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拓展阅读《窃读记》教案【北师版】【名师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5
窃读记优质教案教案标题:窃读记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窃读记》,学生能够理解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推理、分析和解释文本中的细节和隐含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包括叙事、描写和议论文的写作。
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窃读记》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 分析和解释文本中的细节和隐含意义。
3. 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 提高写作技巧,包括叙事、描写和议论文的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本《窃读记》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3. 学生笔记本和笔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与小说《窃读记》相关的视频或音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出问题:“你们听过或读过什么关于窃读的故事吗?你们对窃读有什么了解和看法?”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阅读与理解:1. 分发《窃读记》的文本,让学生阅读并标记关键词和重要细节。
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3.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和主题,并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
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1.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关键场景或角色,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讨论。
2. 每个小组需要提出至少一个问题或观点,并准备好解释和辩论。
3. 小组展示和辩论,其他学生提出补充观点和反驳。
写作技巧训练:1.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让他们写一篇叙事文章,描述自己在窃读记中的一个场景或经历。
2. 引导学生选择一个主题或观点,写一篇议论文,表达自己对窃读的看法和立场。
3. 学生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修改。
总结与评价: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困惑。
2. 提供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和进步。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图书馆或图书展览,进一步了解阅读和窃读的重要性。
窃读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窃读、贪婪、惧怕”等。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文中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默读、朗读等方式,体会作者窃读时的复杂心理。
- 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动作、心理的语句,进行分析品味,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珍惜现在的读书机会。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窃读时的复杂心理。
- 学习文中细致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2. 教学难点- 理解“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1. 谈话导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2分钟)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2.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 出示生字词: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
- 指名读,正音,全班齐读。
3.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请学生简要概括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因为家庭贫困,买不起书,只能到书店偷偷读书的经历。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20分钟)1.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窃读时动作和心理的语句,并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
- 动作描写的语句:“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动作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急切想读书的心情。
- 心理描写的语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组织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说“很快乐,也很惧怕”?- 明确:快乐是因为能够读到自己喜欢的书,惧怕则是担心被书店老板发现而受到训斥或驱赶。
2. 重点研读文中描写作者在下雨天窃读的段落。
《窃读记》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等方法,深入了解课文背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阅读、渴望知识的情感。
(2)教育学生诚实守信,不做窃读者。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
难点:深刻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情感,以及课文中所涉及到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林海音及其作品《窃读记》。
(2)学生齐读课文《窃读记》。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查找含义。
(2)教师巡视课堂,给予个别辅导。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大意,梳理出文章结构。
(2)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正确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道德观念。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北师大版《窃读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如何从课文中提炼主要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阅读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诚实、勤奋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者实物,引导学生谈论与阅读相关的话题,引出本课《窃读记》。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
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4.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拓展知识面。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知识点,哪里还需要改进。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第1篇教学目标:1. 理解《窃读记》中鲁迅先生的读书经历和感悟,体会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读书的热爱。
2. 培养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
