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德日美等国下水道:城市“良心”表里如一
- 格式:pdf
- 大小:622.12 KB
- 文档页数:2
盘点世界著名排水工程一场暴雨,北京成了“东方威尼斯”。
网友仿旅游指南打趣道:“新燕京七景:陶然碧波,安华逐浪,白石水帘,莲花洞庭,大望垂钓,二环看海,机场观澜。
威尼斯几百年做到的事,武汉几天就做到了;武汉几天做到的事,北京几小时就做到了。
”不仅北京、武汉,5月间,广州也因暴雨出现过严重内涝。
北京水务局回应称,城市建设排水系统滞后于城市发展,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现在北京中心城区的排水管网最早还有明代的设施。
但是城市管网更新面临诸多问题,老旧管网只能是打补丁,发现一处,补一处。
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或城市,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台湾作家龙应台认为,一场大雨足矣。
她说,“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
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了却不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
”有时候,GDP不算数,文明的差距,只差了一条下水道而已。
一、江西赣州福寿沟宋朝修建的城市下水道,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二、巴黎下水道:法国文豪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巴黎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下水道系统。
这个处在城市地面以下50米的世界,从1850年开始修建,巴黎人前后花了一个多世纪才完工。
在巴黎大规模建设下水道之前,这座城市大部分的消费用水来自塞纳河,暴露在地面的部分废水未经净化就流回了河中,造成河水污染,空气中恶臭弥漫,最终导致了1832年的一场霍乱爆发。
城市规划者痛定思痛,要修建下水道系统。
是奥斯曼设计了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统。
奥斯曼当时的设计理念是提高城市用水的分布,将脏水排出巴黎,而不再是按照人们以前的习惯将脏水排入塞纳河,然后再从塞纳河取得饮用水。
然而真正对巴黎下水道设计和施工做出巨大贡献的却是厄热-贝尔格朗。
欧美国家的城市下水道介绍(供给排水同行借鉴)城市良心工程——下水道(世界四大城市)伦敦篇——【伦敦下水道百年历史:为防霍乱而改造排水系统】1848年的伦敦是当时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人口达到200万。
但是,150多年前的伦敦污染严重,垃圾遍地,城市里到处是粪便的气息,臭气熏天。
整条泰晤士河都在发酵,流淌着褐色的液体。
这一年伦敦爆发霍乱,人员大量死亡。
伦敦下水道与金字塔齐名伦敦以“雾都”闻名于世是在工业革命之后,“雾都”的形成原因,与工厂的烟囱林立有关。
到19世纪为止的近几百年中,伦敦的流行病此起彼伏,猩红热、肺结核、流感、麻疹、天花、伤寒、霍乱等,各种流行病不断爆发。
那时的人们认为,所有这些流行病都是通过空气传染的,因此,伦敦上空的浓密的雾气,被认为就是“瘴气”。
1848年伦敦爆发霍乱疫情时,人们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病因就是空气中难闻的气味,而空气中恶劣气味的来源就是各种污物,因此,当时的伦敦人认为,只要把各种污物用水冲走,就解决问题了。
于是,流经伦敦的泰晤士河成为最大的下水道。
1849年霍乱疫情结束时,伦敦死于霍乱的人数超过14000人,但是,霍乱病因依然不太清楚。
当时的伦敦,坟场永远不够用,有些地方,死人只能曝尸街头。
停尸房里的尸体往往也要存放好几个星期才能处理。
有些家庭尸体无法处理,只好暂时放在家中,为了避免尸体的气味,伦敦人当时流行用洋葱包裹尸体来掩盖气味。
1849年8月,霍乱疫情结束后,首都污水治理委员会任命约瑟夫-巴瑟杰为测量工程师。
当时伦敦有一个地下和地上结合的排放系统,主要是用来排放雨水。
1848年,抽水马桶已经在伦敦普及。
在没有抽水马桶的年代,人类的粪便可以采取集中处理的方式。
但是,有了抽水马桶,自己家里的粪便用水一冲就不见了,谁也不去管它究竟去了哪里。
粪便进入伦敦原先的排放系统,造成严重的堵塞,甚至从地板下回灌进居民家中。
