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

前言

语文课程是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的语文能

力提升,以及个人素养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提出一种

全新的大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使其在语文

学习方面得到更好的提升。

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达到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语文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逐步形成准确而完整的语

文知识体系;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其能够领悟文学艺术的内在

精神和美学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进行有效的思辨、论述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能力;

4.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拥有自主

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基础知识学习

基础知识包括语文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例如汉字、词语、句子、作文等方面的知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文学阅读与鉴赏

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文学阅读来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拓展其世界观和人生经验。教师可以从中国古代文学、古今杂文赏析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

写作能力培养

写作能力培养包括论述、叙事、写景和写人等方面,帮助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创造性思辨和表达。

独立思考与问题分析

独立思考与问题分析能力培养是本课程的重点,让学生拥有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深刻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以下方式:

课堂讲授

教师进行课堂专业讲授,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讨论和思考

教师通过讨论和思考来引导学生思考和独立分析问题。

组合式教学

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组合式教学,让学生进行合作分析、独立分析和讨论。

案例分析

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来展示学科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效果评估

本课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学生需要提交作业,进行课堂发言和问答,进行听课笔记和课后阅读等方式来检验学习效果。

结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领悟语文精髓、拥有批判性思维和深度分析能力,提高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范文

大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范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文课程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更好地实施大学语文课程,制定一套科学合 理的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 方法和考核评价四个方面,提出一份大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范文, 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课程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和人文素养。具体包括: 1. 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流畅地运用汉语进行 书面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通过阅读、分析和评价文 学作品,提升思维深度和广度;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人文情怀,增 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文学经典、现代文学、修辞学、写 作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 1. 文学经典:通过选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红楼梦》、《西游记》

等,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 现代文学:通过选读当代文学作品,如鲁迅、茅盾、巴金等作家 的代表作,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增强对当代文学 的认识和理解; 3. 修辞学:通过讲授修辞学知识,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学生了解文学语言的艺术特点,提升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4. 写作技巧:通过讲授写作技巧,如议论文、说明文、小品文等文 体的写作方法,使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提升文字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具体包括: 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互动式教学:通过讨论、辩论、小组活动等形式,营造轻松活跃 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体验。 四、考核评价 大学语文课程的考核评价应注重综合评价和能力评价,具体包括:

人文素质培养实施方案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实施方案 为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吸引和鼓励广大学生增强学习人文知识(文、史、哲、艺和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阅读人文经典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运用人文知识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大学生的成才奠定更为宽厚的基础。依据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应用型大学建设总体要求的培养目标定位,特制订人文素质培养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关乎人文,化成天下”为理念,以我校应用型大学建设为动力,以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为宗旨。通过人文素质培养,激发自主性学习、研究兴趣及潜能,促进文理交融,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良好的学风建设,强化大学生传承与创新文化的使命意识,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与格调。 二、成立专项工作领导机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处长为秘书长,学生处、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院(系)主管教学院长为成员的人文素质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协调和组织学校人文素质培养实施日常工作。 三、实施对象 全校在籍本专科学生

四、实施步骤与方法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结合我校学生特点,人文素质培养以“求实化导向、个性化设计、标准化实施”为原则,采取“初期摸底,结合专业、分类指导、逐步提高、人人达标”的四年不断线式教育模式。 (一)摸底与考查阶段 新生入学之初,教务处统一组织一次大学生文化素质综合考试,并将综合文化素质考试合格作为毕业的基本要求之一,成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二)培养与渗透阶段 1.人文社科类课程以固定比例列入公共选修课程和尔雅通识课程。 2.公共通修课程设置大学语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法律基础与思想品德修养、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 3.重视“两课”教学 思想素质是每个人整体素质的灵魂,"两课"是思想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利用"两课"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道德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基本国情教育、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等。 (三)提高与升华阶段 1.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 各类专业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任课教师可以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课教育的始终,挖掘专业课对

