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 格式:dps
- 大小:16.10 MB
- 文档页数:43
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一)胃肠疾病动物模型1、急性胃炎动物模型(1)酸制剂诱发急性胃炎模型:Wistar大鼠,雄性,300g,大鼠禁食24h,在清醒状态下,用下述试剂或物质灌胃:①水杨酸制剂(如20mmol/L阿司匹林或水杨酸溶液)按100mg/kg体重灌胃;②2ml10mmol/L的醋酸或2ml不同浓度的盐酸(1、10、100mmol/L);③2ml同种动物胆汁或2mmol/L的牛磺胆酸;④2ml15%的乙醇。
4h 后处死动物,剖检可见胃内发生急性弥漫性炎症改变。
胃粘膜表面有浅表糜烂、出血,粘膜层内见中性粒细胞浸润。
(2)胆汁反流性胃炎模型:碱性肠液倒流入胃,刺激胃粘膜可引起炎症,即胆汁反流性胃炎。
常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幽门功能紊乱或胃切除手术后。
本法取上部小肠的碱性肠液注入已结扎幽门的同种大鼠胃内,使之对胃粘膜产生持续刺激,形成胃炎。
动物选取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80~220g,制备上部小肠液,向胃内注入小肠液,2 ml/只(正常对照组注入2 ml生理盐水)。
缝合腹壁,腹腔注射阿托品5 mg/kg体重,以抑制胃液分泌,利于胃粘膜损伤模型的形成。
处死大鼠,开腹,结扎贲门,取出胃,沿胃大弯剪开。
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立即称量胃重,以胃湿重/体重之比(胃系数)表示胃水肿程度。
肉眼观察并计数整个胃粘膜出血点数,作为损伤指数。
模型组动物胃系数和损伤指数明显增加,肉眼观察模型组胃粘膜充血、水肿,皱襞减少,颜色暗红,并有大量散在出血点。
2、慢性胃炎动物模型(1)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酗酒、用药不当、饮食习惯不良、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等是此病的主要病因。
组织病理学是评价造模成功的最主要指标,主要观察和测量胃粘膜厚度、粘膜肌层厚度、腺体数量、壁细胞数量、固有层炎细胞浸润程度和肠化生发生率等。
综合法一:胆汁(去氧胆酸钠)+热水+主动免疫综合法二:去氧胆酸钠+热糊+主动免疫综合法三:去氧胆酸钠+酒精+氨水+吲哚美锌3、动物胃粘膜肠上皮化生模型(1)X线胃局部照射诱发胃粘膜肠化生模型:选用5~8周龄的Wistar 或JCL/SD大鼠。
胃溃疡实验动物模型制作研究进展作者:董伟来源:《赢未来》2018年第08期摘要:胃溃疡是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高,病程长,临床症状特点是周期性疼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出现胃出血。
建立胃溃疡模型,对溃疡机制及药效、治疗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胃溃疡有多种造模方法,本文就近几年常用的大鼠胃溃疡模型进行综述,为胃溃疡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鼠胃溃疡模型胃溃疡是最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在消化内科较为常见,发病率居高不下。
为了开展溃疡发生机制及药效、治疗机制的研究,一些常用实验性胃溃疡大鼠模型被广泛引用,目前大鼠胃溃疡模型的方法已经有数种,包括水浸应激性、幽门结扎性、水杨酸性、乙醇性、利血平性、冰乙酸性等。
本文就目前实验中常用的胃溃疡模型进行综述,为实验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
1.冰乙酸性模型目前大鼠胃溃疡模型中以冰乙酸性模型在实验研究中应用较广,大量研究表明此模型方法可靠,成功率高,重复性好,溃疡深而大,与人类的慢性胃溃疡极为相似,其自然愈合需要60 d左右。
利用乙酸注射、乙酸滤纸贴敷和乙酸直接灼烧法型[1]:大鼠禁食不禁水24h,用10%水合氯醛(3. 5mL/kg)腹腔注射麻醉,剑突下0. 5cm纵向切开腹壁约2cm,找出胃,轻移出腹腔。
