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实验探究专题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331.00 KB
- 文档页数:9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初二生物期末实验探究综合题汇编一、实验探究综合题1.某生物小组同学在一次实地考察中,观察到了以下几种动物。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帮助他们解决问题:(1)A用_______呼吸,E特有的______可以辅助呼吸。
(2)A、B与C、D、E、F的主要区别是身体背部没有_____。
(3)F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是_________;它与植食性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①_______②_______。
(4)E的身体结构和生理适于飞行生活,其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是部分动物的分类图解,请分析回答(1)从体型来看,绝大多数动物身体呈__对称,这种体形使其运动更加准确,迅速而有效,能更好的捕食和御敌.(2)从体表来看,与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A类动物的体表具有__,B类动物的体表具有__,D类动物的体表覆盖着__.(3)从呼吸方式来看,鱼生活在水中,用__呼吸;D类动物用__呼吸,鸟具有__辅助呼吸.(4)从生殖和发育来看,D类动物摆脱了对外界水环境的依赖,与此相适应的特点有:体内受精,陆上产卵,卵表面有__.与D类动物相比,E类动物最重要的繁殖特征是__.(5)从分类等级来看,脊椎动物的五个类群所处的分类等级都是__.(6)从进化过程来看,在我国发现的孔子鸟化石具有鸟类和D类动物的一些特征:被覆羽毛,具有和鸟翼一样的前肢,但前肢上长着3个爪;上下颚没有牙齿,有角质喙,据此可以推断,鸟类可能是由__类动物进化而来,E类动物由__类动物进化而来,并且E类动物的牙齿有__齿、犬齿和__齿的分化.(7)动物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作用,各种各样的动物在维持__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能促进生态系统的__循环;能帮助植物传粉等.3.图为蝗虫的外部形态示意图。
(1)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分类,蝗虫属于_______________动物。
(2)蝗虫身体的三个部分中,[_____] (填序号)是蝗虫的运动中心;(3)蝗虫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是身体表面有一层坚韧的___________,虽然会限制身体的发育和长大,但能保护体内柔软器官并防止体内____________蒸发(或散失)的作用;(4)蝗虫的体表有与呼吸有关的结构是____________。
2024年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期末必刷题训练:实验探究题1.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成为酸雨多发区。
酸雨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已经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于是我市某校学生进行了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实验中用食醋和清水配制了pH为3和5的两种“模拟酸雨”。
设计过程如下:Ⅰ.取三个培养皿,分别标号甲、乙、丙,在每个培养皿的底部各放三层湿润的纱布,并均匀的摆放30粒大小一致且新鲜的绿豆种子,同时置于温度适宜且相同的环境中。
Ⅰ.每天在甲中喷洒一定量的清水,在乙中喷洒等量pH为3的“模拟酸雨”,在丙中喷洒等量pH 为5的“模拟酸雨”。
Ⅰ.记录和观察绿豆种子的萌发情况。
实验结果:一周后,甲培养皿中绿豆种子萌发数量最多,乙培养皿中绿豆种子萌发数量较少,丙培养皿中绿豆种子萌发数量最少。
根据实验请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以上实验步骤,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2)实验中设置甲培养皿的作用是。
(3)三个培养皿放入相同数量且大小一致的新鲜绿豆种子,同时置于温度适宜且相同的环境中的原因是。
(4)每个培养皿不用1粒绿豆种子而用30粒绿豆种子做实验的原因是。
(5)酸雨主要是由于煤、石油的燃烧产生的酸性物质导致的。
作为中学生,请你为控制酸雨提出合理的建议。
2.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为了了解烟草对生物的危害,同学们开展了“烟草浸出液对黄豆种子萌发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具体过程如下:①用香烟和蒸馏水制成烟草浸出液。
②通过稀释,得到体积分数为25%、50%、75%的烟草浸出液。
③取5个培养皿,编号,铺上卫生纸,均放入结构完整、大小相同的50粒活黄豆种子。
④在培养皿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和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都放在室温条件下。
5天后统计种子的发芽率。
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对照组是编号。
(2)通过表格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烟草浸出液对黄豆种子的萌发有作用(填“抑制”或“促进”)。
(3)本实验至少重复做三次,最终取各组实验的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题型三实验探究题技法突破典例引领(2023·咸阳质检)秦爷爷喜欢养鸟,经常购买活的黄粉虫作为鸟食,剩余的黄粉虫用玉米粉暂时饲养着。
