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指数法---安全防护距离
- 格式:doc
- 大小:227.50 KB
- 文档页数:12
《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确定方法》(GB/T 37243-2019)标准解读材料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一、编制过程(一)编制背景2014年12月23日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在《关于下达2014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综合〔2014〕89号)文件中下达了《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确定方法》(以下简称《确定方法》)的制定计划,项目编号为20141867-T-450,由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石化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等3家单位共同起草编制,由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担任主编。
本标准通过比较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综合考虑我国危险化学品企业监管现状和装置自身危险特性,在近年来开展的专题研究和大量试点验证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计算方法,通过进一步规范相关方法的使用,提高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起草过程2010年8月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正式启动《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外部安全防护距离》课题研究工作,历时两年科研攻关,多次组织相关行业专家以及重点企业代表进行研讨,相关成果于2014年5月7日以《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4年第13号),以下简称13号公告)的形式予以公布。
13号公告发布后,经过3年多的应用,相关方法在多个大型危化项目搬迁,新建大型危化项目选址规划进行了实际应用。
标准编制组收集了实际应用中的反馈意见,在原公告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形成了《确定方法》(征求意见稿)。
2017年7月27日,《确定方法》(征求意见稿)通过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化学品协会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此次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到意见118条,采纳49条,部分采纳9条,标准修改完善后形成《确定方法》(送审稿)。
2017年10月28日,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分技术委员会针对《确定方法》(送审稿)组织召开了标准审查会,根据会上委员和专家意见修改后形成《确定方法》(报批稿)。
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等级标准表危险化学品基准量危险指数与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对照表汇总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等级标准表危险化学品基准量危险指数与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对照表编辑:新乡市朱振尧高级工程师2.确定危险化学品基准量。
按危险化学品的物理危险性确定其火灾爆炸基准量,或按危险化学品的健康危害性确定其人员健康基准量。
危险化学品基准量3.计算校正因子。
根据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类型,校正因子分为针对火灾、爆炸影响的最终火灾/爆炸校正因子和针对人员健康的最终人员健康校正因子。
计算校正因子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危险化学品的物理状态;2)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与边界的距离;3)危险化学品的使用状态。
同时还要考虑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以及专家的意见和经验。
最终火灾/爆炸校正因子的计算公式如下:123=FF FF FF β??(2)式中:FF 1——取决于危险化学品的物理状态:当危险化学品为固体或粉末、液体时,FF 1=1;当危险化学品为气体时,FF 1=0.1;FF 2——取决于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距厂区边界的距离:当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距厂区边界的距离小于或等于30米时,FF 2=1;当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距厂区边界的距离大于30米时,FF 2=3。
FF 3——取决于危险化学品装置的类型:当装置类型为生产装置时,FF 3=0.3;当装置类型为地面储存装置时,FF 3=1;当装置类型为地下储存装置时,FF 3=10。