《泰晤士报》曾经发动民众,征集污水处理方案。
有人建议用火车拉走,有人建议在泰晤士河下再修一条地下河流。
发达国家下水道建设的启示有一句话这样说,中国与世界之间其实隔着一条下水道。
一条下水道,能折射出国家与国家之间怎样的差异?我们又应该从发达国家下水道建设中学到什么?这是我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西方的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镜头:逃犯或者警察钻进下水道里,好多人可以一起自由的穿梭在下水道中。
他们下水道的宽敞程度令人瞠目结舌。
再对比我们的下水道,岂是狭小二字可以形容,如果有人钻进下水道里,那一定是个悲剧。
管道狭小是一方面,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又是令人痛心的一方面。
经常可以看到城市的某个角落正在整修下水道,疏通堵塞。
财富在一次又一次的整修中悄无声息的被损耗,城市的运行效率大大降低。
西方国家一劳永逸式的下水道建设,在悄无声息中节约着巨额财富,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提升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下水道,究竟在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者怎样的角色?发挥了多么重要的作用?优良的排、蓄水系统如同健康的心脏和血管,保证城市正常的循环、代谢和安全。
我们耳闻目睹,切身经历。
在中国,一场暴雨,可以让一座城市瘫痪,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可以免费“看海”,这样的实例几乎在每次暴雨之后都会上演。
下水道是都市文明与进步的象征,那些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自诩的城市在暴雨面前为何都不堪一击?尽管原因不一,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长期以来只重GDP数量而轻质量的增长方式,重地面上看得见的奢华而忽略地下看不见的市政规划和工程质量。
或许每一次的整修都能带来暂时的GDP增长,可这短暂的增长的背后是以巨大的社会财富为代价的,是以磨损公民对城市的信心为代价的,是以降低整座城市运转效率为代价的,这种代价实在是太沉重。
100多年前,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的确,比起地面上鳞次栉比的高楼和敞亮通达的马路,文明的差距,可能只是一条下水道。
华人作家龙应台说:“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排水工程长期以来都是世界城市在建设中遇到的难题。
德国下水道可绕地球13圈年处理94亿立方米水今年夏天,全国诸多城市遭遇内涝,然而,100多年前德国占领青岛时留下的排水系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样的“德国品质”让很多国人大受刺激,也引发一些思考。
不过,德国在城市排水问题上,也走过了相当长的曲折道路。
汉堡排水系统曾领跑欧洲今天,在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的故乡——德国特里尔市,还有公元4世纪西罗马帝国皇帝浴场的地下排水管道遗存。
罗马帝国崩溃后,中世纪德国的城市人口并不太多,基本没有排水系统,街头污水横流,垃圾成堆。
一直到中世纪后期,德国城市的卫生条件都比较差,瘟疫等传染病容易流行。
到了近代早期,德国虽然修了简陋的城市排水系统,也是污水和雨水一起排放,因为那个时代城市人口少,水的使用量也小,更没有污水处理系统,人们缺乏环境和健康的概念。
1739年,同属德语区的奥地利维也纳城中心区有了排水系统,是欧洲第一座拥有完善排水设施的城市。
但市郊用水卫生情况仍然糟糕。
和伦敦、巴黎一样,维也纳的下水道建设也受到了霍乱疫情的推动。
1830年,多瑙河干流出现凌汛,阻塞了市内的支流,导致市内大范围洪灾,地表水也被污染。
随之而来的霍乱疫情致使2000多人死亡,这促使维也纳随后在市区河流两边,建起了平行的专用排污管道。
要知道,伦敦到了1842年才开始建设全城的排水系统。
这样,维也纳人以拥有全欧第一个发达的下水道系统而自豪。
19世纪40年代,德国汉堡的老城区被烧毁,后来重建时,英国著名工程师林德利为汉堡设计了一个全新的排水系统。
1842年,汉堡开始修建遍布全城的排水系统。
该系统还包含一个冲水系统,每周利用潮水清理主要的下水道。
