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的“民国范儿”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金陵十三钗》是张爱玲所著的一部文学名著,讲述了民国时期金陵城内一段荡气回肠的风流往事。
这部小说曾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对比小说和电影的改编之处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细节和情节变化。
小说《金陵十三钗》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主人公康复的回忆,以及与周围人物的对话和内心的独白,展示了康复对于金陵城的深情眷恋。
而电影《金陵十三钗》则以第三人称角度展示了金陵城的关系群像,且对康复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描写相对简略。
小说《金陵十三钗》对于金陵城内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有着丰富的描写。
小说中每个钗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每一段情节都有着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金陵城内缠绕的情感纠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而电影《金陵十三钗》则对于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展现相对简单,有些内容被删减或合并,以适应电影时间和叙事需要。
小说《金陵十三钗》对于金陵城的描写也更加细致和深入,通过对斑驳的城市建筑和细腻的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示了金陵城的魅力和神秘。
而电影《金陵十三钗》则在场景的还原上可能有所取舍,并对于城市环境的描绘相对简单。
小说《金陵十三钗》对于主人公康复与钗子们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情节的展开有着更加细腻和深刻的描写,通过主人公内心的独白和对话的展示,展现了康复与每个钗子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曲折的发展过程。
而电影《金陵十三钗》则可能因为时间和叙事限制,对于情节的展开和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有所简化或改动。
《金陵十三钗》小说和电影的改编在叙事方式、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以及场景描写等方面有着一些不同。
小说更加细腻深入地描绘了金陵城内人物的命运和情感纠葛,而电影则可能更加注重视觉表达和叙事紧凑度。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而对比两者的改编也能够让读者和观众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这个故事。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历史小说,曾经被改编成电影三次。
每一次的改编都会有所不同,不同版本的电影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优点。
以下是对《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的对比:1. 时间和背景小说的时间背景是清朝乾隆年间,从1744年到1748年。
在这段时间里,贾府和王家府都是非常富裕的商家。
电影改编的时间背景大多都是在清朝末年或民国初年,时间上有所改变。
这一点对原著爱好者来说,可能会对故事情节产生一些困扰。
2. 人物设定在小说中,人物角色的数量非常多,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故事。
电影版本中为了缩短时间和增强故事的可视化效果,很多人物角色都需要被删减或合并。
这样就使得电影版本的角色更为突出和深入。
3. 故事情节小说的故事情节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涉及到许多细节和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
电影版的故事情节相对简化了不少,但是通过画面的展现和音乐的配合,使得影片更加生动和感人。
4. 观影体验看小说的时候,读者可以自己想象情节和人物形象,这种想象力是非常宝贵的。
而看电影时,观众可以看到非常真实而生动的场景,听到优美的音乐,并且可以看到演员们的表演。
这种体验是通过读小说无法得到的。
5. 文化背景小说中涉及到了很多的古代文化和社会习俗,这些是通过电影无法完全表现的。
而电影则更加注重情感和艺术的表现。
所以对于想要了解古代文化和风俗的读者来说,小说是更好的选择。
而对于想要感受情感冲击和艺术特效的观众来说,电影则是更好的选择。
综上所述,小说和电影都有自己的独特魅力。
读者和观众需要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版本,只有在了解了不同版本的优缺点后,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作品。
金陵十三钗真实故事金陵十三钗,是指《金陵十三钗》中的十三位女性角色,她们的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的南京。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南京淪陷后,金陵城中的女性们面对着生存的艰难和磨难。
