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虞集传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元朝时,巴蜀文人在全国颇有盛名。
祖籍四川仁寿县的虞集,素负文名,他在诗学、史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与揭!斯、柳贯、黄"并称“元儒四家”。
“元诗四大家”中,虞集更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宋朝末年,战争对社会造成的破坏是严重的,人们顽强抗击蒙古铁骑,巴蜀大地遭到毁灭性打击。
蜀中文化人纷纷外迁江南,在流寓之地形成一个蜀人文化圈。
他们上承宋朝蜀学辉煌的余脉,在流寓之地相濡以沫,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文化成就。
在元朝诗学、史学、理学等领域,祖籍四川仁寿县的虞集,就是一个取得突出成就的代表。
系出名门宋朝末年的战乱,使四川一些幸存的文化人东出峡夔,逃往江南岭海,有些大家族更是举家搬迁。
虞集在《道园学古录•史氏程夫人墓志铭》中说:“会国朝以金始亡,将并力于宋。
连兵于蜀,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谋出峡逃生。
”元朝赵方在《邵庵先生虞公形状》一文中说:“宋之将亡,蜀先被兵,其世家大族狼狈奔走,仅保遗息。
以东南内附以来,日以衰微,忘其所至者众矣。
”纷纷外逃的这批蜀中文化人,汇聚于江南地区,形成蜀人文化圈。
虞集就是蜀人文化圈中的一员。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祖籍四川仁寿县,元朝著名学者、诗人。
虞集于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年)生于湖南衡阳,他有一个显赫的家世。
虞集五世祖是南宋江苏苏州市书院巷标志牌。
书院巷在唐宋时称南宫坊,后因魏了翁在此创建鹤山书院而得名虞集画像丞相、中国著名军事家虞允文。
虞允文(1110—1174),曾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的采石矶之战中以弱胜强大败金军,后来官至丞相,宣抚江淮、川陕等地,提拔、推荐了很多优秀人才,包括著名诗人辛弃疾、绵竹籍思想家张轼、丹棱籍史学家李T,以及胡W、晁公武等。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也被虞允文欣赏并极力向朝廷推荐。
虞集曾祖父虞刚简担任过利州路提刑,与理学家魏了翁、史学家李心传等,同为南宋蜀中名儒,“蜀人师尊之”。
元虞集全元文
《元虞集》是一部全元文的作品,本文以中文书写。
该文探讨了
人生的种种境遇和情感体验,旨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悟和对社会
现象的观察。
该集共包含了数百首诗歌、散文和小说。
每一篇都通过文字勾勒
出了不同的场景和人物形象,展示了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感受。
其中一首名为《月下思家》的诗,描述了作者在月光下思念家人
的情景。
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内心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家
人的无限思念和牵挂之情。
另一篇名为《行旅感怀》的散文,记录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散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风景的壮美和心灵的追寻,流露出对人
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
小说《红楼梦前传》则是该集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细
腻的笔触描绘了社会的阶级困境和人性的复杂性,通过家族的兴衰和
人物的命运展现了社会变迁的图景和人生的无常。
总之,《元虞集》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深度的思考赢得了广大
读者的喜爱。
通过文字的力量,作者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读者,引发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虞集简介_虞集的诗全集_古诗大全虞集(1272~1348)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虞集的诗全集:《风入松》作者为元代文学家虞集。