教学重点:1. 理解《窃读记》的主要内容。
2. 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者在窃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2. 分析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窃读记》原文、PPT、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预习《窃读记》,做好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 提问:你们对鲁迅先生的哪部作品最感兴趣?为什么?3. 引入《窃读记》,激发学生兴趣。
二、阅读课文1. 学生自由阅读《窃读记》原文,做好笔记。
2.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谈谈阅读《窃读记》后的感受。
3. 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总结。
三、分析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窃读记》的主要内容。
2.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作者在窃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3.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导,总结作者在窃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4.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5. 学生分享分析结果,教师总结。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热爱读书?2.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因为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升自我。
3. 提问:我们应该如何热爱读书,追求知识?4.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阅读经典作品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读书,多思考。
六、作业布置1. 请同学们课后阅读鲁迅先生的另一部作品,做好笔记。
2. 撰写一篇关于读书意义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窃读记》这一经典作品,让学生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读书经历和感悟,体会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读书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窃读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从中提炼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林海音及其作品《窃读记》。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节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造句练习。
(2)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思考作者为何要写“窃读记”,其主题思想是什么。
3.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讨论成果的质量。
3. 学生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程度。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读后感的体会深度。
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情境。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剧表演,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窃读记》优秀教案(通用6篇)《窃读记》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2.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窃”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这样做?“窃”时心里会怎么想?请你打开书本,是什么促使了林海音这样去“窃读”的?二、初读课文1、默读课文两遍。
2、读第一遍,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3、读完第二遍,把书合上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三、交流反馈1、梳理内容:窃读的时间段?窃读的办法?窃读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__的内容紧密围绕课题展开叙述。
)2、识读词语: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3、范写观察:饿、惧、柜、檐、酸、撑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4、生书写练字本上的汉字。
四、再读课文1、画出描写林海音动作和心里活动的句子2、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摘抄在自己的语言积累本里。
五、放声朗读全文。
六、结束语:“我”是担忧又害怕的跨进书店,因为那是一种怎样的窃读滋味?(文中第四段)——很快乐,也很惧怕。
我快乐什么?害怕什么呢?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词语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二、学习课文1、体会作者看书的急切心情。
指名读描写林海音动作的句子。
标出描写林海音动作的词语:跨、踮、钻、挤、找。
体会:顾客多,我看书的心情急切。
窃读记教案(优秀13篇)窃读记教案篇一一、扣题眼,顺势导入1、查字游戏:师板书“窃”字,看谁最快查到。
2、指名读字音、记字形、说“窃”在字典中的所有解释。
3、师板书“读”。
过渡:在“窃读”这个词语中,“窃”应该选择哪个解释合适呢?先不要急着回答,让我们去读读课文吧。
二、初感知,整体把握1、自由读课文:师:读课文后,你会怎么理解“窃读”这个词呢?请在课题旁边写上批注(或默读、或轻声读、或和同桌分段读等)。
2、再次浏览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3、小结:原来课文记叙了(师板书:记)“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情。
4、齐读课题:再读题,鼓励质疑:⑴ 再读课题,说说自己最想知道的内容或最感到困惑的问题是什么?⑴ 质疑。
⑴ 师将问题的大致意思板书于黑板上:可能会问:“我”为什么要偷偷的读书呢?“我”是怎样窃读的呢?“我”这样子读书又是怎样的感觉呢?难道不怕被发现吗?……⑴ 师:古人云:“学贵质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
”你们能提出这么多好问题,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懂这篇文章。
⑴ 师:带着你最想知道的问题去反复读通课文,画出有关语句。
三、品词句,积累内化1、你最感兴趣的上哪个问题呢?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吗?2、根据学生的回答,机动教学:⑴ 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窃读的呢?① 指数名学生答。
② 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课件展示)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哟,把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c、“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d、“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e、“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③ 师:再用心读读这些句子,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呢?一句或几句都可以,感受长短不限。
《窃读记》优秀教案设计《窃读记》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同学抓住主要内容,体味“窃读”的复杂味道,感悟对读书的热爱,对学问的渴求,并受到感染。
