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重阳糕的来历做法资料大全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8
重阳节重阳糕传统美食的文化象征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举行。
这一天,中国人民会进行丰富多样的活动,其中之一就是品尝传统美食——重阳糕。
重阳糕作为重阳节的特色食物,不仅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更是传承了数千年的历史与情感。
第一段:重阳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汉朝,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个关于居住在流经长江的南山的一对老夫妇的故事。
传说这对老夫妇在重阳节时,发现了仰望不到自己山上的桃花岛,随后他们爬上附近山峰,并在九层数桃树道中发现了一位仙仙姑姑,此后仙仙便教了这对夫妇制作神奇的重阳糕。
由此,重阳糕成为了重阳节的传统食品,并在中国各地传承至今。
第二段:重阳糕的制作工艺独特,需要选用上等糯米粉、新鲜的核桃、杏仁、花生等各种坚果作为原料。
首先,将核桃、杏仁和花生等坚果炒熟,然后研磨成粉末。
接下来,将糯米粉和坚果粉混合,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最后蒸熟成糕。
制作好的重阳糕外形饱满、色泽金黄,非常诱人。
糕的口感柔软糯甜,坚果香浓,吃起来十分美味。
重阳糕的制作流程凝聚了默默付出与精心细致的工艺,展现了中国传统糕点制作的独特魅力。
第三段:除了独特的制作工艺,重阳糕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象征。
首先,重阳糕寓意着“长寿”。
在中国文化中,九是一个吉祥的数字,代表长久和无穷。
因此,重阳糕的制作和食用都与长寿的愿望紧密相连。
其次,重阳糕还寄托着对亲情和家庭的思念之情。
重阳节,很多中国人会乘坐船只或登高,以远离尘嚣,返乡与家人团聚。
在团圆的氛围中,亲朋好友会一起品尝重阳糕,象征着对家人健康与幸福的祝福。
最后,重阳糕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饮食观念,注重与天地自然融合,以促进身心健康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第四段:重阳糕作为重阳节的传统美食,不仅代表了中国古老的民俗文化,也体现了人们对家庭、友情和健康的关怀。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饮食方式发生了许多变化,但重阳糕依然在中国各地广为流传,并且不断推陈出新。
如今,重阳糕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文化。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原因及做法1. 什么是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重阳节、登高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的日期。
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出现在《周礼·秋官·九月》中,后来被佛教纳入中国的传统节日,逐渐流传至今。
2. 为什么要在重阳节吃重阳糕?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吃重阳糕已经成为重阳节的习俗之一。
重阳糕是一种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制作的传统食品,形状圆润,寓意团圆和祈福平安。
人们在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源远流长,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吃重阳糕的原因:2.1 寓意长寿与健康重阳糕的制作所使用的糯米和红枣等原料富含营养物质,有益于身体健康。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九被视为长寿的象征。
农历九月初九正是九的重复。
因此,吃重阳糕象征着祈福长寿和健康。
2.2 记忆和怀念亲人重阳节在中国也被称为敬老节,有一种怀念亲人和尊敬长辈的意义。
有一种传统认为,重阳节这一天阳气充足,而阴气较薄弱。
人们吃重阳糕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故去的亲人,怀念已逝的父辈和长辈,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2.3 团圆和感恩九月初九正值秋高气爽的季节,是登高游玩的最佳时机。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结伴登高,欣赏秋叶变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而重阳糕作为登高的食品之一,在这一天食用,更能增加团圆和感恩的氛围。
3. 重阳糕的制作方法以下是制作重阳糕的一种简单方法,供参考:3.1 准备材料:•糯米:300克•红枣:适量•糖:适量•老抽:适量•料酒:适量•温水:适量3.2 步骤:1.将糯米浸泡在温水中,约30分钟。
2.将浸泡过的糯米沥干水分。
3.在糯米中加入糖、老抽和料酒,搅拌均匀,使糯米均匀上色。
4.将红枣放入开水中焯水,煮软备用。
5.取一小碗,底部铺上一片红枣。
6.将糯米团均匀地放入小碗中,用勺子轻轻压实。
7.将用保鲜膜盖住小碗,放入蒸锅中大火蒸约20分钟。
8.蒸熟后,取出小碗,待凉后倒扣在盘中,即可食用。
温馨提示:为了使重阳糕更加美味,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添加其他食材,如豆沙馅、花生等。