最终人员健康校正因子的计算公式如下:123=FH FH FH β??(3)式中:FH 1——取决于危险化学品的物理状态:当危险化学品为固体时,FH 1=3;当危险化学品为液体或粉末时,FH 1=1;当危险化学品为气体时,FH 1=0.1;FH 2——取决于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距厂区边界的距离:当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距厂区边界的距离小于或等于30米时,FH 2=1;当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距厂区边界的距离大于30米时,FH 2=3。
浅谈“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作者:罗邵伟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下旬刊》2018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介绍了“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由来及现状,介绍了几种火灾和爆炸可以采用的模型,有助于工程人员对火灾及爆炸状况下的伤害和损害做出预判。
关键词: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定量风险计算;火灾;爆炸2014年5月,国家公布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明确定义了“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概念: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危险源在发生火灾、爆炸、有毒气体泄漏时,为避免事故造成防护目标处人员伤亡而设定的安全防护距离[3]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外部”两字主要针对危险源或企业外部设施,不包括企业内部设施之间的安全距离;“安全防护距离”主要是为避免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设定的缓冲距离,同时为人员采取应急救援行动争取时间[1]。
1 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由来及现状2011年之前,安全防护距离的确定多数来自于专家判断、以往事故案例、类似工厂运行经验等,没有统一的定量计算标准[1]。
自2011年12月起,国家要求危化品单位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估并确定等级。
可以组织本单位人员或外聘专家、也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安评机构进行安全评估。
安全评估可以与安全评价一起进行,以安全评价报告代替安全评估报告,也可以单独进行安全评估[2]。
2014年5月,《标准》要求项目在安全评估/评价报告中进行“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计算,部分地区甚至要求在初步设计阶段再次进行相关计算。
针对爆炸品、重点监管和非重点监管三类危化装置,《标准》提出采用三种不同方法计算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但《标准》并未明确指出这样的距离需强制执行。
2015年4月,国家要求危化品企业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应由《标准》确定[4];这样就使其具有了强制性。
2 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计算2.1 事故后果计算法适用于涉及爆炸品类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装置,可以不用与《标准》给出的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对照,只要计算爆炸空气冲击波超压值,看是否超过允许值。
《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专项安全评价报告》编写要求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的陆上危险化学品企业均应聘请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进行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专项安全评价。
评价机构应依据《安全评价通则》(AQ8001-2007)、《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AQ/T 3046-2013)、《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4年第13号,以下简称“13号公告”)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0号)的有关要求,出具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专项安全评价报告,并对评价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专项安全评价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评价目的、评价范围、评价依据。
2、被评价单位概况介绍。
(1)简述被评价单位建厂时间、地理位置、占地面积、职工人数、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情况、安全评价情况、重大危险源评估情况、安全管理现状等内容,明确生产或者储存规模。