其古诗全文如下:听风听雨听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嵴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隐晦一夜苔生。
《赤城馆》作者为元代文学家虞集。
其古诗全文如下:雷起龙门山,雨洒赤城观。
萧骚山木高,浩荡尘路断。
鱼龙喜新波,燕雀集虚幔。
开户微风兴,倚杖众云散。
《听雨》作者为元代文学家虞集。
其古诗全文如下: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莫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院中独坐》作者为元代文学家虞集。
其古诗全文如下:何处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总关情。
无端绕屋长松树,尽把风声作雨声。
《王氏孝义诗》作者为元代文学家虞集。
其古诗全文如下:阴阴槐柳荫苇村,中有乌头孝义门。
耕织事均家益瞻,缌麻亲尽义弥敦。
蜜蜂日暖开窗户,慈竹春深长子孙。
先世此邦尚赐履,为歌遗俗却销魂。
《尚志斋说》作者为元代文学家虞集。
其古诗全文如下:原文: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
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蓄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
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
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
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
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
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
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
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
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
”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元代大儒虞集虞集(1272年~1348年),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
元代著名学者、诗人。
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
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历国子助教、博士。
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
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
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
虞集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虞集祖籍仁寿(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为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其父虞汲曾任黄冈尉,宋亡后,徙临川崇仁(今属江西省)。
其母亲是国子祭酒杨文仲之女。
祖辈皆以文学知名。
虞集于南宋咸淳八年二月二十日(1272年3月21日)生于湖南衡阳,正当宋末,兵戈扰攘,为避战乱,随父迁居江西崇仁二都(今石庄乡)。
虞集自幼聪颖,3岁即知读书,4岁时由母杨氏口授《论语》《孟子》《左传》及欧阳修、苏轼名家文章,听毕即能成诵。
9岁时已通晓儒家经典之大旨。
14岁时师从著名理学家吴澄,对儒学世界观有了进一步认识。
元朝统一全国后,虞集先在江西南行台中丞董士选府中教书。
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虞集至大都(今北京市)。
