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合并蛋白尿患者的优选降压方案(肾内,vs CCB)
- 格式:pptx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19
肾病内科肾性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方案肾性高血压,又称为肾源性高血压,是指由于肾脏病变导致的高血压病。
这一疾病常见于慢性肾脏病患者,对其进行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干预手段。
本文将介绍肾病内科肾性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方案。
一、药物选择针对肾性高血压病人,药物的选择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考虑:降压药物和治疗原发病的药物。
1. 降压药物对于肾性高血压患者,通常选择的降压药物主要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CCB)以及利尿剂等。
(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ACEI是一种常见的降压药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来降低血压。
常见的ACEI药物包括依那普利(Irbesartan)、卡托普利(Captopril)等。
(2)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与ACEI类似,ARB也是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来降低血压。
常见的ARB药物包括氯沙坦(Losartan)、缬沙坦(Valsartan)等。
(3) 钙通道阻滞剂(CCB):CCB通过阻断细胞膜钙通道,降低钙离子进入细胞,从而松弛血管,降低血压。
常见的CCB药物包括氨氯地平(Amlodipine)、尼群地平(Nifedipine)等。
(4) 利尿剂:利尿剂可以增加尿液排出,从而降低血容量,达到降压效果。
常见的利尿剂有噻嗪类利尿剂和袢利尿剂。
噻嗪类利尿剂包括氢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袢利尿剂包括呋塞米(Furosemide)等。
2. 治疗原发病的药物肾性高血压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原发病有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
针对不同的原发病,需要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如抗凝治疗可用于肾小球肾炎引起的肾性高血压,降糖药物可用于糖尿病肾病引起的肾性高血压。
二、用药原则1. 个体化用药针对不同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用药方案应个体化。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最适合的药物组合和剂量,以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高血压联合治疗优化方案ACEI/ARB联合CCBACEI在临床上应用相称广泛,是唯一具有治疗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和脑卒中复发6项强适应症旳抗高血压药物。
CCB类药物是目前认为旳抗动脉粥样硬化、防止脑卒中很好旳抗高血压药物,也是目前报道最多对内皮功能有良好改善作用旳药物,且其不影响体内旳糖、脂代谢,尤其合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多种高血压指南推荐治疗老年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旳首选用药。
此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收到很好效果。
例如氨氯地平和培哚普利联合应用,可发挥各自药物优势,增长降压效果,增强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改善代谢异常,无论在总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和对糖脂代谢旳影响方面均优于阿替洛尔合用噻嗪类利尿剂,而这种良好效果,并不能单用血压控制来解释,因此推测,联合用药在控制血压旳基础上也许更多地发挥了药物自身对靶器官旳保护作用。
ACEI联合CCB用药旳合理之处在于:①ACEI可对抗强大旳血管扩张药钙拮抗剂引起旳负性调整作用,比起单一用药,两者联合应用对减少高血压伴初期肾损害患者旳尿蛋白有更好旳效果;②在我国,高血压最常见旳并发症是脑卒中,CCB联合ACEI防治脑卒中更具优势;③两者联用对延迟、逆转、动脉硬化,改善内皮功能,改善血管顺应性有更好作用,可用于不一样年龄、不一样阶段旳高血压患者,且禁忌症少,不良反应小,长期应用不影响血糖、血脂、心率等。
因此,ACEI联合CCB也许成为最“广谱”旳高血压联合用药方案。
近年来,ARB旳地位明显上升,而不再是当患者对ACEI不耐受时旳替代用药。
JNC7(美国高血压指南)和欧洲高血压指南均推荐ARB与CCB联合应用。
2. ACEI或ARB联合利尿剂ACEI联合利尿剂是防治心力衰竭最理想旳组合。
噻嗪类利尿药与ACEI有互相拮抗作用,重要表目前利尿剂激活了RAAS系统而ACEI克制RAAS系统,ACEI轻度保钾可防止噻嗪类利尿药排钾引起旳低钾血症。
肾病高血压应服用哪类降压药
利尿剂:利尿剂可用于降低肾病和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但长期大量使用利尿剂可能引起低钾血症的血浆紊乱,因此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肾功能和血离子。