浙江师范大学语文专业中学名师省级培训实施方案

浙江师范大学语文专业 中学名师省级培训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家教育政策法规为依据,根据“科教兴省”的战略要求和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全面推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任务,研究和遵循优秀教师成长规律,努力为我省在较短时间内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终身学习能力、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的中学语文名教师队伍。 二、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 (一)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在思想政治、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诸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为培训对象在省内外逐步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和辐射度,成为具有某些方面专长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专家创造条件。 (二)具体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能自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人师表,具有高尚的人格。 2.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思想,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学习观;熟悉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发展和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动态,具有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3.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和其它相关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学科教学与教育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或发展自身的教育教学风格或专长,严谨治学,教学富有艺术性。 4.有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具备从事较高水平教育教学科研的知识和能力,善于将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能够主持或独立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并能发挥骨干、带头和示范作用,推动本地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5.具有较强的自我提高能力,能够通过包括信息网络技术在内的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教育教学资料与信息,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6.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够经常地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使用,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探索新型语文教学模式。 7.具有一定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培训对象 全省各地市推荐选送的中学语文骨干教师。 四、培训内容 根据培训目标和具体要求,培训内容由理论与技术、实践与考察和课题研究三个板块组成,各板块的学分比例为4∶3∶3。其中,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着重提高培训对象的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开拓专业视野,调整知识结构,更新教育教学手段,增强自我提高能力;教育教学实践与考察着重在实践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加强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对形成一定教育教学风格与特色打下良好的基础;课题研究着重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拓宽专业研究视野,增强发现教育教学规律的能力和总结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能力,增强教育创新的能力。 五、培训方法 1.坚持理论与实践,自主学习与集中、阶段性培训及持续性提高相结合的原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语文案例教学,采取理论学习—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与考察—课题研究相结合的形式实施培训。 2.实行导师(组)负责制,采用集中学习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的方式,以分散研修为主。集中学习采取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实地考察等形式;分散研修采取导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专题研究、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

大学语文教学实施细则

大学语文教学实施 细则

大学语文(高职)课程教学实施细则 授课教师:郭建昌 第一部分课程总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高等院校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必修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示能力。作为一门非中文专业公共必修基础课,《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在于适应科学技术对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进行文理渗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示能力和与专业相适应的应用写作能力,用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来陶冶她们的情操,培养和提高她们的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觉悟。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 《大学语文》本书属于文史哲方面的文学类课程,常言道文史哲不分家,因此在语文教学上能够适当与哲学、历史学等相关课程衔接,同时大学语文的教育意义主要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修养,那么思想政治道德也能够参与其中,综上,几门课程能够很好地共同搭建一个学习平台,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能够综合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大学语文》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学习形式,以《大学语

文》教材为文学作品蓝本,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经过对作品经典性的讲解以达到对学生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同时,本门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文化素质的主要课程之一。 第二部分教材使用和教学方法建议 一、教材 主教材名称:《大学语文》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主编:吕艺 二、本课程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7个章节,54学时,讲课学时为54学时。具体分配见附表。 附表:

三、教学中原则上是对中小学已学文学知识加以一番梳理,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对中小学学过的作家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重新加以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个系统、粗略的了解,从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大致能指出各朝、各代诗、词、文、赋、戏剧、小说的主要成就、代表作家、主要流派、代表作品及其成就与得失。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将学过的作家(流派)从宏观上加以审视。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渠道、自由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四、教学方法、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方法:亲授法 教学环节设计:课程导入→文本解析→课程小结→知识拓展→作业布置→完成授课 五、课程考核方案 课程考核形式:闭卷 考核时间:学期末(具体时间待定) 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教学成果报告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实践》教学成果报告 大学语文课程自2012年开始进行课程改革以来,在教材建设、课题立项、教科研论文及申请专利、成果获奖、教学材料的优化、课程推介与输出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总结如下: 一、做法及成绩 (一)教材建设 大学语文教学团队于2012年编制了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使用的《新编大学语文读本》教材。本教材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在内容的选取上凸显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现有的名校教材,大多强调“人文”理念而淡化语文的“工具性”,而本教材在内容的选取上,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应用文,都注重学生语文技能与素养的提高,如文选部分选取的苏步青《理工科学生也要有文史知识》,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古代文论设计三则》等篇目,应用文部分选取的活动方案,经济合同,招投标书,调查报告等,无不体现了应用型本科课程的特色。 2.在容量及内容的难易度上切合“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实际。 当下多数教材“求全”、“求广”,部头大,目标高,很难符合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实际。该本教材容量及难易度适中,文选部分都配有“阅读提示”,“注释”,“作者介绍”及“拓展阅读”,既适合教师灵活组织教学,又适合学生进行课外自学。 3.在课程内容结构上,以语文能力元素为核心设计单元模块。 现有的教材大多是按照文体、文学史或人文元素来设计单元的,其侧重的是文体知识与文体写作、文学知识与文学鉴赏,或人文精神与人文承传,均不利于语文能力的系统训练。该本教材则按语文能力元素“口语交际”、“书面表达”、“文学鉴赏”等设计单元,每个单元凸显一种能力元素,并以其为核心,辐射到文体知识、文学知识、人文精神、创新思维等其他方面。以语文能力元素为核心设计单元,则可强化语文应用能力的训练。 此外,还编制《新编应用文写作教程》教材1部,《演讲与口才》教材1部。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经典模板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目录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一)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 三、课程目标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五、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法建议 (二)学习方法建议 (三)教材选用建议 (四)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五)教学条件建议 (六)师资条件建议 (七)教案编写要求 六、教学评价与考核要求 七、其他说明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课程编码:10070004 课程类型:基础素质教育课 总学时:54学时 学分:3学分 适用对象(专业):高职各专业 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一、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于一体的重要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对高职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高其文化素养和基本素质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我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院各专业开设,课程的建设受益面广,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课程设置很有必要。 二、课程基本理念 《大学语文》适应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以为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对学生进行优秀经典文学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和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人文精神关怀,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并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大学语文》以经典的优秀文学名篇为内容,通过课堂上的阅读和鉴赏教学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理解、表达及运用能力的训练,致力于学生的思维、想象联想、感悟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大学语文》以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为指导,践行“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有效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形成,在语文“教”“学”“做”合一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 三、课程设计 本课程具有“文道结合”的特色,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向各专业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情操以及审美的教育。要求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般线索以及各个时期主要的文学成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作用于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了解现当代的重要作家,对作品选的个体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其文学鉴赏与文学审美水平,提高其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课程按照“一线串珠”思路进行编排。即以中外文学发展脉络为线索,按文学体裁进行分类编排,每类文学作品篇目按从古到今和先中国后外国的顺序排列,每类文学作品的学习均配有“文体概述与学习指导知识”,每篇有作家作品介绍、注释、导读、相关链接、思考与练习等内容。 三课程目标 一、能力目标 1.社会能力。《大学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际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人文情怀、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成为既能熟练运用语文工具又充满人文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2.专业能力。《大学语文》课程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通过阅读、理解、表达以及教学做合一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初步的教学基本素质与教学能力。 3.方法能力。《大学语文》课程要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的方法,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高职大学语文作为高职教育中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其培养目标是:以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为宗旨,以学生获取必需的语文实际运用技能为标准,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为主导,以模块组合为课程框架,紧密配合专业课的学习,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走向工作岗位所必须具备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把发展“人”作为首要的出发点,把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科学分制教学培养方案总则

本科学分制教学培养方案总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需要。 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术为魂”的办学理念;更新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教学;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强调多学科、多专业的相互依托和渗透,形成专业知识复合优势;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生涯设计,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就业竞争力;加强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加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本科主要为国家培养具备在经济全球化复杂条件下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精神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意识与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体要求是: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理想,有道德;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具有健康的审美观,追求高尚的情操。 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系统掌握本学科和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国际商务实际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商务信息的能力;具有熟练的外语和汉语应用能力;熟悉和掌握国际商务惯例及法律规则。 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养,拥有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的知识背景和专业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教学计划与课程结构 ㈠指导性教学计划 本科教育实行指导性教学计划。指导性教学计划的课程安排采用四学年制。 教学计划按专业和专业方向编制。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实施策略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实施策略 学科分类:职业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语文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一)问题的提出 1. 近年来,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越来越重视。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指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2017年5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华文化基因校园传承。 2. 高职院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之一,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非常有必要:其一与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普遍偏低,理想信念缺失,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律性较差,文言功底差,人文知识相对缺乏,传