她们有的是家境贫寒的姑娘,有的是出身名门的大小姐,有的是妓女,有的是学生,有的是家族遭遇浩劫的孤儿。
她们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以各自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命运传奇。
最让人心痛的莫过于小玉了。
小玉是一个普通的小家庭女孩,她的父母都在她很小的时候去世了,她只好跟着奶奶和姐姐相依为命。
当南京淪陷后,她的姐姐被日军强行拉去当慰安妇,奶奶也在混乱中失踪了。
小玉成了孤儿,她无依无靠,只能靠着自己的双手谋生。
她曾经在街头卖过糖葫芦,做过街头艺人,甚至为了一点点食物也曾经去偷东西。
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她总是笑着面对困难,她总是坚信着,总会有一天,她的命运会有所改变。
与小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芳龄十六的王新英。
王新英是一个名门之后,她的父亲是当时南京有名的富商,家境殷实。
在南京淪陷之前,王新英是一个备受宠爱的大小姐,她有着一切她想要的东西,她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但是一夜之间,一切都改变了。
日军入侵南京,她的家族也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她的父亲被日军抓走了,她的家产也被日军抢劫一空。
王新英失去了一切,她不得不靠着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
她曾经在街头卖过花,做过农民工,甚至为了一点点食物也曾经去乞讨。
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她总是笑着面对困难,她总是坚信着,总会有一天,她的命运会有所改变。
金陵十三钗的每一个女性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她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她们用自己的力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她们或许来自不同的背景,或许有着不同的遭遇,但她们都有着同样的坚强和勇敢。
她们在动荡的年代里,展现出了女性的坚韧和毅力,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女性同样可以在逆境中崭露头角。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她们的生活曾经发生在南京这座城市,她们的故事曾经发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金陵十三钗》是中国著名作家张翎所著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民国时期南京的“金陵十三钗”为原型,讲述了十三个性格迥异、境遇不同的女性在乱世中的生存与奋斗。
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等多种影视作品,其艺术价值和影响力备受肯定。
本文将从影视化叙事艺术的角度,对《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作品进行赏析。
从叙事结构的角度来看,《金陵十三钗》影视作品在叙事结构上都保留了原著小说的布局,分别着力描绘了每一位女性的成长与命运。
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都通过串联这十三个独立的故事,展现了南京民国时期女性面临的现实困境和独特的人生价值。
在这种叙事结构下,每个女性的命运都在历史和社会的背景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生活状态,让观众在情节上得以真实感受历史的韵味。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看,《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作品都侧重于展现女性的独立和坚强。
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都通过对每个女性形象的精心刻画,呈现了她们在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特质。
从原著小说到影视作品,在这十三位女性中,有舍身成全的茂丽华,有不愿做附庸的高秀莲,有为爱牺牲的福尔娜,有身世坎坷的吴琼等等,她们的形象既有民国时期女性的特征,又有当时社会与个体的互动关系。
这些形象的栩栩如生的塑造,赋予了《金陵十三钗》影视作品深厚的艺术内涵。
从美术设计和服装道具方面来看,《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作品都着力展现了民国时期南京的历史风貌。
影视作品在场景搭建、服装道具的设计上,都力求还原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女性的着装风貌,通过精心的美术设计和服装道具的搭配,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民国时期的生活氛围。
在这方面,电视剧《金陵十三钗》通过场景的真实还原和服装道具的细节处理,更加精细地呈现了民国南京的繁华与乱世。
从表演和音乐配乐来看,《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作品都通过优秀的表演和音乐配乐,将人物形象和情感内核展示得淋漓尽致。
