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收养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99.00 KB
- 文档页数:39
现行《收养法》实施前的收养行为如何认定?一、【典型案例】当事人:原告:高某甲;被告:高某乙、李某高某乙与李某系夫妻关系。
高某甲出生于1958年11月13日,系李某丈夫高某乙胞弟之子。
自20世纪60年代初高某甲开始跟随高某乙、李某共同生活,并于1963年3月26日将户口从原籍某县迁来某市落户于李某户口簿内,载明与李某关系为母子,由高某乙与李某抚养成人,但期间未办理过相关收养登记手续。
高某甲与高某乙、李某共同生活期间,一直称呼李某母亲、高某乙父亲,称呼其亲生父母为叔叔、婶婶。
某市某某会办公厅人事处于2014年10月15日出具证明,载明“高某乙,系某市某某会机关离休干部,2013年3月6日去世。
经查其本人档案,其妻李某,二人系夫妻关系,二人共收养二个子女;高某甲(儿子)、化某丙(女儿)……”,高某乙火化证中记载“逝者姓名为高某乙,亲属姓名为高某甲,关系为父子”。
原告诉称:我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高某乙及李某共同生活,并将户口从原籍某县迁来某市落户于李某户口簿内,期间虽未办理过相关收养登记手续,但与高某乙、李某一直以父亲、母亲称呼,已经形成了事实收养关系,请求确认我与高某甲、李某的收养关系成立。
被告辩称:原告的主张没有证据支持,我们与原告之间没有办理收养登记手续,也不是一直生活在一起,双方并未成立事实收养关系,请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二、【审理要览】法院审理认为,本案的收养行为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收养法尚未颁布,原告在《收养法》施行后要求确认收养关系。
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学习、宣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的通知》第2条中指出:“收养法施行后发生的收养关系,审理时适用收养法。
收养法施行前受理,施行尚未审结的收养案件,或者收养法施行前发生的收养关系,收养法实施后当事人诉请确认收养关系的,审理时应适用当时的有关规定;当时没有规定,可比照收养法处理……”,1984年8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8条规定:“亲友、群众公认,或有关组织证明确以养父母与养子女关系长期共同生活的,虽未办理合法手续,也应按收养关系对待”。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收养关系诸问题的几点意见
正文: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收养关系诸问题的几点意见
(1951年1月1日)
东北分院:
(一)收养契约虽为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契约,但幼年子女的生父母亦可与收养的父母成立契约,将子女交其收养。
只不妨碍子女利益,在习惯上(如近亲辈分)又无妨碍,即应认为是合法的契约。
来件所称系陶王氏因生活无法维持,将其幼子以字据交给郑家为养子,自属合法契约,一经订立,如果没有正当理由(例如养父母对养子女有虐待遗弃等事实),自应有效,而不能任意取消(解除)。
即使提出虐待遗弃等事实亦须经过法院的判决,才能认为合法。
(二)处理此种案件,应依据婚姻法照顾子女的利益原则,所以应否准许取消收养契约,须从子女利益上来考虑,至于陶王氏可否与其子来往问题,亦应在两家和睦的基础上进行协商而取得协议解决之,如能征得养父母的同意,陶王氏可与其子来往,但她所提两家各住半年的请求是不妥当的。
(三)收养契约,无论写成书面或口头订立皆可,只要确能证明,均为有效。
——结束——。
第1篇一、案件背景原告李某与被告张某于2009年相识,后因感情不和离婚。
2010年,李某通过中介机构收养了一名孤儿,取名李某某。
在收养期间,李某对李某某进行了悉心的抚养和教育。
然而,由于家庭矛盾和李某的经济状况等原因,李某与李某某的关系逐渐恶化。
2015年,李某以收养关系解除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争议焦点1.李某与李某某之间的收养关系是否成立?2.李某是否有权解除收养关系?三、法院判决1.关于收养关系是否成立的问题,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十条的规定,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
李某与李某某在民政部门办理了收养登记手续,因此,双方之间的收养关系成立。
2.关于李某是否有权解除收养关系的问题,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十九条的规定,收养关系解除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收养人、被收养人同意;(二)被收养人已满十周岁,并愿意解除收养关系;(三)收养人因抚养条件发生变化,导致收养关系难以维持。
在本案中,李某与李某某的收养关系已成立,但双方在生活、教育等方面存在矛盾,李某也因经济困难难以继续抚养李某某。
因此,法院认为,李某有权解除收养关系。
四、判决结果法院判决解除李某与李某某之间的收养关系,并要求李某支付李某某一定的抚养费。
五、案例分析本案涉及收养关系的成立与解除问题。
首先,关于收养关系的成立,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的规定,认定李某与李某某之间的收养关系成立。
其次,关于收养关系的解除,法院认为,李某因抚养条件发生变化,导致收养关系难以维持,有权解除收养关系。
本案的判决结果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既保障了收养人的合法权益,又关注了被收养人的利益。
以下是本案的几个关键点:1.收养关系的成立需满足法定条件。
在本案中,李某与李某某在民政部门办理了收养登记手续,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的规定,因此收养关系成立。
2.收养关系的解除需符合法定条件。
