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2018-2019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3
《梅岭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
3.能够体会并学习勇往直前、坚定信念等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因“左”倾冒进主义的错误指挥导致失败,红军主力被迫作战略转移。
陈毅因伤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
当时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
陈毅和战友们转战在深山密林中,已有两个年头。
由于和陕北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大家非常着急。
这时,有个派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他写信上山谎称中央派人前来联络。
要游击区负责人下山前往县城接关系,妄图诱捕我游击区领导人。
陈毅接到密信,亲自赶往大余城接头,幸遇我基层群众报告陈海叛变,于是立即离开县城。
归途中又遇陈海带领反动军队搜山,只好躲进树丛,避开敌人的搜捕。
敌人听说山上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便调集了四个营的兵力,将梅山团团围了20多天。
陈毅以伤病之身伏丛莽间,幸得脱险。
《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二.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三.整体感知1.朗诵全诗,读出节奏;把握的情感基调。
2. 本组诗歌的小序有什么作用?(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3. 第一句有什么作用?4. 本诗后两句有什么表达效果?5. 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6.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族十万斩.阎罗。
(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7. 如何理解本诗前两句?8.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9. “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能否换成“飘”“传”?为什么?(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梅岭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
3.能够体会并学习勇往直前、坚定信念等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因“左”倾冒进主义的错误指挥导致失败,红军主力被迫作战略转移。
陈毅因伤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
当时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
陈毅和战友们转战在深山密林中,已有两个年头。
由于和陕北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大家非常着急。
这时,有个派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他写信上山谎称中央派人前来联络。
要游击区负责人下山前往县城接关系,妄图诱捕我游击区领导人。
陈毅接到密信,亲自赶往大余城接头,幸遇我基层群众报告陈海叛变,于是立即离开县城。
归途中又遇陈海带领反动军队搜山,只好躲进树丛,避开敌人的搜捕。
敌人听说山上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便调集了四个营的兵力,将梅山团团围了20多天。
陈毅以伤病之身伏丛莽间,幸得脱险。
《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二.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三.整体感知1.朗诵全诗,读出节奏;把握的情感基调。
2. 本组诗歌的小序有什么作用?(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3. 第一句有什么作用?4. 本诗后两句有什么表达效果?5. 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6.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族十万斩.阎罗。
(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7. 如何理解本诗前两句?8.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9. “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能否换成“飘”“传”?为什么?(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1)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现代文阅读文章。
文章以梅岭为背景,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梅岭的深厚感情。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寓意丰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具有很好的效果。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中的某些生僻词汇和深层次的含义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梅岭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寓意,欣赏课文的文学美。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幻灯片。
3.生僻词汇和重点句子的解释。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幻灯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梅岭景色,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梅岭的美丽。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
同时,教师对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重点句子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然后,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对梅岭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回答。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梅岭三章》导学案《梅岭三章》导学案一、导入引导1. 回顾上节课内容,了解梅岭的历史背景。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释“梅岭三章”是什么故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二、整体阅读1. 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致情节,并注意故事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分小组讨论,总结每章的内容,准备做读书笔记。
三、详细阅读1. 第一章:读懂文中的“他”的真正身份,以及他为什么愿意卖掉亲人留给他的梅岭。
2. 第二章:分析文中的人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了解他们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3. 第三章:理解文中的梅岭,并描绘出梅岭的美丽景色。
四、品味语言1. 分析故事中的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这些描写对情节推进和人物性格塑造的影响。
2. 反思文章中的精彩句子,思考它们背后的意义和作用。
3. 分组讨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解释自己的理解。
五、延伸思考1. 讨论故事中的主题是什么,以及这个主题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2. 探讨文中的文化内涵,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等。
3. 思考故事有哪些地方可以改写,以及如何将它与当下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六、达标检测1. 合作完成一份与故事相关的练习,以检测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2. 分组讨论,制作一份PPT,展示每个人对故事的理解和看法。
