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兰的讲座脉冲功率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120
目录目录 0摘要 (1)一、脉冲功率技术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2)二、脉冲功率技术的储能技术 (4)2.1惯性储能 (4)2.1.1直流发电机 (5)2.1.2单极脉冲发电机(HPG) (5)2.1.3同步发电机 (6)2.1.4主动补偿脉冲发电机 (7)2.2电容储能 (8)2.2.1电容器组放电 (8)2.2.2电容器组放电技术要点 (8)2.3电感储能 (9)2.3.1电感与电容器储能密度比较 (9)2.3.2电感储能的缺点 (10)三、串联谐振CCPS恒流充电 (11)3.1串联谐振CCPS概述 (11)3.2串联谐振CCPS工作原理 (11)3.3串联谐振CCPS恒流充电的MATLAB仿真 (14)总结 (16)参考文献 (17)脉冲功率技术摘要所谓脉冲功率技术是指将很大的能量(通常为几百千焦耳至几十兆焦耳)储存在储能元件中通常为电容器、电感器等, 然后通过快速开关(动作时间在毫微秒左右)将此能量在毫微秒至微秒时间内释放到负载上, 以得到极高的功率(兆瓦左右)。
脉冲功率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经济地和可靠地储存能量, 并将大能量和大功率有效地传输到负载上。
不断提高的能量、功率、上升时间和平顶度、重复率、稳定性和寿命的要求, 给脉冲功率技术提出了一系列的科学技术问题。
本文介绍了,给储能元件电容充电的一种恒流充电电源,分析了CCPS充电的原理以及实现问题。
关键词:脉冲功率,CCPS,恒流充电,储能技术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一、脉冲功率技术的发展历史及现状脉冲功率技术(PPT,Pulsed Power Technology)正式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发展,还是近几年的事。
事实上作为脉冲功率技术基础的脉冲放电, 早就存在于大自然中。
而对脉冲放电的研究则开始于研究天然雷电特性, 以及它对输电线路、建筑物危害及其防护措施。
当时这种放电仅限于毫秒级和微秒级。
四十年代末期, 就有人开始注意到亚微秒及毫微秒级的高压强流脉冲放电形式。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答题本考生姓名李猛虎考生学号 M201371361 系、年级高电压与绝缘技术2013级类别硕士考试科目脉冲功率技术考试日期 2013年12月15日脉冲功率技术是指把较小功率的能量以较长时间慢慢输入到能储存能量的设备中,然后通过动作时间在毫微秒左右的快速开关将此能量在毫微秒至微秒时间内释放到负载上,以得到极高的功率,实质上是输出功率对输入功率的放大。
脉冲功率系统中能量的储存方式有许多种,如电容储能,电感储能,脉冲电机储能以及电池储能等。
脉冲功率技术研究的技术指标为:电压1kV~10MV,电子能量0.3~15MeV(电子伏),述流大小1kA~10MA,脉冲宽度0.1~100ns,束流功率0.1~100TW,总能量:1kJ~15MJ。
脉冲功率技术的特征是:高脉冲功率,短脉冲持续时间,高电压,大电流。
脉冲功率技术,是以电气科学技术为基础,把电工新技术和高电压-大电流技术融为一体的新型学科。
脉冲功率技术在国防科研和高新技术领域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而且现在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工业和民用部门,它是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技术基础之一,有着极其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脉冲功率的发展历程脉冲放电现象存在于大自然。
人们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脉冲功率现象。
1938年,美国人Kingdon和Tanis第一次提出用高压脉冲电源放电产生微秒级脉宽的闪光X 射线;1939年,苏联人制成真空脉冲X射线管,并把闪光X 射线照相技术用于弹道学和爆轰物理学实验。
采用高压脉冲电容器并联充电、串联放电方式来获得较高电压脉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企图将脉冲功率技术应用于军事的电磁炮和其他研究再度兴起,也促进了脉冲功率科学技术的形成和发展。
1947年,英国人A.D.Blumlien以专利的形式,把传输线波的折反射原理用于脉冲形成线,在纳秒脉冲放电方面取得了突破。
1962年,英国原子能研究中心的J.C.Martin领导的研究小组,将Marx发生器与Blumlien的专利结合起来,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强流相对论电子束加速器SOMG(3MV,50kA,30ns),脉冲功率达TW(1012W)量级,开创了高功率脉冲技术的新纪元。
