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人送我向日葵》来探索丁善德艺术歌曲的风格及演唱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5
丁善德艺术歌曲丁善德是中国当代音乐界的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和创作人。
他以独特的艺术歌曲风格和才华横溢的创作才能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和推崇。
丁善德的艺术歌曲不仅在音乐上充满魅力,更因其富有思想性和情感的深度而令人着迷。
丁善德的艺术歌曲创作充满活力和创新。
他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情感体验,能够借助音乐表达人们内心的矛盾和情感。
他不仅在音乐创作上勇于尝试不同的风格和元素,还注重融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歌曲。
无论是叙述小说情节的歌曲,还是表达真挚情感的抒情曲,都能深深触动人们的心灵。
丁善德的艺术歌曲流淌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意识。
他以独特的角度观察社会问题,用歌声诉说着人们的心声和思考。
他深入挖掘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一种直接而真实的方式传达给听众。
他作品中关于环境保护、社会正义、人的尊严等主题的歌曲,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唤起了人们对改变现状的意愿。
丁善德的艺术歌曲更是一种心灵的指导和激励。
他通过歌曲传达积极的力量和勇气,鼓励人们面对困境和挑战。
他的歌曲充满希望和温暖,引导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
丁善德用他的音乐传递正能量,让人们在困难面前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丁善德的艺术歌曲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音乐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思想上的启迪和心灵上的治愈。
他的音乐唤起了人们对内心真实情感的共鸣,让人们在歌声中找到情感的出口。
他的歌曲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丁善德艺术歌曲是中国音乐的精粹,他的创作才华和独特的风格为中国音乐界带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他的歌曲以其生动、全面和有指导意义的特点,让人们在音乐中得到心灵的滋养和启迪。
让我们一起欣赏丁善德的艺术歌曲,享受那种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的美妙旋律。
丁善德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作者:高航来源:《大观》2020年第08期摘要:西方艺术歌曲传入中国后,得到国人的欣赏与喜爱。
20世纪出现了一批对中国艺术歌曲发展尤为重要的作曲家,丁善德就是其中一位。
文章从丁善德的艺术歌曲入手,分析词曲、钢琴伴奏、民族风格,使演唱者能够精准把握艺术歌曲的内涵。
关键词:艺术歌曲;词曲;钢琴伴奏;丁善德丁善德是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重要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
受到当时“政治风气”的影响,他的艺术歌曲符合了人民群众大众化的需要。
现存他的艺术歌曲共有32首,其中6首是由民间歌曲改编。
丁善德的艺术歌曲风格鲜明、个性独特且具有时代的烙印,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从他的身上,也可以看出一代人为中国音乐的发展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一、词曲的艺术性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是艺术歌曲最本质的特征,丁善德的艺术歌曲也有着这样的特征。
丁善德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他所选取的歌词大多是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的。
