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北站枢纽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3.36 MB
- 文档页数:5
深圳北换乘攻略深圳北站是深圳市境内的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深铁、地铁和巴士的重要换乘点之一。
本文将为您提供深圳北换乘的相关信息及攻略。
深圳北站简介深圳北站位于深圳市龙华区深南大道与民治大道交汇处,是一座现代化的综合交通枢纽。
深圳北站共设有6个站台,其中包括高铁站台、地铁站台和巴士站台。
这些站台分别服务于不同的交通线路,为乘客提供便捷的换乘服务。
换乘方式高铁换乘深圳北站是深圳市的高铁交通枢纽之一,您可以通过乘坐高铁到达各地。
到达深圳北站后,根据您的目的地选择相应的换乘方式。
地铁换乘深圳北站连接了深圳地铁4号线和5号线,乘客可以在站内进行地铁换乘。
在深圳北站,4号线和5号线的换乘非常方便,只需按照标志牌指引前往相应的站台即可。
巴士换乘深圳北站还设有巴士站台,乘客可以通过乘坐巴士进行换乘。
深圳北站的巴士站台服务于多条城市公交线路,乘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线路进行换乘。
换乘提示1.提前规划好换乘路线。
在前往深圳北站之前,建议您提前规划好换乘路线,并查看相关线路的运营时间和换乘站点的位置,以避免不必要的等待和浪费时间。
2.注意导向标识。
在深圳北站,有着清晰的导向标识和指示牌,乘客只需按照标识和指示牌指引前行即可找到相应的换乘站台。
3.留足换乘时间。
在换乘时,建议您留足充足的时间,以防误车或错过车次。
尤其是在高峰期,换乘站台可能会比较拥挤,所以请提前安排好时间。
4.提前收集信息。
在换乘前,您可以提前通过网络或咨询工作人员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以了解换乘的具体路线、站点和注意事项,从而更好地进行换乘。
总结深圳北站作为深圳市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为乘客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换乘服务。
乘客可以通过高铁、地铁和巴士进行换乘,并且有着明确的导向标识和指示牌指引。
在换乘时,乘客需要规划好换乘路线、留足换乘时间并提前收集相关信息,以保证顺利换乘。
希望本篇深圳北换乘攻略对您有所帮助,祝您在深圳北站顺利进行换乘!。
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一、枢纽的功能定位深圳北站是京广深港客运专线的重要车站之一,也是深港莞都市圈重要的对外门户。
深圳北站是集口岸、高铁、公路客运等多种对外交通方式于一体满足对城市轨道、常规公交、出租车、小汽车、慢行交通等各种交通方式的接驳需求以及龙华新城周边的出行需求。
深圳北站枢纽定位为区域性铁路枢纽、深圳市重要综合交通枢纽。
规划目标是:构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功能综合、布局合理、换乘便捷、运作高效的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
枢纽的区位优势也为龙华城市副中心发展打下基础。
图1 深圳北站的地理位置二、枢纽的总体布局深圳北站综合枢纽总体布局的特点是空间多层次立体化布局与平面十字形结构布局相结合。
1、平面总体布局:以铁路站台及与之垂直联系的东、西广场的步行平台为十字形轴线。
东广场是以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为主导的主广场,西广场是以私人小汽车为主导的副广场。
其中,如图2所示,东广场的东北象限布设常规公交接驳设施,东南象限布设出租车接驳设施;西广场的西北象限布设长途客运汽车接驳设施,西南象限布设社会车辆及出租车接驳设施。
图2 深圳北站的平面总体布局2、国家铁路及城市轨道布局:国铁站房采用“上进上出”的客流组织方式,国铁站台设于地面层,旅客进出大厅设在站台上方高架平台层。
城市轨道4、6号线高架于平台层上方,5号线下穿铁路站台层。
图3深圳北站的国铁、城市轨道布局以及接驳设施立体布局3、东广场接驳设施立体布局:以连接铁路车站、地铁站、接驳设施和城市步行系统的步行平台为中轴线,北侧设置公交专用场站、南侧设置出租车专用场站,立体布局上结合接驳设施进行上盖开发。
东广场在竖向上分为地面层(标高78m),夹层(标高84m)和高架层(标高90m)的三层空间,如图3、4所示。