统文化经典阅读量偏少,与中国传统文化有隔膜;其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少高职院校偏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素质类课程偏少,专门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类相关课程更是少之又少,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为数不多的人文素质类课程,自然应义不容辞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 53.2%,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95.1%,已经大大超过了传统PC 的使用率,其中超半数网民为20-40岁中青年,大学生已经习惯利用移动互联网下的移动终端设备进行社交、娱乐、看视频等,但在运用移动互联网进行在线自主学习和辅助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等方面,高职大学生普遍不够专心不够投入。 (二)课题界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移动互联网是指通过手机、平板电脑或其他手持终端设备,通过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大学生是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他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且机机联网已经成为现实,更有不少学生拥有平板电脑,由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性适时性、高效性、个性化,它已是大学生信息来源的主渠道,大学生对其依赖程度超越了传统互联网及其他传播媒介。所以本课题着眼于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语文课程中的实施策略,把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和网络辅助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听说读写练等方式,应用多种移动互联网途径和技术手段达

大学语文1教学实施设计方案

《大学语文1》教学实施设计方案 一、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是广播电视大学专科和开放本科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广告专业的必修课、非中文专业的选修课。依照中央广播电视在专科层次的培育目标和非中文专业本科层次的需要,本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程于第一、二学期开设,为学年课。108学时,5学分。本门课程的教学以文字教材为基础,音像教材为基干,采纳文字教材与音像教材相结合,直接辅导和自学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文字教材为《大学语文》,张继缅、陈寿立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辅助文字教材为《大学语文学习指导》,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音像教材为录象课,共10讲,为重点、难点文章的解析。 第一学期教学阅读欣赏单元;第二学期教学表达、说明、议论及言语交际单元。 (一) 主教材(选文58篇,知识单元5篇,全书总字数约30万字) 教学内容由两部份组成。一是选文,一是知识单元。 1. 选文,多数取名家名篇。古今中外兼收并蓄。古与今,以今为主;中与外,以中为主。选文力求典范且风格多样,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总之,文短,意美,法活。 2. 知识单元,重在理论上的提高。结合选文,指导学生阅读欣赏和表达的实践,着重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水平。 3. 选文配以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注释、阅读提示和试探练习题,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二) 学习指导书(全书总字数约25万字) 除选一些与主教材内容相乎应的文章外,还要以教材单元为单位弄成假设干综合性练

习。题型包括:名词说明、多项选择、背诵或复述、文章分析、文章修改、简答、论述及作文等。 (三) 录像课10节(每节25分钟)讲解重点和难点。 (四)本课程在八一学校为学期课,5 学分。 二、教学说明 (一)教学目的 学习教材所选文章和知识单元,了解、明确和把握有关的文学大体常识,同意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陶治,在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提高阅读及表达能力。 (二)教学要求 严格依照教学大纲和教学实施设计方案的要求,对教材中的内容别离达到了解、明确、把握的程度。把握作家作品的时期及文章特色,明确阅读欣赏的方式及一样规律,了解文体知识并能提高写作大体型文体文章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 1.对教材所选的文章,要熟读,并要有选择地背诵。 2.增强写作训练。在注重把握文章体式、内容、结构的同时,应专门注重思维方式的训练,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分寸感和得体的程度。 3.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三、学习支持效劳 一、本课程利用的文字教材《大学语文》,张继缅、陈寿立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然后明确了基于 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实施原则,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具 体的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关键词:网络教学;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开始向应用型本科院 校转型,国内高等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和强化应用人才的培养。这一趋势下 的高等本科教育也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此提升学生 的综合素质。据笔者调查发现,大学语文作为基础文化教育课程,已被众多高校纳 入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语文教育多被安排在大学 一年级的通识课程中。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已经成 为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基于网络平台的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教学也为师生交流提供 了新的空间和手段。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1.课程定位模糊 评价一门课程的价值和其存在的现实意义的主要方式就是课程定位,只有明确 一门课程的定位才能更好地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作为一门传统基础课程,大学语 文教育主要分为应用性和欣赏性两个功能,因此部分高等院校在相关教学模式的制 定时在课程定位上摇摆不定。作为工具性教学的大学语文课程更加重视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这也恰恰符合和传统语文的教学特点,并有部分本科院校 将应用文写作纳入大学语文教育。而以欣赏为主要目的的大学语文教育主要重视 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主要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应区别于中学语文,语文 的工具性教学阶段主要在中学,大学语文课堂更应该引导学生对文学经典进行赏析。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造成的课程定位模糊容易导致教材种类繁杂、教师教学方式 和内容差别较大、考核方式无明确标准、教学效果难以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2.课程地位边缘化 大学语文课程受到课程定位模糊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校对大学语文课程不够 重视,其地位也在通识教育课程当中不断受到削弱,特别是在课时与学分的分配上 显得格外明显。相较于大学物理和高等数学等课程的平均教学时间均超过60个 学时,而很多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的授课学时不足40学时,而在这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相关教师基于书本的教学内容较多,这样也就很难使教师开展更多有效的教学 方式。这样也会使课堂显得更加呆板,逐渐使同学们对大学语文课堂失去兴趣。同时,这种以传统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还易造成学生在主观意识上不够重视大 学语文课程,因此造成的恶性循环,更加使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边缘化。 3.缺乏课程体系意识 据笔者调查发现,大学语文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多隶属于通识教育学院 或基础教学部。从事大学语文教育工作的相关教师,并不能参与相关专业人才培 养方案的制定。其对课程开展的方式、开展时间、开展学时等诸多问题均不能做主,多数为学生所在院系直接指定。在此条件下开展的大学语文课程,很难融入 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使大学语文课程和学生所学专业不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这也是很多学生逐渐忽视了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认为其非专业课,对其今后 的就业和工作没有太多实质的帮助。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2018年“专升本”公共课辅导方案 根据《铜仁职业技术学院2018届毕业生“专升本”招生考试报名与考前辅导工作实施方案》(铜职院发〔2018〕10号)的相关要求,为做好我院2018年“专升本”公共课考前辅导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组织领导 (一)成立“铜仁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专升本’公共课辅导工作组” 组长:徐联 副组长:饶茂阳罗刚 成员:陈康石玉芳邓振华李吉祥 安乐 职责:审定辅导方案,决策辅导中的相关重大事项。 (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学工作部 主任:饶茂阳 副主任:李吉祥安乐 成员:教学工作部相关人员、招生就业部相关人员 职责:负责制定辅导方案、组织辅导工作、处理辅导过程中的相关事项。 二、工作组 1.教学组织组 组长:安乐 成员:李建东唐小曼 职责:发放教师教材、协调教室、安排教师、编制课