一天,小秦看见窗台边饲养黄粉虫的容器盖子打开着,走过去一看,发现玉米粉表面几乎见不到黄粉虫,黄粉虫全部钻到玉米粉堆里去了。
这是为什么呢?光会影响黄粉虫的分布吗?小秦决定自己动手来弄明白这个问题。
小秦取来一个敞口的厚纸盒,左侧盖上小木板,右侧,使纸盒内形成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在两侧的中央各放入10只大小相近的、活动状况相似的黄粉虫。
静置2分钟后,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明亮和阴暗处的黄粉虫数目。
(1)实验装置中纸盒的右侧应该如何处理?请将实验过程填写完整: 盖上透光玻璃板。
本实验的变量是光。
(2)本实验不能只用1只黄粉虫做实验,原因是只用1只黄粉虫,实验具有偶然性。
(3)小秦又重复进行了两次实验,统计数据时应求三次实验数据的平均值。
(4)小秦观察统计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光会影响黄粉虫的分布,黄粉虫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时间/分钟 2 3 4 5 6 7 8 9 10 明亮 6 4 4 6 6 2 2 0 1阴暗14 16 16 14 14 18 18 20 19 (5)调整实验装置,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小秦在纸盒两侧分别放置了等量的含水量90%的饲料和含水量10%的饲料,统计、计算黄粉虫在两侧的分布情况。
这次小秦探究的问题是: 不同含水量的饲料会影响黄粉虫的分布吗?【解题技巧】1.实验分析:(1)探究实验原则:①对照实验,②单一变量。
实验设计是敞口的厚纸盒,分别盖上木板和透光玻璃板,变量是光。
两侧的中央各放入10只黄粉虫,其他条件应相同。
(2)观察实验较多的黄粉虫聚集在阴暗处,较少的黄粉虫聚集在明亮处。
2.规范答题:根据题目要求填写答案,书写工整、无错别字。
跟踪训练类型一观察类实验1.根据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盖盖玻片时,让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水滴,然后缓缓放下。
北师大生物七上探究、简答题一、探究题:1、海洋馆里有一道菜:西施舌(一种软体动物)炒九层塔(一种香料植物),媒体报道九层塔含有黄樟素。
(甲)小明认为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
(乙)它准备了两组老鼠,一组长期喂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食物。
(丙)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得癌症。
(1)上文(甲)应属于科学探究方法的哪一步?。
(2)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说明假设是。
(3)步骤采用的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对照实验。
(填甲、乙、丙)(4)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下列方法①观察②调查③分类④实验中,属于生物学研究方法的是(有几个选几个)。
(5)本实验的结论是:。
2、1747年科学家将12名坏血病患者分成两组,2人每天给橘子和柠檬吃,另外10人不给。
26天后2人痊愈,10人病情没有好转。
后来科学家从柠檬中提取出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
你认为科学家主要采用哪种研究方法?你能用一句话表述科学家要研究的问题吗?(实验法。
柠檬和橘子对治疗坏血病有效吗?)3、某小组在“探究环境条件对叶绿素形成的影响”的活动中,作出的假设是:光照能影响叶绿素的形成。
据此假设该小组设计如下试验方案:成”的假设进行探究,因为该实验方案中变量有个。
(两)⑵请根据“光照能影响叶绿素的形成”的假设写出你的实验方案:①环境条件的设计:甲组,(黑暗,适宜温度)乙组。
(光照充足,适宜温度)②实验材料选择:。
(同样多株韭苗)⑶请写出支持架设的实验结果预期:甲组植株,(长出黄白色韭苗)乙组植株。
(长出黄绿色韭苗)4、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时,某学生设计了如下的方案:该实验假设为:温度能影响霉菌生活。
⑴你同意这组实验设计吗?如不同意,请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不同意。
应将乙组中的实验材料和处理方法改为和甲组一样,保证两组只有“温度高还是低”一个变量。
⑵改过之后,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低温不利于霉菌的生长,霉菌喜欢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
)5、如左图所示,剪取生命活动旺盛的一根新鲜月季枝条。
专题一科学探究课标细解读考点全突破一、关于显微镜的使用目镜、物镜、其放大倍数可以用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来表示;在观察同一洋葱表皮细胞时我们会发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看到的细胞的数量越多(选填“多”或“少”),视野越亮(选填“亮”或“暗”);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的数量越少(选填“多”或“少”),视野越暗(选填“亮”或“暗”)。
2.显微镜中能够调节视野明暗的构件有反光镜、遮光器(或光圈)。
对光时要使视野变亮可以使凹面镜和大光圈。
要使视野变暗则可以使用平面镜和小光圈。
3.有时显微镜的视野中会看到污点,我们看到的污点只可能在目镜、物镜、载玻片三个地方,因此判断时只需要移动其中的两个,如果污点都不动,就在第三个上,如果移动载玻片时污点就跟着动,则证明污点就在载玻片上。
