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教科版选修3-1学生实验: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第1课时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524.50 KB
- 文档页数:8
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知识集结知识元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知识讲解实验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一、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法。
2.学会用图象法求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二)实验原理1.实验依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2.实验电路如图所示3.E和r的求解由U=E-Ir,得:,解得:4.作图法数据处理如图所示。
(1)图线与纵轴交点为E。
(2)图线与横轴交点为。
(3)图线的斜率绝对值表示。
(三)实验器材电池(被测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坐标纸、刻度尺、铅笔等。
(四)实验步骤1.电流表用0.6A量程,电压表用3V量程,按图连接好电路。
2.把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使阻值最大的一端。
3.闭合开关,调节变阻器,使电流表有明显示数并记录一组数据(I1,U1)。
用同样方法测量出多组I、U值。
填入表格中。
4.断开开关,拆除电路,整理好器材。
(五)数据处理本实验中数据的处理方法:一是联立方程求解的公式法,二是描点画图法。
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第5组第6组U/VI/A方法一:联立六组对应的U、I数据,数据满足关系式U1=E-I1r、U2=E-I2r、U3=E-I3r……让第1式和第4式联立方程,第2式和第5式联立方程,第3式和第6式联立方程,这样解得三组E、r,取其平均值作为电池的电动势E和内阻r的大小。
方法二:在坐标纸上以路端电压U为纵轴、干路电流I为横轴建立U-I坐标系,在坐标平面内描出各组(I,U)值所对应的点,然后尽量多地通过这些点作一条直线,不在直线上的点大致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则直线与纵轴交点的纵坐标值即是电池电动势的大小(一次函数的纵轴截距),直线的斜率绝对值即为电池的内阻r,即。
(六)注意事项1.为了使电池的路端电压变化明显,电池的内阻宜大些(选用已使用过一段时间的干电池)。
2.在实验时,电流不能过大,通电时间不能太长,以免对E与r产生较大影响。
2.5 学生实验: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一、教材分析“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深化和实际应用,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能巩固电学问题的分析思路,加深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能力,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内容2、理解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基本原理,体验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探究过程。
3、用解析法和图象法求解电动势和内阻。
4、使学生掌握利用仪器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方法,并通过设计电路和选择仪器,开阔思路,激发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实验研究中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寻找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
2、学会利用图线处理数据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用实验手段处理物理问题的基本程序和技能,具备敢于质疑的习惯、严谨求实的态度和不断求索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利用图线处理数据难点:如何利用图线得到结论以及实验误差的分析四、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分析:①掌握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会利用该定律列式求解相关问题。
②掌握了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2.学习能力分析:①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不断提高,能够初步地、独立发现事物内在联系和一般规律的能力。
②具有初步的概括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推力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五、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回顾上节所学内容,引入新内容教师:上堂课我们学习了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那么此定律文字怎么述?公式怎么写?学生:闭合电路中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整个电路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学生实验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设计思想】本节课教学设计从新课程的具体目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研究、丰富课程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本节课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探究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方案、学习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通过创设水果变电池的物理实验进行导入,激发起学生求知欲望与学习热情,以层层递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进而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设计方案及原理,并在教师的启发下学习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原理和步骤,此部分为本节课的重点。
第二部分为学生实验,学生在明确实验原理和方法的前提下,进行分组实验,并利用数学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实验结论、展示交流。
【教学背景分析】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完成了《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两节的学习任务,为学生实验《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奠定了知识基础。
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恒定电流》一章的过程中,已做过学生实验——《伏安法测电阻》、《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这些使得学生顺利完成本节实验成为可能。
学生的数学功底较为薄弱,对利用数学工具,尤其是利用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物理结论的方法更是知之甚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对利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有较深刻的理解。
2、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恒定电流》一章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其中《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和电学实验是各级各类考试考查的重点。
学生在学习了《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后,安排了本节内容——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学生实验,在巩固前两节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难点是实验设计和利用图像处理数据。
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物理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不同的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而引导学生探讨利用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电路选择、实物连接方法、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及处理数据的方法。
5学生实验: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1.如图2-5-12所示是甲、乙、丙三位同学设计的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电路.电路中R1、R2为已知阻值的电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2-5-12
A.只有甲同学设计的电路能测出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B.只有乙同学设计的电路能测出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C.只有丙同学设计的电路能测出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D.三位同学设计的电路都能测出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D[甲同学设计的电路可用E=I1(r+R1)、E=I2(r+R2)求得电源的电动势和内
阻,乙同学设计的电路可用E=U1+U1
R1r、E=U2+
U2
R2r求得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而丙同学设计的电路可用E=U1+I1r、E=U2+I2r求得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故三位同学设计的电路都能测出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故D正确.]