(2)详细介绍周边环境及平面布置情况,特别是被评价单位周边敏感点情况(村庄、学校、影剧院等“13号公告”中要求的防护目标),应阐述厂区周边1km以内各防护目标情况,涉及高毒及以上气体的企业应阐述厂区周边2km以内的防护目标情况。
(3)简述气象条件、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等自然条件,气象条件应包含十六风向的风速风频,年均温度,年均风速,大气稳定度等必要参数。
(4)简述被评价单位涉及的属于危险化学品的原辅材料、产品、中间产品的包装、储存、运输情况。
(5)简述生产工艺流程和选用的主要装置(设备)和设施,明确危险化工工艺、重大危险源分级、采取的安全控制措施、探测系统、隔离系统等情况。
(6)简述重要的公用工程情况。
3、风险辨识。
通过物质辨识和生产、储存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为安全防护距离计算打下基础。
运用风险分析方法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进行分析,辨识出潜在的危害事件,确定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类型,并对潜在的火灾、爆炸、毒物泄漏等事故场景进行分析和描述;利用事故统计、设备可靠性分析以及相关模型等进行事故发生基础概率分析;结合企业安全防护措施进行事故发生概率分析以使风险评价的结果更加接近企业实际。
外部安全防护距离推荐方法选择依据通过综合考虑我国目前的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管现状、装置涉及危险化学品和工艺的危险特性,将危化装置分为涉及爆炸品的、重点监管的和非重点监管三类,分别推荐了相应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确定方法。
1.涉及爆炸品的危化装置。
爆炸品不需要借助外界提供氧,仅靠自身就可以发生瞬间整体爆炸,对外界造成危害的时间很短,防护目标处人员没有采取撤离疏散等应急措施的可能,并且爆炸事故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较大。
基于以上因素,爆炸品危化装置需要单独作为一类选取最为严格的事故后果法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周边居民和公共财产的安全。
2.重点监管的危化装置。
由于该类装置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危险性较高,装置规模通常较大,加上工艺复杂多样,不同装置之间安全水平参差不齐,在选取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确定方法时既要考虑科学性又要考虑针对性,因此推荐选用在发达国家已被广泛应用的定量风险评价法。
定量风险评价法不仅可以科学的评价出装置的实际安全水平,而且可以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措施提升装置的本质安全水平,体现了科学性和针对性。
自《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0号,以下简称“40号令”)公布以后,定量风险评价法在涉及毒性气体、爆炸品、液化易燃气体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评估方面进行了广泛应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本次将定量风险评价应用于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确定,是在《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AQ/T 3046-2013)公布以后,对40号令第九条有关规定的扩展延伸。
与40号令第九条规定相比,采用定量风险评价法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装置范围更广,依据的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更适用于危险性稍低于40号令第九条所列的装置。
因此当危化装置符合40号令第九条规定的情形,需按照40号令中规定的风险标准执行。
3.非重点监管的危化装置。
该类装置的特点是工艺简单,数量众多,规模不一,很多属于规模较小、品种单一的中小企业。
安全及卫生防护距离及紧急疏散距离标准【序】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安全和卫生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灾难事件中,安全和卫生防护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本文将就安全及卫生防护距离及紧急疏散距离标准展开深入探讨,并对其涉及的概念和主题进行全面分析。
【主体】1. 安全及卫生防护距离标准安全及卫生防护距离标准作为保障个人和公共安全的重要指标,旨在为危险区域设定安全范围,以避免潜在的伤害和事故发生。
这一标准通常参考相关法规和政策制定,在不同领域和行业中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实施要求。
在建筑工地中,安全防护距离标准要求工人与危险设备或工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以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与健康;在化学工厂中,卫生防护距离标准要求人员与危险化学品之间保持足够的距离,以减少事故风险。
2. 紧急疏散距离标准紧急疏散距离标准是应对突发灾害和事故时的重要评估指标。
当灾害事件发生时,快速、安全地疏散人员是最为关键的。