歌词通常最能直接表达作者情感,再结合抒情性极强的作曲,流畅优美的旋律,增加了艺术歌曲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带给人们高雅、清新脱俗之感。
丁善德歌曲旋律的选择更能直击人们的内心世界,能夠引起听者共鸣。
他的创作秉着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原则,创作了一些为革命诗词谱曲的原创艺术歌曲,其中以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艺术歌曲为突出代表。
例如,他选用毛泽东的诗词《清平乐·会昌》创作了《清平乐·会昌》这首艺术歌曲。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歌词短促而有力,没有复杂的节奏型。
旋律行进之间连贯而富有激情,更表达出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蓬勃向上的情怀。
全曲并没有直接抒发情感之处,但又无处不在抒发着内心的向往,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二、钢琴伴奏的美学特征丁善德作为一名钢琴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然而他在钢琴方面的成就不单是在创作钢琴作品上,更体现在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上。
受早年留学的影响,丁善德将“印象派”创作的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
读·闻·观113摘要:《爱人送我向日葵》是一首女高音演唱的歌曲,由现代诗人邹荻帆作词,作曲家丁善徳谱曲。
歌曲创作于1961年,其旋律优美动人,歌词内容质朴生动,用向日葵借物抒怀。
本文将从歌曲的歌词创作特点、内涵情感分析、音乐特点和演唱处理等四个方面对《爱人送我向日葵》进行较全面的探究。
关键词:《爱人送我向日葵》;艺术歌曲;丁善德;邹荻帆《爱人送我向日葵》这首歌曲创作于1961年,由丁善德作曲,邹荻帆作词。
是一首旋律优美动听、歌词质朴生动的、借物抒情的女高音独唱曲目。
歌曲表达了现实社会的情感之美,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喜悦和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
《爱人送我向日葵》这首歌曲的旋律富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在艺术性和通俗性上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歌曲被众多的声乐演唱者和爱好者喜欢,在声乐演出中和教学活动中被广泛使用。
一、《爱人送我向日葵》的歌词创作特点1.写实性《爱人送我向日葵》属于现代诗歌类,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时期用白话文写作的诗歌,歌词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与时代的主题紧密联系。
诗歌主体打破了旧诗词格律的限制。
现代诗歌类的歌词特征在《爱人送我向日葵》的歌词中也有所表现,歌曲中男主角表达爱意的方式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以物传情的方式,体现了歌词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特点。
2.细致性《爱人送我向日葵》从诗歌文字上看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艺术歌曲,全曲是用姑娘的口吻来叙述与爱人相会时的全部过程与内心表现。
诗歌中也运用了很多细致描写的词语,如“盼他送我一支红玫瑰”中的“盼”表现了姑娘的渴望,也为后面向日葵的意外出现埋下伏笔。
再如“听他语调多美,他是初次下乡种向日葵”这一句尽释了姑娘心中的失望,令向日葵在姑娘眼中如阳光般耀眼起来。
这些词语和诗句不落俗套地、细腻地描写出60年代青年男女炽热纯洁的爱情。
3.内涵性20世纪60年代初期,诗人邹荻帆被下放至河北省怀来县进行劳动改造,内心十分压抑痛苦。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出了与当时社会主旋律不相符的、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爱人送我向日葵》,借向日葵和爱情抒发内心的压抑之情。
