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6
2019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120答案1、答案:D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答案:D解析:“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答案:B解析: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A项“天涯涕泪一身遥”是唐代杜甫《野望》中的诗句;B、“与尔同消万古愁”是唐代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C、“八骏日行三万里”是唐代李商隐《瑶池》的诗句;D、“替人垂泪到天明”是唐代杜牧《赠别》的诗句。
4、答案:C解析:“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精卫衔石填海”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
5、答案:B解析:院试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的一种考试,也叫章试。
各地考生在县府里参加考试,由省里的提督学政主持,考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茂才)或相公。
明清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由翰林或部院官员主考,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由礼部主考,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进士,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者称为“连中三元”。
6、答案:D解析:《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聊斋志异》。
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房名。
《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谥号“文正”。
《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
《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号稼轩。
《王右丞集》,作者王维,官至右丞。
《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此集为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含答案及解析2019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单选题85道)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2019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含答案抢分点二文化常识题——重积累,会推断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78页突破点一联想推断法解古代文化常识题[典例]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思维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审题干,明角度。
(1)“不正确的一项”,明确选择方向与选择数量;(2)“豪右”“顿首”“茂才”“京师”的表述哪一个不正确。
第2步:广联想,巧推断。
第3步,再审查,定答案。
回到文本语境,结合前后文再次审读查看,确定答案。
文化常识的复习范围及途径1.分类总共主要有四大类: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
2.途径(1)课内①人教版必修5“梳理探究”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②教材内容及注释。
(详见本书P118~P123)这是最主要的途径。
(2)课外平时做课外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知识。
(详见本书P124~P128)掌握文化常识“两清”1.清楚常见的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所以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
对于这些常见的常识都要有所了解,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试题来分辨。
2.清楚易混易错点。
文化常识中有一些易混知识点,如“谥号”“庙号”和“年号”的区别等,对于这些知识点一定要分清。
突破点二分类识记法突破古代文化常识题(一)按照出处联系课文语境识记参考答案突破点一[典例]思维流程:第2步:首都臣下回答君主问话时的一种礼节下对上及平辈间答案:D突破点二(一)[例1]D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1-1C不是“佛教”,应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2019 届高考古代文化知识练习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集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辞职的意思,即央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C(继承地位的不用然是最年长的儿子)2.以下对文中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三省六部”制出现今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调动官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谥”是谥号。
古代贵爵将相、高级官吏、出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呼叫谥号,一般依照他们的平惹祸迹与道德修养进行议论。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2.B(3 分)(剖析: 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3.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今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取”,“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取官职。
3.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4.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碰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正年号。
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文学、文化常识一、选择题(共2题;共5分)1.(2019•江苏)下列诗句与“悯农馆”里展示的劳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②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③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④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A. ①织布;②插秧;③车水;④打稻B. ①织布;②车水;③插秧;④打稻C. ①打稻;②插秧;③车水;④织布D. ①打稻;②车水;③插秧;④织布2.(2019•江苏)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 《三国演义》中,张飞在长板桥上睁圆环眼厉声大喝,吓退曹兵,然后迅速拆断桥梁,以阻追兵,可见张飞十分勇猛,有很有智谋。
B. 《家》中,许倩如倡导女子剪发,带头剪掉自己的辫子,还以梅的遭遇来激发琴拒绝包办婚姻,鼓励琴做一个跟着时代走的新女性。
C. 《狂人日记》中,狂人说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最后喊出“救救孩子”,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D. 《欧也妮·葛朗台》中,夏尔在父亲破产自杀后,不愿拖累心上人安奈特而写了分手信给她,这一良善之举让偷看信件的欧也妮发誓要永远爱他。
E.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经过生死搏斗最终将大马林鱼残骸拖回港口,有游客把它当成了鲨鱼骨,这一误会让小说结尾更意味深长。
二、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3.(2019•北京)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①《呐喊》中哪一篇作品的结尾,令你印象深刻,给你带来启迪?要求:复述大致内容,陈述理由,150字左右。
②在《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位“内心强大”的人,写出其“内心强大”的表现。
要求:写出人物姓名,150字左右。
③在《边城》《红楼梦》中,谁是“心清如水”的人?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赞美他(她)。
要求: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和特点,不超过150字。
三、名著导读(共1题;共10分)4.(2019•江苏)简答题。
2019语文新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1)文化常识复习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1.【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II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
”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
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
沪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
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仲庵”。
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
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
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
”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以刻深..者。
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
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
前尹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