图4深圳北站东广场接驳设施立体布局北侧公交接驳设施中高架层和夹层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长距离公交场站,高架层为上客区,夹层为下客区,主要为组团间公交接驳服务;地面层设置短距离公交场站,主要为组团内公交接驳服务。
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一、枢纽的功能定位深圳北站是京广深港客运专线的重要车站之一, 也是深港莞都市圈重要的对外门户。
深圳北站是集口岸、高铁、公路客运等多种对外交通方式于一体满足对城市轨道、常规公交、出租车、小汽车、慢行交通等各种交通方式的接驳需求以及龙华新城周边的出行需求。
深圳北站枢纽定位为区域性铁路枢纽、深圳市重要综合交通枢纽。
规划目标是: 构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功能综合、布局合理、换乘便捷、运作高效的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
枢纽的区位优势也为龙华城市副中心发展打下基础。
图1 深圳北站的地理位置二、枢纽的总体布局深圳北站综合枢纽总体布局的特点是空间多层次立体化布局与平面十字形结构布局相结合。
1.平面总体布局: 以铁路站台及与之垂直联系的东、西广场的步行平台为十字形轴线。
东广场是以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为主导的主广场, 西广场是以私人小汽车为主导的副广场。
其中, 如图2所示, 东广场的东北象限布设常规公交接驳设施, 东南象限布设出租车接驳设施;西广场的西北象限布设长途客运汽车接驳设施, 西南象限布设社会车辆及出租车接驳设施。
图2 深圳北站的平面总体布局2.国家铁路及城市轨道布局: 国铁站房采用“上进上出”的客流组织方式, 国铁站台设于地面层, 旅客进出大厅设在站台上方高架平台层。
城市轨道4.6号线高架于平台层上方, 5号线下穿铁路站台层。
图3深圳北站的国铁、城市轨道布局以及接驳设施立体布局3.东广场接驳设施立体布局: 以连接铁路车站、地铁站、接驳设施和城市步行系统的步行平台为中轴线, 北侧设置公交专用场站、南侧设置出租车专用场站, 立体布局上结合接驳设施进行上盖开发。
东广场在竖向上分为地面层(标高78m), 夹层(标高84m)和高架层(标高90m)的三层空间, 如图3.4所示。
图4深圳北站东广场接驳设施立体布局北侧公交接驳设施中高架层和夹层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长距离公交场站, 高架层为上客区, 夹层为下客区, 主要为组团间公交接驳服务;地面层设置短距离公交场站, 主要为组团内公交接驳服务。
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周边路网设计0 引言深圳北站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民治街道,占地240万m2,北至红山路、南至白龙路、西至福龙路、东至民塘路。
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集合了铁路、公交、地铁、的士、长途客运、小汽车等各种交通形式,市民在此可畅享交通换乘“零距离”的便捷。
1 工程概况深圳北站枢纽周边市政道路建设工程包括新区大道改建、留仙大道改建、玉龙路改建、致远中路、致远北路、民塘路6条市政道路工程,其道路概况如下所列:1)新区大道改建段: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设计车速60km/h,双向八车道,道路红线宽度60m,本次改造范围为1.92km,其中下穿国铁站房段采用隧道结构。
新区大道辅路同时具有枢纽东广场地面场站的外部交通功能,出租车利用新区大道a、b辅路出入出租车场站。
公交车利用新区大道c、d辅路进出公交车场站;2)留仙大道改建段: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设计车速50km/h,双向六车道,道路红线宽度60m,本次改造范围全长1.98km。
留仙大道上跨国铁股道部分为高架桥,桥梁全长约385.72m。
留仙大道与东广场北侧的公交车场站采用匝道桥的方式进行接驳。
a匝道为公交车从东广场84上客平台上跨留仙大道高架桥后左转并入留仙大道的接驳匝道;3)玉龙路改建段: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设计车速50km/h,双向六车道,道路红线宽度60m,本次设计范围全长1.65km。