在本案中,李某因抚养条件发生变化,导致收养关系难以维持,有权解除收养关系。
收养关系证明一、引言收养是社会中一种重要的人事关系,是指一个家庭接纳并抚养一个非生身的儿童,建立起血缘关系之外的法律关系。
收养关系证明是证明收养关系合法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文件。
本文将围绕收养关系证明展开讨论,从定义、意义、申请流程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收养关系证明的定义和意义收养关系证明,是指由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确认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建立了合法有效的收养关系。
收养关系证明对于被收养人来说,意味着获得了与生身父母相近甚至相等的权益,如继承权、抚养权等。
同时,对于收养人来说,收养关系证明也是合法权益的保障,确保其享有抚养和教育被收养人的权利。
三、收养关系证明的申请流程1. 准备材料:申请人需提供个人身份证明、户口簿、婚姻状况证明、收养登记申请书等相关材料。
被收养人需要提供出生证明、户口簿等证明身份的材料。
2. 提交申请:申请人将准备好的材料提交至当地的收养登记机构,并按照相关规定缴纳申请费用。
3. 调查核实:收养登记机构将进行调查核实,包括对申请人家庭情况、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等进行审查。
4. 审核批准:经调查核实无问题后,收养登记机构将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审核,如果符合法定条件,将发放收养关系证明。
5. 领取证明:收养人需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前往领取收养关系证明。
四、收养关系证明的法律效力收养关系证明具有法律效力,并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
根据我国《婚姻法》第29条规定,收养关系证明是收养关系成立的法律依据。
收养关系证明一旦发生法律效力,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将与生身父母与子女的法律关系相同,享有相应的权益和义务。
五、收养关系证明的重要性1. 维护儿童权益:收养关系证明确保了被收养人享有与生身子女相同的权益,保障了其在法律上的地位和权益。
2. 促进家庭稳定:收养关系证明有助于建立一个稳定的家庭关系,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提供了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3. 保障收养人权益:收养关系证明为收养人提供了法律保护,确保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第1篇在我国,收养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领养他人子女作为自己子女的行为。
收养关系不仅涉及收养人和被收养人的权益,还关系到被收养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为了规范收养行为,保障收养人和被收养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定。
以下是对我国收养孩子法律规定的详细阐述。
一、收养法的基本原则1. 自愿原则:收养应当基于自愿原则,不得强迫、欺骗或者利诱他人收养。
2. 平等原则: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应当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3. 合法原则:收养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得违反公序良俗。
4. 有利原则:收养应当有利于被收养人的成长和身心健康。
二、收养人的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的规定,收养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 无子女或者只有一名子女;2. 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3. 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4. 年满三十周岁。
此外,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者弃婴的,可以不受上述第一项条件的限制。
三、被收养人的条件1. 丧失父母的孤儿;2. 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3. 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四、收养程序1. 协议收养:收养人和送养人应当签订书面协议,并报收养人住所地的民政部门进行登记。
2. 收养登记:收养登记机关对收养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登记,发给收养证书。
3. 公告:收养登记机关应当对收养登记情况进行公告,公告期为三个月。
五、收养关系的效力1. 收养关系成立:自收养登记之日起,收养关系成立。
2. 法律地位:被收养人与收养人之间形成父母子女关系,享有与生父母子女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3. 继承权:被收养人有权继承收养人的遗产。
六、收养关系的解除1. 协议解除:收养人和送养人可以协议解除收养关系。
2. 诉讼解除:收养关系解除后,被收养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恢复与生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的关系。
七、违反收养法的规定1. 虚假收养:收养人或者送养人提供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骗取收养登记的,收养登记机关应当撤销收养登记,并依法予以处罚。
