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绷带缠绕辅助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后足内翻患者行走能力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4
足趾下放绷带卷站立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耿姣姣;李慧【期刊名称】《卫生职业教育》【年(卷),期】2016(034)001【摘要】目的探讨足趾下放绷带卷站立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常规站立训练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绷带卷.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对两组偏瘫侧下肢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下肢运动功能用简式Fug-1 Meyer评价法(FMA)及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康复评定.结果经6周康复训练后,两组下肢痉挛程度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提高;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足趾下放绷带卷站立训练可有效减轻偏瘫下肢痉挛程度,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并显著提高平衡能力,较常规站立训练更有优势.【总页数】3页(P150-152)【作者】耿姣姣;李慧【作者单位】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盐城224006;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盐城224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93【相关文献】1.运动想象足背屈联合辅助站立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早期病人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 [J], 方梅;雷艳;刘恒;杜美芳;郑粤湘;黄丽容2.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站立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J], 沈怡;王文威;陈艳;吴卓华3.运动想象足背屈联合辅助站立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早期病人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 [J], 方梅;雷艳;刘恒;杜美芳;郑粤湘;黄丽容;4.不同姿势站立架站立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与步行能力的影响 [J], 范茂华;叶正茂;潘翠环;沈怡5.头针互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刃针配合弹性绷带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足内翻30例麻永华;伊飞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15(023)009
【摘要】脑卒中,中医称为中风,是由气血逆乱,脑络痹阻或血溢于脑而致,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强语謇等为主要表现。
其中足内翻是脑卒中后主要后遗症之一,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
足内翻的出现,延缓了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进程,尤其下肢步行能力的恢复。
近年来笔者采用刃针配合弹性绷带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足内翻,临床观察对纠正足内翻,改善步态,提高步行能力及行走的稳定性有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麻永华;伊飞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人民医院,256400;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人民医院,2564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温通阴跷脉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临床观察
2.穴位贴敷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足内翻98例疗效观察
3.弹性绷带缠绕辅助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后足内翻患者行走能力的影响
4.温通阴跷脉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足内翻疗效观察
5.早期手指点穴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改良弹力绷带绑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张丽瑾 马赉 金建平*(上海市杨浦区延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上海 200093)摘 要 目的:观察改良弹力绷带绑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7-2019年接康复治疗的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0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步态训练,1次/d,40 min/次。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步态训练的同时佩戴改良弹力绷带绑法,疗程为60 d。
比较两组患者的FMA评分、MAS评分、步速和步行距离。
结果:治疗后两组M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步速、步行距离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采用改良弹力绷带绑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改良弹力绷带绑法;下肢运动功能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1)08-0059-04Effect of modified elastic bandage tying method on lower extremity motor function of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ZHANG Lijin, MA Lai, JIN Jianping(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of Yanji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93,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modified elastic bandage tying method on lower extremity motor function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Methods: A total of 120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who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from 2017 to 2019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gait training, 1 time/d, 40 min/time. The p 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ore a modified elastic bandage while receiving routine gait training. The treatment course was 60 days. The FMA score, MAS score, walking speed and walking distanc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MA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the FMA scores, walking pace and distance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 Conclusion: The modified elastic bandage tying metho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ower extremity motor function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KEY WORD stroke; hemiplegia; modified elastic bandage tying method; lower extremity motor function脑卒中在我国发病率位居第一,是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1]。
