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课件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19
等高线地形图教课方案I、高考目标要求一、高考考纲内容:1)理解海拔 (绝对高度 )和相对高度,理解等高线和地形图的互相关系。
2)掌握等高线地图的一般规律、判读方法与实践运用。
二、高考命题规律:1)从查核内容上,主假如以等高线图为切进口,考察识图能力与有关计算能力。
2)从查核形式上,有直入主题,有设置试题情形,考察理论联系实质的能力。
3)从查核能力上,识图能力是根本,也是知识迁徙的基础,此后将在多类等值线图中都能够借鉴等高线图的读图技巧!三、高考命题趋向:综合查核图表语言是将来高考的命题趋向1)惯例的等高线地图的判读,可能会设置新情形,增添试题的灵巧度。
2)等高线地形特色的文字描绘,试题的难度要求可能降低;等高线与聚落、交通线等的联合运用类的试题可能会增添!II、教课方法:研究教课法、合作学习法、多媒体教课法III、知识构造:1.等高线、等高距、示坡线等观点2.等高线的特色3.等高线图上基当地形单元种类和判读方法(见表格)4.等高线图的实践运用附).等高线综合判读和主要应用:(依据要求考虑地点,海拔及其四周的环境)1)水库坝址的选择:一般选在峡谷地段,“口袋形”凹地处(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
2)铁路、公路选线:一般应选在缓坡,避开悬崖、滑坡,沿等高线建盘山路,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经过鞍部。
3)建港口、海滨浴场港口应选在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免得惹起航道淤塞。
浴场一般选在海滨缓坡沙滩。
4)建休养院:一般选在城郊山地朝阳坡,安静,新鲜,丛林覆盖率高的地方。
5)选择引水线路:不单考虑距离的远近,还应该考虑水从高处往低处自流。
6)选择输油管线:既考虑线路尽可能短,还要考虑尽量防止经过山脉、大河7)港口码头的地点:应选在海水较深且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免得造成航道淤塞;近岸要有足够的水深,表现为沿岸等深线密集而且数值较大。
8)工业区、居民区选址:工业区宜建在平展宽阔的地形区,且交通便利,水源充分,靠近资源的地域。
《等高线地形图》复习课教案课标链接1-4-1 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学习目标1.知道地图比例尺的概念,会运用比例尺计算两地实际距离,归纳比例尺的大小与实际范围、内容详略的关系;学会判读不同类型地图上的方向,掌握等高线地形图上方向判断的方法;2.能正确读等高线地形图上的数值;能正确判断地形部位;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提高读图析图能力3、学会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重点难点:1.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2.难点:学会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教学过程(各个环节都配以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辅助)流程环节环节提示导入:过程:【导入】:(导入语):师:很高兴和大家相聚在今天的历史与社会课堂。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来上一堂地理复习课。
同学们,你们认为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是什么呢?师:地图。
请大家跟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等高线地形图的复习课。
(过渡语):要想掌握好这块知识,我们首先的从地图说起。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知识要点。
【环节一:要点回顾】1.要学会看图,我们首先的知道地图的“语言”——地图三要素。
地图三要素包活哪三要素呢?2.比例尺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知识点呢?3.有哪几种指向方法?4.图例和注记如何区分?5.了解完地图三要素后,我们在来说说地图有哪些基本种类?其中地形图又包括哪些类型?6.等高线地形图中我们要关注哪些知识点呢?【环节二:真题演练】1.请同学们学以致用,根据你掌握的知识来做一下下面这道题目(3分钟)1、2.大家觉得这道题目难不难?这是老师特地选的一道典型的等高线地形图的题目,通过这道题同学们可以发现,线地形图出题的方向基本包括以下几点:数值的读取与计;方向的判断;地表起伏与地形部位的判断;实际应用【环节三:能力提升】(过渡语)讲到这儿,我们将根据以上几个考试方向,针对昨天同学们摸底试卷中的问题对同学们进行能力的提升。
1.数值的读取和计算(40人错18人)(山顶海拔的判定;比例尺中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的换算)注意:比例尺换算需注意公式,并将单位化为一致;注意cm与km的换算2.方向的判断(河流流向与指向标错14人)(1)注意看图例和注记(2)找到小河,判断河流流向(3)平移指向标或转动地图方向(4)地形会影响河流的流向3.地形部位的判断注意区分两对关系:山谷和山脊;山顶与盆地(过渡语)掌握了这些基础的知识后,接下来我们要把等高线地形图和我们生活中的实际结合起来4.实际应用请同学们拿出任务单,完成拓展提升中的第一题中的5小题,前后座6人一组,选出发言人并进行讨论(5分钟)(1)地形越陡,河流流速越快;等高线越密集,地形越陡峭;地形会影响河流的流速(2)e:路线短,但不能自流g:路线太长(提示:引水线路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脊等障碍,并尽量利用地势使水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