片面的“重本抑末”形成对立。
《史记》的《平准书》与《货殖列传》都是我国古代经济史上的杰出作品,是我们今天研究汉代社会经济的宝贵资料。
(2),主张民族平等,反对侵掠的进步民族观:司马迁提出了各少数民族都是黄帝的子孙,都是一家人的看法。
既然大家都是黄帝的子孙,那就不该有孰贵孰贱之分。
这种思想对我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汉武帝一生发动的战争除其前期对匈奴进行的战争属于正义的自卫反击外,其他大都属于非正义的扩张掠夺。
《史记》记载这些战争时同情显然是在被侵略、被掠夺一方的。
(3)鲜明而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司马迁在《管晏列传》赞赏晏子不愚忠愚孝的态度。
在《伍子胥列传》里毫无保留地颂扬伍子胥对一国之君的复仇举动。
司马迁重视下层人民,重视并歌颂下层人民的力量,敢于为被汉代统治者杀害的下层人物树碑立传,表现了一种封建社会中所少有的民主精神和勇敢无畏的求实态度。
如《陈涉世家》把陈胜写入“世家”,又在《太史公自序》中又把陈胜和汤、武、孔子等大圣人等量齐观,这在整个封建社会里是空前而又绝后的。
在《史记》中,司马迁写了《游侠列传》、《刺客列传》等表现中下层人士的传记肯定了许多下层人物,如游侠、刺客、日者、商人、卜医、滑稽人物的历史作用,歌颂了他们的优秀品质。
(4)歌颂积极豪迈的,为了追求理想,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观、生死观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古代文学B》章节测试参考答案(一)国家开放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B》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考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将提供该课程中章节测试参考答案,希望能够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古代文学A》与《古代文学B》的差异与联系1. 《古代文学A》与《古代文学B》的课程安排2. 《古代文学A》与《古代文学B》的学习重点与难点3. 《古代文学A》与《古代文学B》的学习目的与意义二、《楚辞》与《宋词》的比较1. 《楚辞》与《宋词》的文化背景及时代意义2. 《楚辞》与《宋词》的文学特点及创作技法3. 《楚辞》与《宋词》对人生、情感、自然的表达与反思三、《隋唐五代诗词》选编1. 《隋唐五代诗词》的文学特点与时代背景2. 唐诗与宋词的文学区别及创作风格3. 《隋唐五代诗词》中的代表作品及其作者的文学特点四、《唐代诗歌》选编1. 唐代诗歌的特点及创作技法2. 李白与杜甫的文学成就与代表作品3. 宋代人对唐诗的评价及其文化传承意义五、《叙事人物画》与《非叙事人物画》的比较1. 《叙事人物画》的特点及其文化背景2. 《非叙事人物画》的特点及其艺术手法3. 《叙事人物画》与《非叙事人物画》对文学与美术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本文提供的是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古代文学B》中的部分章节测试参考答案,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
考试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掌握课程基本知识能力的评估。
希望同学们在备战考试的过程中,不断加强知识的体系化、系统化和全面性,真正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更进一步提高个人素养和文化修养。
《中国古代文学B(1)》单元辅导(4)(转引自中央电大网韩传达老师研讨稿)相关教学重点及辅导:1、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李白为后世留下了近千首诗歌,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表现了自己建功立业、奋发向上的雄心和怀才不遇、备受压抑的苦闷,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反映了他对统治阶级的失望与不满。
二是揭露和抨击统治阶级。
如《古风》二十四、三十四、四十八、五十一,《乌栖曲》、《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
三是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及自己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由于长期的漫游和隐迹,李白与人民深入交往的机会很少,但还是写了一些反映民生的作品,如《丁都护歌》、《北风行》、《白头吟》、《长干行》、《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秋浦歌》、《赠汪伦》等。
四是歌颂祖国美丽的山川自然。
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梦游天姥吟留别》、《峨眉山月歌》、《望天门山》、《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登金陵凤凰台》、《独坐敬亭山》等均为名作。
另外,李白诗中还有一类较有意义的作品,这就是吟咏友情,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赠孟浩然》等,都是歌颂友谊的传世之作。
2、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李白诗歌内容十分丰富,风格也多种多样。
(1)浪漫主义是其最突出的特色和最典型的艺术风格。
李白运用了一系列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具体表现,首先是丰富、奇特、瑰丽的想象。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二是生动、大胆的夸张。