2020年11月第27卷第21期绳带捆绑技术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观察彭 辰 吕敏嫣 张锡萍 蒋丹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以痉挛型脑瘫多见。
绳带捆绑技术是利用有弹性的绷带缠绕于患儿肢体的不同部位,起到改善运动控制能力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2]。
我们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将绳带捆绑技术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观察对患儿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桐乡市康复医院收住入院的痉挛型脑瘫患儿40例。
入选标准:① 诊断与分型均符合2006年第二届全国儿童康复、第九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上裁定的标准;② 患儿能独立在不跌倒情况下步行3m;③ 双下肢无关节挛缩畸形;④ 患儿及监护人能配合治疗师完成训练。
排除标准:① 双下肢1年内做过外科矫形手术;② 严重增高的肌张力(改良Ashworth分级≥3级);③ 不能坚持连续治疗或疗程内间断治疗10天以上;④ 有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⑤ 合并智力障碍、精神疾病或严重癫痫难以配合完成治疗。
按住院单双号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
观察组:男12例,女8例,年龄(6.8±2.3)岁;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7.1±2.3)岁。
两组患儿基本情况接近。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及康复训练项目,基金项目:桐乡市引导性科技计划项目(201902355)作者单位:310053 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在读(彭辰);浙江桐乡市康复医院康复治疗部(彭辰、吕敏嫣、张锡萍);浙江嘉兴市康慈医院药剂科(蒋丹丹)通信作者:彭辰,Email:****************包含常规物理因子治疗及双下肢牵伸训练、楔形板站立、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感统训练等。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绳带捆绑技术:取5cm宽的弹力带,患儿取坐位,屈髋屈膝,绳带的一端在足外侧缘前1/3位置缠绕1圈后打结,将绳带拉长约50%包绕踝关节由内往外缠绕两圈。
8中国乡村医药康复训练联合绳带捆绑法对脑卒中后偏瘫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钱纪聪 毛文浒 俞佳锋 陈忠强 顾昭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无力、伸肌痉挛和伸肌共同模式等常被认为是导致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1]。
也有部分患者会呈现下肢屈肌协同占优势的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站立支撑和步行转移。
本文采用康复训练联合绳带捆绑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异常下肢屈肌协同模式,以观察其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步行能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与分组 2018年1—12月在嘉兴市中医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6例,均为首次发病,单侧偏瘫,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能配合治疗,可独立或监护下步行至少10m,典型下肢屈肌协同步态,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合并重要脏器功能减退或功能衰竭而影响下肢运动功能,合并出血性疾病,病灶位于脑干、小脑共济失调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
观察组男14例,女14例;年龄(51.6±6.5)岁;病程(44.1±5.7)天;脑出血13例(46.4%),脑梗死15例(53.6%);偏瘫侧:左侧12例(42.9%),右侧16例(57.1%)。
对照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52.3±7.3)岁;病程(42.3±7.4)天;脑出血11例(39.3%),脑梗死17例(60.3%);偏瘫侧:左侧14例(50.0%),右侧14例(50.0%)。
两组基本情况接近。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平衡训练、步态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每次30分钟,每天2次,每周训练5天,连续6周。
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绳带捆绑法(一种具有弹性固定的弹力训练带,专利号为ZL201620323179.9)作者单位:314001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市中医院康复科(钱纪聪、俞佳锋、陈忠强);福建德化县医院康复科(毛文浒);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顾昭华)通信作者:顾昭华,Email:***************进行步态训练,保证每次总训练时间与对照组一致。
绳带捆绑技术在康复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关于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绳带捆绑技术的价值探讨。
方法:选取40例在我院进行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给予所有患者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案,之后分组对于其中的观察组再次使用绳带捆绑技术,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康复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绳带捆绑技术的干预下,症状获得极大的改善与好转,较之于对照组的数据,差异大,有意义,P<0.05。
结论:绳带捆绑技术对于此类疾病患者身体肢体功能恢复,异常步态情况可以做以有效的调整,患者疾病恢复效果好。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康复治疗;绳带捆绑技术[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value of rope binding technique in rehabilitation of hemiplegia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40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for study,and all patients were given regular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plan.Th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nd used rope binding technology again to record and compare the disease recovery of the two groups.Results: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symptoms were greatly improved and improved under the intervention of rope binding pared with the data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 < 0.05).Conclusion:the rope binding technique can effectively adjust the recovery of body and limb function and abnormal gait of patients with such diseases,and the recovery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such diseases is good.[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hemiplegia;rehabilitation treatment;rope binding technology脑梗死,属于目前临床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类型,发病后,如果未及时进行治疗,会影响患者的中枢神经,使得病患的肢体功能、日产生活行为能力有着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有着较高的致残率。