大德六年(1302年),被荐入京为大都路儒学教授。
不久,为国子助教。
他以师道自任,声誉日显,求学者甚多。
皇庆元年(1312年),元仁宗即位,虞集任太常博士、集贤院修撰。
他上疏论学校教育问题,多有真知灼见,为仁宗所赏识。
延祐六年(1319年),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集贤修撰。
泰定元年(1324年),为国子司业,后为秘书少监。
泰定四年(1327年),他与王约随从泰定帝去上都,用蒙语和汉语讲解经书,上都大臣为其博古通今所折服。
泰定帝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
他建议京东沿海土地应让民开垦,筑堤以防潮水涌入。
这既可逐年增加税收,又使数万民众得以在京师周围聚集,增强保卫京师的力量。
这些主张虽未被采纳,但后来海口设立万户之计,就是采用其说。
文宗在登位之前,就对虞集有所了解,登基后,即命其为奎章阁侍书学士。
《元史虞集传》的阅读*与原文翻译第1篇:《元史虞集传》的阅读*与原文翻译虞集,字伯生。
父汲,娶杨氏。
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
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
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
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曰:“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将以一道德、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
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后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
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
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
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宋史·司马光传》的阅读*与原文翻译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如*,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科,年甫冠。
*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
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
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元代诗人虞集的十首诗词,其诗词的风格,于精切典雅中见沉雄老练他是元代著名学者、诗人,人称邵庵先生。
他素负文名,引领有元一代文风,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他也是最负盛名的诗人,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他是南宋左丞相虞允文的五世孙。
他就是虞集虞集自幼聪颖,三岁即知读书。
在仓皇逃往崇仁途中,无书册可带,于是由其母杨氏口授他《论语》《孟子》《左传》及欧阳修、苏轼等名家文章,虞集听毕即能成诵。
等回到长沙后,出外就学,才得到这些书籍的刻本。
他曾随元代名儒吴澄游学。
进而对儒学世界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元朝统一全国后,元成宗大德初年,虞集被举荐为大都路儒学教授,历任国子助教、博士等。
元仁宗时,迁集贤殿修撰,除授翰林待制兼国史编修。
泰定帝在位时期,他提出在京师以东地区开展水利营田的建议,对后世颇有影响。
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
元宁宗驾崩后,称病返回临川,自此不再出仕。
虞集学识渊博,能究极本源,研精探微。
精于理学,为元代“儒林四杰”之一。
他认为道德教化是国家治本的大事,选用人才必须为众人所敬服。
主张理学应贯穿于雅俗之中。
虞集素负文名,诗文俱称大家,为元代中期文坛盟主。
虞集的诗风典雅精切,格律谨严,深沉含蓄,纵横无碍。
其诗歌风格于精切典雅中见沉雄老练,体裁多样,长于七古和七律。
