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大学2017年申报云南省科技奖公示名单
- 格式:doc
- 大小:176.00 KB
- 文档页数:31
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名单已入库的“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名单姓名包广静雷冬梅李正雄汪戎寸晓宏于克信李艳纳鹏杰韩全芳王衍行刘尔思易宏窦志武吕涛曾志勇王元亮余建坤李严锋张洪潘祖和赵晓红李宪一朱锦余伏润民李春宏李莉平李学术马继刚徐天祥工作单位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职称副教授副教授副教授教授副教授教授副教授副教授副教授研究员教授教授教授副教授教授教授教授教授教授教授副教授教授教授教授副教授副教授副教授副教授副教授主要研究学科地理学生态学科学与科技管理管理学管理学管理学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社会学银行经营管理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管理系统仿真组织理论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企业管理经济地理学管理工程管理学英语会计学财政学1956-8-16男1971-8-29女1965-1-5男1970-8-26男1964-4-91959-9-1男男1964-9-19男1972-5-11971-06男男1974-11-3男1959-9-16男1962-12-6男1963-011958-6-1男男1954-1-20男1970-11131954-8-61967-5-6女男男1964-4-22男1968-1122男1974-1-12女1969-12-8男1974-10-7男1973-2-18男旅游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已入库的“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名单张伟彭家生赵果庆李青李小军何元斌罗宏翔林幼斌龙超叶文辉王荣党余怒涛侯合心陈庆萍朱德良陈爱华黄儒靖钱振伟杨定华王翔杨莉马慧娟谢维华佴澎赵如兰陈刚刘芳李文睿杨志银任秀芹李鼎鑫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1964-5-9男副教授教授副教授教授副教授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副教授教授教授教授副教授副教授副教授教授副教授副教授副教授副教授副教授副教授副教授副教授教授副教授副教授副教授教授教授研究员区域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会计学其他学科财务管理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1966-1-25男1964-1210男1964-3-26女1973-2-71971-1015男男1963-5-24男1965-9-18男1964-11-5男1967-1-6男1966-3-11男1975-3-31958-1112男男1964-3-19女1972-3-24女2003-9-2女税务管理学货币银行学银行会计学保险学经济学经济学1963-5-27女1974-8-22男1965-2-2男1971-5-24男1965-4-29女1965-1-5女经济法学经济法学1966-10-5男1972-1110女1964-12-5女1963-5-25男1965-4-12女1970-5-24男1960-4-13男1963-1023女会计学民族学民族学民族学政治经济学新闻写作国际政治学1972-5-26男唐嘉庚孙平杨贵军张凯刘西文罗建章沈湘芸阮萍王敏高崇慧王晓萍王林石磊费宇李兴绪赵昆姜茸杨子生朱晓辉谢洪忠刘春学周跃彭澎凤羽翚王学鸿叶明陈红罗莉陈宇红聂元昆朱立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1964-1-15男1965-04男教授副教授副教授副教授副教授副教授副教授教授副教授副教授副教授教授教授教授教授教授副教授教授副教授副教授教授研究员教授教授副教授副教授教授教授管理学营销管理体育教育学体育教育学体育教育学统计调查分析理论计算机应用财务管理税务管理学行政法学教育管理学数学数理统计学统计学相关回归分析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软件地理学旅游经济学地球科学其他学科数学地质学地理学艺术学其他学科管理信息系统经济学会计学会计学会计学1957-12-5男1960-3-28男1959-12191960-6-9男男1972-6-21女1965-1115女1967-7-23男1960-4-29女1963-2-9女1964-6-27男1965-9-29男1968-5-10男1966-1-22男1963-3-13男1978-2-15男1964-9-24男1972-10-5女1969-9308-9-131958-10141960-7-5男男男男1958-4-19男1963-6-7男1964-3-15男1968-7-22男1967-12-2女1959-8-26女1961-5-26男1966-8-12男副研究员教育学研究员教授营销管理营销管理吴晓松云南财经大学1962-12-4男158********教授管理学。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文件
云科协〔2008〕22号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关于表彰
第八届云南省优秀科技论文(云锡)奖
获奖论文作者的决定
各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各州(市)科协:
为繁荣我省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推动自主创新,促进人才成长,根据《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论文评选奖励条例(试行)》,云南省科协开展了“第八届云南省优秀科技论文(云锡)奖”评选活动,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成立评审委员会,对各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各州(市)科协报送的论文进行了评审,评审结果在云南日报和云南省科协“公众科学”网上进行了公告,决定对李文均等获奖论文作者予以表彰。
希望获奖论文作者再接再厉,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为推动我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建设创新型云南和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第八届云南省优秀科技论文(云锡)奖获奖名单
二00八年四月十七日
附件:
第八届云南省优秀科技论文(云锡)奖
获奖名单
二、一等奖(24篇)
三、二等奖(33篇)。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公示2022年拟入选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对象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公布日期】2022.11.02•【字号】•【施行日期】2022.11.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公示2022年拟入选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对象名单的通知有关单位:根据《云南省科技厅关于申报2022年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对象的通知》,经公开申报、主管处室初审、专家评审、实地调研、厅务会议审定等流程,拟入选2022年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对象共18个,其中成长型培育对象6个、初创型培育对象12个。
现将拟入选培育对象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天(2022年11月3日—2022年11月9日)。
公示无异议的项目,将组织纳入省科技厅预算项目库。
公示期内如有异议,请向省科技厅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处反映,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
单位提出异议的,应当在书面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并写明联系人和有效联系电话;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书面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打印无效)和有效联系电话,省科技厅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核查处理。
匿名异议和超出公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人及电话:齐景晶,*************。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北京路542号省科技厅507室。
