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意外”而精彩
- 格式:pdf
- 大小:122.39 KB
- 文档页数:2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因拓展而“丰满”课堂生成稍纵即逝。
如果能抓住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再加以适时、适当的拓展,就能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同时,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能因此得到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标签:生成拓展创造性思维数学思想能力培养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学科的课堂上,教育生成时有发生,如果说课堂因生成而“精彩”,那么它也会因拓展而“丰满”。
对于老师而言,抓住学生的生成,及时并恰到好处地进行“拓展”是非常考验能力的,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教育机智”。
教师们的处理方式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处理得当,学生的思维就能得到较大的发散;处理不当,就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循着学生的思维走,会收获更多的意外我们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都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我们已经预设的,但是学生不容易得出的结果,该用什么办法让它自然生成?在生成的过程中,学生又会有什么样的体验呢?在进行公开课《观察物体》的教学时,让学生从自己所在的位置观察讲台上的正方体纸盒。
有的学生能看到一个面,有的学生能看到两个面。
通常情况下没有学生能看到三个面,但有少数学生因为预习了,所以纷纷表示能看到三个面。
这个时候教师顺势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能看见三个面的?学生说:通过预习知道的。
教师及时肯定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预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并乘势追问:那站在什么位置上能看到一个面、两个面和三个面呢?等学生汇报完以后,教师再找几个学生进行评价、总结。
为了节省时间,也为了实事求是地还原真相,课前在设置这一环节时,我在正方体纸盒的六个面上分别写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在教学时,让同学们说一说:如果看到了物体的前面,那前面写了什么字?看到右面,右面写了什么字?看到左面,左面写了什么字?看到上面,上面写了什么字?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实事求是地说出其看到了几个面,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重温了一遍,加深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印象。
因势利导生成精彩摘要:开放的品德课堂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出现也就成为必然。
课堂上的一个“小争议”、“小错误”等小插曲,都是极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教师要有一颗灵动细腻的心,时时关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及时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积极进行因势利导。
关键词:因势利导;生成;精彩叶澜教授认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言行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感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资源。
”现在的品德课堂“以生为本”,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很好的体现,他们在课堂上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
可以自由发表言论也就意味着“争议之处”、“认知偏差”等不可预测的情况将会随时出现,我们只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合理引领,因势利导,这些“不可预测的情况”也许就会变成“不曾预约的精彩”。
一、课堂因“争议”而精彩【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活动片断:教师引领学生感悟平凡劳动者工作的艰辛,让学生看视频后谈感受。
生1:只有大家都尊重他们,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生2:清洁工们为了城市的洁净付出了艰辛的汗水,谢谢他们!……生5:(轻轻地)既然大家都觉得清洁工的工作是光荣的,为什么他们的工资那么低?为什么都是一些老人去当清洁工?大学生为什么不去找这样的工作?(此话一出,课堂立即热闹起来,许多同学也认同他的观点。
)师:(略一思索)假如缺少了他们,如果没有清洁工,我们的生活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呢?不如我们来个辩论会,同意他的观点的同学坐在教室右边为蓝队,不同意他的观点的同学坐在教室左边为红队。
如果在交流过程中,你发现自己有了新的想法,或者改变了主意,可以自由地调换座位。
(话音刚落,孩子们一会儿就分成了两队,学生马上进行激烈地讨论。
)【思考】案例中学生提出的“既然大家都觉得清洁工的工作是光荣的,为什么他们的工资那么低?为什么都是一些老人去当清洁工?大学生为什么不去找这样的工作?”这个争议问题打“乱”了课堂节奏和气氛,怎么办?教师面对突然生成的争议问题,意识到这是一个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