硕士研究生声乐毕业音乐会评语XXX,男中音,XX大学音乐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2015年至今师从XXX副教授。
他演唱了声乐作品:《这是泉水,是磨坊》、《好像天使一样美丽》、《我那最后的日子已经来临》、《多情的土地》、《怀念曲》、《望乡词》、《雪绒花》、《祷词》。
其中《我那最后的日子已经来临》-罗德里戈咏叹调,选自威尔第歌剧《唐·卡洛》。
这是一首很挑战男中音的作品,作品戏剧冲突较强,且是威尔第惯用的作曲手法。
演唱中要保持好声音的气息,歌唱的张力较大。
XXX,女高音,XXXX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2015年至今师从XX 副教授,曾代表音乐学院多次参加演出和支教等交流活动,获优秀团干,优秀毕业生等称号。
她演唱了声乐作品:《遍插茱萸少一人》、《绒花》、《一抹夕阳》、《梅花引》、《情歌》、《阳关三叠》、《美妙的时刻即将来临》等。
XXX,青年男高音,XX大学音乐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2015年至今师从于XX教授。
他演唱了声乐作品:咏叹调《挽歌》选自歌剧《秋子》黄源洛曲、咏叹调《多么美丽、多么可爱》选自歌剧《爱的甘醇》莫扎特曲、咏叹调《柳儿,你别悲伤》选自歌剧《图兰朵》普契尼曲、咏叹调《Zu Hülfe!zu Hülfe》选自歌剧《魔笛》莫扎特曲、《隐衷》沃尔夫曲、《思乡》黄自曲、《钗头凤》周易曲。
其中《挽歌》选自中国第一部大歌剧《秋子》,歌剧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一对日本夫妇的抗日战争中的悲惨遭遇,从而反思战争,祈祷和平。
作品风格哀婉悲叹,演唱难度颇高,大部分的旋律都在男高音换声点的高音上,在演唱时需要对气息的支持和高位置的状态进行精确把握。
XX,女高音,XXXX大学2015级艺术硕士,2015年至今师从与音乐学院院长XXX教授。
她演唱了声乐作品:《春思曲》、《爱人送我向日葵》、<居里乔赫拉咏叹调>选自歌剧《货郎与小姐》、<春思曲> 黄自曲、<爱人送我向日葵>丁善德曲、<求爱神给我安慰>莫扎特曲、<思乡>黄自曲、<你知道吗好妈妈>马斯卡尼曲、<邀请>罗西尼曲、<奉献>斯特劳斯曲。
181作者简介:周宇程(1995— ),男,汉族,四川绵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
主要研究方向:声乐。
特定时代背景下丁善德先生艺术歌曲创作中的民族意识、中西融合、时代精神和各个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
对丁善德先生的创作历程和重要作品的分析显示,他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情怀,在创作动机和作品内容上都体现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一、“执着”于求学丁善德出生于1911年,是20世纪我国优秀的作曲家、钢琴家,他从小喜爱音乐,对琵琶、二胡、三弦等民间乐器样样都懂一些。
进入上海国立音专读书后,他将钢琴作为主科进行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937年,丁善德与朋友共同成立了“上海音乐馆”,并且兼任钢琴教师。
该馆为培训班性质的学校,学生有20人左右,开设钢琴、小提琴、声乐三科。
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规模越来越大,至1941年音乐馆改组成上海私立音乐专科学校时,学生已多至百余人,学校开设科目也逐渐齐全起来,走向了正规化发展的道路。
这时丁善德的事业可谓风生水起,但他却选择逆行,做出了将自己的专业从钢琴专业转到作曲方面的决定。
于是在张昊(其同学,后为台湾著名音乐家)的介绍下,丁善德开始跟随华尔夫根·弗兰克(德籍犹太音乐家,曾是勋伯格的学生,20世纪20年代就创作有歌剧及弦乐四重奏等作品)学习作曲。
弗兰克的课时费是很贵的,一个钟头要收4美元,丁善德说:“抗战胜利后他在南京国立音乐院教书,一个月74万法币的工资,全部只够付4次”,但尽管这样,他仍然执着于求学,白天给钢琴学生上课,晚上就跟弗兰克补习。
这样持续了五年后,他终于学完了和声、对位等全部的作曲课程,在作曲方面有了明显的进展。
但跟弗兰克学完后丁善德并不满足,1947年,此时身为南京国立音乐院专任教授、有一份稳定职业的他,决定放弃工作出国留学。
而关于此时国内的就业情况,有这样一则分析,国共内战时期,“流亡的失学和失业青年日益增多。