邮编:650051。
附件:1. 2022年拟入选云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对象名单(成长型)2.2022年拟入选云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对象名单(初创型)云南省科学技术厅2022年11月2日附件12022年拟入选云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对象名单(成长型)附件22022年拟入选云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对象名单(初创型)。
2017国家科技进步奖得奖名单国家科技进步奖是我国对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的团队或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的最高科技奖项。
2017年的国家科技进步奖评选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该年度的得奖名单,以表彰这些对我国科技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科研团队。
一等奖1.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高速磁悬浮交通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新型抗癌药物研发及应用注: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国家科技进步奖最高奖项,2017年无特等奖。
2.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 科学技术部一等奖:- 水稻遗传改良与品质调控关键基因研究与应用- 医药高效新材料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2) 工业和信息化部一等奖:- 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高性能新材料研制及工程化应用(3) 农业农村部一等奖:- 农业高效生产技术与农业品质安全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农产品贮藏与质量安全控制(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一等奖:- 界面触控技术与人机交互研究与应用(5) 自然资源部一等奖:-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二等奖1. 科学技术部二等奖:- 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量子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2. 工业和信息化部二等奖:- 工业机器人技术研究与应用- 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究与应用3. 农业农村部二等奖:- 绿色农业综合技术创新示范与推广- 新型农药开发与应用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等奖:- 传染病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5. 自然资源部二等奖:-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三等奖1. 科学技术部三等奖:- 光电器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生物医学材料研究与应用2. 工业和信息化部三等奖:- 先进制造装备技术研究与应用- 信息网络与网络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3. 农业农村部三等奖:-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安全用药技术研究与应用 - 农业病虫害防控新技术研究与应用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三等奖:- 临床精准医学研究与应用- 个体化医学与大数据医学研究与应用5. 自然资源部三等奖:-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与应用以上为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得奖名单中的部分项目,每个奖项都代表了在相关领域的突出贡献。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公示2024年拟批准建设云南省技术
创新中心名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公布日期】2024.09.13
•【字号】
•【施行日期】2024.09.1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学技术其他规定
正文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公示2024年拟批准建设云南省技术创新中
心名单的通知
有关单位:
按照《云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云南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管理办法(试行)》、《云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评审工作规范(试行)》等文件规定,云南省科技厅组织开展了2024年省技术创新中心申报、受理、专家评审等工作。
经省科技厅第17次厅务会、第41次党组(扩大)会审议通过,拟批准“云南省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12家省技术创新中心进行建设,现对2024年拟批准建设的云南省技术创新中心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5个工作日(2024年9月14日—9月23日)。
公示期间,如有异议,请将有关情况反馈至云南省科技厅实验室与创新平台处,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提供书面材料并加盖本单位公章、写明联系人和联系电话;个人提出异议的,应签署真实姓名和有效联系电话。
匿名或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省科技厅对反映的意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核
查处理。
联系人及电话:阙建国,(0871)63131003。
通讯地址及邮编:昆明市北京路542号省科技大楼607室,650051。
附件:2024年拟批准建设云南省技术创新中心名单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2024年9月13日附件。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2013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4.01•【字号】云政发[2014]13号•【施行日期】2014.04.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2013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云政发〔2014〕13号)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省人民政府决定对2013年度在我省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
授予李德铢研究员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授予“基因组多样性与亚洲人群的演化”成果云南省自然科学奖特等奖;授予“生物系统的噪声和时间延迟效应研究”等5项成果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WRKY基因调控植物抗逆境性状建成的分子机制研究”等9项成果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逃逸电子行为的实验研究”等9项成果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授予“高效低成本钢铁耐磨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成果云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锌湿法加压冶金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3项成果云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高效、卫生、优质普洱茶加工工艺”等6项成果云南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授予“光损伤性皮肤病防治体系的创建及应用”成果云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授予“优质超级稻新品种‘楚粳28号’的选育及应用”等6项成果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授予“典型农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25项成果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授予“羊肚菌仿生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等114项成果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希望获奖者再接再厉,勇攀高峰,不断取得新成果,创造新业绩。