3、指导同学学习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办法,体味用词的精确。
4、协助同学学会“踮、婪、辘”3个要求会认的字和“窃、婪、唾”3个要求会写的字,把握“窃读记、贪欲、唾沫、知趣、饥肠辘辘、相宜”等词语。
教学重点:抓住主要内容,体味“窃读”的复杂味道,感悟对读书的热爱,对学问的渴求。
教学难点:领会通过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
教学预备:1、预习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自同学字新词。
2、同学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的名人名言。
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爱好。
师:学生们,多年来我们向来和书形影不离。
在读书中,我们不仅能猎取学问、学会思量,而且能受到美妙情感的熏陶。
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所以,读书可以说是一种欢乐的享受。
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受与感触呢?(一)同学畅谈读书的经受与体味,老师按照同学的汇报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师:刚才,学生们谈得十分好,教师也感触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
本文的林海音,从小就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孩子。
在她少年时期,挑选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读书方式——“窃读”(老师相机板书“窃读”),陪伴她度过了一段美妙的时间。
今日,让我们尾随少年林海音一起来感触她读书的乐趣吧。
【以轻松的谈话导入,开门见山地介绍不同寻常的读书方式,激起同学读书的爱好(欲望)。
】(二)初读课文,自同学字词。
1、同学自由读课文,自同学字新词。
2、指名练读词语。
出示“窃读、贪欲、唾沫、知趣、饥肠辘辘、相宜、踮起脚尖”的字卡,指名同学读,老师相机正音,全班齐读。
3、指导同学观看生字“窃、婪、唾”的间架结构,指导同学在生字本上写生字、组词。
二、紧扣题眼,揭示课题。
(一)巧用查字嬉戏,激趣揭示课题。
《窃读记》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分析其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从课文中提炼关键信息,并进行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知识和学习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和事件,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进行理解和分析。
(2)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窃读记》。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课文《窃读记》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查找生字词,并学会运用。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和事件。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课文内容的精讲。
(2)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进行理解和分析。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6.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重新阅读课文《窃读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窃读记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窃读的经历,增强梳理概括的能力。
2、圈划文中细致而复杂的人物描写词句,了解“我”窃读的滋味,领悟到人“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3、从字里行间感受书对于“我”巨大的吸引力、窃读时的心情,激励自己珍爱读书,奋发向上。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圈划文中细致而复杂的人物描写词句,了解“我”窃读的滋味,领悟到人“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难点:体会担心、害怕等负面因素中蕴藏的窃读乐趣。
三、教学过程活动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你到书店,有过什么感觉?介绍作者。
谈谈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解题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 检查生字词。
2、“窃”字的含义:3、结合标题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查词典,正音,释义。
养成良好习惯,正音,释义。
了解“窃读”。
引导、组织概括“窃读”的方法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窃读”的方法。
提高梳理概括的能力;为品味“窃读”作准备。
品味“窃读”。
引导、组织圈化、体会、朗读、思考、交流。
圈化、体会、朗读、思考、交流: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窃读程中遭遇的屈辱、打击。
窃读中产生的快乐、惧怕的滋味。
学会通过具体的语句分析,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课外拓展引导谈谈自己曾有过的与“书”有关的经历和感受。
谈谈自己曾有过的与“书”有关的经历和感受。
积累内化布置作业1、拓展(古今中外痴迷读书之例)2、请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篇100—200字的文章。
完成作业巩固,拓宽视野。
四、具体教案:一、导入新课。
你到书店,有过什么感觉,开心吗?介绍作者(同学读)二、解题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 检查生字词。
(准备)2、“窃”字的含义:(1)通过查字典,找出“窃”字的多个义项。
(2)结合课文内容,了解“窃”字在本文中的含义。
明确:在本文中应理解为“偷偷地”、“暗中”之意,如“窃笑”。
3. “窃读”在文中的含义:明确:假装逛书店,其实是要读书店里的书而不买,趁店员不注意时暗中偷读。
4、结合标题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准备)作者林海音回忆自己小时候“窃读”的经历和感受。
三、了解“窃读”。
1、“窃读”就要趁店员不注意暗中偷读,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要成功“窃读”,还得掌握一些方法。
文中简略地记叙了一系列方法。
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些“窃读”的方法。
明确:(分小组解决)(1)假装问价钱来窃读;(2)到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3)装作其他顾客的家属;(4)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留在书店;(5)用花生米充饥;(6)藏在书店一角避免引人注意。
(不要求逐点答到)小结:书对于“我”有巨大的吸引力。
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去读书。
2、是不是“窃读”次次得手?(简介,“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四、品味“窃读”,感受渴望(一)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有味”,请你设身处地地体会文中的“我”“窃读”的“味”-----滋味(感觉、心情)。
1、说说这些滋味可以从文本中的哪些语言看出。
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把“窃读”滋味写在书边。
(学生随机板书:如“饥饿”、“劳累”、“担心”、“害怕”、“快乐”、“舒适”等)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又如:“窃读”时的担忧、害怕、劳累:“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
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
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