第30卷第2期强激光与粒子束V o l.30,N o.2 2018年2月H I G H P OW E R L A S E R A N D P A R T I C L E B E AM S F e b.,2018电感储能型脉冲形成线高重复频率脉冲功率发生器*余亮1,須貝太一1,德地明1,2,江伟华1(1.长冈技术科学大学极限能量密度工学研究中心,新泻县长冈市940-2137;2.脉冲功率技术研究所株式会社,滋贺县草津市520-0058)摘要:利用传输线中的电感单元和电压叠加的方式来获得纳秒(n s)级矩形高压脉冲是一种全新的思路㊂描述了这种发生器的基本原理,并利用同轴电缆和MO S F E T开关制作了两种原型脉冲发生器(单线型和双线型)来论证此方案的可行性,并进行了初步实验验证,在四模块叠加的情况下,分别实现了4k V/20A,20n s和2k V/40A,20n s的短脉冲㊂实验结果表明,电感型脉冲形成线电压叠加器是一种有潜力的紧凑型高压脉冲发生器㊂关键词:高电压;纳秒脉冲;高重复频率脉冲高压发生器;电力电子;气体放电;高功率脉冲开关中图分类号: TM836文献标志码: A d o i:10.11884/H P L P B201830.170390长久以来,热等离子体物理应用研究和强光光源技术的发展,是推动脉冲功率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㊂而近十几年来,随着冷等离子物理研究的深入和高压工程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应用㊂它们推动着脉冲功率源向小型化㊁高频率化㊁高效化㊁模块化的方向发展[1-3]㊂从基础技术方向来看,以电场储能技术和闭合开关技术为代表的脉冲源,已经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的应用[4-5]㊂而另一个重要的技术路线,是利用磁场储能和断路开关来控制功率输出㊂显然,磁场储能型脉冲源有很多优点㊂例如:相对传统的电场储能电路,磁场储能的储能密度更高,采用电流储能使得前级充电电压更低,因此电路更加紧凑㊂其次,它对回路电感不敏感,有利于平衡脉冲源的峰值功率和上升时间的矛盾[6-8]㊂但是,由于高速高容量的断路开关的限制,以及采用简单的纯电感造成阻抗匹配困难㊁波形畸变和整体效率低下等问题,限制了磁场储能型脉冲源的普及㊂目前,如何实现高压㊁矩形脉冲输出和高效的磁场储能脉冲发生器电路拓扑鲜有报道[9-10]㊂本文讨论的磁场储能电路拓扑具有以下特征:通过电压叠加能获得更高的功率输出,传输线的使用保证其能输出类似的矩形脉冲,半导体开关的使用有利于重复频率运行,而作为一种电感储能的发生器更能满足对脉冲源的紧凑性和小型化的要求㊂1电感储能脉冲形成线1.1电路理论模型众所周知,传输线可以等效为无数微小电感和电容组成的Γ型电路㊂就和电场储能脉冲形成线利用传输线中的电容作为储能元件一样,传输线中的电感也可以作为储能元件,当传输线阻抗与负载阻抗匹配时,也可以获得一个近似于矩形的电脉冲,不同点在于这需要一个断路开关来控制输出脉冲而不是闭合开关㊂运用以上方式来产生脉冲的电路,可以被称为电感储能形成线(I P F L),其理想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㊂F i g.1 C i r c u i tm o d e l o f i n d u c t i v e p u l s e f o r m i n g l i n e图1电感储能脉冲形成线电路模型从拓扑学的角度来看,电感储能脉冲形成线和电场储能脉冲形成线互为 对偶图 ㊂图1(a)所示的电路对偶于典型的电容储能形成线,而图1(b)所示的电路对偶于著名的 B l u m l e i n线 ㊂为了了解电感储能脉冲形成线的放电过程,可以做以下假设:单根传输线的空间长度为l,总电感为L,总电容为C㊂此时,传输线的阻抗Z 和导纳Y,以及电磁波在传输线中的传输速度v为*收稿日期:2017-10-04;修订日期:2017-11-20作者简介:余亮(1986-),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脉冲功率及电力电子器件应用等相关技术研究;y u l i a n g@s t n.n a g a o k a u t.a c.j p㊂025006-1强激光与粒子束Z=1Y=L C,v=1L C(1)而从输出端来看,对于电感型储能形成线单线电路(图1(a)),当传输线中的初始充电电流为I时,同时负载阻抗(R)与传输线阻抗(Z)匹配,即Z=R,或Y=G(G是负载导纳G=1/R)时,输出脉冲的电压幅值V o u t和脉冲宽度τ为V o u t=I2R=12I Z=V s,τ=2l L C(2)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负载电压和开关上的电压(V s)相等,由于开关S与负载与传输线并联,而输出电流是充电电流的一半,输出脉冲宽度是单传输线时间长度的两倍㊂对于双线电路(图1(b)),当传输线中的初始电流为Iᶄ时,此时阻抗匹配的条件为负载阻抗为单根传输线阻抗的一半,即Rᶄ=Z/2,或负载导纳Gᶄ=2Y㊂而输出脉冲的电压幅值Vᶄo u t和脉冲宽度τᶄ为Vᶄo u t=IᶄRᶄ=IᶄZ2=Vᶄs2,τᶄ=2l L C(3)和单线电路不同的是,此时负载上的电压是开关上电压的一半,并且会有一个单线时间长度的延时,输出电流和充电电流相等㊂输出脉冲宽度同样是两倍的单传输线时间长度,和单线情况相同㊂从式(2),(3)中可以看出,充电电流是关键变量,理想情况下恒流源是一个好的选择㊂但是,考虑到市场上的直流电源产品,恒压源往往比恒流源容易获得㊂由于充电时间t远长于电磁波在传输线的传播时间,图1中的电路考虑为集中参数,在恒定直流电压为V