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语文版九年上册导学案 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接触了议论文时间不长,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写作特点、论证推理要有初步了解。
此外,这篇文章语言犀利尖锐,富有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读起来富有鼓动性,对这样的语言学生体会不深,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朗读品味鲁迅杂文语言特点。
此外,学生反映课文内容看不懂,有些语句不能够理解。
课前预习1. 熟读课文,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习资料,完成预习题。
2. 通过注释和工具书,掌握生疏字词的读音,梳理文章结构。
教学目标1. 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议论文论证缜密,结构严谨,层次清楚的特点。
2. 揣摩本课语言,体会鲁迅杂文浓厚讽刺意味和强烈情感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 理解文章论证严密,论述层层深入的写作特点。
2. 体会文章讽刺和褒扬相结合的情感,初步认识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背景资料媒体呈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侵华战争的“九•一八”事变三年之后,也是日军进一步向南步步紧逼的时候。
一时间,亡国灭种论调甚嚣尘上,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
”国民党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多次举行“法会”、祈祷“求佛菩萨保佑”。
面对这一系列事实,“于是,有些中国人(政府官员、知识分子和国民)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学习活动之一:研读课文,理清思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根据。
学生读书交流,媒体呈现:“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报纸)“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之判决”。
(1931年蒋介石的讲话)1934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客戴季陶和段祺瑞在某某举行“法会”,“求佛菩萨保佑”。
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
——《且介亭杂文》媒体呈现:在议论文中,表述见解或主X的句子就叫“论点”;文章提供的的事例,用来证明自己论点的内容就叫“论据”。
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增强民族民主意识, 增强民族自信心, 自豪感。
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1——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 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 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 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 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 批驳片面的, 错误的, 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 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二是驳论据。
三是驳论证。
【知识链接】1——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 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 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 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 不到半年, 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
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 采取不抵抗政策, “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 “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 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 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
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九•一八”事变后, 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 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 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 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 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 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 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蒋介石向国联哀求, 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 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
哀求国联无效后, 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 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 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 “一味求神拜佛, 怀古伤今。
”因此, 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 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 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 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语文版初三上)7doc初中语文鲁迅教学目的:1.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明白得课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和所隐指的具体的内容。
2.学习文章通过分析对方的论据,指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之间没有必定的逻辑关系的方法,驳斥对方的论证。
3.学习文章在驳斥对方观点的同时,树立自己观点的驳论和立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4.明白得鲁迅在那个咨询题上的立场。
5.给课文列一详细的提纲。
教学重点:1.习作者抓住对方论证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做突破口,反对对方的批驳方法。
2.学习作者在批驳对方的同时树立自己的观点的驳、立相结合的批驳方法。
教学难点:给课文列提纲。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明白得课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和所隐指的具体的内容。
教学时刻:2---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地三单元的教学目的和特点。
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写作的背景和内容,学习生字、生词。
一、引入。
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错误的观点和主张,这时我们就要指出对方的观点到底错在了哪,如何错的,正确的应该是什么。
把这些内容写成的文章就成了议论文的一种类型——驳论文。
二、新授。
(一)介绍驳论文的相关知识。
(二)出示课题,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入侵我国东北三省的〝九一八〞事变。
面对帝国主义的进攻,国民党不敢抵抗,却寄期望于国联。
蒋介石实行了不抗击政策,还于9月23日发表演讲中宣称〝我们要含辱忍愤,暂取逆来顺受的态度,以待国联公允之判决。
〞压制全国热敏的抗日热情。
但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爱护自己的利益成立的一个国际间的政府组织,受英法等国的操纵。
蒋介石多次向国联就日本入侵中国的事件进行申诉,国联的代表团通过一番调查了解之后得出一个接论〝日本对中国的入侵是合理而正当的〞。
并妄图对中国的东北三省实行〝国际共管〞,和日本一起分享在东北三省的权益。
那个结论另全国人大失所望。
仅三个月的时刻,东北三省就全部沦落。
日本又进一步向华北深入,一时之间,华北危机,平津危机。
教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观点和论证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观点和论证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1.2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自信”的理解和感受。
2.阅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自信力”、“自卑”等。
3.分析课文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观点,如作者认为中国人是否失掉了自信力。
