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反杜林论》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4.46 KB
- 文档页数:2
反杜林论读书心得篇一:《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摘要: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摘要》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由恩格斯于1876-1878年间完成。
全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同时批判了杜林庸俗的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主义,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内容。
关键词:恩格斯杜林道德和法一、概论在概论中,恩格斯说到:“现在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
”由此可理解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内容,我们一般从事物存在的矛盾中去考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考察的结果,于是人们便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
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变化,不断生成和消逝。
”从本质上讲,这个观点应该是马克思后来辩证法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是静止和运动的统一”观点的前身。
但也是由于此,在后来人们研究事物时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因为研究者易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不从运动的状态而从静止的状态去观察,不从本质变化去看待而认定是永恒不变,割裂二者联系。
于是恩格斯便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作了一个比较,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是它们的联系、联结、运动、产生和消逝的,得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行的。
反杜林论读后感[五篇]第一篇:反杜林论读后感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反杜林论》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关于《反杜林论》中的人权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
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
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
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宣称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最基本的人权,然而对于雇佣工人来说,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东西仅仅够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命再生产,他们并不拥有所谓的“私人财产”,经济上的不平等,地位的悬殊,必然导致社会地位、政治生活中的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二、关于《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念“人生而平等”是自十八世纪至今广泛传播的命题,从人类学的意义上说,人作为同类具有相同性,应当是平等的。
这里所说的抽象的平等性,是人应当平等的一个自然性根据。
但是,从辩正唯物历史观来看,这个提法是不正确的,人生来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自然事实。
这个自然事实与人们在社会上是否被一视同仁的对待这一政治和伦理原则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不可能解释人在社会上为什么不平等的根源。
反杜林论的学习心得《反杜林论》是一本由法国思想家杜林写成的书,这本书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被誉为西方哲学的经典之作。
杜林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些对于宗教和信仰的批判性观点,并试图推翻宗教的合理性和存在价值。
正因如此,这本书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争议。
而我的学习心得和感受则是从一个虔诚信徒的角度出发,对《反杜林论》进行反思和回应。
首先,我要承认《反杜林论》给我带来了一些不安和困扰。
杜林的逻辑分析和思维方式的确是非常强大和精准的,他精辟地揭示了许多宗教信仰中存在的疑点和困惑。
他对神的存在、神的属性以及宗教信仰的合理性进行了严谨的推理和逻辑论证。
这让我确实开始产生了对自己的信仰的一些质疑和困惑。
但是,正是因为《反杜林论》的存在,我才开始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自己的信仰。
我开始了一段漫长而有意义的旅程,通过学习、阅读和思考,我努力寻找对于这些疑问和困惑的答案。
我深入研究了圣经、神学著作和哲学论著,试图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答这些问题。
首先,我找到了一些关于神的存在和宗教信仰的证据。
杜林在《反杜林论》中提出了一种严格的证据标准,即只有可证伪性才能成为真正的证据。
然而,在对神的存在进行推理和论证时,这种标准并不适用。
因为神的存在是超越人类理性和感知能力的,无法通过实证科学的方法进行证明或证伪。
而宗教信仰往往建立在经验、灵感和直觉的基础上,这些无法被纯粹理性的分析所捕捉。
其次,我开始深入研究了宗教信仰的哲学基础。
杜林在《反杜林论》中的逻辑分析确实强大,但他对于宗教信仰的哲学基础并没有充分考虑。
宗教信仰往往不仅仅是一个逻辑系统,更是一种存在方式和心灵生活。
它包含了对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的思考和回应,包括意义、希望、伦理和人的尊严等方面。
宗教信仰可以给人以安慰、指引和力量,这些是纯理性无法提供的。
此外,我还深入研究了宗教信仰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杜林在《反杜林论》中对宗教与科学的冲突进行了强调,并认为二者是互相排斥的。
然而,我发现宗教信仰与科学是可以互相融合和共存的。