i n作用下,电感储能形成线的充电过程可以等效为一阶电路零状态响应电路㊂通过式(4),(5)可以分别得到单线和双线的充电电流I和Iᶄ㊂I=V i nR o n+R l i n e[1-e-(R o n+R l i n e)t L](4)Iᶄ=Vᶄi nR o n+2R l i n e[1-e-(R o n+2R l i n e)t2L](5)式中:R o n是开关的导通电阻;R l i n e是单传输线的线路电阻㊂联立式(2)~(5),可以获得两种电感储能形成线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的关系等式,即V o u t=12I Z=V i n Z2(R o n+R l i n e)[1-e-(R o n+R l i n e)t L](6)Vᶄo u t=IᶄZ2=Vᶄi n Z2(R o n+2R l i n e)[1-e-(R o n+2R l i n e)t2L](7)从式(6),(7)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充电时间足够长,即式(6),(7)中的指数项趋于零,此时传输线有一定的阻抗Z,这个阻抗显然远大于开关的导通电阻R o n和传输线的线路电阻R l i n e㊂因此,电感储能型形成线能获得电压增益㊂1.2实验验证一个简单的放电实验被设计来验证1.1中的推论和展现电感型储能形成线的特性㊂实验方案如图2所示㊂在商业半导体开关中,MO S F E T有以下几个显著优点:首先,驱动功率小,驱动电路简单;其次,作为多子器件,没有载流子储存效应,具有极快的开关速度,而开关的动态特性仅仅由寄生电容决定;最后,拥有较宽的安全工作区,没有电流集中,没有二次击穿的问题㊂因此,实验选择MO S F E T作为断路开关,使用同轴电缆作为传输线,电容器C0取代图1中的恒流源㊂F i g.2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c i r c u i t s c h e m a t i c o f i n d u c t i v e p u l s e f o r m i n g l i n e(I P F L)图2电感储能脉冲形成线实验电路原理图025006-2余亮等:电感储能型脉冲形成线高重复频率脉冲功率发生器实验中所用到的主要元器件如表1所示㊂同轴电缆的长度为2m,输出脉冲宽度的理论值为20n s㊂电容器C0由470μF铝电解电容和3.3μF陶瓷电容并联组成㊂MO S F E T选用I X Y S公司的高速开关及其专用驱动I C㊂表1实验中所用的主要元器件T a b l e1M a i n c o m p o n e n t s u s e d i n e x p e r i m e n t sc o m p o n e n t s m a n u f a c t u r e r m ode l m a i n p a r a m e t e r sc o a x i a l c a b l e B E L D E N R G174/U Z=50Ω,C/x=100p F/m,l=2mMO S F E T I X Y S D E475-102N21A V D S S=1k V,I D=24A(D C),t o f f=8n sd r i ve r I C I X Y S I X R F D630V T y p=15V,I T y p=28Ac a p a c i t o r N i c h i c o n U V K2A471MH D100V,470μF(e l e c t r o l y t i c)C h e m i c o n K T D101B335M55A0T00100V,3.3μF(c e r a m i c)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㊂当充电电压大约为70V,开关闭合对传输线充电,充电时间约为2μs㊂当传输线中的电流约为40A时,断开开关,如图3(a)所示㊂在50Ω的负载上,可以获得1k V的电压输出如图3(b)所示,输出电脉冲趋近于矩形波,而半脉宽接近20n s,基本符合1.1节中理论推导结论㊂F i g.3 E x p e r i m e n t a lw a v e f o r m s o f I P F Lu s i n g s i n g l e l i n e图3电感储能脉冲形成线单线放电实验结果波形将表1中的元器件按照图2(b)所示电路连接组成电感储能形成线双线放电实验㊂在负载电阻为25Ω的情况下,利用26V的恒定电压对传输线中的电感充电,充电时间为2μs,当电流攀升到约为20A左右如图4 (a)所示㊂同时控制开关断开,得到负载和开关上的电压波形如图4(b)所示㊂从图4中不难发现,当充电电流在20A左右时,匹配负载25Ω上的电压约为500V(图4(b)黑色曲线所示)㊂这证明使用电感储能形成线双线,输出电流和充电电流相等㊂而输出电压是开关上电压的一半,而输出电压相对于开关上的电压有10n s的延时㊂输出电压的半脉宽是20n s㊂实验结果和1.1节中的理论分析一致㊂F i g.4 E x p e r i m e n t a lw a v e f o r m s o f I P F Lu s i n g d o u b l e l i n e图4电感储能脉冲形成线双线放电实验结果波形2电压叠加原理及其实验验证实验的结果表明,采用电感储能形成线能获得一定的电压的增益㊂但是由于MO S F E