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三要素与主题——鲁迅小说三篇比较阅读
- 格式:ppt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44
专题12 小说阅读小说的主要考点及解题方法一、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一)人物形象1.小说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人物、对话描写、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塑造典型形象,并且通过人物形象反映作品主题。
2.人物是小说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在小说中占中心地位。
3.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又叫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指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1)神态描写: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精神品质和内心世界。
(2)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3)外貌描写:暗示人物身份、地位;表现人物经济状况和精神状况;表现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心理活动。
(4)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省去,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5)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4.主要人物的作用(1)考虑对情节的作用----对情节的推动作用。
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2)考虑对主题的作用----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寄托的情感。
(3)考虑对社会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5.次要人物的作用(1)牵线搭桥,关联情节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
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推动情节发展。
他们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起到一定的叙事作用。
(2)侧面衬托.....,个性鲜明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小说精读」鲁迅:《白光》编者寄语学而优则仕,一直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
当然,不少士子,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实现了自己经国济世的理想。
但也有不少腐儒,他们皓首穷经,只为功名利禄、蜗角虚名,一旦屡困场屋,便心智丧失,最后近耗尽心力,沦为考奴,丑态百出:《儒林外史》中的范进,秀才中举日,亦是疯狂时;鲁迅小说中的孔乙己,始终不愿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不屑于与自食其力的短衣帮为伍,终日以“茴字有四样写法”卖弄于童子之前,以“窃书不算偷书”咬文嚼字、自欺欺人;鲁迅笔下的另一位科举考试的殉葬者陈士成,比之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没有孔乙己的善良和清高,不失文人风骨;他也没有范进否极泰来、沐猴而冠的侥幸,他贪婪、狭隘、利令智昏,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小丑。
《白光》中,鲁迅一反嬉笑怒骂的文风,而以冷峻的笔锋,让人物作茧自缚,让自己疯狂,引人思考。
以白光为喻,洞烛世态人情。
文本研读(注:>>>处为文章精析)白光鲁迅①陈士成一见县考的榜,便先在十二张榜的圆图里细细地搜寻陈字。
陈字也不少,似乎也都争先恐后的跳进他眼睛里来,然而接着的却全不是“士成”这两个字。
(名字跳进来,化静为动,刻画出屡试不第的陈士成急于知晓自己是否中榜的紧张急切心情。
陈字不少,但不是“士成”二字,这种反转,吊人胃口,造成期待落差,体现了作者的讽刺艺术。
)②凉风吹动他斑白的短发,初冬的太阳还是很温和的来晒他。
(连太阳也似乎与他作对,不解人意,颇具古典诗词的“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妙趣。
按理说,陈士成落榜,“景语”应与“情语”契合,应是“风云为之同悲,草木为之变色”,应是晦暗阴冷的,但在此时却偏偏是温和的,不经意的一笔,见出作者的态度,冷静、冷峻,甚至有戏谑揶揄的意味。
)但他似乎被太阳晒得头晕了,脸色越加变成灰白。
这时他其实早已看不到什么墙上的榜文了,只见有许多乌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考了秀才,上省去乡试……(第一处白光,使他暂时忘却了落榜的苦痛,陷入对功名富贵的狂想之中。
谈鲁迅作品中的典型环境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家,其作品选入高中教材的就达6篇。
其中小说就占了一半,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中,我们比较多地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忽略了同属于小说三要素之一的环境描写。
恩格斯说过,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那么,我们在典型人物的分析中就不能不对典型环境作作分析,因为,如果没有一定的环境,人物的塑造就没有了依托。
选入高中课本的鲁迅小说无论是《祝福》,《药》,还是《阿Q正传》,都无一例外的有较多的环境的描写,分析这些环境描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人物、主题。