早期应用踝足绷带对偏瘫康复的意义作者:杨秀琪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07期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早期应用踝足绷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26例,对患者进行以Bobath技术为主的康复训练,观察组26例,在对患者进行以Bobath技术为主的康复训练基础上,在步行训练时使用弹力绷带20 min。
采用经改良的Barthel指数,Holden步行功能分级,10 m最大步行速度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步行功能、最大步行速度进行评价,同时,通过足印法、摄像分析法的应用,对患者的步态进行分析。
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关键词:踝足绷带;脑卒中偏瘫;步行能力;临床应用价值脑卒中发生后,患者常会因小腿的胫前肌和外侧肌群麻痹无力或小腿三头肌痉挛而出现足下垂、内翻踝足关节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足不能背屈,行走过程中,足尖总是先落地[1]。
足下垂步态出现后,对患者的行走和日常生活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对偏瘫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纠正足内翻、下垂对于患者异常步态的纠正和步行能力的提高均有一定的助益[2]。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13年2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
52例以患者均为脑卒中偏瘫确诊患者,病程在3个月以内,均出现了足下垂、内翻踝足关节功能障碍,可步行但需要矫正步态。
排除认知障碍及理解障碍患者。
52例患者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在43~68岁,平均年龄为(56.2±7.5)岁。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26例)和观察组(26例)两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先运动再学习、Bobath技术为主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坐、站平衡训练,偏瘫侧下肢负重控制训练,步行训练。
弹力绳带对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疗效影响分析发表时间:2018-11-27T17:35:26.35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9期作者:于敏张银亮李承鑫[导读] 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生活依赖性,帮助患者重返社会,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康复科辽宁大连 116000摘要:目的:探讨弹力绳带对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20例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将120例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运动疗法和神经生理学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佩戴弹力绳带,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评分以及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10米最大步行速度(10mMWS),进而得出两组临床疗效评价。
结果:观察组FMA-L、BBS、FAC评分及10mMWS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过程中辅助弹力绳带环绕捆绑能够有效的提高平衡功能,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加快步行速度。
关键词:偏瘫;弹力绳带;平衡功能;步行能力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lastic cord on balance and walking ability of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Methods:120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6 to December 2017 were enrolled.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method,120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6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exercise therapy.And neurophysiological therapy,the observation group wore elastic cords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recorded and compared the Fugl-Meyer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rating scale(FMA-L)score and the Berg balance scale before and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BBS),functional walking scale(FAC),10m maximum walking speed (10mMWS),and then the two groups of clinical efficacy evaluation.Results:The improvement of FMA-L,BBS,FAC score and 10 mM W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In the process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the auxiliary elastic cord wrapping aroun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balance function,improve the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and speed up the walking speed.运动控制障碍是脑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基本表现,即使脑卒中患者存活,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性缺损,其中步行功能障碍是典型代表,因而尽早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改善偏瘫患者的异常步态和下肢功能状态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生活依赖性,帮助患者重返社会。
弹力绳带绑缚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及步行效率的影响林小余;周文姬;徐亚林;逄锦熙;宋涛;李丽萍【期刊名称】《中国乡村医药》【年(卷),期】2022(29)9【摘要】目的探讨弹力绳带绑缚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和步行效率的影响。
方法2019年2月至2020年7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
两组均予基础对症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站立及平衡练习、迈步及步行等训练时用弹力绳带对躯干及大关节进行绑缚,保持整体的对称和抗重力伸展。
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比较治疗前后躯干损伤量表(TIS)、10米最大步行速度(10MWS)、3米起立行走试验(3TUG)。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IS评分高于对照组,10MWS大于对照组,3TUG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运用弹力绳带对躯干及大关节进行绑缚可有效改善躯干控制能力,提高患者的步行效率。
【总页数】3页(P10-12)【作者】林小余;周文姬;徐亚林;逄锦熙;宋涛;李丽萍【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相关文献】1.强化躯干肌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2.平衡功能联合等速躯干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稳定和步行能力的影响3.巴氏球技术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及下肢控制能力的影响4.强化躯干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5.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躯干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和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