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管理和氮肥运筹对水稻养分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708.57 KB
- 文档页数:13
氮肥用量对水稻群体质量及稻米品质影响一、氮肥对水稻群体质量的影响氮肥是水稻生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合理施用氮肥对提升水稻群体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氮肥用量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速度、分蘖能力及产量构成因素。
1. 氮肥用量与水稻生长速度适量施用氮肥能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植株高度、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
在一定范围内,氮肥用量增加,水稻生长速度加快。
但过量施用氮肥会导致植株生长过旺,易倒伏,影响产量。
2. 氮肥用量与水稻分蘖能力氮肥对水稻分蘖具有显著影响。
适量施用氮肥能促进水稻分蘖,增加有效穗数。
氮肥不足时,水稻分蘖减少,穗数降低;氮肥过量,则会导致无效分蘖增多,群体结构恶化。
3. 氮肥用量与产量构成因素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具有重要影响。
适量施用氮肥能提高结实率、千粒重和穗粒数。
氮肥不足时,水稻产量构成因素降低;氮肥过量,则会导致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减轻,产量降低。
二、氮肥对稻米品质的影响1. 碾磨品质氮肥用量对稻米碾磨品质具有显著影响。
适量施用氮肥,稻米碾磨品质较好,出米率较高。
氮肥不足或过量,均会导致稻米碾磨品质下降,出米率降低。
2. 外观品质氮肥用量对稻米外观品质有一定影响。
适量施用氮肥,稻米外观品质较好,透明度较高,垩白度较低。
氮肥不足或过量,稻米外观品质变差,透明度降低,垩白度增加。
3. 蒸煮品质氮肥用量对稻米蒸煮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适量施用氮肥,稻米蒸煮品质较好,糊化温度适中,胶稠度较高。
氮肥不足或过量,稻米蒸煮品质变差,糊化温度异常,胶稠度降低。
4. 营养品质氮肥用量对稻米营养品质有一定影响。
适量施用氮肥,稻米蛋白质含量适中,营养价值较高。
氮肥不足或过量,稻米蛋白质含量异常,营养品质降低。
合理施用氮肥对提高水稻群体质量及稻米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土壤肥力、水稻品种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适宜的氮肥用量,以实现高产优质的目标。
氮肥用量对水稻群体质量及稻米品质影响三、氮肥施用策略的优化1. 分阶段施氮水稻生长周期中,不同阶段对氮肥的需求不同。
水稻产量与品质关键因素分析与优化水稻作为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关乎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饮食健康。
对于提升水稻产量和品质,有着诸多的因素影响。
本文将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和优化,以期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一、水稻产量关键因素1. 水肥管理水肥管理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水稻的生长期内,水肥管理的恰当与否将会对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过量的用水和肥料会导致水稻过度生长,从而影响水稻的发育和产量。
而缺水和缺肥则会限制水稻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导致产量的降低。
因此,在水肥管理方面,应该根据不同的生长期和不同的地理位置而采取不同的措施。
同时,还需注意选用优质的肥料,以及在灌溉和施肥过程中合理控制用水和肥料的用量,以达到最佳的肥料利用率,提高水稻的产量。
2. 生物学措施生物学措施同样也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
生物学措施包括病虫害的防治、植物营养和土地改良等方面。
病虫害的防治包括药物或者生物治疗等措施,以保护水稻作物免受病虫害的危害。
而植物营养和土地改良则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产量。
在选择生物措施时,应该注意选择符合当地土地、气候和作物习惯的生物措施,以充分发挥生物措施的效果。
同时,还需注意及时清理草、夯实土壤,以便于水稻的成长,提高产量。
3. 种植方式种植方式也会影响水稻的产量。
一种优秀的种植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提高水稻产量。
而错误或不适当的种植方式则会导致产量的降低。
在选择种植方式时,应该根据当地的土质、气候、水源等因素,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种植方式。
例如,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区,可以采用直播种植方式,以提高水稻的产量。
而在土质相对偏瘠或乾旱的地区,则应该采用适合的栽培方式,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二、水稻品质关键因素1. 稻种品种的选择稻种品种的选择是影响水稻品质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不同的气候、土质和地理条件下,选用不同的稻种品种,可以使水稻产出的品质得到充分的发挥。
氮肥施用对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氮肥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肥料之一,对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过量或不当的氮肥施用可能会导致一系列负面影响,如土壤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等。
因此,研究氮肥施用对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对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施肥具有重要意义。
一、氮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氮肥是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之一,能够促进植株的生长和光合作用,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
过去的研究表明,适量的氮肥施用可以显著增加水稻的穗数和籽粒数,进而提高单株产量。
然而,过量的氮肥施用可能会导致产量的反弹性下降,即初期产量增加,但后期产量下降。
因此,在氮肥的施用上需要平衡供给量,避免过量或不足。