表。 2、学生管理组 组长:唐俊杰 成员:田勇莫正昌及招生就业部相关人员 职责:学生出勤管理、选定班长、以及培训期间学生管理的其他相关事宜。 3.英语课程组 组长:李东明 成员:樊波李东明谭洁裴如正肖雪廖晓琼何中职责:负责《英语》课程的辅导工作。 4.语文课程组 组长:覃伟 成员:彭雨生安学珍 职责:负责《大学语文》课程的辅导工作。 5. 高等数学课程组 组长:吴笑雪 成员:田应信杨荷花杨江涛 职责:负责《高等数学》课程的辅导工作。 三、教学安排 (一)内容与学时安排

(二)上课时间 2018年4月9日—6月1日,每周一至周日,具体安排详见课程表。 (三)上课地点 教学楼B、C栋 四、经费预算 辅导教师课时绩效,按实际发生情况,根据[2017]82号文件标准,随当月课时绩效一并计发。 五、培训要求 (一)教师 各课程组教师根据考试要求讨论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制定详细的考前辅导实施方案,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考前辅导和模拟训练,努力提高辅导班的教学质量与效果。辅导期间,各位老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不迟到不早退,自觉遵守教师守则,为学生做好表率。 (二)学生 1.学习纪律 1)参加“专升本”考前辅导的学生须严格遵守学院各项规章制度和课堂秩序,原则上报名即视为参加辅导,中途不得放弃。

xx大学公共基础课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xx大学公共基础课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1、改革依据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精神,按照学校提出的《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学校决定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力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具时代性和实效性。 2、学时学分安排与教学形式 3、授课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方式,课堂教学方法应结合所教授课程内容力求形式多样,如专题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互动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综合运用。课堂教学要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提炼教学内容;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要按学校要求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大纲,将实践教学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以及专业调查等活动相结合,注意实践教学的多样性。 4、考核方式 《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内容的考核采取开卷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堂教学内容为闭卷考试。“实践教学”的考核,采取“实践调查报告”的形式。 5、实施单位:思政部。