4.由于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上下倒置、左右相反的,所以要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时,则玻片标本移动的方向与物像所在的位置应该相同(选填“相同”或“相反”)。
二、临时装片的制作1.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擦、滴(清水)、撕、展、盖、染、吸这几个步骤完成的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而擦、滴(0.9%生理盐水)、刮、涂、盖、染、吸这几个步骤完成的是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
2.用镊子夹起盖玻片,将盖玻片的一端接触水滴,然后缓缓放下。
这是正确的盖盖玻片的方法,我们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3、染色时要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其目的是使碘液浸润整个标本。
三、实验法1.实验法的一般步骤:A、发现并提出问题B、收集与问题相关的数据C、作出假设D、设计实验方案E、实施实验并记录F、分析实验现象G、得出结论。
2.实验法探究中一定要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中要求控制单一变量、实验材料要达一定数量,实验次数要尽可能多一些,其目的都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引起的误差)名师精解析【例1】下图为某同学在观察自己制作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过程中,显微镜下看到的几个视野,请据图回答问题:(1)要使图像从视野①变为视野②的状态,应将装片向______________移动;要使图像从视野②变为视野③的状态,应转动______________,换成高倍物镜;要使图像从视野③变为视野④的状态,应用______________进行调节。
第2章探索生命复习题一.选择题1.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A.英国科学家达尔文B.中国科学家屠呦呦C.法国科学家巴斯德D.瑞典科学家林奈2.科学是基于寻求解释的探究过程,一般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下列关于探究的说法,错误的是()A.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通过一次探究就能得到正确的结论B.假设是对问题结果的预测,不一定与结论一致C.探究实验重复多次后,必能获得正确的结果D.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3.某同学为了研究“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
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你认为该实验设计需要改进的地方是()A.两组的水质应相同B.两组的水量应不同C.两组的水温应相同D.两组的蛙卵数应不同4.科学观察与日常观察不同,以下不属于科学观察的是()A.无目的观察B.有顺序的观察C.有思考的观察D.有记录的观察5.科学家为了研究野生大熊猫在自然状态下的各种行为,在大熊猫出没的山林安装了几台摄像机,记录大熊猫的行为,这种研究方法属于()A.观察法B.实验法C.比较法D.文献法6.小明在家里花瓶的积水中发现孑孓(蚊子幼虫)大量浮在水面,他推测这种现象跟空气或光线有关,于是设计了下表实验方案(一段时间后记录实验结果),分析错误的是()(注:细密铁丝网竖放水中时孑孓能浮上水面,横放水中时阻碍孑孓浮上水面)A.细密铁丝网摆放方式可控制空气这一变量B.甲乙两组对照可以研究空气对孑孓的影响C.甲丙两组对照可以研究光照对孑孓的影响D.增加每组实验的孑孓数可以避免实验误差7.为了解潍县萝卜各个品系以及栽培现状,某研究小组先后到各萝卜主产区,考察种植环境、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走访相关人员。
其主要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A.实验法B.调查法C.观察法D.测量法8.食堂工作人员对学生每天的饭菜都要随机采集,部分留样,供有关部门进行食品安全检查。
其中主要运用的科学方法是()A.比较B.抽样检测C.作出假设D.生物分类9.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B.做出假设应有一定依据,不能臆断C.探究实验时可以设置多组实验组D.得出结论即可,不需要表达和交流10.下列关于科学探究“作出假设”的叙述,错误的是()A.作出假设要根据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B.作出假设是在全部实验方案设计完成后C.作出的假设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D.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需要实验验证才能证明11.作出假设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步骤之一,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观察自然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就是作出假设B.若探究方法不够科学完善,可能会作出不正确的假设C.假设是凭已有知识或经验对问题作出的设想,假设都是正确的D.按探究方案多次实验,发现结论与假设不符,则假设可能是错误的12.调查校园的植物种类时,做法错误的是()A.需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B.需要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C.调查过程只记录自己喜欢的生物D.要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13.