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爱莲说》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5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爱莲说》。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莲花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高洁的人格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爱莲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莲花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对莲花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莲花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莲花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莲花的美丽。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朗读、默写等。
(2)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爱莲说》。
2. 选择一种花,参照莲花的形象,写一段描写这种花的文字。
3. 思考一下,自己的人格品质有哪些是值得追求和弘扬的,有哪些是需要改进和提高的。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莲花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3. 运用比较法,比较其他描写莲花的诗词,加深对《爱莲说》的理解。
七、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知莲花的美丽。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理解莲花的象征意义。
《爱莲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爱莲说》的寓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寓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莲花的形象。
(2)提问:你们对莲花有什么印象?有哪些诗句描绘了莲花的美丽?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爱莲说》,注意把握文章大意,理解文章寓意。
(2)学生查找生字词,通过查阅工具书或询问同学,掌握生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这些地方体现了莲花的哪些品质?(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分析讲解(1)教师讲解《爱莲说》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寓意。
(2)教师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托物言志、对比映衬等手法。
5.课堂练习(1)学生默写《爱莲说》中的名句。
(2)学生仿写一段描绘莲花的文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1)学生谈谈通过学习《爱莲说》的感悟,分享自己心中的美好品质。
四、作业布置1.抄写《爱莲说》全文,注意书写规范。
2.结合《爱莲说》的寓意,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美好品质的追求。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表现出较强的合作意识,讨论成果丰富。
3.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六、教学资源1.《爱莲说》原文及译文。
2.莲花图片。
3.生字词表。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评价1.学生对《爱莲说》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爱莲说》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谜”,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描绘自然的文章,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爱莲说》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古文短文,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對於古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但通过对莲花的深入分析,可以让学生对自然之美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莲花的形象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高尚的品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莲花的美丽。
提问:你们对莲花有什么了解?莲花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寓意?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注意课文的停顿和语气。
提问:课文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对莲花的描写。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是如何表现莲花的美丽的?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课文。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课文中的莲花是什么象征?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美好事物的?分享自己的经历。
爱莲说教学目标教学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和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爱莲说原文。
3、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引导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师:同学们,请问图片上的地方,你们熟悉吗?生答。
这是我们建设路口的一个雕塑,是我们湘潭的地标性建筑。
在给这个雕塑取名时,大家选取了宋代周敦颐名篇《爱莲说》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将其命名为“君子莲雕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去体味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1、解题师:首先,谁来解释一下题目?“说”是大家新接触到的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题解:谈谈/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2、介绍作者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北宋哲学家, 著有《太极图说》和《通书》等。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屋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2分钟)三、初读感知1、检查预习结果,完成字词注音。
齐读。
师:之前呢,同学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现在老师想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之前呢,听说我们班的学生,学习能力都很强,知识积累也十分丰富。