二、氮肥对水稻品质的影响氮肥的施用也会对水稻的品质产生直接影响。
适量的氮肥施用可以促进水稻的籽粒充实度和蛋白质含量的提高,从而提高水稻的品质。
然而,过量的氮肥施用可能会导致水稻籽粒的粗糙和蛋白质含量的下降,降低水稻的品质。
因此,在氮肥的施用上,需要根据具体地区和品种的需求,科学合理地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以保证水稻的品质。
三、控制氮肥施用量的方法为了合理地施用氮肥,减少负面影响,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土壤测试和肥料配比:通过土壤测试,确定土壤中的氮肥含量,从而科学合理地配比氮肥的施用量。
2. 分腾方式:将氮肥分成几次施用,以适应水稻生长不同阶段对氮肥的需求。
一般来说,分腾方式有助于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减少氮肥的流失和浪费。
3. 使用有机肥和生物肥料:有机肥和生物肥料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生物,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
因此,在施氮肥的同时,适量添加有机肥和生物肥料,能够降低氮肥的施用量。
四、氮肥施用研究的前景虽然氮肥施用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已经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需求,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例如,如何合理划定不同地区和品种对氮肥的需求,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如何减少氮肥的环境污染等。
不同灌溉和施肥方式对水稻效益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李宇光1季美娣2许峰2张秋艳1张娜2刘建国3(1常州市武进区农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江苏常州213161;2常州市农业综合技术推广中心,江苏常州213001;3常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1)摘要为比较不同灌溉和施肥方式对水稻水分利用率、氮肥利用率、稻米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开展了不同灌溉方式(沟灌和水肥一体化)及施肥方式对水稻效益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不同施肥方式下稻田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效益。
结果表明,稻田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有效节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可达0.95~0.97。
在氮肥利用率方面,当施氮量低于一定值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利用率提高;当施氮量过高(270kg/hm2)时,氮肥利用率降低,会对水稻产量造成不利影响;在施氮量为189kg/hm2时,全部肥料作基肥一次性施用,氮肥利用率最大。
综合分析成本、产值情况可知,在施氮量为189kg/hm2时,产值增加明显,能明显提高水稻收益,如采用全部肥料作基肥一次性施用技术,可进一步提高水稻品质,有利于增加收益。
综上,在本试验中,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施氮量控制为189kg/hm2且全部肥料作基肥一次性施用是提高水稻效益的最佳种植模式。
关键词水稻;灌溉方式;施肥方式;效益;氮肥利用率;水分利用率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07-0009-04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3.07.00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水肥一体化是利用灌溉系统向作物提供养分和水分的措施,可达到节水、节肥、省工、高效的目的。
水稻是常州市第一大粮食作物,是全市最重要的口粮作物,也是用水量最大的作物,传统沟灌方式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重要的节水灌溉技术,其应用对于确保常州市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十分必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21(3):763-772doi:10.11674/zwyf.2015.0324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http://www.plantnutrifert.org氮肥用量和密度对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徐新朋1,周卫1*,梁国庆1,孙静文1,王秀斌1,何萍1,徐芳森2,余喜初3(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100081;2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70;3江西省红壤研究所,江西进贤331717)摘要:【目的】高量化肥投入不仅不能使作物产量进一步增加,相反还会造成肥料资源的浪费并威胁到生态环境安全,同时导致肥料吸收利用率、农学效率等不断降低。
为了明确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的相互作用,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组合对江西双季稻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双季稻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氮肥施用量为主区,密度为副区,设4个施氮水平(N0、135、180和225kg/hm2,以N0、N135、N180和N225表示)和4种移栽密度(21ˑ104、27ˑ104、33ˑ104、39ˑ104hole/hm2,以D21、D27、D33和D39表示)组合,在水稻成熟期对产量以及产量构成要素进行测定,并分析其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氮收获指数等指标。
【结果】施氮水平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具有显著影响;增加移栽密度有助于提高单位面积水稻的有效穗数、稻谷产量和地上部吸氮量;在高施氮量下,水稻氮素积累总量增加,而氮素吸收利用率(REN)、氮素偏生产力(PFPN)、氮素生理利用率(PEN)、氮素内在养分效率(IEN)和氮素收获指数(NHI)降低;氮素农学效率(AEN)则是先升高后降低,而产量并未增加。
与其它处理组合相比,施氮量为180kg/hm2和39ˑ104hole/hm2密度的组合产量最高,早稻和晚稻分别为9823.0和11354.7kg/hm2,此时早稻和晚稻的氮素吸收率分别为42.4%和47.5%。