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于杜林的社会学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通过对这部著作的阅读,我对于杜林社会学理论和福柯的批判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在《反杜林论》中,福柯对于杜林的社会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主要集中在杜林的功能主义观点上。
杜林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稳定的整体。
他强调社会的功能和秩序,认为社会是通过各种社会机构和规范来维持秩序和稳定的。
然而,福柯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杜林的功能主义观点忽略了权力和知识的运作,忽略了社会的权力关系和知识生产的机制。
福柯指出,社会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整体,而是充满了权力斗争和知识生产的场所。
他强调了权力和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它们对于社会的运作和变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阅读《反杜林论》,我对于社会学理论的多元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杜林的功能主义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社会的运作和秩序,但是它忽略了社会中权力关系和知识生产的重要性。
福柯的批判观点提醒我们,社会学理论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进行思考和分析,不能仅仅局限于功能主义的视角。
权力和知识的运作对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从这些角度来重新审视社会的运作和变革。
另外,通过阅读《反杜林论》,我对于福柯的批判观点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福柯强调了权力和知识的重要性,他认为它们对于社会的运作和变革至关重要。
他对于杜林的功能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论。
通过对福柯的批判观点的理解,我对于社会学理论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于社会的运作和变革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反杜林论》,我对于杜林的社会学理论和福柯的批判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杜林的功能主义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社会的运作和秩序,但是它忽略了社会中权力关系和知识生产的重要性。
福柯的批判观点提醒我们,社会学理论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进行思考和分析,不能仅仅局限于功能主义的视角。
《反杜林论》观后感
嘿嘿,今天放学回家,爸爸看了我一眼,说:“你都这么聪明了,不如看看《反杜林论》吧!”我一听这书名儿,啥杜林,啥论的,像个外星人语言,心里直犯嘀咕。
可爸爸给我一本厚厚的书,我也不好意思说不看,就捧着它咯咯笑了半天。
我翻了翻,哎呦,密密麻麻的字,硬着头皮念了几句,啥“哲学”“自然科学”“社会主义”,听得我头晕乎乎的!可我想到老师说要多学新知识,就硬着头皮又看了两行儿。
慢慢地,我好像懂了一点点。
这个杜林吧,写了一些关于社会怎么发展的东西,结果恩格斯叔叔出来反对他,说他很多地方搞错啦!
虽然我看得一知半解,可我心里觉得有点意思。
恩格斯叔叔像个勇敢的超人,杜林就像个迷糊的小怪兽,怪兽说啥,他就“啪啪”打脸,特带劲儿!
最后我跑去找爸爸,说:“这书看完啦,嗯,还挺有意思的!”爸爸笑眯眯地说:“好孩子,你懂啥了?”我挠挠头:“嗯……超人恩格斯,特厉害!”
爸爸笑得直拍腿,我也跟着“哈哈哈”地乐!这就是我的《反杜林论》观后感啦,嘿嘿!
—— 1 —1 —。
反杜林论观后感
先说说这个杜林吧,就像一个自认为啥都懂、到处瞎咧咧的“万事通”。
他那些观点啊,就像用破布拼凑起来的怪衣服,乍一看好像有点东西,仔细一瞧全是漏洞。
恩格斯就像一个智慧的大侠,拿着真理的宝剑,一剑剑地挑破杜林那些看似华丽实则荒谬的理论泡泡。
在书里,我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场激烈的辩论赛,而且是那种高手过招的级别。
恩格斯对哲学、政治经济学还有社会主义等方面的论述,那真叫一个透彻。
就拿哲学来说,杜林的那些所谓的哲学体系,被恩格斯分析得明明白白,就像把一个装神秘的魔术盒子打开,让大家看到里面不过是些粗糙的小把戏。
恩格斯告诉我们真正的哲学应该是什么样的,不是杜林那种东拼西凑、自相矛盾的东西,而是有着严密逻辑,基于对世界正确认识的体系。
社会主义部分就更激动人心了。
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通往理想社会的道路。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那些不切实际的假社会主义观点,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正内涵。
科学社会主义可不是靠空想就能实现的,它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
这让我觉得,未来美好的社会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可以通过人们的努力奋斗逐步实现的目标。
读完这本书,我还觉得自己像是吃了一颗知识的大力丸。
以前看世界就像雾里看花,模模糊糊的。
现在感觉像是擦干净了眼镜,能更清楚地看到这个社会背后的运行逻辑。
而且啊,这本书还让我变得更有勇气去质疑那些不合理的东西。
就像恩格斯敢于挑战杜林的错误观点一样,我们在生活中也不能盲目相信一些看起来很厉害,实际却站不住脚的说法。
反杜林论观后感
首先呢,我得说杜林这家伙可真能“作妖”。
他那些观点就像是东拼西凑起来的大杂烩,还自认为是了不起的新理论。
恩格斯可就不干了,就像一个超级英雄站出来要纠正这个“混乱制造机”。
从哲学方面来看,杜林搞出的那些所谓哲学体系,完全就是站不住脚的空中楼阁。
他想玩点新鲜的,可最后只是把旧东西换个包装,还包得特别难看。
恩格斯则是条理清晰地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展现在我们面前。
就好像是一个真正的武林高手,一招一式都充满力量和智慧,把杜林那些花拳绣腿打得落花流水。
我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场精彩的功夫对决,杜林是那个只会瞎比划的小喽啰,而恩格斯是掌握了绝世武功的大侠。
再说说经济学部分。
杜林对经济的理解就像是一个从来没做过生意却在大谈赚钱秘诀的人。
他的那些理论在现实的经济世界面前就像纸糊的房子,一捅就破。
恩格斯却深入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矛盾和发展规律。
这就好比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在复杂的经济海洋里,告诉我们哪里有暗礁,哪里是正确的航道。