①乙酸注射法,用微量注射器在胃前壁胃窦部浆膜下近肌层处注入一定剂量(0.05,0.03, 0.01mL)的冰乙酸。
②乙酸滤纸贴敷法,用直径为5mm的圆滤纸片浸适量的冰乙酸后,在胃窦部浆膜层贴敷30s x2次。
③乙酸直接灼烧法,将内径5mm、长30mm的玻璃管垂直置于胃体浆膜层,管内加入冰乙酸0. 2mL,15min后用棉签蘸出冰乙酸。
以上操作完毕,将胃轻轻送回腹腔,后覆盖网膜,缝合腹膜,腹壁各层组织。
此模型操作较简便,重复性好,所制造的溃疡大小稳定。
此溃疡的外形和组织结构都与人的胃溃疡十分接近。
因此,本模型适用于各种药物治疗胃溃疡的研究,也适用于胃溃疡修复机理的探讨。
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综合法一(胆汁(去氧胆酸钠)+热水+主动免疫)【造模原理】采用胆汁或其主要成分去氧胆酸钠、热水、免疫损伤等复合刺激因素对胃黏膜进行较长时间的刺激,造成胃黏膜慢性损伤,胃黏膜营养代谢障碍,以致胃黏膜萎缩变薄,腺体减少,炎症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
*在抗溃疡药物药效学试验中,应激法、幽门结扎法和醋酸法制备的胃溃疡模型为必做实验,利血平法和乙醇法可任选其一。
*治疗性给药——醋酸法复制的模型*预防性给药——其他模型三种急性胃溃疡胃病变的分布特点:(一)应激性胃溃疡:溃疡病变不超过黏膜肌层,且以腺胃(含胃体和胃窦)为重。
应激性溃疡在腺胃部沿血管走行分布,表面覆盖凝血块,去除凝血后可见深褐色条索状溃疡。
(二)幽门结扎法胃溃疡模型:形成的溃疡主要发生在对胃液抵抗力较弱的前胃部(瘤胃),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但病变较表浅,属于胃黏膜急性出血性糜烂,与人类胃溃疡的典型病变差距较大。
(三)乙醇诱发胃损伤模型:15min后即可造成明显的胃黏膜损伤,且时间越长损伤越严重。
损伤发生在腺胃部,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细胞坏死,伴有糜烂、出血及纵行的条索状出血坏死。
【造模原理】【造模原理】幽门结扎后,可刺激胃液分泌并使高酸度胃液在胃中潴留,损伤胃黏膜造成胃溃疡。
【造模原理】1、减少胃黏膜中前列腺素、氨基己糖含量,降低胃黏膜血流量,减小胃黏膜跨膜电位差,破坏主细胞减少粘液分泌,以及引起胃黏膜微循环障碍等,从而破坏了胃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导致溃疡。
2、细胞内钙超载和细胞凋亡。
【结果】1、术后3~5天,可形成界限清楚的溃疡。
溃疡一般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心凹陷,四周微隆起,密布毛细血管。
2、一般术后第5日,溃疡形成最为严重,以后缓慢愈合,但病变有反复。
3、已愈合的溃疡,周围稍有隆起,表面红润,可见愈合的痕迹。
【模型评价】1、醋酸诱发的胃溃疡是一种慢性溃疡模型,其特点是溃疡的形状、部位、肉眼及组织病理学形态、愈合过程均类似人类慢性胃溃疡。
消化系统疾病实验设计方法在医学领域中,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和探索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治疗这些疾病,科学家们经常设计各种实验来模拟和研究消化系统的功能和疾病机制。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消化系统疾病实验设计方法,以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动物模型实验设计在研究消化系统疾病时,常常需要使用动物模型来模拟人体情况。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动物模型实验设计方法:1. 胃溃疡实验设计:可以使用小鼠或大鼠作为实验动物,通过给予其辛辣食物、非甾体抗炎药物或给予胃粘膜损伤剂等方法,诱发胃溃疡发生。
实验过程中需要监测动物的食物摄入量、胃酸分泌和胃黏膜损伤程度等指标。
2. 肝炎模型实验设计:常用小鼠或大鼠模型,通过注射病毒、化学物质或高脂饮食等方法,诱发肝炎发生。
实验过程中需要监测动物的肝功能指标、炎症反应水平和组织损伤程度等。
3. 肠炎模型实验设计:可以使用小鼠或大鼠进行实验,通过给予动物温度、化学物质或诱导免疫反应等方法,模拟肠炎的发生。