2.在“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已连接好部分实验电路.
图2-5-13图2-5-14
(1)按图2-5-13甲所示的实验电路,把图2-5-13乙中剩余的电路连接起来.
(2)在图2-5-13乙的电路中,为避免烧坏电表,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端(选填“A”或“B”).
(3)如图2-5-14是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U-I图像,由图可知,电源的电动势E=
V,内阻r=Ω.
[解析](1)电路连接如图所示.
(2)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阻值应该最大,故滑片应置于B 端. (3)由U -I 图像可知,电源电动势为1.5 V ,内阻r =1.5-1.0
0.5 Ω=1.0 Ω. [答案] (1)见解析 (2)B (3)1.5 1.0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如图2-5-15甲所示电路测量电池组的电动势E 和内阻r .根据实验数据绘出如图2-5-15乙所示的R -1
I 图线,其中R 为电阻箱读数,I 为电流表读数,由此可以得到E = ,r = .
图2-5-15
[解析] 由欧姆定律有E =I (R +r ),R =E
I -r .由此知题图乙中图线的斜率为电动势E ,纵轴截距的大小为内阻r .E =8-(-1)
3
V =3 V ,r =1 Ω. [答案] 3 V 1 Ω
4.小明利用如图2-5-16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图2-5-16
(1)图中电流表的示数为 A.
(2)调节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记录如下:
图2-5-17
由图线求得:电动势E=V,内阻r=Ω.
(3)实验时,小明进行了多次测量,花费了较长时间,测量期间一直保持电路闭合.其实,从实验误差考虑这样的操作不妥,因为
.
[解析](1)电流表使用的量程为0~0.6 A.所以电流表读数为0.44 A.
(2)描点连线得到U-I图像,如图所示
根据E=U+Ir,图像中纵轴截距表示电源的电动势,所以E=1.60 V(1.58~1.62 V都算对),斜率为内阻,所以r≈1.22 Ω(1.18~1.26 Ω都算对).
(3)干电池长时间使用后,电动势和内阻会发生变化,导致实验误差增大.[答案](1)0.44(2)U-I图像见解析 1.60(1.58~1.62都算对) 1.22(1.18~1.26都算对)
(3)干电池长时间使用后,电动势和内阻会发生变化,导致实验误差增大
5.某同学准备利用下列器材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A.干电池两节,每节的电动势约为1.5 V,内阻约几欧姆
B .直流电压表V 1、V 2,量程均为0~3 V ,内阻约为3 kΩ
C .定值电阻R 0,阻值为5 Ω
D .滑动变阻器R ,最大阻值为50 Ω
E .导线和开关
(1)该同学连接的实物电路如图2-5-18所示,其中还有一根导线没有连,请补上这根导线.
图2-5-18
图2-5-19
(2)实验中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读出电压表V 1和V 2的多组数据U 1、U 2,描绘出U 1-U 2图像如图2-5-19所示,图中直线的斜率为k ,横轴上的截距为a ,则电源的电动势E = ,内阻r = (用k 、a 、R 0表示).
[解析] (1)利用两个电压表和一个定值电阻来确定电路中的总电流.缺少的导线如图所示.
(2)电路中的总电流I =U 2-U 1
R 0,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U 1=E -I (R 0+r ),联立
得U 1=R 0+r r ·U 2-ER 0r ,故有R 0+r r =k,0=R 0+r r ·a -ER 0r ,解得E =ka k -1,r =R 0
k -1.
[答案] (1)如解析图所示 (2)
ka k -1 R 0
k -1
6.某同学利用电压表和电阻箱测定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使用的器材还包
括定值电阻(R0=5 Ω)一个,开关两个,导线若干,实验原理图如图2-5-20甲所示.