重阳糕的三种详细制作方法及过程重阳糕亦称“花糕”,重阳节食品。
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夹馅并印双羊,取“重阳”的意思。
蒸重阳糕方法与蒸年糕相同,不过蒸糕要小一点,糕要薄一点。
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这样制成的重阳糕,香甜可口,人人爱吃。
重阳糕的三种详细制作方法及过程重阳糕的做法之一:原料配方:糕料:糯米粉1.5千克粳米粉1千克砂糖0.5千克饰面料:红米、绿叶、黄珠、酱色等色素,绿红色蜜饯丝,炒熟芝林少许。
制作方法:1.制粉团:糯米粉与粳米粉混合成混合粉,料粉中间扒一凹塘,放入砂糖加清水0.75千克,反复揉搓直到软润,不粘手为止,静放2个小时,待糕粉干而起松,倒入细筛内,用手擦筛成粉粒状,除去粉块待用。
2.蒸制:取蒸格5只,先后底部抹上少许熟油,以防粘蒸格。
将蒸粉倒入蒸格刮平蒸熟,蒸火要旺。
3.饰面:将色素加水分别调成4种不同颜色的液汁,分别对4格蒸格的糕面上色,本色糕上撒上薄薄一层糕粉再蒸熟。
将5种颜色的蒸糕翻面置于台上,糕面上刷以色素及馅糖,撒上炒熟的芝麻及蜜饯红绿丝,冷却后将红、绿、黄、黑、白5色熟糕切成三角形,拼装一盘即成。
重阳糕的三种详细制作方法及过程重阳糕的做法之二重阳糕的三种详细制作方法及过程原料:相粉(即3成糯米粉,7成粳米粉)XX克,黑麻沙200克,白砂糖800克,糯米粉250克。
调料:麦青汁(绿色),莲子汁(白色),松花粉(黄色),玫瑰浆(红色),可可粉(咖啡色)五种芳香植物原料分别加入相粉制成色浆。
制作:将相粉铺一层在蒸笼格上,中间均匀夹上黑麻沙,再用相粉盖在上面铺均匀,刮平淋上色浆(通常是一笼一色),在撒上白砂糖、瓜子肉、黑白芝麻上蒸笼蒸15~20分钟,揭盖后,切成菱形块状,装盒时插上象征吉祥的小旗即可。
重阳糕的三种详细制作方法及过程重阳糕的做法之三重阳糕的制作材料:主料:粳米500克,糯米粉1500克,核桃20克,西瓜子仁20克,红豆沙500克调料:白砂糖400克,香精3克,食用色素2克,玫瑰花5克重阳糕的特色:色分5层,口味甜,松,香,糯。
重阳节重阳糕地来历做法资料大全重阳节重阳糕地来历做法资料大全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叫敬老节,民间要蒸重阳糕孝敬老人.蒸重阳糕方法与蒸年糕相同,不过蒸糕要小一点,糕要薄一点.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这样制成地重阳糕,香甜可口,人人爱吃.简介重阳糕亦称“花糕”,汉族重阳节食品.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南朝时已有.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制法因地而异,主要有烙、蒸两种,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夹馅并印双羊,取“重阳”地意思,现爱.复为.·白糖1000克·红绿果脯100克·红糖50克·豆油25克料酒50克制作方法步骤1、先将红绿果脯切成丝,待用.2、将赤豆、白糖(250克)、豆油制成干豆沙,备用.3、将糯米粉、粳米粉掺和,取150克拌入红糖,加水50克左右,拌成糊状粉浆.4、将其余地粉拌上白糖(750克),加水250克后,拌和拌透.取糕屉,铺上清洁湿布,放入1/2糕粉刮平,将豆沙均匀地撒在上面,再把剩下地1/2地糕粉铺在豆沙上面刮平,随即用旺火沸水蒸.待汽透出面粉时,把糊状粉浆均匀地铺在上面,洒上红、绿果脯丝,再继续蒸至糕熟,即可离火.将糕取出,用刀切成菱形糕状,另用彩纸制成小旗,插在糕面上即成.有诗描述重阳糕地制作蔡云篝火鸣机夜作忙,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地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地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地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地青睐.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地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地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地食品.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地,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地花糕.吃重阳糕地传说传说明朝地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八月中地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地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给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地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地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面上袁德师因父讳高而不敢随"九日出糕"之俗地笑话;《唐六典·膳部》中,亦有"九月九日麻葛糕"地记载,惟无重阳节物之名.其道理固如隋杜台卿《玉烛宝典》所云:“其时黍秫并收,以因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就是说,古人以九月黍谷成熟,因而用之蒸作糕点一类地食品祭祀先人并荐神尝新,吕原明《岁时杂记》称"二社(即春社、秋社)、重阳尚糕食,而重阳为盛",恰能勾画出重阳糕地原型就是前人在春秋两次社祀中用以奉享祖神地祭物.