收养法「收养关系的成立」1.收养人(1)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无子女或只有一名子女;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没有患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年满30周岁;无不利于被收养人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记录。
【注意】收养人的条件口诀:“无子一子有能力、无病无罪满三十”。
(2)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可以不受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和无配偶者收养异性子女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40周岁以上规定的限制;(3)华侨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还可以不受无子女或者只有一名子女的限制;(4)无子女的收养人可以收养两名子女;有一名子女的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收养孤儿、残疾未成年人或者儿童福利机构抚养的査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成年人,可以不受前款和无子女或者只有一名子女的限制;(5)有配偶者收养子女,应当夫妻共同收养;(6)无配偶者收养异性子女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周岁40以上;2.被收养人(1)须为未成年人(不满18周岁);(2)丧失父母的孤儿;(3)查找不到生父母未成年人;(4)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注意】收养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被收养人的同意。
3.送养人(1)孤儿的监护人。
(2)社会福利机构。
(3)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
4.其他规定(1)子女送养作为夫妻关系中的重大事项,必须由夫妻双方共同协商决定。
但生父母一方下落不明或查找不到的,可以单方送养。
(2)在未成年人的父母均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又对该未成年人有严重危害可能时,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可以将其送养。
(3)未成年孤儿的监护人,必须在征得有抚养义务人同意时,才可以送养该孤儿。
5.收养关系的成立时间(1)收养可以采取书面协议的形式。
收养双方或一方要求办理公证的,应当办理收养公证。
(2)办理收养登记的机关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
民政部门应对提交材料加以全面审查,决定是否准许。
新婚姻法二十六条内容是怎么样的?【婚姻家庭法律知识】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新婚姻法二十六条内容是怎么样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更多详细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哦。
新婚姻法二十六条内容:国家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
养父母和养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
养子女和生父母间的权利和义务,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
现如今的中国对于婚姻的认识相比较以前来说,人们对于人权的保护已经非常的成熟了,以前对于婚姻的认识就是,结婚都是父母安排,结婚之后只能跟定一个人即使对方死了,也只能守寡,不能二婚,不然变会被世人唾弃,而现在,因为婚姻法的颁布,婚姻自由了,可以结婚离婚。
那么新婚姻法二十六条内容规定如何?一、新婚姻法二十六条内容规定第二十六条国家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
养父母和养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
养子女和生父母间的权利和义务,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
【释义】本条是关于养父母和养子女之间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收养是一方当事人领养他人的子女为自己的子女的行为,通过收养行为,收养人和被收养人之间形成了拟制的血亲关系。
收养制度是亲属制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1950年婚姻法就对收养制度作出过规定,1980年婚姻法进一步对养子女的法律地位及养子女和养父母、生父母的法律关系作出了明确规定。
1991年12月29日我国第一部收养法正式公布,并于1992年4月1日起施行。
收养法确定了平等、自愿,有利于被收养的未成年人的成长,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等收养活动应当遵守的原则,而且对收养人及被收养人的条件、收养的程序等内容都作出了规定。
1998年11月,在全面总结收养法实施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九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又通过了对收养法修改的决定。
在坚持原收养法所确立的原则的前提下,适当放宽了收养的条件并完善了收养的程序,使合法的收养关系能得到更充分的保护。