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1、改革依据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参照《课程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为了贯彻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文件精神,更好地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培养出更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本着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并且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按照学校提出的《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学校决定从2014级新生起正式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2、学时学分安排与教学形式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应用英语专业三年制适用)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大学语文》是为非中文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中国语言文学选修课。开设此课的宗旨是,通过阅读一定数量的中国古今名作,了解相关的作者及其文化历史背景,掌握并赏析一部分名家名作的基本风格与特点;同时,经过一定的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汉语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综合素养。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从先秦至当代共18篇文章的基本特征和背景知识,包括作家、作品、流派、风格、文学主张等。“掌握”的含义是指“熟悉”,即能对之做出说明或描述。 2、理解重点作品的内容和写作特点,包括作家的思想、情感、心理特征,作品中呈现出的主要艺术特色,审美特征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技巧等。“理解”的含义指的是能“体会”,能做出描述和展开式的说明、论述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古代部分作家作品的分析和鉴赏上,尤其要重视古汉语知识的讲解,同时也要尽可能介绍文章的背景知识,减少学生的阅读障碍。 考虑到该门课程的性质:它是人文的不是技术的,它是情感的不是逻辑的,它是人性的不是机械的,它是心理的不是物理的,它是素养的不是工具的,教学方法上应特别注重面授,充分利用课堂的内容资源与形式,使师生交流尽可能达到动态互动的效果。 四、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以《大学语文》(第二版)为主教材,由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具体学习、考核要求以此课程的教育大纲、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形成性考核方案和期复习指导为准。 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语文知识、阅读分析和作文知识。 1、语文知识:包括文学史常识,作家作品知识、语言知识三方面内容。 ①文学史常识及作家作品知识以教材中的介绍为主。 ②语言知识包括文言散文中常见实词的古今不同义,一词多义现象,以及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 2、课文阅读分析 ①要求理解并识记所学文章的内容。 ②能够归纳所学文章的论点、主题,分析论证、叙事方法以及文章的结构特点。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学分:3 学时:30 适用专业:各专业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课程是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属于公共基础平台课程。 该课程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设。文科类学生第一学期开设,理工科类学生第二学期开设。 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课程,本质上属于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它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与其他素质教育的课程一起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平台。它突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基础”特征,课程的设计培养方案围绕着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来进行。 2.课程作用 作为文化基础课程,该课程围绕着学院“厚基础、强素质、精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念,定位在以语文能力的培养为本位,同时更注重语文课的平台作用,强调语文与专业发展能力的联系,其“基础”特征指向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学审美眼光、人文关怀、言谈举止、精神风貌、交际沟通等方面。由此体现高

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开放性特点。它不仅包含课程基础性知识内容,更承担着提高学生阅读、思维能力和表达拓展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的任务,为学好各类专业课程和接受通才教育奠定基础。 3.课程任务 该课程应该具有精神启蒙、思维创新和能力养成的多重职能,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综合性“大语文”课程。应充分体现人文性、基础性、复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掌握必备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的水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具备相应岗位通用文化、文学素养,在综合素养方面有一定的提升。通过学习,学生应对中国文化、文学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有所提升,具备相应的文学认识水平和文学鉴赏水平;能掌握必备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并提高社会感悟、审美认知以及合作、拓展等综合实践能力。本课程既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必备前提,更是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使之成长为一个合格公民的有力保证。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育,不是在进行研究型、理论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结构并不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完整性,教育的本位是基于“应用能力”而不是基于“理论研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直接走向企业,直接面向专业工作岗位的应用性人才。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质量控制的具体实施-职业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质量控制的具体实施-职业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属于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语文也逐渐从传统的语文知识结构为主的教学模式走向了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应用能力为重心、人文素养为主线的改革之路。在工学结合、学做合一理念的指引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在重组教学内容、创设教学形式上颇见成效,而作为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保障体系课程教学质量控制,也成了教学改革进程中重要的关注点。 教学质量控制是指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测和控制,以确保教学过程性学习以及终结性学习成果都能达到预设的目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实施合理、规范、有效的教学质量控制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推动力,是大学语文教学自身学科特性与职业人才对语文教