又据《隋书·五行志》载,在南北朝时,民间有"七月刈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地童谣,益知此俗由来已久,只是到了唐宋时代,随着重阳节习俗地流行,才演变成为该节日地专有食品.惟其喜贺秋成地民俗涵义仍留存许久,观陆游"旋压麦糕邀父老“之诗及吕氏”二社……尚糕食"地记载等可证.又有一说,谓重阳糕地源头是先秦地食品“蓬饵”.“蓬”即蓬子,蒿类植物;"饵"即富于黏性地食品,现代汉语辞书多释为“糕饼”,因知蓬饵就是用蓬子掺和米粉做成地糕饼状地食品.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记汉高祖刘邦地侍女回忆宫中旧事,有“九月九日……食蓬饵”之语,推想此俗不会始于汉初,当为先秦地传统.《礼记·内则》:"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孔颖达疏曰:"蓬是御乱之草."这一认识,正与《西京杂记》卷三谓"食蓬饵以祓妖邪"地解释相扣合.故知九月初九食蓬饵地本意是驱邪祓妖,而此俗演变为宋代地重阳食糕后,它地原初涵义却被湮没了.。
重阳节时节的糕点营养搭配菜谱重阳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等习俗。
而在饮食方面,糕点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重阳节的糕点不仅美味可口,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个特殊的时节,为大家带来几款糕点的营养搭配菜谱,让我们一起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传统糕点之一,它的做法多样,各地也有不同的特色。
以下是一款常见的重阳糕的制作方法:材料:糯米粉 200 克、粳米粉 100 克、红豆沙 150 克、红枣 50 克、白糖 50 克、水适量步骤:1、将糯米粉、粳米粉和白糖放入一个大碗中,慢慢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形成湿润的粉团。
2、准备一个蒸笼,铺上湿布,将一半的粉团均匀地铺在蒸笼上。
3、在粉团上铺上一层红豆沙,再撒上一些红枣。
4、将剩余的粉团覆盖在上面,轻轻压实。
5、用大火蒸约 30 分钟,直到熟透。
营养分析:糯米粉富含碳水化合物,能为身体提供能量;粳米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红豆沙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和矿物质;红枣则富含维生素 C 和铁等营养成分。
这样的搭配不仅口感丰富,还具有一定的滋补作用。
二、桂花糕桂花糕是一款香气扑鼻的糕点,在重阳节品尝别有一番风味。
材料:糯米粉 150 克、澄粉 75 克、白糖 80 克、桂花适量、水 200毫升步骤:1、将白糖放入水中,加热融化,晾凉备用。
2、将糯米粉、澄粉放入一个大碗中,倒入糖水,搅拌均匀。
3、加入适量的桂花,搅拌均匀。
4、将面糊倒入模具中,大火蒸约 20 分钟。
5、取出晾凉,脱模即可。
营养分析:糯米粉提供能量,澄粉有助于消化,桂花具有化痰止咳、散寒止痛的功效。
三、菊花糕菊花糕以菊花为原料,具有清肝明目的作用,适合在秋季食用。
材料:菊花 20 克、冰糖 50 克、琼脂 10 克、水 500 毫升步骤:1、将菊花洗净,放入锅中,加入水,煮 10 分钟,捞出菊花,留下菊花水。
2、在菊花水中加入冰糖和琼脂,加热至琼脂完全融化。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来历及寓意传统节日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和演化,重阳节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行缺少的一局部。
下面是我整理的重阳节吃重阳糕的来历及寓意,欢送大家阅读共享借鉴,盼望对大家有所协助。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来历发给士兵的干粮重阳糕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法。
《南齐书》卷九上说,刘裕篡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
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
等他即位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
据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蒸糕赏送报喜之人另一种传闻那么流传于陕西旁边。
传闻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与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
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愿走,必须要等到康海回来。
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
这时他才打发报子,给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
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
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
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寓意重阳节吃重阳糕是为由于种种缘由而不能去登高或登不了高的人的一种特殊设计。
因为“高”和“糕”同音,用吃糕来代替登高,这任务就算是完成了,据说效果一样。
《南齐书》卷九上说,刘裕纂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