虞集生长在社会和平安定时期,他的诗词一般都写得清和淡远。
一派承平气象,如《无题》诗表现一种朦胧的境界,《闻机杼》则呈现雅淡的画面,《腊日偶题》、《听雨》、《宫词》等给人一种安详幽静印象。
虞集的词作今存20几首,大都叙述个人闲愁情思,缺乏社会生活内容,景物描写亦平平无特色,惟《风入松》一词引人注目,其中有句说:“杏花春雨在江南”,勾画江南景物,令人神往。
“杏花春雨江南”乃词中名句,为历代词家所称赏。
据说当时机坊还把这首词织在罗贴上,作为艺术品供人赏玩。
虞集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等。
今人点校有《虞集全集》。
中国历史故事-元诗四大家虞集是个怎样的人?虞集代表作人物档案姓名:虞集别称:邵庵先生、虞文靖字:伯生号:道园谥号:文靖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代:元朝祖籍:成都仁寿出生地:湖南衡阳出生时间:公元1272年去世时间:公元1348年主要作品:《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主要成就:元儒四家、元诗四家官职:奎章阁侍书学士爵位:仁寿郡公追赠;江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虞集是个神童一般的人物,自幼聪颖,学富五车。
他出生在一个官宦书香家庭,自幼家教严苛,受正统儒家教育长大,学识丰富。
历史记载,虞集三岁的时候就能读书,四岁的时候由母亲亲自教导《论语》、《孟子》、《左传》,欧阳修和苏轼的文章,虞集听后即能背诵。
九岁之时通晓儒家各个经典,十四岁的时候师从理学家吴澄,建立了儒家世界观。
虞集精通蒙古语和汉语,泰定帝时期,他跟随泰定帝前往上都,以蒙语和汉语为上都大臣讲解儒家经典。
上都大臣无不为虞集的博古通今和才华卓绝而赞扬。
虞集是一个做事情十分专注而愿意耗尽心血之人。
元文宗之时,虞集奉文宗之命负责编撰《经世大典》。
虞集呕心沥血,批阅两载,最终耗尽心血编成此书。
虞集是个十分成功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曲、散文、书法方面都有不小的成就。
他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在诗歌方面又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有“元诗四家”的美誉。
《元史》记:“集学虽博洽,而究极本原,研精探微,心解神契,其经纬弥纶之妙,一寓诸文,蔼然庆历乾淳风烈。
尝以江左先贤甚众,其人皆未易知,其学皆未易言,后生晚进知者鲜矣,欲取太原元好问《中州集》遗意,别为《南州集》以表章之,以病目而止。
”《风入松·寄柯敬仲》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
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
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
御沟冰泮水挼蓝。
飞燕语呢喃。
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
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挽文丞相》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
「元代」元诗四大家虞集的二十首诗词曲,值得品读!虞集(1272年3月21日-1348年6月20日),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
祖籍成都仁寿(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临川崇仁(今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人。
元代官员、文学家,南宋左丞相虞允文五世孙。
虞集自少受家学,曾随名儒吴澄游学。
元成宗大德初年,被举荐为大都路儒学教授,历任国子助教、博士等。
元仁宗时,迁集贤殿修撰,除授翰林待制。
元文宗时,累官至奎章阁侍书学士、通奉大夫。
元宁宗驾崩后,称病返回临川。
至正八年(1348年)去世。
谥号“文靖”。
虞集素负文名,诗文俱称大家,为元代中期文坛盟主。
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
其诗风典雅精切,格律谨严,深沉含蓄,纵横无碍。
于精切典雅中见沉雄老练,体裁多样,长于七古和七律。
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并称“元诗四大家”。