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向全体获奖者学习,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目标,按照“翻两番、增三倍、促跨越、奔小康”的要求,以科教兴滇为己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努力开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为加快创新型云南建设、实现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云南省教育厅关于第二批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名单的公示
作者:文章来源:点击数:434 更新时间:2011-06-16
云南省教育厅关于第二批云南省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名单的公示
根据《云南省教育厅关于遴选第二批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通知》(云教函〔2011〕93号)要求,我厅按照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对全省15所高校申报的27支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进行了评审。
通过对科技创新团队前期基础和建设可行性的论证,并结合国家及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高校的优势特色,共评出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5支,培育建设科技创新团队4支。
现将本次评审结果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11年6月17日-24日。
如对公示项目有异议的,可向云南省教育厅科技处(联系人:傅正强;联系电话:5141725)和云南省教育厅监察室(联系人:张婉婉,联系电话:5198097)进行反映。
附件:
1.第二批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拟立项建设名单
2.第二批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拟立项培育建设名单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五日。
云南省自然科学奖项目公示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名称:疣粒野生稻基因组解析与重组机制研究2、主要完成人:罗琼(云南农业大学),程祝宽(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吴志刚(云南农业大学,现工作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李亚非(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崔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3、拟提名等级:拟提名该项目申报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4、主要完成单位:云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5、提名者:云南农业大学二、项目简介近10年来,研究团队依托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对云南重要野生资源——疣粒野生稻的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水稻遗传重组分子机制,开展了创新性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主要科学发现如下:1、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手段,首次解析了云南疣粒野生稻基因组。
获得了从头组装的疣粒野生稻基因组序列~777Mb,转录本数据91,562条,预测蛋白编码基因40,116个。
发现了长末端重复(LTR)逆转座子(特别是RIRE2亚型)的近期爆发,导致了疣粒野生稻物种形成后基因组迅速扩增。
首次揭示了疣粒野生稻是10个稻属基因组中,唯一缺乏串联重复序列的着丝粒结构,其着丝粒主要由相间分布的gypsy-型LTR组成,这是植物着丝粒序列组成研究的一个新发现。
2、针对稻属不同染色体组稻种间遗传重组屏障,克隆了HEI10、MSH5、MSH4、HEIP1、SDS和MEICA1一系列减数分裂关键基因。
首次揭示了ZMM蛋白MSH5、MSH4、HEIP1和HEI10通过物理相互作用共同调控同源重组交叉的形成,减数分裂特异的细胞周期蛋白SDS作为同源重组的起始因子在DSB形成和重组元件MSH5、MER3和ZEP4的染色体定位中发挥重要作用,及MEICA1通过抑制非同源重组和调控交叉形成参与减数分裂同源重组的保障机制。
通过改良上述减数分裂相关基因,不仅能打破不同染色体组间遗传物质重组的障碍,还能有效提高基因间的重组频率,加速优良基因利用和新品种选育的进程。
2017 年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拟推荐项目情况一、复杂山区公路边坡灾害全过程防控新技术及应用(一)项目基本情况简介“复杂山区公路边坡灾害全过程防控新技术及应用” 项目为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规划( 863 计划)“高原山区公路工程防灾减灾综合技术及智能预警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 (2012AA112502)、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云南省农村公路降雨地质灾害特点及适宜防治技术研究”(2010CA018)、云南省交通厅科技项目“云南省公路边坡灾害区划及适宜防治技术研究” ( 2008(A1-10))三个项目成果的集成。
项目依托云南等省区 10 年来公路建设和养护,通过陆地交通气象灾害防治国家工程实验室承建参建单位 150 名科技人员的联合攻关,取得了以下主要技术创新:1.研发了两种钢花管多次分段控制注浆加固支挡创新技术(1)研发了竖向钢花管多次分段控制注浆加固支挡技术(2)首创了斜向多次分段控制注浆钢锚管加固技术2.研发了三种预应力锚索边坡锚固技术(1)预制内锚头预应力锚索(2)双锚固段预应力锚索(3)复合型预应力锚索(4)提出了锚索质量检测评估和预应力检测方法3.创建了山区公路边坡灾害全过程风险评估技术体系(1)山区公路边坡病害预测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法(2)建立了山区高速公路路堑高边坡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3)创建了运营期边坡安全检查标准和风险评估方法4.研发了边坡灾害监测预警新技术(1)开发基于分布式光纤的边坡安全监测告警技术。
(2)开发基于阵列式位移与空间形态测量系统( SAA传感系统)的边坡超深孔监测预警技术。
5.发展了边坡工程设计理论和方法(1)首次系统建立了边坡坡体结构和破坏模式之间的关系。
(2)基于数值模拟方法揭示了坡体结构和降雨对岩石边坡失稳破坏影响机理。
(3)提出基于实时工况的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计计算理论与方法。
(二)候选人和候选单位情况候选人: 张玉芳、刘永才、廖小平、房锐、魏少伟、李果、谢忠、万军利、李春晓、李健、郭彪、严飞、姜睿、陈祥方、王建松、罗忠祥、刘代文、曹阳、陈贺、张莹莹、保石才、王开洋、胡澄宇、李亚军、李智勇、林福友、吴铸、王毅、叶咸、余相贵、王琰候选单位: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云南省公路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三)获得知识产权和奖励情况本项目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7 项,实用新型专利 1 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2 项,出版学术专著 4 本,发表核心期刊论文 1 篇。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2018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专业评审组:序号:奖励类别:编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二、提名意见(适用于提名机构和部门)二、提名意见(适用于提名专家)三、项目简介普洱茶传统加工工艺由摊晾、杀青、揉捻、晒青、渥堆、干燥、压制、包装组成。