玉龙路上跨国铁股道部分为高架桥,桥梁全长约383.54m。
玉龙路与东广场南侧的出租车场站采用匝道桥的方式进行接驳。
c匝道为出租车从东广场84上客平台至玉龙路的接驳匝道;4)致远中路: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设计车速40km/h,路基标准横断面为左幅两车道、右幅四车道,道路红线宽度38m,本次设计范围全长0.7km。
道路功能主要考虑长途公交、旅游大巴车和进出西广场的社会车、出租车使用。
在与k0+180~k0+340段范围道路西侧为路堑;5)致远北路: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道路全长0.25km,规划红线26m,路基标准横断面为双向4车道,设计车速30km/h。
深圳北站西广场地铁线规划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发的《深圳北站枢纽地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预公告》,对以深圳北站为中心的2.75公顷的协调区和26.4公顷的核心区进行设计。
深圳北站枢纽地区坐拥深圳最大高铁枢纽(11站台20线,设计客流量20万人/日),除已建成4/5号线,以及在建的6/22号线外,未来还将引入27号线和深惠城际线。
地区将助力深圳链接湾区,建设融合区域发展的先行地,成为深圳履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发展使命、彰显城市文化与民生幸福的城市窗口与门户。
深圳北站枢纽地区位于深圳中轴中部,片区东临坂雪岗科技城、西接西丽大学城、南距福田中心区约6km,是城市南联北拓、中轴提升的关键节点。
为建构更具国际视野、地区特色和人本关怀的城市空间,高水平持续推进城市设计工作,市区两级联动开展本次国际咨询,通过国内外优秀规划设计机构集思广益,征集兼具未来性、创意性与实施性的城市设计方案,将深圳北站枢纽地区打造成为国际领先、世界一流、契合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门户定位的活力枢纽片区,塑造绿色生态、开放共享、多元魅
力、民生幸福的城市客厅
设计内容
本次国际咨询范围共包含两个层次,即协调区与核心区。
协调区范围东至梅观快速路,西至北站西侧公园边界,南至民丰路——南园路——民康路,北至白松一路——民塘路,总面积2.75km2。
核心区范围应包括北站高铁东广场(含城际站范围的部分)、西广场站前公园、站前公园南北两侧相邻建设用地范围,共计26.4ha。
高铁链接城市枢纽中的典范——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概况一、地理区位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以下简称“北站枢纽”)位于深圳市宝安区龙华的西南部,龙华二线扩展区的中部地区。
距离深圳市中心区9.3 公里。
深圳北站是深圳市“两主三辅”铁路客运格局中最主要的客运站,是联系“北京-武汉-广州-深圳-香港客运专线”及“杭州-宁波-福州-深圳客运专线”的交汇中心。
它是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铁路客运枢纽,是深圳市最重要的陆上门户。
二、城市规划龙华中心区为城市发展的次中心,规划以北站枢纽为核心进行高强度的综合开发,并从整合交通与居住功能入手,以建立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品质的城市空间为目标,依托深圳新客站的建设将龙华二线拓展区建设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综合服务的现代化新城区。
三、功能定位以国家铁路为核心,北站枢纽引入了城市轨道(地铁4、5、6 号线)、公交场站、出租车上落客站、长途汽车站以及社会车辆停车场等多种交通接驳方式,将使深圳北站成为一个大型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带动地区发展,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地位。
四、深圳北站枢纽是由“八大理念”贯穿的高铁链接城市的典范之作1. 立体化布局与“十”字形结构北站枢纽以步行系统组织水平及竖向交通,利用多个层面组织各种流线,实现便捷的综合换乘。
北站枢纽以90平台为人流集散主交通层,向上发展城市轨道交通4/6号线,向下发展高铁站台层与城市轨道5号线,再配以其它配套交通接驳设施。