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作者读书,常常忍饥挨饿的。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作者读书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
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如“窃读”时的快乐:“急匆匆地赶”,“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急切地寻找”,“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心里却高兴地喊”,“依依不舍”……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心里非常的高兴,特别想读书正好读到了书的高兴滋味。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
”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下雨时非常的高兴,却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得喊着:“大些!再大些!”高兴却又装着不高兴的复杂表情。
2、用一组关联词把“窃读”时的各种滋味串成一句话说说(“虽然……但是……”),以体会窃读的百般滋味是紧紧围绕“快乐”这一感觉而来。
(此环节主要通过抓关键词品读及反复朗诵领悟“窃读”时的各种滋味,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担心、害怕等负面因素中蕴藏的窃读乐趣。
)(二)窃读中为什么感到快乐?作者的快乐源于能够与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源于同伟人对话,源于感受着书香气,源于从书本中吸取各种营养;窃读成功的喜悦------苦中有乐。
1、‘窃读’中最感到“快乐”的是哪一次经历?(简介;为什么感到最“快乐”)后一次“窃读”其实是“借读”,是店员明知作者“窃读”,却依然留书“借读”。
作者通过这一次的“读”,领悟了“爱”的真谛,感情经历了一个从“仇恨”到“爱”的过程,最终懂得了人“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2、小结:“窃读”中表现了“我”对知识文化的渴求,对读书的痴迷。
“我”从“窃读”中获得知识,体会到人生的酸甜苦辣,更领悟到人间自有真爱在,人“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3、请你说说“我”在获得帮助后的内心在想什么?五、谈谈自己曾有过的与“书”有关的经历和感受。
(准备)把自己的读书经历与作者的读书经历进行比较,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激励自己珍爱读书,奋发向上。
)六、作业1、拓展(古今中外痴迷读书之例)其实,还有很多人们痴迷读书的事例。
我相信,同学们也读了不少书籍,你们还知道哪些痴迷读书的人吗?(提示:例如中国的成语故事)明确:可列举匡衡“凿壁偷光”等。
总结:这些古今中外的人们,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都十分恶劣,但他们仍热爱读书,并想尽办法读书。
2、这篇文章对你触动最大的是什么?请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篇100—200字的文章。
板书:窃读记“饥饿”、“劳累”、苦中有乐“担心”、“害怕”“快乐”、“舒适”人“也是在爱里长大的”教后反思品读课文,我们体会到小女孩窃读的担忧、恐慌、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
这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
作者精致的内心描写,传神的动作描绘,力透纸背,震撼人心。
这样一篇利于品词析句、容易点燃孩子们读书热情的文章,是很适合学生学习的。
文本虽然生动,但是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和孩子原本的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体会作者表达的传神便成为了教学的重点,而感同身受的体味作者求知过程中的辛酸与幸福,体会“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的深刻含义,则是着重要攻破的难点。
课后我从几个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学。
一、抓题眼,初读文,整体把握。
“万事开头难”,一堂课也是这样。
课的开始,我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自己的读书感受。
然后带着这种感情的体验,指读课题。
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让孩子在预习的基础上说一说自己对课题,尤其是对“窃”字的理解。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窃”就是“偷”的意思,也可能说出字典中的几种解释。
教师在肯定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初读课文,联系课文谈出理解。
一边读,一边做批注,读出对“窃”的新的理解来。
通读课文后,孩子感受到课题中“窃”是不完全等同于“偷”的,“窃读”就是暗中、偷偷地读书。
在把握了文章整体内容的基础上,确定了阅读的感情基调,为自然地进入到人物的精神世界做好了铺垫。
这既是一种课堂教学的引入方式也是一种读书方式的渗透。
二、读重点,咬文字,品悟“甘苦”。
学语文,就是通过品味语言文字,学习一种表达方式,获得一种情感体验。
这篇课文的语言细腻生动,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酷爱。
因此,要引导孩子找到重点,通过重点词句的品析,体味到小女孩“窃读”的甘苦。
于是,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请孩子们谈谈林海音躲在书店里“窃读”是一种怎样的滋味?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画下来,多读一读。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看似放手,实则不然,教师要对文本的精髓心中有数,更要对学生可能出现或忽略的问题做到充分的预设,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品词析句的同时内心的情感得以碰撞,写作的一些表达方法得以学习。
让孩子在交流中能够感受到那种因为阅读的欲望得到满足的喜悦,那种因为贫穷而窘迫的辛酸,从而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读书的兴趣,让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在品析词句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在充分体会作者的内心因窃读而波澜起伏的基础上,读出作者与书相逢的惊喜、匆忙窃读的快乐与惧怕、雨天读书的开心、与书相别的留恋与满足……这样学生进一步在读中体会,朗读好了,也就体会到了。
体会到了,也就学会了这种表达方式,就会有意无意的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孩子通过句子的学习,培养其自身读懂课文的能力。
三、谈人物,析难点,敦促成长。
通过咬文嚼字,充分体验了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之后,请学生谈谈此时的作者在你的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学生?学生很容易地总结出这是一个嗜书如命,热爱读书的孩子,那么引导学生浏览全文,看看作者一放学就急匆匆地赶到书店,“一读书就是二个多小时,我腰酸腿疼肚子饿,为了多读一会书,在下雨天变的“表里不一”……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啊?是什么力量在鼓励着作者?引导学生找到文章理解的难点:“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引导孩子联系实际谈谈,是希望孩子们可以认识到就像他们长身体的时候需要多吃饭、增加营养一样,现在正是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时期,就需要多读书。
希望他们知道身体成长需要营养,我们就要通过吃饭来获得营养;我们心灵和思想的成熟,则需要通过读书,从书中获得知识、获得精神上的营养,所以国文老师鼓励作者多读书说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把作者因窃读而感受的辛酸与幸福,学生因富足而遗失的珍惜与好学,鲜活地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希望燃发起学生读书的热情。
此时我不禁想起歌德的一句话:经验丰富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书,一只眼睛看到了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看到了纸的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