1946年元旦辅导青年复学就业的机构‘青年复学就业辅导委员会’成立后,在各省(市)设置青年就学就业辅导处及青年服务站,负责登记收复区失学失业青年。
5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4等具有时代浪漫特点的艺术歌曲,成为各大院校声乐学习者们非常喜爱的曲目。
韩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与中国非常相似,艺术歌曲的发展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
与中国几乎同时,韩国爆发了3.1运动,一些爱国诗人写了很多艺术性非常高的爱国诗,一些曾在教会跟随传教士学习西方音乐创作技法或从日本,欧洲等西方国家留学回来的作曲家们根据这些诗填词,创作出了一批艺术性和文学性非常高的艺术歌曲。
洪兰坡发表的《凤仙花》被称为是韩国的第一首艺术歌曲,原因是在这首歌里,诗和音乐首次以和谐的概念出现③,歌词内容委婉,旋律创作手法新颖,歌曲的节奏速度与歌词的悲伤情绪紧密结合,与以往的创作唱歌相比在艺术性上有很大的进步,为后来艺术歌曲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从此以后,韩国的艺术歌曲创作也正式进入了新纪元,艺术歌曲创作技法稳步提升,有纯粹采用西方创作技法的歌曲如张一男的《等待的心》,林肯秀的《隔江春来》等,有采用韩国民间传统五音音阶创作技法的歌曲如金东镇的《新阿里郎》,周斗南的《鸟打令》等,有西方浪漫风格结合韩国传统音乐风格的歌曲如崔英燮《思念的金刚山》,金振均的《秋天的祈祷》等,还有现代音乐创作风格的作品如李尚根的《你走的那一天》,郑会甲的《亲吻》等。
值得一提的是,与中国相比,韩国早在60年代就已经尝试大众化风格的艺术歌曲创作,而中国在1966—197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使艺术歌曲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那个时候韩国大众化风格的艺术歌曲如崔英燮的《思念的金刚山》,李秀仁的《我心中的江河》等至今仍是各大音乐会上非常受欢迎的曲目。
到21世纪,韩国大众风格的艺术歌曲创作已经非常成熟,歌曲的抒情性和艺术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尹学俊的《迎接》,金孝根的《初恋》,崔晋的《依恋时间》,金周元的《当风雨荷花相遇》等新的艺术歌曲不仅在韩国非常受欢迎,在中国也受到广大声乐学习者的喜爱。
二、《与你相见若如初》音乐分析(一)歌词中国艺术歌曲《与你相见若如初》由高庆作词,王龙作曲。
《爱人送我向日葵》演唱分析作者:顾欣来源:《教育周报·教育论坛》2019年第33期摘要:歌曲《爱人送我向日葵》是丁善德先生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
本论文圍绕着丁善德的艺术歌曲《爱人送我向日葵》这首作品来展开,对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特征以及演唱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丁善德、艺术歌曲、创作风格、演唱特点一、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丁善德(1911—1995),我国当代音乐史上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幼时由于对音乐的热爱,自学了多种乐器,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院,系统的学习音乐知识,在作曲方面和钢琴演奏都拥有极高的成就。
丁善德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高校音乐教育工作,后来求学国外学习作曲,学成归国后创作了大量作品。
丁善德先生创作的作品中因为所处的时代的特殊,把当时的民族特色与西方音乐文化结合在一起,作品富于个人特色。
邹荻帆(1917—1995),我国当代诗人和翻译家,湖北天门人。
1936年发表长篇叙事诗《做棺材的人》和《没有翅膀的人们》。
1938年后在武汉等地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曾与穆木天、冯乃超等创办《时调》诗刊。
著有诗集《青空与林》、《噩梦备忘录》、《尘木集》、《在天门》、《木厂》等。
《爱人送我向日葵》创作于1961年,正是处于建国后,音乐文化被逐渐重视的时期,艺术歌曲蓬勃发展,这时候创作的歌曲有着强烈的时代特色,歌唱劳动,歌唱祖国,歌唱共产党,歌唱美好的幸福生活。