根据我国现行收养法的规定,合法收养关系的确立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条件:1、收养关系各方当事人应当具备的条件(一)收养人应当具备的条件。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迁,收养关系在我国逐渐得到广泛认可。
收养关系是指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基于法定条件和程序建立的父母子女关系。
在我国,收养关系分为法定收养和事实收养两种。
本文将重点探讨事实收养关系的法律后果。
二、事实收养关系的概念及构成要件1. 概念事实收养关系,是指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在没有法定收养程序的情况下,基于事实上的抚养、赡养、扶养等关系,形成的父母子女关系。
2. 构成要件(1)收养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2)被收养人无配偶,或者收养人、被收养人双方均无配偶;(3)收养人、被收养人之间具有事实上的抚养、赡养、扶养关系;(4)收养人、被收养人之间不存在法律规定的禁止收养的情形。
三、事实收养关系的法律后果1. 法律地位(1)收养人、被收养人之间具有父母子女关系,享有法定权利和义务;(2)收养人、被收养人可以互相继承遗产;(3)收养人、被收养人可以依法办理户口、婚姻、子女教育等相关事宜。
2. 法律责任(1)收养人应当对被收养人承担抚养、赡养、扶养义务;(2)被收养人应当尊重收养人的合法权益,不得侵害收养人的财产权益;(3)收养人、被收养人之间发生纠纷,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 法律变更(1)收养人、被收养人之间的父母子女关系,不得随意解除;(2)收养人、被收养人之间的父母子女关系,因法定原因(如收养人、被收养人死亡、收养人丧失抚养能力等)解除的,应当依法办理注销手续。
四、事实收养关系中的特殊情况及法律后果1. 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存在近亲属关系(1)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存在近亲属关系时,应当优先考虑法定收养程序;(2)在事实收养关系中,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存在近亲属关系,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收养人、被收养人之间发生纠纷(1)收养人、被收养人之间发生纠纷,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人民法院在审理收养关系纠纷案件时,应当充分考虑事实收养关系的特殊性,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民法典收养篇民法典收养篇规定了收养关系的设立、效力、效果、解除等方面的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增强儿童保护,依法建立健全收养制度,本篇规定适用于收养关系的设立、效力、效果、解除等。
第二条收养关系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上的特殊法律关系,收养人和被收养人之间的法律效力与亲生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法律效力相同。
第三条收养应当遵循自愿、公开、合法、真实、有利于被收养人身心健康成长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保障收养人、被收养人的合法权益,支持并规范社会力量参与收养事业。
第二章收养的设立第五条未成年人在较大年龄被收养的,应当征得其同意,不得违反其真实意愿。
第六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死亡、无民事行为能力、终止监护关系、丧失监护权,或者有抚养困难的,可以被收养。
第七条成年人可以被收养。
第八条被收养人和收养人应当居住在同一国家。
第九条收养关系应当依照法律程序经人民法院认定。
第十条收养人应当接受过法定收养专项知识和技能培训,或者具有一定的育儿能力。
第三章收养的效力第十一条收养关系设立,自收养认定书生效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第十二条由于不正当理由设立的收养关系,为无效。
第十三条收养关系设立后,被收养人与其亲生父母之间的法律关系消失,与收养人之间产生法律关系。
第十四条收养关系设立后,若有亲生子女和收养子女,两者的继承权平等。
第十五条收养关系设立后,被收养人不再继承其亲生父母和其家庭成员的财产,除非有遗赠或者生前赠与等法律条款。
第十六条被收养人享有与亲生子女相同的权利和义务,收养人也应当尽到与亲生父母相同的抚育、学费、医疗等义务。
第四章收养的效果第十七条未成年人被收养后,享有与亲生子女相同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第十八条未成年人被收养后,收养关系解除的,应当由其亲生父母承担抚养和教育义务。
第十九条成年人被收养后,收养关系解除的,不影响其与亲生父母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条收养后发现因未能了解完全而造成本法第十二条第一款所述不正当理由之一的,可以自收养日起六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撤销收养的诉讼。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的关系受到法律的保护。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养母在抚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违法行为,引发法律责任。
以下是一起关于养母法律责任的具体案例分析。
二、案例简介张女士(化名)是一位孤儿,自幼被李先生(化名)夫妇收养。
李先生夫妇对张女士视如己出,给予了她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女士与养母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
在一次争吵中,张女士指责养母对其冷漠,甚至有虐待行为。
张女士向当地妇联投诉,要求调查其养母的行为。