紧急疏散距离标准是根据灾害事件的类型、规模和威胁程度制定的,旨在确保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安全逃离灾害区域。
在火灾疏散中,紧急疏散距离标准要求人员能够在规定时间内从灾害现场撤离至安全区域,以确保生命安全。
3. 安全及卫生防护与紧急疏散的关系安全及卫生防护距离和紧急疏散距离标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安全及卫生防护距离标准旨在预防事故和伤害的发生,保障人员的安全与健康;而紧急疏散距离标准则是在事故发生后尽快将人员从危险区域转移到安全区域。
二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安全系统,保障了人员在各种情况下的安全与生命安全。
4.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的个人观点中,安全及卫生防护距离及紧急疏散距离标准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安全和卫生意识也提高了。
然而,仅仅有意识还不够,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及卫生防护距离及紧急疏散距离标准是保障人员安全的关键。
在我看来,标准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相关领域的特点和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要求。
《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专项安全评价报告》编写要求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得陆上危险化学品企业均应聘请具备相应资质得安全评价机构进行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专项安全评价。
评价机构应依据《安全评价通则》(AQ8001-2007)、《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AQ/T 3046—2013)、《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与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4年第13号,以下简称“13号公告”)与《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0号)得有关要求,出具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专项安全评价报告,并对评价内容得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专项安全评价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评价目得、评价范围、评价依据.2、被评价单位概况介绍。
(1)简述被评价单位建厂时间、地理位置、占地面积、职工人数、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情况、安全评价情况、重大危险源评估情况、安全管理现状等内容,明确生产或者储存规模。
(2)详细介绍周边环境及平面布置情况,特别就是被评价单位周边敏感点情况(村庄、学校、影剧院等“13号公告”中要求得防护目标),应阐述厂区周边1km以内各防护目标情况,涉及高毒及以上气体得企业应阐述厂区周边2km以内得防护目标情况。
(3)简述气象条件、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等自然条件,气象条件应包含十六风向得风速风频,年均温度,年均风速,大气稳定度等必要参数.(4)简述被评价单位涉及得属于危险化学品得原辅材料、产品、中间产品得包装、储存、运输情况。
(5)简述生产工艺流程与选用得主要装置(设备)与设施,明确危险化工工艺、重大危险源分级、采取得安全控制措施、探测系统、隔离系统等情况。
(6)简述重要得公用工程情况。
3、风险辨识.通过物质辨识与生产、储存装置得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为安全防护距离计算打下基础。
运用风险分析方法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进行分析,辨识出潜在得危害事件,确定可能产生得事故后果类型,并对潜在得火灾、爆炸、毒物泄漏等事故场景进行分析与描述;利用事故统计、设备可靠性分析以及相关模型等进行事故发生基础概率分析;结合企业安全防护措施进行事故发生概率分析以使风险评价得结果更加接近企业实际。
《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专项安全评价报告》编写要求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的陆上危险化学品企业均应聘请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进行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专项安全评价。
评价机构应依据《安全评价通则》(AQ8001-2007)、《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AQ/T 3046-2013)、《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4年第13号,以下简称“13号公告”)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0号)的有关要求,出具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专项安全评价报告,并对评价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专项安全评价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评价目的、评价范围、评价依据。