《爱人送我向日葵》从歌词中可以看出是两个响应国家号召下乡劳动的知识青年的美好的爱情故事,歌词优美细腻,歌曲的伴奏丰富多彩,是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作品代表。
为以后的艺术歌曲创作起到了很好的借鉴,铺垫的作用。
二、《爱人送我向日葵》的音乐特征《爱人送我向曰葵》歌词选用的是邹荻帆的诗,十分的贴近生活,讲述了一个姑娘对于爱人到来的期盼,希望他送自己一只玫瑰,可是爱人却送给了她一只向日葵,这只向日葵是爱人自己种的,他让姑娘把向日葵种在自己的窗边,那么看到了向日葵就像看到了爱人甜蜜的笑脸,从向日葵中可以看出两个相爱的年轻人浓浓的情感。
丁善德艺术歌曲的演唱与钢琴伴奏的结合作者:李丽丹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李丽丹[1]丁善德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
在丁善德先生的一生中,他共创作了32首声乐作品,其中6首为民歌改编曲。
他大大拓展和提高了这些民歌的意境和艺术表现力。
他的艺术歌曲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十年动乱”为界,第一阶段的作品始于作品号Op.10 No.1的《山上的松树青青的哩》,终于作品号Op.17的四首歌曲。
第二阶段作品,以1978年的《赞周总理》为开端。
丁善德先生的艺术歌曲追求诗和音乐的高度的、有机的融合,体现在人声和钢琴伴奏对诗的意蕴、韵律和语言特色的尽可能完美的表达上。
这点与西方富于浪漫主义特色的艺术歌曲创作之王——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有着相通之处,都做到了诗与乐的水乳交融。
下面对丁善德先生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结合笔者在演唱过程中的体会进行分析。
这些作品包括创作于1955年的《丰收山歌》,1955年根据四川民歌改编的《槐花几时开》、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想亲娘》,1961年创作的《爱人送我向日葵》。
一、《丰收山歌》群力词太阳出来照山岗欧,熟透的庄稼一片黄欧,谷粒饱满象珍珠欧,迎风飘摆闪金光欧啊。
镰刀弯弯像月亮欧,我们社员收割忙欧,山歌越唱越有劲欧,生产一年比一年强欧。
团结起来力量大欧,年年丰收有指望欧,支援国家大建设欧,农村一片新气象欧。
从旋律的走向来看,几乎每一句都是根据汉语的四声规律,模仿四川山歌创作的。
每一乐句中的节奏都是疏密结合,比较自由的,充分发挥了山歌的风格。
演唱者要自由的运用山歌风格的节奏,不要呆板的打死拍子来歌唱,要注意乐句中的伸缩(这里可以采用“前紧后松”的办法)、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呼吸以及与伴奏的衔接。
在每一乐句中,音阶上行有渐强的趋势,反之,音阶下行就有渐弱的趋势,再加上作曲家已经在谱面上详细的标记出了音乐的强弱关系,就更要求演唱者将站在高山,心胸开阔的感觉唱出来。
7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5作特色,时代性与地方性、艺术性与民族性并存。
他的艺术歌曲是中国艺术歌曲初期发展的缩影与精华,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艺术歌曲起源于西方,在中国的发展1920年以前几乎是空白,自从萧友梅先生的声乐作品《问》问世后迅速流行,自此,中国在近代音乐史上才有一首比较大型、比较成熟的艺术歌曲作品。
丁善德一生创作的艺术歌曲分为新创作的艺术歌曲和根据中国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
中国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主要有:《槐花几时开》(以下简称:《槐》)(作品12之1)根据四川民歌改编而来;另一首同样根据四川民歌改编的《太阳出来喜洋洋》(作品12之2);《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作品12之3)根据新疆民歌编曲;《玛依拉》(作品12之4)根据哈萨克民歌改编;《想亲娘》(作品12之5)根据云南民歌改编;《上去高山望平川》(作品18之1)根据青海民歌改编。
新创作的艺术歌曲主要有:《爱人送我向日葵》(作品17之2)由邹荻帆作词、《延安夜月》(作品17之3)由李季作词。
另外还有声乐套曲,《滇西诗钞》(作品22)戴洪麟作词,该套曲由《遥望》《撒尼女》《夫妻船》《蝴蝶泉》《采花》五首歌曲组成。