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
等他即位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
据传闻,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另一种传闻那么流传于陕西旁边。
传闻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
他参与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
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愿走,必须要等到康海回来。
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
这时他才打发报子,姶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
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
《重阳糕制作工艺与传统食材的营养价值分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重阳节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而在重阳节,除了登高、赏菊、插茱萸等传统习俗外,品尝重阳糕也是一项重要的活动。
重阳糕不仅口感香甜,其制作工艺中所使用的传统食材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一、重阳糕的制作工艺重阳糕的制作方法因地域和个人口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一般都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1. 准备食材传统的重阳糕主要食材有糯米粉、粳米粉、白糖、豆沙馅、红枣、葡萄干、核桃等。
糯米粉和粳米粉的比例通常为 3:7 或 4:6,这样可以使糕体既有软糯的口感,又不至于过于粘腻。
白糖的用量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进行调整,一般为米粉总量的 10%至 15%。
豆沙馅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购买现成的。
红枣、葡萄干、核桃等则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添加,不仅可以增加口感的丰富度,还能提升重阳糕的营养价值。
2. 混合米粉将糯米粉和粳米粉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白糖,搅拌均匀。
然后慢慢加入适量的水,边加边搅拌,直到米粉成为松散的颗粒状,但又不会过于湿润。
3. 过筛将混合好的米粉过筛,去除其中的颗粒和杂质,使米粉更加细腻。
过筛后的米粉可以让重阳糕的口感更加顺滑。
4. 铺设馅料准备一个蒸笼,在蒸笼底部铺上一层湿布,防止米粉粘在蒸笼上。
然后将一半的米粉均匀地铺在蒸笼底部,用勺子轻轻压实。
接着在米粉上铺上一层豆沙馅,再撒上一些红枣、葡萄干、核桃等馅料。
最后将剩余的米粉铺在馅料上,再次轻轻压实。
5. 蒸制将蒸笼放入蒸锅中,用大火蒸制 20 至 30 分钟,直到重阳糕熟透。
蒸制的时间可以根据糕体的厚度和蒸锅的火力进行调整。
蒸好后,取出蒸笼,让重阳糕稍微冷却一下,然后用刀切成小块,即可食用。
二、传统食材的营养价值分析1. 糯米粉糯米粉是重阳糕的主要原料之一,它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 B1、维生素 B2、烟酸等营养成分。
九九重阳节习俗及由来一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九九重阳节习俗及由来一览,仅供参考,喜爱可以保藏与共享哟!九九重阳节习俗1、吃重阳糕,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福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
这也许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2、祭祀海神,重阳节是秋季大节,港、澳、台等地尤其重视在这天举办的祭祀海神活动。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
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至今仍盛行,人们在每年的重阳节举办祭祖活动。
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远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加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合力。
3、赏菊,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
菊本是自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4、辞青,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清明)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假如说上巳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节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间有清明节“春游”,重阳节“辞青”的风俗。
5、享宴祈寿,重阳节的求寿之俗,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学作品。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