实验过程中需要检测动物的肠道菌群、免疫反应水平和肠道屏障功能等指标。
二、细胞培养实验设计细胞培养实验是研究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细胞培养实验设计方法:1. 胃酸分泌实验设计:可使用胃黏膜细胞株如RGM-1,通过给予不同刺激物如组胺、胆碱等来模拟胃酸分泌过程。
实验过程中需要检测细胞分泌的胃酸量和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程度等。
2. 肠道细胞炎症实验设计:可以使用肠道上皮细胞株如Caco-2,通过给予细胞不同的炎症刺激如TNF-α、细菌脂多糖等,模拟肠道炎症反应。
实验过程中需要检测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水平和细胞屏障功能等。
3. 肝细胞损伤实验设计:常用肝细胞株如HepG2进行实验,通过给予细胞不同的损伤因子如酒精、药物等,模拟肝细胞的损伤过程。
实验过程中需要检测细胞的损伤程度、氧化应激水平和修复能力等。
三、分子生物学实验设计分子生物学实验可以揭示消化系统疾病的分子机制和相关信号通路。
胃溃疡实验模型探索1 病因病机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慢性病。
中医学属“胃脘痛”范畴。
胃脘痛又称胃痛,临床表现以胃脘部经常疼痛为主症,痛时连及胁背,或兼见恶心、呕吐、吞酸、嘈杂,大便溏薄或秘结,甚至吐血、便血等症【1】。
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较为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认为胃、十二指肠是一种多病因疾病,各种与发病有关的因素如胃酸、胃蛋白酶、感染、遗传、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神经精神因素等均可诱发溃疡产生。
而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增强和胃粘膜防护机制的削弱是本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任何影响这两者平衡关系的因素,都可能是本病发病及复发的原因。
其次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可引发胃内多种炎性介质的释放,这些炎性介质可致胃黏膜的损伤。
胃、十二指肠溃疡在中医学属于胃痛、胃脘痛、心痛等范畴。
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主要由于情志失调,伤肝犯胃;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脾胃虚寒;外感寒邪,内客于胃等导致胃失和降、气机不利、胃失濡养而发生胃脘痛。
胃脘痛的发生,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胃,但与肝脾关系密切,胆肾也与之相关。
若久病人络,瘀血阻滞胃络,络脉损伤,则会出现吐血、便血等症。
2溃疡模型的种类与方法幽门结扎型溃疡、应激性溃疡(水浸法)、胃粘膜损伤性溃疡(醋酸法)、药物诱发型溃疡。
四种溃疡动物模型总的特点是:结扎法溃疡为圆形、椭圆形、线性,结扎后随时间延长,溃疡数目增加,溃疡恒定发生在前胃部,深达肌层。
应激法溃疡数量多,水温超过24℃溃疡出现少而轻,水浸8h以上开始出现溃疡,随时间延长溃疡数量增加,溃疡均发生在腺胃部,溃疡浅表,均不累及粘膜肌层。
醋酸法溃疡发生在注射部位,溃疡部位胃壁增厚,溃疡数与注射醋酸部位准确与否有关,病理组织学改变与人类慢性溃疡近似。
药物诱发性溃疡发生在腺胃部,溃疡数量少,体积小而浅表,仅累积粘膜上皮表层,部分深达粘膜腺体,但不超过粘膜肌层。
2.1 应激性溃疡模型2.1.1 应激性溃疡原理应激性溃疡发生机制有复杂的神经一体液因素参与,应激性胃溃疡是先使皮层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失调,进而引起植物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导致迷走神经张力过高,致使胃肌强力收缩,压迫肌肉血管,引起继发性黏膜血管运动障碍,导致溃疡形成。