某学习小组准备对淮安地区不同水域环境中的鱼类生存状况进行探究,他们预测“污染的水质会影响鱼类的生存”,这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A.提出问题B.作出假设C.制订计划D.得出结论14.在实验设计中,不能作为对照的一组是()A.25℃和0℃B.有空气和无空气C.温度和水分D.有光和无光15.设计对照实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A.所有的变量都不同B.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C.所有的变量都相同D.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同16.哈维的主要贡献是()A.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B.发现了血液循环C.创立了生物进化论D.创立了统一的生物命名法二.实验探究题17.草地贪夜蛾又称秋黏虫,是一种起源于美洲,破坏性极强的农业重大害虫。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初二生物复习综合题专题一、实验探究综合题1.如图是物质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的①过程代表__________,②代表__________。
(2)③过程主要是由于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完成的,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者。
(3)干草堆放久了,会逐渐被分解,但如果被牛羊吃了,便会很快被分解,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_________。
(4)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有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________和________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5)请写出图中的相关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2)分解(3)物质循环(4)数量所占的比例(5)A→B→C【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
解析:(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2)分解(3)物质循环(4)数量所占的比例(5)A→B→C【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①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②细菌和真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③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
(3)分析图可知,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分解作用。
(1)图中,①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②是动植物都有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二氧化碳。
(2)腐生的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所以真菌和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3)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
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年级生物会考专项复习题实验与探究专题(检查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A、将馒头置于塑料袋中,结扎袋口,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环境里。
B、将馒头置于塑料袋中,结扎袋口,将实验装置放在低温环境里。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2、提出问题:?3、作出假设:4、科学探究往往只探究可变因素,该实验的变量是。
5、一般情况下,该实验的实验组是组,对照组是组6、该实验中,将馒头置于塑料袋中,结扎袋口的目的是:。
7、该实验的结论是:。
8、如何设计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A、B、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将四根相同质量20g的萝卜条,放在清水和5%、10%、20%的盐水50ml中,经过1小时后,分别称重和记录下数据如下表条件测定项目周围溶液浓度/%A、清水B、5%盐水C、10%盐水D、20%盐水溶液体积变化48ml 50ml 51ml 53ml 萝卜重量变化22g 20g 19g 17g 曲线图如下:卜质Ⅰ量20 ⅡⅢⅣ0 1 时间1、曲线Ⅰ代表的装置是,曲线Ⅱ代表的装置是。
曲线Ⅲ代表的装置是,曲线Ⅳ代表的装置是。
2、对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的结论:萝卜吸水和失水的前提条件是周围溶液浓度的大小,周围溶液浓度萝卜细胞液浓度,萝卜失水,反之,萝卜吸水。
3、能证明萝卜失水的装置有,对照组是组;能证明萝卜吸水的装置有,对照组是组。
三、探究植物的蒸腾器官是叶片下面是某实验方案,请根据此回答以下相关问题实验开始后,各装置的重量变化如下:装置80 Ⅰ重Ⅱ量75/g70 Ⅲ0 4 8 12 16 20 24 28时间/h1、该实验探究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案中设置C组实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