因此,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对小说中典型环境的分析。
收入高中课本的鲁迅小说有三篇:《祝福》、《药》、《阿Q正传》。
而高中教学要求中对这类小说主题的掌握要求是一致的,那就是“揭出苦痛,引起疗救的注意”,对这一点学生并不难理解。
因而我个人认为在了解小说主题的基础上更应该侧重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分析,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
因此,在学生接触高中的第一篇鲁迅小说《祝福》时,我就特别引导学生注意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在学生初步了解小说主题后,我就指导他们找出全文的环境描写并思考文章为什么要描写这样的环境。
例如,文章一开始对环境就有这样的描写:“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而这样的环境描写就应该是为下文祥林嫂在万家祝福的夜晚死去作铺垫的,否则,为什么如此欢乐的夜晚表现在环境描写中却是“灰白色的”、“沉重的”,甚至连爆竹是声音都是“钝”的,而没有一点喜庆之气。
可见,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性格、命运的预示和体现。
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表面上写鲁镇的人们将得到“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后的“无限的祝福”,似乎有了愉快和喜悦。
但联系全文,鲁镇人们的“无限的祝福”是在祥林嫂悲剧的背景下去期望的,从鲁四老爷、四婶到柳妈及鲁镇的男男女女扼杀了祥林嫂的生命,却或“淡然”或骂其“谬种”到最终忘却祥林嫂而去快乐地“祝福”,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深切的悲哀——这就是仔细品味环境描写带给我们的对文学作品的更深刻的感受。
专题09 小说阅读:小说三要素、对比阅读教学目标:1、小说三要素的相关知识;2、在比较阅读中探究小说的中心。
教学重难点:1、结合具体文章,分析小说三要素;2、在比较阅读中探究小说的中心。
一、导入:我们学过《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文章,其中的主要人物孔乙己和范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如:他们都是读书人,而且都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如:他们都特别崇尚功名,不会营生,很穷苦。
他们的性格特点又有什么不同呢?如:范进特别懦弱,孔乙己有点傲气。
如:范进中举之后,立刻变得圆滑世故起来;孔乙己一直没考上,但还是很迂腐,越来越穷困。
我们通过这种比较阅读的方式,把这两个人物分析得更加透彻,科举制度的毒害性也理解得更加深刻。
本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小说阅读,来更加深刻地分析小说的中心。
二、课内文章精读(一)孔乙己(节选)鲁迅介绍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18年冬,这篇小说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作者选取了社会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再现了小说所反映的时代是清朝末年、二十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份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片段一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
整体教学背景下的小说单元设计—以部编本九上第四单元为例【摘要】小说教学备受关注,本文探讨整体视野下的小说单元教学,试图架构“单元起始课——教读课——小结课——自读课——课外阅读”的兼顾“愉、鱼、渔、喻”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说教学单元教学整合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教学单元,在同文体的不同单元中,文本的用途不同,语文能力的培养要求也不同。
如七八年级学习的《社戏》等小说,不同于作为学习小说阅读方法和策略的范例文本的《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更多是服务于单元人文主题。
但这些小说单元之间的语文要素又是彼此联系,具有层次性,如想落实九上第六单元中国古典小说的学习目标,学生必须将第四单元的现当代小说学习要求都内化完全。
但当前不少老师忽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割裂教读课、教读课和自读课的联系,漠视多个小说单元的内在关联,形成程序化的教学思路。
学生只能就文论文,无法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时代对话、与自我对话。
笔者认为小说单元教学需要架构“单元起始课——教读课——小结课——自读课——课外阅读”的兼顾“愉、鱼、渔、喻”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在活动化、情景化、任务化的教学中趣味阅读,激发学习兴趣,以课文为基点,由整体感知到单篇阅读,再由单篇阅读到小结感悟,从课内延伸至课外,让课外带动课内,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感受小说的魅力。
笔者选取部编本九上第四单元进行教学实验。
一、基于感受,愉悦“开”读——单元起始课开启小说阅读之门若想使学生领略到小说世界的多姿多彩,激发兴趣,需要单元起始课热场。
教师应以开放式的阅读交流为主要环节,如谈谈最喜欢的一部小说,了解小说塑造多样的人物,设计曲折的情节,描写各种环境,还有触碰心灵或警醒世人的主题等,自然引出小说的题材知识。
在此基础上,就三篇课文概括“小说三要素”,学生互相补充。
再鼓励学生谈对这三篇小说的看法,可以表达喜恶,也可以提出质疑。
如果有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作为教读课或自读课的思考。
鲁迅小说比较阅读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变化揭示主题。
鲁迅的小说经常运用对比比较来塑造人物和揭示主题。