同时,在平面上北站枢纽利用铁路站房与90平台主交通层形成的“十”字形结构,分别在东、西广场四个象限布置公交、出租、长途等常规接驳设施,实现各种换乘。
2.综合换乘厅为组织核心东、西广场均以综合换乘大厅为核心组织立体化换乘空间及人流的集散。
东广场两层的换乘大厅是轨道交通、各层场站、商业及高铁火车站等各人流换乘的组织核心;西换乘厅是西广场地下空间与高铁各人流换乘的组织核心。
3.公共交通优先北站枢纽以公交优先为原则,各种交通方式的人流优先顺序为:轨道>公交/长途>出租>社会车辆。
深圳北不出站换乘攻略一、背景介绍深圳北站是深圳市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位于宝安区,是深港通的重要节点之一。
不少乘客在深圳北站需要进行换乘,但由于站内地铁和公交车的不同出入口,换乘过程可能有些复杂和困惑。
本文档旨在为乘客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帮助顺利完成深圳北站的不出站换乘。
二、地铁与公交换乘指南深圳北站地铁站和公交站的出入口位置有许多种,最复杂的情况是不同出入口之间需要一定距离的步行或者乘坐扶梯才能够到达。
在进行不出站换乘时,首先要明确换乘的地铁线和公交线路,然后根据乘车需求选择最近或者最方便的出入口。
以下是深圳北站地铁与公交换乘的常用线路:1. 地铁11号线•地铁11号线是深圳北站的主要地铁线路之一,乘客可以通过D出入口或者H出入口进入地铁站。
•如果要换乘地铁11号线,可以选择从地铁站直接进入换乘通道,根据指示牌前往相应的换乘线路,避免出站再入站。
•例如,想要从地铁11号线换乘至地铁1号线,可以直接走向D出入口,找到地铁1号线的换乘通道,然后根据指示牌指示前往。
2. 公交路线•深圳北站附近有多个公交站,乘客在选定公交线路后,可以通过F 出入口或者G出入口进入地铁站。
•如果要进行公交换乘,可以选择乘坐电梯或者扶梯到达地面层,移步至相应的公交站台。
•例如,想要换乘至E12路公交,可以选择从G出入口离开地铁站,然后通过地铁站附近的人行天桥或者人行地下通道前往相应的公交站台。
三、注意事项在进行深圳北站的不出站换乘时,乘客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提前计划好换乘路线。
提前查看地图、线路图,并了解换乘站的地理布局,从而选择最合适的出入口。
2.注意地铁与公交站台的位置。
地铁和公交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距离,乘客在换乘时需要特别留意指示牌和标识。
3.遵守乘车规定和安全指示。
在地铁站和公交站内,请乘客保持秩序,依次排队上下车,遵守相关的乘车规定和安全指示。
4.如有需要,可以向工作人员咨询。
深圳北站设有工作人员,他们可以提供有关换乘的帮助和指导,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咨询。
即将建成的深圳北站是深圳地区铁路中心客运站,也是深圳铁路“两主三辅”的客运格局最为核心的车站。
该站衔接京广深港客运专线、厦深铁路,并与地铁4号线、5号线、6号线、长途汽车站、公交场站、出租车场站以及社会车辆停车场接驳,形成具有口岸功能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将是全国重要的区域性铁路客运枢纽;也是当前建设占地最大、建筑面积最多、接驳功能最为齐全的一个具有口岸功能的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深圳北站未来将设立站台11座,轨道20股,主要办理广深港客运专线及厦深铁路等高速列车为主,兼顾部分城际线路。
该站建成后,从这里乘坐广深港客运高速列车,去香港西九龙只需16分钟,到广州新客站只需要25分钟,会让所有的乘客切实感受广深港同城化便捷。
不出3年,宝安区民治街道将崛起一座规模宏大的、现代化的综合交通枢纽——深圳北站。
记者从昨天结束的“深圳北站交通枢纽工程初步设计”专家评审会暨政府审查会上获悉,该工程总投资约为43亿元,计划在2010年7月建成西广场,全部工程将于2011年6月底建成并投入使用。
2011年,当深圳北站正式开通后,350公里时速的高速列车将来往于北京、武汉、广州、深圳、香港一线。
从深圳北站出发,到香港只要15分钟,到广州只要25分钟,到武汉只要3个小时,到北京也仅仅需要8个小时投资43亿元深圳北站2011启用●为深圳建市以来规模最宏大、最现代化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2011年6月底投入使用,届时从深圳北站25分钟可到广州新客站深圳有2个“深圳北站”?深圳新闻网讯鉴于深圳近期兴建福田火车站、深圳北站、深圳东站等一批火车站,铁道部在今年年中对深圳的火车站名称进行了梳理,确定龙华的新火车站正式名称为深圳北站,而原来的“深圳北站”改称“笋岗货运站”了。
