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GSS-探矿工程数据采集
- 格式:ppt
- 大小:3.03 MB
- 文档页数:69
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简述矿产地质调查中DGSS的工作流程及技巧刘 辉,杜明辉摘要:简单描述数据库建立的过程中,数字填图系统是如何实现野外数据采集的流程以及从原始数据库至完成成果数据库需要的步骤。
其中通过MDB与Excel文件的转换来减少数据库建立过程中大量数据直接输入需要的时间和精力。
关键词: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数据库;野外数据采集;MDB格式1 简介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是基于 MAPGIS 平台上开发的系统,文件类型为MAPGIS格式。
系统库则采用中国地质调查局按照 GB958-99 统一组织的RGMAPGIS的系统库,地图参数为:投影方式为投影平面直角坐标系;投影类型为高斯-克吕格投影;椭球参数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图形单位为毫米;比例尺为1:50000。
此文以蛟潭幅1:5万矿产地质调查为例,简述DGSS的工作流程及技巧。
2 DGSS工作流程2.1 DGSS工作流程在蛟潭幅1:5万矿产地质调查中,采用数字填图技术,开展1:5万矿产地质专项填图、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综合检查、找矿预测、圈定找矿靶区以及评价资源潜力,建立原始及成果资料数据库。
工作流程可划分以下三个阶段。
地质填图、矿产地质调查采集阶段: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在野外现场直接采用数字地质调查软件系统,在掌上机上采集区域地质填图路线中的观察数据、剖面测量数据、槽井坑钻编录数据、物化探野外采样数据等。
地质填图、矿产地质调查过程中的野外资料系统整理、综合整理、综合研究阶段:利用数字地质调查软件系统和相关成熟的软件系统,通过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建立相应的原始、过程数据库和各种成果数据库。
如:野外路线手图库、野外总图数据库、实际材料图数据库、剖面数据库、槽钻探编录数据库、钻孔综合柱状图数据库、物化遥数据库、异常查证数据库、矿点检查数据库等内容。
地质建模、综合评价预测与储量计算阶段:根据综合整理,采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填图技术、三维建模技术,对工作区进行三维建模,并采用有关理论、技术与方法进行成矿规律研究和成矿评价,并通过软件计算预测资源量,并建立区域地质与矿产地质数据库、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数据库。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在某钼矿资源储量估算中的应用摘要: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如何应对中大型矿床在勘查过程中所产生的海量、多源的地学数据,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基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平台,结合某钼矿资源储量估算过程,详细介绍该系统的功能及运行流程。
通过该实例的应用,充分体现了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对海量、多源的地学数据的高效、精确、合理的处理能力。
关键词: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矿产资源;储量估算;钼矿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北美,80年代进入中国。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GIS的处理、分析手段日趋成熟,已成功应用于资源、环境、土地、交通、军事、灾害研究等领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积极、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GIS产业发展迅速,但在很多领域仍较为薄弱,尤其以矿产勘查中资源储量估算方面最为突出。
笔者在近几年的地质找矿工作中,所遇的多数正规矿产勘查单位在矿产资源储量估算过程中,虽已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如MapGis),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1)估算方式不灵活:估算过程主要是利用Office、MapGis等软件的个别功能,没有能将估算过程串为一个系统;2)工作过程繁琐:对于小型矿床,简单的运用计算机辅助即可,但对于中型以上的矿床,则需要一个系统的组织过程,仅简单依靠计算机辅助进行估算,过程繁琐,且容易出错;3)资源储量估算与勘查工作脱节:在有的勘查工作中,资源储量估算被分割为单独的系统,由非地质工作人员进行,使得后期报告中资源储量估算与矿体地质衔接不佳,地质图件精度难以保证,储量估算合理性存在问题。
当然,对于超大型矿床勘查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这些缺点更加突出,工作周期也更长。
对于以上缺点,国外在资源储量估算软件和理论方法上发展较快,如Micromine、Surpac等基于地质统计的软件,但这些软件与国内以传统估算方法为主的工作流程脱节,不利于国内资源储量估算工作的开展。
21 空间数据库操作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的过程是对各阶段数据尤其是编稿原图阶段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综合与解释的过程,是成果标准化以及提供专题服务的最直接体现。