T开关单只开关的功率容量有限,使得系统难以获取高的电压输出㊂电压叠加法是解决开关功率容量不足的有效手段㊂为此,我025006-3025006-4们将讨论利用电压叠加法来实现高压输出的可能性㊂2.1单线电压叠加F i g .5 C i r c u i t d i a g r a mo f I P F La d d e r u s i n g s i n g l e l i n e 图5 电感储能脉冲形成线单线叠加器电路原理图对于图2(a )所示的电感型形成线单线,开关和负载并联㊂假设添加一条传输线对负载电压进行延时,这条额外的传输线是形成线长度两倍以上,和图2(a )中的电路组成一个基本模块㊂然后可以重复以上过程,将多模块进行串联,如图5所示㊂此电路的储能部分是传输线的电感,电压叠加类似于著名的传输线变压器,这个电路实现了传输线中电感并联充电串联放电㊂和传输线不太一样的是,断路开关的使用能在一定程度缓解传输线变压器输出端和输入端的耦合问题㊂ 用表1中的元器件组成图5中的电路,实验中采取了4个模块的叠加,传输线变压器选用的同轴电缆长度为6m ,负载电阻从50Ω到200Ω递增㊂当模块中的充电电流达到40A 左右时,控制开关断开,实验结果如图6所示㊂实验结果能初步体现设计思想,6m 长的同轴电缆形成30n s 的延时,隔离了传输线变压器的输入和输出,4模块的递增能得到4倍的电压输出㊂F i g .6 F o u rm o d u l e s u p e r i m p o s e d e x p e r i m e n t r e s u l t s u s i n g I P F Ls i n gl e l i n e 图6 电感储能脉冲形成线单线4模块叠加实验结果2.2 双线电压叠加 对于图2(b )所示的电感型形成线双线,开关和负载分别居于传输线的两端㊂而负载居于两个传输线的中间,自成封闭系统,此电路我们采取串联充电串联放电的方法㊂电路的电压叠加拓扑如图7所示㊂此电路同轴电缆是储能单元又是变压器㊂将表1中的元器件按图7所示电路连接,当模块充电电流在20A 左右,控制开关断开,负载从25Ω到100Ω递增㊂实验结果如图8所示㊂同样输出电压呈现倍增的趋势㊂F i g .7 C i r c u i t d i a g r a mo f I P F La d d e r u s i n g d o u b l e l i n e 图7电感储能脉冲形成线双线叠加器电路原理图F i g .8 F o u rm o d u l e s u p e r i m p o s e de x pe r i m e n t r e s u l t s u s i n g IP F Ld o u b l e l i n e 图8 电感储能脉冲形成线双线4模块叠加实验结果强激光与粒子束余亮等:电感储能型脉冲形成线高重复频率脉冲功率发生器3结论本文研究了电感储能型脉冲形成线(I P F L)单线和双线,这是一种能获得高电压增益输出的重复频率脉冲发生器电路拓扑㊂实验表明,我们能利用单线叠加将70V的直流电压转换为4k V的电脉冲,而双线能将110 V的直流电压转换为2k V的电脉冲㊂通过本文中的讨论,此电路拓扑有两点需要进一步改进㊂首先,和所有脉冲形成线电路一样,输出脉宽的调节显然不太容易,解决方案在于多模块的并联运行和数字电路时序逻辑控制的引入㊂其次,单模块的输出功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1.7k V,72A(D C)的碳化硅MO S F E T,它的断路速度是18n s,我们相信新材料的使用,能使单模块输出功率达到100k W量级㊂当然这需要低阻抗的传输线,采用高相对介电常数的材料是一个有效途径㊂最后,注意到I E S已被广泛用于脉冲源的设计,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存储元件是简单的电感器㊂与简单的电感相比,在I E S模式下工作的P F L具有方波输出的优点㊂另外,P F L可以像T L T那样发挥隔离作用,且采取断路开关对线间解耦有一定的作用㊂参考文献:[1]邵涛,章程,王瑞雪,等.大气压脉冲气体放电与等离子应用[J].高电压技术,2016,42(3):685-705.(S h a oT a o,Z h a n g C h e n g,W a n gR u i x u e,e t a l.A t m o s p h e r i c-p r e s s u r e p u l s e d g a sd i s c h a r g ea n d p u l s e d p l a s m aa p p l i c a t i o n.H i g hV o l t a g eE n g i n e e r i n g,2016,42(3):685-705)[2]卢新培.等离子体射流及其医学应用[J].高电压技术,2011,37(6):1416-1425.(L uX i n p e i.P l a s m a j e t s a n d t h e i r b i o m e d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H i g hV o l t a g eE n g i n e e r i n g,2011,37(6):1416-1425)[3]江伟华.高重复频率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6)代表应用[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4,26:030201.