深圳北站是深圳地区铁路中心客运站,也是深圳铁路“两主三辅”的客运格局最为核心的车站。
该站衔接京广深港客运专线、厦深铁路,并与地铁4号线、5号线、6号线、长途汽车站、公交场站、出租车场站以及社会车辆停车场接驳,形成具有口岸功能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将是全国重要的区域性铁路客运枢纽;也是当前建设占地最大、建筑面积最多、接驳功能最为齐全的一个具有口岸功能的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深圳北站4G高密度大流量室分改造方案应用案例目录深圳北站4G高密度大流量室分改造方案应用案例 (2)一、问题描述 (2)1.1 背景介绍 (2)1.2 问题现象 (3)二、分析过程 (4)2.1覆盖分析 (4)2.2网络负荷 (5)三、解决措施 (5)3.1重叠干扰优化 (6)3.2容量改善举措 (9)四、效果显现 (9)4.1负荷减轻: (9)4.2干扰改善: (13)五、总结推广: (14)深圳北站4G高密度大流量室分改造方案应用案例【摘要】用户密集区为无线网络提供大流量,是的网络的重要粮仓,同时也是企业品牌的代言区,区域网络质量水平是企业形象的重要检验。
高铁站作为典型高密度场景,场景网络的直观体验也成为运营商重点关注方向,而高铁站的空间的局限性以及用户群体的密集性对LTE覆盖提出了高度要求,高度集中的用户需求对也网络容量提出重大挑战,本文通过深圳北站的室分改造应用,说明高密度大流量场景的网络质量提质思路。
【关键字】重叠干扰、负荷、优化、裂分合并小区【业务类别】高密度大型枢纽感知体验一、问题描述1.1 背景介绍深圳北站位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为特等站,占地240万平方米,候车厅区域面积26880平方米,商铺区域面积5928平方米,南北通道面积14880平方米,作为全国客运发送量主要的高铁枢纽,承载了较大用户,在2019年春运期间,1月26日深圳北全站单日客发量达到最高峰,为33.55万人次,2月10日为旅客到达最高峰,深圳北全站单日到达旅客量为32.3万人次,均刷新了历史纪录,而在该类大用户量高密度场景下对LTE网络的直观体验感知较之前更为突出。
深圳北站深圳北站候车大厅站台出站口1.2 问题现象深圳北站候车厅内小区间同频干扰大,小区容量有限,重叠覆盖严重,春节等节假日人流密集期间,用户LTE体验差,APP应用出现卡顿,视频浏览加载缓慢等问题,如下:一层候车二层商铺2.1覆盖分析一层候车区(人流最密集)由原来的4个无源室分小区覆盖,采用挂墙小型板状天线(不可调整),候车厅空间空旷,波瓣大,覆盖范围大,信号重叠,干扰严重。
各省(市)主要高铁站-广东省篇中国珠三角地区,承载着很多人的回忆和梦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人离开自己的家乡,奔赴珠三角地区发展,广东省成为了铁路客流量最大的地区。
进入高铁时代,广东省的客流量不减反增,随着京港高铁、沿海高铁、包海高铁等的建设,广东省的高铁网络将进一步织密,而分布在广东省内的各高铁站承担着旅客发送的任务,来看看广东省各主要高铁站的情况。
深圳北站深圳北站深圳北站隶属广州局集团管辖,是深圳市集高铁、地铁、公交等于一体的超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站房建筑面积超过180000平方米,站台规模11台20线,主要线路为广深港城际和京港高铁。
2021年10月1日,深圳北站创造了发送旅客26.4万人次的建站以来新纪录。
广州南站广州南站航拍广州南站是中国铁路广州局管辖的一座高铁特等站,是目前华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最繁忙的高铁站。
广州南站保持着客运量第一、停靠车次第一的纪录,2019年全年旅客发送量达到惊人的1.49亿人次(注意是发送量),相当于搬空10座广州城的人口,比长三角地区上海虹桥站与杭州东站总和还多。
2021年10月1日,广州南站创造了发送旅客超过46万人次的纪录。
广州南站建筑面积达到61.5万平方米,站台规模15台28线,主要线路为京广高铁、贵广高铁、南广铁路、广深港城际以及广东省内各城际线路,通过广深港城际与京港高铁相连。
广州南站目前日停靠最高车次达到800个以上,最高峰时广州南站每分钟发出1.2列动车组,讲客流量和停靠车次广州南站傲视全国,以至于目前广州市将新建番禺站,将广州南站城际车次分离出去。