夸张是李白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其写景诗中体现得最为突出。
如:“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横江词》)“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行路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北风行》)等。
三是神话和传说的运用。
李白在诗中经常插入一些神话和传说,来增加作品的神秘和浪漫色彩,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中均有神话的内容。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B)(1)》学习辅导《诗经》的思想与艺术一、《诗经》的思想内容《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
《诗经》的内容,教材归纳了6个方面:(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都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是歌功颂德之作。
但他们有其历史和文学价值,如被后世认为是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5篇作品。
(2)农事诗。
周初统治者极为重视农业生产。
一年的农事活动开始时,要举行隆重的祈谷、籍田典礼、祈求上帝赐丰收;秋天丰收后,还要举行隆重的报祭礼,答谢神灵的恩赐。
《诗经》中的《臣工》、《噫噫》、《丰年》、《载芟》、《良耜》等作品,就是耕种籍田,春夏祈谷,秋冬报祭的祭祀乐歌。
《七月》是《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共8章88句,380字,叙述了奴隶一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生活情况。
(3)宴飨诗(4)怨刺史(5)战争徭役诗(6)婚姻爱情诗《诗经》中的内容远不止以上六类。
总而言之,《诗经》的内容十分丰富。
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极少超自然的神话。
祭祀、宴饮、农事诗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姻爱情诗则是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主义的诗歌,奠定了我国现实主义的传统。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为突出。
《诗经》的“十五国风”的大部分和“小雅”中的一部分作品,原来是流传在人民口头的作品,它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们是《诗经》的精华所在,是学习的重点。
二、《诗经》的艺术特点《诗经》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教材上总结了它三个方面的艺术特点:(1)赋、比、兴的手法。
中国古代文学B(1)教学辅导中国古代文学B(1)课程说明一、课程简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专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依托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框架,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从先秦至唐五代这一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讲授这一阶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上)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应用型的语文人才,让学生通过教学,了解这一时期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以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72,共4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二、课程教材本课程的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种:1、《简明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韩兆琦、李道英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韩传达、韩兆琦、李道英、隋慧娟选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3、中国古代文学(上)录像教材27讲,韩兆琦、李道英主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估计2006年12月出版)4、中国古代文学IP课程11讲,韩传达主讲(将见“电大在线”)三、中国古代文学(上)课程的重点本课程讲述的内容是先秦文学、汉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和隋唐五代文学。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其教学重点是:1、《诗经》;2、先秦诸子散文;3、屈原与楚辞;4、司马迁与《史记》;5、汉代诗歌;6、建安文学;7、陶渊明;8、李白;9、杜甫;10、白居易与新乐府;11、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五、中国古代文学(上)课程的考核1、考核的依据课程的考核是依据“中国古代文学(上)”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文字教材《简明中国文学史》(上)(韩兆琦、李道英编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韩兆琦、韩传达等编写)(以上两种教材均由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和其他根据文字教材制作的多媒体教材。