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
)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这些字词。
有错误吗?谁来更正。
请齐读。
(2分钟)2、师范读,生听读。
要求:听准字音和节奏,并标记在书上。
师:现在,老师来给大家读一读这篇美文。
请同学们听的时候,注意划分节奏。
初中七年级语⽂下册第六单元《爱莲说》教学设计范⽂(精选5篇)初中七年级语⽂下册第六单元《爱莲说》教学设计范⽂(精选5篇) 作为⼀名优秀的教育⼯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是⼩编帮⼤家整理的初中七年级语⽂下册第六单元《爱莲说》教学设计范⽂(精选5篇),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七年级语⽂下册第六单元《爱莲说》教学设计1 ⼀、教学⽬标1、积累⽂⾔词句2、理解借物喻⼈3、了解对⽐烘托4、背诵本篇⽂⾔ ⼆、课时安排1、课时:⼀节课2、课型:读说课 三、主导教学: 诵读与品析 四、课堂导⼊: 教师先出⽰鲁迅先⽣七律《莲蓬⼈》中的四句诗“扫除腻粉呈风⾻,褪却红⾐学淡妆。
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
”并解释⼤致意思,然后顺势启发:濂溪先⽣是谁?莲蓬⼈为什么要向他表⽩⾃⼰的⼼志呢?从⽽导⼊新课。
五、课堂结构(四⼤板块) 第⼀板块:点读课⽂,说字词句段意思(10分钟) 1、要求学⽣“点”着课⽂课⽂注解,逐字逐句地读课⽂,读通课⽂,读懂意思。
2、以四⼈为⼀⼩组,互相讨论,共同翻译字词句 第⼆板块:诵读课⽂,说句式语⾔特点(10分钟) 1、学⽣听课⽂录⾳,要求重点听语⾳语⽓语调。
2、学⽣对照课⽂录⾳,⾃由诵读课⽂两遍。
3、教师要求学⽣说句式语⾔特点。
学⽣说的内容可能有以下⼏点:①句式多样,或骈句。
或散句;或长句,或短句;或排⽐句,或独词句。
②语⽓多变。
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
③节奏和谐。
“蕃、丹、染、焉”,“直、枝、植”等韵脚交错分布,出落有致。
④表达⽅式多样。
百字短⽂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炉。
⼀个“爱”字连缀全⽂,⽂笔简练,情感丰富。
第三板块:品读课⽂,说课⽂运⽤⼿法(15分钟) (⼀)说借物喻⼈⼿法。
1、教师要求学⽣从课⽂中找出描写莲花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不可亵玩焉。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爱莲说》。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莲花的形象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惜和保护美好事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爱莲说》。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
(3)描绘莲花的形象和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表达方式。
(3)领悟作者对莲花的赞美和寓意。
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莲花的美丽形象,引起学生对莲花的兴趣。
(2)简介莲花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词和成语的读音和意义。
(2)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和文化寓意。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小组汇报:各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绘画出莲花的形象,并配以文字解释。
(2)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莲花形象,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写一段描绘性的文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莲花描绘和写作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爱莲说》。
2. 莲花的相关图片或实物。
3. 参考资料关于莲花的生态特点和文化寓意。
4. 写作纸张和绘画工具。
爱莲说优秀教案8篇教案的使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和撰写教案,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爱莲说优秀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爱莲说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见过莲花吗生:没有。
师:不要遗憾,此刻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齐来欣赏一组莲花图片:妙笔生花、一枝独秀、独擎烛照红装、世人皆睡我独醒、小荷才露尖尖角、梦、沉鱼落雁。
生:感觉怎样美极了。
师:综观历史,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述的对象。
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千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代薛涛――风前一叶压荷蕖。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
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二、介绍作者和题目含义。
1、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此刻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
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题目含义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既能够说明,也能够议论,还能够用来记叙、抒情。
含义: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意: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五步阅读法大声朗读明确字音→仔细阅读理通文意→分析阅读体会形象→讲解阅读品味意境→背诵阅读加深理解1、听读课文录音,注意字音。
《爱莲说》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2.朗读、翻译并背诵爱莲说原文。
学习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 ,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谥号,著名的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
2. 字词积累蕃.涟.亵.濯.噫.颐.淤.泥鲜.有闻3.文学常识填空“说”是一种的文体,可以直接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4.整体感知这是一篇的散文小品,风格极为简洁,语言凝练自然,比喻贴切,寓意深刻。
文章以比喻的方式,巧妙地把的用意点了出来,赞颂了像莲花那样的君子的高尚志节,而对追求富贵的世俗思想加以讽刺。
二、合作研讨(1)找出直接描写莲的句子,说说各体现了什么品质。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3)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三、迁移拓展以“爱说”为题,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所托之志。