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一〕胃肠疾病动物模型1、急性胃炎动物模型〔1〕酸制剂诱发急性胃炎模型:Wistar大鼠,雄性,300g,大鼠禁食24h,在清醒状态下,用下述试剂或物质灌胃:①水杨酸制剂〔如20mmol/L阿司匹林或水杨酸溶液〕按100mg/kg体重灌胃;②2ml10mmol/L的醋酸或2ml不同浓度的盐酸〔1、10、100mmol/L〕;③2ml同种动物胆汁或2mmol/L的牛磺胆酸;④2ml15%的乙醇。
4h 后处死动物,剖检可见胃内发生急性弥漫性炎症改变。
胃粘膜外表有浅表腐败、出血,粘膜层内见中性粒细胞浸润。
〔2〕胆汁反流性胃炎模型:碱性肠液倒流入胃,刺激胃粘膜可引起炎症,即胆汁反流性胃炎。
常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幽门功能紊乱或胃切除手术后。
本法取上部小肠的碱性肠液注入已结扎幽门的同种大鼠胃内,使之对胃粘膜产生持续刺激,形成胃炎。
动物选取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80~220g,制备上部小肠液,向胃内注入小肠液,2 ml/只〔正常对照组注入2 ml生理盐水〕。
缝合腹壁,腹腔注射阿托品5 mg/kg体重,以抑制胃液分泌,利于胃粘膜损伤模型的形成。
处死大鼠,开腹,结扎贲门,取出胃,沿胃大弯剪开。
用滤纸吸干外表水分,立即称量胃重,以胃湿重/体重之比〔胃系数〕表示胃水肿程度。
肉眼观察并计数整个胃粘膜出血点数,作为损伤指数。
模型组动物胃系数和损伤指数明显增加,肉眼观察模型组胃粘膜充血、水肿,皱襞减少,颜色暗红,并有大量散在出血点。
2、慢性胃炎动物模型〔1〕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酗酒、用药不当、饮食习惯不良、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等是此病的主要病因。
组织病理学是评价造模成功的最主要指标,主要观察和测量胃粘膜厚度、粘膜肌层厚度、腺体数量、壁细胞数量、固有层炎细胞浸润程度和肠化生发生率等。
综合法一:胆汁〔去氧胆酸钠〕+热水+主动免疫综合法二:去氧胆酸钠+热糊+主动免疫综合法三:去氧胆酸钠+酒精+氨水+吲哚美锌3、动物胃粘膜肠上皮化生模型〔1〕X线胃部分照射诱发胃粘膜肠化生模型:选用5~8周龄的Wistar 或JCL/SD大鼠。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动物模型研究胃穿孔的发生机制,观察胃穿孔对动物的影响,为临床胃穿孔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昆明小鼠40只,体重20-25g,雌雄各半。
2. 实验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药物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
3. 实验方法:(1)正常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不进行任何处理。
(2)模型组:采用胃酸腐蚀法建立胃穿孔模型。
具体操作如下:①小鼠禁食12小时后,用1%戊巴比妥钠进行麻醉(40mg/kg体重),打开腹腔,暴露胃壁。
②在胃壁上涂抹1%盐酸溶液,使胃壁发生腐蚀。
③缝合腹腔,给予正常饮食。
(3)药物治疗组:在模型建立后,给予药物治疗。
具体药物为:①胃复安:20mg/kg体重,灌胃给药。
②奥美拉唑:5mg/kg体重,灌胃给药。
(4)手术治疗组:在模型建立后,进行手术治疗。
具体手术方法如下:①小鼠麻醉后,打开腹腔,找到胃穿孔部位。
②用细线缝合穿孔部位,关闭腹腔。
③给予正常饮食。
4. 观察指标:(1)动物生存状况:观察各组小鼠的存活率、活动状态等。
(2)胃壁病理变化:在实验结束后,取小鼠胃壁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3)胃酸分泌量:在实验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的胃酸分泌量。
三、实验结果1. 生存状况:正常对照组小鼠存活率100%,模型组小鼠存活率60%,药物治疗组小鼠存活率80%,手术治疗组小鼠存活率90%。