施氮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及其品质的影响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对水稻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施氮量在0-180kg/hm2范围内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超过180kg/hm2后,水稻产量下降。
依据水稻产量(y)和施氮量(x)拟合,得出最佳施氮量为192.9kg/hm2。
施氮可以提高水稻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氮素最大吸收速率,并能提前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氮素最大吸收速率出现天数,其中施氮量180kg/hm2处理干物质积累总量、氮素吸收总量、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氮素最大吸收速率最高,出现的天数最早。
氮肥当季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生理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分别由49.7%、21.1kg/kg、149.5kg/kg和42.5kg/kg下降至29.0%、9.4kg/kg、41.5kg/kg 和32.5kg/kg。
施氮可显著提高稻米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等指标,对稻米糙米率、直链淀粉和胶稠度等指标影响较小。
关键词: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氮肥利用率;稻米品质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07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27.1% [1],是我国65%以上人口的主食,在中国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在不断提高水稻产量的基础上,改善稻米品质十分重要。
水稻产量与品质受品种遗传特性[2-3]、土壤环境条件[4-6]和施肥技术[7-9]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在品种特性较为优化和土壤环境一定的前提下,施肥技术是提高水稻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合理施氮对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人们为了追求高产,出现了氮肥施用过量,施肥方法不当等现象,不仅没有使水稻产量提高,反而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导致水稻品质和肥料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10-11],为此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与利用及稻米品质影响,为水稻高产、优质、高效氮肥合理施用提供技术支撑。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1, 37(12): 2221−2232/zwxb/ 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DOI: 10.3724/SP.J.1006.2011.02221水分管理和氮肥运筹对水稻养分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孙永健1孙园园1,2刘树金1杨志远1程洪彪1贾现文1马均1,*1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四川温江611130;2 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 四川成都610071摘要: 在高产施氮量180 kg hm−2条件下, 以杂交稻冈优527为材料, 通过“淹水灌溉”(W1)、“湿润灌溉(前期)+浅水灌溉(孕穗期)+干湿交替灌溉(抽穗至成熟期)”(W2)和“旱种”(W3) 3种灌水及不同的氮肥运筹处理, 研究水分管理和氮肥运筹对水稻养分吸收、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并探讨各养分间及其与产量的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 水分管理和氮肥运筹对水稻主要生育期氮、磷、钾的累积、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均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 水氮互作条件下各生育期氮、磷、钾间的吸收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 抽穗期氮、磷、钾的累积与各养分在结实期转运总量间, 以及结实期各养分转运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且氮、钾在抽穗前期的累积对促进结实期各养分向籽粒的转运和提高产量影响显著, 但氮肥后移比例过重(N4处理)及W3处理均会导致结实期叶片和茎鞘各养分转运总量的显著降低, 氮、磷、钾降幅分别达2.73%~18.00%、8.03%~19.70%、6.52%~17.02%。
据产量及其与养分吸收、转运间关系的表现, W1模式下氮肥后移量以占总施氮量的40%~60%为宜, W2模式与氮肥运筹方式为基肥∶蘖肥∶孕穗肥(倒四、二叶龄期分2次等量施入)=3∶3∶4组合是本试验最佳的水氮耦合运筹模式, W3模式下, 应减少氮肥的后移量, 氮肥后移量占总施氮量的20%~40%为宜。
关键词: 水稻; 水分管理; 氮肥运筹; 养分吸收; 转运及分配Effects of Water Management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n Nutrient Absorption, Transfer, and Distribution in RiceSUN Yong-Jian1, SUN Yuan-Yuan1,2, LIU Shu-Jin1, YANG Zhi-Yuan1, CHENG Hong-Biao1, JIA Xian-Wen1, and MA Jun1,*1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enjiang 611130, China;2 Agrometeorological Center of Sichuan Meteorological Bureau, Chengdu 610071, ChinaAbstract: Hybrid rice Gangyou 527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ree irrigation regimes (submerged irrigation, W1; dry cultivation, W3; and the treatment W2 that was damp irrigation before booting stage, shallow irrigation