这种排水设计理念很快就作为样板,被欧洲和美国的其他城市效仿。
汉堡的这个系统是欧洲大陆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排水系统,因此具有里程碑意义。
1867年,在经历霍乱的侵袭后,法兰克福市也兴建了排水系统。
随后,杜塞尔多夫、艾森、明斯特等城市也相继效仿。
1874年之前,德国首都柏林尚没有下水道系统,从1874年开始,柏林市政当局才着手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
精心整理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_人生感悟每当城市发生内涝的时候,网上的评论中绝对会出现这句话,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那么关于下水道我们都知道些什么呢,接下来就请大家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吧。
山川网:眼下又值雨季,全国多城遭遇内涝。
按照相关媒体的说法,自然又是过程中进行了相关的演绎。
从雨果小说原句来看,他的意思并不仅限于吐槽一下城市下水道工程优劣这么简单。
其二就是更为着名的“青岛下水道德国造”谣言。
这个谣言很早前就已经被辟谣,但是谣言往往都比辟谣影响力更广,所以目前依旧有很多人对于“德国造青岛下水道”啧啧称赞。
据青岛市市政公用建设中心副主任黄绪达2016年的说法:“德占时期共建造了80公里排水管道,但大部分管网因为超期服役和城市规划等原因,已陆续被翻建整修,只有位于安徽路和大学路的约2.66公里雨水暗渠和污水管线仍在正常使用。
目前,青岛市内三区排水管网总长约3000公里,德占时期修的管网占比不到千分之一,对整个青岛排水系统影响已经非常小了。
”历了通道。
说到这儿,我认为大家首先应该重点了解一下刘彝这个人。
中国的史书当中,基本上都是帝王将相的故事。
偶尔有几个可以被称为“科学家”的人物,能够在历史上留名的,根源也更多在于他们的从政经历。
如果是个平民科学家,那基本后世能够找寻到的相关资料都不多。
刘彝不算平民,当过官,但是史书介绍也并不多。
根据百科词条显示:刘彝,1017—1086,字执中,福州人。
刘若思之子。
北宋着名水利专家。
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卒于哲宗元佑元年,年七十岁。
史书相关记载如下:幼从胡瑗学。
登庆历进士第,调高邮簿,移朐山令。
凡所以惠民者,无不至;邑人纪其事,目曰治范。
神宗时,除都水丞。
寻知虔州。
俗尚巫鬼,不事医药。
彝着正俗方以训,斥淫巫使易为医,俗遂变。
加直史馆,知桂州。
卷,稍微沉淀以后,他再通过咱们这个下水沟,城墙周边咱们这个大概有8000米的城墙,城墙周边有12个排水口,通过这12个排水沟往张江、供江以及河塘往外排。
环球GLOBAL那些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吗——德国洪水防治工作考察见闻(上)■ 徐鹤群到达德国的第一天,翻译就告诉我们,一定要随身携带一把雨伞,因为连绵的阴雨天气是这里的主旋律,这几年随着气候变暖,更有极端天气时常来捣乱。
事实证明翻译的话是对的。
在德国的第一周,太阳一直跟我们玩“躲猫猫”。
周末,一场名为“哈尔维特”的风暴又突然到访。
虽然我们所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在这波极端天气中只感受到了大风天气和明显的降温,但是透过德国电视台的镜头,我们却看到了暴雨狂风在德国北部和南部肆虐后的场景:停止的火车、翻倒的脚手架、水深及腰的街道、泡在水里奄奄一息的汽车,以及穿梭在各地紧急救援的消防队员……一场风暴过后,被中国媒体称为“城市良心”的德国下水道堵住了,“打败”国产抗洪重器沙袋的“防洪神器”失灵了……我们不禁好奇,在防洪体系中关于“德国制造”的那些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吗?发达的防洪措施并不能让德国摆脱洪水烦恼认识德国的防洪体系,还得从认识德国这个国家开始。
德国,从来就不缺乏话题,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德国制造”。
无论是精湛的制造工艺,还是严谨的工匠精神,都让“德国制造”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愈战愈勇,包括近几年活跃在我国互联网上的“德国下水道”和德国抗洪“神器”。
去年,在猛烈的暴雨洪涝中,曾一度被称为“城市良心”的德国下水道也不堪其重,败下阵来。
事实证明,防洪治涝不能单纯地依靠工程措施。