图2-5-20
(1)在图2-5-20乙的实物图中,已正确连接了部分电路,请完成余下电路的连接.
(2)请完成下列主要实验步骤:
A.检查并调节电压表指针指零;调节电阻箱,示数如图2-5-20丙所示,读得电阻值是;
B.将开关S1闭合,开关S2断开,电压表的示数是1.49 V;
C.将开关S2,电压表的示数是1.16 V;断开开关S1.
(3)使用测得的数据,计算出干电池的内电阻是(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由于所用电压表不是理想电压表,所以测得的电动势比实际值偏(选填“大”或“小”).
[解析](1)按电路图由电源“-”极出发依次连接实物,先连接干路再连接支路.
(2)由图丙读得电阻箱阻值为R=20 Ω;将S1闭合、S2断开,电压表示数为电源电动势,E=1.49 V;将S2再闭合,电压表示数为R两端电压.将电压表视为理
想电表,则干路电流I=U V
R=
1.16
20A=0.058 A.
(3)因为I=
E
R0+R+r
,所以r=
E
I-R0-R=⎝
⎛
⎭
⎪
⎫
1.49
0.058-5-20Ω≈0.69 Ω.
(4)若考虑电压表的内阻,则S1闭合、S2断开时,电压表示数为该表两端电压,小于电源电动势.
[答案](1)
(2)A.20 ΩC.闭合(3)0.69 Ω(4)小
7.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定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要求尽量减小实验误差.
图2-5-9
(1)应该选择的实验电路是图2-5-9中的(填“甲”或“乙”)电路图.
(2)现有电流表(0~0.6 A)、开关和导线若干,以及以下器材:
A.电压表(0~15 V)
B.电压表(0~3 V)
C.滑动变阻器(0~50 Ω)
D.滑动变阻器(0~500 Ω)
实验中电压表应选用;滑动变阻器应选用.(选填相应器材前的字母)
(3)某位同学记录的6组数据如下表所示,其中5组数据的对应点已经标在图2-5-10中的坐标纸上,请标出余下一组数据的对应点,并画出U-I图线.
图2-5-10
=V=Ω. [解析](1)如果用乙电路,误差来源于电流表的分压,测量时将电流表内阻当成电源内阻的一部分,而电流表内阻与电源内阻很接近,故电源内阻测量误差大;用甲电路,误差来源于电压表的分流,因为电压表的内阻远大于滑动变阻器的电
阻,故电压表分流很小,测量引起的误差小,故选择甲电路图;(2)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约为1.5 V,因此电压表选择量程为0~3 V的,故选B;为了方便调节,需选用最大阻值较小的滑动变阻器,故选C;(3)先描点,然后画直线,使点尽可能多地分布在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个别偏差较大的点可忽略,就得到U-I图线;(4)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得U=E-Ir,故U-I图像的纵截距表示电源的电动势,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电源的内阻,故E=1.50 V,r =0.83 Ω.
[答案](1)甲(2)B C
(3)如图所示
(4)1.50(1.49~1.51)0.83(0.81~0.85)
8.一课外小组同学想要测量一个电源的电动势及内阻.准备的器材有:电流表(0~200 mA,内阻是12 Ω),电阻箱R(最大阻值9.9 Ω),一个开关和若干导线.(1)由于电流表A的量程较小,考虑到安全因素,同学们将一个定值电阻和电流表并联,若要使并联后流过定值电阻的电流是流过电流表的电流的2倍,则定值电阻的阻值R0=Ω.
(2)设计的电路图如图2-5-11甲所示.若实验中记录电阻箱的阻值R和电流表的
示数I,并计算出1
I,得到多组数据后描点作出R-
1
I图线如图2-5-11乙所示,则该
电源的电动势E=V,内阻r=Ω.
图2-5-11
[解析](1)由题意可知,设通过电流表的电流为I,则通过电阻R0的电流为2I;
则R 0=1
2R A =6 Ω.
(2)R 0与R A 并联后的电阻为R 1=6×12
6+12 Ω=4 Ω,根据全电路欧姆定律:E =3I (R
+R 1+r ),变形可得:R =E 3·1I -(4+r );由图线可知:4+r =6,
E 3=6
3,则r =2 Ω,E =6 V .
[答案] (1)6 (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