二、《槐花几时开》的审美探究(一)艺术歌曲《槐花几时开》之歌词美《槐》歌词是四句,每句七字。
内容为“高高山上(哟)一树(喔)槐(哦哟),手把栏杆(噻)望郎来(哟喂)。
娘问儿女啊,你望啥子(哟喂),(哎)我望槐花(噻)几时开(哟喂)”。
[1]寥寥数语就把一个坠入爱河、伶俐而羞涩的农村姑娘形象托现在我们眼前。
《槐》是四川宜宾地区一首极具代表性的“晨歌”,由于四川地区的方言特征,对于“chen”“shen”不分,所以这首“晨歌”也叫“神歌”,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高高山上一树槐》,这个名字是根据歌词内容当中的第一句歌词而命名。
“衬词”美是《槐》的山歌语言特色,歌词蕴含着简洁美的特征。
而歌词内容在任何文献记载中都没有争议,但衬词却不尽相同。
以《爱人送我向日葵》来探索丁善德艺术歌曲的风格及演唱作者:白冬芳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13期摘要:丁善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理论家和音乐活动家。
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音乐界富有盛名,属里程碑式的人物。
本文从他的艺术歌曲《爱人送我向日葵》的歌词分析与情感表现、演唱技巧与音色把握、作曲技法与作品特点、演唱与钢琴伴奏关系这四部分,来探索丁善德先生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并对演唱这类艺术歌曲进行一个分析,以求能给大家在今后的演唱中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丁善德艺术歌曲作品特点作曲技法演唱分析丁善德(1911~1995)江苏昆山玉山镇人。
1928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朱荇青学习琵琶,1929年改为主修钢琴,随查哈罗夫学习,同时跟黄自学习和声、对位、配器、曲式及作曲。
1935年毕业后任教于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1937年冬与陈又新创办上海音乐馆(后改名为私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1946年任南京国立音乐院教授。
1947年赴法国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同期在校外随布朗热女士(N.Boulanger)及作曲家奥涅格(A.Honegger)学习作曲。
1949年毕业回国,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
历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教授、作曲系主任及副院长。
他还任中国音协副主席、上海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协副会长、上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学会名誉会长及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作品有钢琴曲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新疆舞曲第一号》《托卡塔——喜报》等,还有《丁善德钢琴曲集》。
有大型器乐曲《长征交响曲》《新中国交响组合》。
其中《长征交响曲》是中国第一部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大型管弦乐作品。
声乐作品有艺术歌曲和大合唱《黄浦江颂》等。
尤其是《爱人送我向日葵》这首艺术歌曲,采用了不同的调性转换来布置全曲,无论是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都可以说是上乘之作,散发着艺术的光芒。
这首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就是在现在的声乐教学中,也常常被老师拿出来作为经典曲目继续传唱。
所以本文以《爱人送我向日葵》来探索丁善德先生的创作风格及对演唱进行一个分析。
一、歌词分析与情感表现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起源于欧洲的一种高品位、优雅、含蓄、精致的独唱体裁,以舒伯特、舒曼为代表。
艺术歌曲这一声乐体裁传入我国后,被寓意为严肃音乐,以肖友梅、黄自等为代表,创作出了一系列的经典曲目。