空间数据库模型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DD2006 06)为依据。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为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无缝集成、融合和应用提供了可操作平台,地质人员可借助系统提供的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法和工具,方便地对不同阶段的资料进行继承和综合分析。
系统自动提供空间数据库模板,其基本内容直接继承编稿原图或实际材料图。
21.1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基本技术路线与操作流程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提供了与业务流程融合的建库模式(微工作流),把数据生产融入到生产一线, 对主要原始数据和主要最终成果数据库进行统一描述、统一组织、统一存储由地质人员自己在工作过程中逐步生产不同阶段的数据库和数据产品。
使项目人员可以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中体会到新技术带来的好处,形成新的工作模式,对提高研究精度、效率和成果的表现形式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21.1.1 基于一体化建库模式的迭代建库解决方案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过程是一个“认识—提高—认识—再提高”的过程。
地质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根据前人资料或项目验收专家组意见对已经连好的实际材料图或编稿原图进行修改。
当实际材料图或编稿原图发生改变时,从其继承主要信息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也需要同步更新,以保证不同阶段整理分析的数据尤其是空间信息的一致性。
因此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中采用“迭代”的思想,结合面向对象的第三代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模型,利用“不同阶段数据模型的继承和传递的技术”将实际材料图、编稿原图等不同阶段数据库进行互通与继承,通过反馈、逐步完善《DD2006-06 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规定的建库内容(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
迭代过程如图21.1.1所示。
图21.1.1 基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空间数据库迭代建库过程21.1.2 一站式建库流程对于地质人员而言,空间数据库中的要素类、对象类等是可以通过软件的一站式流程实现自动化提取。
工程勘察钻探数据采集操作规程工程勘察信息化数据采集是指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完成钻探记录、描述,然后将数据传输至数据服务平台和质量监管平台的过程。
1. 总则1.1 为加强全区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监管,规范工程勘察钻探记录、描述的数据采集标准,确保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
1.2 本规程适用于AAAA自治区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或改建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钻探记录、描述的数据采集操作。
1.3 工程勘察钻探描述数据的采集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我区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钻孔基本信息输入2.1 孔位坐标获取编辑勘探点信息时,首先应将数据采集设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置于孔口位置,待GPS信号稳定后点击“定位钻孔”按钮,完成孔口定位。
2.2 现场作业拍摄项目定位钻孔后,应按照要求进行拍摄。
下述照片、录像是必须拍摄的:1)工作场景拍照。
照片应包含钻机、钻孔位置,表现场地基本概况。
2)机长拍照。
应以钻机为背景,拍摄机长正面照片,人像应清晰可辨。
3)钻机拍照。
拍照时应将钻机牌照(如果有)置于取景框内,并可辨认牌号。
尽可能拍摄钻机整体面貌。
4)描述员拍照。
应以钻机为背景,拍摄描述员正面照片,人像应清晰可辨。
5)编录员拍照。
应以钻机或岩(土)芯为背景,拍摄编录员正面照片,人像应清晰可辨。
6)负责人拍照。
项目负责人或项目技术负责人应以钻机或岩(土)芯为背景,拍摄正面照片,人像应清晰可辨。
甲级项目必须是项目负责人照片。
7)提钻录像。
需对终孔提钻录像,录像时钻杆接头应露出地面,在可视状况下拆卸钻杆。
3. 描述和记录过程拍照3.1 钻进方式的拍照在每一个钻孔的第一个回次记录中,应对钻进过程(包括钻具、钻头、钻杆等)进行拍照,要求能反映钻进方式。
在后续回次记录中,如果钻进方式没有改变,可不用再进行拍照。
3.2 岩(土)芯拍照在岩土描述记录中,应对所采取的岩(土)芯进行拍照。
要求岩(土)芯应按照1m长度,由上至下摆放在岩芯管(箱)内,且附有标尺、分层标签及项目情况牌,拍照时标签、项目牌字迹应清晰可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