在短篇小说《故乡》,是反映社会变革的一面镜子,文章中运用对比比较有力的刻画了人物,表现了深刻的主题。
二十年前——“紫色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这时,他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生活无忧无虑,他的知识全是在生产实践中获得,又用于生产实践,这是生活在一个有饭吃、有衣穿、有活干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
请看中年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还被沧桑岁月刻下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显然,这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旧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他在社会的最底层艰难地挣扎着,以至于生活“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闰土这样大的变化?少年闰土刚见到到“我”——“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他常常向“我”讲许多趣事,“我们”还哥弟相称,在他眼里,“我们”年龄“仿佛”,可以无话不谈,其实,“我们”都拥有一颗金子般的童心,有的是人性的善,有的是感情的真,在这块未被封建礼法玷污的净土里孕育着天真烂漫的童年,这种纯真的友谊是多么可贵!二十年后见“我”——“老爷……”使我顿感惊异,少年时平等、纯真的友情完全被封建的等级观念所代替。
那么,又是什么使“我”和闰土前后的关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照闰土的话说“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为什么少年“不懂事”的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纯真友善的少年,而中年“懂事”的闰土却成了一个愚纯麻木的“木偶人”呢?闰土所说的“懂事”的“事”,实际是旧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等级观念。
在这种等级观念的束缚下,儿时在童心无忌的状态下建立的平等、友好、纯真的朋友关系,只能在孱弱的心灵中留下美好的、温暖的、幸福的回忆。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之小说的阅读方法考情分析(1)以现当代的中外名篇或名家作品为主,作品内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文章多节选自现当代名篇,情节相对完整,能展现人物的性格侧面。
作品多反映底层人的生活。
(2)人物选择上,主人公大多平凡而典型,他们身上具有闪光点;主题上,反映小人物身上勤劳、善良、乐于助人、轻财重义等中华传统美德,以弘扬核心价值观为主,多展现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征程上的高贵品质。
(1)问题设计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
往往在以下题型中选择4个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含“探究情节设计的合理性”);②揣摩人物形象;③注意环境描写;④概括(或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及鉴赏小说的标题。
(2)问题的切入点较小,问题较具体。
集中于分析综合和鉴赏题。
(3)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集中于拓展和探究题。
基础知识一、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其中,人物是核心,情节是骨架,环境是依托。
二、小说篇幅(1)长篇小说(六万字或十万字以上)。
一般认为,字数在六万或十万以上的小说为长篇小说,还可细分为小长篇(一般六万字到十万字),中长篇(一般十几万字到三五十万字),超长篇(一般超过百万字)。
(2)中篇小说(三万字至六万字)。
一般认为,字数在三万字至六万字的小说为中篇小说。
也有少数十几万字的小说也被算作中篇而不归于长篇,这取决于文章内容的丰富度。
(3)短篇小说(几千字至三万字)。
一般认为,字数在几千字到三万字的小说为短篇小说。
(4)微型小说(数百字至几千字)。
一般认为,微型小说的字数应在两千字以下。
三、常考小说题材、主题(1)军事小说。
高考小说散文阅读知识梳理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与“四要素”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而在实际的考查过程中,“人物”和“情节”是最常见的考点,“环境”考查相对少点(其作用多为烘托人物、凸显主题),我们还要再加一个鉴赏要点——“主题”。
也就是说,鉴赏小说,牢牢抓住“四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题。
这是高考小说鉴赏的最核心概念,看上去四个名词而已,实则“百变不离其宗”。
做所有的小说题,都要自觉地关联到这“四要素”。
比如解释词语意思,解读句子含义,分析语段作用,鉴赏艺术手法,分析语言风格,探究小说特色,都可能与“四要素”关联。
如果我们去认真做全国卷历年小说题,答案设置角度往往和这四个角度相关,哪怕答案字面上没有点明。
而我们在答题时,也应该优先考虑从这几个角度作答。
比如,2014年全国乙卷的《古渡头》(叶紫)第4小题: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难度系数:0.2110,人均仅1.6分左右,很难的一道题)参考答案: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不难看到,答案③④小点有关人物和主题。
①小点,实际上有关情节和人物,②小点也关乎人物和主题。
再比如,2015·全国卷乙卷《马兰花》: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难度系数0.433)第二问参考答案: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
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