曾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等。
钓月轩(京兆杜本隶颜)方池积雨收,新水三四尺。
风定文已消,云行影无迹。
渊鱼既深潜,水华晚还出。
幽人无所为,持竿坐盘石。
寄丁卯进士萨都剌天锡江上新诗好,亦知公事闲。
投壶深竹里,系马古松间。
夜月多临海,秋风或在山。
玉堂萧爽地,思尔佩珊珊。
朱秀之杞菊轩高轩何所植,杞菊交根枝。
紫实既秋熟,黄花亦晚滋。
嘉名信共爱,何以疗予饥。
此邦号富庶,士贾志怀资。
萧条山石间,谁复见茕嫠。
遗脱兼并馀,椎剥无完肌。
纵彼百亩受,岂得安耘耔。
种此顷步内,庶无征夺思。
采撷勿违节,烹芼贵有宜。
三咽可千岁,逍遥奉天随。
次韵陈溪山棕履二首·其一解舄还上方,归山据枯槁。
禁足结僧夏,陈编谢探讨。
隐几或过昼,凝尘遂忘扫。
行庭不见人,谁或践生草。
实由筋力衰,无复驰走好。
前年当此时,严召出城早。
追度龙门水,赐见沙领道。
鼎湖忽踰年,始克罢趋造。
感君素履咏,幽贞可长保。
番番茹芝人,长歌岂知老。
听雨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暮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院中独坐何处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总关情。
智囊明智部虞集原文及翻译智囊明智部虞集原文及翻译明智部·虞集作者:冯梦龙【原文】元虞集,仁宗时拜祭酒,讲罢,因言京师恃东南海运,而实竭民力以航不测,乃进曰:“京东濒海数千里,皆萑苇之场,北极辽海,南滨青、齐,海潮日至,淤为沃壤久矣,苟用浙人之法,筑堤捍水为田,听富民欲得官者,分授其地而官为之限,能以万夫耕者,授以万夫之田,为万夫长;千夫、百夫亦如之。
三年视其成,则以地之高下,定额于朝,而以次征之。
五虞集年有积蓄,乃命以官,就所储给以禄。
十年则佩之符印,俾得以传子孙,则东南民兵数万,可以近卫京师,外御岛夷,远宽东南海运之力,内获富民得官之用,淤食之民得有所归,自然不至为盗矣。
”说者不一,事遂寝。
〔评〕其后脱脱言:京畿近水地,利召募江南人耕种,岁可收粟麦百余万石,不烦海运,京师足食。
元主从之,于是立分司农司,以右丞悟良哈台、左丞乌古孙良祯兼大司农卿,给分司农司印,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间,北抵檀顺,东及迁民镇,凡官地及元管各处屯田,悉从分司农司立法佃种,合用工价、牛具、农器、谷种,给钞五百万锭。
又略仿前集贤学士虞集议,于江、淮召募能种水田及修筑圃堰之人各千人,为农师。
降空名添设职事敕牒十二道,募农民百人者授正九品。
二百人者正八,三百人者从七,就令管领所募之人。
所募农夫每人给钞十锭,期年散归,遂大稔。
何孟春《余冬序录》云:“明朝叶文庄公盛巡抚宣府时,修复官牛、官田之法,垦地日广,积粮日多,以其余岁易战马千八百余匹。
其屯堡废缺者,咸修复之,不数月,完七百余所。
今边兵受役权门,终岁劳苦,曾不得占寸地以自衣食,军储一切仰给内帑,战马之费于太仆者不资,屯堡尚谁修筑?悠悠岁月,恐将来之夷祸难支也!”樊升之曰:“贾生之治安,晁错之兵事,江统之徙戎,是万世之至画也,李邺侯之屯田,虞伯生之垦墅,平江伯之漕运。
平江伯陈瑄,合肥人。
永乐初董北京海漕,筑淮阳海堤八百里。
寻罢海运,浚会通河,通南北饷道,疏清江浦以避淮险,设仪真瓜洲坝港,凿徐州吕梁浜,筑刀阳、南旺湖堤,开白塔河通江,筑高邮湖堤,自淮至临清建闸四十七,建淮、徐临通仓以便转输,置舍卒导舟,设井树以便行者。
元朝虞集传文章世家虞集(1272—1348),字伯生,以书斋称“邵庵先生”。
祖籍四川仁寿,生于湖南衡州①。
为儒学世家,唐初名臣虞世南之后裔。
曾祖虞刚简,任南宋利州路提刑,曾得程朱氏微旨,著《易诗书论语说》,“蜀人师尊之”(《元史·虞集传》)。
祖父虞■,因文学盛名,为西南文望所宗。
父虞汲,任黄岗尉,与吴澄交往甚密,是南方理学草庐学派的讲友。
母杨氏也“明于性理”(《元史·虞集传》),故虞集因袭家学,三岁即知读书。
至元十二年(1275),元朝举兵南下,战乱不已。
虞汲一家避乱来到福州泉州地区。
至元十七年(1280),虞汲一家还至长沙。
虞集“始得书之摹本,尽读诸经,并通其大义”,从此,开始了对儒家经典的研习。
至元二十一年(1284),又迁居江西崇仁,父母为其求师临川谢仲直,遂得以系统学习经易之学。
吴澄对他的才华称叹不已,视为契家弟子,侍于身侧。
南宋名士遗老,因避乱多流寓江西。
虞集“游于诸公间,备问前修格言,考檄前代典故,于旧家世系源委,言若指掌”。
其贤才遂为江西行省官员董士选所知。
大德元年(1297),为董士选延请,以宾客从行京师。
虞集客授董氏学馆,并以文章游于文臣儒士间,得到当时的文章大家姚燧、程钜夫等人的称赞,被视为“异日斯文之柄”。
有些朝臣甚至称其“才堪御史”(赵汸:《虞集行状》)。