那么,德国人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跟随笔者的脚步去一探究竟。
会有全城都在修修补补的‘盛况’。
”水利工程的建设亦是如此。
德国水利工程起步较早,除了7500余公里的堤防外,还建有500多座水库和滞洪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
为了让日渐老化的水利工程继续发挥防洪效益,目前德国已落实39亿元欧元用于整修和新建水利工程。
不过,相对于新建工程,德国人似乎更偏爱修缮。
正如他们的一句谚语所言:我们不发明两次自行车。
联邦交通部水利工程专家卢卡·齐米特透露,在德国,有50%的水闸已经有超过60年的运行历史,所以每6年都会开展一次技术检查,对短时间内可能会出现的故障,提前更换零件、进行整修等。
第八讲水管问题在工程问题中还有更复杂的一类问题,称为水管问题.一般来说,一个水池里既有进水管,也有排水管.进水管可以看成是一个“灌水”的工程队,而每根排水管可以看成是一个“帮倒忙”的“排水”工程队,因此水管问题就是既有人做事情,也有人“帮倒忙”的工程问题.水管问题虽然比普通工程问题更复杂一些,但是基本解题思路还是一样,关键在于求水管的工作效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例题1.一个水池有若干相同的进水管和若干相同的排水管,如果单独打开一个进水管,那么24小时可以将空水池灌满;如果单独打开一个排水管,那么36小时可以将满池的水排光.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1)同时打开2个进水管,多少小时可以将空水池灌满?(2)同时打开3个进水管和1个排水管,多长时间可以将空水池灌满?(3)同时打开1个进水管和2个排水管,多长时间可以将满池的水排光?分析:就像课文中所说,排水管就相当一个“帮倒忙”的工程队,那么在计算效率的时候,就需要将排水管的效率减掉.但注意,如果整个工作要求的是排水,那么进水管反而变成了“帮倒忙”,那就计算效率时,就用排水管的效率减去进水管效率.练习1.一个水池有若干相同的进水管和若干相同的排水管,如果单独打开一个进水管,那么12小时可以将空水池灌满;如果单独打开一个排水管,那么18个小时可以将满池的水排光.那么,同时打开2个进水管和2个排水管,多长时间可以将空水池灌满?如果打开2个进水管和3个排水管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水管问题中,最重要的是考虑多个水管的效率和,注意进水管和排水管提供“相反”的效率,在计算效率的时候,要根据情况将“帮倒忙”的减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例题2.一水池装有两个相同的进水管和一个排水管.如果开1个进水管,6小时可将空池灌满;如果开1个进水管和1个排水管,12小时可将空池灌满.现在将2个进水管和1个排水管同时打开,请问:多少时间能灌满整个池子的二分之一?分析:题目只给了我们进水管的效率,没有给排水管的效率.那怎么求出排水管的效率呢?练习2.一水池装有两个相同的进水管和一个排水管.如果只开1个排水管,6小时可将一池子水排空;如果开1个进水管和1个排水管,3小时可以将空池灌满.现在将2个进水管和1个排水管同时打开,请问:多少时间能将空池灌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和普通的工程问题类似,如果水管开的时间不一样,既可以把工作量按时间做划分,也可以按不同的水管做划分,即找出甲管灌了多少水,乙管排了多少水.但是要注意最后的工作总量应该是进水管与排水管工作量的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例题3.蓄水池有甲、乙两个进水管和一个排水管.单开甲管需10小时灌满水池,单开乙管需12小时灌满水池,单开排水管需20小时排空水池.上午8点三个管同时打开,中间排水管因故关闭,结果到下午2点水池被灌满.问:排水管在何时被关闭?分析:从上午8点到下午2点,并不是所有的水管都一直开着.我们可以先把一直开着的水管灌或排的水量求出来,进而求出其他水管的水量.练习3.蓄水池有一根进水管和一根排水管.如果想灌满整池水,单开进水管需10小时,如果想排空整池水,单开排水管需15小时,上午6点将两个管同时打开,中间排水管因故关闭,结果到下午6点水池被灌满.问:排水管在何时被关闭?水箱排水问题是水管问题中最难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同样通过比较,可以得到进水和排水的相关效率.例题4.如图所示,一个水箱的中间位置上有一个排水孔A,它排水时的速度保持不变.现以一定的速度从上面向水箱中注水.