项目针对普洱茶加工技术落后、精深加工不足、健康功效缺乏科学依据等制约普洱茶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创新普洱茶产业关键技术,提升了普洱茶从初加工到精深加工的技术水平,构建了普洱茶自动化加工技术体系,并进行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实现了普洱茶初加工到精深加工产品的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开发出普洱茶精深加工系列产品;研究发现了茶多酚抗炎作用新靶点,揭示了普洱茶主要功效机理;选育出抗虫茶树新品种,建立了高效生态茶园栽培技术体系,从源头上保障了茶叶的质量安全,并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创新点如下:一是构建了普洱茶自动化加工技术体系,开发出普洱茶精深加工系列产品。
该项目创新传统工艺,研制出自动化摊晾—电磁+微波杀青—自动化揉捻—阶梯式太阳能晒青—数字化发酵—机械化压制和包装一体化的普洱茶初加工技术体系;开发出自动投料—数控罐组逆流循环提取—二次连续离心除杂分离—自动出渣—快速干燥—香气回收—自动分装的普洱茶智能化深加工工艺和设备。
筛选获得17种起主要作用的耐热微生物;阐明了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区系特征和茶多酚氧化聚合形成茶褐素的机理,明确了茶褐素的理化特征并建立了检测方法;该项目开发了“帝泊洱速溶普洱茶”、“茶褐素”、“茶纤素”新产品以及茶多酚食品添加剂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延长了普洱茶产业链条。
研发的速溶普洱茶“卓清”成为我国第一个纯茶辅助降血糖保健食品。
项目制定了速溶普洱茶标准3个,创新了普洱茶从初加工到精深加工的技术体系。
二是首次发现茶多酚作用新靶点,阐明了普洱茶主要功效机理。
该项目系统研究了茶叶抗炎以及普洱茶的健康功效和作用机理,为科学饮茶提供了科学依据。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2014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5.02.12•【字号】云政发〔2015〕6号•【施行日期】2015.02.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奖励正文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2014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云政发[2015]6号各州、市人民政府,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省直各委、办、厅、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省委九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全省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省人民政府决定对2014年度在全省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
授予朱有勇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授予“五味子化学研究”成果云南省自然科学奖特等奖;授予“共双星系外行星和小质量天体的观测与研究”成果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水稻穗部性状发育的分子机制”等8项成果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植物叶面上农药雾滴蒸发与扩展及其影响因素”等10项成果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授予“难选冶含锗物料资源化及制备高纯产品”成果云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大落差矿浆管道消能输送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等2项成果云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具有降糖功能的高抗性淀粉稻米新产品开发”等3项成果云南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授予“云南肉羊肉牛产业化关键技术创建与集成示范”等10项成果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授予“野生食用菌出口贸易壁垒应对技术研究与应用”等28项成果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授予“太阳能光伏取水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等115项成果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希望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向获奖者学习,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攻坚克难,争创更多优秀科研成果,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加快创新型云南建设,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云南农业大学学校简介云南农业大学位于春城昆明,北依龙泉山、东傍盘龙江,毗邻著名风景名胜昆明黑龙潭公园,是云南省省属重点大学。
现任校党委书记张海翔,校长盛军。
历史沿革学校创办于1938年,前身是国立云南大学农学院,建址昆明市呈贡县,1958年独立建成昆明农林学院,迁址昆明北郊黑龙潭,1962年滇南大学、滇西大学并入昆明农林学院,1969年搬迁至大理州宾川县,1970年迁至原曲靖地区寻甸县,1971年与云南农业劳动大学合并成立云南农业大学,1980年搬回昆明北郊黑龙潭。
198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列为云南省属重点大学,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7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办学规模云南农业大学建校七十年来,一代代师生秉承“开学养正、耕读至诚”的大学精神,情系稼穑、躬耕疆域、励精图治、矢志创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留学生16137人,留学生46人,成人教育学生8773人。
校园占地2150亩。
近年来,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校舍面积翻两番达到50.7万平方米,教职工住宅面积翻两番达到22.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61亿元;图书馆藏书132.57万册,电子文献260万册,千兆校园网功能齐全;固定资产总值5.2亿余元。
学校现设18个学院(部),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水利水电、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管理等涉农学科以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烟草学院和普洱茶学院是服务云南优势产业而建成的特色教学单位。
专业学科学校现有59个本科专业,其中,6个专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8个为省级重点专业。
有省部级重点学科2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5个。
有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审批权和外国留学生招生权。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公示2021年省重点实验室考核评估结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公布日期】2022.03.19•【字号】•【施行日期】2022.03.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公示2021年省重点实验室考核评估结果的通知有关单位:按照《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云科规〔2018〕5号)等文件规定,省科技厅组织开展了2021年省重点实验室考核评估工作,应参加评估87家,实际参加87家。