白云站白云站效果图白云站于2019年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底投入使用,站台规模11台24线,是集普铁、高铁、地铁、公交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
佛山西站佛山西站航拍佛山西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2017年8月18日投入使用,站房建筑面积68000平方米,站台规模10台23线,是集铁路、地铁、公交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
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出租车接驳方案研究杨永平;宗传苓【摘要】深圳北站是深圳市在建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出租车接驳设施的规划设计是该枢纽的难点之一.依据现有建设条件及出租车场站与国铁、城市轨道交通、道路公交、广场及周边道路等的接驳关系及出租车场站方案布局难点,提出出租车接驳设施规划的理念与思路.在对枢纽出租车场站相关的各类人流与车流特点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两层及三层方案的比选,提出出租车场站三层立体布局的接驳方案.同时对出租车上客区的布局方式进行4个不同方案的比选.推荐采用矩阵式出租车上客布局方案.【期刊名称】《城市轨道交通研究》【年(卷),期】2010(013)001【总页数】5页(P41-45)【关键词】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出租车场站;接驳方案【作者】杨永平;宗传苓【作者单位】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交通业务部,100044,北京;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518040,深圳【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92.11 项目概况深圳北站位于深圳市宝安区龙华二线扩展区中部,是深圳市规划的“两主三辅”铁路客站的主客站,也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的“两纵”——广深港客运专线与杭福深客运专线的交汇站。
深圳市轨道交通4、5、6号线也在此设站。
为满足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的接驳需求,将该站规划为大型的集铁路、口岸、轨道交通、长途汽车、城市道路公交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客运交通枢纽。
图1为深圳北站总平面布局,其剖面图如图2所示。
枢纽位于留仙大道、玉龙路、上塘路、西规划路围合的区域,原地面新区大道改从枢纽下穿过。
国铁站房分为站台层及候车大厅。
站台层设股道20条,旅客站台11座。
枢纽配套建设东西广场。
东广场设公交场站、出租车场站等;轨道交通 4、5、6号线在此换乘。
西广场设出租车场站、长途汽车站、旅游大巴车场、社会停车场等。
为配合4、6号线高架,国铁采用了国内唯一的“上进上出”的客流组织。
为满足国铁及轨道交通4、6号线的接驳要求,枢纽东西广场通过高架步行平台进站。
深圳北站交通枢纽运营管理1. 简介深圳北站是深圳市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位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深圳北站地铁站附近。
它是广深港高铁和深圳北至东莞火车的交汇点,也是深圳地铁4号线和5号线的终点站之一。
深圳北站的运营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深圳北站交通枢纽的运营管理问题。
2. 运营管理的重要性深圳北站作为交通枢纽,承担着重要的运输和传送任务。
良好的运营管理可以确保顺畅的运输流程,提高客流效率,减少运营成本,保障乘客的出行体验。
同时,有效的运营管理还可以提供可靠的服务,增加乘客的满意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 运营管理的主要内容深圳北站的运营管理涵盖了多个方面,以下是其中的主要内容:3.1 人员调配和管理在人员调配和管理方面,深圳北站需要根据不同时间段和需求情况,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这包括站务人员、安保人员、服务人员等。
