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第三节 毛首鞭形线虫
- 格式:ppt
- 大小:9.21 MB
- 文档页数:24
鞭虫摘要:鞭虫,也被称为毛首鞭形线虫,是人体常见的肠道寄生线虫之一,其地理分布广泛,感染率较高。
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的盲肠,但在重度感染时,它们也可能寄生在阑尾、回肠下段、结肠及直肠等部位。
虫体呈鞭状,成虫活时虫体呈淡灰色,外形类似马鞭。
虫体体表覆盖着透明而有横纹的角皮。
成虫的长度,雌性为35到50毫米,雄性为30到45毫米。
虫体的前3/5部分细如毛发,而后2/5部分则相对较粗,内部包含肠管及生殖器官等。
虫卵呈纺锤形或橄榄形。
感染鞭虫的症状因感染程度而异。
轻度感染通常无明显症状,但在粪便检查时可以发现虫卵。
重度感染时,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贫血和头晕等症状。
在重度感染的儿童中,还可能出现发育迟缓、水肿和营养不良。
当腹中大量虫体结成团时,甚至可能引发急性盲肠梗阻。
严重的鞭虫感染还可能导致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阑尾炎、肠梗阻和肠膜炎等。
人是鞭虫唯一的传染源。
人体排出虫卵后,虫卵在土壤中发育为感染期虫卵。
被感染期虫卵污染的水源和食物再通过口进入人体,从而完成传播过程。
在诊断鞭虫感染时,传统的检查方法包括粪便涂片或饱和盐水浮聚法查找虫卵。
X线钡灌肠可见结肠粘膜呈颗粒状,钡剂凝聚而呈雾片状。
结肠镜可在直视下观察虫体形态、数量,粘膜损害的程度,具有确切的诊断价值。
治疗鞭虫感染,常用的药物是阿苯达唑类药物(如肠虫清),它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驱除肠道寄生虫的首选药物。
该药物是一种广谱驱虫药,可用于治疗蛔虫、烧虫、鞭虫、钩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感染。
2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服用。
驱虫治疗后的效果好,预后较好。
预防鞭虫病的关键是避免摄入被感染的食物和水源。
不食用不洁食物及不饮用不洁水可预防和减少患病。
此外,早期使用肠镜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治疗本病,减少反复感染和全身症状的出现。
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 trichiura Linnaeus,1771)简称鞭虫,人体常见的肠道寄生虫之一,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盲肠、结肠甚至直肠部位,引起鞭虫病。
鞭虫病(毛首鞭行线虫病)
概述
鞭虫病,又称毛首鞭行线虫病,是一种由寄生在消化道内的细小寄生虫引起的
疾病。
此病症主要由原虫鞭毛虫引起,该寄生虫会在宿主的消化系统内缠绕并寄生,导致一系列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因
鞭虫病主要通过摄入被感染的水或食物而传播。
感染者通常是因为接触了感染
疾病的环境、饮用了感染水源或食用了未经煮沸的食物而受到感染。
症状
鞭虫病常表现为腹泻、腹痛、体重减轻、贫血等症状。
感染严重的患者可能出
现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
检查
诊断鞭虫病通常需要进行粪便样本的检查,以便确认是否有鞭毛虫卵存在。
此外,医生可能还会进行其他检查以确定感染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治疗
鞭虫病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卫生措施。
常用的药物包括对甲苯磺脲和呋
喃硫唑等抗寄生虫药物。
在治疗期间,患者还应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预防
预防鞭虫病的关键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卫生习惯。
饮用通过过滤、煮沸或消毒的水是避免感染的有效方法。
此外,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经充分烹饪的食物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结语
鞭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疾病,但通过正确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患者通常可
以很好地康复。
重视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遵医嘱定期进行检查和治疗,可以减少鞭虫病的传播和发生率。
赣南医学院教案专业麻醉学专业课程人体寄生虫学任课教师曹镐禄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务处编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鞭虫成虫形态,掌握鞭虫虫卵的形态特点及致病作用;2.掌握两种主要钩虫的成虫鉴别和虫卵特征及生活史过程;3、掌握钩蚴性皮炎与成虫的致病机理及实验诊断方法;4、熟悉钩虫的感染方式及防治原则。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重点:1、两种钩虫成虫与虫卵特征;2、钩虫生活史;3、钩虫致病机理与钩蚴检查法。
难点:钩虫的致病机理。
三、教学方法设计:1.运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2.结合生活实际及临床相关知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3.讲述钩虫生活史时与蛔虫生活史对比来讲。
四、教具或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教鞭等。
五、时间分配第一节课讲完鞭虫及钩虫的形态第二节课讲完钩虫的全部内容六、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一)组织教学教师登上讲台,学生起立,坐下后,环视全体同学,用无声的语言督促学生准备听课,如发生异常情况,在课前予以及时解决。
(二)讲授内容简单复习一下上次课所讲的内容,进入新课。
第三节毛首鞭形线虫1.形态(4分)成虫:外部形态、消化系统、生殖系统虫卵:2.生活史(4分)3.致病(8分)病理变化临床表现4.实验诊断(1分)5.流行(2分)6.防冶(1分)第五节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美洲板口线虫1.形态(20分)成虫:两种钩虫成虫的鉴别要点虫卵2.生活史(示意图)(12分)3.致病(20分)钩虫感染、钩虫病幼虫致病:钩蚴性皮炎、呼吸道症状成虫致病:贫血、消化道症状、婴儿钩虫病、消化道出血、妇女钩虫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4.实验诊断(3分)检查虫卵: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漂浮法钩蚴培养法免疫诊断法5.流行(2分)分布流行环节影响流行的因素6.防冶(2分)查治病人管理粪便七、课堂小结:(1分)这堂课主要讲述了鞭虫的形态与生活史,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与美洲板口线虫成虫的鉴别要点,钩虫虫卵特征,钩虫的生活史,与蛔虫生活史相比有何异同点,钩虫的致病机理及临床表现,要求同学们重点掌握两种钩虫成虫的特征,钩虫引起贫血的机理及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