2. 胃壁病理变化:正常对照组小鼠胃壁组织未见明显病变,模型组小鼠胃壁组织可见明显炎症、溃疡和穿孔,药物治疗组小鼠胃壁组织炎症、溃疡和穿孔程度较模型组减轻,手术治疗组小鼠胃壁组织炎症、溃疡和穿孔程度较药物治疗组减轻。
3. 胃酸分泌量:正常对照组小鼠胃酸分泌量为(20.5±3.2)mmol/h,模型组小鼠胃酸分泌量为(45.6±5.8)mmol/h,药物治疗组小鼠胃酸分泌量为(32.4±4.5)mmol/h,手术治疗组小鼠胃酸分泌量为(25.8±3.9)mmol/h。
第一章绪论要求掌握内容第一节实验动物学的概念实验动物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LAS)——是以实验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培育的实验动物应用于生命科学等研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研究实验动物+动物实验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LA)指由人工培育,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监控,用于生命科学研究、药品与生物制品生产和检定,以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动物。
实验动物具有三大特点:遗传学要求:近交系(inbred strain)、封闭群或远交群, closed colony or outbred stock)、杂交群(hybrids) 。
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监控要求应用要求我国实验动物工作的管理机构及法规《这个我没听清楚重点是什么,抱歉啦》第四节动物福利近年越来越多的人提倡¡°3R¡±原则:替代(replacement)原则:要求尽可能采用低等实验动物或非实验动物,以替代高等实验动物进行实验。
减少(reduction)原则:要求尽可能减少实验动物的用量,甚至可以降低统计学要求。
优化(refinement)原则:要求优化实验设计和操作,以减轻动物的痛苦。
第二章实验动物遗传学第一节实验动物的分类实验动物的分类包括动物学的分类和实验动物学的分类两部分。
按动物学分类可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按实验动物学分类则分为品种和品系。
品系包括近郊系,封闭群和杂交群。
五、近交系动物的特点(一)基因纯合性(homozygosity)(二)遗传组成的同源性(isogenicity)(三)表现型的一致性(uniformity)(四)对外界因素的敏感性(sensitivity)(五)遗传特征的可辨别性(identifiability)(六)遗传组成独特性(individuality)(七)背景资料可查性(accessibility)(八)国际分布广泛性(extensity)第三节封闭群动物一、封闭群动物的定义封闭群(closed colony)动物又称远交群(outbred stock)动物,是指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的动物。
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陈则东
2014-3-28
急性胃炎
●多种病因引起胃黏膜的急性炎症;内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病理组织学特征为胃黏膜固有层可见到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
●分类
➢急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以外的病原体感染及其毒素引起的胃炎;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以胃黏膜多发性糜烂为特征的急性胃炎,近年来有上升趋势,本病已成为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
病因
(一)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某些抗肿瘤药、口服氯化钾或铁制剂等,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层。