经2轮专家评审、现场核查及省科技厅厅务会审议同意,现将评估结果公示如下:一、评估等次“云南省有色金属真空冶金重点实验室”等13家评估等次为“优”;“云南省磷化工节能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等60家评估等次为“良”;“云南省中-德蓝色矿山与特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等8家评估等次为“中”,详见附件。
二、限期整改评估等次为“中”的“云南省中-德蓝色矿山与特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等8家实验室,请重点实验室和依托单位在评估结果通报后的3个月内制定整改方案,并报送省科技厅。
三、优化重组(一)依托昆明理工大学建设的“云南省内燃机重点实验室”和依托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云南省内燃机高原排放点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组,重组后名称为:“云南省内燃机重点实验室”,由昆明理工大学和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双依托单位。
(二)依托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建设的“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和“云南省动物生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组,重组后名称为:“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四、取消资格按照《办法》第三十五条之规定,对评估不合格以及连续两次评估为“中”的“云南省交通工程试验检测企业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生育节育与少数民族优生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大脑破译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和“云南省液态金属企业重点实验室”共计4家省重点实验室,取消其重点实验室资格,予以摘牌。
云南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获奖项目名单省级特等奖(3项)1.民族政治学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及实践云南大学周平方盛举赵春盛王燕飞2.创建及规范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探索与实践昆明理工大学宁乎郝吉明瞿广飞陈建中唐晓龙3.农业生物多样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实践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胡先奇王云月何霞红陈斌省级一等奖(30项)1.以全球医学基本要求(gmer)为标准,创建口腔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昆明医学院丁仲鹃奚春睿雷雅燕朱红董宝财2.软件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云南大学王世普梁宇姚绍文李彤柳青3.围绕统计学省级重点专业建设,探讨统计人才培养新模式云南财经大学石磊王力宾李兴绪费宇雷健敏4.旅游管理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及实践云南大学田卫民杜靖川吕宛青杨桂华李洁5.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具有基础医学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昆明医学院孙俊李树清李明郭泽云王文林6.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改革、创新与实践云南师范大学刘坚陈志青金黄斌赵玲玲何光煜7.面向东南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体系创新与实践云南师范大学伊继东武友德吴雁江魏红明庆忠8.西南林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西南林学院刘惠民姚孟春赵龙庆赵乐静廖春华9.培养云南省“云药”产业需要的中药类系列人才专业链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云南中医学院李庆生贾勇钱子刚郭兆刚杨国祥10.提升内涵突出特色增强教学实力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云南大学李霁良曹秋娥丁中涛赵逸云杨靖华11.构建地方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工程实践平台昆明理工大学陈君若王春荣李白良刘美红王胜民12.建设特色鲜明的生物学本科实践教学平台,改革实践教学云南大学肖蘅叶辉王跃华王若南程立忠13.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云南艺术学院陈劲松朱发刚刘晓耕叶明菊杨波14.面向工程校企结合三方互动的电力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昆明理工大学束洪春纳学梅陆建生丁炜寇伟15.创新教学管理突出理工特色强化质量工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昆明理工大学纳海莺陆建生陈扬建邹永松黄丽16.云南特色民间工艺在《旅游商品设计》课程中的应用云南艺术学院陈劲松张勇彭瑶李海华何璞17.结合云南生物资源产业优势建设特色专业的研究与实践云南农业大学吴伯志邵宛芳李文祥杨焕文李佛琳18.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云南师范大学张雄侯德东杨卫平刘应开杨卫国19.基于“禁毒防艾”的《大学生性健康》课程构建与实施效果评价云南财经大学张河川郭思智和平英欧阳慧蓉张金甫20.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云南民族大学和少英刘劲荣陈斌罗海麟熊光红21.云南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创建与应用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罗骥李渝周晓俊郑新兴田云鹏2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昆明理工大学段万春介俊董毅明陈渝秦开大23.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昆明医学院姜润生李松杨玉萍于建云杨凌24.高职高专教育“双定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夏昌祥杨丽敏代祖良谭红翔25.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晏杉杨金华刘创明周荣英秦溱26.招生一培养一就业一体化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云南农业大学唐滢晏丕振洪树琼刘鸿高段青松27.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黄晓明王石健虎智猛王磊刘永刚28.基于地域特色的土建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昆明理工大学程赫明李莉萍费维水孙俊屈本宁29.就业导向下的少数民族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云南民族大学普林林甄朝党董兴马永涛冉德君30.搞好东南亚语种群特色专业建设,服务国家和云南发展战略云南民族大学甄朝党杨光远陆生刀承华周德才省级二等奖(69项)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一以民族健身操推广教学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寸亚玲方桢赵静冬黄光伟金旭东2.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为边疆稳定、社会和谐发展培养优秀人才云南民族大学马丽娟张桥贵李若青赵学先何叔涛3.禁毒学(教材)云南警官学院于燕京张义荣莫关耀骆寒青王建伟4.透视辩论一大学生智辩入门指导(教材)楚雄师范学院王锡林5.写作教学改革方案及其实施成果昆明学院尹相如王昆建吴跃辉石静6.“三位一体、定点互动”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邓忠汉尹康平徐东李忻琪李德光7.以专业建设促进应用化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云南民族大学王红斌杨敏戴云高云涛叶艳青8.教学科研相结合促进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曲靖师范学院巴春生荀关玉朱谷生高文进杨筠9.直面云南水利特色强化立体实训培养边疆水利应用人才云南农业大学文俊龚爱民林志样王春彦王龙10.