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内迁中云南社会风尚的变化及转向
- 格式:pdf
- 大小:501.89 KB
- 文档页数:6
全面抗战时期云南的战时民众教育述论全面抗战时期,云南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前线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战略要地。
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云南的战时民众教育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保卫国家、振兴民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将就全面抗战时期云南的战时民众教育进行述论,探讨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和取得的成就。
需要了解的是当时云南的社会背景和教育状况。
全面抗战时期,云南处于中国的西南边疆地区,地理位置靠近缅甸、印度等国家,同时也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重要通道。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汉、苗、傣、彝等各民族杂居民风淳朴,社会结构特殊。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云南的教育水平整体较低,尤其是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很多孩子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
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云南成为了中国的战略后方,战时民众教育也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
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推动全面抗战时期云南的战时民众教育工作。
首先是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云南省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战时教育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和推动全省的战时教育工作。
其次是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包括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爱国人士等,他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纷纷投入到战时教育工作中去。
战时民众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军事教育,全面抗战时期,云南成为了中国的重要战略要地,军事教育成为了当时最迫切的需要。
许多学校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学习军事知识和技能,以备不时之需。
二是爱国主义教育,战争爆发后,国家危亡、民族存亡成为了每个人心中最重要的事情。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将爱国主义教育放在了首位,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保卫家园。
三是生产教育,由于战争时期物资匮乏,学校开始进行生产教育,教育学生要从小懂得勤俭节约、勤劳致富。
四是文化教育,虽然战争时期生活艰苦,但学校还是坚持开展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
全面抗战时期云南的战时民众教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抗战时期人口内迁对西南地区民众意识的影响摘要:抗战时期,西南地区成为重要的大后方。
政府机构、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都迁入西南地区,西南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些机构和人员的迁入,给西南地区带来了新的信息和知识,交通条件也得到改善,民众意识有了很大的转变。
在新思想的影响下,西南民众的国家观念和爱国热情变得更强;他们的婚恋和教育观念有了改变,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民风民智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关键词:抗战时期;人口内迁;西南地区;民众意识抗战时期,众多学校、科研机构和政府、经济机构为保存力量,有的通过国民政府的安排进入西南,有的自愿搬迁进入西南地区。
他们的到来,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众意识的改变,增强了西南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并积极参与到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抗日战争中,成为抗战史上重要的一页。
一、抗战时期西南地区民众意识改变的原因随着抗战局势的发展和国民政府统治中心的转移,西南成为了抗战的大后方,众多企业、学校及相关机构大量内迁,重庆、成都、昆明、贵阳等城市成为了重要的迁入地,一些小城镇也因抗战规模膨胀,当地的老百姓在接受这些外来人口时,也接受了他们的思想。
(一)学校及科研机构的迁入。
抗战期间,为保存教育力量,国民政府对高校内迁的工作作出安排,颁布了《战时内迁学校处置办法》、《社会教育机关临时工作大纲》等文件。
对高校内迁和安置作出规定:“各省市教育厅局,于其辖区内或境外较安全之地区,择定若干原有学校,即速加以扩充,或布置简单临时校舍,以为必要时收容战区学生之用。
”由于战火蔓延和战争局势危迫,国民政府虽无力组织大规模高校内迁,但仍对重点大学的迁移做了安排和指示。
有很多学校和科研机构在这种情形之下大量迁入西南地区。
迁往重庆的有中央大学、复旦大学(北)等22所;迁往成都的有金陵大学、燕京大学等9所;迁往四川的有20所;迁往云南昆明等地的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10所;迁往贵州贵阳、遵义等地的有浙江大学等8所。
中法战争后云南近代社会经济的变迁
赵勇
【期刊名称】《昆明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31)2
【摘要】中法战争后的三十余年间,云南出现资本主义殖民机构和经济组织,这是法英侵略云南的产物,又是云南经济由传统向近代过渡的结果.在这一阶段,自然经济解体,工业文明初见端倪;近代企业在轻工业、矿业等部门产生;滇南、滇中经济发展圈形成,其经济推动力显现;交通运输改观与省际经济区域形成;近代云南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云南社会经济变迁,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发展乃至建国后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
【总页数】6页(P57-61,74)
【作者】赵勇
【作者单位】昆明学院,历史系,云南,昆明,65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1/29774;K25
【相关文献】
1.近代社会变迁与南通私营经济的兴衰 [J], 缪昌武
2.试论近代社会转型中云南多民族地区社会风尚变迁的特点 [J], 盛美真;李维昌
3.岑毓英与中法战争后的云南边防建设 [J], 刘启强
4.云南近代社会变迁研究综述 [J], 郜俊
5.云南近代社会变迁研究综述 [J], 郜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On the Great Events Relating to Yunnan’s Social Transformation at Modern Era 作者: 王丽云[1];庄兴成[1]