二。
β受体阻滞剂:肾病、高血压患者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要注意小剂量、长时间服用的原则,不要突然增减。
三、其他药物:肾病高血压还可以选择其他药物降压,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如果恶性肾动脉硬化患者的肾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并合并高血压,出现急性高血压危象时,可静脉注射硝普钠进行治疗。
四。
其他疗法:如果肾病、高血压患者血清肌酐水平为3mg/dL,可以选择CCB作为药物,即以迪平类降压药为主,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缓释片、控释片等。
一般单用一种药物不能完全控制病情,可以选择双倍剂量或不同CCB药物联合治疗。
如果患者有心率,可加用β-受体阻滞剂或α-受体阻滞剂。
以上是一些肾病高血压可以选择的降压药。
患者可以根据病情选择,有时需要用其他药物治疗。
因此,建议患者应遵医嘱选择药物并正确应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对于服药的患者,应注意相关检查,防止药物对器官的损害。
不同降压药物联合方案的选择与意义导读2011~2012 年美国高血压患者整体达标率为53.8% (<140/90 mmHg),欧洲高危的高血压患者总体降压达标率为42.8%,中国高血压患者整体达标率约为15%~17%。
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明:与美国人群相比,我国高血压患病率相对低(38.6%vs46.9%),但是患者的平均血压值较高(130 mmHg vs 125 mmHg)、血压≥160/100 mmHg 的比例较高(10.5% vs 4.5%),并且治疗率(46.8% vs 77.9%)和控制率(20.3% vs 54.7%)较低。
如何更有效地控制血压,实现降压达标,已经成为当前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任务。
2018 欧洲高血压指南:大多数患者起始药物联合治疗简化降压治疗流程的建议及实施,对于降压达标而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
2013 ESH/ESC 高血压指南指出:「问题不是联合治疗是否有用,而是是否总应在联合治疗前先尝试使用单药治疗,或者是否及何时进行初始联合治疗」。
2018 年ESH/ESC 高血压指南的起始降压治疗策略,发生了重大改变。
新的指南推荐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初始治疗就选择联合治疗(低危的1 级高血压、虚弱老年、高龄老年除外)。
新指南进一步指出:「虽然没有RCT 比较初始联合治疗和单一治疗的主要心血管结局,但观察性证据表明,实现血压控制所需要的时间是决定临床结局的重要因素」。
起始两药联合治疗的概念势必将对降压达标的临床实践产生重大影响。
2018 年ESH/ESC 高血压指南将SPC 作为联合治疗优选。
这是一次勇敢的突破!新指南认为,SPC 作为高血压的常规治疗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患者可以从1、2 个或3 个药物治疗中取得进展,同时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和单药治疗方案一样的简便性,这就增加了治疗的依从性和实现血压控制的可能性。
新指南认为:SPC 作为联合治疗优选的新方法有可能将目前欧洲仅为40% 的的血压控制率提高2 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血压是世界范围内、也是我国第一位的致死、致残原因,血压控制不良会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直至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在我国高血压慢病管理中,高血压治疗的达标率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形势仍然十分严峻[1]。
在我国,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有高血压,大多数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与血压升高有关,全国每年由于血压升高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高达200万[2]。
我国≥18岁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3.2%,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6.9%、40.7%和15.3%[3]。
微量白蛋白尿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出现肾功能损害之一,及时发现和治疗,对于延缓高血压,提高生活质量意义重大[4]。
本研究探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钙离子拮抗剂(CCB氨氯地平)和以上两种不同机制的复方制剂(倍博特)对高血压早期肾病的防治作用。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1月收治的15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微量蛋白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缬沙坦组(A组50例)、氨氯地平组(B组50例)与倍博特组(C组50例),A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9.4±9.8)岁。