大德六年(1302),擢为大都路儒学教授,从此开始仕宦生涯。
任职国子学大德十一年(1307),武宗即位。
虞集为国子助教。
任职后即“以师道自任,申国学之成法,本圣贤之遗书,通雅俗以性情”,使国子诸生俱获其益。
他馆之士闻其名,也多相率请益为师。
至大四年(1311),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为元仁宗。
元仁宗欲以儒术治国,遂兴国子监,先后拜刘赓、吴澄为国子祭酒、国子司业。
虞集也升为国子博士。
时吴澄倡“为学以尊德性为本”之说,虞集亦言“惟学务修德,勿以利禄使之进”。
遂为朝中所非议,甚至有“吴澄为陆学,非国学,不可为国子师”之谤(《道园学古录》卷四四、四五)。
皇庆元年(1312),吴澄投檄辞去。
不久,虞集也因力赞其说,朝中谤甚,孤立不可留。
皇庆二年,乃以病免,留京师数月以私塾为业。
四朝文学名臣延祐元年(1314),虞集又回任太常博士。
时拜住方为太常院使,每问礼器祭仪等,虞集皆尽心为言先王制作之本,天理人情之实及古今因革治乱之迹。
拜住遂雅重虞集,更信儒者可用。
延祐四年,迁承事郎集贤修撰,并主大都乡试。
时朝中议论学校之治,集谓“今学校之弊在于师道不立”,“今①虞集:《欧阳元公待制潇湘八景图跋》,《道园学古录》卷十一。
天下学官,猥以资格授,强加之诸生之上,而名之曰师..下州小邑之士,无所见闻,初无必为学问之实意,师友之游从,亦莫辨其邪正”,“为今之计,莫若使守令求经明行修成德者,身师尊之,至诚恳以求之”。
其次“则求夫操履近正,而不为诡异骇俗者,确守先儒经义师说,而不敢妄为奇论者,众所敬服,而非乡愿之徒者,延致之日,讽诵其书,使学者习之,入耳著心,以正其本”。
再“则取乡贡至京师罢归者,其议论文艺,犹足以耸动其人”。
如此则师道得立。
虞集之议,诸朝臣称是。
延祐五年春,元仁宗欲再起吴澄为集贤直学士,乃遣虞集召吴澄于临川。
吴澄因病不能行,虞集遂返京师。
六年,虞集又拜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秩正五品。
元仁宗尝叹曰:“儒者皆用,惟虞伯生未显擢尔。
”七年,元英宗硕德八剌继立,欲大有为于天下,用拜住为丞相。
拜住超用贤俊,力荐虞集可大用。
时虞集因服父忧归江西。
至治二年冬,才受命趋朝。
三年八月,受召与袁桷、马祖常同趋上都。
八月五日,南坡政变,元英宗、拜住被铁失等弑,虞集在途中折回。
泰定元年(1324)初,考试礼部进士,虞集为考官。
他认为国家科举取士,科目以程朱经注为主,其目的为“一道德、同风俗”,而“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
”是年,迁国子司业。
泰定帝恢复经筵制度,虞集受命讲授经筵,为汉文进读。
见润泽之际,“陈圣学未易尽其要”,“指时务尤难于极其情”,每为反复斟酌,以“通古今名物之辨”,非辞达其意而不止。
泰定帝见其气貌温和,敷对恺切,赐以中统钞五十锭。
自此常从行讲经。
泰定二年,自国子司业上秘书少监。
四年,再考试礼部,又拜翰林直学士奉议大夫知制诏同修国史。
五月,赴上都经筵。
因讲罢,议论京师恃东南海运竭民力事。
集与同列蒙古讲读阿鲁威学士协同上奏,言治理之法当为“宽远民、因地利”,即以京师之东,濒海数千里沃野、滩地,“用浙人耕法,筑堤捍水为田,听富民欲得官者,合其众分授以地,官定其畔以为限,能以万夫耕者,授以万夫之田,为万夫之长,千夫、百夫亦如之,察其情者而易之”。
并主张减轻赋税,“一年,勿征也。
二年,勿征也。
三年,视其成,以地之高下,定额于朝廷,以次渐征之。
五年,有积蓄,命以官,就所储给以禄。
十年,佩之符印,得以传子孙,如军官之法”。
他认为,若能行之,“则东面民兵数万,可以近卫京师,外御岛夷,远宽东南海运,以纾疲民;遂富民得官之志,而获其用;江海游食盗贼之类,皆有所归”。
这是虞集一次非常重要的政论,后元顺帝海口万户之设,即宗此说。
时朝中议之,有臣以为“一有此制,则执事者必以贿成”,因而未能实行。
致和元年(1328),虞集以前职兼经筵官,进阶奉政大夫,后又兼国子祭酒。
七月,泰定帝病死于上都。
八月,留守大都的元武宗亲信燕铁木儿发动兵变,迎立武宗次子图帖睦儿为帝。
九月,图帖睦儿在大都即位,是为元文宗,虞集为作即位诏。
文宗在潜邸时,已知集以文辞知名,即位后,命仍兼经筵官。
集以“先世坟墓在吴越者,岁久湮没,乞一郡自便”。
文宗婉言相劝曰:“尔材何不堪,顾今未可去尔。
”不令其去。
天历二年(1329),文宗在大都建立奎章学士院,集被除为奎章阁侍书学士,这是虞集得到的最高职位。
他侍从文宗于奎章阁,常常“辨色入直,日未三刻始退就舍”①①欧阳玄:《送虞德修序》,《圭斋集》卷八。
时关中大饥,百姓枕藉而死,有些地方甚至数百里无人迹。
文宗问以对策,虞集认为,大灾之余,当重新振作,应“遣一二有仁术,知民事者,稍宽其禁令,使得有所为。
随郡县择可用之人,因旧民所在,定城郭、修闾里、治沟洫,限畎亩,薄征敛,招其伤残老弱,渐以其力治之”。