三、案件调查1. 调查取证:当地妇联接到投诉后,立即组织调查组对张女士的投诉进行核实。
调查组收集了张女士与养母之间的通信记录、邻里证言以及张女士提供的证据。
2. 调查结果:调查发现,张女士的养母李女士在抚养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当行为,如言语侮辱、限制张女士的人身自由等。
四、法律分析1.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根据《婚姻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收养关系成立后,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
本案中,李女士作为养母,有抚养、教育和保护张女士的义务。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根据《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本案中,李女士的行为属于家庭暴力。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李女士因过错侵害了张女士的合法权益。
五、法律责任1. 行政责任:根据《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公安机关应当对家庭暴力行为进行制止,并对加害人给予行政处罚。
本案中,李女士的行为违反了《反家庭暴力法》,应当承担行政责任。
2. 民事责任: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李女士因过错侵害了张女士的合法权益,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1篇一、案件背景本案涉及一起养女与养父母之间的法律纠纷。
原告李某,女,1990年出生,自幼被其养父母收养。
根据收养登记证明,李某的养父母于2000年正式登记收养李某。
然而,随着李某的成长,双方关系逐渐紧张,李某认为养父母未尽到抚养、教育义务,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除与养父母之间的收养关系。
二、争议焦点1. 李某与养父母之间的收养关系是否合法有效?2. 李某是否有权解除与养父母的收养关系?3. 若解除收养关系,李某应如何处理相关财产权益?三、案例分析(一)收养关系的合法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的规定,收养应当遵循平等自愿、男女平等、有利于被收养人成长的原则。
本案中,李某的养父母在收养李某时,双方均符合法定条件,且收养登记手续完备,故李某与养父母之间的收养关系合法有效。
(二)李某解除收养关系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收养人在被收养人成年前,不得解除收养关系,但收养人、送养人双方协议解除的除外。
在本案中,李某已成年,根据法律规定,其有权解除与养父母的收养关系。
(三)解除收养关系后的财产权益处理1. 李某的财产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收养关系解除后,养子女与养父母之间形成的财产权益关系应当予以清算。
本案中,李某在养父母家生活多年,享有一定的财产权益,如房屋、存款等。
在解除收养关系后,李某有权要求养父母返还其财产权益。
2. 养父母的财产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收养关系解除后,养父母对养子女的财产权益享有优先受偿权。
本案中,养父母在李某成长过程中,为其提供了生活、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因此,在解除收养关系后,养父母有权要求李某返还其支付的费用。
四、判决结果法院审理认为,李某与养父母之间的收养关系合法有效,李某有权解除与养父母的收养关系。
根据李某与养父母双方的实际财产状况,法院判决如下:1. 李某与养父母之间的收养关系解除;2. 李某返还养父母支付的生活、教育等费用;3. 养父母返还李某在养父母家形成的财产权益。
司法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草案)》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司法部•【公布日期】1991.06.21•【分类】立法草案及其说明正文司法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草案)》的说明──1991年6月21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司法部副部长金鉴我受国务院的委托,现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作如下说明:一、关于制定本法的意义收养子女涉及公民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民事法律行为,而且数量较多。
从1981年到1990年的10年间,仅到公证处办理收养公证的,全国就有184691件。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贯彻实施,外国人要求到中国,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要求到内地收养子女的也越来越多。
但是迄今为止,我国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规定“国家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尚未制订收养子女的专门法律,收养关系成立的条件、收养的效力等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有一些部门从本部门工作角度出发,对涉及收养的问题作过某些规定,但这些规定是零散的,不具有普遍的法律约束力。
由于没有法律规定,因收养而产生的子女上学、就业、迁移户口、继承财产等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
社会上还出现了一些搞假弃婴,以达到多生育子女的现象。
一些人甚至利用部分公民急于收养子女的心理,进行拐卖人口、买卖儿童等犯罪活动。