B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8.5±10.1)岁。
C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60.2±9.2)岁。
三组的性别、年龄、血压水平、生化指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符合201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5]:血压≥140/90mmHg;微量蛋白尿(MAU)为20~200μg/min或30~300mg/24h;血肌酐(Cr)<116μmol/L。
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严重肝、肾功能病变,血液系统疾病,对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和钙离子拮抗剂过敏。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高血压肾病的治疗方案简介高血压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是由长期不受控的高血压引起的肾脏损伤。
它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肾功能丧失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展。
因此,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对于控制高血压肾病的进展至关重要。
治疗目标高血压肾病的治疗目标是降低血压并保护肾脏功能,减少进一步的肾脏损伤。
治疗方案通常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改变和监测肾脏功能。
药物治疗抗高血压药物抗高血压药物是高血压肾病治疗的核心。
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钙通道阻断剂(CCB)和利尿剂等。
•ACEI和ARB:这些药物可以降低血压,减少肾小球内压力,从而减缓肾脏的进一步损伤。
•CCB:这些药物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并可减少肾小球内压力。
•利尿剂:利尿剂可以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盐分,减轻肾脏的负担。
血脂调节药物高血压肾病患者通常伴随有高血脂的情况,因此,血脂调节药物也是治疗方案的一部分。
常用的血脂调节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和贝特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降低血脂,减少进一步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生活方式改变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改变也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生活方式改变的建议:饮食调整•限制盐的摄入:减少食物中的盐分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
•低脂饮食:减少食用高脂肪食物,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取。
•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蔬菜和水果富含纤维和抗氧化物,对保护肾脏功能有好处。
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对于控制高血压和保护肾脏功能非常重要。
患者可以选择散步、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天坚持至少30分钟。
戒烟和限制饮酒烟草和酒精对高血压肾病患者的健康有害。
因此,戒烟和限制饮酒是非常重要的生活方式改变。
监测肾脏功能高血压肾病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肾脏功能,以评估治疗的效果和肾脏损伤的进展。
常见的监测指标包括血肌酐和尿蛋白等。
•血肌酐:血肌酐水平可以反映肾脏功能,定期检测可以帮助及早发现肾脏损伤。
浅谈终末期肾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用药选择摘要】目的为终末期肾病患者合并高血压提供合理用药参考。
方法简析终末期肾病合并高血压的发生机制,介绍常用几类降压药物及具体的联合用药等。
结果治疗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利尿药、β受体阻滞剂、交感神经抑制剂及联合用药。
结论终末期肾病患者合理选择和使用降压药,可延缓肾脏功能的恶化。
【关键词】终末期肾病高血压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R1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6-0026-02终末期肾脏病指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的终末阶段,一般认为当肾小球滤过率降至<15ml/min时即可诊断。
也就是当慢性肾脏病到了5期时就进入了终末期肾脏病阶段。
高血压是终末期肾病常见的并发症,高血压既可以加重肾脏疾病,又是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目前我国已有肾病患者100/百万人口,肾病高血压在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中排列首位。
因此,终末期肾病患者应及时控制血压,维持血压稳定,合理选择和使用降压药物,以减缓肾脏功能的恶化。
