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五课第2框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五课文化创新整体设计教材分析本课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题组成。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目:第一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
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目“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主要阐述文化创新的作用。
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到: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层意思是从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上讲的。
从文化自身来说,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
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前途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能力的大小。
中华文化之所以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呈现出勃勃生机,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巨大的创造力。
可见,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实践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因。
第三目“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创新的方法。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因此,要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创造,只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事实证明,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作品,无不是源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下设三目:第一目“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通过活动导入,引导学生体会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任何文化创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借鉴的过程。
第一目侧重说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前提。
离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民族文化创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如果不结合时代的特点,不根据新的社会实践要求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气息和时代特色,传统文化也就失去了自身的生命力。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编写人:姚文婷审核人:谭建希吴世平编写时间:2014.10.10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记忆: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2.能力目标:能列举实例说明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学习重点: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及文化创新的作用。
三.学习难点:理解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四、学习方法: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合作探究(二)、合作探究: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的这一诗句蕴含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请简要说明。
2.辨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因此,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依靠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3、有人说“文化创新是文化创作者的事情,与一般群众无关”,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三)、训练操作:1.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题研讨会中,某同学以“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将激励深圳人再创辉煌”的事例来说明主题。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①事例中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特有文化的部分,切合主题②事例中反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部分,切合主题③事例中反映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和条件的部分,切合主题④事例没有体现社会实践的变化推动文化创新,不切合主题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宋朝理学家朱熹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说明的道理是A.实践是文化创新的目的B.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手段C.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D.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途经3. 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
这一活动有利于()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第五课文化创新第2框文化创新的途径班级姓名一、明确目标引导过程1.知识目标:理解文化创新根本途径,掌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两个重要途径。
明确文化创新要处理好的关系和树立的正确态度。
2.能力目标:增强进行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文化创新中的关系的基本能力。
3.价值目标: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积极投身实践进行文化创新。
二、自主学习筑牢基础(一)阅读P51-53页,理解“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1.立足于___________,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_________。
2.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__________ 、________”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3.在文化继承中实现文化创新的要求:一方面,不能离开__________,空谈文化创新。
一个民族和国家漠视对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
另一方面,体现___________,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__________的努力之中。
(二)阅读P53-54页,理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发展和创新又一重要途径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______、______与______ ,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过的过程。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__________。
2.博采众长进行文化创新的体现:通过交流、借鉴与融合,一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成果,发展的过程;二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三是推出融汇的过程。
3.面对不同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态度:必须以世界__________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4.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要求:要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学案【课标要求考点清单】课标1、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2、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考点: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2.文化创新的意义3.创新与继承的关系4.创新与借鉴、融合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基础案【夯实基础自主学习】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1、文化发展的实质2、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1)(2)3、文化创新的作用(1)(2)(3)4、文化创新的主体二、文化创新的途径1、根本途径2、基本途径(1)(2)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构建体系整体把握】提高案【合作探究成果共享】问题:文化创新和社会实践有什么联系要求:(1)前后桌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组织学习。
(2)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要定好中心发言人。
成员必须主动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形成探究成果。
(3)经过合作学习形成探究成果。
小组必须将探究成果以书面的形式形成交流提纲,为成果展示作准备。
【归纳整合核心突破】核心突破一: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1、必要性: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2、必然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重要性(作用)创新使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核心突破二:如何进行文化创新1、主体: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2、根本途径:立足社会实践3、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既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体现时代精神,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古今)4、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但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①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空谈文化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根基;②另一方面,体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岀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 ___________ 的过程。
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成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它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
3.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1 )要反对“ 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即一味固守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
(2)要反对“”和“”,即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4•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实现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5必由之路:•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二)归纳背诵:文化创新的作用(P49-50 )文化创新的途径(P51-55 )二、合作学习(议)1、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2、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3、文化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社会实践。
()4、文化创新是文化创作者的事,与一般群众无关。
(5、文化创新的作用就是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6、文化创新的渊源是社会实践。
()7、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8、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9、文化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社会实践。
()10、文化创新是文化创作者的事,与一般群众无关。
()11、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孝”文化?12、结合课本P54第一个虚线框内容,谈谈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应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13、结合课本P54第二个虚线框内容,谈谈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四、探究未知: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第五课文化创新
第2框文化创新的途径
班级姓名
一、明确目标引导过程
1.知识目标:理解文化创新根本途径,掌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两个重要途径。
明确文化创新要处理好的关系和树立的正确态度。
2.能力目标:增强进行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文化创新中的关系的基本能力。
3.价值目标: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积极投身实践进行文化创新。
二、自主学习筑牢基础
(一)阅读P51-53页,理解“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1.立足于___________,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_________。
2.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__________ 、________”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3.在文化继承中实现文化创新的要求:一方面,不能离开__________,空谈文化创新。
一个民族和国家漠视对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
另一方面,体现___________,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__________的努力之中。
(二)阅读P53-54页,理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发展和创新又一重要途径
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______、______与______ ,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过的过程。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__________。
2.博采众长进行文化创新的体现:通过交流、借鉴与融合,一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成果,发展的过程;二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三是推出融汇的过程。
3.面对不同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态度:必须以世界__________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4.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要求:要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要跻身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不断推动的文化创新。
(三)阅读P55页,掌握文化创新要处理好的关系和树立的正确态度。
1.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面,要把握好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2.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克服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倾向的“__________”和“”;二是克服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倾向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如何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不断增长的需求,发扬中华民族,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上积极创新。
三、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实例探究一】理解“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材料一: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来到故乡东莞,做客“文化周末大讲坛”。
在谈到广州、东莞等广东城市和全国一样都在面临旧城改造的现实时,何镜堂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历史建筑消失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
旧城是一个城市的“根”,如果简单拆除掉,一个城市很可能就失去了它的“根”。
材料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的遗产,值得加以挖掘整
理,使之转化为当代的资源。
(1)在旧城改造中,为什么不能简单拆除历史建筑?