2、被评价单位概况介绍。
(1)简述被评价单位建厂时间、地理位置、占地面积、职工人数、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情况、安全评价情况、重大危险源评估情况、安全管理现状等内容,明确生产或者储存规模。
(2)详细介绍周边环境及平面布置情况,特别是被评价单位周边敏感点情况(村庄、学校、影剧院等“13号公告”中要求的防护目标),应阐述厂区周边1km以内各防护目标情况,涉及高毒及以上气体的企业应阐述厂区周边2km以内的防护目标情况。
(3)简述气象条件、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等自然条件,气象条件应包含十六风向的风速风频,年均温度,年均风速,大气稳定度等必要参数。
(4)简述被评价单位涉及的属于危险化学品的原辅材料、产品、中间产品的包装、储存、运输情况。
(5)简述生产工艺流程和选用的主要装置(设备)和设施,明确危险化工工艺、重大危险源分级、采取的安全控制措施、探测系统、隔离系统等情况。
(6)简述重要的公用工程情况。
3、风险辨识。
通过物质辨识和生产、储存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为安全防护距离计算打下基础。
运用风险分析方法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进行分析,辨识出潜在的危害事件,确定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类型,并对潜在的火灾、爆炸、毒物泄漏等事故场景进行分析和描述;利用事故统计、设备可靠性分析以及相关模型等进行事故发生基础概率分析;结合企业安全防护措施进行事故发生概率分析以使风险评价的结果更加接近企业实际。
《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专项安全评价报告》编写要求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的陆上危险化学品企业均应聘请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进行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专项安全评价。
评价机构应依据《安全评价通则》(AQ8001-2007)、《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AQ/T 3046-2013)、《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4年第13号,以下简称“13号公告”)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0号)的有关要求,出具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专项安全评价报告,并对评价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专项安全评价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评价目的、评价范围、评价依据。
2、被评价单位概况介绍。
(1)简述被评价单位建厂时间、地理位置、占地面积、职工人数、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情况、安全评价情况、重大危险源评估情况、安全管理现状等内容,明确生产或者储存规模。
(2)详细介绍周边环境及平面布置情况,特别是被评价单位周边敏感点情况(村庄、学校、影剧院等“13号公告”中要求的防护目标),应阐述厂区周边1km以内各防护目标情况,涉及高毒及以上气体的企业应阐述厂区周边2km以内的防护目标情况。
(3)简述气象条件、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等自然条件,气象条件应包含十六风向的风速风频,年均温度,年均风速,大气稳定度等必要参数。
(4)简述被评价单位涉及的属于危险化学品的原辅材料、产品、中间产品的包装、储存、运输情况。
(5)简述生产工艺流程和选用的主要装置(设备)和设施,明确危险化工工艺、重大危险源分级、采取的安全控制措施、探测系统、隔离系统等情况。
(6)简述重要的公用工程情况。
3、风险辨识。
通过物质辨识和生产、储存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为安全防护距离计算打下基础。
运用风险分析方法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进行分析,辨识出潜在的危害事件,确定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类型,并对潜在的火灾、爆炸、毒物泄漏等事故场景进行分析和描述;利用事故统计、设备可靠性分析以及相关模型等进行事故发生基础概率分析;结合企业安全防护措施进行事故发生概率分析以使风险评价的结果更加接近企业实际。
三、危险指数法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性质、位置和生产类型,评估和计算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的危险指数,并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方法。