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由是一切以宽处之。
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
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以不应为杖之,足矣。
”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
”徽宗从之。
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
”诜怒。
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
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
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官职机构
1
2
注:没有答案的就是对的,错的在题目下方就有错误的原因。
3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4
1.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的机构;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5
2.赠,文中指追赠,指在人死后授予某种官职、称号等
6
3.“博士”古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指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
徒的官职。
7
8
4.“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不能上厅堂,后妃要掌9
权就要“临朝”。
5.郎中。
古代官名。
战国时为国君侍卫。
秦汉为郎中令的属官。
东汉以后为
10
11
尚书台属官。
隋唐以后为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诸曹司的长官。
12
6.从事,古代官名,亦称从事掾,汉以后三公及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多称从13
事。
14
7.领,是兼任的意思,指兼任较为高级的官职。
古汉语中,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语15
还有“行”“权”“假”“判”“守”“夺”“摄”等,其中,“判”是指低位兼高16
职。
17
答案:错“领”,指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判”,指高位兼低职;“夺”,指免18
除官职。
8.下车,旧指官吏到任。
“下车恤贫老,故旧莫不欣悦。
”意为张充到任19
便抚恤贫困老人,旧朋友无不欢欣喜悦。
9.“廷尉”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
秦汉至北齐主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20
21
答:“廷尉”是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10.权,表示“暂时代理”,古代表示暂时代理官职的还有“假”“署”“判”“守”
22
23
等词语。
权,表示“暂时代理”,古代表示暂时代理官职的还有“假”“署”“判”
24
“守”等词语。
25
答:“判”指高位兼低职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
26
11.“博士”在古代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也指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27
12..中国的“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
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28
29
13.“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为辅导太子的东宫官。
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30
礼法的制定和颁行。
14.枢密,指枢密院,官署名。
宋时枢密院与中书号为“二府”,中书主政,枢密
31
32
院掌兵权。
33
15.舍人,初为春秋战国时期豪富权贵家主人的左右亲信或门客、宾客的通称, 34
后因太子舍人而成为国君、太子的属官,发展到中书舍人后成为朝廷有品级的高35
官。
36
16.吏部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刑部掌管国家法律、刑狱事务。
37
张商英“为吏部、刑部侍郎”,就是做了吏部、刑部的副长官。
38
17.仆射,古代官名,不同朝代职权有变化。
文中“除中书侍郎”“拜尚书右仆39
射”是任张商英为宰相。
40
18.“致仕”是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一
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41
42
19.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坐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20.太子太傅,和太子太师、太子太保统称为“东宫三师”,是太子的老师。
43
44
21.徙,指调动官职,多为平级调动。
文中的“迁”“改”“罢”等均是官职变动45
的用语。
46
22.检讨,职官名,宋有史馆检讨,掌修国史,明时录属翰林院,与修撰编修同称47
为史官。
48
23.燕见,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臣子,泛指朝中官员恭请同僚一起讨论
朝政。
49
50
答:“泛指朝中官员恭请同僚一起讨论朝政”错,泛指公余会见。
51
24. “除”指任命官职,选文中的“授”“拜”也是指任命官职。
25. 曹掾,东汉太尉或相国等分曹治事,正职为掾,后来泛指各部门治事的属
52
53
吏。
54
26. 改秩,秩,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改秩即改变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
55
27. 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56
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57
28. 庶吉士,官名,是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
为皇帝近臣,负责起58
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职责,为明朝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59
29.敕,即敕命、敕谕,本是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60
诫臣僚。
明清时期,敕的范围扩大,也可泛指官府发布的文书。
61
答:不可“泛指官府发布的文书”。
30.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某些
62
63
官员。
64
31.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官员考核等职事,长官称为礼65
部尚书。
66
答:官员考核的职事属于吏部。
32.“司空”于西周始置,为虚衔,无实职,一67
般只用于加授给年高望重的大臣。
68
答:对“司空”的解释错误。
司空是中国古代官名。
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69
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70
工。
春秋、战国时沿置。
是周代掌管当时代表最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工部的手71
工业制造官员。
33.谏官,对君主的错误进行规劝使其改正的官吏,与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
72
73
的“监官”不同。
74
34.告老,文中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其他缘故而75
辞职的一种借口。
76
35.解归,自请解职辞官归家,古代官职升降调动有一些专用词语,官职升迁有77
拔、擢、拜、封等;官职调任有迁、徙、调、出;官职降职有罢、黜、免、谪。
36.绶,官印,解绶去职指辞职归隐。
78
79
答:绶:官印;解绶去职指辞职,没有归隐的意思.37.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政80
府高官的名称,唐时称六部的正职为尚书。
答:“特定犯人”错误,大赦不是针对特定犯人的,它是针对某一时期内犯有一
81
82
定罪行的所有罪犯,并不包括特定犯罪分子。
83
38.吏科,给事中,明代首设,具有劝谏和监察双重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稽
查吏部事务。
84
85
39.“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86
87
40.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88
降。
89
41.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90
就称为留守。
91
42. 黄门侍郎,又称黄门郎。
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
黄门侍郎因最初
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
92
93
43. “男”是爵位名,唐朝有“开国县男”之爵,位列“开国县公”“开国县侯”
94
“开国县伯”“开国县子”之前。
答:按照“公、侯、伯、子、男”的排序,“男”应该位列最后44.“参乘”
95
96
亦作“骖乘”,是车上的陪乘保卫人员。
古人乘车,一般是一车三人,尊者在左, 97
驾车者在中间,右边就是“参乘”。
98
45.御史是中国古代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例如宋代的99
包拯就做过御史,他以刚正不阿、铁面无私著称。
100
46.征,与“辟”同为古代擢用人才的制度,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为“辟”。
101
47.补,补充缺职,古代官职变动的一种,文中“领”指暂时担任,“转”指调动102
官职。
103
答:领指兼任,暂代是署或权。
104
48. 刑部,又称“秋官、宪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
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105
106
49. 擢,提拔官职,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如本文中的授出
举等,就有提拔或者授予官职的意思。
107
108
答:“举”在本文中是“推举”“举荐”的意思,并不是“提拔”或“授予官职”109
50. 辟,汉代开始推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形式,指的是中央官署的行政长官或地110
方政府的官员任用属员,可以自行征聘,然后再向朝廷推荐。
111
51. 别驾,即别驾从事史,汉置官职,为州刺史的佐官,因其位高,出巡时不与112
刺史同车,别乘一车,故名;魏晋以后均承汉制,总理众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