四、学后反思谈谈自己的收获学案答案:一、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宋茂叔元公濂溪先生2.字词积累fán lián xiè zhuó yī yí yū xiǎn3.文学常识填空古代说明事物4.整体感知托物言志借花喻人二、合作研讨(1)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濯清涟而不妖---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志洁行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清高。
(2)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3)示例一:这是一个反问句。
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爱莲说》教学设计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爱莲说》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周敦颐的代表作。
这篇课文以作者对莲花的赞美,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格和追求。
课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文学韵味,是古代散文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七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深刻的哲理的理解还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莲花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难点:把握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和深刻哲理,欣赏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莲花图片、课文动画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教学用具:准备课文原文、注释、翻译等教学资料。
3.课堂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莲花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作者周敦颐及其作品《爱莲说》。
2.呈现(5分钟)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对照注释和翻译,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1《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导言:《爱莲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田园诗。
这首诗以莲花为主题,通过对莲花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这篇文章将从三个方面切入,分别是课文分析、课文赏析和写作训练。
一、课文分析1. 课文基本信息《爱莲说》是诗句长达二百多字的一首田园诗,共二十句,每句五言。
诗人白居易融合了自己的感受和对自然景致的描写,表达了对莲花清雅高洁的赞赏。
2. 课文结构本诗由二十句组成。
整首诗用句子为主要结构,有连词和句首语词作衔接。
各句之间通过内容和文句衔接联系起来,情景描写生动自然,结构紧凑协调,层次分明,内容丰富,节奏优美。
3. 课文特点《爱莲说》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描写细腻:诗人对莲花形态、颜色、气味、触感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细致地描写,使人感受到莲花的清雅高洁。
(2) 运用修辞手法: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3) 寄托情感:诗人借助莲花的形象,抒发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感慨和敬仰。
二、课文赏析1. 诗歌简介《爱莲说》是白居易创作于唐朝中期的一首田园诗,表达了诗人对莲花的喜爱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该诗被评为“豪放派”代表作品之一,曾被选为七年级文言文必修篇目。
2. 诗歌分析白居易通过对莲花的描写,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诗人在描写莲花时,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香径流连返照斜,笑入菱花锦簇斜。
”中的“斜”字,既形容了阳光的倾斜,也暗示了莲花姿态的优雅。
此外,诗人在描写莲花时,往往通过强调莲花的清高雅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叶底穗因风摆动,险露华容豔且露。
”等句,表达了喜欢莲花的情感,也借此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3. 诗歌含义《爱莲说》一诗,虽然语言简练,但它真挚的情感,却令创作达到了本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美。
《爱莲说》学案宋代周敦颐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以及“说”这种文学体裁。
加强词句点拨,感悟全文,诵读全文。
2、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把握主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莲的高洁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
尚情操。
二、文体常识: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也可以议论,还可以用来记叙、抒情。
一般篇幅不长,往往言简意赅。
2、“爱莲说“就是谈谈我喜欢莲花的原因。
三、走进作者:
1、周敦颐,字茂叔,宋代著名的理学家,世称“濂溪先生”。
在中国儒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著有《周元公集》。
四、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领读全文,生字正音。
2、注音写汉字:甚蕃.yǖ泥濯.清lián 亵.玩隱
逸.鲜.有闻
3、自由朗读,品味句意。
五、学习第一层:
1、朗读感悟,合作探究词句大意。
2、解词:可爱者甚蕃.自.李唐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译句:(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学生串讲,教师指点不足。
六、学习第二层:
1、朗读感悟,合作探究词句大意。
2、自我检测:(1)解词:予谓.菊隐逸者
..
...君子
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
(2)译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学生串讲,教师指点不足。
七、学生朗读全文,加深理解。
八、自主学习习题二。
第二学时
一、自我检查:
1、《爱莲说》作者,字,朝著名理学家,世称
著有。
二、分析第一层:
1、朗读品味。
2、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什么?(原句填空)
3、这句话从莲的、、三个方面展开描述,赞美了莲的优美形象和高贵品质。
4、据意填空:
(1)写莲的生长环境,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
,。
(2)写莲的体态香气,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文句是:
、、。
(3)写莲的清高风度,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端庄,令人敬重,不可轻侮的文句是:,。
(4)本层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相反的文句是:
,。
5、自主思考:本层文字在结构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6、本文以莲为写作对象,文中又写到菊花和牡丹,这是什么手法呢?作者写菊花和牡丹的
目的是什么呢?(1)
(2)
三、分析第二层:
1、朗读品味。
2、合作探究:在文中作者把菊、牡丹、莲各比喻成了什么样的人?