重阳节品味重阳糕的传统美食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庆祝。
这一天,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老年人的尊敬和祝福。
而重阳糕作为重阳节的传统美食,更是久负盛名。
它以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美味的口感,吸引了无数人品味与分享。
本文将会重点介绍重阳糕的制作方法、风味特点以及与重阳节的联系,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道传统美食。
一、重阳糕的制作方法重阳糕的制作主要包括材料准备、搅拌、蒸煮等步骤。
首先,准备好主要原料,如糯米、红枣、莲子等。
其次,将糯米浸泡后磨成粉,加入红枣和莲子等辅料,搅拌均匀。
最后,将混合物倒入蒸锅中蒸煮,待其完全熟透后取出,切成块状即可。
在制作过程中,每个步骤都需要精心控制。
例如,糯米粉的磨制要适度细腻,以保证糕体的口感。
另外,混合物的搅拌要均匀,以充分融合各种原料的味道。
蒸煮的时间和火候也需要准确把握,以确保糕体熟透而不过分干燥。
二、重阳糕的风味特点重阳糕的风味独特,口感醇厚,香甜可口。
首先,它因采用糯米制作而具有独特的粘性,让人在咀嚼时能够享受到绵软的口感。
其次,红枣和莲子等辅料的加入为糕体增添了丰富的口感和香甜的味道。
这些辅料的细腻口感与糯米的粘性相得益彰,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重阳糕还有一种特殊的花纹——“九层糕”。
它是在制作过程中将不同颜色的糕浆逐层倒入模具,使得成品呈现出色彩丰富的分层效果。
这种独特的花纹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让人对美食有更深的印象。
三、重阳糕与重阳节的联系重阳糕作为重阳节的传统美食,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一方面,它寓意吉祥、团圆和幸福。
九这个数字在中国文化中代表长久,与“九九重阳”有着深厚的传统联结,寓意着人们对长寿和幸福的期盼。
另一方面,重阳糕的美味也象征了对家庭和睦、团圆幸福的祈福。
人们在重阳节共同品味这道美食,也是一种传承和延续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在现代社会,重阳糕的制作技艺和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和传承。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制作重阳糕,以了解传统的文化价值和美食艺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重阳糕的文化内涵-重阳糕的做法
导语:重阳糕也叫做花糕,是重阳节的经典食品。
早在南朝时已有。
重阳糕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制法因地而异,如今的重阳糕还要加入枣子、栗子为
重阳糕也叫做花糕,是重阳节的经典食品。
早在南朝时已有。
重阳糕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制法因地而异,如今的重阳糕还要加入枣子、栗子为馅料,主要有烙、蒸两种,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夹馅并印双羊,劝重阳”的意思。
重阳糕的文化内涵-重阳糕的做法
重阳糕的文化内涵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到了九月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
所以,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又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提醒人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为人的本份之一。
重阳糕作为重阳节必不可少的经典糕点,早就不单单只扮演食品的角色了。
人们喜欢把重阳糕做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撒上一些桂花,所以重阳糕也被叫做桂花糕和花糕。
重阳节也是登高节,但也不是处处有山可登,于是,就有人由登高联想到了吃糕,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升高。
于是,重阳糕在重阳节这一日就变得意义特别了。
传统重阳节孝心最重要,在重阳节当天,吃重阳糕是重头戏,这种香糕的味道不仅口感好,适宜老年人的牙口,民间传说,重阳糕有驱灾避邪的美好喻意。
重阳节是直指孝敬长辈,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
在重阳节当天准备好重阳糕,和家里父母、爷爷奶奶一起品尝,延续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重阳节重阳糕的来历做法资料大全重阳节重阳糕的来历做法资料(material)大全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叫敬老节,民间要蒸重阳糕孝敬老人。
蒸重阳糕方法与蒸年糕相同,不过蒸糕要小一点,糕要薄一点。
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这样制成的重阳糕,香甜可口,人人爱吃。
简介重阳糕亦称“花糕”,汉族重阳节食品。
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
南朝时已有。
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制法因地而异,主要有烙、蒸两种,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夹馅并印双羊,取“重阳”的意思,现在仍流行。