我读的时候就在想,杜林要是真按照自己的理论去搞经济,那估计得把整个国家的经济都带进沟里去。
在社会主义理论上,杜林的想法那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他描绘的社会主义更像是一个小孩子想象中的美好世界,没有根基,没有考虑到实际的社会关系和人类发展的规律。
而恩格斯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那可是基于对历史、对社会深刻的认识。
这就像是盖房子,杜林是随便在沙滩上堆几个沙子就说这是房子,而恩格斯是精心打好地基,用坚固的材料一砖一瓦构建起宏伟的大厦。
批判谬论,捍卫真知--《反杜林论》读后感近日,有幸拜读了恩格斯所著的《反杜林论》的精选章节,深切的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总体上说,《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批判了杜林的反动思想体系,而且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
其为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部重要的教材。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错误的“杜林论”以假乱真的背景下完成的。
杜林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大官僚家庭,70年代,他著书立说,反对马克思主义。
他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作是纯粹思维的产物。
这便是德国党面临一个十分艰难的抉择: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此时马克思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必须批驳杜林。
于是,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反杜林论》。
这一著作彻底地批判了杜林的错误思想,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辩证法等基本原理。
其中,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反杜林论》包含五个部分: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序言说明明了其出版的历史。
引论部分的中心思想是阐述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变成科学。
哲学部分中,恩格斯严厉批判了杜林反动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政治经济学科学的说明了其历史性和积极性,批判了杜林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先验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第五章到第十章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范畴价值和价值规律等,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
读完《反杜林论》,我认识到自由与必然是解释人的自觉活动与客观规律之间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读后感(一)《反杜林论》既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又阐述了无产阶级关于战争和军队的基本理论原则,《反杜林论》是一部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同时又具有极重要的理论价值,为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反杜林论》则诞生于马克思主义跌跌撞撞的发展史中一次错误的摸索。
19世纪70年代杜林打着“社会主义”这块金字招牌,并冠以“科学”的伪装的“杜林论”诞生:杜林着书立说,并且发表了一系列着作,以假乱真,反对马克思主义。
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
这使当时的德国党面临一个十分艰难的抉择: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此时马克思为了扞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他必须批驳杜林主义。
于是,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陆续发表。
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这就是着名的理论巨着——《反杜林论》。
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
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
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象的东西。
在此,我认为《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取得的成就绝对离不开恩格斯与杜林两人的针尖对麦芒,他们二人一人抨击马克思主义,一人批驳杜林主义,在这个过程中恩格斯不断完善《反杜林论》并最终完成一次质的蜕变。
反杜林论的读后感想篇一反杜林论的读后感想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这可真是一本让我“头脑风暴”的书啊!一开始,我可能觉得这书会很枯燥,毕竟哲学啥的听起来就挺高深莫测的。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居然被深深吸引了。
恩格斯在书中那叫一个犀利,把杜林的错误观点批得“体无完肤”。
也许有人会说,这么狠干嘛呀?可我觉得,正是这种毫不留情的批判,才让真理更加清晰呀!书里讲的那些哲学观点,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像懂了,可仔细一想,又好像有点迷糊。
比如说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我就在想,这世界到底是物质第一性还是意识第一性呢?可能对于很多哲学家来说,这是个明确的答案,但对于我这个小菜鸟,真的是纠结啊!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会反问自己:我以前的那些想法是不是太幼稚了?是不是一直都在错误的道路上徘徊?也许是吧,谁知道呢?不过,这书也不是那么好啃的。
有些地方我得反复读好几遍,才能稍微明白一点。
这让我想起了那句网络流行语:“我太难了!”但我又觉得,正是因为难,才有挑战,才有收获嘛!总的来说,读《反杜林论》让我对哲学有了新的认识,虽然还不是很深刻,但至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这一路的阅读,真好!篇二反杜林论的读后感想朋友们,咱今天就来聊聊恩格斯的《反杜林论》。