3.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4.案例分析4.1教师选取课文中的案例,如“中国人在国际上取得的成就”,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与课文主题的关系。
4.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5.小组讨论5.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5.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措施。
5.3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6.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7.作业布置7.1教师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如何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的议论文。
7.2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作者观点和论证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措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4.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了解,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通过作业批改,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册)陬市中学_ _年级语文科<<学案>>(教师用导学案模板)备课日期:年月日上课日期:__月__日设计:审核:______第____周星期____第节第课时(总节数)____年级______班学生姓名:_________ 教师课题: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文体知识。
2、理清课文思路。
3、体会尖锐犀利、富有战斗力和嘲讽性的语言的特点。
学习重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沉含义学习难点:同上学习程序学习要求学习内容与方法二次备课一.练习回顾(3’)1、关于议论文的相关知识2、鲁迅先生的简况二.自主学习1、关于本文写作背景:教材P83下2、生字:慨叹玄虚脊梁渺茫省悟诓骗前仆后继搽脂抹粉求神拜佛3、词义:怀古伤今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不足为据4、理解文中如下词语含义:脂粉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地底下5、文中多次出现“中国人”一词,判断下面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1)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3)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三.调研质疑(2’)四.探究,小组讨论交流(18’)1、驳论文简介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二是驳论据。
三是驳论证。
2、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3、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的依据是什么?4、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五.当堂检测1、判断下列句子所包含的感情1)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2)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语文版教案设计九年级)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
加以论证。
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
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
既然为插入反动派胸膛里的匕首;、投枪;,力量从何而来呢?
二、抽生读课文,想一想力从何而来:
1.讽刺的力量:
①找出文章中的几处中国人;,分析内涵是否相同?
明确:一是部分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二是指全体中国人,三是自信的中国人。
②哪些人可称是中国的脊梁;? 为什幺称为中国的脊梁;?他们在那里,为什幺?
明确: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
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
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
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5、比较阅读法。
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五、教学仪器: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课时: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世纪,加人WTO、国足出线、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等(投影展示与此相关的照片),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播放影片《九一八事变》片段,介绍写作背景。
(三)、研读赏析:1、齐读课文1、2段,找出“敌论点”和论据,哪些词最富讽刺意味?投影展示1:国民党反动派的言行。
A、“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B、“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C、“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的社论D、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和表达方式,学习议论文的阅读和分析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辩论、情感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民族自信的思考,培养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鲁迅在文章中对中国人自信力的探讨和批判。
学生对民族自信力重要性的认识和个人自信的培养。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鲁迅的批判精神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
引导学生将民族自信力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其尖锐的社会批判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著称。
教学准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PPT课件,包含鲁迅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历史背景。
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如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大事件、民族自豪感的体现等。
学生作业本、笔、辩论赛准备卡、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的自信力”写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大事件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民族自信力的背景。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民族自信力的思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鲁迅对中国人自信力的探讨。
深入探讨(15分钟)1. 批判精神:分析鲁迅的批判精神,如何通过文章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2. 自信力重要性:讨论民族自信力对个人、国家和社会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自信力的培养。
互动活动(20分钟)1. 辩论赛:学生分组,围绕“现代中国是否需要增强民族自信力”进行辩论,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语文版初三上)6doc初中语文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型:新授课授课时刻:第十二周周四周五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对论点的方法。
〔重点〕3.学习本文直截了当反对和间接反对相结合的方法。
4.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难点〕重点:知识目标2难点:知识目标4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朗读法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刻安排第一课时一. 复习:1.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哪些?2.什么叫驳论文?3.批驳方法有哪三种?二.导入:1.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2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鲁迅这篇文章,确实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三.出示目标:〔略〕四.检查预习:1 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并讲明词语。