亦称“花糕”、“菊糕”、“发糕”等。
为重阳节的传统食品。
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
起于唐代以前,至宋工,汴京(今河南开封)、临安(今浙江杭州)及各地十分盛行,在为普遍的习俗。
糕的制作,品种各目繁多,其上并插彩旗,极受儿童的喜爱。
此后一直盛行不衰,直至近代。
《渊鉴类函.岁时.九月九日》引隋杜台卿《玉烛宝典》:“九日餐饵,其时黍秫并收,因此粘米加味尝新。
”又《岁时杂记》:“重阳尚食糕,......大率以枣为之,或加以栗,亦有用肉者。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刘梦得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此字,辄不复为。
宋子京以为不然,故《九日食糕》诗:飙馆轻霜拂曙袍,糗糍花影斗分曹。
刘郎不敢题糕字,空负诗家一代豪。
遂为古今绝唱。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重阳》:“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飣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之肉类。
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
”宋吴自牧《梦梁录.九月》:“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飣,插小彩旗,各日重阳糕。
”宋周密《武林旧事.重九》:“都人是月......且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秫面杂糅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
又作蛮王狮子于上,又糜栗为屑,合以蜂蜜,印花脱饼,以为果饵。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九月九日......饼面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
糕肆准纸彩旗,曰花糕旗。
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
”明谢肇浙《五杂俎》引吕公忌曰:“九月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
’此古人九月作糕之意。
”原料配方·糯米粉1000克·粳米粉500克·赤豆250克·白糖1000克·红绿果脯100克·红糖50克·豆油25克料酒50克制作方法步骤1、先将红绿果脯切成丝,待用。
2、将赤豆、白糖(250克)、豆油制成干豆沙,备用。
3、将糯米粉、粳米粉掺和,取150克拌入红糖,加水50克左右,拌成糊状粉浆。
4、将其余的粉拌上白糖(750克),加水250克后,拌和拌透。
取糕屉,铺上清洁湿布,放入1/2糕粉刮平,将豆沙均匀的撒在上面,再把剩下的1/2的糕粉铺在豆沙上面刮平,随即用旺火沸水蒸。
待汽透出面粉时,把糊状粉浆均匀地铺在上面,洒上红、绿果脯丝,再继续蒸至糕熟,即可离火。
将糕取出,用刀切成菱形糕状,另用彩纸制成小旗,插在糕面上即成。
有诗描述重阳糕的制作蔡云篝火鸣机夜作忙,依然风雨古重阳,织工一饮登高酒,蒸出枣糕满店香。
历史记载后人在重阳节这一天,还有吃“重阳糕”的习惯。
那是由于没有山的地方无高可登,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
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升高。
因为专在重阳吃,就被命名为“重阳糕”。
唐时,因为刘禹锡在做诗的时候不敢用“糕”字,以致重阳节又多了一个典故,叫做“题糕”。
《邵氏闻见后录》载:“刘梦得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
”这样,才被宋祁开玩笑说:“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代豪。
”古时,重阳糕十分讲究,糕上嵌以蜜饯、枣脯。
初起,风力正紧,又是放风筝的良好季节。
故人们于此时,都纷纷出游到郊野放风筝。
古代重阳节还是骑马练兵、讲武习射的节日。
《礼记·月令》里就记载着古代帝王九月狩猎练武的制度。
南北朝时,规定重阳节是军事操练的节日。
据《南齐书》上说,宋武帝刘裕篡晋建立王朝前,在今徐州之地,重阳节骑马登项羽戏马台,即位以后就规定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检阅军队的日期。
相传,现在流行的重阳糕,就是从当年发给三军士兵的干粮演化而来的。
唐德宗时,曾规定以“二朔”、“上巳”、“九月九”为岁时三节令。
从那时起,重阳节的习俗活动,更是普及全国。
在重阳登高的同时,唐德宗还鼓励人民讲武习射,锻炼骑术。
此风一直沿袭到清代。
直至民国,当时曾衍用重阳登高习武的意义,定九月九日为“体育节’。
过去,重阳节要接已出嫁的女儿回家过节,故又称“女儿节”。
九月九日,正巧二九相逢,“九”又与长久的“久”同音,是长寿的象征,所以我国政府近年又把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也称“敬老节”。
在我国,尊老敬老蔚然成风,尊敬老人,孝敬老人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这种传统美德也体现在节令风俗中。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
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
饵,即古代之糕。
《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
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