1979年恢复公证制度以来,许多收养当事人为了明确收养关系,使自己的正当权益受到法律保护,自愿到公证机关办理公证。
一些部门和单位在工作中也要求收养子女的当事人提供收养公证书,以明确其收养关系的合法性。
为了适应工作需要,司法部根据婚姻法和户籍管理、计划生育等政策,于1982年制定了《办理收养子女公证试行办法》,对于做好收养子女公证工作,维护正当的收养关系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试行办法是办理收养公证的行政规章,不可能对收养的条件、效力、程序等重要法律问题做出规定。
因此,公证机关办理收养公证时,许多问题无法可依,难以保障当事人的正当权利,也难以适应涉外收养需要。
第1篇一、引言收养关系是法律规定的家庭成员间的一种特殊关系,是指自然人或法人自愿将他人作为自己的子女,与被收养人之间形成法律上的父母子女关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收养关系可能会终止。
本文旨在探讨收养关系终止的法律后果,包括财产权益、子女抚养、监护权等方面的法律问题。
二、收养关系终止的情形1. 收养关系解除:指在收养关系存续期间,收养人或者被收养人一方或者双方同意解除收养关系。
2. 收养关系自然终止:指在收养关系存续期间,由于被收养人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导致收养关系自然终止。
3. 收养关系被撤销:指在收养关系存续期间,由于收养人或者被收养人一方或者双方存在法定撤销情形,导致收养关系被撤销。
三、收养关系终止的法律后果1. 财产权益(1)财产返还:收养关系终止后,被收养人应当返还收养人给予的财物。
若被收养人无法返还,应当以等值财产或者其他方式予以补偿。
(2)遗产继承:收养关系终止后,被收养人作为收养人的法定继承人,享有继承权。
但若被收养人先于收养人死亡,则其遗产按照法定继承方式处理。
2. 子女抚养(1)抚养费:收养关系终止后,被收养人仍需继续抚养,抚养费的支付方式、数额和期限等,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2)监护权:收养关系终止后,被收养人的监护权由原收养人享有。
若原收养人丧失监护能力或者因其他原因无法履行监护职责,则由被收养人的其他亲属或者法定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
3. 监护权(1)监护权变更:收养关系终止后,若原收养人丧失监护能力或者因其他原因无法履行监护职责,则监护权应依法变更。
(2)监护权撤销:若原收养人存在虐待、遗弃等违法行为,导致被收养人权益受损,监护权可被撤销。
四、案例分析案例一:李某与张某于2005年登记结婚,2007年收养了一名孤儿小华。
2010年,李某与张某离婚,小华随张某生活。
2015年,张某再婚,新妻子不同意抚养小华。
张某与李某协商,决定解除收养关系。
第1篇一、引言收养侄女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庭关系建立方式,在我国法律中有着明确的规定。
合法收养侄女不仅能够弥补家庭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亲情缺失,还能够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本文将详细解读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以帮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
二、我国收养侄女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婚姻法》是我国收养侄女的主要法律依据,其中规定了收养的基本原则、条件、程序等内容。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收养法》对收养侄女的具体条件、程序、效力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继承法》规定了收养侄女在继承权方面的法律地位。
三、收养侄女的法律条件1.收养人条件(1)无子女或者只有一名子女;(2)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3)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4)年满30周岁。
2.被收养人条件(1)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2)孤儿、弃婴或者生父母无力抚养的子女;(3)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
3.收养关系限制(1)收养人不得收养与其有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子女;(2)被收养人不得收养其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外的子女。
四、收养侄女的法律程序1.申请收养人应当向被收养人所在地民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2.审查民政部门对收养人的申请进行审查,审查内容包括收养人的基本情况、被收养人的基本情况等。
3.公告民政部门对符合条件的收养申请进行公告,公告期为30天。
4.登记公告期满后,收养人、被收养人双方自愿签订收养协议,并向民政部门办理收养登记手续。
5.领证收养登记后,收养人、被收养人双方领取收养证书。
五、收养侄女的法律效力1.收养关系成立后,被收养人成为收养人的子女,享有与生父母子女同等的权利、义务。
2.收养关系成立后,被收养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
3.收养关系成立后,被收养人可以继承收养人的遗产。