(一)适用范围。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同时符合下列所有情形的,应当选用危险指数法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1.未列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布的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的;2.不涉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布的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或涉及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但不构成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的;3.涉及毒性气体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不构成重大危险源的。
(二)计算步骤。
危险指数法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收集资料数据确定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等级确定危险化学品的基准量确定危险化学品的校正量计算所有危险化学品存在量与校正量比值并累加,得到危险指数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所有危险化学品否是查危险等级标准表查基准量表计算校正因子查危险指数等级与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对照表图1 危险指数法流程图计算步骤如下:1.确定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等级。
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等级是按物理危险性(火灾/爆炸)或健康危害性(人员健康)进行的危险性分级。
根据收集的危险化学品资料,通过查表1,可得到其危险等级。
表1 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等级标准表危险化学品危险货物分类说明危险种类危险等级易燃气体2.1a)与空气的混合物按体积分数占13%或更少时可点燃的气体;b)不论易燃下限如何,与空气混合,燃烧范围的体积分数至少为12%的气体。
火灾爆炸高2.1 易燃成分占45%或更多的气溶胶。
火灾爆炸高液化石油气(LPG)火灾爆炸中易燃液体3PGⅠ闪点<23℃,初沸点≤35℃火灾爆炸高3PGⅡ闪点<23℃,初沸点>35℃火灾爆炸高3PGⅢ23℃≤闪点≤60℃火灾爆炸中可燃液体60℃<闪点≤93℃火灾爆炸低液态退敏爆炸品3PGⅠPGⅡPGⅢa)物质:(i)列为液态退敏爆炸品,在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以下简称《规章范本》)中包装分类为Ⅰ、Ⅱ或Ⅲ;b)液态退敏爆炸品:(i)是一类爆炸品添加退敏剂形成液体,不再满足爆炸品的条件;(ii)没有列在《规章范本》中,没有包装分类。
火灾爆炸高易燃固体—易燃固体和摩擦易着火的固体4.1(a)PGⅡ按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试验和标准手册》(以下简称《试验和标准手册》),迅速燃烧或反应迅速或可能通过摩擦起火的物质。
火灾爆炸中4.1(a)PGⅢ按《试验和标准手册》相关测试方法测试,危险性比4.1(a)PGⅡ低的物质。
火灾爆炸低自反应性物质4.1(b)A类B类按《试验和标准手册》相关测试方法测试,会传播爆轰或快速爆燃或剧烈反应或热爆炸的热不稳定物质。
火灾爆炸高学品分类说明危险种类等级4.1(b)C类D类按《试验和标准手册》相关测试方法测试,危险性比4.1(b)A类、B类低的物质。
火灾爆炸中4.1(b)E类F类按《试验和标准手册》相关测试方法测试,危险性比4.1(b)C类、D类低的物质。
火灾爆炸低固体退敏爆炸品4.1(c)PGⅠPGⅡPGⅢa)列入《规章范本》的几种物质;b)是一类爆炸品添加退敏剂形成固体,不再满足一类爆炸品的条件。
火灾爆炸高自燃物质4.2PGⅠa)不满足《规章范本》4.1.2判定标准,但按《试验和标准手册》,与空气接触5分钟内发生燃烧的固体;b)不满足《规章范本》4.1.2判定标准,但是依据相关测试条件,可以燃烧或使滤纸燃烧的液体。
火灾爆炸高4.2PGⅡ不满足《规章范本》4.1.2判定标准,但按相关测试方法,满足特定标准的物质。
火灾爆炸高4.2PGⅢ不满足《规章范本》4.1.2判定标准,但按相关测试方法,一定数量满足特定标准的物质。
火灾爆炸中遇湿易燃固体4.3PGⅠa)少量物质与水接触释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b)常温下易与水反应的物质,易燃气体释放率在任一分钟内大于10L/kg。
火灾爆炸高4.3PGⅡ常温下易与水反应的物质,易燃气体释放率每小时大于20L/kg。
火灾爆炸高4.3PGⅢ常温下与水反应缓慢的物质,易燃气体释放率每小时大于1L/kg。
火灾爆炸中氧化物—固体或液体5.1PGⅠa)《规章范本》中属于5.1类物质,包装分类为Ⅰ的物质;b)与干纤维素混合自燃或平均燃烧时间小于特定参考物的固体;c)与干纤维素混合自燃或平均燃烧时间小于特定参考物的液体。
火灾爆炸高学品分类说明危险种类等级5.1 PGⅡa)《规章范本》中属于5.1类物质,包装分类为Ⅱ的物质;b)与干纤维素混合形成的混合物平均燃烧时间大于或等于特定参考物,不符合5.1PGⅠ标准的固体;c)与干纤维素混合形成的混合物平均燃烧时间大于或等于特定参考物,不符合5.1PGⅠ标准的液体。
火灾爆炸高5.1 PGⅢa)《规章范本》中属于5.1类物质,包装分类为Ⅲ物质;b)与干纤维素混合形成的混合物平均燃烧时间大于或等于特定参考物,不符合5.1PGⅠ或Ⅱ标准的固体;c)与干纤维素混合形成的混合物平均燃烧时间大于或等于特定参考物,不符合5.1PGⅠ或Ⅱ标准的液体。
火灾爆炸中氧化物—气体2.2a)《规章范本》中属于5.1类的气体;b)引起或有助于其他物质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快的气体。
火灾爆炸高有机过氧化物5.2A类B类按《试验和标准手册》相关测试方法测试,会传播爆轰或快速爆燃或剧烈反应或热爆炸的物质。