3、本节首句文字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4、你认为“噫”这一叹词有怎样的妙处?请阐述理由。
5、本层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6、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呢?
7、你怎样理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句话的含义?
8牡丹花开,国色天香,吸引了大批游客观赏。
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种现象,就是:、!
9、自主思考:本层中运用了哪些文字表达方式?
10、思考本层的主要内容。
四、总结全文,把握中心:
1、学生朗读全文,加深理解。
2、作者以莲花自比,赞美了,含蓄的
批判了,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借莲的优美形象和高贵的品质,抒发了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所谓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间接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写作方法。
四、诵读练习,巩固要点。
五、布置作业。
第三学时
一、复习检查:诵读全文。
二、选择:与“香远益清”的“益”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1、获益匪浅
2、延年益寿
3、日益发达
4、良师益友
三、随堂练习:
1、一词多义:
(1)陶后鲜.有闻(2)水陆草木之.花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固定句、判断句、省略句、感叹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词性活用:(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四、拓展练习:
1、莲花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古人有许多咏莲的诗篇。
写出三句咏莲的诗词名句,并写出
作者和出处。
(1)
(2)
(3)
2、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仿写一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我爱,因为它,恰如。
3、本文赞美莲花“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
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
五、关于莲的知识与文化:
1、睡莲科莲属
荷花学名为荷花(Nelumbo nucifera Gaertn),属睡莲科(Nymphaeaceae)莲属(Nelumbo)。
莲的别名:鞭蓉、莲花、芙蕖、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华、溪客、玉环、菡萏、青莲、六月春、碧环等。
莲属(Nelumbo Adans.)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种类之一。
据古植物学家研究化石证实,一亿三千五百万年以前,在北半球的许多水域地方都有莲属植物的分布。
那时候,正值巨型爬行动物恐龙急剧减少的后期,它在地球上生长的时间比人类祖先的出现(200万年前)早得多。
2、藕断丝连:
细密缠绵的藕丝,在很早以前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
唐朝孟郊的《去妇》诗中就有“妾心藕中丝,虽断犹连牵”之句。
后来,人们就用“藕断丝连”的成语来比喻关系虽断,情丝犹连。
3、千年古莲开花之谜:
申女士是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的植物学家,她的实验室里培育着各种各样的植物,但是她最珍爱的却是两棵古莲--它们的年龄都在500年左右。
“普通的花卉只能存活几年。
”申女士介绍说,“这两棵古莲却大不相同,它们的种子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洗礼,现在居然发芽开花了。
”
沉睡千年的古莲醒了!
在地下沉睡了千年的古莲怎么还会开花呢?
这与莲子的结构有关。
莲子的外种皮坚硬致密,像个小小“密封包”,把种子密闭在里面,可防止外面的水分和空气的渗入,也可以防止种子内的水分和空气散失,因此莲子的生命活动极为微弱,相当于休眠状态。
这是古莲子还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此外,与古莲子所埋藏的环境也有关。
这些古莲子是被埋在深约30-60厘米的泥炭层中,而泥炭的吸水防潮性能良好;再加上泥炭层的上面又有很厚的泥土覆盖,因此古莲子几乎处于一个密闭的环境中。
在这样的环境中,古莲子不具有生根发芽的条件,因此而得以保存了生命力。
4、莲与佛的渊源:
当我们走进佛教寺庙时,便可到处看到莲花的形象。
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
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
寺庙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
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
佛教为什么如此推崇莲花呢?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地方气候炎热。
荷花盛开于夏,给人们带来凉爽和美的享受。
人们对于这种夏季暑热时盛开的美艳之花,自然十分喜爱,因此在印度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中,莲花都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
这类故事非常之多,影响很深,如《莲花王子的故事》,便将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为王十法(布施、持戒、慷慨、正直、和蔼、自制、忌怒、忌杀、宽容和大度)的好国花比作莲花。
5、与莲有关的诗词:
【浣溪沙】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荷花】曹寅
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荷花】清. 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6、莲与医学:
荷花全身皆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可治多种疾病。
莲的药用价值高,它的植物全株均可入药,真是全身都是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