如果关闭排水孔A,那么10个小时就可以将水箱灌满;如果打开排水孔A,那么需要11个小时才能将水箱灌满.现在,水箱是满的,如果单独打开排水孔A,那么多长时间之后,水箱里的水就只剩下一半?分析:孔以上的部分和孔以下的部分,排水或进水的情况不一样.我们应该把水箱分成两部分,分开考虑.Array练习4.如图所示,一个水箱的中间位置上有一个排水孔A,它排水时的速度保持不变.现以一定的速度从上面向水箱中注水.如果关闭排水孔A,那么8个小时就可以将水箱灌满;如果打开排水孔A,那么需要10个小时才能将水箱灌满.现在,水箱是满的,如果单独打开排水孔A,那么多长时间之后,水箱里的水就只剩下一半?例题5.某水库建有10个泄洪闸,现有水库的水位已经超过安全线,上游河水还在按不变的速度流入.为了防洪,需调节泄洪速度.假设每个闸门泄洪的速度相同,经测算,若打开1个泄洪闸,30小时水位降至安全线;若打开2个泄洪闸,10小时水位降至安全线.现在抗洪指挥部队要求在2.5小时使水位降至安全线以下,至少要同时打开几个闸门?分析:题目中提到了很多“速度”,比如河水流入“速度”,泄洪“速度”……这些速度其实就是工程问题中的哪个量?例题6.如图,有一个敞口的立方体水箱,在其侧面一条高的三等分点处有两个排水孔A和B,它们排水时的速度相同且保持不变.现在以一定的速度从上面往水箱注水.如果打开A孔、关闭B孔,经过20分钟可将水箱注满;如果关闭A孔,打开B孔,经过22分钟可将水箱注满.如果两个孔都打开,那么注满水箱的时间是多少分钟?分析:打开A孔,关闭B孔的时候,A孔以下的部分只有注水在工作,而A孔以上的部分,是注水和一个排水孔同时工作.打开B孔,关闭A孔的时候,B孔以下的部分只有注水在工作,B孔以上的部分是注水和一个排水孔同时工作.比较这两种情况,你能发现其中的不同和联系吗?下水道——城市的良心一场暴雨,北京成了“东方威尼斯”.网友仿旅游指南打趣道:“新燕京七景:陶然碧波,安华逐浪,白石水帘,莲花洞庭,大望垂钓,二环看海,机场观澜.威尼斯几百年做到的事,武汉几天就做到了;武汉几天做到的事,北京几小时就做到了.”不仅北京、武汉,5月间,广州也因暴雨出现过严重内涝.北京水务局回应称,城市建设排水系统滞后于城市发展,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在北京中心城区的排水管网最早还有明代的设施.但是城市管网更新面临诸多问题,老旧管网只能是打补丁,发现一处,补一处.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或城市,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台湾作家龙应台认为,一场大雨足矣.她说,“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了却不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有时候,GDP不算数,文明的差距,只差了一条下水道而已.下面是一些发达国家的下水道照片,或许值得我们借鉴.巴黎的下水道德国慕尼黑的地下储水设施英国谢菲尔德的下水道东京的下水道作业1.一水池装有两根出水管和一根进水管.单开一个出水管40分钟可放完全池水;单开一根进水管,30分钟注满空池,如三管齐开,多少分钟可以将满池水排空?作业2.一个水池有许多相同的进水管和排水管,如果打开一个进水管,那么12小时能将空池灌满,如果打开一个排水管,那么20小时能将满池的水排光,那么,同时打开2个进水管和2个排水管,多少小时能将空池灌满?作业3.一批货物在商店里销售,有一个售货员和一些进货员.售货员30天可以将摆满商品的商店里的全部商品卖出,而1个进货员需要90天才能将空商店摆满商品,现在商店中有一半的商品,售货员每天都卖出相同的商品,有2个进货员不断的给商店进货,几天之后可以卖完商店的商品?作业4.一个水池,底部安有一个常开的排水管,上部安有若干个同样粗细的进水管.当打开4个进水管时,需要5小时才能注满水池;当打开2个进水管时,需要15小时才能注满水池.现在需要在2小时内将水池注满,那么最少要打开几个进水管?作业5.如图所示,一个水箱上有A、B两个排水孔,两个排水孔都位于水箱侧面一条高的四等分点上.现在,以一定的速度从水箱上方向水箱内灌水.如果打开A孔、关闭B 孔,那么需要26分钟能将水箱灌满;如果打开B孔、关闭A孔,那么需要30分钟能将水箱灌满.那么将两个排水孔同时打开,需要多少分钟才能将水箱灌满?AB学习与生活的苦,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一个。
德国的下水道那么好?中国为啥不用前文:德国的抗洪神器,中国没有吗?小编已经在前文中介绍过,德国的防洪墙也不是中国洪水的救世主。