慨叹〔kai〕: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xuan〕:用使人困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诈手段。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kuang〕:哄骗。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情况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2.阅读全文,摸索本文如何样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
五.整体感知:提咨询导入出示投影出示投影回答听讲明白得练习交流2分钟2分钟1分钟5分钟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刻安排2.提咨询:文章如何样提出批驳的论点的?讨论并归纳:从公布的文字的三个时期谈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期望国联,再后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亮出批驳的靶子〝有人慨叹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理清作者批驳的观点,把握作者提出的观点。
2.正确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3.品味文章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重点难点】1.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学习过程】一、阅读导航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选自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字________。
我们在初中阶段还学过该作者的散文《___________》(填写一篇即可),小说《___________》(填写一篇即可)。
本文采用___________的论证方式,驳倒对方的论点。
2.检查字词(1)给加点字词注音搽.( ) 玄.虚( ) 慨.叹( )脊.梁( ) 前仆.后继( ) 省.悟( )倘.若( ) 诬.蔑.( ) 诓.骗( )(2)根据释义填写正确词语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说谎话骗人。
()替人民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
()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文中用以表示那种悲观厌世、倒退还古的思想情绪。
()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
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
()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四、整体感知1.阅读课文填写下表2.整体把握课文,填写以下内容第一部分(1-2段):提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
第1段:对方论据——、、第2段:对方论点——第二部分(3-5段):直接反驳:失去的是“”,并在发展着“”。
第3-4段,失去的是“”。
第5段:发展的是“”第三部分(6-8):间接反驳:用事实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从而反驳敌论点。
第6段:提出自己的观点:第7-8段:举证明自己的观点。
第四部分(9段):得出结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来源:学科网]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
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
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
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5、比较阅读法。
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来源:学。
科。
网]
五、教学仪器: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世纪,加人WTO、国足出线、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等(投影展示与此相关的照片),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播放影片《九一八事变》片段,介绍写作背景。
(三)、研读赏析:
1、齐读课文1、2段,找出“敌论点”和论据,哪些词最富讽刺意味?
投影展示1:国民党反动派的言行。
A、“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来源:Z*xx*]
B、“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C、“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的社论
D、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明确:投影展示2:
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a、信地信物
b、信国联
c、求神拜佛
老师举一个类似的推理例子:“我们班小明上课爱开小差,小东上课爱开小差,小梅也爱开小差,所以我们班所有同学上课都爱开小差,你同意这一结论吗?”(以偏概全)
“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
这三个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来源:
2、抽学生朗读3—5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反驳敌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投影展示3:
直接反驳:信地信物信国联――没有“他信力”(仿词)
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3、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
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4、第1段和第4段都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些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5、默读第6—9段后,讨论探究:
(1)、“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
A、“埋头苦干的人”:为了国家利益,执著于某一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
如:毕升、徐霞客、司马迁、华罗庚、杨利伟、抗震救灾英雄等。
B、“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
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
C、“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
如:杜甫、白居易、
柳宗元、包拯、梁启超、鲁迅等。
D、“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真理的人。
如:玄奘、鉴真、如商鞅、谭嗣同、李大钊等。
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到今“中国的脊梁”
(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
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3)、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明确:(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4)、第9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找出来体会其意思。
学生讨论后明确,投影展示5:
“脂粉”: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
“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
“状元宰相”: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比喻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四)、找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含义。
1、同学讨论后明确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所有中国人)
B、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C、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
(所有中国人)
D、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大部分爱国的人民)
E、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F、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所有中国人)
2、同学齐读这些句子,加深理解。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写作方法,写驳论文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
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六)、作业:请你来驳: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投影展示7)(七)、板书设计:
中┏自夸“地大物博”┓
国┏敌论据┃只希望国联┃┓
人┃┗味求神拜佛┛┃以偏概全
失┃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掉┃直接反驳:┏失掉“他信力”[来源:学科网]
自┃┗发展着“自欺力”
信┃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力┃┗论据:从古到今“中国的脊梁”
了┗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吗
更多资源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