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之《说屏》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说“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词语的含义,积累文中描写屏风的精彩语句。
(2)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
(3)培养说明文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生活中发现说明对象,培养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语的含义,积累文中描写屏风的精彩语句。
(2)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的方法。
2.教学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2)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屏风吗?它有什么作用?二、自主阅读1.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大意。
2.阅读过程中,将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做好标记。
三、课堂讲解1.针对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
2.讲解词语的含义,分析句子结构,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屏风?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同学们关注课文的结构和说明方法。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的结构,帮助同学们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作者的说明方法,让同学们学会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说“屏风是一种活动的建筑”?四、课堂小结2.强调屏风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培养同学们的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屏风的小论文。
2.收集有关屏风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六、教学反思1.优点: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较深入,课堂讨论氛围浓厚。
2.不足:部分同学对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理解不够到位,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说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1.2学习课文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1.3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主题。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他人观点的品质。
3.2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创作灵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1.2学习课文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难点:1.1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2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屏风的历史与作用。
1.2学生分享自己对屏风的了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梳理课文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主题。
4.课堂讲解4.1教师讲解课文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4.2教师分析课文表达技巧,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拓展延伸5.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5.2教师展示屏风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描述其美感。
6.写作训练6.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6.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传统文化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等方式,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了课文结构。
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在写作训练环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整体教学效果较好,但仍需在课堂讲解和写作训练环节进一步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八年级上册语文《说“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屏的喜爱之情。
2.分析课文语言特色,学习作者运用说明、议论、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屏的情感。
2.分析课文语言特色,学习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掌握课文中的说明、议论、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屏风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在古代有什么作用?2.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屏的情感。
(2)教师提问: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哪些对屏的情感?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说明、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
(2)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文中运用说明、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的句子,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4.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课文,使学生对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思考、表达能力。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鼓励。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表达对屏的喜爱和情感。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尤其是作者如何巧妙地结合说明、议论和描写,让读者对屏有更加立体的认识。
二、教学难点补充1.帮助学生理解并体会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指导学生如何将所学到的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屏风?它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生1:我见过,觉得很古典,很有艺术感。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说“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说“屏”》;掌握词语“屏”“障”“间隔”等的基本含义;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审美观点及其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审美观点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屏风的历史与发展,引导学生了解屏风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古代生活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让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要以“说‘屏’”为题?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陈从周及其作品。
3.课堂讨论课文中的“屏”具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说“屏”是“间隔的艺术”?你如何看待作者对屏风的审美观点?4.精讲课文(1)教师精讲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屏风的作用及审美价值。
(2)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
(3)教师讲解课文第三段,引导学生理解屏风的实用价值。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说“屏”》。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教学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1.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提高课堂参与度。
3.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教师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屏风?谁知道屏风是什么?生1:我见过,家里客厅有个小屏风,很漂亮。
15*说“屏”出示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预习导学新课导入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
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
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作者链接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字词积累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帷幕(wéi)伧(cāng)俗休憩(qì)韶(sháo)光合作探究整体感知1.欣赏各类屏风图片,说说你对屏风的印象。
【交流点拨】屏风是中国古代居室内重要的家具、装饰品,其形制、图案及文字均包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既能表现文人雅士的高雅情趣,也包含了人们祈福迎祥的深刻内涵。
各式各样的屏风,还凝聚着手工艺人富于创意的智慧和巧夺天工的技术。
2.读课文,思考:(1)用文中的原话给屏下一个定义。
【交流点拨】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2)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交流点拨】屏风的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屏风的分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屏风的设置: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3)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呢?【交流点拨】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文本探究文章引用了许多古诗词,请找出来并理解其诗意。
【交流点拨】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
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