一些小伙伴可能想起了德国的另一个抗洪神器:下水道!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为什么中国不用德国的下水道。
“德式神话”:是排水管好还是自然条件好?中国的排水系统和德国有本质的差别。
我国的排水系统采用的“地下管网式”。
而德国采用的多是“地下廊道式”排水设施。
前者在较浅的地下埋藏着口径约一米的排水管,而后者往往深埋地下几十米,宽达数米。
国内唯一一个部分采用了“地下廊道式“排水设施的大概就是青岛了。
正因此,这个城市不易积水的故事也成了各种神化德国下水道的例证。
事实上,德占期青岛建的地下雨水管道大概有只有80公里左右,但随着城市的发展,青岛原有的排水系统已经不适用,进行了大量改造,目前“德国造”排水系统已不到3公里,所占比例不到1/1000。
至于“油纸包”的说法更属子虚乌有,有兴趣的童鞋可以自行百度。
青岛沿海的泄洪口那么为什么这个城市不易积水呢?不能说排水系统一点作用不起,但是它的自然条件本来就不容易积水啊!据原青岛市排水管理处处长安宝月称:青岛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面临海,地下排水管道依势而建,这一地形特征使得积水可以较快地排入大海,低洼地点雨后半个小时基本可排干,不容易形成内涝。
传说中的青岛排水系统,德占期建造。
德式的排水系统为何中国不用?“地下廊道式”排水设施可并不是德国独有的,欧洲许多国家都在使用。
特别是巴黎、伦敦、罗马等城市的排水设施都可谓是“地下廊道式”的典范。
法国巴黎下水道博物馆说到下水道的宽敞,必须要说的是巴黎的下水道,它们建在地下50到60米,堪称豪华,巴黎人甚至将这个城市的下水道开发成了一个博物馆,向世人介绍他们的成就。
巴黎的下水道建设,前后共花了126年的时间才修建成功,水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总长2347公里,规模远超巴黎地铁。
巴黎的下水道像河一样可以行船,昼夜灯火通明。
探秘美英德等国下水道:城市良心表里如一?1?23?3地理位置:位于德国东北部平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雨量:分布平均,约为580毫米/年面积:约900平方公里下水管道长度:9500千米兴建时间:1873年维修:每年65千米例行检查柏林市水处理机构:6个污水处理厂,2个地表水厂,4个储水过滤器,9个自来水工作站人均水费(包括排污费):32欧元/月德国人素来重视城市规划,规划几乎覆盖了每一寸德国土地,严谨的德国式规划非常具有前瞻性,至少要考虑50年以上,一朝规划,百年受益。
柏林排水系统也秉承这一原则,从1873年兴建第一条下水道开始到今天,在柏林900平方公里土地下排水管道已长达9500千米,相当于从柏林到北京的距离。
柏林自来水公用事业公司从1852年起,就开始负责柏林的供水,该公司新闻发言人阿斯雷德·哈肯内斯·弘普介绍,按照柏林市政厅要求,公司最初营建柏林地下管道设施时便考虑了柏林未来80至100年的城市发展规模,按照预计给排水规模在地下铺设了满足不同使用需求的管道。
尽管柏林在地理和气象上来看不属于强降雨覆盖地区,但是在规划设计中,设计者预想了柏林可能面临的最极端情况,将内涝等问题都包含在了规划图之中。
直到现在柏林自来水公司还在根据市政发展情况对规划蓝图不断改善和预估,引入更先进和环保的技术对地下排水设施进行维护修缮和扩建。
污水雨水分离排放减轻管道压力柏林市自来水公司首席工程师拉尔夫·杰纳克介绍说,柏林的下水管道分为两种,即污水雨水合流管道和污水雨水分流管道。
整个排水系统的目标是既可以防止城市内涝,同时可蓄积雨水,合理利用废水,节约水资源。
柏林地下管道中,1/4的下水管道是污水雨水通过一个管道排放的,这些管道主要在市中心。
对于市中心而言地下空间有限,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节省地下空间。
而另外3/4的下水道,则是雨水排涝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分开运行。
雨水通过专门管道直接排入城市周边的河流和湖泊,而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则通过废水管道到达排水站,再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世界城市下水道一览看到最后一个我又汗颜了(图)对国外游客来说,巴黎似乎意味着繁华、浪漫、灯红酒绿一般的快乐生活。
可是很多人或许都不知道,就在繁灯初放的夜市中,仅仅隔着一层薄薄的柏油马路和泥土,巴黎的地下世界――下水道,却是另外一番样子。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欧洲名城,巴黎的下水道系统,就想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是一个绝世的伟大工程,这里没有黑水横流的垃圾,也没有臭气熏天的各种腐烂物体。