高校多元化网络教学环境构建及应用云南大学邓世昆董立昆李红灵张月芬卫纯11.“金属矿开采技术”重点专业建设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叶加冕王育军况世华翁春林段永祥1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辅助教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云南中医学院吕峰王志红李永强何丹张潍纤13.综合实用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昆明学院李晋德李宗梅王昆建齐逾杨平14.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管理模式探索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李红梅那金华付金峰明月15.联合办学培养一专多能实战型法医学人才昆明医学院刘清李利华瞿勇强韩晓华李建京16.云南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管理模式创建与实践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李昭明张卫平火寿平杨立峰王一帆17.云南财经大学“读写议”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云南财经大学李国疆旷锦云石福荣林云胡琦18.“aai”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探索和应用一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为例云南大学任新民陈国新李维吕刘亚建鄢显俊19.医学生课外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昆明医学院李燕张爱云李瑞民张毅萍邵维庆20.以教学研究推动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体质增强云南大学李国忠杨霞杨雪芹牟少华秦庆峰21.学分制综合教学管理系统的创新与实践云南农业大学李树坚陆自强饶志坚张海涛袁永华22.中外合作国际化人才创新培养模式云南财经大学刘尔思张洪烈潘雪冬钟伟杨淑香23.数据库系列教材建设(教材)云南大学刘惟一周永恒王丽珍岳昆梁洁24.化学本科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构建与实践红河学院刘卫易中周闵勇张举成严和平25.校企合作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云南财经大学李严锋周少方郭思智王力宾冉文学26.云南民族民间舞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云南艺术学院朱红徐梅曾金华袁蓉殷宏光27.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实践云南农业大学李正跃雷兴刚陈建斌李树坚刘勇28.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张云钢王雪莲韩越赵宗泽许玲29.科研支撑林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西南林学院陈宝昆王昌命杨斌黄晓园戴志荣30.西部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模块教学研究与实践昆明理工大学杨世强王荣媛郝兴跃李玉琼刘艳31.提高临床医学教学水平的探索与实践昆明医学院陈明清韦嘉倪锐志赵卫何黎32.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和工学结合教学研究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张钢王红伟彭戎曹宇雷必钢33.完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探索学生能力培养新途径大理学院吴建新白丽田昆仑郭宪国申元英34.创立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构建能力本位本土化课程玉溪师范学院张汉东孙燕程斌陈江晓孙丹婷35.热带园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杜巍李宏伟毕廷菊章靖陶川36.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岗位导向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杨宏进宋麓明邢忠义张发龙张嘉智37.有机化学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曲靖师范学院汪帆杨思娅杨芬刘品华38.建设开放性实验室,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云南大学杨军宗容施继红裴以建蒋慕蓉39.地方综合性艺术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云南艺术学院陈勇郭浩丁煜伦付梅段晋昆40.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及其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楚雄师范学院陈兰香赵天培陶汝林吴永社段连鑫41.医学临床教学基地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昆明医学院杨达宽夏晓玲何勤敖丽娟唐新明42.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昆明理工大学宋智夏锋唐荣刘桂芳熊志坚43.云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研究与实践云南省高等教育评估中心张国华董云川刘康宁44.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课程与实验室建设探索与实践昆明学院张明清窦志萍岳怀仁郝旭霞黄继元45.通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与应用云南农业大学杨毅雷兴刚饶志坚洪树琼曹志勇46.“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改革云南师范大学周本贞陈路李申文罗文邬农47.提高化工类大学生工程能力的创新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昆明理工大学周梅村余旭亚杨庆云宋鹏云顾丽莉48.西部地区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云南师范大学郑勤红罗致含罗利佳何斌张绍宗49.测绘工程技术专业递进、组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苟伟黄涛殷英董云50.西部地方高师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云南师范大学郭震王涛朱维宗化存才黄永明51.构建教学平台促进团队发展探索与实践西南林学院胥辉王昌命李永和费建国郭盘江52.三年制煤矿机械专业整体教学改革方案研究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赵瑞安邓开陆季春张书征庄严53.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构建“模块化”大学语文教学新体系云南农业大学洪树琼李伟黎文李荣兴董华54.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全过程、链锁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创建与应用云南大学姚建文张建民王克岭张霓陶小龙55.《民族传统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云南师范大学饶远陈敏陈斌左力熊亚兵56.英力克:创建英语语言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段平华沈紫拉杨丽萍王晓芸杨润生57.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改革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大理学院赵金元施福昆李鸿昌鲍宏光58.新型中医临床人才实践技能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云南中医学院秦国政张宏叶建州苗晓玲李世辉59.以专业基本技能为核心的学生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大理学院钱金袱段利华林椿榕李鸿昌李彬60.玉溪师范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玉溪师范学院高卫国高洪谢永安莫晓辉陶琳61.中医方剂学多维立体化综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云南中医学院秦竹熊洪艳张胜李铭马凤丽62.《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人文教育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曲靖师范学院高小和蔡燕臧国书郭兴良朱堂锦63.