并趁机求借一郡相试,左右大臣言虞集此举是欲辞去,文宗遂罢其议。
不久虞集又以祭酒之职事繁,难于同时兼领,求免此职,文宗以奎章阁事最为切要,特免祭酒之职。
又求免同修国史之职,不允。
是年八月,文宗迎明宗和世■于旺忽察都之地(今河北张北北),元明宗暴崩,文宗立即返回上都,再次即位。
虞集趋上都,奉命写即位诏。
至顺元年(1330)初,廷试进士,虞集为读卷官。
二月,文宗诏命奎章阁学士采辑本朝典故,仿唐、宋会要,修撰《经世大典》,以虞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又特命燕铁木儿总监其事。
虞集以“入侍燕间,无益时政,且娼嫉者多”,与奎章阁大学士忽都鲁都儿迷失、撒迪等人一起辞职。
文宗谕谓:所以立奎章阁,是“以祖宗明训、古昔治乱得失,日陈于前,卿等其悉所学,以辅朕志”。
“若军国机务,自有省院台任之,非卿等责也。
其勿复辞。
”是夏,文宗在上都,欲立己子阿剌忒纳答剌为皇太子,乃以明宗长子妥欢贴睦尔乳母夫言,谓妥欢贴睦尔非明宗子,并召令忽都鲁都儿迷失、阿嶙帖木儿书其事于蒙古国书《脱卜赤颜》上,以虞集书诏,播告天下。
①秋,赵世延因病告归,虞集遂领《经世大典》总裁官之职,并兼修治典事。
至顺二年五月一日,《经世大典》修成,共八百帙。
上进文宗后,集乃以目疾求解职,文宗不允。
集又上章举治书侍御史马祖常自代,御史中丞赵世安也为集请:“虞集久居京师,又病目,幸假一外任使得便医药,他日后诏用未晚也。
”文宗终不令其去,并迁怒于赵世安,言:“一虞伯生,汝辈不容耶!”至顺三年,虞集拜翰林侍讲学士,余如故。
八月,文宗崩。
十月宁宗懿璘质班立。
十一月,宁宗崩。
四年,朝臣在上都议立顺帝妥欢贴睦尔,有人言及书诏事,虞集遂谢病归临川。
有终隐之志,乃在旧居处筑室,每日以讨论旧学、咏诗读书,引宾客、门生弟子徜徉山水之间为乐。
元统二年(1334),顺帝遣使召虞集还朝,因疾作不能行。
后至元六年(1340),顺帝诏撤文宗庙。
有人又以虞集诏书事告于顺帝,顺帝不悦,曰:“此我家事,岂由彼书生耶!”①至正三年(1343),诏修辽、金、宋三史,大臣欲以虞集任总裁,终因老病、目疾难以前行而止。
至正八年,病卒。
赠为江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封仁寿郡公。
虞集在当时文学儒士中享有盛名,是以一时大典、制诏、册文多出其手。
然而他并未得到文宗真正的信任,仅被视为为皇权利益服务的词臣而已。
虞集亦知晓上层政治斗争的险恶,故“每承诏有所述作,顾问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或随事规谏,出不语人,谏或不入,归家悒悒不乐。
家人见其然,不敢问其故”。
①虞集书“顺帝非明宗子诏”事,见《元史·虞集传》,根据《元史·文宗纪》卷三四,至顺元年(1330)八月,文宗大驾才至京师,御史台臣即请立燕王为皇太子,文宗言俟燕铁木儿至,共议之。
是以知这之前(在上都时)文宗早有立皇太子意。
故虞集书诏事,当取在至顺元年。
①据《续资治通鉴》卷二○八《元纪·二十六·考异》云:“《元史·虞集传》以顺帝‘此我家事’之言系于元统二年,按其时尚未追理文宗旧诏也。
盖《元史》连书之,失之限断,今酌于至元六年。
又《庚申外史》谓顺帝撤去文宗庙主。
并逮当时草诏者。
瞿宗吉《归田诗话》云:集已谢病在家,以皮绳拴腰,马尾缝眼,夹两马间,逮捕至大都,则以文宗亲改稿呈上。
帝览之曰:‘此朕家事,外人岂知!’即脱脱亦为之言,得释,然两目由是丧明。
宗吉所述,近委老之言,殆恶集者为之也。
使文宗当日果有亲改诏书,是为御笔改定,其稿当藏之禁中,岂得为集所藏,留为他日地步耶?”所见甚是。
另,从虞集诗文来看,是年,虞集一直居在临川且目未丧明。
在文宗朝复杂多变的政局中,尽管虞集小心谨慎,但还是因其受到文宗所谓的“知遇之隆”而被许多人所嫉妒。
一日,虞集受命草封营都王制,贵臣阿荣、巎巎因平素嫉集,乃传谬言,令集制封营国公制。
虞集完稿,丞相来索取发现其误,问其故,虞集乃知是此二人所为,即请重新易稿以进。
后始终不言此事,故人皆以为“集有雅量”。
虞集待人处世上亦讲求孝友。
其弟虞槃早卒,留下遗孤,集抚育如己子。
其孟兄虞采曾因管库输赋京师,亏损数千缗,虞集乃尽力借贷代为偿还,无难色。
其交友以“尚德”为准则②。
遇“山林之士知古学者,必折节下之。
接后进,虽少且贱,如故己。
”而对“权门显赫,则未尝有所附丽”。
归老后,虞集家贫,然“平时居口未尝言贫”①,常受到邻里乡亲、故友门生的接济,于其求碑跋、墓铭,有求必应,然却未尝苟作。
尝有南昌富民伍真父,富甲一方,死后,其子使人求虞集作墓铭,并以中统钞五百锭为赠,虞集不许而罢。
文章学术虞集于经学,博洽精深,在其著文立说之间,每言陆子、朱子“皆为圣人之道,互相发明”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