随后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孕育中,不断地发展变化。
《爱人送我向日葵》就属于中国艺术歌曲。
它创作于1961年,邹荻帆词,丁善德曲。
是一首非常含蓄抒情的女高音独唱曲目。
整首歌曲旋律舒缓优美,歌词生动朴实。
作品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心声和对美好的向往。
在声乐的学习中,当我们拿到一首歌曲的时候,首先是要对歌词做一个朗读,去了解它是在刻画什么,所表达的是什么,情感的把握应该注意些什么。
这就要求我们反复推敲,用心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以求达到情感与内容的统一。
《爱人送我向日葵》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隐约的感觉到它的与众不同。
一般爱人之间多送的都是玫瑰花,向日葵还是很少见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它是有隐喻的成分在里面。
全曲的歌词是用一个姑娘的口吻来诉说的。
“我和爱人来相会,盼他送我一枝红玫瑰。
哦!没有玫瑰,没有玫瑰,一团圆圆的向日葵。
”从歌词中我们大致可以感受到姑娘对爱人的期盼,希望爱人可以送他一枝红玫瑰,但没想到却是一团圆圆的向日葵。
用讲述的口吻娓娓道来,给大家留下一下悬念。
“听他语调多么美,他是初次下乡种向日葵。
啊!向日葵啊,小太阳啊,在他手上放光辉。
”这段歌词给大家解释了为什么爱人送的是向日葵而不是红玫瑰,把一个姑娘的喜悦之情以及对爱人的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觉得向日葵在爱人手里都放着光辉。
第二部分歌词:“啊!他送我这一团向日葵,这蜂窝一样的向日葵。
啊!爱情的甜蜜在这里面,他教我种在窗边。
”从这段歌词里我们可以看出爱人通过向日葵含蓄地表达了对姑娘的爱意,像蜂窝一样的向日葵,满满的都是爱。
同时姑娘也明白了爱人的用意,将这份爱意深深地藏在心底,将向日葵种在了窗边。
第三段歌词:“那是他的脸儿对我来探望,那是他向我把手挥。
啊!爱人送我向日葵呀,爱人送我向日葵。
”突出的表现了爱人在姑娘心目中的地位,表现了姑娘对爱人的喜爱。
每天看着向日葵如同看到了爱人的脸庞,如同看到了爱人向她把手挥。
一种甜蜜,一种幸福油然而生。
最后在“爱人送我向日葵呀,爱人送我向日葵”中结束,这样一来随着语气的变化,歌曲也变得生动起来。
在演唱《爱人送我向日葵》这首歌曲时,要特别注意歌词与音乐的融合,语气与旋律的结合。
艺术歌曲难就难在它的情感表达上,它是极富内涵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体现着人类内心深处最为细腻的情感。
所以艺术歌曲也是我们所有声乐学习者的必唱曲目。
“情”在里面是占主导地位的,这就要求歌者对作品有一个相当的理解与审美标准。
准确到位,有感情的去诉说一个姑娘感人的爱情故事,并将故事娓娓道来。
演唱过程中不需要太大的情绪变化,也不需要太大的音量,一定要用气息和情绪带动声音,演唱的声音随歌词情绪的变化而变化。
但是,每一个字都必须唱在统一的共鸣腔里,使声音统一。
二、演唱技巧与音色把握演唱艺术歌曲一般都采用美声或民美的音色来演绎。
它需要准确、细腻和优雅。
并不需要多少炫技的成分在里面,是非常讲究音色的变化和音量的控制,需要精雕细琢。
既然对音色和音量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那么,随之而来的演唱技巧也必须扎实到位。
古今中外的歌唱家均把呼吸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意大利美声学派数百年来一直信奉“谁掌握了呼吸,谁就会歌唱”的理念。
所以,要想采用美声或民美的音色来诠释这首作品,气息的正确运用尤为重要。
因为始终要强调每一个音“唱在气上”。
对于呼吸,在笔者导师的教学过程中,总是首先很着重的教给学生呼吸的生理运动,让学生对呼吸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要求我们在声乐学习演唱中必须清楚并解决:吸气、控气与呼气三点,重点在控制气息上。
1.怎样吸气:(1)脊柱挺起,胸腔打开,小腹微收,口鼻自然张开,采用伤心地哭泣——“抽泣”的方式吸气;(2)横膈膜下降,胸腔全面扩张,其中下肋骨、肺下叶扩张幅度较大;(3)吸气完成时,上起胸窝下至肚脐,以及腰部一周全面膨胀。
2.怎样呼气:(1)呼气开始时,保持脊柱挺起胸腔打开,以小腹丹田为支点的下腹部收缩启动呼气;(2)呼气进行时,仍要在控制中进行,两肋腰间尽量保持不动,下腹部明显收缩。
3.怎样保持:保持上腹部、两侧下肋骨、背部全面扩张的状态不动,气息不出不进,不要用喉咙档气,控制气息静止不动。