3. 老师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建议,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七、总结回顾1. 学生进行个人总结,回答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收获,为下一次学习做好准备。
2. 教师进行全局总结,历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导学案设计理念:通过导入引导、整体阅读、详细阅读、品味语言、延伸思考、达标检测和总结回顾等多种方式,旨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地理解和体验《梅岭三章》这个故事。
通过讨论、思考和展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鉴赏和运用能力。
六、达标检测1. 为了检测学生对《梅岭三章》的理解程度,我们可以设计一份相关的练习。
Word文档,精心制作,可任意编辑2 《梅岭三章》课上导学案【学习目标】1. 掌握本课字词。
2. 熟读并背诵诗文。
3. 理解每首诗的意思。
4. 体会陈毅坚定豪迈的革命情怀。
【学习过程】一、预习查评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读准下列加点的字音:旌.旗( ) 悬.( ) 当.纸钱( ) 即为.家( ) 应.有涯.( )( ) 遍种.( )3. 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①写作背景: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当时陈毅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
1936年10月,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在大庾岭遇上险情,便马上转回梅山。
回到梅山时遇上敌人搜山,他便暂时隐蔽在一个山坳里。
敌人纵火烧山,但天下大雨,山火被雨淋灭。
他们围山搜捕一直到天黑才伪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
后来敌人从叛徒口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再次搜山,一直围搜“二十余日”才“解围”。
这三首诗创作于特殊背景下,各有侧重,又彼此照应,浑然一体。
②陈毅(1901-1972)四川省乐至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之一。
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市长、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务。
著有《陈毅诗词选集》等。
③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郭沫若)二、课文欣赏(一)欣赏“序”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
1. 理解小序中的加点字、句并翻译。
2. 小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二)赏析首章(1) 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2) 第二句表述出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含意?(3) 三、四句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迷信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4)诗句中的“招”、“斩”两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旌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赏析次章(1) 这首诗第一句写出了什么?内含着什么意思?(2) 第二句用了一个典故。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梅岭的喜爱之情。
本节课文内容丰富,文字优美,寓意深刻,旨在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领悟人生哲理。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景物描写和抒情表达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的描写手法,学会如何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梅岭的美丽景色,领悟人生哲理,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作者通过描绘梅岭景色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境。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析课文的描写手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手法进行景物描写。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课文的主旨和写作意图。
《梅岭三章》精品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梅岭三章》精品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梅岭三章》精品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是中国当代文学大师鲁迅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个小说的主题是对当时中国的农民及其生存现实的现实主义描写。
通过一个简短而震撼人心的故事,鲁迅把当时中国的农民描述得栩栩如生,富有细节和深层次的意义,而且他的主题仍然与今天的人们息息相关。
本文将给大家介绍一份《梅岭三章》精品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1.了解《梅岭三章》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理解鲁迅的写作风格和文化导向。
3.学会阅读文学作品,了解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二、导学步骤1.课文预习首先,学生需要预习《梅岭三章》。
预习过程中,学生应当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的主题和叙述方式,对细节和修辞手法做出分析。
还应注意字词的使用和文化背景的涵义。
2.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学生掌握文章内容的关键,这也是本节课的需要重点学习的部分。
学生应根据文章结构和主题分析文章的主要论点,并且总结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人物形象的描写。
同时,学生也要注意小说中运用到的重要修辞手法,例如比喻,隐喻,象征等等。
3.文化导向由于鲁迅所处时代的弊端和社会现实的限制,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文化导向,彰显了一种强烈的反抗气质。
学生可以通过作品来体验那个时代的风尚和文化。
4.写作风格鲁迅的写作风格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
他在文章中着重描写人物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同时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性探讨。
学生应当理解现实的意义,并且探究文字背后文化的启示。
5.拓展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小说中的细节找到大量的启示,并且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关于社会和文化领域的思考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作品背后隐藏的文化信息和作者的生活背景,也可以与当代的情况进行对比,从而拓展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三、导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收益:1.理解《梅岭三章》的主要内容;2.了解鲁迅的写作风格和文化导向;3.学会阅读文学作品;4.加深对现实主义文学特点的认识;5.拓宽对现实问题的认识;6.提高对文化信息的理解能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导学案(含答案)《梅岭三章》导学案1.熟读诗文,理解并默写。