事实上自从雨果在《悲惨世界》中介绍冉阿让背负自己的未来女婿穿过了一段危险又深邃的下水道流沙泥之后,巴黎的下水道系统又经过了无数次的改进,现在,巴黎人甚至将其开发成了一个下水道博物馆,向世人介绍他们的成就。
古老的巴黎排水道下水道博物馆Tips:交通:坐地铁9号线或RERC 线,Pontdel’Alma站下车;开放时间:5月1日到9月30日11:00–17:00;10月1日到4月30日11:00–16:00;每周四、周五,以及一月的第2-4周休息据报道,巴黎经常下雨,从未发现下雨积水导致的交通堵塞。
巴黎的下水道均处在巴黎市地面以下50米,水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总长2347公里,规模远超巴黎地铁,难怪雨水到了地面便迅速了无踪影。
由于巴黎下水道系统享誉世界,下水道博物馆已成为巴黎除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凯旋门外的又一著名旅游项目。
能成为旅游景点,下水道肯定能容下很多游人,无比宽敞,可以行走奔跑(这种情形在西方电影里经常出现),有通畅的排气系统、有纯净空气,不会、不能臭气熏天。
下水道博物馆位于塞纳河阿尔玛桥畔,这里没有显眼的建筑,只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售票亭,掏3.8欧元购票后即可从旁边狭窄的旋梯进入地下6米的深处,探究巴黎的“五脏六腑”。
据介绍,每年来此参观的游客有近10万人。
古老的巴黎排水道法国首都巴黎的下水道博物馆从外表看并不特别,就是一个普通的下水道井盖。
但是掀开这个井盖进入地下,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地下宫殿。
巴黎下水道虽然修建于19世纪中期,但就是用现在的眼光看,这些高大、宽敞如隧道般的下水道实在是不同凡响。
探秘美英德等国下水道:城市良心表里如一(图)在每一座流光溢彩的城市下面,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
这个秘密,便是每个城市的“良心”——下水道世界。
当摩天大楼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向天空延伸,不断拉高城市的高度,向下挖掘的地下城,却未必能以同样的速度伸展。
相反,大多数国家,都需要用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来构建和完善这个庞大的地下城。
近代下水道的雏形脱胎于法国巴黎。
今天的巴黎下水道总长2300多公里,规模远超巴黎地铁,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下水道,也是世界上唯一可供参观的地下排水系统。
但即便是号称拥有“最完善地下城”的巴黎,也同样走过漫长而痛苦的历程。
在1852年拿破仑三世重建现代巴黎之前,巴黎是举世闻名的“臭都”。
巴黎花了20多年,建成600多公里长的下水道,才逐渐摆脱脏乱差,走向文明。
日本东京,一开始走的是“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只顾构建现代都市的光鲜面孔,却疏于地下城建设,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才决定建一个“表里如一”的都市。
东京地区的地下排水系统于1992年开工,2006年竣工,自此之后,东京“水患”不再。
比起地面上鳞次栉比的高楼和敞亮通达的马路,城市的下水道,才真正保存了一个城市最完整的发展记忆。
于2006年建成的东京地下防洪排水通道高约25米,长177米,宽78米。
巴黎拥有世界上唯一的下水道博物馆,通过图片、设备与真实的排水管道,介绍了巴黎市水处理的历史、排水技术说明、饮用水来源等,每年接待10万名参观者。
美国纽约,城市探险者在纽约市下水道中探险。
由于宽阔敞亮,纽约下水道是《007》系列、《碟中谍》系列电影中的常客。
英国谢菲尔德市中心的巨型排水隧道的一部分。
该市的排水渠是地下抛物线拱形隧道。
英国伦敦地下排水系统改造工程1865年完工,下水道全长2000公里。
巴黎地下排水管道。
工人在伦敦地下下水道中清污。
伦敦下水道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七大工业奇迹之一。
城市的良心:下水道上旬欧洲南部特大暴雨却安然无恙, 这一鲜明的对比足以引发思 考。