六、收养侄女的法律责任1.收养人违反收养法规定,骗取收养登记的,由民政部门予以撤销收养登记,并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1篇一、引言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关于养子女与养父母之间的法律关系有着明确的规定。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养子女与养父母之间可能会发生纠纷,甚至出现养女告养父的情况。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探讨养女告养父的相关法律规定,以期为相关法律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二、养子女与养父母法律关系的概述1. 养子女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二条的规定,收养是指自然人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将他人作为自己的子女,享有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
2. 养父母与养子女的权利义务(1)养父母对养子女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2)养子女对养父母有赡养和扶助的权利和义务。
(3)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
三、养女告养父的情形及法律规定1. 养女告养父的情形(1)养父母对养女实施家庭暴力。
(2)养父母虐待、遗弃养女。
(3)养父母侵犯养女合法权益。
(4)养父母未履行抚养、教育和保护义务。
2. 相关法律规定(1)家庭暴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对于养女告养父因家庭暴力提起的诉讼,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并依法判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受害人可以要求公安机关对施暴者予以行政处罚,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虐待、遗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养父母有虐待、遗弃养女行为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对于养女告养父因虐待、遗弃提起的诉讼,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并依法判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三十四条规定,被收养的子女有权解除收养关系,并要求养父母赔偿损失。
(3)侵犯合法权益对于养女告养父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零九条的规定,养女有权请求法院保护其合法权益。
(4)未履行抚养、教育和保护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养父母未履行抚养、教育和保护义务的,养女有权请求法院判决养父母履行义务。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收养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因收养而形成的法律关系。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迁,收养现象日益增多。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收养关系中的纠纷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典型的养父母案例进行分析,探讨相关法律问题。
案例简介:甲乙双方于2010年相识,甲为男性,乙为女性。
乙在甲的关爱和照顾下,逐渐对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2012年,甲乙双方达成协议,乙愿意成为甲的养女。
在办理收养手续的过程中,甲乙双方因财产、子女抚养等问题发生纠纷,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乙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收养关系无效。
二、案例分析1. 收养关系的成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六条规定:“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
”本案中,甲乙双方已达成协议,并办理了收养登记手续,符合收养关系成立的条件。
2. 收养条件的认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七条规定:“收养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无子女或者只有一名子女;(二)有抚养、教育和保护被收养人的能力;(三)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四)年满三十周岁。
”本案中,甲乙双方均符合收养条件。
3. 收养关系的解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十五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收养关系:(一)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发生严重纠纷,无法共同生活的;(二)收养人因疾病、残疾等原因,无法履行抚养、教育和保护被收养人的义务的;(三)被收养人成年后,因养父母虐待、遗弃等原因,要求解除收养关系的。
”本案中,甲乙双方因财产、子女抚养等问题发生纠纷,但未达到严重程度,不属于解除收养关系的法定情形。
4. 收养关系无效的情形《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收养关系无效:(一)收养人未履行抚养、教育和保护被收养人的义务;(二)被收养人未履行抚养、教育和保护收养人的义务;(三)收养人、被收养人之间有法定禁止收养的情形。
”本案中,甲乙双方在收养关系成立前,未发生法定禁止收养的情形,且双方均履行了相应的义务,故收养关系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