2.理解诗中借代、借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革命者为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体会三首诗中革命者为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革命者为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诵读法”、“质疑-议疑-明疑’,“讨论法”1、我会拼读我会写国门xuán ( ) 当.纸钱( ) 遍.种( )jīng( )旗yán( )罗fēng( )烟2、了解作者:本诗的作者是,字仲弘,省乐至人,中国无产阶级、。
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
3、《梅岭三章》的“章”意思是。
诗前小序交代了写诗的、、和,这三首诗是在“ ”的绝境中作为绝命诗而留下来的,“留衣底”是为了,表现了作者。
的精神。
将你在自主学习中的疑惑之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至少两处)(提出质疑的问题,留给老师,同学们一起解决)1.这三首诗在内容上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从用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诗作。
(1)试分析“断头今日意如何”一句中作者为什么不用“牺牲”“献身”或“杀头”等词语。
3.试找出诗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1.诗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与下面哪一句诗意境相同? (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C.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复多菲)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2.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
岳麓山顶眺望陈毅岳麓山头任我行,三湘眼底绝风神。
西南云气来衡岳, 日夜江声下洞庭。
战争破坏归陈迹,建设峥嵘定太平。
终到山河澄清日,主持华夏是人民。
(1)比较《梅岭三章》和本诗。
体裁: 时代:(2)简要说说该诗三、四句和五、六句各写了什么内容。
三、四句:五、六句:(3)本诗与《梅岭三章》都有一句表达了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分别把它们摘录出来。
2*《梅岭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诗歌凝练、含蓄的词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学习重点】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难点】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在敌人重点围攻下,陈毅同志率部队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诗中的生字词。
旌.旗(jīnɡ)阎.罗(yán)血雨腥.风(xīnɡ)fēnɡ(烽)烟jié(捷)报取义成rén(仁)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虑不得脱:估计不能脱险。
旋围解:不久围困解除了。
旋,不久、随即。
意如何:心里想些什么呢?捷报飞来当纸钱:希望幸存的同志们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和安慰我。
取义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
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取,选取。
成,成全、实现。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学提示】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三投身革命/即为家,。
《梅岭三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
3.能够体会并学习勇往直前、坚定信念等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因“左”倾冒进主义的错误指挥导致失败,红军主力被迫作战略转移。
陈毅因伤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
当时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
陈毅和战友们转战在深山密林中,已有两个年头。
由于和陕北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大家非常着急。
这时,有个派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他写信上山谎称中央派人前来联络。
要游击区负责人下山前往县城接关系,妄图诱捕我游击区领导人。
陈毅接到密信,亲自赶往大余城接头,幸遇我基层群众报告陈海叛变,于是立即离开县城。
归途中又遇陈海带领反动军队搜山,只好躲进树丛,避开敌人的搜捕。
敌人听说山上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便调集了四个营的兵力,将梅山团团围了20多天。
陈毅以伤病之身伏丛莽间,幸得脱险。
《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二.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三.整体感知
1.朗诵全诗,读出节奏;把握乐观、豪迈的情感基调。
2. 本组诗歌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
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3. 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运用设问,总领全诗
4. 本诗后两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写出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力量的浩大,表现出与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
5. 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至死不渝的革命斗争精神
6.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族十万斩.阎罗。
(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7. 如何理解本诗前两句?
“烽烟十年”表明革命事业之艰难与诗(一)相呼应;“头悬国门”化用伍子胥的故事,具有悲壮之感。
抒写了诗人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以及对战友满怀激情的鼓励。
8.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后两句在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意之上,更增加一份豪壮之气,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和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9. “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能否换成“飘”“传”?为什么?
不能。
“飞”字显得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
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
这一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作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10. 如何理解诗歌前两句?
诗人投身革命便义无反顾,面对枪林弹雨的惨烈斗争,坦然面对生死,甘为革命献身,并且坚信人民终究得到解放。
11. 最后一句“人间遍种自由花”有什么表达效果?
是对诗(一)自问式起句的最终回答,是诗人所追求的革命理想,表现出诗人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1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本诗。
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
“血雨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镇压,“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
“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为真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
13. 概括这组诗的内容。
示例: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首:
第三首:
【细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