信息类本科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昆明理工大学黄青松万舟张长胜龙华杨立功64.师范院校生物科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云南师范大学龚明林卫东李忠光范丽仙许波65.西部农科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云南农业大学萧风回高洪文斌余佳祥周玲66.临床医学肿瘤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昆明医学院隋军黄云超王绍尧刘志敏蒋永新67.开发云南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构建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玉溪师范学院程斌聂锐新赵兴武刘林陈琍琍68.边疆农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云南农业大学雷兴刚戴志明郭华春段纲赵燕妮69.科研教学结合,建设一流的道路交通虚拟现实教学演示与探索实验室昆明理工大学熊坚万华森秦雅琴郭凤香贾现广。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公示2021年拟选派云南省科技特派
团名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公布日期】2021.01.29
•【字号】
•【施行日期】2021.01.2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
正文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公示2021年拟选派云南省科技特派团名单
的通知
有关单位:
根据《云南省科技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和《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开展科技特派团申报工作的通知》有关规定,经公开申报、专家评审、省科技厅厅务会议审定等程序,现对2021年拟选派的云南省科技特派团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自本通知发文之日起5个工作日。
公示期内如有异议,请向省科技厅提供必要的书面材料,反映的问题需明确、具体,并提供相应依据,省科技厅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核查处理。
单位提出异议的,应当在书面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并写明联系人和联系电话;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书面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打印无效)和联系电话。
匿名异议和超出公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任宏程,*************。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北京路542号云南省科技厅705室。
邮编:650051。
附件:2021年拟选派云南省科技特派团名单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2021年1月29日附件
2021年拟选派云南省科技特派团名单。
云南农业大学2017年申报云南省科技奖公示名单序号成果名称主持人报奖类别、推荐等级1 普洱茶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盛军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生物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何月秋科技进步奖、特等奖3 云南地方猪肉品特性形成机理及其调控技术葛长荣自然科学奖、一等奖4 云南省中低产田治理关键技术及应用余建新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 藏鸡、藏獒和藏猪低氧适应的生理与遗传机制苟潇自然科学奖、一等奖6 饮用水源地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张乃明科技进步奖、二等奖7 山姜属植物新颖倍半萜和酚性成分的发现及其生物活性研究徐俊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8 高原山区无人机农业遥感与植保飞防技术研究王建雄科技进步奖、二等奖9 辣椒种质资源部分重要性状的机理研究邓明华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0 猪产仔数相关新基因发掘刘永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1 背压式热风干燥咖啡豆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陈治华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2 春蒜苗专用系列新品种选育及示范应用韩曙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3 利用高压脉冲电场提高云南普洱茶品质王白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4 云南高海拔立体生态茶园间作模式研究与应用李亚莉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5 云南省农业生物多样性创新团队朱有勇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类单独公示1. 2017年度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公示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普洱茶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主要完成人:盛军、周红杰、闫希军、龚加顺、王宣军、严亮、赵明、方崇业、吕才有、郝淑美、罗朝光、张勇、李亚莉、王兴华、黄业伟、彭春秀、秦向东、李姝谚、高应敏、刘俊辉、贾黎辉、赵友、崔廷宏、周安凡、杨瑞娟、王天权、董祖祥、杨军、张颖君、王乐观主要完成单位: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研究院、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有限公司、普洱茶树良种场、普洱市茶产业发展科技服务中心、云南东方不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云南柏联普洱茶庄园有限公司、云南滇红股份有限公司、保山昌宁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南涧凤凰沱茶厂、西双版纳勐海国宴茶厂推荐单位:云南省教育厅二、项目简介云南省现有茶园面积637万亩,总产量达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达623亿元,茶农800余万人,涉茶人口1100多万。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主持的“2017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显示,普洱茶品牌价值为60亿元,位列全国第一。
本项目从普洱茶产业转型升级入手,着重解决茶叶原料质量不稳定、加工技术落后、产业链短、功效缺乏科学依据等关键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和集成创新,取得了普洱茶立体高效生态茶园、发酵技术和装备、功效研究和产品开发等产业链关键技术的突破,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创新点如下:1. 建立山地立体高效生态茶园技术体系。
构建了适合云南地形特点的山地茶园立体高效生态种植技术体系,推动生态茶园和有机茶园种植,在提升茶叶品质的同时,提高了茶园单位产值。
1)选育茶树新品种2个,推广应用35万亩。
2)进行茶园生态化改造,提高茶叶安全性和茶叶品质;3)以茶菌、茶药复合种植为代表的立体高效生态茶园种植技术,提高了茶园的经济效益,同时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
2.创新普洱茶加工技术、标准和装备。
创新普洱茶加工工艺、生产标准和装备,实现了普洱茶加工的清洁化、标准化和自动化。
1)作为普洱茶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之一,研制了与国家标准配套的普洱茶生茶、熟茶实物标准样。
2)鉴定了17种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嗜热微生物,确定了主要发酵微生物和相关生物酶以及各类成分的变化规律;阐明了茶褐素的形成机理以及茶褐素的理化特征,建立了检测方法。
3)创新了普洱熟茶发酵工艺和技术,开发出普洱茶清洁化、自动化发酵设备。