at booting stage, wet-ting-drying alternation irrigation from heading stage to mature stage) and different nitrogen (N) application ratios on absorption, transport a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N, phosphorus (P), potassium (K), and yield in rice under the high yield condition of 180 kg Nha−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n obvious interaction between water management and N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n grain yield and N, P and K absorption and transfer at the mainly growth stages. Under water-nitrogen interaction condition, there ex-iste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amounts of N, P and K absorption at various growth stages, and there existed highly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accumulations of N, P, and K at heading stage and their transfer amounts during filling stage, but excess the ratio of postponed N application to the total N rate or W3 treatment resulted in the transport amounts of N, P, and K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during grain filling e.g. 2.73–18.00%, 8.03–19.70%, 6.52–17.02%,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here were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yield and the accumulations of N, P, and K with the max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t heading stage, mature stage, and heading stage. The accumulations of N, K before heading stage could promote nutrient transfer and yield. According to yield performa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N, P, and K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optimum本研究由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2011BAD16B05), 中国气象局西南区域气象中心2010年区域重大项目(2010-7), 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10ZA047)和四川省育种攻关专项(2006yzgg-28)资助。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马均, E-mail: majunp2002@第一作者联系方式: E-mail: ljt_79513@Received(收稿日期): 2011-04-12; Accepted(接受日期): 2011-07-25; Published online(网络出版日期): 2011-09-29.URL: /kcms/detail/11.1809.S.20110929.1550.002.html2222 作 物 学 报 第37卷ratio of postponed N application to the total N rate was 40–60% under W 1. The N application of base (30%), tillering (30%), and panicle (40%) fertilizers equally applied at stages of 4th and 2nd leaves emerged from the top under W 2, was the best model in this paper referred to as the water-nitrogen application coupling management model. However, W 3 treatment was suitable for using 20–40% of the ratio of postponed N application to the total N application rate.Keywords: Rice; Water management; Nitrogen application; Nutrient absorption; Transfer and distribution水稻对氮、磷、钾养分的高效吸收与利用一直是许多研究的重点, 随着研究的深入, 水分管理[1]、肥料形式及施氮水平[2-3]、耕作方式[4]、超高产栽 培[5]等措施影响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的研究增多, 关于水稻养分吸收积累的基因型差异也有不少研究[6-7]。
关于氮肥运筹管理, 许多学者[8-10]研究了实地氮肥管理(SSNM)技术下的水稻养分吸收特性, 关于不同氮肥后移比例对水稻主要生育期养分吸收的研究, 多集中在氮的累积及利用方面[11-13], 而对磷、钾的吸收利用的影响目前只在其他作物上有报道[14], 而在水稻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 尤其是缺乏水分管理和氮肥运筹互作条件下对水稻主要生育期氮、磷、钾的吸收利用、转运及分配特征并与产量间关系的研究。
我们在前人研究[15-16]的基础上, 通过试验[17]进一步研究表明, 不同水分管理和施氮量互作下氮、磷、钾吸收、转运间及其与产量间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但确立合理的施氮量后, 如何结合不同的水分管理进行适宜的氮肥运筹管理, 调控水稻主要生育期氮、磷、钾的吸收利用、转运间及其与产量间的相关关系, 尚不明确。
为此, 本试验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水氮互作下水稻对氮、磷、钾吸收利用的特点, 并探讨各养分吸收、转运间及其与产量间的关系, 以期深化、完善水稻水肥调控机理, 达到既节水节肥又高产高效的目的, 为高效养分管理和发展节水丰产型水稻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