同时,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需要具备相关的职业技能和服务意识,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2 设备设施维护和更新深圳北站作为一个交通枢纽,拥有大量的设备设施,如检票闸机、行李托运设施、自动售票机等。
这些设备设施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更新,以确保其正常运作。
同时,应根据不同的需求,考虑引进新的设备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3.3 乘客服务管理乘客服务管理是深圳北站运营管理的重要方面。
这包括信息发布、指引服务、紧急救援等。
通过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引导乘客顺利出行,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可以提升乘客的满意度,增加对深圳北站的信任。
3.4 安全管理和应急措施安全管理是运营管理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深圳北站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检查、安全教育和消防措施等。
同时,应制定应急预案,提供应急培训,以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乘客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4. 运营管理的改进为了提高深圳北站交通枢纽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有几个方面可以进行改进:4.1 引入智能化技术深圳北站可以利用智能化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对运营管理进行优化。
高铁链接城市枢纽中的典范
——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概况
一、地理区位
深圳北站综合交通枢纽(以下简称“北站枢纽”)位于深圳市宝安区龙华的西南部,龙华二线扩展区的中部地区。
距离深圳市中心区9.3 公里。
深圳北站是深圳市“两主三辅”铁路客运格局中最主要的客运站,是联系“北京-武汉-广州-深圳-香港客运专线”及“杭州-宁波-福州-深圳客运专线”的交汇中心。
它是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铁路客运枢纽,是深圳市最重要的陆上门户。
二、城市规划
龙华中心区为城市发展的次中心,规划以北站枢纽为核心进行高强度的综合开发,并从整合交通与居住功能入手,以建立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品质的城市空间为目标,依托深圳新客站的建设将龙华二线拓展区建设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综合服务的现代化新城区。
三、功能定位
以国家铁路为核心,北站枢纽引入了城市轨道(地铁4、5、6 号线)、公交场站、出租车上落客站、长途汽车站以及社会车辆停车场等多种交通接驳方式,将使深圳北站成为一个大型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带动地区发展,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地位。
四、深圳北站枢纽是由“八大理念”贯穿的高铁链接城市的典范之作
1. 立体化布局与“十”字形结构
北站枢纽以步行系统组织水平及竖向交通,利用多个层面组织各种流线,实现便捷的综合换乘。
北站枢纽以90平台为人流集散主交通层,向上发展城市轨道交通4/6号线,向下发展高铁站台层与城市轨道5号线,再配以其它配套交通接驳设施。
同时,在平面上北站枢纽利用铁路站房与90平台主交通层形成的“十”字形结构,分别在东、西广场四个象限布置公交、出租、长途等常规接驳设施,实现各种换乘。
2.综合换乘厅为组织核心
东、西广场均以综合换乘大厅为核心组织立体化换乘空间及人流的集散。
东广场两层的换乘大厅是轨道交通、各层场站、商业及高铁火车站等各人流换乘的组织核心;西换乘厅是西广场地下空间与高铁各人流换乘的组织核心。