(2)结合材料二谈谈,如何正确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使之转化为当代的资源?
【实例探究二】理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材料一:近年“永和豆浆”作为中式快餐的金字招牌,在中国大陆异常红火。
永和豆浆创始人以“发扬中华传统美食”为己任,不仅立志将中华民族的传统小吃发扬光大,而且借鉴西方快餐的经营模式,成功探索出永和豆浆崭新的经营模式,自此,人们可以在窗明几净、环境舒适的餐厅品味中国传统豆浆,完全告别在街头喝豆浆的不便与无奈,实现了豆浆消费习惯的“革命性”转变。
材料二:余秋雨认为,如今我们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
因此,对待传统文化应当抱三种态度,即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前瞻的态度。
(1)从文化创新的角度看,永和豆浆是如何实现发展壮大的?
(2)说明材料二中对待传统文化“三个态度”的内涵。
四、对点训练,体验成功
1.“无论作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考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
作画但知临摹古人名作,或画谱之类,已落下乘;倘复仅凭耳食,随意点缀,则隔靴搔痒,更见其百无一是矣……”对上述观点正确理解的是
①艺术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来源
③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进行文艺创作④文艺创作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A .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说:“在一定程度上,我感到有塞尚、高更、凡高、莫奈等强烈的色彩和简练线条的影响。
我在中国画里吸收这些东西,并不是一定要把它搬下来,也不是故意做作,而是在
有意无意中就在笔墨中出来了。
受别人影响,但又要有自己的东西,这非常重要……”这说明
A、文化创新不是可以凭空产生的
B、文化创新应推陈出新
C、文化创新需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
D、文化创新既要博采众长又要保持特色
3.两百多年前,《周易》被译介到欧洲。
欧洲哲学家和科学家从《周易》卦象中得到启示,提出二进制数学,后来二进制数学成为电子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之一。
这一现象说明
A.中华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母体 B.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D.先进民族文化必然不断取代落后民族文化
4.潮汕抽纱曾经是潮汕人最重要的谋生手段,它是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传入的。
它融合了潮汕织绣工艺,在潮汕人独特的审美观、精工细作和耐劳刻苦文化的滋养下,散发出沁人的艺术芳香。
这说明潮汕抽纱的艺术创新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②继承传统文化③借鉴外来文化④体现时代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5.俄国革命胜利后出现的“无产阶级文化派”宣称,“无产阶级是未来的创造者,不是过去的继承者”,因此要“把资产阶级文化作为一堆废物扔掉”,去“臆造自己特殊的文化”。
主张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文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
这一思潮,在“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依然盛行。
“无产阶级文化派,是
A、具有革命性质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新的主张
B、一种非此即彼的非科学的思想观念
C、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表现
D、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6.扫墓、踏青、折柳、沐浴、吟咏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
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
五、导图整理,形成体系
六、收获与困惑,反思提高
附:
(一)实例探究
1、探究一
(1)历史建筑是一个城市传统文化的体现,文化创新不能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也失去了城市的文化特色。
(2)①立足社会实践,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不断发展创新。
②着眼于继承,要取其精神,去其糟粕。
③着眼于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体现时代精神。
2、探究二
(1)立足于实践,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和融合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成功借鉴西方经营快餐店的经验,实现永和豆浆的大力发展。
(2)①分析的态度,就是要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②开放的态度,就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
既要吸取世界上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也要让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③前瞻的态度,就是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时代关系,立足优秀传统文化,面向未来。
(二)对点训练
1-5:CDCAD
6、①立足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清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发扬传统清明文化中健康有益的内容,去除封建落后的成分;采用节约环保的绿色过节方式,注人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③博采众长,以我为主。
既吸取外来有益文化,又保持我国清明文化的民族特色。
④支持正确方向。
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