学需求能否有机融合的观测点。因此,要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进程中有效实现教学质量控制,就要找出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的关键着力点,构建规范、激励、适宜的质量控制体系。 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现状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一般是以自身特点为基本立足点,以专业职业通用能力对课程的诉求为导向,紧扣语言交际规范文字书写文学、文化解读应用写作等能力进行教学设计,以主题活动引领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进而逐渐形成三融合,即语文教学内容与校园文化的融合,语文教学设计与专业设置的融合,语文教育目标与社会人文审美需求的融合,最终实现职业人的人文审美提升。 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在教学内容上,摒弃了以语文知识体系为框架的传统套路,而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出发点,兼顾专业特点,去组织教学素材,提炼语文基础知识,努力做到从课程中来,到专业中去,设置语言、文学、文化、写作模块内容来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效倾听能力、写作能力、人文审美体验

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新版)

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语文教育专业 专业代码660201 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学制与学历三年专科 就业面向兴安盟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单位及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文秘、文职、管理、公关等部门。 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1.适应我区和兴安盟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及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文秘、文职、管理等岗位,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2.系统掌握语文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具有较强的文字书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胜任教师、新闻媒体及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工作。 二、培养规格 1.知识结构: (1)工具性知识 有较强的文学和口头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熟悉一门外语;具备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文学、社会学、美学、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礼仪规范等。 (3)专业技术基础知识 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课件制作、标准普通话、计算机等级、外语等级等。 (4)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要求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各学科发展的历史,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理解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

2.专业技能结构: (1)具有较强的文字书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具有初步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积极探索,大胆革新,开创新局面。 (3)具有初步的语文教研能力。 3.素质结构: (1)良好的政治修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修养。 学生毕业应在规定时间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且成绩合格,取得普通话合格资格证书、英语三级资格证书,并鼓励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书。 职业证书 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可通过考试取得如下资格证书。 1. 普通话资格证书(二级乙等以上); 2. 教师资格证; 3. 计算机等级证书(三级)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一、建设思路 依照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语文教育专业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通过社会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构建知识、技能、素质有效融合的课程体系,实施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教学。 1.强化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提高的培养,根据市场行业需求,强调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应用性、实用性等特点,强化实践性环节,建立以语文教育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体系。 2.教师根据自己所教课程的实际,提出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的意见,文学类课程重在加强经典文本的阅读和赏析;专业基础课、技能课重在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教学内容根据职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考核大纲及历年真题+答案

《大学语文》 (课程代码:04729) 目录 第一部分、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 (2)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3) 一、语言文学知识部分 (3) (一)语言知识 (3) (二)文学知识 (3) 二、作品阅读分析部分 (4) (一)散文中的议论文 (4) (二)散文中的记叙文 (7) (三)诗歌 (12) (四)小说 (16) 三、作文部分 (18) 第三部分关于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考核方案的说明与实施要求 (19) 一、关于考核目标表述用语的说明 (19) 二、关于教材的规定 (19) 三、对个人自学与社会助学的要求 (19) 四、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20) 第四部分章节作业与综合测试题 (21) 一、章节作业 (21) 第一章作品阅读分析——散文中的议论文 (21) 第二章作品阅读分析——散文中的记叙文 (34) 第三章作品阅读分析——诗歌 (43) 第四章作品阅读分析——小说 (55) 章节作业参考答案 (59) 二、综合测试题 (79) 综合测试题(一) (79) 综合测试题(二) (85) 综合测试题(三) (91) 综合测试题(四) (98)

综合测试题(五) (104) 综合测试题(六) (111) 综合测试题(七) (117) 三、历年试题--------------------------------------------------------------------------------------------------125 2010年10月--------------------------------------------------------------------------------------------125 2011年1月----------------------------------------------------------------------------------------------131 2012年4月----------------------------------------------------------------------------------------------138 2012年10月--------------------------------------------------------------------------------------------144 2013年1月----------------------------------------------------------------------------------------------152 第五部分综合测试题及历年试题参考答案-------------------------------------------------------------159 一、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159 二、历年试题参考答案------------------------------------------------------------------------------------182 第一部分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 《大学语文》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除中文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公共必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言文学水平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应充分体现语言文学基础课的性质,注意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现代和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语言、写作等课程的区别,注意与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应用性文体写作课程相区别。在整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科体系中,《大学语文》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性文化基础教育职能。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在高中语文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学应考者的人文素养、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并为学好各类高等教育专业和实施通才教育打下良好文化基础。 (一)学习、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现代人文精神。 (二)阅读、分析精选的古今中外作品名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 (三)借助精选名篇的潜移默化和示范效应,提高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写作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