演员们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将每个女性形象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深刻而细腻。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金陵十三钗》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影视作品,该影片改编自琼瑶的同名小说,讲述了民国时期金陵城内的风云故事。
影片以其精湛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成为中国影视界的翘楚之作。
接下来,我们将对《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进行赏析,以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部影视作品。
影片的叙事结构非常精巧。
整个剧情以“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却又融入了《金陵十三钗》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
通过多条主线故事交织展开,令整个叙事过程更加丰富有趣。
影片还通过大量的flashback手法,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过往经历逐一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情感更加丰富。
整个叙事结构紧凑而又富有张力,令人难以自拔。
影片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独特。
在影片的拍摄手法上,张艺谋运用了大量的舞台表演元素,采用了大量的舞台道具和服装,并结合了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营造了一种古典而又现代的氛围。
尤其是在服装设计上,影片所呈现的锦绣华丽、繁复多姿的民国时期服装,几乎成为了整个影片的一个视觉焦点。
影片还运用了大量的特写和特技镜头,将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与现代电影的精彩画面完美结合。
在影片的音乐配乐上,影片采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营造了一种古色古香的优雅气息,这与影片的叙事风格非常契合。
整个影片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独特,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
在整个故事中,每一位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命运。
在经历了生死离别和纷繁世事之后,每一位主要角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性格的转变既展现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又为整个故事赋予了更多的戏剧性。
影片的主要角色也都是一些非常有作为的演员,他们的出色表演深深打动了观众。
尤其是在爱情线上,每一位女主角都有着自己的坎坷和苦楚,这种命运的彼此交叉让整个影片更加感人。
在影片的主题表达上,影片呈现出了极强的文化自信和重视传统文化的态度。
The Ladies in Qinhuai Area Pouring out the National Grief :On the Female Images in The Flowers of WarYAO Ting ⁃ting(Basic Teaching Department of Wan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Anhui 243000)Abstract :The war films always describe the cruelty and ruin of war directly from the male perspective.And those war filmsadapted from literature stories tend to exaggerate tragic atmosphere and focus on the blood of war as well.If we analyze the tender female images and patriotism in their souls during the war from female narrative perspective ,the combination and conflict betweenspirit and sensual body concentrated in female will be better studied.Key words :war film ;narrative perspective ;female image秦淮女子诉国殇———论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女性形象姚婷婷(皖江工学院基础教学部,安徽马鞍山243000)摘要:战争题材的电影往往以男性为叙述角度来正面描述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而对文学作品进行电影叙事改编时也大都会渲染环境效果,突出战争的血腥。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赏析1. 引言1.1 介绍《金陵十三钗》《金陵十三钗》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的故事。