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作者开篇的引用给我们营造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流露出自己对屏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说“屏”》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说“屏”》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学情分析】在朗读能力方面,学生方言较重;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诗词较多,难于理解。
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初一学习《*》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屏,就是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
下面请看一下屏风的图片。
屏风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
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2、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多媒体展示)屏风纳凉帷幕(蓦地、坟墓、朝暮、募捐、慕名、摹仿)伧俗忒雅俗等2、学生听朗读,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明确:“屏者,障也。
”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八年级语文上册《说屏》教案【优秀3篇】篇一:《说屏》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屏”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正音屏风()纳凉()伧俗()忒()休憩()帷幕()擅长()2、释义伧俗:粗俗鄙陋。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雅俗之别:高雅与粗俗的分别。
二、指导学习研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入:(2)作者简介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试用一句话归纳大意。
明确:本文介绍了屏的特点、作用、种类和设置。
3、研讨(1)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2)先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屏”?然后用自己的话作一解释。
(3)根据课文,说一说“屏”有何作用?(4)“屏”可以怎样分类?(5)作者认为“屏”的设置应注意些什么?4、赏析(1)深入体会作者在介绍“屏”的时候,为什么用上了“富有诗意”、“令人销魂”、“心生向往之情”等词句?明确:体现了作者对屏的喜爱之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本文是介绍“屏”的说明性小品文,但也有些记叙内容穿插其中,从文中找出来,说说其作用。
(3)文中引用了一些古诗词句,你觉得这样有什么好处?三、延伸迁移完成语段阅读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之一。
20世纪以来,全球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大大增加了对能源的需求。
在各种能源中,化石燃料中的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的主要一次能源。
据世界能源委员会统计,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可采储量,按1992年各国的产量计算,分别只能开采44年和60年;虽然可采储量还可能会有新的发现,但社会需求也在增长,特别是考虑到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油气燃料可供开采的时间不会很长。
在化石燃料中,尽管煤炭的蕴藏量最丰富,但燃煤造成的严重污染使其不大可能成为世界范围的主要能源。
虽然核聚变反应可提供清洁的能源,在海洋中蕴藏着约42万亿吨核聚变的主要物质氘,但核聚变堆研究的难度很大,估计要到下一世纪后期核聚变电站才有可能实现商品化。
15 说“屏”一、教学目标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品味文中生动、富有文采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二、课前自学(一)读一读,识记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屏风(Píng fēng):室内陈设。
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常有字画。
纳凉(nà liāng)乘凉。
帷幕(wéi mù):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
缓冲(huǎn chōng):减缓冲击力。
伧俗(cāng sú):粗俗鄙陋。
雅俗之别(yǎ sú zhī bié):高雅和低俗的区别。
(二)了解关于屏风的知识。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课堂活动(一)、导入:1、介绍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屏”的知识。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朗读课文,(1)说说本文介绍了有关“屏”的哪些知识?(说明:什么是“屏”;“屏”特点、作用;“屏”的分类;和写“屏”的目的)(2)划出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的词语。
2、句段品读:(1)文中开头写母亲纳凉时总有背诵唐诗有什么作用?(点明说明对象、引起读者的兴趣、引出作者对屏的感情)(2 )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各举一例分析其作用?3、探究质疑:(1)根据课文内容,给“屏”下一个定义。
“屏”即屏风,是室内挡风或作为屏障的用具。
(从文中“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既是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和“屏者,障。
也可以概括)(2)文中为什么说“进来我也注意到了,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是勾不起我的注意。
”?(因为餐厅、宾馆中的“屏”造型不够轻巧,色彩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
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它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
)(3)文章结尾说“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想一想:怎样做才能让作者不徒劳?(制作者和使用者认识到它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
)课堂小测1、根据拼音识汉字。
A、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nà liāng ( ),母亲总要背诵唐诗。
《说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说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说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语言也变得越来越常见,其中包括“说屏”、“喷子”等。
不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喜欢使用这些网络用语,但是他们往往不知道这些语言的来历、意义和使用方法。
因此,本篇文章将探讨《说屏》一课的教学设计,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这门课程,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正确使用网络语言。
一、教学目标1.了解网络用语的基本概念和来历。
2.学习网络用语的正确使用方法,如何避免使用不当的网络用语。
3.理解网络用语在不同场合的使用规范及倡导良好网络文明。
二、教学内容1.引言引入网络语言的流行现象,引发学生对网络用语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网络语言的理解。
2.网络用语介绍介绍网络用语的概念、来历以及特点,并举一些在生活中常见的网络用语。
3.《说屏》介绍介绍《说屏》这一网络用语的发展历程和使用方法,如何正确使用这一网络用语。
4.《说屏》的文化内涵介绍《说屏》这一网络用语的文化内涵,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其内涵和使用方法。
5.网络用语的正确使用方法通过案例教学等形式,让学生知晓使用网络用语需要遵循哪些规范,以及如何避免使用不当的网络用语。
6.网络用语的规范应用在分组讨论中,让学生探讨网络用语在不同场合的使用规范,以及如何遵守良好网络文明。
三、教学方法1.任务教学法在课程中,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正确的网络用语使用方法,加强学生对网络用语的理解。
2.问题导入法通过问题来开展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问题,并分组讨论,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网络用语在不同场合的规范应用,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四、教学步骤1.引入教师通过某个具有争议性的网络用语话题引入课堂。
2.网络用语介绍教师通过PPT、视频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网络用语的概念、来历和特点,并举例介绍常见的网络用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说“屏”》教案【优秀4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说“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屏”的相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品味课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屏”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教学方法:导读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在古代有一种叫“屏风”的家具吗?2、在我们学过的哪一篇古文中提到过“屏风”?(《口技》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
撤屏视之。
)在这场口技表扬中,屏起什么作用?(阻隔作用)3、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屏,你们看看这些屏在色彩、造型还有画面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答)4、可见,屏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艺术性的一面。
大家知道吗?在我国,屏的使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并且在历代的诗词歌赋中留下了各种优美的身影。
为什么屏总能牵动人的情思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陈从周先生笔下那富有诗意的“屏”,听一听作者是怎么说“屏”的?(师板书课题《说“屏”》)二、明确学习目标1、这是一篇轻松、随意的科学小品文。
作为说明文的一种,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屏)2、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是什么?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出示幻灯:学习目标)3、请大家读一读学习目标a.阅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b.品味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c.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三、检查预习情况1、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可以吗?幻灯出示词语2、指名学生读词。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这些问题:1、什么是屏?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读书时要求自由朗读,大声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