本文简述终末期肾病合并高血压的发生机制,降压药物的选择及其血压控制的靶目标。
1.终末期肾病合并高血压的发生机制终末期肾病合并高血压的发生机制复杂,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压力感受器、中枢神经系统、肾脏体液调节机制及血管扩张机制等。
当肾脏发生病变时,常引起肾脏血流灌注的减少,导致肾脏缺血缺氧,此时肾脏可分泌多种升压物质,其中最主要的是肾小球旁细胞分泌大量肾素,故在肾性高血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因此,可将肾性高血压分为容量性高血压和肾素依赖型高血压。
容量依赖型和肾素依赖型高血压缩血管机制,均可激活共同的最后通路,引起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升高血压。
1)容量依赖型高血压:肾实质损害后,肾脏处理水、钠的能力减弱。
当水、钠的摄入量超过机体的排泄能力时,就会出现水钠滞留。
为什么有些降压药可以用来治疗蛋白尿
部分降压药通过抑制醛固酮,从而达到治疗蛋白尿的目的。
在肾脏损害蛋白尿形成过程中,醛固酮起到重要作用。
醛固酮是有效蛋白尿的诱导因子,其涉及到肾脏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过程,在体内醛固酮引起效应器激酶的诱导、氧化酶的激活和活性氧簇的产生,从而导致肾脏的损伤出现蛋白尿。
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类降压药,主要阻断血管紧张素受体AT1,缓解AT1受体活化导致的血管收缩、肾小球内压增高和水钠重吸收增加、醛固酮生成的增多,从而降低了醛固酮的水平。
另外利尿类降压药物如螺内酯,属于醛固酮拮抗类药物,作用机制为作用于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皮质段部位,阻断Na⁺-K⁺交换,抑制醛固酮的生成。
因此这两类降压药物,均有降低或抑制醛固酮的作用,从而起到治疗蛋白尿的目的。
部分降压药通过抑制醛固酮,从而达到治疗蛋白尿的目的。
在肾脏损害蛋白尿形成过程中,醛固酮起到重要作用。
醛固酮是有效蛋白尿的诱导因子,其涉及到肾脏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过程,在体内醛固酮引起效应器激酶的诱导、氧化酶的激活和活性氧簇的产生,从而导致肾脏的损伤出现蛋白尿。
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类降压药,主要阻断血管紧张素受体AT1,缓解AT1受体活化导致的血管收缩、肾小球内压增高和水钠重吸收增加、醛固酮生成的增多,从而降低了醛固酮的水平。
另外利尿类降压药物如螺内酯,属于醛固酮拮抗类药物,作用机制为作用于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皮质段部位,阻断Na⁺-K⁺交换,抑制醛固酮的生成。
因此这两类降压药物,均有降低或抑制醛固酮的作用,从而起到治疗蛋白尿的目的。
他索沙坦逆转高血压合并蛋白尿疗效分析毕研强【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他索沙坦对高血压合并微量蛋白尿的逆转效果.方法80例高血压病合并微量蛋白尿的患者,停服原用药1周再服用安慰剂1周后.随机均分为两组.第一组服用他索沙坦50mg/d;第二组服用他索沙坦100mg/d.疗程12周.监测血压每周1次,并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第一组根据血压情况可加用氨氯地平2.5mg/d.用药前、后测尿微量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血常规和肝功能.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血压均下降,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两组尿微量白蛋白和尿α1微球蛋白浓度均下降显著(P<0.01).他索沙坦100mg/d组的比他索沙坦50mg/d组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上述其他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他索沙坦有明显降压作用及降低尿中微量白蛋白和尿α1微球蛋白水平作用.他索沙坦100mg/d的疗效更明显优于他索沙坦50mg/d组.【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0(008)013【总页数】2页(P266-267)【关键词】他索沙坦;高血压;蛋白尿【作者】毕研强【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芜市卫生中等专业学校,27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4.1大量研究表明,尿微量白蛋白(micro albuminuria,MAU)、尿α1微球蛋白等可作为判定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进展的可靠指标。
本研究比较不同剂量他索沙坦对高血压患者的微量蛋白尿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依据1999年WHO/ISH的血压定义与分类标准选择我院l、2级高血压患者,系首次发现高血压未经治疗,或停用原降压药物1周以上的患者,经3次非同日偶测血压达到该诊断标准者入选。
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排除:①继发性高血压;②有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肝或肾功能障碍。
单侧或双侧肾动脉狭窄,低钠或血容量不足,严重烟酒嗜好,孕妇,哺妇女及有他索沙坦过敏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