主要讲述了崇贤公主以降良才女的不幸爱情故事。
小说情节曲折,令人扣人心弦。
作品中涉及到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家族之间的利益以及自身的命运选择等多重主题。
小说描绘了崇贤公主与降良才女之间的复杂情感纠葛,同时也展现了当时上海社会的风貌和人物性格。
小说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作品中的十三位女子形象各异,性格各异,展现了不同的命运轨迹和人生选择。
整部小说充满了张爱玲特有的文学魅力,让人读后心生感慨。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艺术将这部经典小说搬上银幕,通过影像的形式向观众展现出作者的文学构思和情感表达。
随着影视化叙事的不断发展,这部经典作品也得到了新的生命和传播,成为了一部不朽的文化经典。
1.2 影视化叙事艺术的概念影视化叙事艺术是指将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通过影视媒介进行再现和表达的艺术形式。
在这种艺术形式中,影视编导和演员通过镜头语言、视觉效果、声音和配乐等手段,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情感氛围呈现给观众,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影视化叙事艺术与文学作品的叙事方式有所不同,它融合了电影和电视剧的独特表现手法,具有更加直观、贴近生活的特点。
通过影视化叙事,观众可以通过视听的感知方式,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在《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叙事中,导演和演员通过精心的布景、服装、化妆和表演,将原著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视化叙事艺术的运用,使得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故事的魅力和韵味,增强了作品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通过影视化叙事艺术的运用,《金陵十三钗》得以更加生动地再现在观众眼前,引发了观众对经典故事的共鸣和思考。
2. 正文2.1 小说背景和故事梗概《金陵十三钗》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民国时期金陵城中十三位美丽女子的爱情故事。
作者: 刘若琳
作者机构: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201620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33-134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1期
主题词: 电影服装;转换;救赎;镜像;意象
摘要:画面先于声音调动人们的感官语言,电影作为带有声音的流动画面,被称为"快速摄影"。
电影服装既是配合场景叙述画面故事,同时也是激活画面赋予其生命力的主要元素。
《金陵十三钗》以典型的20世纪30年代为背景勾勒出沦陷的南京,以准确的服装定位鲜明刻画了不同群体,用现代的造型手段还原当下人们对于那个时代身份设定的臆想。
除此之外,本片的服装造型不仅诠释了角色认知,并且在外化形象之中深具隐喻,蕴涵超出穿戴本身的丰富的电影语汇。
《金陵十三钗》的南京形象分析小组成员:姜黎黎何椿刘露璐王桢楠赖欣薛慧徐葩欧阳亦周汤敏佳王炫容吴思夏黄旭摘要:本文从南京形象的视角入手,对影片《金陵十三钗》进行分析。
文章从民国南京的展现、南京形象的建构、城市空间的缺失到南京形象的消解四个方面对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南京与南京大屠杀进行梳理与解读。
通过分析发现,《金陵十三钗》虽然在许多方面在努力塑造南京形象并努力还原南京大屠杀中隐藏的“性暴力”一面,但导演并未通过微观叙事令观众在宏观层面上构建出1937年的南京,故事本身也难以启发观众有更深层次地思考。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南京大屠杀南京形象近几年,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逐渐增多,同时,随着国内电影市场商业化运作的发展,这一类题材的电影也引起大众越来越多地关注。
这些关注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有的试图还原那段惨痛的历史,有的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南京大屠杀,也有的在挖掘电影中类似《辛德勒名单》的感人故事。
无论褒贬,这段沉寂的历史终于引起了电影这一艺术的重视,不同的导演努力从不同视角来为观众讲述他们眼中的南京大屠杀。
张艺谋在看了严歌苓的小说后,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2011年末,筹备了3年之久耗资6亿人民币的影片《金陵十三钗》上映了。
这部影片由张艺谋导演,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进行改编,讲述了一个美国白人在秦淮河妓女的帮助下,帮助12名女学生逃离被日军占领下的南京的故事。
《金陵十三钗》与以往南京大屠杀题材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聚焦于这一宏大历史背景下,一个美国白人、一群妓女和一群女学生的命运,并且从一个13岁的小女孩儿——书娟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