3.公共交通优先
北站枢纽以公交优先为原则,各种交通方式的人流优先顺序为:轨道>公交/长途>出租>社会车辆。
东广场是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主广场,包括轨道交通、公交及出租车;西广场是以私人小汽车为主的副广场。
主广场与城市的延伸发展紧密相连,占据主要地位。
4. 有机融合的一体化设计
留仙大道、玉龙路高架桥上跨高铁股道;5号线、平南铁路东西向下穿火车站及东、西广场枢纽建筑;新区大道南北向下穿5号线、平南铁路及高铁站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4/6号线犹如腾空的蛟龙穿过波浪起伏的站房
屋顶,这无疑将成为震撼人心的建筑杰作。
5. 管道化和人性化
立体化的布局造就了管道化的交通组织,专用车道提高了交通效率,出租车上客在国内首创人行天桥岛式布局方案,完全实现了人车分流,尤其适合铁路突发客流的需求。
半岛式的公交车站,实现了人车分流;舒适的室内候车环境改变了传统的室外候车模式。
6.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枢纽西广场把山林引入建筑,在建筑中营造下沉的园林景观,曲径深幽,浑然不知是建筑依山而建,抑或是建筑中生长了都市的森林。
东广场下沉广场既是广场中心景观,又是二层换乘厅的室外庭院,水景天窗更是营造了5号线车站室内水色天光的美景。
而东广场换乘扶梯在自然庭院穿越,让出入过往的旅客体验到人在景中游的奇妙之旅。
7.山林广场和城市广场
北站枢纽西广场是绿色的山林广场,东广场是活力的城市广场,两个广场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火车站车辆在站前广场接驳的方式,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火车站站前广场的观念。
8.节能和环保
北站枢纽东广场采用冰蓄冷方式为整个广场建筑群提供冷源。
东、西广场均设置雨水回用、光导照明等节能技术。
在枢纽运营管理大楼的屋顶上设置100kW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五、枢纽功能布局
综合考虑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因素,依自然地势,枢纽的基地形成了东广场、高铁及西广场三个台阶状地面标高。
围合基地的留仙大道和玉龙路随着基地的标高设置,上跨高铁股道,成为两条高架桥路,致远中路在西广场连接留仙大道和玉龙路,民塘路东邻东广场,在枢纽段属于公交专用道,新区大道在东广场与高铁之间下穿枢纽。
高铁车站在81.54标高为站台层,向上在90标高为高铁的站厅层;由此枢纽以高铁为中心形成了东西两个市政配套广场,东广场是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主广场,西广场是以私人小汽车为主导的副广场。
在枢纽的地下,东西向横贯5号线和平南铁路,新区大道则南北向在5号线
与平南铁路下方穿越枢纽。
1.东广场
高铁车站90标高向东延伸形成东广场90平台人行广场、出租车到达场站、公交车到达场站。
东广场90平台向上发展,在100标高及108标高层为4/6号线站厅层及站台层,穿越高铁站房大屋顶。
东广场90平台向下发展为84标高转换层,包括综合换乘厅、出租车出发场站、枢纽管理、物业仓储用房及服务出入口、公交车出发场站及枢纽管理用房、东延平台。
地面层为78标高副交通层,主要设置5号线车站站厅层、出租车场站、枢纽设备用房及枢纽管理人员自用停车库;公交车场站、枢纽设备用房、自行车停车库及服务出入口,枢纽东延平台。
地面层向下,中部为5号线车站站台,北部端部为枢纽管理人员自用停车库兼人防。
东广场各层之间、东广场与高铁之间以两层的换乘厅来组织人流的集散,4/6号线在90主交通层设出入口,并与5号线实现付费区换乘。
2.西广场
高铁车站90标高向西延伸形成西广场,西广场地面交通设施包括长途车站、旅游巴士、公交停靠站等。
西广场向下生成两层停车库(总车位1652个),其中在地下一层中部设出租车场站,其余为社会车停车场,西广场地下与高铁之间设置西换乘厅组织人流的集散;
3.配套建筑
东、西广场以高铁站房为中心设置了4个多层,作为枢纽配套商业及管理服务用房。
其中B1a为枢纽运营管理大楼,功能包括了派出所、运营管理办公及其配套。
其顶层设置了枢纽运营的OCC控制中心。
4.东延平台
枢纽东广场、高铁站房、西广场、枢纽配套建筑最终以90标高的人行平台为人流集散的主交通层而联系在一起,这个主交通层在规划上一直向东延伸至梅龙路,直接引导了周边街区的发展。