说实话,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这能看懂吗?”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这简直就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恩格斯在书里的论述,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剑,直接戳破了杜林那些看似华丽实则空洞的理论。
我就在想啊,杜林这人咋能有这么多奇怪的想法呢?难道他自己就不觉得不对劲吗?也许他觉得自己特牛,可在恩格斯面前,一下子就露馅了。
书里提到的那些关于唯物史观的内容,让我感触颇深。
我觉得吧,我们看待世界和历史,不能想当然,得有个科学的方法。
就像我们平时做事,不能瞎搞,得有计划有步骤,不然肯定要出乱子。
读的过程中,我也有过疑惑,比如说,那些深奥的哲学概念,我理解得对不对呢?我可能觉得自己懂了,可万一理解偏了咋办?这让我有点小焦虑。
批判谬论,捍卫真知--《反杜林论》读后感
近日,有幸拜读了恩格斯所著的《反杜林论》的精选章节,深切的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总体上说,《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批判了杜林的反动思想体系,而且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
其为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部重要的教材。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错误的“杜林论”以假乱真的背景下完成的。
杜林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大官僚家庭,70年代,他著书立说,反对马克思主义。
他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作是纯粹思维的产物。
这便是德国党面临一个十分艰难的抉择: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此时马克思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必须批驳杜林。
于是,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反杜林论》。
这一著作彻底地批判了杜林的错误思想,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辩证法等基本原理。
其中,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反杜林论》包含五个部分: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序言说明明了其出版的历史。
引论部分的中心思想是阐述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变成科学。
哲学部分中,恩格斯严厉批判了杜林反动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政治经济学科学的说明了其历史性和积极性,批判了杜林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先验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第五章到第十章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范畴价值和价值规律等,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
读完《反杜林论》,我认识到自由与必然是解释人的自觉活动与客观规律之间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有史以来,人的自觉活动与外部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始终是人们探讨的重要问题。
许多思想家为之付出毕生心血。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特别是通过批驳杜林的错误观点,正确、全面地论述了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的论述。
恩格斯支出: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不是暴力,而恰恰是经济。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就是为了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
恩格斯通过对经济与暴力的全面分析正确诠释了二者的关系。
最终认为暴力是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确实能起到积极作用,但不能违背经济的规律。
《反杜林论》意义深远。
对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来说,它首先赢得了思想交锋的重大胜利,这次交锋以杜林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以致杜林所在的大学“在人所共知的情况下”剥夺了杜林的教学自由。
恩格斯的胜利也化解了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分裂危机。
其次,恩格斯的著作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随后的几十年间,《反杜林论》的号召力不断发散,他和共产党宣言一样,“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反杜林论》在当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反杜林论》让每一位读者都由衷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与行动指南价值,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前进方向与阶段性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对于党的各级干部执政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另外,能够帮助我们掌握恩格斯认识问题的方法论特点,有助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通过研读这部经典巨著,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不是所谓的唯心主义,而是一种客观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能够正确的看待事物。
同时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历史验证过的真理,面对错误的思想,我们应学会分辨,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