(J i a n g W e i h u a.R e p e t i t i o n r a t e p u l s e dp o w e r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i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 s:(v i)T y p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s.H i g hP o w e rL a s e r a n dP a r t i c l eB e a m s,2014,26:030201)[4]刘克富.固态M a r x发生器研究进展[J].高电压技术,2015,41(6):1781-1787.(L i uK e f u.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i ns o l i d-s t a t e M a r x g e n e r a-t o r s.H i g hV o l t a g eE n g i n e e r i n g,2015,41(6):1781-1787)[5]喻斌雄,苏建仓,李锐,等.级间耦合传输线脉冲变压器[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4,26:065006.(Y uB i n x i o n g,S uJ i a n c a n g,L iR u i,e ta l.T r a n s m i s s i o n l i n e t r a n s f o r m e rw i t hm u t u a l l y c o u p l e dw i n d i n g s.H i g hP o w e rL a s e r a n dP a r t i c l eB e a m s,2014,26:065006)[6]江伟华.基于半导体开关的高重频L T D[J].高电压技术,2015,41(6):1776-1780.(J i a n g W e i h u a.H i g h-f r e q u e n c y r e p e t i t i v eL T Db a s e do n s e m i c o n d u c t o r s w i t c h e s.H i g hV o l t a g eE n g i n e e r i n g,2015,41(6):1776-1780)[7] N o v a cB M,S m i t h I,R,S e n i o r P,e t a l.T r a n s p o r t a b l e h i g h-e n e r g y h i g h-c u r r e n t i n d u c t i v e s t o r a g eGW g e n e r a t o r[J].I E E ET r a n sP l a s m aS c i,2014,42(10):2919-2933.[8] A s oY,Y a m a d aS.C u r r e n tm u l t i p l i e r b y i n d u c t i v e s t o r a g e(C M I S)c o o l e d b y L N2a n d d e s i g n o fm e g a-a m p e r eC M I S[J].I E E ET r a n sP l a s-m aS c i,2011,39(2):247-250.[9] R h e eMJ,D i n g B o n a n.S i m p l em e t h o d s o f s q u a r e p u l s e g e n e r a t i o n b y i n d u c t i v e p u l s e f o r m i n g l i n e s a n d a f i e l d e f f e c t t r a n s i s t o r a s a n o p e n i n gs w i t c h[C]//9t h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n f o nH i g h-P o w e rP a r t i c l eB e a m s.1992:665-669.[10] Y uL i a n g,F e n g Y u,J i a n g W e i h u a,e t a l.V o l t a g e a d d i n g o f p u l s e f o r m i n g l i n e su s i n g i n d u c t i v e e n e r g y s t o r a g e[J].I E E ET r a n sD i e l e c t rE l e c t r I n s u l,2017,24(4):2211-2215.R e p e t i t i v e p u l s e d p o w e r g e n e r a t o r b a s e do ni n d u c t i v e-e n e r g y-s t o r a g e p u l s e f o r m i n g l i n eY uL i a n g1, S u g a iT a i c h i1, T o k u c h iA k i r a1,2,J i a n g W e i h u a1(1.E x t r e m e E n e r g y-D e n s i t y 