3. 揭示了普洱茶主要功效及其机理。
1)阐明了普洱茶降血糖功效的主要成分。
2)确定了茶抗炎症的功效成分和分子靶点及其作用机制。
3)阐释了氧化型茶多酚抑制高脂饮食导致的内脏脂肪积累是普洱熟茶降脂减肥的基本机制。
4)确认普洱茶具有增加骨密度的效应及其作用机理。
5)证实了普洱茶能够抑制黄曲霉等毒素的毒性。
4. 开发普洱茶系列产品,扩展普洱茶产业链。
开发出速溶普洱茶系列、茶日化产品等深加工茶产品,拓展了普洱茶产业链。
依据普洱茶降血糖功效研究成果开发了普洱茶辅助降血糖保健食品,2015年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普洱茶降血糖保健品文号。
三、候选单位对项目的贡献情况序号完成单位名称贡献情况1 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功效与分子机制基础研究、新产品和工艺研发2 普洱茶研究院普洱茶功效基础研究、高效立体茶园建设与推广3 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有限公司速溶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创新及保健品文号申请4 普洱茶树良种场茶种质资源圃的建设与品种选育5 普洱市茶产业发展科技服务中心生态茶园的建设与推广6 云南东方不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茶系列日化用品的研发与工艺创新7 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生态茶园的建设与有机认证8 云南柏联普洱茶庄园有限公司生态茶园的建设与有机认证9 云南滇红股份有限公司生态茶园的建设与有机认证10 保山昌宁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生态茶园的建设与有机认证11 云南南涧凤凰沱茶厂生态茶园的建设与有机认证12 西双版纳勐海国宴茶厂生态茶园的建设与有机认证四、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情况序号姓名性别技术职称对成果创造性贡献1 盛军男教授总体设计实施2 周红杰男教授普洱茶加工工艺创新3 闫希军男主任药师速溶普洱茶工艺创新4 龚加顺男教授普洱茶茶褐素的研究5 王宣军男教授普洱茶功效及机理研究6 严亮男副研究员茶园立体高效种植7 赵明男教授普洱茶发酵宏基因组和代谢组学研究8 方崇业男副教授普洱茶功效及机理研究9 吕才有男教授普洱茶标准10 郝淑美女教授普洱茶全自动发酵设备研制11 罗朝光男高级农艺师普洱茶种质资源圃12 张勇男农艺师生态茶园建设13 李亚莉女副教授普洱茶加工工艺创新14 王兴华男农艺师茶树品种选育15 黄业伟男讲师氧化型茶多酚研究16 彭春秀女讲师茶褐素生物合成的研究17 秦向东女教授普洱茶化学成分研究18 李姝谚女农艺师高效茶园建设19 高应敏男高级农艺师立体高效生态茶园建设20 刘俊辉男- 茶日化用品研发21 贾黎辉男工程师速溶普洱茶工艺研究22 赵友男高级评茶员普洱茶自动化发酵技术研究23 崔廷宏男高级农艺师茶树资源圃建设24 周安凡男助理农艺师立体高效茶园推广25 杨瑞娟女助理研究员普洱茶发酵微生物研究26 王天权男- 生态茶园建设与有机认证27 董祖祥男- 生态茶园建设与有机认证28 杨军男- 生态茶园建设与有机认证29 张颖君女研究员普洱茶组分分离30 王乐观男工程师普洱茶发酵工艺五、推广应用情况1.选育普洱茶新品种2个,推广面积达30万亩;2.生态茶园改造完成后通过(中国、欧盟)有机认证万亩;3.山地生态茶园技术推广应用135万亩;4.普洱熟茶发酵工艺和技术创新应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亿元;5.普洱茶辅助降血糖保健食品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亿元;6.普洱茶系列酵素产品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00万元;7.茶系列日化用品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8.普洱茶国家标准样制备产生经济效益1亿元。
六、获得知识产权情况相关研究在Frontier in Immunology,Scientific Reports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69篇,其中SCI索引文章41篇,专著9部,获国家专利授权30件。
七、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普洱茶(熟茶)自动化发酵技术研究》获得2010年普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 2017年度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公示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生物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主要完成人:何月秋、姬广海、吴毅歆、李兴玉、岳艳玲、何鹏飞、胡靖锋、罗树荣、蒋仕波、赵志国、王树明、王贵斌、吴国星、易加洪、肖文祥主要完成单位: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云南星耀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云南省微生物发酵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推荐单位:云南省教育厅二、项目简介本成果依托农业部行业计划(农业)项目“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和云南省科技厅基础研究项目,针对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病害灾变规律、生防制剂研制及其防病机制、抗根肿病品种培育、根肿病防控技术规程及其示范,形成了以下的科研成果:1. 明确了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菌组成及病害灾变规律。
明确了我国根肿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其中致病力强的4号和7号为优势生理小种;创建了根肿病菌快速检测技术体系,灵敏度达103个/g土,根肿病发生的休眠孢子阈值在104-105个/g土,依据检测结果,可预警田间根肿病发生程度;明确了病菌在种子萌发至20天内,主要破坏主根,加重了损失;不当的集中漂浮育苗是根肿病远距离传播和迅速蔓延的主要原因;浇灌地表水是根肿病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
2. 筛选出400多株根肿病潜在生防菌株,建立了芽孢杆菌属、溶杆菌属等为主的生防菌种库;初步揭示了枯草芽孢杆菌XF-1和抗生素溶杆菌的防根肿病机制,明确了生防菌能很快恢复土壤微生物平衡;完成了枯草芽孢杆菌XF-1和抗生素溶杆菌13-6的基因组序列分析,鉴定了XF-1菌株的抗菌活性CSN蛋白和PBT1蛋白、丰源素、伊枯草菌素、表面活性素等脂肽类抗生素,根据PBT1基因的序列,建立了根肿病生防菌株的分子标记;首次分离并证明去羟基丰源素C17、巴马汀和吩嗪类化合物对根肿病菌具有抑制活性。
研制出100亿 CFU/g枯草芽孢杆菌XF-1可湿性粉剂、防根肿病功能漂浮基质和丸粒化的生防种衣剂,前两项分别获得农业部生物农药登记证和云南省重点新产品证书。
4.培育出抗根肿病大白菜新品种“CR0701”和“滇白1号”,并在云南、四川、陕西等省推广应用。
5.构建了以生防制剂及抗病品种为中心的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防控技术体系,制定了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防治技术规程,近三年在云南和陕西累计推广万亩,占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重病区面积50%以上,新增产量万吨,获得利润亿元;少用化学药剂吨,节药万元,增收节支总额亿元。
获得国家专利授权7件,制定地方技术规程1项和中央七套科普宣传片1部,发表学术论文 32 篇,其中SCI 刊源论文12 篇。
综上所述,该成果围绕蔬菜安全生产,建立了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高效防控技术体系。
工作全面系统,创新性强,总体达国际先进水平。
候选人及候选单位对上述成果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3. 2017年度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公示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云南地方猪肉品特性形成机理及其调控技术主要完成人(单位):葛长荣(云南农业大学)、贾俊静(云南农业大学)、赵素梅(云南农业大学)、陶琳丽(云南农业大学)、潘洪彬(云南农业大学)、黄英(云南农业大学)、荣华(云南农业大学)、张曦(云南农业大学)、曹振辉(云南农业大学)、高士争(云南农业大学)推荐单位:云南省教育厅二.项目简介、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情况、代表性论文专著情况:在国家和云南省各类项目支持下,围绕云南地方猪肉品质形成机理及调控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