火灾爆炸高5.2C类D类按《试验和标准手册》相关测试方法测试,危险性比5.2A类、B类低的物质。
火灾爆炸中有机过氧化物5.2E类F类G类按《试验和标准手册》相关测试方法测试,危险性比5.2C类、D类低的物质。
火灾爆炸低学品分类说明危险种类等级有毒物质6.1PGⅠ2.3(气体)食入毒性:LD50≤5mg/kg皮肤毒性:LD50≤50mg/kg吸入毒性(气体):LC50≤100ppm吸入毒性(蒸气):LC50≤0.5mg/L吸入毒性(粉尘/雾滴):LC50≤0.05mg/L人员健康高6.1PGⅡ2.3(气体)食入毒性:5mg/kg<LD50≤50mg/kg皮肤毒性:50mg/kg<LD50≤200mg/kg吸入毒性(气体):100ppm<LC50≤500ppm吸入毒性(蒸气)0.5mg/L<LC50≤2.0mg/L吸入毒性(粉尘/雾滴):0.05mg/L<LC50≤0.5mg/L人员健康高6.1PGⅢ食入毒性:50mg/kg<LD50≤300mg/kg皮肤毒性:200mg/kg<LD50≤1000mg/kg吸入毒性(气体):500ppm<LC50≤2500ppm吸入毒性(蒸气):2.0mg/L<LC50≤10.0mg/L吸入毒性(粉尘/雾滴):0.5mg/L<LC50≤1.0mg/L人员健康中6.1PGⅢ食入毒性:300mg/kg<LD50≤2000mg/kg皮肤毒性:1000mg/kg<LD50≤2000mg/kg吸入毒性(气体):2500ppm<LC50≤5000ppm吸入毒性(蒸气):10mg/L<LC50≤20mg/L吸入毒性(粉尘/雾滴):1.0mg/L<LC50≤5.0mg/L人员健康低腐蚀物质8PGⅠ资料表明短期暴露会造成皮肤不可逆毁坏。
人员健康高8PGⅡ资料表明中期暴露会造成皮肤不可逆毁坏。
人员健康中8PGⅢ资料表明长期暴露会造成皮肤不可逆毁坏。
人员健康低2.确定危险化学品基准量。
通过查表2,按危险化学品的物理危险性确定其火灾爆炸基准量,或按危险化学品的健康危害性确定其人员健康基准量。
表2危险化学品基准量危险货物分类危险等级单位基准量火灾爆炸人员健康易燃气体2.1 高立方米(m3)吨(t)1000010-2.1 高立方米(m3)吨(t)1000010-液化石油气(LPG)中吨(t)30 -易燃液体3PGⅠ高吨(t)10 -3PGⅡ高吨(t)10 -3PGⅢ中吨(t)30 -可燃液体低吨(t)100 -液态退敏爆炸品3PGⅠPGⅡPGⅢ高吨(t) 1 -易燃固体4.1(a)PGⅡ中吨(t)10 -4.1(a)PGⅢ低吨(t)20 -自反应性物质4.1(b)A类B类高吨(t) 1 -4.1(b)C类D类中吨(t)10 -4.1(b)E类F类低吨(t)30 -固体退敏爆炸品危险货物分类危险等级单位火灾爆炸人员健康4.1(c)PGⅠPGⅡPGⅢ高吨(t) 1 -自燃物质4.2PGⅠ高吨(t) 1 -4.2PGⅡ高吨(t) 1 -4.2PGⅢ中吨(t)10 -遇湿易燃固体4.3PGⅠ高吨(t) 1 -4.3PGⅡ高吨(t) 1 -4.3PGⅢ中吨(t)10 -氧化物—固体或液体5.1PGⅠ高吨(t) 1 -5.1PGⅡ高吨(t) 1 -5.1PGⅢ中吨(t)10 -氧化物—气体2.2 高立方米(m3)吨(t)1000010有机过氧化物5.2 A类B类高吨(t) 1危险货物分类危险等级单位火灾爆炸人员健康5.2 C类D类中吨(t)105.2 E类F类G类低吨(t)30有毒物质6.1PGⅠ2.3(气体)高吨(t)立方米(m3)-1506.1PGⅡ2.3(气体)高吨(t)立方米(m3)-1506.1 PGⅢ中吨(t)立方米(m3)-101506.1 PGⅢ低吨(t)立方米(m3)-30500腐蚀物质8PGⅠ高吨(t)- 1 8PGⅡ中吨(t)-10 8PGⅢ低吨(t)-303.计算校正因子。
根据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类型,校正因子分为针对火灾、爆炸影响的最终火灾/爆炸校正因子和针对人员健康的最终人员健康校正因子。
计算校正因子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危险化学品的物理状态;2)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与边界的距离;3)危险化学品的使用状态。
同时还要考虑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以及专家的意见和经验。
最终火灾/爆炸校正因子的计算公式如下:123=FF FF FF β⨯⨯(2)式中:FF 1——取决于危险化学品的物理状态:当危险化学品为固体或粉末、液体时,FF 1=1;当危险化学品为气体时,FF 1=0.1;FF 2——取决于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距厂区边界的距离:当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距厂区边界的距离小于或等于30米时,FF 2=1;当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距厂区边界的距离大于30米时,FF 2=3。
FF 3——取决于危险化学品装置的类型:当装置类型为生产装置时,FF 3=0.3;当装置类型为地面储存装置时,FF 3=1;当装置类型为地下储存装置时,FF 3=10。
最终人员健康校正因子的计算公式如下:123=FH FH FH β⨯⨯ (3)式中:FH 1——取决于危险化学品的物理状态:当危险化学品为固体时,FH 1=3;当危险化学品为液体或粉末时,FH 1=1;当危险化学品为气体时,FH 1=0.1;FH 2——取决于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距厂区边界的距离:当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距厂区边界的距离小于或等于30米时,FH 2=1;当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距厂区边界的距离大于30米时,FH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