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
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
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吃重阳糕的传说传说明朝的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
他参加八月中的乡试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
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
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
这时他才打发报子,给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
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
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
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民族文化寓意重阳糕,也叫花糕或重阳花糕,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糕点;顾名思义,乃夏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节物。
此糕的制作方式和食用习俗,因地而异,关于它的源起和民俗文化的寓意,也有多种说法。
一般认为重阳糕源起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称,汉代时,汝南人桓景师从费长房学仙。
某日,费长房告诉学生:九月九日有大灾降临你家,可教家人缝制布囊,内盛茱萸,系之臂上,届时登山饮菊花酒,灾祸可消。
桓景依言行事,果然无恙。
后人仿效,遂形成九月初九登高山、饮菊酒、插茱萸等一整套重阳节俗。
约自宋代起,重阳节食“重阳糕”的习俗正式见于载籍,如吴自牧《梦粱录》卷五记临安(杭州)重九之俗:“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阳糕'。
”其后如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亦载北京重九之俗:“糕肆标纸彩旗,曰'花糕旗'。
”这种插小旗于花糕上的传统,迄今不改。
度其原意,是一般市民因受都市地貌和物产资源的限制,欲登高避祸或采集茱萸多有不便,故以食糕代替登高(糕)、以插纸旗代替插茱萸,藉谐音虚应故事耳,用意则仍在避祸。
一说重阳糕之文化意义着重在"糕"字上,即借此谐音以及制糕之各种佐料的谐音,表现呈祥纳福的祝吉。
如明谢肇淛《五杂俎》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称,民间习俗,于九月初九“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
'此古人九日作糕之意”。
又宋佚名《岁时记》称"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小鹿数枚,号'食禄糕'",已见对糕之佐料饰物的谐音表达。
《帝京景物略》等风俗史料皆有重阳日"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的记载,民间迄今流行"九月九,搬回闺女歇歇手"的谚语,所食花糕中的枣、栗、瓜子(仁)等佐料或糕面上"蛮王狮子"(宋周密《乾淳岁时记·重九》)等图案,隐含着少妇向娘家乞求早生儿子之祝吉的动机。
所有这些,均是"古人九日作糕之意"。
一说九月初九食糕的习俗在唐代已经流行,《刘宾客嘉话录》里载有袁德师因父讳高而不敢随"九日出糕"之俗的笑话;《唐六典·膳部》中,亦有"九月九日麻葛糕"的记载,惟无重阳节物之名。
其道理固如隋杜台卿《玉烛宝典》所云:“其时黍秫并收,以因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
”就是说,古人以九月黍谷成熟,因而用之蒸作糕点一类的食品祭祀先人并荐神尝新,吕原明《岁时杂记》称"二社(即春社、秋社)、重阳尚糕食,而重阳为盛",恰能勾画出重阳糕的原型就是前人在春秋两次社祀中用以奉享祖神的祭物。
又据《隋书·五行志》载,在南北朝时,民间有"七月刈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的童谣,益知此俗由来已久,只是到了唐宋时代,随着重阳节习俗的流行,才演变成为该节日的专有食品。
惟其喜贺秋成的民俗涵义仍留存许久,观陆游"旋压麦糕邀父老“之诗及吕氏”二社……尚糕食"的记载等可证。
又有一说,谓重阳糕的源头是先秦的食品“蓬饵”。
“蓬”即蓬子,蒿类植物;"饵"即富于黏性的食品,现代汉语辞书多释为“糕饼”,因知蓬饵就是用蓬子掺和米粉做成的糕饼状的食品。
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记汉高祖刘邦的侍女回忆宫中旧事,有“九月九日……食蓬饵”之语,推想此俗不会始于汉初,当为先秦的传统。
《礼记·内则》:"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
"孔颖达疏曰:"蓬是御乱之草。
"这一认识,正与《西京杂记》卷三谓"食蓬饵以祓妖邪"的解释相扣合。
故知九月初九食蓬饵的本意是驱邪祓妖,而此俗演变为宋代的重阳食糕后,它的原初涵义却被湮没了。
还有一说,见于敦煌发现的唐代卷子《杂抄》(斯五七五五),是说古时帝喾有子名尧,八岁封为唐侯,十二月八日升位。
某年九月初九,唐尧召集天下诸侯开会,用面米和酒招待。
面米尚未送到,帝喾去世了。
于是百官推戴唐尧继位,因要为帝喾服丧,不能饮酒,就改用白米和胡麻做成白米面团、糕饼等食品,在诸侯拜会新主时食用。
从那以后,白米面团和糕饼便成九月九日的专有食品,"不令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