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N a g a o k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N i i g a t a,N a g a o k a940-2137,J a p a n;2.P u l s e dP o w e rJ a p a nL a b o r a t o r y L t d,K u s a t s u,S h i g a525-0058,J a p a n)A b s t r a c t:I t i s a n e ww a y t o o b t a i n n a n o s e c o n d h i g h v o l t a g e p u l s e b y e m p l o y i n g i n d u c t i v e p u l s e f o r m i n g l i n e a n d v o l t a g e a d-d e r t e c h n o l o g y.I n t h i s p a p e r,t h eb a s i c p r i n c i p l e o f t h e g e n e r a t o r i s d e s c r i b e d,a n d t w ok i n d s o f p r o t o t y p e p u l s e g e n e r a t o r s(s i n-g l e l i n e a n d d o u b l e l i n e t y p e s)a r e f a b r i c a t e d b y u s i n g c o a x i a l c a b l e a n dMO S F E Ts w i t c h t o d e m o n s t r a t e t h i s i d e a.T h e p r e l i m i n a r y e x p e r i m e n t s,i n t h e c a s e o f f o u rm o d u l e s u p e r p o s i t i o n,h a v e a c h i e v e d n a n o s e c o n d s h o r t p u l s e s(4k V/20A,20n s a n d2k V/20A, 20n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K e y w o r d s:h i g hv o l t a g e;n a n o s e c o n d p u l s e;h i g h r e p e t i t i o n r a t e p u l s e dh i g hv o l t a g e g e n e r a t o r;p o w e r e l e c t r o n i c s;g a s d i s c h a r g e;h i g h p o w e r p u l s e s w i t c hP A C S:84.70.+p025006-5。
大功率脉冲整流系统半导体元件结温计算与仿真甯佐清;周书堂【摘要】大功率脉冲式整流系统在特种电气应用行业越来越广泛,单脉冲的功率非常大,合理利用整流元件的浪涌通流特性是整流系统稳定可靠的关键.本文以某超大功率脉冲整流设备应用为背景,提出了一种利用整流元件的浪涌通流特性来计算元件温升的设计方法,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该文对其他脉冲式整流系统半导体器件选型计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期刊名称】《船电技术》【年(卷),期】2017(037)001【总页数】3页(P49-51)【关键词】脉冲式;整流系统;浪涌电流;结温【作者】甯佐清;周书堂【作者单位】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武汉430064;中国人民解放军驻3303厂军代室,武汉430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461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超大功率脉冲式直流电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高低开关电器短路试验、脉冲强磁场等领域,单脉冲的功率达到300 MW甚至更高,对于脉冲整流系统整流元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准确计算和分析元件在脉冲式工况下的温升,是系统稳定可靠运行的大前提。
本文以某超大功率脉冲式整流系统工程应用项目为背景,对整流元件在脉冲式工作下的温升进行分析,该应用经验对于提高设备的性能甚至整流器的实际应用水平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超大功率脉冲整流系统一般指直流侧输出电流/电压为脉冲形式,单个脉冲的电流达到几十千安或者几百千安,电压为几千伏特的整流系统;系统主电路多采用六脉波桥式整流形式,根据系统对直流电压/电流的需求,通过多个六脉波整流桥的串/并联实现超大功率输出。