2、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形成性考核:主要采用平时作业(见形成性考核册)的形式,各省级电大也可以加上其它的考核形式。
平时作业每学期四次,由中央电大统一安排布置;其他形式的考核内容和方式由各省级电大自己安排。
2.期末终结性考试: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
考试时间为90分钟。
考试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一命题,考卷的卷面分数为100分。
试题类型有:填空题(约30分)、默写题(约10分)、简答题(约20)、分析论述题(约40分)等。
(注:默写题只限于“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作品;分析论述题原则上限于重点讲述的内容。
如果分析论述题是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某篇作品,则附有作品原文;而所分析的作品将只限于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所选的作品。
)3、终结性考试要求终结性考试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了解、掌握和分析。
了解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有一般的了解和认识;掌握是要求学生对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能够以所学理论和知识为指导,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分析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分析和鉴赏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
4、计分方式形成性考核成绩占学期课程总成绩的20%(其中形成性考核册的四次作业成绩所占比例不少于16%,各省级电大的其他形式的考核所占比例不超过4%)。
期末终结性考试的卷面成绩占学期课程总成绩的80%。
两者相加即为本学期本课程的总成绩,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
《中国古代文学B(1)》单元辅导(1)相关教学重点及辅导:1、《诗经》的思想内容:《诗经》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1)祭祀诗:祭祀诗是指《诗经》里歌颂奠祭周人祖先的祭祀乐歌,有着较浓厚的宗教气氛和道德说教。
这些诗往往宣扬周王的美德和文治武功,即所谓“美盛德之形容”者和“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
主要存在于《诗经》的“颂”诗里,前者的代表作有《周颂》里的《维天之命》、《臣工》等,后者有《周颂》里的《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
(2)赞颂诗:赞颂诗是指《诗经》里赞扬歌颂的诗篇。
其赞颂的对象较为复杂,有赞美祖先功德的,有歌颂将军出征武功的,有称颂某种品德或技艺的,也有称赞男女的美丽的。
这类诗篇主要集中在二“雅”里。
最有特色的代表作有“大雅”里的《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五篇叙事性的诗篇。
(3)怨刺诗:由于西周末年政治黑暗,一些公卿贵族和中下层官吏写下了一批感叹时艰、揭露时弊、讽刺朝政的政治讽刺诗,这就是怨刺诗。
《大雅》、《小雅》和《国风》里都保存着一些怨刺诗。
如《大雅》的《桑柔》、《瞻卬》、《民劳》,《小雅》的《正月》、《十月之交》、《北山》、《巷伯》和《国风》里《魏风》的《伐檀》、《硕鼠》、《秦风·黄鸟》,《邶风·新台》,《陈风·株林》等。
(4)、婚恋诗:《诗经》的婚恋时就是歌唱男女爱情和婚姻的诗篇。
《诗经》的反映婚姻和爱情的诗篇相当丰富多彩,几乎囊括了婚姻和恋爱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其中有许多传世佳作,为历代读者所传诵。
著名的婚恋诗有《周南》的《关雎》、《汉广》,《秦风·蒹葭》,《陈风·月出》,《王风·采葛,《召南·野有死麇》,《卫风·木瓜》,《邶风·静女》,《郑风》的《将仲子》、《女曰鸡鸣》、《风雨》、《溱洧》等。
(5)战争徭役诗:战争徭役诗就是表现战争与徭役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和对生产造成巨大破坏的诗篇。
这是《诗经》中最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优秀的代表作有《豳风》的《东山》、《破斧》,《小雅·采薇》,《唐风·鸨羽》,《邶风·式微》,《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
2、《诗经》的艺术成就:《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诗经》中的诗篇具体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丰富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如《小雅·十月之交》,《豳风·七月》等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为我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奠定了优良传统。
