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10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遗传: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学特征传递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
2、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
3、发展:通常是指人类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变化的过程。
4、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是个性的核心。
5、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4、行为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5、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__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_领域里的各种心理现象和发展变化的科学。
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_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和胚胎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因素 .4、现代学习理论的主要派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三个基本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是()。
A.一般迁移B.顺向迁移C.特殊迁移D.逆向迁移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7-11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大体上处于()阶段。
A.感知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3.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苛勒B.布鲁纳和奥苏伯尔C.贾德D.桑代克4、信息保持时间短暂;记忆容量大;信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的记忆为()。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瞬间记忆5、下列选项属于学习的是()。
A.每天跑步B.视力下降C.装修房屋D.不怕见生人了四、简答:(每小题5分,共25分)1、简述学习的类型。
(按不同标准分类)2、什么叫学习策略?简述一般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三种策略3、小学儿童的认知活动有哪些发展?4、小学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有哪些特点?5、练习曲线的典型势态有什么特点?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根据长时记忆的遗忘理论与小学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并结合自己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帮助小学生增强记忆能力。
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小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教育中的互动系统:是指学校教育中教、学、环境这三个核心因素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动力系统。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与阶段过渡发展规律的学科。
观察法:是通过与被考察食物的直接接触,发现问题或事实材料,依据一定的理论对现象实质或问题成因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假设,然后有计划地通过进一步的观察予以证实或加以否定。
自然实验:是指在日常活动的情景中所进行的心里实验,它既排除了实验室实验的人为性质与观察法的被动性,又保留着实验研究所固有的特色。
问卷调查:是将所要了解的内容及其表现归结为有代表性的、要求被试回答的问题或项目单,然后依据取得的样本进行评级,以测知的心里状态或特性。
系统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学研究中,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看待事物内部联系的观点。
学习:是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
接受学习:是指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
发现学习:是指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意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来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
机械学习:是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来进行的学习。
知识的学习:是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来接受和占有知识,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
它要解决的是认知问题,即知与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
技能的学习: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包括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两种。
技能学习最终要解决的是会不会做的问题。
行为规范的学习:即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是品德形成的过程。
经典性条件发射:是指将不诱发反应的中性刺激与一个能诱发反应的刺激相匹配,致使中性刺激最终能诱发同类反应的过程。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2.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3.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4.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和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5.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6.教学过程:是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7.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8.实验法:是指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9.访谈法:是指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心理和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6.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小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小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小学心理学基础知识教师资格证小学心理学知识点【1】一、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教、环境三者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3、观察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是带有更高的理论自觉和计划性的一种观察方式。
4、实验法:是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需要考察的现象去探明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方法。
5、问卷法:是将所要了解的内容及其表现归结为若干有代表性的问题或项目单,然后依据取得的样本进行评分或评级,以测知被试的心理状态或特性。
二、知识点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独立学科。
2、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论原则:客观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客观原则: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予以揭示是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系统性原则: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看待事物内部关联的观点5、教育性原则:研究学生心理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6、实验室实验:实验室专门的仪器勒温-----蔡伐尼克效应7、自然实验:阿格法诺夫-----拾柴火它的一般程序:1、进行初试2、选择与设立等组3、施加影响4、进行复测 5、对比分析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首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得思想,主张用心理学理论、方法来研究教育学中的问题。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立了心理学体系,他的实验心理学思想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霍尔主张复演说他被称作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先锋。
9、桑代克1903《教育心理学》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桑代克本人也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
10、乌申斯基被誉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普杰列夫 1883《教育心理学》被认为是第一步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1 潘菽邵瑞珍韩进之三、简答题1、为什么说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教、环境三者互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答:学校教育中有三个核心因素,即教、学与环境。
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具体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部分。
物质环境包括课堂自然环境(如温度和照明)、教学硬件设施(如桌椅、黑板、投影仪)和空间布臵(如教师文化建设情况、座次安排)等要素;社会环境包括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风、校风及社会文化背景等要素。
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童年期: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少年期: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个人学习的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
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看到的一样。
守恒:所谓守恒,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人格:人格又称为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思。
社会性认知: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和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教、环境三者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客观性原则: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予以揭示而不凭臆测加以歪曲,是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最近发展区:在探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时,个体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目前个体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是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二是在他人的指导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以上两者的差异学习: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意义学习: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学的学习,理解新信息。
接受学习:指将别人的经验变为自己的,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独立发现。
学习动机: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在环境中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建立和形成的,而动机则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
成就动机: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概念:用某种符号来标志的具有共同的关键属性的一类事物或其特性的观念。
上位学习:学习在概念和统摄程度上高于原有的概念的新概念概念学习:人获得和掌握概念的心理过程,即获得和掌握被认知事物关键属性的过程。
概念同化:新旧知识的结合和相互作用,从信息加工处理的角度来讲,是新信息内化过程。
规则:是人脑对事物之间关系或规律的反映。
过度学习:对学习的材料达到能背诵的程度之后,再继续学习,增加学习次数,达到熟记不忘的程度。
动作技能(操作技能、运动技能):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动作方式。
变式:概念的肯定实例在细节方面的变化。
认知技能(智力技能、心智技能):人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认知操作方式)定式: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倾向性或心理准备状态,将支配人以同样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
小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3.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4.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和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5.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6.教学过程:是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7.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8.实验法:是指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9.访谈法:是指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心理和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6.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7.认知方式:又叫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是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8.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9.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学习(广义的):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3.连锁学习: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各种动作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这类学习。
4.概念学习: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作出反应。
5.联结学习理论:、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和反应之间起重要作用,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习惯形成后,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6.尝试-错误说: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联结学习理论,他认为人和动物的学习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而形成的。
据此提出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三条学习规律。
7.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
8.完形-顿悟说: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等人提出的认知学习理论,他们认为学习不是盲目尝试,而是对情境的一种突然的领悟和理解,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的过程。
9.认知-结构说:是美国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10.意义学习:是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1.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
第四章学习动机1.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3.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满足的心理状态。
其主要体现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愿。
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
4.学习期待与学习目标: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主观估计。
学习期待与学习目标密切相关,但二者不能等同。
学习目标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在个体完成学习活动之前,这个预期结果是以观念形式存在于头脑中的。
因此,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的个体头脑中的反应。
5.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6.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这一概念最早由班杜拉提出。
7.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8.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指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
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简称倒“U”曲线。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1.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4.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5.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6.顺向迁移:指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
7.逆向迁移:指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迁移。
(指后面的学习影响着前面的学习所形成的经验结构,使原有的经验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使之得到充实、修正、重组或重构等。
)8.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9.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10.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1.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符号学习的内容是词汇学习非语言符号(如实物、图像、图表、图形等)和事实性知识。
3.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4.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必须以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为基础)5.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6.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7.并列结合学习:是指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8.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9.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10.模象直观: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
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11.言语直观:是指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12.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13.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
14.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15.组块: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1.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3.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4.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5.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6.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7.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8.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第八章学习策略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3.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4.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问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组织策略对认知结构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简化、系统化和概括化上。
5.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与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