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概说
- 格式:ppt
- 大小:7.11 MB
- 文档页数:64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二)“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思想品德教育。
对教育的理解: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包括三个要点:①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②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耦合过程;③教育具有动力性。
二、教育的起源⑴教育的神话起源论:宗教⑵生物起源:法国,利托而诺英国,沛西·能⑶心理起源:美国,孟禄⑷马义的劳动起源:(社会起源说)三、教育的发展(一)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原始教育特征:1.教育水平低;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联系。
(二)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学校名称:痒、序、校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斯巴达教育{培养:军人、武士内容:军事体操教育欧洲奴隶社会{雅典教育{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内容: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培养:教士、僧侣教会教育{内容: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欧洲封建社会{培养:封建骑士骑士教育{内容: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1.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①古代学校的出现;(埃及,公元前2500年我国,公元前1000年的商代)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③学校与生产劳动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特征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三)近代社会与近代教育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对教育的影响:(1)(2)(3)(4)(四)20世纪后的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法国,保罗·朗格朗提出1972年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973年印度达夫《终身教育与学校课程》1994年意大利“首届世纪终身学习会议”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多元化4.教育的民主化5.教育的手段和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的本质和基本要素一、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章教育的概述第一节教育的本质万事万物都有一个源头,长江、黄河流淌了这么多年,现在研究者们还要去探寻它们的源头,为什么呢?一、教育的产生与学校教育的出现一般认为,教育的历史已经具有300万年了。
我们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教育的一种现象(和政治、经济、文化相并列),这是理解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教育社会生活城要,有关生产劳动,有关归根底产生于人们的社会交往。
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而结成一定的社会群体,在社会群体中进行以满足生命活动的基本需要为目的的生产劳动,这种以群体方式进行社会生产劳力和社会生活过程,不仅使人们产生了教育活动的需要,而且创造了教育活动产生的条件,形成教育活力的原型。
关于教育的起源,一直存有多议,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超越人类社会范围以外,甚至在人类产生以前,教育就已在动物界存在。
他把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与照顾都说成是一种教育,甚至设想在昆虫届也有教师和学生存在。
他认为人类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与动物没有不同。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明确提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都有教育,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无目的活动,是一种不能为人的意识所调节控制和支配的活动。
(二)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为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他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摹仿,摹仿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
其实这种观点也不能正确说明教育的起源问题,它所犯的错误也与生物起源论一样,脱离了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社会条件,孤立地看待教育现象。
(三)劳动起源论:主要以前苏联的教育家作为代表,如麦丁斯基、凯洛夫等。
他们以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为依据,肯定了教育与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孟子日:“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二)教育的概念1、社会角度(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形态是教育的主体形态。
拓展延伸: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特点社会教育的特点:①开放性②群众性③多样性④补偿性⑤融合性家庭教育的特点:①先导性②感染性③权威性④针对性⑤终身性2、个体角度从个体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和发展的过程。
3.综合角度教育是在-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的社会化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主流价值期待内化到个人的个性特征中,最终实现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的统一。
(三)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四)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观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会在并一直发展下去。
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2.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
这是因为教育既受当时生产力的制约,同时也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3.长期性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时间周期比较长,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绪论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规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根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是绝不等同注意:通过对教育学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的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工作的自觉性,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加对教育工作的兴趣,提高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的四个阶段:1.教育学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对封建社会孔子柏拉国【理想国】)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资本主义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康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9世纪斯宾塞【教育论】梅伊曼.拉伊【实验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凯洛夫【教育学】)4.教育学的理论的深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布鲁纳【教育过程】赞可夫【教育与发展】)斯宾塞【教育论】把人类生活分为:1.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2.从获得生活必须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3目的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4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5在生活肿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法1历史学—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历史法第一步是史料的搜集,第二步是对史料的鉴别,第三步是对史料进行分类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注意以下几点:1.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2要把历史分析和阶段分析结合起来3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调查法教育调查分为:全面调查(理论),重点调查(部分),抽样调查(随机)和个案调查(单一) P15页1.观察:观察是用目的有计划地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感知的过程2.谈话(口头访问):谈话是教育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的问题3.问卷:问卷法是比较省时,省力,省费用大的一种书面调查法实验法1单组实验法2等组实验法3循环实验法第一章教育的概念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