某超大功率脉冲式整流系统(文中定义为脉冲式硅整流系统)中,要求额定单脉冲为140 kA,1000 V,0.6 s;极限短路工况能承受350 kA,1S系统不损坏;为了满足系统的需求,整流部分单桥臂采用8只KPD-5100 A/6500 V元件并联设计,并采用同相逆并联二极管整流结构。
几种PWM控制方法.t xt几种PWM控制方法引言采样控制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结论:冲量相等而形状不同的窄脉冲加在具有惯性的环节上时,其效果基本相同。
PWM控制技术就是以该结论为理论基础,对半导体开关器件的导通和关断进行控制,使输出端得到一系列幅值相等而宽度不相等的脉冲,用这些脉冲来代替正弦波或其他所需要的波形。
按一定的规则对各脉冲的宽度进行调制,既可改变逆变电路输出电压的大小,也可改变输出频率。
PWM控制的基本原理很早就已经提出,但是受电力电子器件发展水平的制约,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未能实现。
直到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的出现和迅速发展,PWM控制技术才真正得到应用。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新的理论方法,如现代控制理论、非线性系统控制思想的应用,PWM控制技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已出现了多种PWM 控制技术,根据PWM控制技术的特点,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以下8类方法。
1相电压控制PWM 1.1等脉宽PW M法[1]VV VF(Va riabl e Vol tageVaria ble F reque ncy)装置在早期是采用PAM(Puls eAmp litud e Mod ulati on)控制技术来实现的,其逆变器部分只能输出频率可调的方波电压而不能调压。
等脉宽PWM法正是为了克服PAM法的这个缺点发展而来的,是PWM法中最为简单的一种。
它是把每一脉冲的宽度均相等的脉冲列作为P WM波,通过改变脉冲列的周期可以调频,改变脉冲的宽度或占空比可以调压,采用适当控制方法即可使电压与频率协调变化。
2022年12月第52期Dec. 2022No.52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脉冲功率技术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究杨 刚a,李玉梅b,何 笠a,孙 盼a(海军工程大学 a.电气工程学院;b.军用电气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33)[摘 要] 思想政治建设是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电磁发射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脉冲功率技术基础”课程思政建设对培养合格的电磁能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结合课程授课实际,深入分析了开展“脉冲功率技术基础”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难,阐述了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课程的可行性,从顶层规划、思政元素挖掘和教学方式设计三个方面,探究了“脉冲功率技术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 脉冲功率技术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电磁发射[作者简介] 杨 刚(1992—),男,江苏南京人,硕士,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船舶电气工程研究;李玉梅(1975—),女,山东嘉祥人,博士,海军工程大学军用电气科学与技术研究所讲师,主要从事电磁发射工程研究;何 笠(1991—),男,湖南湘潭人,硕士,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船舶电气工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52-0147-04 [收稿日期] 2022-01-20引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
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2-3]。
实验是理工科专业课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对提升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至关重要[4]。
因此,在实验中融入思政元素,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电磁发射工程专业是我校首创、全国唯一的本科专业,是电磁学、力学、热学、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