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一课 人猿相揖别
- 格式:doc
- 大小:26.9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课人猿相揖别主备人:汪明新审核:讲课时刻:一、课前导学:(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看、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大体条件和生活状况,明白得自然条件对人类初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二、进程与方式:通过观看、试探和分析图文资料,明白远前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进程;明白得劳动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进程中的作用。
3、知识与技术:搜集有关我国初期人类生活区域散布情形、生活与生产情形的资料,明白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二)自主学习,认真预备:阅读教材和历史与社会图册,完成教材中的活动题和课后自我测评Ⅰ、填空题一、有以前的人类历史,一样被称为史前时期。
在那个时期,人们要紧依托和工具,过着搜集和渔猎的生活。
二、最先研究发觉高级生物是由低级生物进化而来的英国科学家是。
3、人类学家把看做是增进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
4从猿到人的转变进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手的形成,,人脑的形成,都离不开。
5 ,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
咱们把为人类诞生的标志,人类已有年的历史了。
6我国境内已知的最先的人类,是人,生活在省,距今约年。
7、北京人距今年,在北京人一辈子活的洞窟里,有较大的灰烬堆,灰烬堆中有烧过的兽骨、树籽、柴炭等,这说明北京人把握了的技术。
八、生活在距今三万年的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
第一次令人支配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九、氏族是按结合起来的生活群体,他们有一起的先人,一起劳动,共共享受,平等相处。
10、到目前为止,发觉远前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
Ⅱ填表题Ⅲ读图1—5前人类散布略图,说说要紧散布在哪几大洲?读图册第3页我国初期人类要紧遗址的散布图,说说我要初期人类要紧散布在哪些流域?说说这些初期人类散布的区域的气侯条件。
Ⅳ置疑:(预习以后,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记下来,课堂上咱们一起探讨。
)二、课堂助学:(一)预习交流展现(二)师生一起探讨一、恩格斯于1876年提出了“劳动制造了人本身”这一论断,科学地回答了古猿是如何转变成人的问题。
第一课人猿相揖别教学整体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知道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文物资料,了解远古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解释题目:“人猿相揖别。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人类是怎样产生的?目前基本公认的科学论断是什么?但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新——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也许会有新的结论。
我们要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推动人类向前发展。
学习新课:一、从猿到人1、进化中关键的一步——直立行走小组讨论:直立行走有什么作用?提问:是什么原因促使古猿改变原来的行走方式而站立起来的?那么,直立行走为何能实现?——最重要的因素是劳动。
劳动不仅使猿直立行走,还促使人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
提问:观察P5图,比较人手和猿手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猿手的大拇指不能灵活的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
人手大拇指增长,大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指掌关节,大拇指能灵活的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
2、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制造工具展示一些旧石器的图片提问:这些石器是怎样制成的?使用这种石器的历史?(已有二三百万年)旧石器、新石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概念3、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看P6《古人类分布图》回答: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气候有什么特点?继元谋人之后,已发现的中国境内的古人类中比较著名的有二、从“北京人”到“山顶洞人”时间、地点1、头像对比2、石器(打制)3、火(保存火种——人工取火)4、针(“山顶洞人”用于缝制衣服)5、组织方式(群居——氏族)通过一些幻灯片帮助理解小结:从一千多万年以前到一万八千年前,古猿到人类经历年由直立行走——手、脑形成和语言产生——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氏族组织,古猿逐渐进化成远古人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练习:《中史穿梭机》中游戏1教学评价建议:评价不应强调让学生记忆人类演进过程的年代,应侧重能否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能否说出远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演进顺序;能否科学想象并简单描述他们的生活与生产情况。
以下是《人猿相揖别》的译文:
人类与类人猿分别,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开始。
从石器时代进化到青铜、铁时代,这样的冶炼技术究竟是在什么时候掌握的呢?只不过是几千年的事情。
纵观历史,也如人这一生多半忧愁少开怀。
尽是征战杀伐弓箭疆场。
这大好河山哪一处没有战争没有流血。
通读完了二十四史,我已满头白发,我自己的人生也走到了暮年。
回顾起来不过是那些同样的事情一再发生,什么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有多少人为其白首执迷。
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难道是真风流?我看不尽然。
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一、教学设计思想
(一) 教材结构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方方面面之后,对现实社会追根寻源、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起点。
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一幅人类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历程的历史画卷,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人类起源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由古猿演变、进化到人类的过程。
“站立起来的祖先”概述了由猿进化到猿人的历程。
直立行走是区分人与猿的重要标志。
这一时期中国的代表是云南元谋人。
“北京人的足迹”——以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为例,描述了由猿进化到人的最后历程。
北京人能完全直立行走,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并学会使用火等。
但是,北京人还兼有猿和人的两重性。
山顶洞人是猿人向人类演变的最后阶段。
山顶洞人的体质已经有很大的进步,外型,尤其脸部和脑量等与现代人极为相似。
山顶洞人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
人最终形成了。
从内容上看,本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探索人类的起源虽然从世界范围谈起,但始终以中国
早期人类起源的历程贯穿全文。
课本列举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生
产状况,说明人类演进的过程。
(2)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起源的直接影响。
古猿从树上下
到林间草地上生活是由于气候等环境的变化。
同样,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得以生存
的条件也离不开当时的自然环境。
(3)突出了劳动对于人类形成的重要作用,直立行走、手
的进化、语言的产生和人脑的形成,都离不开劳动。
从结构上看,本课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勾勒出人类由低到高的进化过程。
从一千多万年以前到一万八千年前,古猿到人类经历了由直立行走——手、脑的形成和语言产生——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群居——人工取火、氏族组织,古猿逐渐进化成远古人类的漫长过程。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
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通过观察、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
程。
3、分析有关资料,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的重
要作用。
4、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的资
料,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劳动在
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主要区别。
2、难点:真正认识人类的起源问题。
(四)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
兼有讲述法和学生表演。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古猿图片、相关资料和练习。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的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的资料。
二、教学流程的整体框架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提供资料,师生讨论——图文并茂,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课堂反馈。
三、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一)站立起来的祖先
1、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
2、直立行走是区分猿与人的重要标志
3、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但不是唯一的因素。
4、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时期的时代
5、中国最早的人类: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二、“北京人”的足迹
1、出现的时间、地点和特征
2、使用天然火,火的作用。
3、群居生活
4、山顶洞人的概况
5、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
(二)联系反馈
四、教与学的过程
同学们,很久以来人们对人类的产生都非常困惑,无从找到答案。
你们听说过那些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故事吗?
[学生回答后,加以总结。
]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四页,思考:]
1、古猿下地发生了哪些变化?
2、直立行走对人类体制产生了哪些影响?
3、猿手和人手有什么区别?
4、你如何理解“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以上问题,取得共识,避免说教。
]
[观察、阅读教材第6页“古人类分布图”,思考如下问题:]
1、古人类生活的区域?
2、这些区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3、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以上讨论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并对所学的知识及以拓展。
[学生模拟表演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一天。
]
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了解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状况及特征。
然后找学生归纳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区别?或者说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地方。
最后进行知识检测,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
[作业]
绘制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一天活动的草图。
(注意体现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特征和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