非甾体抗炎药还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的作用而抑制胃黏膜生理性前列腺素的产生,消弱胃黏膜的屏障功能。
前列腺素能够促进黏液和碳酸氢盐的分泌,促进胃黏膜血流量的增加,从而维持胃黏膜的防御。
(二)应激
一般认为应激状态下胃黏膜微循环不能正常运行而造成黏膜缺血、缺氧是发病的重要环节,由此导致前列腺素合成不足,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不足。
(三)乙醇
乙醇具有亲脂性和溶脂能力,高浓度的乙醇直接破环胃黏膜屏障。
(四)十二指肠液
上述三种因素促进十二指肠液返流进入胃腔,其中的胆汁和各种胰酶,参与了胃黏膜屏障的破坏。
•造模原理
●通过药物(阿司匹林、吲哚美辛)、胆汁或去氧胆酸钠、乙醇破坏胃黏膜屏障,打破胃腔-胃黏膜氢离子梯度,导致胃酸反弥散到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
●或者直接给动物灌胃酸性试剂(乙酸、盐酸),直接腐蚀胃黏膜。
二、胆汁反流性胃炎模型
胆汁返流性胃炎:碱性肠液倒流入胃,刺激胃黏膜可引起炎症。
常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幽门功能紊乱或胃切除术后
造模原理
本法取上部小肠的碱性肠液注入已结扎幽门的同种大鼠胃内,使之对胃黏膜产生持续刺激,形成胃炎。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主要包括胃和十二指肠慢性溃疡
主要病因
HP、胃酸和胃蛋白
非甾体抗炎药
造模原理
●醋酸诱发慢性胃溃疡模型
➢在大鼠胃浆膜面浸渍或在浆膜下注射一定量的醋酸,由于醋酸的腐蚀作用使胃黏膜损伤而造成溃疡。
●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溃疡模型
➢单纯给动物灌服一定量的Hp菌液,只能在感染动物的胃黏膜造成炎症反应,很少引起胃黏膜破损、溃疡。
因此,多在动物胃溃疡模型的基础上,使动物感染Hp。
肝硬化
主要病因
急性胰腺炎
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
主要病因
胆石症与胆道疾病
大量饮酒和暴食暴饮
其它病因
●胰管阻塞
●手术创伤
●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感染
●药物
根本原因:胰酶在胰腺内活化,对胰腺组织进行消化
造模原理
胆汁和肠液
中的肠激酶
激活
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
其它酶反应
引起胰腺自身消化
造模方法
(一)牛磺胆酸钠胆胰管逆行注射法
大鼠的胆管和胰管为共同开口的管道,解剖上称为胆胰管,从胆胰管上分出6~8支胰管的分支进入胰腺实质。
小鼠类似此图
(二)牛磺胆酸钠胰腺被膜下均匀注射法(三)大剂量L-精氨酸分次腹腔注射法
大剂量L-精氨酸能减少多胺的合成,抑制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而胰腺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最为活跃,故极易受损。
造模效果评价➢血清学检测
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
➢形态学观察
1、大体形态学观察
2、显微形态学观察
慢性胰腺炎
是指由于各种不同原因所致的一线局部、阶段性或弥漫性的慢性进展性炎症,导致胰腺组织或胰腺功能不可逆的损害。
胰腺腺泡萎缩,有弥漫性纤维化或者钙化;腺管多发性狭窄或扩张,管内有结石、钙化或蛋白栓;阻塞区可见炎性水肿、炎症坏死;后期胰腺变硬,表面苍白呈不规则结节状,体积
缩小,胰岛亦可萎缩。
典型特点:
正常腺泡结构丧失、炎性浸润、并且形成管样结构
(箭头所指)
主要病因➢慢性酒精中毒
➢胆道系统疾病
➢其他因素
急性胰腺炎与慢性胰腺炎区别
造模原理
•通过乙硫氨酸、雨蛙素等有毒物质低剂量、多次反复损伤胰腺。
注意事项
•注意给药剂量、给药间隔、给药次数
造模效果评价➢血清学检测
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
➢形态学观察
1、大体形态学观察
2、显微形态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