(2)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以抒情写志,刻画人物。
《诗经》中的许多诗篇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情志,往往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如《小雅·采薇》、《秦风·蒹葭》、《陈风·月出》等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写志的佳作。
(3)以四言为主体的诗歌形式。
《诗经》中的多数诗篇常采用四言的语言形式。
但是,《诗经》的语言形式又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
除了主体的四言之外,还杂有二言至八言的句子,这就为我国古代诗歌的语言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榜样。
后来的五言、七言等形式的产生应该说都受到了《诗经》的启发和影响。
(4)重章叠句的形式。
诗经是劳动人民自己唱出的,为了便于流传要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这种形式也是有多种形式的,有的是前后的章字句几乎相同,只改变了几个字;有的是第一、第二章是重章叠句,后面又不重章叠句。
它采取哪一种重章叠句的形式,往往是跟内容相关的。
关于重章叠句在此我们也不多讲了,大家可以看教材。
(5)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古人对诗经艺术手法的总结。
关于什么是赋、比、兴,以及赋、比、兴手法的具体应用,教材里面都有详细的讲述,在这里我们就不多讲了。
3、如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诗经·秦风·蒹葭》?(说明:本段文字只是举例,其实各人有不同的理解。
以下凡是此类文字,同此,不再说明。
)《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古人对这首诗的主旨有许多曲解。
《毛诗序》说:“刺(秦)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朱熹《诗集传》说:“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
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他顾及到诗的内容,但不敢明指是情诗。
清方玉润解诗一般比较通达,但也说这首诗是“惜招隐难致也。
”并进而申其说曰:“盖秦处周地,不能用周礼。
周之贤臣遗老,隐处水滨,不肯出仕。
诗人惜之,托为招隐,作此见志。
”(《诗经原始》卷七)他比朱熹更谨慎,干脆又回到了《毛诗序》的立场上去了。
我们抛开古人的曲解和穿凿附会,细读全诗,无论是从诗的内容或情感上认识本诗,它都纯然是一首怀人的情诗。
诗中反复咏叹的“伊人”就是诗人苦苦相恋相寻的心上人。
虽然他“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但由于“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的客观环境的阻隔,“所谓伊人”总是“在水一方”。
这种可望不可即的咫尺天涯之感通过反复咏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根本没有一点“刺襄公”和“惜招隐难致”的意思。
所以,我们认为这首诗只是写一位男子对他所挚爱的女子的反复追求,屡遭挫折而爱心不改,表现了他对幸福爱情的坚定执著和热情向往。
诗分三章,章八句。
三章重叠复沓,写在一个“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秋季的一个早晨,太阳似乎已出山,只是白露尚“未干”,诗人在长满芦苇的水边,惆怅满怀地了望着对岸,仿佛看到他那位“伊人”站在水的那一边。
他想“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但却可望而不可即。
二、三章虽在意思上大体相同,只有几处字词的改动,但都在说明时间、地点和情感的变化。
“白露为霜”的“为霜”改为“未唏”、“未干”表明时间的渐进过程,由太阳刚出到太阳正在晒干那“白露”。
“在水—方”的“方”改为“湄”、“埃”,说明追寻地点的变迁,衬托追寻之久和追寻之苦。
“水中央”、“水中坻”、“水中坻”的变化表示男子的一往情深,那“伊人”的倩影对于他似乎无所不在。
“苍苍”、“凄凄”、“采采”写景而感情色彩渐浓。
“苍苍”似客观写景,但寓苍凉之情于其中;“凄凄”则映照着感情的凄凉,景与情会;“采采”色泽鲜明,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凄凉意绪。
本诗不用比兴,纯用赋体是它艺术上的第一个特点。
“叙物以言情,谓之赋”(胡寅《斐然集》),它是通过叙物的方式来抒情的。
首章开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不仅是起兴,而更是诗人眼见之实景,它与下文的“叙物”的内容构成不可分隔的整体,是全诗“叙物”之赋的有机部分。
这二句非仅写景,而且点明了时间,联系上二、三两章首句,点明时间的渐进过程。
同时也点明了地点,芦苇多生水边,事情也就发生于此,所以下面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人物——诗人与“伊人”也相继出场了。
下面写他的追寻之苦和寻而不可得,正所谓“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不正是“叙物以言情”吗!是赋法的妙用!景物描写更是本诗的另一个特点。
它写景不是单纯地模范自然风物,而是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情与景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似纯然景物,但“苍苍”中寓苍凉之意,与诗人的落寞的失恋心境谐合无间,同时为全诗奠定了凄清幽惋的情调与氛围,又创造了凄凉哀怨的意境,真有一石三鸟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