因为在演唱《爱人送我向日葵》中,声音一定要搭在气上唱,如讲故事一般,气息不能过重也不能过轻,要注意气息的连贯与流动性,这就对气息的吸和保持提出了很大的考验。
起音要准确。
起音如同弦乐器的弓弦“摩擦”,管乐器的“吹奏”。
起音,是一个微妙的气息压力与声门间的平衡,它直接关系到歌声的质量。
起音是以正确的喉咙安放为前提的。
它是正确呼吸、喉头安放的落脚点。
本作品适合软起音,第一个字“我”在吸好气后,声门尚未闭合前气息即先早出来那么一点,然后声带闭合震动发声。
软起音气息冲击小而缓和,仿佛气息抚摸声门。
声音柔美,音量适中,表现出抒情、委婉的音乐形象。
在演唱《爱人送我向日葵》中,不论是作品本身的内容还是演唱,均应是强调其浓厚的诗意、精练的形式和内在朴实的美感。
要运用极富修养的音色将情感表现出来。
这部作品速度上几乎没什么变化,比较平稳。
在音色上,我们必须使用极具控制力气息的支撑下圆润音色来完成。
因为艺术歌曲不像其它歌曲那样,即使有激动的唱段,声音和音色也不能有太大的变化,没有那么戏剧性,始终做到声音有所控制。
同时音量不易过亮,也不易过暗过宽,以情带声,用恰当的音色准确、细腻、含蓄的将一个年轻姑娘对爱情的心声表达出来,从而使艺术性达到一定的高度。
三、作曲技法与作品特点一首好的、经典的中国艺术歌曲,音乐语言风格不同于一般的声乐作品。
转调较多,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唱,从中逐渐享受音乐的内涵与美。
丁善德先生的艺术创作中,给了我们许多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作品的结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和声体系是丰富多彩的,音型织体随乐思发展既变化又统一。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在音乐进行中,脱离原来的调性而进入另一调性称转调,它可以增添音乐表现内容、塑造音乐形象、丰富和声色彩,同时又可以推动音乐发展。
五声调式的转调中,以近关系转调最为多见,远关系转调则较少。
这部作品的第一次转调,运用了等音转调,前一个调的降G到后一个调的升F。
第二次转调旋律上行大二度进行,G音到A音,旋律过度平稳。
第三次是同主音大小调的转调,从G大调转到G小调。
第四次再一次运用了等音转调,B音作为上一个调的宫音,成为下一个调的角音。
这四次转调体现了作者在五声调式方面进行的创造性运用。
这部作品出现了四次转调,每次转调都运用了增大七和弦,而且都是在和声大调的降六级音上。
增大七和弦是由增三和弦的基础上根音与七音建立的大七度,增三本身具有向外扩张的音响效果,属于不协和和弦,加上大七度强烈的不协和,这样就更增强了和声的色彩变化,强调了音乐的朦胧感。
增三和弦是全音阶中的代表和弦,所以两种全音音阶的应用,可以形成连续不断的增三和弦进行,从而使和声的功能性降低而色彩性加强。
这种做法最初用于格林卡的歌剧中,随后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以及印象主义创始人德彪西都在作品中频繁使用这种技法,使音乐逐渐背离大小调和声体系。
增三和弦不论是原位还是转位都是由两个大三度音程叠加构成的,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等和弦转换,从而为转调提供等和弦,为和声调式、旋律调式拓展新的语汇。
在印象主义音乐中,富有色彩效果的和声远比旋律重要,追求和声的色彩感与光影在瞬间的迷离变幻。
因此,这部作品在写作上都大大增强了听觉的感染力,思维模式和写作手法都大大超越了传统。
作者把这部作品的创作寄托于梦幻世界,在虚无缥缈的意境中进入一个忘我无我的世界。
这部作品运用了全新的和声手法,具有一种抽象的、超现实的迷幻色彩,展现了新的表现风格,力求摆脱传统音乐的各种束缚。
音乐偏重感性认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
色彩的表现是作品的主要呈示手段,弱化了的和声功能更加有助于自由地展现色彩的魅力。
作品在乐曲的形式上多采用短小的、不规则的形式,每次转调结构都比较短小,以便更好地体现出较为自由的特点。
作品中的语音音调与旋律完美结合,似乎是在朗诵,给人舒缓、恬静的美好感受。
重视调式的表现力,第一部分运用了五声音阶,之后的四次转调都运用了降六级音,并在此音上建立了增大七和弦,这样就增加了色彩感,减弱了调中心感。
通过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与减弱和声进行的功能性,得到更加丰富和新颖的和声色彩,具有强烈的和声力度,大大加强了和声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