法国大文豪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说到:“下水道是城市的 良心”。
“ 7 • 21”事件的全过程,不仅昭示城市文明及生命本 真的价值, 更让我们反思北京此次暴雨致灾的诸多深层含义。
台 湾作家龙应台说, 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现代化, 一场大雨足 矣!地表上的建筑看得见,而下水道看不见,非得等到下一场大 雨,才能看得见,才能看出建设成果的真面目来,下水道,足以 看出一个城市的良心。
本文旨在对北京与巴黎的下水道进行对 比,对两者在应对暴雨时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行分析, 使下水道这 一城市基本设施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
、北京与巴黎两城市下水道建设基本情况简述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 永定河中游左岸,在北京市的西 面、北面及东北面都是连绵的山脉, 东南是渤海。
由于受季风和地形的影响, 北京的降雨分布极不均匀, 夏秋之交会形成很 集中的暴雨, 而冬季则雨量稀少。
北京的降雨量集中在 月、8月、9 月, 其中 7、8 两月降雨量占到全年的 63%。
北京 的排水系统建设有悠久历史, 北京开始建设排水系统, 源于元朝; 明清时期, 排水沟渠系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既有砖墙、石盖北京和巴黎,作为各自国家的首都,前者经历2012年7月 21 日的特大暴雨,水淹全城,举国哗然;后者经历2013 年 2 月6 月、 7的暗沟,也有建在地面上的明沟,系统比较完整;但在日伪及国民党统治时期,几十年间北京市基本上没有进行下水道的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在20 世纪50 年代对北京的下水道进行了系统的建设和规划,但直到今天,北京的老城区仍在使用这些设施。
自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如此滞后的下水道建设跟不上北京快速发展的速度。
北京城市排水系统主要包括城市河道、市政排水管线、排水泵站等,按照排水性质可分为雨水排水系统和污水排水系统。
虽然从1989 年开始,北京加快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实现从传统排水向现代排水的转变。
潜入地下,去看看“城市的良心”作者:丹尼尔.麦克尔斯来源:《视野》2011年第22期一百多年前,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就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每当夏季来临,暴雨倾盆,“城市的良心”便不得不经常接受考验。
如今,欧洲各大城市的市政管理人员发现,越来越多的游客希望潜入下水道一探究竟。
这在某种程度上要归因于近年来持续火热的环保话题——公众对污水的疏导及处理方式越来越好奇。
旅游业正朝地下拓展约瑟夫·戈特沙尔的大脑一度如同迷宫似的下水道般混乱。
那还是在四年前,当时他刚刚成为维也纳下水道公司的公关经理,苦苦寻找推广企业形象的灵感。
用他的话说,“一切都深藏地下,你的产品……实在难以说出口”。
幸运的是,1949年拍摄的经典影片《第三个人》的高潮片段,就是在维也纳的下水道里上演的一场惊险刺激的追逐戏。
受此启发,戈特沙尔推出了一项被称为下水道“第三个人之旅”的活动,果然大获成功。
维也纳并不是唯一一个将旅游业向地下拓展的欧洲城市。
2007年,英国布莱顿的商会经过投票,将当地的下水道评选为“最佳游览地”。
布莱顿的下水道犹如一座展现维多利亚时代工程和建筑风貌的鲜活的纪念馆,其得票数超过了包括约克公爵影院在内的其他名胜古迹,后者是英国最古老的电影院之一。
同年,布鲁塞尔也翻新了该市的下水道博物馆。
从外部来看,它就像一座希腊神庙。
在这座博物馆地下,游客可以在无人陪伴的情况下独自沿着一条气味浓烈的隧道漫步。
下水道旅游的鼻祖巴黎下水道博物馆,最近更计划实施彻底翻新,以迎接不断增长的客流。
这儿的管理人员全都是编制内的下水道工人,他们打算扩大展览范围,主题涵盖污水处理、安全设备和意外发现。
安全手册足有一寸厚欧洲各大城市的下水道,早就因雨果精彩生动的描写而闻名于世。
仍然以1867年正式开放的巴黎下水道博物馆为例,在那个年代,重新翻修过的下水道网络只是用来收集雨水,身穿白衣的工作人员会指引游客搭乘特殊的船只和车辆进行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