作者机构: [1]红河学院,云南蒙自661199
出版物刊名: 红河学院学报
页码: 105-109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6期
主题词: 近代;云南;殖民;社会变迁;动因
摘要:开埠通商、修筑铁路、抗战内迁是近代云南社会变迁过程中发生的三件大事。
对这些大事因缘进行梳理,可以发现近代云南社会变迁是云南在英法殖民主义扩张的背景下被动接吸纳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后主动迎接挑战的过程,其社会变迁的动因不仅源于英法殖民渗透带来的冲突和近代化示范,还源于在强烈的民族危机下积极主动推进云南近代化的政府和先行者。
如果说开埠通商、滇越铁路的修筑强行启动和加速了近代云南社会变迁,那昆明自开商埠、自建个碧石铁路就以主动的方式升华了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了敢为人先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危亡之际的抗战内迁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最终使云南站在了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前沿。
全面抗战时期云南的战时民众教育述论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
云南作为西南重镇,也成为了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区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战时民众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云南战时民众教育的背景、特点和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云南战时民众教育的背景1.地理位置:云南是中国的边疆省份,地处中缅印交界处,具有特殊的军事重要性。
在抗战初期,日军曾企图通过云南南下进攻中南地区,因此云南成为了战时的重要前沿。
2.社会结构:云南的社会结构相对复杂,在民族分布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
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需对各种民族、宗教和文化信仰进行教育和统一,消除战争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负面影响。
3.人民生活:在战争时期,人民的经济生活与正常社会秩序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为了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维护社会秩序,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战时民众教育。
在云南的战时民众教育中,存在以下特点: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抗战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是最核心的内容。
云南各级政府和军队纷纷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加强了人民对于祖国和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在当时,云南的民众基础教育还处于相对薄弱的阶段,因此,各类民众教育形式应运而生。
军队和政府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文化课程、宣传海报、戏曲宣传和宣传队伍等,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
3.特殊的民族情况: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各民族的文化和信仰也存在差异。
在战时民众教育中,政府和军队也要面对多民族的教育问题,制定出符合各民族特点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云南的战时民众教育对于当时的人民和社会产生了以下影响:1.加强了人民的爱国精神:在长时间的战争中,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具有深远的影响。
2.拉近了民族间的距离:在战争时期,各民族之间因地域、文化、宗教等原因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民族矛盾。
而通过战时民众教育,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加强,从而拉近了民族间的距离。
全面抗战时期云南的战时民众教育述论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大地饱受战火炮烟的蹂躏,各个地区的人民都在为了抵御日本侵略者而进行顽强的抗战。
云南作为中国最南端的省份,也深受战争的影响。
在这个艰难的时期,战时民众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帮助人民了解国家情况,提高对抗战的认同和支持,还帮助人们维护生活,保障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
本文将就全面抗战时期云南的战时民众教育进行探讨。
一、战时民众教育活动在云南,由于地处中国最南端,地势复杂,人文历史悠久,抗日斗争的发展所以多方面表现,各级抗日根据地开展了战时民众教育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根据地政府组织的抗日宣传教育队、抗日义务教育、抗敌动员等。
抗日义务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既有助于人民了解时局,又有助于提高抵抗日寇的能力。
在抗日义务教育中,人们除了学习文字、算术等基本知识外,还学习军事知识,进行军事训练,提高自卫能力。
还开展了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包括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电影放映、抗日宣传标语等,提高了人们的抗日意识,凝聚了全民族的抗战力量。
二、战时民众教育的意义战时民众教育的开展,对云南的抗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战时民众教育帮助人们了解时局,增强了人们的抗战信念。
在全面抗战时期,云南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承受了大量的伤亡和破坏,许多人民被迫背井离乡,生活变得困苦。
通过战时民众教育,人们了解到了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了解到了全民族的抗战责任,加强了对抗战的认同和支持,为抗战提供了坚定的后盾。
战时民众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抗战能力。
在战争年代,人民必须具备自卫能力,才能保护自己和家园。
通过抗日义务教育,人们不仅学会了军事知识,还培养了自觉抵抗外敌侵略的观念,提高了维护家园的能力。
战时民众教育还加强了人们的抗敌凝聚力,促进了人民的团结统一,形成了全面抗战的强大合力。
战时民众教育还有助于维护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
在战争年代,人们生活艰难,学校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通过战时民众教育,人们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还能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保障了学生的正常学习,保障了社会的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