但是,遗憾的是,张艺谋并没有通过影片为我们更多的1937年的南京,也因此,除了故事本身,观众难以从中进行更加深入的反思与思考。
一、民国南京的展现:南京话、十三钗与守军不可否认,《金陵十三钗》这部剧在语言、演员选择、角色设置以及镜头中还是努力地为观众描绘与还原1937年的南京,无论是从人文因素还是环境因素,导演和剧组从各个方面努力展现当时的南京。
《金陵十三钗》的“民国范儿”作者:郭松民来源:《记者观察》2012年第03期“民国范儿”这个词,由于画家陈丹青和一些迷恋民国的“公知”的提倡,这几年颇为流行,但究竟什么是“民国范儿”?我没有查到准确的定义,大致说来,无非是指民国精英的审美趣味、风尚以及做派吧,或者更简单点说,就是民国精英的精神气质。
按照传统的纪元方法,民国时代起自1911,终于1949,国祚38年,是一个相当短命的“朝代”。
民国呱呱坠地之日,正是西方殖民主义全球扩张之时,中国已经深深地堕入到了半殖民地的深渊,没有一天不受到帝国主义的威逼、凌辱和侵掠——1919年,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居然在“巴黎和会”上受到和战败国一样的待遇;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二次北伐”,受到日本武力干涉,日军在济南屠杀军民数千人,蒋介石不敢反抗,下令“含悲忍愤,绕道北伐”;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军接到的命令竟是“绝对不抵抗”;1937年,首都南京也落入日本兽军之手,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民国如此不堪的国运,自然深深地影响到了民国精英的精神气质。
“民国范儿”体现在对外关系上就是毫无自信,只有绝望和哀求——绝望以及不可救药的失败主义情绪,是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军国主义时的“范儿”;哀哀以告,作楚楚可怜状以希图得到怜悯和同情,是面对英美帝国主义时的“范儿”。
比如,“九一八事变”之后,面对全国日益高涨的抗日情绪,蒋介石和他的亲信将领却大唱“抗日三天亡国论”。
蒋说:“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何应钦说:“日本有多少烟囱,日本人有多少工厂?我们如何能比?不抵抗还可支持几天。
”即便是在那篇宣布抗战开始的“庐山谈话”中,蒋的言论也浸透着浓浓的绝望情绪:“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
”而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汪精卫的论调就更过分了,他在所谓“最后关头”的演讲中,大谈“我们自己牺牲,我们并且要全国同胞一齐牺牲,因为我们是弱国,我们是弱国之民。
我们所谓抵抗,无他内容,其内容只是牺牲”,“我们牺牲完了,我们抵抗之目的也达到了”。
现在被精英重新捧上神坛的胡适,也和一干人等在武汉组织“低调俱乐部”,散播“战必大败”的空气,瓦解民心士气,若不是后来他奉派出任驻美大使,和汪精卫、周佛海等人一起落水当了汉奸也未可知。
在民国的上层精英看来,抗日既然等同于找死,那么可供选择的出路无非只有两条:其一是侥幸能够得到英美的拯救;其二就是干脆到日寇那里去“慰安”,说不定可以苟活。
而张艺谋在《金陵十三钗》里,为中国人选择的正是这样两条路。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张艺谋讲述了一段神勇的国军教导队在城内抵抗日军、保护女学生的故事。
佟大为饰演的李教官率领的一小队官兵不仅装备精良,作战技术高超,而且还充满了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气概。
但不客气地说,这是影片中最不真实的部分。
淞沪会战以后,从战略态势上看,南京势必陷落,但蒋介石为了“国际观瞻”,拒绝了李宗仁将南京宣布为不设防城市的建议,但他也不想让自己的嫡系背上丢失南京的骂名,于是挑选曾为自己政敌、早已没有基本部队的失意军阀唐生智担任南京城防司令。
可唐生智根本指挥不动蒋的嫡系部队,整个南京保卫战组织得一塌糊涂,15万国军无法抵挡5万日军的进攻,南京只守了十几天就陷落了。
这期间发生了很多堪称国耻的事件,比如唐生智下令死守,自己却率先逃跑;国军精锐的第72军军长兼第88师师长孙元良丢弃全军逃到一个相好的妓女家里,导致全军失去指挥而崩溃,他自己则躲在天花板上目睹了日本兽兵奸杀这位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妓女而不敢做声。
不难设想,国军的素质假如真的都像“李教官”那样,则早就打到东京去了,哪里可能发生南京大屠杀?有人会问,十几万国军当中,难道就不可能有一些官兵是“李教官”式的人物?也许有吧,但在我看来,“电影的事实”应该符合“历史的事实”而不能违背“历史的事实”,否则就是对观众的蓄意误导和欺骗。
不过,美化国军,应该还不是张艺谋的主要目的。
张艺谋透过这段情节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是明确的:抵抗就是找死。
像“李教官”那样智勇双全、弹无虚发又该如何?全副当时最先进的德式装备又该如何?不怕牺牲,前仆后继,敢于身上绑满手榴弹与日军坦克同归于尽又该如何?抵抗必死——张导确立了这样一个大前提,后面的故事就好讲了。
十几个风尘女子,十几个白璧无瑕的教会学校的女学生,一个美国混混约翰,再加上一个被美国神父养大的中国孤儿陈乔治,在日军攻陷南京的铁蹄声中,躲进了一座暂时未被占领的教堂。
这个时候,抵抗的可能性已经被排除了,剩下的选择只有两条:一是任由日本人蹂躏;二是在约翰的掩护下逃跑。
由于被日本兽兵蹂躏的滋味实在不好受,所以十三钗们一开始的选择是希望约翰靠着一张“美国人的脸”带她们出城,十三钗的“头牌”玉墨为此对约翰极尽挑逗勾引之能事:“如果你能帮助我们,我回报你的方式是无与伦比的。
”应该说,玉墨的心态相当精确地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内以蒋介石为首的主流派心态。
比如淞沪会战之所以打得如此惨烈,使国军精锐尽失,原因之一就在于蒋选择了一个靠江靠海、便于日军充分发挥海空军优势的战场,而蒋介石之所以会选择这样一个战场,又是因为他一厢情愿地认为英美在上海有自己的利益,不会坐视不理。
也就是说,作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在指挥作战的时候,并不是想着如何依靠自己的力量打败敌人,而是寄希望于英美能够出手相救,这种心态正是导致正面战场一败再败的重要因素。
1942年,宋美龄到美国寻求援助,她在美国国会演讲时,“身穿一件黑色紧身长旗袍。
下摆开叉几乎高到膝盖,一头柔和的黑发风雅地盘在颈后,她佩带着价值连城的宝石,纤指上涂着红指甲油,脚上穿着透明长统袜和轻便高跟鞋”——几乎和玉墨一样风姿绰约了。
她在演讲中极力讨好美国议员说:“我来到贵国时是个小女孩,我熟悉贵国人民,我和他们一起生活过。
我生命中成长的岁月是和贵国人民一起度过的,我说你们的话,我想的和你们一样,说的也和你们一样。
所以今天来到这里,我也感觉我好像回到家了。
”现在很多精英对宋美龄的这次美国之行赞不绝口,做了过高评价,其实这次“外交”也不过就是一次“玉墨勾引约翰”的行动而已,而美国人之所以决定援华,根本也不在于宋美龄的所谓美貌与口才,而在于美国正在和日本作战,对中国的援助有助于减轻美国自身的压力,减少美军的伤亡。
但后来发生的“史迪威事件”使美国发现,蒋介石一心一意要搭美国的顺风车,根本无意抗战,只是把美国援助的军火囤积起来准备打内战。
美国人是从来不做亏本的买卖的,于是罗斯福便一转身和斯大林签订了《雅尔塔协议》,毫无愧疚地用中国的主权换取苏军出兵中国东北了。
由于英美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的确如约翰一样精明势利,只想占中国便宜,所以民国的上层精英中就有一批人转而打算像玉墨那样用慰安的方式来救国——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就是“慰安救国派”的主要代表。
1938年,在目睹了国军一系列的大溃败之后,汪精卫说:“抗战只有一条路:亡国。
此外还有一条‘和’的道路,我们应该拿出抗战的决心和勇气来讲和。
”他随即“毅然”出走,到南京组织“国民政府”,“曲线救国”去了,这和玉墨她们“毅然”走上慰安之路是何其相似啊——从这个角度来看,玉墨简直就是汪精卫的艺术化身。
现在颇有一些精英认为汪精卫并非“卖国”,而是想“救国”,比如章诒和就心有戚戚焉地写道:“出于‘曲线救国’的政治路线与‘主和’思想,在民族危亡时刻,汪精卫希望能保全沦陷区一部分民众和土地,他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了。
”在章诒和的笔下,汪精卫简直高尚得不能再高尚了。
然而,正如玉墨们的慰安行动不可能阻止日军的暴行,而只能刺激日军的兽欲一样,汪精卫的“救国”也只能是“卖国”的同义词。
汪精卫落水之后,在军事上,策反了近百万国军,组织“和平军”,多次进行清乡,汪精卫自兼清乡委员会主任,全力打击在敌后坚持抗战的共产党游击队,使得日军可以抽调部队运用于其他方向。
在经济上,汪伪政权协助日军对沦陷区进行搜刮。
譬如1943年1月在上海强迫实施储藏物资的全面登记,并对棉纱棉布进行强制性收买,以供日军之需。
在思想教育上,汪精卫在学校推广与日媾和的理念,美化日本侵略,发动“新国民运动”,从思想上削弱民众的反日情绪。
另外,汪精卫承认满洲国、德王的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等日本人的傀儡政府……所有这些,都是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不可饶恕的严重罪行。
抗日战争,这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抵御外来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在张艺谋的镜头中,之所以会显得如此绝望,如此压抑,原因就在于他完全无视人民抵抗的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张艺谋甚至还不如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进步艺术家。
比如蔡楚生、郑君里等。
他们在1947年导演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虽然主要是表现国民党在抗战中的腐败无能,但还用一定的篇幅表现了敌后的人民游击战争,正是这些情节让人们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
把非西方的民族想象为女人,把自己想象为孔武有力的男人,非西方的“女人”需要西方的“男人”来占有和拯救,这是西方人在自己的种族优越感的支配下的思维惯性。
张艺谋从影以来,其电影虽然基本上都拍得压抑变态,但由于他成功地把西方人的这套思维模式内化为自己的创作准则,主动迎合西方评委的口味,因此他在西方主导的各类电影节上还是屡有斩获,获得了不少“国际声誉”,然后再“出口转内销”,成为国内电影导演的头牌。
《金陵十三钗》可以说是张艺谋这种创作路径的集大成者,达到了一个“高峰”,但这次为什么会在“奥斯卡”上铩羽而归?有人说是因为英文对白太多,这简直不着边际。
在我看来,根本原因是继续把中国想象为玉墨式的女人已经不符合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利益,美国重返亚太,需要把中国想象成“金刚”的形象一一虽然强大野蛮,但终将被西方制服——就这一点而言,老谋子千虑一失,真的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